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别离的诗句

别离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别离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别离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约翰・邓恩 爱情诗 告别辞・请勿悲伤 奇喻

作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以其博学、机智、创新而闻名于诗坛。他的诗歌不同于当时诗坛中的各个流派,独树一帜,给当时诗坛带来了不同凡响的新鲜气息。爱情与宗教是邓恩诗歌的两大主题,其中最具特色也占比重较大的是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他的爱情诗里既有真挚丰富的情感,又有深刻细致的哲学思考,看似难以捉摸,但细品之下却回味无穷。《告别辞:请勿悲伤》是邓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其匠心独具的奇喻而成为爱情诗歌中一首经典之作。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对这首诗十分赞赏,认为它是“除了邓恩之外,别无他人能够写出的美妙的诗。”

1611年,邓恩在随同罗伯特・特鲁里爵士出使法国之前,为深爱的妻子写下《告别辞:请勿悲伤》。虽然初读此诗会使人感到有点难以理解,然而诚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说:“做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引起联想,甚至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出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精确地描述了读邓恩的诗作给人们带来的体验。要想深刻地领悟邓恩诗句中美妙深远的镜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思考、联想与推理。在这首诗中,尽管面临离别,邓恩劝妻子不必悲伤,因为他们之间的灵魂之恋不会因离别而受到影响。下面本文将对这首诗的意象和奇喻做一粗浅分析。

全诗共分九节,由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节)以生动的意象说明圣者和凡人对待离别的不同的态度,这个开头似乎十分突兀,但细想一下,其含义也很清楚。面对死亡,思想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灵魂”是“德高人”所关注的,因此,他们可以镇定“安然”地面对死亡;而“悲痛的朋友们”却惶惶不安,因为他们关注的只是肉体,所以“聚在旁边”争论不休。邓恩把自己与妻子的告别时刻比作“德高人”的弥留之际:“一声也不作”,宁静而祥和,没有一点俗人的感伤和哀婉。邓恩用这个别出心裁的比喻把告别辞的氛围界定在平静之中。

第二部分(3―6节)以一系列的对比意象,继续描绘自己和凡人的两种不同的离别场景。在第三节,邓恩以两个暗喻来描述两种不同的离别情形。根据托勒密天文学理论,宇宙呈圆形,中心是地球,地球的有九重天,最远的第九重天的运动牵引着里面各重天,从而产生天体的震动,但这种振动是自然和谐的,觉察不到的,对人类毫无伤害。邓恩以地震来描述世俗男女的离别,那种地动山摇的感情并非真正深厚的感情,会引起灾害和惊恐。而邓恩自己的离别则应像天体的震动,是神秘和谐的,因此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在第四节与第五节中,邓恩将自己夫妻之间纯净的灵魂之爱与世俗的肉体之爱区分开来。世俗男女之间的爱要靠感官的欢乐得以维持,因此容不得分离;而邓恩夫妻之间的爱是一种渗透到精神上的灵魂之恋,因此,不怕分离。只要两心相印,“再不愁碰不到眼睛、嘴和手”。两个人之间灵魂的撞击,远远超越肉体之爱,这不正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描述的爱情境界吗?在第六节中,他把夫妻二人的暂时别离比作把“金子打到薄薄的一层”,想象奇特、生动、鲜明。自己与妻子的爱好像是黄金,别离是爱的延展,如同“金子打到薄薄的一层”。别离对于他们来说,心灵感受到的不是背弃,而是爱情的绵延扩展。

接着,在第三部分(7―9节)中,邓恩又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隐喻,一个新奇的意象――圆规。这个圆规意象历来被公认是玄学派最负盛名的奇喻(conceit)。圆规对现代人来讲只不过是数学课中最普通不过的用具,邓恩却将一对情人比作圆规的两只脚,乍看生硬无味,细思却雅致入理。圆规的两只脚是连接在一起的,像是恩爱的夫妻相依相爱在一起。在画圆时,圆规的两只脚要暂时分开,一只脚固定在圆心,另一只则在圆周上移动,方能画出一个园。正如一对忠实相爱的夫妻,虽然有时不得不暂时别离,天各一方,却仍彼此相连、心心相念。妻子就是圆心脚,丈夫是圆周脚,不管距离远近,圆周脚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着圆心脚“转圈”。不管去哪里,丈夫的心总是惦念着妻子,而妻子也会天天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守在家中坚贞的妻子是丈夫事业成功的保证。“你坚定,我的圆圈才会准,我才会终结在开始的地点。”这也同样表明只有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完美圆满的爱情。无论圆周脚离圆心脚有多远,画完圆后,圆周脚都要最终与圆心脚重合并在一起。正如丈夫无论走多远,最终总要返回妻子的爱巢。圆规意象的使用不仅非常巧妙地比喻了夫妻间的离别情形,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无论是在东方和西方,圆都是圆满的家庭和完美的爱情的象征。因为没有起点与终点,圆也是永恒的象征。邓恩诗中圆规的意象不仅比喻了夫妻间别离后的情形,还刻画出了他心目中的完美爱情。

出身于罗马天主教家庭的邓恩从小就受到宗教的影响,相信灵魂会超越肉体而永存。与邓恩而言,空间的阻隔,肉体的分离对于交相融合的灵魂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他才对别离报有一种从容超脱的姿态。邓恩的这首诗使人感到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究其原因,奇喻是这首诗最出彩的地方。在这首诗中,邓恩与妻子之间的灵魂之恋通过德高人逝世、天体的震动、打金子和圆规等看似牵强实则意义深刻的意象刻画出来,符合了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手法。当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为人们所熟悉时,也就失去了其对人们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恢复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感受,让人们带着一种新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从而产生一种新奇感,这就是陌生化技巧所产生的效果。邓恩的诗之所以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别出心裁的意象与全新大胆的比喻创造出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的诗句,从而带给读者一种意料之外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邓恩.英诗全集[M].帕特利兹编.佛蒙特:人人丛书公司,1999.

[2]朱光潜.诗论[M].三联书店,1984.

[3]张中载.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别离的诗句范文第2篇

数不清红尘愁绪

黄昏下的乌鸦

把衰感哀嚎

心情抑郁到极致

抬头便是灰色的天空

和飘洒的悲雨

心已破碎

/

曾经的温情已是荒苔遍地

孤独的身影

被埋在了时光的荒沙

半生的命运

如漂流的浮萍

被冷雨淋湿

/

自古情多会转薄

悔不该做个多情之人

人已去

归于一场梦

生命中

再也看不到爱情游走的痕迹

物是人非

无言看落花已去

/

藏着的悲伤太多

眼泪就无法遏制

落在胸前

久久不会干

深沉的思念跃然纸上

空有柔情万千

/

孤灯之前

身影孑然

窗外是否有人驻足倾听

我落寞的诗句

似睡非睡

只任生命渐渐老去

别离的诗句范文第3篇

一个个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文字犹如大大小小的陨石,争先恐后砸进我心里,流一汪叫感动的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兰舟中倚栏而唱的琵琶客么?是以琴音解情殇的迷途女么?是那个独守空闺无处诉衷肠的痴心人么?你失落“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奢华已破灭,你感叹“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光环已褪去,你不解“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你昔日的倾城之貌如今已苍老的再招不得宠爱。你无奈“商人重利轻别离。”想当年在京城红极一时的歌妓,不想落了如此凄凉的晚景。人事已非,只有那熟稔的琵琶声一如往昔,清脆单薄,荡气回肠,只是凭添了三分愁绪,催人青衫湿。我不是江州司马,写不出文绉绉的琵琶行,只是从我的眼泪中,我分明读出了感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望穿秋水,望不到归路的么?是独守青灯,辗转难眠的诗人么?是来自宿命而又归于轮回的女子么?你凭江远望,连江水都有了脉脉的深情,奈何却盼不到他的归来。一夜多雨,你关心的却是门口的海棠应是红肥绿瘦。外出郊游,你说“沉醉不知归路。”究竟你是不知归路,还是不愿归去?夜夜无眠,日日思念,你人比黄花瘦。剪着西窗烛,却只你与影儿两个,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究竟是怎样一个温婉细致的女子,才能写出这般的缠绵灵动。读易安的诗句时,我的心是平静的,我的手却是忍不住颤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只是误生帝王家的千古奇才么?是守着宫墙,夜不能寐的亡国之君么?是身不由己的歌者么?称帝时,你感叹自己的满腹才情终究要埋没在无止境的奏折和国家兴亡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亡国后,你叹息的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祖辈打下的江山,葬送在自己的手中。前有百姓和大臣的怨声载道,后又侵略者的蓄意加害,你却连一死了之的勇气都没有,如何有颜面去见全下的列祖列宗。我惊叹于你的诗句与我的强烈共鸣,亡国之音哀以思,我懂你。

那些有着生命与感情的文字,传承到今天,历久弥馨。积淀了几千年的风霜,他们更加动人心弦。这样的才情,这样的心思,这样的轰轰烈烈,我怎能不动容。(指导教师 潘明艳)

别离的诗句范文第4篇

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雨点儿落在我的头上、身上,我仰面向上,闭着眼,张着口品着那点点雨珠,顿时,我觉得自己仿佛在细雨的浇灌下又长了许多。

雷声响过,大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落。

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从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在街道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

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雨,像天庭飘下来的千万条银丝。

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黑油油田野。

天际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雨点是那样小,雨帘是那样密,给群山披上蝉翼般的白纱。

雨丝很细,很绵,像春天时空飘浮的柳絮

夏天的诗

雨水洗净盛夏的天空

微蓝泻露了一地的寂寞

铅笔纪录下那年的故事

别离场景老电影般回放

你说对不起我爱你然后落下泪

我不知所措更不了梦将残愁将驻

从你走后的第一个夏天

我就试着用最美的诗句记载关于我和你

无奈指尖冰冷

写不出温暖的话语

哦宝贝可是我还是不明白

不明白你为何选择离开 我是否继续等待

别离的诗句范文第5篇

时 间:2012年3月

地 点:中国国家画院

任何一门学科,它的“内”比“外”都要小得多,它自身之外的内容都大大多于它自身的内容,无论研究什么概莫能外。哲学也是如此,哲学是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更高层次的一种学问。专门研究哲学的人,用于哲学以外的功夫要远远多于哲学本身。当然研究书法也是这样,为了学好书法,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法本身,从长远来看,不见得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我们主张“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要从艺进入道的层次,进入哲理的层次、人文的层次。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诗歌与书法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也是研究者一直很重视的课题。今天从我自己写诗的一些体会谈起。有一首五言律诗,题目是《雨夜读》,写我一次特异的经历,现在已经完全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没有人陪同,独自一人在房间里面写了这样一首诗:此地尘嚣远,萧然夜雨声。一灯陪自读,百感警兼程。絮落泥中定,篁抽节上生。驿旁多野草,润我别离情。下面略作解释:“此地尘嚣远”,这个地方已经离开喧嚣的城市很远了;“萧然夜雨声”,“萧然”,有点凄凉的感觉,“夜雨声”,听着晚上下雨的声音;“一灯陪自读,百感警兼程”,“一灯陪自读”,一盏灯陪着我一个人在读书;“百感警兼程”,许许多多的感受,警惕我日夜兼程,就是要继续地走前面的路;“絮落泥中定”,“絮”就是柳絮、花絮,落到泥土的时候,就定下来了。此前柳絮、花絮是到处飞扬的,这时候到了泥土里就不再飞扬了。从这一句我们可以联想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不是无情的东西,和春泥在一块成了肥料,然后它又使花长得更好;“篁抽节上生”,春天、雨夜,竹子的生长是很旺盛的,所以有个成语叫“雨后春笋”。如果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就可以听到竹子上升那种声音;“驿旁多野草”,“驿”,驿站。“驿旁”,我在这里暂时住的地方。“多野草”,住的地方路旁有很多野草;“润我别离情”,“润”字开始用的是安慰的慰,“慰我别离情”。后来想既然下雨,这草肯定湿吧,我觉得“润我别离情”比“慰我别离情”要好。

别离的诗句范文第6篇

三生石的幻映

云梦之地,流水柔情。广阔的湖水挽留了一团团棉花似的白云,蕴藏了一道又一道幻彩的梦迹。我和朋友一起去秋游,驾着小船,撑一支长篙,让云让梦载起我们的放歌,我们的潇洒。把在学校里如指间的呼吸般承重的压力溶进这绵绵的秋水中,消融,消融……和进平日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泛舟于静谧微凉的秋水之上,悄悄地嚼着如诗如画的千里清秋。在清澈的湖水下面,是沉淀了千年的云梦诗句。长篙细致地插入湖水中,秋水便拥抱在一起。软泥上冒出地气泡,那是水神在将她地诗句吟唱。长篙一抽,湖底便混浊起来,带起了细小的诗的片段。诗句沉寂了千年,早已醉倒在温柔乡里,经长篙一拨弄,倒乘着醉意舞起剑来。语字妖舞,平仄乱撞,然后舞得没有力气,再次跌跌撞撞地跑回去,在夜晚如练的月华里,做起了英雄霸气或是儿女情长的佳梦。

小船游在湖面上,在如玉的湖面上画下了一道道凝碧的波痕。船两旁枯槁的荷杆颤动,拨响了游者心中的古筝。昔日遮天的荷叶仿佛是风烛残年的老人,皱起了古色的皮肤,一半浸在水里,一半浸在萧瑟的秋风中,和着风儿摇曳,跳起一支残美的舞,惹得秋水也死了心。银白的鲫鱼穿插在湖水中,配合着凄清的伤感,游姿也显得沉重。从远处游来,又向远处游去。游者心中的古筝也慢慢的滑为平静,荷杆继续拨动,幽幽地弹出了一曲属于秋悲凉地曲子。思绪辗转于柔肠,无奈地觉悟,隐没了意图,在湖底刻下了一道深深地孤独。

明镜台的自身

为美好的回忆而高唱的歌者消失了,我再一次猛然醒来,溶进了现实的名词中。抬头,窗外低压的暗云下触目惊心地刻着一条条粗粗的伤痕!呜呼!这哪里是江南水乡,这里分明是黄土高原啊!难道是沧海桑田之变?!不!不!我此刻确实身在雁门,远离心中的云梦已有两年之期了!心痛,接着惆怅如铅一般,灌满了我的全身。恍惚间,我仿佛看到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席慕蓉向我摇头,用沙哑的嗓音吟道: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乡愁!

同样是沦落在秋天,如今的雁门关上,是否有古老的城墙在祷告?如今的云梦水中,是否有漂亮的鲤鱼在摆尾?罢!罢!罢!我自以为坚强,不会在红尘中思念故乡的景。但两年已过去,积压在心中的乡愁,却还是被铅色的记忆唤起。

清浅色的遥想

握笔而痴,故乡湖边的柳树应多了两圈年轮吧!

握笔而想,故乡湖上的野鸭一定又在嘎嘎戏水!

别离的诗句范文第7篇

捂着潮湿的心灵,沿着戴望舒的足迹,向江南的深处走去。雨,仍然下着,不慢不紧,不徐不急......

长长的雨巷,一如既往的空寂。孤独的步履,踏破了心中的惦记,那个结着丁香一样怨愁的身影,依然没有出现在我迷茫的视野。

《雨巷》,在江南的烟波里,愈加惆怅,愈加凄迷……

江南多雨,江南多情,江南的烟雨属于那几个多情的诗人,江南的烟雨浸透了诗人的怨和恨。

千年以来,多少名士的遗恨,多少儿女的痴情,交织成千古风流、吟哦成千古绝句,流淌在江南的山里水里、萦绕在江南的雨里雾里......

没有了油纸伞的遗憾,江南的烟雨,是否还是这般幽远、深邃?是否依旧这般惆怅、迷离?

踏着蒙蒙烟雨,越过华丽废墟,我在江南的山水间一路奔走,一路寻觅。哪些散落在湖光山色中的字字句句,章章节节,总牵绊我流连忘返的步履。

拨开历史烟云,透过后主的宫闱,我看见,一个书写《玉树花》的身影,沉沦在永远的去国怀乡的哀愁里,那一场缠缠绵绵的江南梦哦,本不属于霸主,理当属于诗人!

可惜了,那一片大好河山,终于容不下一个才子、几卷诗文。从此,江南的天空,多了几滴后主的泪……

韶华易逝,江山几异。

宋、齐、梁、陈的浮华,六朝金粉的奢靡,历经千年岁月磨洗,一切又归于黄卷青灯的孤寂,在江南的香风里,坐化成几桩旧事,几处古迹。

沿着一个诗人的目光,我看见,浆声灯影里,不知亡国恨的又岂止那几个“隔江犹唱”的商女!

徘徊在戴望舒的迷茫中,沉沦在杜牧的忧伤里,江南的温柔,渐行渐远,若即若离……

繁华过后是落寞,喧嚣过后是沉寂。千年的堂皇奢糜啊,总被雨打风吹去。空留下许许多多的幽怨,混迹于烟雨迷茫的岁月。江南的雨,便也浸透了这桩桩件件、这点点滴滴。

江南的雨啊,总是凝结了太多的轻愁怨怼,总是承载了太多的悲欢别离,总是融入了太多的忧郁悲愤。于是,引来几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在那烟雨茫茫的山水间,写下几行伤怀动容的诗句。

别离的诗句范文第8篇

诗歌欣赏音乐美节奏运用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才统称为“诗歌”。“诗”与“歌”自古就是水融,不分彼此的,“诗”即“歌”,“歌”即“诗”。古代的《诗经》,极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元曲,在当时就是为人们吟唱的歌曲,有的还颇为盛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凡有井水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也很重视现代诗歌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优秀的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歌里的音乐在我的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与韵律上。诗歌的节奏,就是一连串的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停顿,相当于音乐的节拍,没有节奏,就没有诗歌。格律诗的节奏形式,五言的主要是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的大多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现代诗也是有节奏的,它的音节也是有变化规律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句子长短不一,字数多少不等,但节奏鲜明,基本上是以三字为一顿,与歌曲的3/4节拍颇为相似。

此外,诗歌的音乐美还体现为韵律和谐。诗歌讲究押韵,即每句或隔句的最末一个字用韵相同或相似。选韵的不同,可以造成不同的音乐气氛,传达不同的情感。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诗歌中的“你、己、曲、仪、雨、起、里、意、戟、离、息、依、里、躯、地”的韵脚为“ī”或“ǖ”,读音相似,发音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柔和细腻的情感。一般来说,抒发高亢激昂感情的诗歌,常常使用响亮的阳韵(带鼻音的韵母),这种韵母洪厚响亮;抒发优美、细腻,或悲怆、凄楚的情感的诗歌,多用不太响亮的阴韵(不带鼻音的韵)。此外,诗歌常常运用章句重叠的手法,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的只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章句重叠,回旋反复,犹如歌曲的旋律,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由于节奏和韵律,便形成了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朗朗上口。

因此,在诗歌的欣赏与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节奏与旋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与对偶,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格律诗的音乐美。现代诗歌没有这些要求,现代诗歌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节奏丰富,变化多端,很难找到统一的格式与规律。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呢?我们可以借用歌曲的元素与形式来体会这种音乐美。

歌曲有鲜明的节拍,诗歌也是如此。以下以《再别康桥》为例,找出这首诗歌的节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西天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歌的首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末章“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重章叠句,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这两个章节以双音词作为状语,诗句以六字句为主。其余各章节也多以双音词或三音节词作为定语或状语,如“轻轻的”“河畔的”“软泥上的”“榆荫下的”“悄悄的”,每一章节的诗句也是以六字句为主,因此可以以3字为一拍,套用歌曲的3/4节拍来吟诵,其中的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可以延长其中一个字的时长为一拍(在歌曲中用增值线“__”表示),或两个字合为一拍(在歌曲中用减值线“XX”表示),于是,这首诗歌的节奏可以用歌曲的简谱表示出来:

再如,诗歌《祖国・母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我的母语/热血一般的黄河的波涛/我的母语/是群星一般的祖先的名字/我的母语/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我的母语/是春鸟舌尖跳动的民歌中国/我的母语/是丁香凝结的雨巷/我的母语/是傲雪绽放的红梅/我的母语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我的母语/是划开天幕的雷电 /奏响黎明的号角/我的母语是一种链接/我的母语是一种文明/我的母语是一种财富/我的母语是一种骄傲……

在这首诗中,“我的母语”四字句回环往复,形成这首诗歌的主旋律,这个诗句可以2字为一拍,以2/4的节奏来演绎,或可以4字为一拍,以4/4的节奏来演绎。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句子成分特点的分析,借用歌曲的节拍,来确定诗歌的节奏。

在把握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诗歌,就能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在朗诵时还可选用与该诗歌节奏以及感情相符合的配乐,达到“歌”“诗”合一的和谐。这或许就是诗歌给人们带来的一个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