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2012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命题更加关照学生内心,贴近学生生活,侧重考查学生理性思维,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以下两点值得关注:
1 命题引发考生积极理性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在往年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凸显了理性思维,一些命题甚至更着意考查学生深入思辨的能力。
1.1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同时又是学生成长的历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不论是狭义的学生的生活,还是广义的社会生活,都体现为具体的日常、点滴的细节。今年的命题大都在激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由此积极思考人生,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纲全国卷的在帮家里挑秧的叙写中,不乏具体可感的生活细节,从而唤起学生温暖的记忆。特别是妈妈的一句“甩掉多余的顾虑”不禁让“我”茅舍顿开,更让学生容易思考到学习生活中往往因为顾虑而让学习陷入困境、生活无法舒展,进而思考一个民族国家何不是如此。辽宁卷中的女钢琴家的人隐于音乐背后的故事、重庆卷冷冻库工人的故事这些都需要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心灵感悟。
广东卷作文其核心在于从“一个时代自有其有趣和有用的生活”提炼出“你想要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问题需要站在个人和历史多个着眼点进行考察,展现个人眼界和胸怀。除了侧重于在选择时代这一点上展开,也可以选择“我将如何生活”这个角度。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生活?在一千年前我们如何生活?选择时代即是选择那个时代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往往指代着不同的阶级、修养和情怀。
1.2命题着重考查学生思考质量及思维品质
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考查。考生往往“意在笔先”,怎么想才怎么写。思路清晰,文章就层次清楚,语意明晰;思维无序,文章也必然杂乱无章,文理悖谬。所以,从思维到形成文章的全过程中,“思维”是首要的,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深刻性、独创性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江苏卷的《忧与爱》属关系型话题。关系型作文最关键的就是不能舍弃一方,单写一方。如果开头结尾写忧,中间写爱,或重爱贬忧均不可。写爱的同时写忧,如果深入探讨忧与爱的关系,立意更深刻;再往深处想,题目由忧及爱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样一种关系能够作用于哪些方面?这种思考的能力以及深度直接影响作文的档次。由此可见,命题中包含的信息是何等丰富,对考生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是有很充分的要求的。四川卷“手握一滴水”较富思辨性。“手握一滴水”题目中有两个要素:“握”和“一滴水”。“一滴水”是象征细节,不是真的水。全诗两节:第一节侧重“一滴水”,从时空和生命角度来说明“小中有大”“小中见大”“以小见大”的辩证哲理。第二节侧重“手握”,从人的角度揭示:(我们)要重视“小”“细节”。全诗整体是揭示“小——大”“轻——重”的辩证关系。最佳立意:重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辩证的思考。
1.3命题引发学生对青春生命及自我成长状态的思考
高考既为选拔服务,更为平时的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对自我的成长状态进行关注与思考,这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进行成长校正,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意义,发挥出巨大的能量的。例如,上海卷的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我们的青春到底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微光?江西卷的“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你不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对上述说法有何感悟和思考?对此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懂得珍惜现有的,一个是懂得不断追求可得的。可以侧重一点,也可以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这也是关乎青春成长的话题。以上这些命题,都与考生的成长积极相关,是今年高考命题的亮点。
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从形式上回避了对社会热点的直接呈现,但是回避并不等于不体现。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旨仍旧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既引导考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又引导考生回归经典,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哲理思辨是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另外,从选才角度,高校也需要具有哲理思辨能力的学生,因此哲理思辨考题仍是历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一、折射热点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在题旨方向上延续了2012年的命题思路,即折射社会热点。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折射出以下社会热点:
(1)关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北京暴雨、雾霾天气,雅安地震……关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引导考生思考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比如江苏卷材料中,“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山洞、蝴蝶”是“自然”因素,其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蝴蝶”飞走的结果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影响自然的发展,在这个方向下,我们可做以下解读:①人文大爱。关爱自然,哪怕是一群微小的蝴蝶,人类都得给他们让路。②生态情怀。蝴蝶迁徙,微弱的翅膀扇动着生态的不安与无奈,不知道这柔弱的翅膀能否扇醒人类越来越物质化的大脑,人类要不要停滞贪婪的脚步?能不能修复这失衡的生态?③人文与生态的交织。生态的修复离不开人文情怀,蝴蝶是自然界的代表,尊重自然生物们的生存习惯,不恣意改变它们的生活环境,就是人类对自然最好的关爱。
(2)关注新兴事物,鼓励考生自由表达意见。
近两三年来,广东的慈善事业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放宽注册还是配置社会力量,广东都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活力。作为全国慈善业发展的高地,广东卷将慈善议题镶嵌进高考作文,是很鼓舞人心的。但是,如果将慈善事业放入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的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国家对慈善机构该如何管理?百姓该如何参与?出题者对接受帮助的第一家,允诺报答的第二家,以及认为慈善是施舍,干脆拒绝了富翁的帮助的第三家,都没有一丝褒贬态度。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鼓励考生关注新兴事物,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能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又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北京卷“对手机的解读”也同样是此命题理念。
(3)关注物质文明下人们的心灵,走进现代人的内心世界。
一项调查显示,70%的中国人日均休闲时间少于3小时,还有8%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休闲时间。日益发达的科技手段和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忙碌,但忙碌过后常有空虚感袭来,原来我们“丢”的不是生活,而是“心灵”。在此背景下,浙江卷呼唤保留“童心”;四川卷倡导“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当然,这里的“平衡”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平衡,更多的含义是指向一种平衡的心态;湖南卷则大胆地表达“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一种“幸福”。
二、回归经典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一直弘扬着真善美,代表着一种主流价值观,具有永恒的生命力。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者依然关注以下经典主题:
(1)道德引领。如广西卷“不能用贪心来对待爱心,要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2)立身处世之道。如新课标Ⅱ卷“同学之间只有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3)生活哲理感悟。如新课标Ⅰ卷“人生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山东卷“莫言被‘咬’之后,不但表示谢意,并且还认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重庆卷“大豆只有变成豆腐后,其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升华”,天津卷半命题作文“ 而知之”等。这些试题都旨在引导考生从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三、哲理思辨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关注哲理思辨类考题。201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考查了考生如下哲理思辨能力:
(1)辩证分析能力。如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引导考生思考“方”与“圆”之间的辩证关系;福建卷哲理小诗《忧天》引导考生思考“自由”与“地层”之间的辩证关系。
(2)矛盾互相转化的分析能力。如辽宁卷“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引导考生分析怎样才能将“沙子”转化为“珍珠”,同样重庆卷“大豆只有变成豆腐后,其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升华”,旨在引导考生分析怎样才能将“大豆”转化为“豆腐”。
(3)发散思维能力。如江西卷的“怕与不怕”,安徽卷的“为什么会这样和为什么不能这样”,考生只需抓住一个观点自圆其说即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创新思维能力。如上海卷“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旨在引导考生转变思维,从另一角度考虑问题。
【2014年备考指南针】
总体方针: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所谓全面撒“网”,是指在高三备考别是第一学期,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认为高考就考这些主题而忽略对其他主题的关注,进而造成在高考时才发现知识盲点的“悲剧”,所以我们的“网”要尽量撒大一点。所谓重点捕“鱼”,是指在高三第二学期备考中要重点突出,有的放矢,重点瞄准以下几条“大鱼”:
(1)社会热点。在捕这条“大鱼”时考生可这样撒“网”:① 关注各大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特别是《新闻1+1》。② 绕到社会热点背后对热点多做几个发散思考,如2013年最大的社会热点是“中国梦”,考生可做以下发散思考――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中国梦”还有哪些代名词?怎样实现“中国梦”?据此考生可提出见证、飞翔、足迹、路径、创新、实干等话题。新课标Ⅰ卷“经验与勇气”就完全可以从大的层面上立意,谈实现“中国梦”的条件。
(2)经典话题。在捕这条“大鱼”时考生可这样撒“网”:① 梳理经典话题,比如责任、爱心、珍惜、知足、尊严、宽容等。②采取“话题+美文+时文+素材”的形式充实写作素材库。
阅卷现场反馈
从2012年高考阅卷情况看,考生在文章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滥用排比,虚张声势。部分考生以为在文章的开头连用几个排比句,能够吓唬住阅卷老师,殊不知这种滥用恰恰给人以“扔板斧”“拍砖”之嫌,虚张的声势自然是无法掩盖内容与思想的贫瘠的。
2.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有的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作者似乎是在说“呓语”“醉话”,让读者无从知晓所要表达的意思。
3.热衷“概述”,泛泛而谈。考前积累的诸多素材一股脑全“概述”到文章中,不能就一两件事深入地说下去,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致使内容空洞无味。
4.记叙凌乱,笔墨分散。 叙写一件事不能紧扣中心有序组织,而是东一句西一句,凌乱不堪,让人猜不透作者究竟要写什么。
失分案例
华而不实,虚张声势
【作文片段】
那些年,如果我出生,或许我会站在西北大荒漠的孤城上,拿着酒杯,望着逐渐西下的夕阳,对着那慢慢升起的孤烟,与岑参同赞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些年,如果我出生,或许我会在凉亭上,喝个半醉,望着对面同是白发苍苍的坡,回顾自己的一生,感叹一句“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那些年……
我真的希望我出生在那个才华横溢的年代,那个充满风流才子的年代。真希望能与太白在江上一起乘舟对饮,一起望月感叹;真希望与摩诘一起领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谛;真希望与杜甫在一起,感受人世百味。
【点评】
除却将王维的诗句张冠李戴用到了岑参头上之外,这两段文字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滥用排比句试图造成一种吓唬人的声势,但透过这种浮夸的表层,读者根本不知道作者“那些年,如果我出生”之后究竟想干什么,是去孤城赏景,在凉亭喝酒,还是要跟才子们附庸风雅?这样的文字放在文章中只能使文章内容空洞,造成“致命伤”。
泛泛而谈,不知所云
【作文片段】
孤独,是一种姿态——伫立山巅,却不孤单。是的,高处不胜寒,而我们宁愿以这样昂首立于山峰的姿态忘却寒冷。这样的姿态是“傲”。当我们傲然,就会静居在瓦尔登湖畔,独自思考浩大的人生;当我们傲然,就会在花下独酌邀明月,举杯浇愁尽欢歌;当我们傲然,就会爱恋撒哈拉沙漠而一生漂泊;当我们傲然,就会追寻那幸福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点评】
作者说“孤独”是一种“傲然”的姿态,是可以成立的,但“傲然”了,怎么“就会静居在瓦尔登湖畔,独自思考浩大的人生”?怎么“就会在花下独酌邀明月,举杯浇愁尽欢歌”?甚至就能追寻“幸福”了?拉了一堆名人,却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要说什么。泛泛而谈,不知所云,只能使文章降一个档次。
成功案例
用例典型,析例透彻
【作文片段】
小事之中有道德的升华。在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急速坠楼的小女孩伸出了双手;在路上,“最美司机”吴斌缓缓地停下了满载的客车;在东北,两位七旬老人在被车轧碎的井盖旁竖起了警示牌;在佛山,拾荒老人陈贤妹作为第19位路人抱起了小悦悦……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的“伸出”“停下”“竖起”“抱起”,却为我们冷漠的心灵加了一笔绚丽,添了几分温暖。这便是小事的力量,它凝聚人心,它让道德升华。
【点评】
首句是这段文字的中心,第二句概述四则典型事例,最后一句详细分析,揭示了事例的共同点,使其聚焦于中心,且能做到首尾关合,结构缜密。这样的文字用例典型,析例透彻,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也彰显了小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给人以真切的认同感。
笔墨集中,挖掘深刻
【作文片段】
心存高远,意守平常。简单与平常,表达着我们最浓重最真挚的情感。你看,不只是战死沙场、殒身不恤是英雄气概,也不只是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是民族大义,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世人顿悟:原来爱国还可以如此表达。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运用智慧,将普通的充饥之物变成了一个色香味萦绕的世界。它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诉说着一个民族对这片沃土的崇敬。那是山的味道,是风的味道,是阳光的味道,是时间的味道,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思乡念亲、勤劳坚守的信念融合在一起,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这片土地和文化的深沉的爱。
爱,也许就是这样简单,无须豪言壮语,无须嘉言懿行。一碟小菜,一碗老汤,一捧稻谷,一杯陈酿,无不诉说着一种情感,而这些都和我们的生命彼此相融。这些最最平常、最最简单的美食,饱含着最最浓烈、最最淳厚的大爱情怀。
【点评】
简单与平常之中蕴藏着深沉的大爱情怀,这是小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但在行文之中小作者并没有试图以超大信息量的所谓“集锦”去“晃瞎”读者的眼球,而仅以中国美食为例,将笔墨集中于此,深挖其哲学意蕴,品味其文化魅力,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给人以多层面的美的享受。
生活场景,情有依托
【作文片段】
因为爱之深,所以忧之远。
昨晚和妈妈睡觉,黑暗中只有我们均匀的呼吸声,妈妈握着我的手,轻轻地摩挲着,不说一句话,我却能感受出这其中包含的所有情感,是爱,是忧,不是简单的担忧,而是一种深沉的温柔的感情。
这种含蓄的忧,在如今这直白的时代,又有几人能感受,并愿意感受呢?人们都说爱要大声说出来,爱很简单,可挂在他们嘴边脱口而出的,真正是爱吗?没有忧的爱,到底有多深呢?
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中总萦绕着淡淡的忧,像《草房子》《红瓦黑瓦》,他说孩子们需要这种略带忧伤的陶冶,那并不等同于消极。的确,我在读完他的作品后,虽为小说中的忧哭泣不止,可擦干泪水后满心盈余的是对生活的爱,对生灵的悲悯,对生命的珍惜。
一.山随路转,方显过程之美。
任何好的叙述与描写都必须有时间的流动,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和丰富叙事的层次,从而形象地提出问题、演绎命题的内涵,达到形、情、理的巧妙融合。但这个基于时间流动的过程,展现出来的不是流水账式的苍白,而应是叙事前后情感的铺垫转折;或事情一波连着一波的发展,不断形成的冲击效应;或从不同角度叙事组合,从而形成情感的变化,或转折,或加深。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爱在心口难开》,考生下笔即写自己考了145分,回家让父亲签字,本想会得到父亲哪怕一句的赞扬,但父亲头也不抬,自己很不满意,摔门而出。然后插叙交代父子间隔阂已久,难以沟通的缘由。再写父亲节自己被同学拉去买了礼物——一根皮带和一瓶二锅头,回家后父子对饮的精彩片段。最后,“一声‘我爱你’化解无数情”,父子两人在心灵情感上达到了沟通。
从过程性上看,该作具有时间的流动、空间的变化,显出其变化之美;又有情感的转折或加深,使过程性的内容在情感的糅合中显得更加丰厚和别具匠心。
记叙文的过程性,应在合理中写清楚过程,过程中能传神传情。
作为高中记叙文,合理不仅仅是体现在合乎生活常理、情理上,更应体现在合乎题意、立意、情感的有效表达上。后者是体现合理的关键所在,它决定了叙事过程中的详略和顺序。
2004年广东高考作文《爱在心口难开》一文中,“父子”对饮的场景写道:“可怕的寂静,只有酒杯碰撞声。两人都喝得微醺,我望着父亲,幽幽地说:‘爸爸,我……我……我爱你……’极轻极快地带过,也不知他听到没有,‘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你那条皮带快断了……’没等我说完,父亲喉咙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试考得不错……’我的眼顿时热了。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着:‘是烈了点……’说罢也举杯一饮而尽,热泪,流进了嘴里……有爱的泪,是甜的……”
这一段过程性描写,不仅细腻生动,而且对题意、立意、情感有效表达的潜在指向十分明显。父爱是不轻易流露的,但父爱又是深沉的。父子之间的男人式的交流是不轻易在口中直接表露的,但基于理解的情感沟通又是默契的。这样的过程性描写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重要的是,只有建立在合理性上的叙述、描写才能传神传情。
二.山光水色,方显情境之态。
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也指某种具体的情景和境地。无论写人还是叙事,都必须在一种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具体而言,记叙文的情境可以是特定的环境描写、氛围营造、场景描摹、细节设计等,它的核心在于具有生活味。高中学生不乏记叙文技法的训练,但为何在写人叙事中出现描写生硬、情感失真、言行失态的现象,关键在于不善于营造一种贴近生活的情境之美。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写我怀着一颗好奇心去探寻奶奶对爷爷的那份让我好奇的举动——“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考生选择了一个充满生活味的视角,来展现好奇心下奶奶对爷爷的那份情感。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打动阅卷教师,关键在于能用鲜活的生活细节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这样的描述,除了注意过程性的合理外,更是得益于对写人叙事的情境性展示。奶奶对爷爷的话,嗔怪中充满关爱、满足。淡淡几句,不做作,不雷人,但朴实得感人。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写,最核心的就是在写人叙事中,要能让人物“活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之中,通过对人物生活化的描写聚焦来展示人物的品格,演绎对题目的理解和对题意的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显得自然、纯粹、接地气。
三.两美相融,更显“灵秀”之韵。
缺乏情境的过程,必然是单调的“程序性叙述”;而离开了特定的过程,情境的设计只是“为文造情”的技巧。因此,过程性和情境性是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的。就记叙文而言,写一事的记叙文,开头往往不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而是下笔把人物就放在心理、情感的矛盾冲突中,然后再交待矛盾的缘由。而这种冲突往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设计和渲染来展开的。如201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父陪女儿检查)开头:
“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科医院外的灰色地面,枯叶软塌塌地浸在积水中,想必淅沥的冬雨定是下了一夜。
拽了父亲的手怏怏地走,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
来上海检查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来一次检查眼压高是算不得什么的。而父亲的眉自那时起就没有舒展过。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夜夜叹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
‘孩子,听话,去检查吧,要是真有问题,我们就可以早治疗,爸这心忧得慌哪!’
于是,此刻我站在这里。”
这段文字,下笔就从事情过程的中段切入,运用上海深冬自然环境的渲染,突出了父亲忧愁的迷蒙、凄恻,然后再交待“忧”的缘由。这样的叙事不仅经济简练,而且富有情韵。
就写几件事的记叙文而言,往往运用“画面剪辑”的方法来将几件事组合起来。要求突出每一件事的“画面感”,即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将事情的“自然过程”简约,将事情的“精要显意”部分在具体情境中放大。既保持了叙事的过程性、合理性、内容的丰富性,又显示其叙事展开中的精美性和动人性。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往往住重内容的发掘,而往往忽略形式的研究。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行而不远。”刘勰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贝革郭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姿丹漆;质特文也。”别林斯基认为文章的内容再好,如果没有文采,有如一个面目丑陋而心临却伟大的女人,可以对他表示敬仰,但要喜欢他是不可能的。这些论述无不说明文采对于文章的重要作用。
然而,现今中学生作文语言大多单调呆板,冗繁拖沓,艰涩凝滞,带有浓厚的孩子口气和口语倾向,读之如同嚼蜡。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地作文指导训练,使学生作文有文采呢?
一、关注社会,感悟生活
文章不是无情物,更不是“空中花园”,教会学生关注社会,感悟生活,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蕴涵生活气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充足的“源”,自然会有好文章的“活水”。作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如2001年的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实际上就是针对当今社会许多人在金钱、名利面前道德的一种沦丧。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是千变万化,实际上又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中学生的生活圈子虽不会太大,但只要处处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作文的“源”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感悟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中学生观察事物粗技大叶,分析思考常不用全,不深不透。要引导学生对最普通的现象也作深入思考。如“观雾”先做形象的观察:站着观雾,只见朦胧一团,里面什么也看不见。随着我们一步一步前进,楼台屋字,飞禽走兽,皆不断展现在眼前。再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联想:世间求学也不如此吗?起初什么也不知道,只要你永不停止求学的步伐,一切迷雾皆可识穿,便不断育得。
二、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想织、联想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豫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进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想象是人对已有表缘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缘的心理过程。想象越丰富,语言表达也越生动,想象越活跃,语言表达也越有情趣。联想就是把经验中的在性质上相关的、树近或相似的客观事物形成联系,得到由此及彼的效果。想缘和联想,可以架起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桥梁。
三、指导学生感受和积累富有文采的语言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郭沫若有两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使作文语言有文采,首先要让学生大量感受和积累富有文采的语言材料。文学作品大多文采飞扬,给人美的享受。阅读这类作品,要把好词、妙语、名篇摘录下来,整理积累。要认真琢磨,细细咀嚼,深入品味,有的要熟读成诵,从巾吸取语言营养,以便作文时信手拈来。
四、指导学生借鉴和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得来的妙言佳句,要指导学生学会借鉴运用,这样才能转化为语言能力。同时仿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仿照“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我们年轻的心弦,”可以写出:“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我们沸腾的热血”;仿照“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扰如一漫长的旅行,理想就是前进的火把”,可写出“真诚就是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就缘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指导仿写一定数量的妙言佳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而写出有文采的语句来。
五、指导学生掌握有文采语言的生成方法
要想使学生在积累感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有文采语言的生成方法。
1、交错运用整句与散句。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势必匀称,使用整句可使语言气势贯通,形成整齐,音节和谐,犹如音乐,既有节奏美,又有韵律美。散句结构参差,形式错落。整句与散句各有利弊。如果彼此取长补短,整散交错运用,就能使作文语言活泼不呆板自然不拘束,犹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
2、巧妙运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对语言的再加工。一切修辞都是为了美化语言,作文中恰当的运用辞格,就能使语言熠熠生辉,美不胜收。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归去来》的一段:诚信对人,贼信对己。诚信是一轮清辉明朗的圆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沽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高山之巅的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诈,留下启迪心灵的真谛。
这段充满抒情性、感染力的文字,其艺术魅力就是靠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显示出来的。作者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诚信的作用和价值。
3、恰当的引用名言诗文等。行文中恰当的引用,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力的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语言的表达角度看,能增添语言的文化底蕴,使表达凝炼、隽永、富有文采。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答案在风中飘扬》中的一段:然而,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扰能化碧涛”的秋瑾,这些“傻瓜们”,为了一个可道而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是傻的可爱.可敬!看来他们对人生答案已经写在了自己的言行之中了。
一、语基积累“简易化”
对语言学科而言,所有能力的提升都从记忆开始,所以高三复习应始终坚持的工作就是积累。积累在语文复习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在字音、成语、病句、默写及作文素材等方面,意义更重大。其实,语基积累很简单,每天积累一点,只需花费十几分钟时间。当然积累贵在坚持,更要准确记忆,总结规律。
二、诗词鉴赏“简易化”
首先,要学会简单理解诗词。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读诗三步法:第一步分类别,怀古诗、羁旅诗、边塞征战诗等,一般根据诗题和诗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句就可判断类别,知道所属类别也就把握了诗词的大致内容和主题范围。第二步抓关键,把诗词分成两部分,一般前部分写景叙事,后部分抒情言志明理,读懂诗词关键要抓住后部分。第三步悟情感,即体悟诗词的基本情调和感彩――美丽、丑恶、热烈、清冷等,知道了诗的基本情调也就知道了诗的感情倾向,如赞美、热爱、激昂、沉郁等,也可根据诗的标题、诗中关键词句和主要意象进行判断。然后将三者综合考虑,就能把握诗词大意。其实,所有诗词都可归结为一个“情”字,诗虽也叙事状物,但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即使全是写景叙事的诗也是如此。一旦把握情感,对诗中为何写“秋风”、“归雁”等意象,为何用反衬、对比等表现手法也就一清二楚了。
其次,把握考纲要求,掌握答题规律。高三练习多如牛毛,试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考纲,也就是意象、意境、手法,还有与每个知识点都无法分割的情感。所以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条分缕析地掌握。
要做到“简易化”鉴赏,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要仅仅就题讲题,应及时帮助学生归纳提升,力求达到讲解一道题解决一类题的目的。如2008年江苏高考题:《登金陵凤凰台》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如果教师只讲参考答案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些答案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跳出就题讲题的窠臼,拓宽思维,打破常规,找到妙策。我们可从答案入手,大范围归类,按照民族心理和人文价值趋同的规律,找到一种共性模板。如对上面这道分析情感类题目,教师可从宋词到唐诗再到宋词,从送别到登临再到送别,以这种有变有不变的意识,处理好“守”和“眺”的关系,精选诗词,配上相关题目和答案让学生诵记,让学生在“最近处”得到改善,这就是“抛弃无用的,抓住本质的”简易化复习策略。
三、阅读理解“简易化”
首先,确立最有效的教学目标。目标要简单明了,不同文体阅读要有所侧重。散文阅读要抓事、景、物、情;论述类阅读要抓论点、论据、思路;小说阅读要抓环境、情节、人物。比如环境描写的作用,它在文中居什么位置,不同位置有何不同作用,与主人公有何关系,与主旨有何关系,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一个个简单目标来逐个完成,从而达到阅读的“简易化”理解。
古文阅读可分两步:第一步读懂大意。在阅读文段前,先浏览后面的题目,尤其要仔细阅读对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信息进行筛选的题目,先对文段内容有大致了解,为进一步读懂文章做铺垫。阅读文段时画出人名、地名、官名及文中评论性的句子,总结事件的前因后果,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第二步做题。对虚实词理解题可用“代入法”,把每个选项后面实词的注释当做字典解释,分两步代入:第一步代入句中,意思通则可判其正确,反之则错。如果第一步代入不能发现问题,就进入第二步代入,将句子意思代入文中,联系上下文看通顺与否,通则对,不通则错。高考题一般要两步代入才会发现错误。信息筛选题可用“对照法”,做题时首先根据选项所叙述的内容确定其原文中对应的起止点,仔细对照,即可发现错误。
其次,要做有针对性的文言练习。练习要分类,且在简单、清晰的方法指导下练习,并及时反馈,另外要让学生及时反思做题心得,吸取教训,总结规律。它们虽不登大雅之堂,但一定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为做题而做题。
四、作文升格“简易化”
作文是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让师生苦闷、困惑的话题。高三阶段,作文如何进一步提高?首先应该是赏识和鼓励,绝不能让学生在高三阶段丧失对作文写作的信心。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寻找学生作文中的每一处亮点,并指出其作文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修改,用他们自己的成功之作来激发写作热情。最后阶段还要从立意、大小的转换、虚实转换等方面再做指导,让学生能在准确理解文题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来确定自己所写文章的主旨。另外,还要强化文体意识,记叙文训练要强化细节,议论文训练要树立文体意识,确保获得基本分。
如2011年浙江高考作文“我的时间”,在审题上可做如下指导:第一,由命题材料“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句概括性话语可知,“我的时间”的完整表述应是“我的时间我做主”;第二,“我”也没有限定为只能写作者自己,当考生选择议论类文体时,这个“我”就不可能是考生自己了;第三,“时间”不是“物理时间”,而是“人生时间”,因而“我的时间”便是“我的人生”,而且还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才恰当。第四,既然是“做好该做的事”,那么写作就需要着重表现“我”的“做(行动)”,主要是“做什么”,“怎么做”,“做的体验、感受、认识、领悟、意义、价值”等。所以,如果把“不复制别人的成功”或“认识自己”等作为写作重点,都是有问题的。因为材料结尾处“不在……而是……”这个中心句的重心落在“而是”后面。所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就是写以“自我“行动体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关键词】写作 生活 真情实感
生活是万花筒和百科全书,语文学习实质是对生活的学习,我们的写作也应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入生活的元素,让学生感悟生活、再现生活,写出内容真实可感、生活与时代气息浓郁的作文,让作文教学理性回归生活。进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写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质精准呈现。
一、亲近自然,亲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真实是文章的灵魂。再美的假花也不会招来一只蝴蝶,再高超的化妆师也无法在一张满脸皱纹的脸上刻下一分童真。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我们要截取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有代表性的生活素材。作文中不排斥虚构,但一定以生活为基础,情和理应该是真实的。所以,要写好有新意的文章必须亲近自然、亲近生活,如果我们疏远了生活,生活也就疏远了我们。生活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送给她一抹微笑,她就会还你一缕温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我们永远开掘不尽的宝藏。作为老师,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亲近生活的机会和环境。学生作文犯难,主要是因为不理解生活,不会和生活牵手,如同鱼儿畅游于水中,却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一样。我们要引导他们欣赏生活、触摸生活、拥抱生活、倾听生活的声音,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活动、游戏等,给他们更多的感受生活的机会,引导他们理解父母、理解社会、理解自然万物。
二、转换视角,让写作成为生活需要
学生一般都不喜欢写作,总感觉自己写不好,一到写作就搜肠刮肚,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写;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分。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对生活有感而发的作品是不可能优美的,而没有兴趣、没有热情的作文是没有什么艺术与思想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优秀的篇章都是呈现生活的典范之作,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作者笔下地坛的景致,说说自己的校园、家园的风景,谈谈自己对身边环境的看法。如此,我们能在“绿色生活”“忧与爱”,甚至2013年的“探险者与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内容可写。历年高考的高分、满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写自己身边的环境保护的作文。因此,要留心生活,从经典作品中去感受生活。
学生只要写了一些自己的生活中负面的事件或感受,我们都会制止。如青春期的学生写朦胧的男女生的情感,写对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极看法,我们老师总要提醒他们思想要健康,要积极向上。其实,生活就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大杂烩,是可以多面观的棱镜。只要是学生客观而真挚抒写的情感,我们都应该冷静而公允地看待,没有必要扼杀他们的生活感受与体验。
三、注重引导,让生活成为写作源泉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作文教学要与生活接轨,倡导学生在感悟生活中进行“我手写我口”的写作。我们要改变传统作文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写,而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究写作的源泉,写出有个性的有灵性的作文。
(一)培养学生走进生活的能力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生每天往返于“两点一线”间,忽视或漠视了生活中的风景。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感触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让他们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我与地坛》中,我们感受到了史铁生给他母亲出的难题,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和父母总是和平相处的吗?我们有没有让父母感到痛苦与失望的事情呢?你想象同龄人会给自己的父母出怎样的难题呢?于是,“亲情”这一永恒的话题就能激起学生生活体验与感悟的抒发,使学生能够以小见大地写出成长的烦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能够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从影视、报刊等媒介中获取生活的信息。这样,我们写作的生活体验就会更有代表性。另外,春夏秋冬的轮回、自然景象的变化,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中感悟生活。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憧憬生活,就会有所发现、惊喜与陶醉。
(二)提高学生体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蕴含的哲理却是不平凡的、能够发人深思的。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我们可以从《可以预约的雪》学到生活的无常,我们怎样去看待这样的无常。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需要引导他们能够深入地思考和辩证地看待所见到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与理解。如此,能够想得更深,新颖而别致。只要重视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学生的生活化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三)提高学生再现生活的能力
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还需要能够将触动我们心灵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再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写日记、写周记的目的,让他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和掌握写作技巧中达到心灵净化、情操陶冶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当然,学生再现生活,也不意味着原封不动地实录,应该是注重细节,突出主题的浓缩与凝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注重从背景、立意、选材、情节、细节和个性等方面表现与表达。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
作文是困扰许多学生、教师的难题。作文难写,学生或如“老虎吃天”不知如何下口,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或苦于没有素材,参考作文选的结果是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有些甚至是随意编造、无病之作。作文难教,常常出现教师或程式化教学,或不加重视放任自流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作文教学中框架太多,过多强调作文选的参考作用,压抑学生个性,忽视学生的心灵感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训练”与“观察”不可能代替心灵感悟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必要的训练(如观察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文体训练等)和观察(如用心观察自己身边及社会上的人、事、物等)是不可少的。但任何事物都忌走极端,过分地夸大或过多地重视这两方面的作用,都将陷入新的教学误区。
写作是最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个性。现在说起作文教学,教师说得最多的是“训练”,但是有哪一位成功的写作者写作方面的成长主要得益于“训练”?古今中外那些受人盛赞、广为流传的不朽的诗文,无不是作者特定情感状态下的抒发与记录,无不闪烁着作者个性的光辉,或悲伤,或怨愤,或兴奋,或欢欣,或豪情满怀,或对月当歌,或浅吟低唱……并非生硬的“训练”之作。通观学生的优秀习作,有的虽显稚嫩,亦是有着独特的心灵感悟之作。学生从这些习作中体会到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之乐,而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由此观之,在作文的起始阶段,讲基本章法、技巧,进行“训练”有所必要,但随着年级的升高,“真情实感、心灵感悟”就比章法、技巧更为重要了。
再如“观察”,每个语文教师都会对自己的学生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学生作文真的是“观察生活”的结果吗?“观察”不是照相,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不经过学生大脑的“筛选”,不经过学生缜密的思考加工,不会成为独特的认识,此所谓入于眼,融于心,出于口。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灵的感悟”更能拨动学生思维的神经,更具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可能。美国的海伦·凯勒自小双目失明,却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女作家,她的成功难道是靠“观察”吗?若认为此例只是个例的话,试看芸芸众生中诸多健康的人吧,“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亦是常态。
当然,以上所述并不是否认“训练”和“观察”的作用,也并不是说不需要“训练”和“观察”,而是想指出:它们代替不了学生的心灵感悟。
二、应提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
现在的作文教学,教师已不像以前那样将“框架”定得过多过死,但也未能做到完全放手,总是“精心”地给予“点拨”“启发”“指导”。殊不知,这同样给学生“指明了方向”“选择了道路”,学生仍在被牵着鼻子走。而当今世界,迫切需要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否则,学生在未来只能像侏儒一样仰视别人,继而被残酷地淘汰。在学习领域中,哪块“地盘”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最能让学生驰骋思想、尽展才能、显露综合素质?那便是“作文领地”。而唯有“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才能使学生真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睁大了眼睛看世界,如饥似渴地“吞咽”知识。他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对未来有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和浪漫的遐想,对外部的事物及定论开始有了怀疑和批判的意识,并进而想改造,想创造……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写作,他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统统诉诸笔端,不计形式,不拘一格。而这样的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文章,往往下笔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充分显露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绝妙的构思、新颖的思想、独特的感悟,可读耐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若不加禁锢和限制,而给以恰当的引导,作者还会一发而不可收,陶醉于写作的乐趣中。
为什么“自由命题”“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能如此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一是学生的写作灵感、心灵震撼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而是想倾吐时便“一吐为快”;二是自由作文形式、内容都有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尽可用自己喜爱的文体写作,而不用担心文体不对或字数不够而被要求重做。曾在刊物上看到一位学生写的一首名为《秋》的小诗:
水面上,
漂着红叶黄叶斑斓一片,
像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很难想象,这首妙手偶得有着绝妙构思的小诗,若不是在“自由状态下”创作,而为迎合写作要求而不得不“掺水”“拉长”的话,将会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吧,多给学生的心灵开几扇窗,让其思想能自由地飞翔。
三、学生作文应个性化
如今,“张扬个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人的个性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每个学生本来就有着独特的个性,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不亚于成年人。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他们,打开他们身上由外在因素施加的种种“枷锁”,解放他们的思想。如能这样,学生作文便能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的境界。
有一个学生特爱逆向思维,而文如其人,于是他的作文用他的话说就是“力求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在学生中的传看率相当高。如他写《塞翁失马》读后感,文中这样说:“大家对塞翁几乎都持肯定赞赏态度。但他的思想观念就全对吗?我认为,非也。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能看到‘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和‘福祸相转而相生’,这种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他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这些语言真实反映了学生思想的光彩,可贵可喜。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折射,也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它“倾吐”的是发自内心、自由自在的“声音”,是个性的张扬。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是束缚太多,捆绑太重,其中,“中心先行”就是套在学生身上的枷锁之一。先确定中心思想,再拟写作提纲,最后把内容“填进去”成文,这一作文模式使许多学生搜肠刮肚仍写不出好作文。即使写出来,也是思想的图解,概念的演绎,缺少了灵气,看不出富有情趣的、鲜活的、独特的语言,看不出学生的个性。之所以这样,是相当多教师不敢让学生思维“尽情驰骋”,怕学生作文“跑题”而在应试中可能得不了高分,想稳妥些。也正因如此,中考、高考作文能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的佳作数量还是太少。
对于写作而言,语言的个性化极为重要。大凡行家、大家的作品,往往自成风格。老舍是用纯熟的北京口语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铁笔”“圣手”,赵树理运用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自成“山药蛋”派。再如,鲁迅的嬉笑怒骂,朱自清的清新自然,冰心的典雅温馨……哪一个不让人拍案叫绝呢?所以,教师要鼓励、引导、培养学生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话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作文教学应开放化
无论做什么事,有明确目标,有浓厚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写作也不例外。新学期伊始,教师便可将本学期整个作文教学的安排、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接下来,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意见,在教师指导下(兼顾单元检测的安排)定出哪些是课堂上必须集中完成的目标,哪些是期末检测前需完成的目标,然后在作文本上写出“序”或“题记”。
对于前一目标,教师要精思熟虑,巧妙安排。课堂上要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或竞赛活动等形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精神兴奋的状态下当堂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