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植物有关的现代诗

与植物有关的现代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与植物有关的现代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植物有关的现代诗范文第1篇

创意包粽子活动策划方案一

活动流程:

(一) 活动前期准备

1、 制作策划书(5月16日前)

2、 制作通知单

3、 确定活动场地,与食堂老板协商

4、 海报宣传(食堂宣传栏和两个生活区宣传板)

5、 LED宣传

6、 横幅宣传(横幅内容)

7、 申请音响设备,桌椅,红布,台签,摄影设备

8、 制作报名单、评分表、评分细则

9、 确定邀请名单(嘉宾的名字要准确无误),制作邀请函

10、 与系学生会主席团协商,每个班级派出一个代表队,下发通知单

(二) 活动中期准备

1、 包粽子材料的准备

2、 派发邀请函

3、 主持人邀请,主持稿的书写

4、 联系女生部,派遣礼仪小姐

5、 联系海舟文学社采访

6、 确认参赛人员名单

7、 制作班级号码牌和嘉宾台签

8、 工作人员分组

(三) 活动后期准备

1、 确认申请物品是否到位

2、 购买饮料、水果(嘉宾席用)

3、 包粽子原材料的分配

4、 会场布置(会场卫生的打扫,主席台的布置,台签的摆放)

5、 设立粽子材料派发窗口

6、 比赛场地分区

7、 各组人员各就各位

8、 确认邀请的嘉宾是否能出席(活动前一小时确认完毕),并及时更换台签、更改主持稿

9、 确认礼仪小姐到位情况(需提前半个小时到场)

(四) 比赛流程

1、 各班级代表队到位,发放材料

2、 嘉宾评委入场

3、 主持人介绍嘉宾评委

4、 嘉宾致辞

5、 评委宣布评比细则

6、 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

7、 主持人把握气氛,全过程时间控制80分钟内

8、 比赛时间到,评委给予评分

9、 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

10、 嘉宾给予颁奖

11、 照相留念

12、 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五) 活动后续工作

1、 派发粽子(教师宿舍楼下设三个点)

2、 整理打扫会场

3、 成员活动总结

4、 活动照片展出宣传

活动筹备日程表:

1、 5月30日前海报画完并粘贴完毕,范莉负责

2、 5月25日开始LED进行滚动宣传,曾龙钦负责

3、 5月30日物品、设备申请完毕,林立晖负责

4、 5月27日确定主持人(广播站首选),吕美艳负责

5、 5月27日与学生会协商完毕,并下发通知单,曾龙钦负责

6、 5月31日收集并整理班级出席代表名单完毕,吕美艳负责

7、 6月3日邀请函下发完毕,张婉鹏负责

8、 6月3日台签、奖状以及号码牌制作完毕,林立辉负责

9、 6月3日与女生部、海舟文学社联系完毕、摄影协会,曾龙钦负责

10、 6月3日横幅悬挂完毕,xxxx负责

11、 6月5日召开会议

12、 6月6日中午之前,脸盆等器皿登记安排完毕、饮用水购买完毕,张婉鹏负责

13、 6月6日再次确认出席嘉宾名单,吕美艳负责

14、 6月6日全体成员布置会场,搬运、组装、调试影响设备

活动人员分组:

1、 计分组:负责登记、统计分数和填写获奖人姓名

2、 设备组:负责申请以及管理设备

3、 礼仪组:负责与院女生部的联系

4、 签到组:负责到场人员的签到情况

5、 现场组: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6、 机动组:负责与应急组的联系

7、 应急组:负责解决突况

活动注意事项:

1、 确认邀请的嘉宾是否能出席(活动前一小时确认完毕),并及时更换台签、更改主持稿

2、 确认礼仪小姐到位情况(需提前半个小时到场)

3、 人员分组,工作任务要明确

4、 赛场区域要划分好

5、 材料分配要到位

6、 比赛中,穿插互动环节

7、 现场秩序维护好

8、 各班级各组粽子要区分好不能乱

9、 粽子制作好拿去评分至结果公布,这个环节要衔接好、区分好把握好时间效率及效果

10、 各班级各组按号数区分好

创意包粽子活动策划方案二

一、活动时间年6月20日上午

二、活动地点翠岛花城社区

三、活动目的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参与端午节的一些庆祝活动。同时,通过端午节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促进邻里和睦。

四、活动主题艾香端午邻里和

五、活动内容

(一)话端午演讲、展览活动.设置一个主席台,由故事员或朗诵员站在主席台上发表演讲或朗诵。要求每人讲述一个与端午有关的故事或习俗。(发挥居民特长,讲讲他们眼中的端午,有助于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有更多感性的了解,更加热爱如今的美好生活)开展端午知识展览,设置关于端午节的展板不少于1块,挂图不少于10张,图书不少于50本;邀请故事员讲关于端午节的2-3个故事。

(二)传统厨艺+诗艺比拼由参赛者自己准备材料,要求每人制作一道与端午传统习俗有关的菜肴(本地菜肴、外地菜肴均可),不仅要求菜的色香味俱佳,而且制作者要说出菜所代表的意义,并朗诵一首与端午有关的诗,诗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可以是名家之作,也可以现场自己即兴创作。(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有关,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国通行的习俗,一般人对此也比较熟悉。但端午节在吃方面还有很多的习俗,而且各地也会有差异,除了南京端午的五红之外,其他地区也都有传统菜肴,如浙江吃大蒜蛋、吃薄煎饼等。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本活动不仅要做出美味的菜肴,而且要让每一道菜都带上端午的色彩、诗意的色彩。评判的标准也必须两者兼顾)

(三)端午三创卫生大赛设计若干卫生包干区,按照参赛人数多少规定由一人或多人承包区内卫生。要求区内物品整洁,无灰尘,无蚊蝇虫蚁。准备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若干,清扫完毕后,要求参赛者从绿色植物中准确挑选出艾叶,并插于所打扫卫生区内。(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家家都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艾蒿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如今的年轻人一般对传统习俗了解较少,此活动不仅能让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传统风俗和自然植物,促进正在进行的三创活动)

(四)传授制香囊手艺给每位选手分发一块色彩鲜艳的丝布、一根可以挂在脖子上的细带子、一张小纸条、一支笔、一些香药、一付针线,若无香药也可以绿豆或花生代替。每位选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纸条上写下祝福和许愿的话,缝于香囊内。要求针脚工整,外形美观。香囊制作完毕后,可以自带,也可以送给他人。(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本不仅让居民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内放入祝福或许愿的小纸条,既满足了小孩喜欢动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与植物有关的现代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学史 17世纪 韦勒克

【中图分类号】I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学史,指涉有关于文学的事物或现象在历史序列中的身份确认及价值建构,体现为认识层面上的知识化与价值化,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它内在地融合了文学的视域、历史的眼光以及批评的精神,是在相当近的时期才出现的。可以说,作为规范化的学术实践,文学史是彻底的现代产物。

韦勒克给予文学史的兴起以很高的评价,甚至称之为“人类智力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唤醒了历史意识与现代自我意识。在他看来,文学史的兴起与现代批评的崛起以及传记与历史编纂学的盛行有密切关联,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文学历史的发展显现出专业化进程的轨迹,从类似文学传记的形式,从对个人著作或者单一文类的批评扩展为对过去历史的全面考究。值得注意的是,韦勒克指出作为独立学科的文学史兴起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为批评与传记合二为一,其二是效仿政治编撰史学,文学史逐渐开始启用叙事的形式①。

文学史的兴起从最初观念的萌芽到形式的完备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直至18世纪后期,文学史始以学科面貌示人,才出现了叙事型的文学史书写;而只有在19世纪,借由发展观念的普遍流行,作为新兴学科的文学史,其内在特质才得以完全自由展现。

相较而言,在文学史兴起的时间轴上,17世纪作为起始阶段常常为人所忽视,实际上,正是17世纪作家、批评家所进行的文学史研究探索为作为现代学科的文学史的兴起提供了观念层面的准备。本文即结合韦勒克对文学史兴起的相关论述,重点关注17世纪有关文学史的构想、探索轨迹。

本土意识、历史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崛起

从实践上看,文学传记与批评这两种之前完全分离的研究形式于17世纪分别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因素,得益于对本地因素的共同强调,主要是进一步加强了对历史事实的关注倾向,为二者逐渐开始走向融合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无论是文学批评还是传记写作,大都倾向于否弃以往统一的拉丁语而转用本土的语言,使本土的文化以及习俗被确认为发挥重要作用的事实而更多地体现在写作、研究中,在对事实的关注理解中,自然导向了历史解释,强调了本土习惯,特别是物理环境的影响。

同样在这一时期的传记对事实所进行的解释中,我们发现了新的因素,更多趋于内省式的分析被引入自传与日记中,特别是在英国,这个时期洛克对经验主义的开掘强调以由感觉和源于内心反省而获得的经验作为真理知识的来源,直接反驳了在哲学思想界颇为盛行的法国笛卡尔理性主义,经由他所阐述的心理学原则,为传记作家与批评家所认可,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事实的解释中,增加了这些作品的阐释深度与感染力,进而以可读性的提升而产生了读者效应,使得这类作品更易获得成功,并且,从长远来看,心理学因素在18世纪后期得以构成文学史解释中最重要的标准。此外,这个时期有的传记显现了文学批评的倾向。

在文学史材料的积累方面,根据韦勒克对英国学术界的考察,这个时期仍然持续的古物研究兴趣,加之语言学研究的复兴,积累了大量有关古代的知识,导致这一时期学界普遍热衷于语法以及辞典的翻译、整理和编辑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时英国学界形成了由一批盎格鲁―撒克逊学者所主导的局面,他们致力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挖掘,主要是关于法律、历史和理论领域的研究,虽然依旧非关文学,但是,他们在17世纪英国学界的活动为之后19世纪基于盎格鲁―撒克逊意识的英语文学的显著发展积累了文献材料,并由此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如韦勒克所分析的,“正是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历史意识的逐渐觉醒被清晰地察觉出来”②,他指出,在17世纪前四分之三的时间段中,英国文学批评几乎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然而在这个世纪末期突然变得活跃起来,这种状况部分地是由于英国复辟后受到欧洲大陆的冲击所致,部分地是由于像莱默、屈莱顿、坦普尔等极富个性的作家的出现,他们成为了英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在他们这里,欧洲大陆主要是在理性主义影响下发生的法国新古典主义运动所强调的抽象诗学与所谓的艺术法则让位于读者或者批评家的主观印象,这些17世纪末的英国作家、批评家提出与源于法国横扫整个欧洲大陆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原则争锋相对的主张,实际上也是受到本土洛克的经验主义感觉论的影响,倾向于以个人主观感觉经验对抗基于抽象理性形成的机械化的艺术原则,实质上立足于包括批评家在内的读者视角强调以审美的“心理学化”进程为核心的艺术鉴赏活动原则,企图取代法国新古典主义强调自身立法者身份而确立的机械式、教条化程式规则。由此,英国批评家们创造了一系列诸如“爱好”、“趣味”、“妙不可言”这类新的术语,这些新术语的共同倾向是偏于描述主观化感受,它们实际上导致了艺术作品评价标准的混乱。然而,正如韦勒克所意识到的,17世纪英国批评家构建的被强调至极端的审美心理学原则,意味着从统一化、普遍化到个体化与多样化的相当重要的价值转换,从而对19世纪文学史的真正兴起而言恰恰发挥了积极作用③。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以主观感觉经验为评价标准所造成的价值的混乱局面,拉・布吕耶尔与沙夫茨伯里提出了所谓的“趣味的标准”这样一个新命题,试图以此抑制价值的相对主义趋势。

总的来说,17世纪末英国批评家的行动对于后来19世纪文学史的兴起意义重大,关键在于他们显现的相对主义认知倾向。具体而言,相对主义意味着承认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观点,由此,这种认知就消解了新古典主义基于普遍理性的教条式原则。然而,相对主义倾向的意义在于为后来历史方法扫除了障碍,但是它本身却不能被视为导向历史方法的正途,因为这种相对主义倾向往往带来“空洞的怀疑主义”,只是表达了一种绝望,甚至导致“趣味无可争辩”这一“古老但却是错误的”格言。所以,无论是趣味理论还是相对主义,就其本身而言,并不直接有利于文学史的兴起。

个体化原则与历史发展观念的萌蘖

韦勒克指出:只有当详细阐述了“个体性”与“发展”这两个主要概念时,真正的文学史才成为可能④。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直接相关的,没有一种对发展的真正认识,就不可能对历史的个体化有真正的理解,换句话说,在一系列个体之外不可能有所谓历史的发展。

首先,对历史中的个体化原则的理解,启发了关于艺术作品的“独特性”或者说“唯一性”的认识,从而产生了关于“原创性”或者“发明”的全新要求,相应地,原先的“模仿”概念在现在看来由于缺乏“原创性”而遭到指责。另一方面,个体化在指涉作者时,强调“天才”与“灵感”对于艺术创造的必要性。此外,个体化的意义与价值逐渐拓展到关涉不同的艺术类型,关涉民族文学传统所具有的排他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差异性成其关键,自然地,“时代精神”也作为一个新的术语,之后被用来具体分析连续性历史时期显现出的独特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个体化原则的遵循落实于文学作品的具体理解层面,形成一个共识,即在理解或者描述具体作品时必须将之置于它的语境或环境中。实际上,在17世纪,“环境”首次被提出来主要是指“物理气候”,在韦勒克看来,这种解释偏离了“文学环境”的“现实”,是“不幸的起点”,然而,同时却开启了对“社会背景”与“精神氛围”的思考,自此,人们开始讨论“社会稳定性”、“和平或战争”以及“自由或衰落”对文学的影响,于是,“民族性”这个观念作为文学创造中一个决定性因素开始缓慢地形成⑤。

其次,“发展”是对文学史的兴起意义重大的另一个概念,或者至少是指一种运动和在时间上的改变⑥。在17世纪之前,人们常将古希腊罗马的人视为同时代人进行探讨。历史的发展这种观念源自进步观,然而进步观本身并不使文学史成为可能,仅仅意味着“在现在或是在更远的将来朝向完美理想的一个统一进程”,而“循环式进步”则昭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囊括着前进和衰退在内的进程,上述进步观很难与历史进程实际显现出的多样性协调一致;当关于独立、个体、民族文学的观念得以确立并被接受后,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概念才可能出现⑦。

增长式的进步最早是在当代生物学意义的类比中被构想的,相应地,文学演变仅仅意味着演变是暗含在胚芽中的,是被设定好了的、不可避免的内含差异化或者囊括了增长和腐朽在内的进程。这样的理论预设掩盖了文学进程实际存在的复杂多样性,但是毕竟关于文学演变观念的提出表明试图在表达这样的多样性。只有重新发现和评价过去的文学,才可能认识到不同的民族传统所具有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对过去文学的发掘可以拓宽文学视野,从以往对过去文学的轻蔑态度转变为赞赏,这一转变过程与原始主义观念倾向的流行密切相关,这种观念将古典时代抽象化、永恒化、理性化并以之作为所有时代的判断标准。叙事性的文学史成为可能有赖于将历史意识贯彻始终。

可以说,18世纪代表了这种转变的过渡,一种关于新观念和标准的新颖性意识渐趋强化,新的概念开始逐渐弥漫以至于最终改变了关于文学知识的传统表述。而18世纪显著表现出的新的因素实际上甚至在17世纪后半叶便出现了。

首先,17世纪后期,源于经验主义感觉论的审美的心理学化进程,文学批评的主观性得以显现,在这种观念看来,作家应以取悦读者为己任,实际上质疑了所谓艺术法则的“普遍有效性”⑧,支持了一种考虑到具体时空的新标准,文学与环境的关系开始被意识到。

其次,对文学与具体时空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表明17世纪后期开始对“个体化”有所关注,与“个体化”相关的“原创性”以及“天才”诸如此类的术语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而“时代精神”这一培根曾经使用过的概念,在屈莱顿这里再度出现,并且与他对于历史个体化的认识直接相关,认为“每个时代中的天才都是不同的”⑨,关注点有所差异,但在一个时代中天才在兴趣方面具有普遍一致性,在屈莱顿看来,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中吸引天才的无疑是自然科学,实际上,这里,他强调的是天才与时代的关系,他假定天才或者具体到获得成功的作家与其所置身的时代有某种和谐,关于这一点,韦勒克认为屈莱顿以此暗示了“诗人代表自己的时代和民族”⑩。

再次,17世纪的作家、批评家常常传达出对于写作所体现的独特的民族风格所具有的意识,即使关于这一点的争论往往并非是历史性的,而是出于爱国的立场,但是却对认识到文学领域中民族差异性有重要意义。

又次,值得注意的是,17世纪强调的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之后的文学史研究影响很大,然而,批评家们却将给予文学以影响的环境归结为最不可捉摸的气候因素,在他们看来,特定的气候塑造了特定民族的某种性情,从而影响特定类型制度的建立,进而推进或阻碍文学发展。韦勒克特别指出,关于气候对社会的影响作为“老生常谈”,可以追溯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哲学家那里,在近代以来,培根和蒙恬再次涉及这个论题,然而,最详细阐述这个观点的是伯丁,这种提法在17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回响,特别是在屈莱顿、弥尔顿的著作中,这个观点经由像丰特奈尔这样的法国批评家之手,成为了一个常识性认识。英国的坦普尔详细阐释了气候与性情乃至与社会、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分析了英国喜剧的优越性。虽然,这个时期以气候来解释文学与真正分析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有很大差距,但是毕竟建立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联,甚至这一时期有学者开始用文学来阐明社会历史,相较之下,反过来分析社会对于文学的影响时,常常显出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另外,发展的观念作为历史方法的核心,以动态的发展取代了对于宇宙世界的静态认识,它为描述解释文学提供了始终如一地前进这样一种认识,对抗以往流行的将宇宙世界的进程描述为普遍衰败景象的认识倾向,后者的影响力甚至直到18世纪后期还未彻底消失,17世纪后期不少作家、批评家信奉进步的趋势不仅存在于自然科学,而且艺术的繁荣也证明了人类的普遍进步。这个时期,沿用了人类制度、艺术类型与自然界动植物之间的生物学比拟,这种比拟易于导致古代的循环式进步论,屈莱顿运用这种比拟评价了英语诗与拉丁诗,“正是这个生物学比拟,驱使他无情地将乔叟轻视为儿童,而将斯宾塞视为一个不成熟的青年”,以此暗示了相较于拉丁诗,英语诗所具有的优越性。

17世纪中进步论这一19世纪进化观的萌芽,对未来文学史的兴起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对进步观念的声称是非常偶然的,很少应用生物学比拟去阐明文学的发展进步以及文学总体上的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坦普尔将文学置于进步观念的基础之上,概略地描述了文学的历史,着重于其间的变迁,突破旧式人文传统,拓宽了文学视野,在坦普尔这里,无限进步的信念驱使他很大程度上成为在文学研究中运用历史方法的重要先驱。而在这个时代的批评家中思想较为保守的莱默,尽管坚持为新古典主义的严苛的非历史标准辩护,然而由于强调了普罗旺斯诗歌对现代诗歌所具有的重要的源头性意义,他的研究工作显现出宽泛的文学眼界,将视角深入中世纪,实际上涉及了后世浪漫派所关注的主题的起源,注定成为18世纪末以后文学史的核心议题。

结语

总而言之,17世纪的作家、批评家们所论述的问题从整体上看相互之间缺乏关联,而且并未呈现系统性,有的观点甚至是作为附带性评论随意而发,对所涉及问题的未来影响也没有清晰的意识,但是,正是这些现在看来可能是过于博杂的、偶然而发、不成体系的观点、建议,为后来文学史的兴起开辟了思想空间,后来的文学史研究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几乎都能从17世纪见出端倪。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在站博士后、讲师;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的西学东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CZH279)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René Wellek, The Rise of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41, p.1, p.24, p.24, p.25, p.26, p.26, p.27, p.29, p.30, p.32, p.40.

与植物有关的现代诗范文第3篇

设计不但为创意及创新提供策略性动力,同时与我们的城市、文化、生活和经济环环相扣,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文化背景及各行各业。

香港,一直以来是一个在创意设计上屡屡给人惊喜的城市。一个市场发达的商业社会中,设计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一员,可以体会到这份态度,这也是城市发展成熟的标志。很多人来到香港旅游、购物、吃美食……看到香港的本土品牌林林总总,有些产业甚至蜚声国际,设计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很大的锻炼和挑战。无论是流露出旧香港情怀的“爱在大街小巷中找你“,还是造型细致精巧、寿命长久的“瓶中森林”,抑或是专注于创造独特的蜡烛体验的BeCandle、奉行“玩味追随功能”的COUCOU手袋,背后都有”DESIGN BY H.K“的烙印。是什么让这些创意在以高效和金钱为标杆的香港生根发芽?这些创意人又是如何成功将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本期专题为大家一一揭晓。

香港是一个逼迫大家勤奋工作、努力用脑的地方,而且“用脑者”条件优越。所以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能表现出非常优质的城市管理、组织,以及活跃浓郁的创意氛围。

香港是名副其实的创意沃土。其一大优势在于国际交汇,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她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平台,身处多元文化融合的大都市,香港人在文化视野、思维方式上都比较开阔而灵活;他们自幼沉浸于高端品牌零售市场中,对于品牌和设计的把握更为准确;而且,这是个现实的市场,一个点子不赚钱,很快会被无情地淘汰。但它没有条条框框,只要你敢于尝试,任何创意都可以。

另外,香港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扶持同样功不可没。香港政府对于创意产业非常重视,出台的相关奖励、鼓励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本土不同设计领域的发展。

2009年,香港政府专门成立了创意香港办公室,将政府内部与创意产业相关的部门都集中在一起,为寻求帮助的企业和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香港贸易发展局则为创意产业提供宣传和推广平台,并协助企业向香港之外的地方拓展。2002年,由业界支持下成立的非牟利机构――香港设计中心正式成立,担当政府策略伙伴,以推动香港成为亚洲设计之都为目标。提倡广泛及策略地应用设计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推广及表扬杰出的设计;以及教育各界专业人士和公众,让他们加强透过设计与创新的思维,促进社会各领域可持续发展。

如果追溯历史,香港现代设计仅有40年历史,但在短短时间内香港设计已取得骄人成绩――或屡获奖项,或在商业上十分成功,或打破传统,一切都在说明,设计不但对服务业、工业和制造业有所裨益,它更是香港迈向知识型经济的重要元素。

如今一群香港设计大师已经在亚洲甚至世界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惯有的融合中国传统元素,并通过再设计给予了产品新的内涵和生命。除了独当一面的设计大师之外,香港设计新生一代,积极打破传统,不拘一格,表现出极强的创创造力。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位在历届“Design Mart”活动中展露头角的新晋设计师。

杨悦欣(Jino Yeung)

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修读平面设计课程。2008年创立喜设计有限公司Cheers Communication Ltd,主要从事品牌形象、插画工作。2010年推出自主品牌――“爱在大街小巷中找你”,该作品2011年荣获23届《香港印制大奖》纸品产品及文仪用品优异奖、第二届中华品牌插画优秀奖。

“爱在大街小巷中找你”

回味逝去的香港味道

从旧式菜档到港式烧味店,从刻字印刷到椰子糖制作,一间间小店、一种又一种的手工艺,散发着难以言喻的怀旧气息。

有人喜新厌旧,但也有人念旧,店铺虽然旧,但点点滴滴都充满人情味。“旧区是历史、文化的孕育地,旧区保育不只是保护区内建筑,更应是保存区内文化及具特色的店铺。大角咀,昔日的码头、重工业之地,50年代开始慢慢转为工业住宅混合地,随着市区重建发展,如今区内酒店、屋苑林立,愈来愈多中产家庭迁入大角咀。旧式老店处于新旧夹缝间,面对社会变迁,似乎难以避免地走上没落的道路。”创作者杨悦欣深入大角咀,接触不同的商户,以插画、立体照片模型(fotomo)等创作形式重现区内的老店情怀,以不一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城市、了解保育的重要性,齐齐爱在大街小巷。

“爱在大街小巷中找你”立体月历每一个月绘画了香港大街小巷的一种传统行业,当一个月结束而撕下该月份的纸卡时,立体的香港大街小巷市区效果即时出现,提醒了大家香港本土的传统行业随着时间而淘汰。这个月历有座台及挂墙两种用途。杨悦欣希望藉由这个月历带出保育本土文化的意识,及对香港大街小巷上一代努力的专业人士的一份致敬。

Q&A

BOSS:“爱在大街小巷中找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杨:这是一个从心引发的项目,内容包括了文化、保护、人情,创作和工艺。最大的亮点是记录了每一个香港街坊的故事,透过插画摄影创作出立体纸产品,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加关注香港旧区保护。

BOSS:您设计这样一款产品的初衷是什么?

杨:香港因为经济发展,消失的人与事越来越多,除了想保留硬件的东西(如街道、建筑物、家具……),更需要保存软件(人情味、故事和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利用自己的艺术角度,创作富故事性的产品,保存最有价值的人情味。

BOSS: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爱在大街小巷中找你”如何立足市场,获得客户的青睐?

杨:这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产品,展示了不同街坊的生活态度与工作热情,客户从中可以看见更立体的香港本土文化。游客会视它为一个香港故事缩影,老街坊会视它为活生生的记录,年轻人会视它为一个历史参考。

BOSS:能否给我们的读者预测一下“爱在大街小巷中找你”未来的发展趋势?

杨:未来,我们会发掘更多有趣的大街小巷,找寻故事,除了纸品,更会发展其它产品。餐具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希望通过餐具的设计在饮食中享受香港情怀。

查理・嘉仪(Charlie Kayi)

曾获得多项设计大奖,对创作充满激情,拥有七年以上为国际钟表珠宝品牌提品设计、品牌策划和市场营销的经验。她梦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以激励年轻一代敢于实现梦想。

Delication

瓶中森林,趣味DIY

“致尚创作”是香港一家致力于创意和时尚创作的品牌馆,目标是透过推广精致的生活品味、注入高增值元素和可持续性的概念,藉此提升香港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瓶中森林”模拟地球的迷你生态系统,透过研究植物属性和护理方法,测试和选购种植材料、泥土分层和气候分析,更跳出一般盆栽种植的模式,解决一般人认为种植是麻烦和老气的观念,重新设计一个容易打理,造型细致精巧,寿命长久的时尚盆栽。

Q&A

BOSS:Delication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嘉仪:我们的亮点是能够产生品牌,并且注入精致的生活品味、以及注入高增值元素和可持续性的概念,藉此提升香港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BOSS:您设计这样一款产品的初衷是什么?

嘉仪:“瓶中森林”的构思概念来自“植物杀手”,我们跳出一般盆栽种植的模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发,再配合造型及品牌设计整合,重新设计了一个永生的盆景。

我们亦开办创作坊,让更多人去认识及亲自制作属于自己的“瓶中森林”。

BOSS: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Delication如何立足市场,获得客户的青睐?

嘉仪:我们提供持续高效的设计、生产和品牌营销服务,帮助企业从市场中建立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从品牌和营销策略的创作、产品设计开发、品牌工具的设计和生产、零售环境展览摊位、照片和视频的创作、公共关系和广告的管理、通过网站和应用程式设计,一应俱齐。

我们相信我们有提供多元化品牌服务的能力,加上我们对全球性设计美学的专注是我们在生活品味市场内独树一帜的原因。

BOSS:能否给我们的读者预测一下Delication未来的发展趋势?

嘉仪:Delication会继续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进发,开发更长远更优秀的产品,“瓶中森林”是我们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品牌代表。未来我们打算开拓更多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包括盆景到会和租借服务、橱窗装饰、植物艺术装置展览等。所以无论在社会作用、市场表现,还是市场潜力方面,这些产品的爆发力都是非常强劲的。

BOSS:在您看来,DESIGN MART是怎样的一个平台?

嘉仪:它是一个给充满创意及理想的人的一个开发点,借着这个平台可以让他们尽展潜能及锻炼,为开拓本地及海外市场作出关键性的准备。

曾首彦(Xavier Tsang)

产品设计师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创新与设计工程系及意大利佛罗伦萨Accademia Italiana D’Arte, Moda e Design家具设计系。2010年在米兰与其他设计师合作成立Atelier Poesia诗一设计工作室并与从家具到家品等不同范畴的品牌和公司合作设计开发产品。他的设计透过从物件的造型、物料、生产模式、感观和哲学等不同方面的分析和创新,发掘其文化特性。

BeCandle

蜡烛的N种玩法

BeCandle 始于2010年,是一间由蜡烛工艺师与设计师团队合组而成的蜡烛公司。

BeCandle集合传统蜡烛工艺与现代生活设计概念,专注于创造独特的蜡烛体验,为生活带来平衡,同时为生活空间加添时尚元素。除了独特的蜡烛工艺品外,BeCandle还与来自不同界别的品牌和企业合作,举行以蜡烛为题的活动和工作坊。

Xavier成立BeCandle前,曾在意大利米兰、中国香港、大路担当产品设计师,并成立了Atelier Poesia设计工作室,他的设计透过现代诗意的手法反映着东方文化。他说,“蜡烛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透过不同形式的蜡烛,灌注不同人的心灵,使人与人联系起来。”

Q&A

BOSS:BeCandle最大的亮点是什么,今年有哪些新产品推出?

曾:BeCandle主要是设计和制作具有艺术感的手工蜡烛,除了几个系列的香熏造型蜡烛外,今年最新推出一款以实用和玩味为主调的“蜡米”系列。

“蜡米”是由天然可持续再生棕榈林所提炼棕榈油制成的砂状蜡,只要把“蜡米”倒进安全的器皿如旧罐头中,插入绵芯,便可制成一个可不断更新再用的蜡烛。多种不同颜色的选择,加上使用者可混入自己喜爱的香熏,环保之余亦为家居增添一点气氛。

另外,我们亦会在Design Mart和法国巴黎一间艺廊的展出中,同时推出一套特别为“蜡米”设计的工具套装,是一个全新概念的蜡烛产品。

BOSS:您设计这样一系列产品的初衷是什么?

曾:设计这样一系列产品是基于一颗挑战的心,蜡烛对于华人甚至东方世界都不太流行,通常只会跟祭祀仪式有关,我希望把蜡烛的文化透过设计和不断的实验,找到切入点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透过不同的媒介推广开去。

“蜡米”系列是起源于一年多前在德国柏林展出的实验创作“蜡烛道”(Way of the Candle),从茶道得到灵感,透过一套特别创作的工具和仪式,把东方文化中“禅”和“分享”的概念带进蜡烛制作和欣赏中。而“蜡米”系列就是这一年来的实验,从“蜡烛道”(Way of the Candle )酝酿出来的延伸产品

BeCandle成立最初的两年都倾向于艺术摆设类的蜡烛,过程中透过不断跟工匠和工厂的紧密合作和在不同国家的交流,学习到很多蜡烛的工艺和文化。现在希望透过“蜡米”把我们的蜡烛艺术带到生活层面中。

BOSS: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BeCandle如何立足市场,获得客户的青睐?

曾:现今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产品应有尽有,BeCandle从开始已经没有跟着市场走,而是从细心观察思考人的生活出发,创作我们认为可行的产品。慢慢便自然形成了一套BeCandle的所谓品牌理念和个性,从小众开始一步一步把品牌传开去,亦透过社交媒体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东方”的蜡烛品牌。

我们亦先后到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和台湾等地参与不同的设计和艺术展出交流,了解各地的蜡烛文化之余亦推广我们的理念。和不同界别的品牌和创作人合作推出联合产品,令受众层面更广。

BOSS:能否给我们的读者预测一下BeCandle未来的发展趋势?

曾:“蜡烛道”和“蜡米”是长期的发展创作项目,未来会不断发掘这个东方蜡烛生活文化的可能性。

“蜡米”这个系列产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色彩系列、香味、配套工具甚至销售模式和融入社会理念,都是BeCandle未来会集中发展的方面。最近BeCandle在PMQ元创坊开设了联营实体店GLUE,让本地大众更能体验我们的产品。

BOSS:在您看来,DESIGN MART是怎样的一个平台?

曾:我们曾参与过两次DESIGN MART,最直观的感受是,参观的客人层面很广,从内外地游客,到一家老小、设计爱好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把产品和品牌推广给大众。我们能够面对面跟客人沟通交流,亦得到很多宝贵的意见和资讯,从而调整产品的设计和经营方向。

除此之外,有不少海内外的商店 、大品牌买家和酒店等商业客户会来物色产品或礼品,这亦为设计师们带来更多商机。

另外,DESIGN MART亦像一个本地设计师的嘉年华,来自不同范畴的设计师能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创作和营运经验,当中亦促进了一些合作计划。

黄婉仪(Vivian Wong)

2012 年 7 月,创立COUCOU。同年,COUCOU首次落户香港,于时装店Groovy独家发售。2013 年 ,COCOU被选中参加 K11 与香港设计中心合办的Design Mart 2013 K11展览,2013 年 12 月,COUCOU参加了Detour Matters 设计巡回展览,作品于湾仔The Hennessy展出。

COUCOU

玩味追随功能的手袋

“Coucou”在法语里是杜鹃鸟叫的象声词,法国年轻人之间也用一声“Coucou”来代替“Bonjour”。黄婉仪设计的每一只 Coucou 手袋上,都带有不同的鸟的形象。“我养鸟,也喜欢鸟,我的设计灵感就是各种鸟类。”黄婉仪说道。

COUCOU奉行“玩味追随功能”(Fun Follows Function)的设计风格,为手袋注入轻松逗趣的个性。每一款COUCOU手袋努力实践实用性和功能性,比如一只信鸽图案的单肩包,缝在背后的“叶子”可以穿上肩带。此外,设计师企图突破传统手袋设计模式。除了质感扎实硬朗的“家鸟”系列,她还推出了更为柔软轻巧的“田园鸟”系列,用轻身仿皮、麻棉布料和冬日感觉的鱼骨纹羊毛,将怀孕鸭子、鹦鹉、鹈鹕和蜂鸟的形态融入各种包袋的线条之中。“我希望探索高级成衣的布料,”黄婉仪透露,“工厂认为这些轻薄的材质无法撑起来,但我一再坚持使用这种面料。”

每年,Coucou会根据不同展会的时机推出大约三到四个不同的系列,保证每次买手们看到的都是新品。最新作品是刚刚制作完毕的“孔雀”和“鸟笼”系列。

到了今天,Coucou已然“飞”入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曼谷的柜台。Coucou的设计似乎与日系美学尤为契合,在日本的买手中广受欢迎。今年年初,Coucou在日本的展会上也相当成功,到下半年,Coucou的鸟包将以快闪店的形式在日本各地的和服店内寄卖。明年则计划去到欧洲以及中国大陆。“在香港,有许多人设计手工配饰和一些小玩意,但我想做的是一个品牌,要有自己的生产线。幸运的话,希望可以很快拓展到更多市场和地区,让鸟儿筑起更多的巢。”这是黄婉仪的愿望。

Q&A

BOSS:COUCOU最大的亮点是什麽?

黄:COUCOU以鸟儿的优美轮廓和逗趣外型为创作灵感,突破传统手袋的设计模式,带来实用和功能性兼备的鸟形手袋小物,别出心裁,令人会心微笑。COUCOU于2012年7月诞生,期望将香港原创的手袋设计带到世界各地,为女性手袋市场带来别树一格的作品。COUCOU是市场上第一个“鸟袋”品牌。

BOSS:能否给我们的读者预测一下COUCOU未来的发展趋势?

黄:鸟儿是COUCOU的创作灵感,我们会陆续推出适合不同年龄层和场合的鸟袋系列,开拓不同素材和物料的可能性。

BOSS:您设计这样一款产品的初衷是什麽?

黄:创立COUCOU的目的是希望冲出手袋的传统设计框框,以鸟儿的轮廓与各式袋形融合,带来百分百原创的作品。香港是冬季候鸟栖息之所,我希望每一位拥有COUCOU鸟袋的用家,能够认识香港的这一面。

BOSS: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COUCOU如何立足市场,获得客户的青睐?

黄:随机应变,推陈出新,以量产形式制造惊喜,透过与不同销售点的联乘作品,吸纳不同的顾客群。即使是同一个系列,在不同季节会出现不同的色调和布料组合,令每一个COUCOU鸟袋与众不同。

BOSS:在您看来,DESIGN MART是怎样的一个平台?

黄:Design Mart汇聚百分百香港原创的精英设计品牌,让不同设计单位互相切磋,让顾客与品牌面对面交流,带来不一样的购物体验。

关于 DESIGN 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