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踏青诗句

踏青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踏青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踏青诗句范文第1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与李商隐齐名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虽然现在还没的清明,但是我就踏青了。

早上,我懒懒的深了一个懒腰,缓缓地睁开眼进。阳光透过窗户照到屋里,暖暖的。我本来还想再睡一会,可是妈妈把我拉起来要我出去走走、活动活动 。我吃完早餐,就到离我家最近的笔架山“踏青”去了。

我对笔架山的两个峰发起了挑战。从山脚到主峰有178米。我对它先发起了进攻。我不经常爬山,爬到半山腰,就不行了,休息了一两分钟。又开始了我的征程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登上了这个峰。接着我对次峰的开始了。吸取了前面的经验,我登这个峰似乎简单多了。一下就登了上去。其实次峰也比主峰的要矮挺多的。我站在峰顶眺望着远方,一种成就感即时涌上我的心头。

这次的“踏青”在我愉快的心情中告一段落了。

踏青诗句范文第2篇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有"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桃花李花,竞相开放。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人们从萧瑟的冬天过来,春天的景象给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因此,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

清明在北方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在江南则杨柳绽开,桃李芬芳。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江南有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的树成活率很高。清明在江南也是开始播种的季节。农谚又云“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总之,清明是大地复苏、万物萌生的季节,也是农业上播种耕耘的季节。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

踏青诗句范文第3篇

“寒食”和“清明”是我国两个传统节日。清明是在阳历4月5日前后,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往往把清明包含在内。古人过寒食节要吃冷餐,不许生火做饭,称为“禁烟”。

这习俗传说源于介之推之死。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19年,曾割下脚上的肉救过晋文公。晋文公归国执政后大封功臣时忘了他,介之推不愿言功,就与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来,便放火烧山,不料他竟抱在树上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严禁烟火,以后相沿成为定例,这样例有了寒食节,禁烟也便成为咏寒食清明诗的一个重要话题。唐代诗人孟云卿《寒食》诗写道:“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子推,即介之推。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的秀丽景色表现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伤感,以乐景写哀情。后两句意思是说贫居者常常不举烟火,并不完全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而是因为贫困,生不起火。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了诗人一颗以民间疾苦为怀的悲悯之心。中唐诗人朝的《寒食》绝句,则把目光投向京城长安,投向大唐帝国的宫廷:“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一首很巧妙的讽刺诗,作者借汉喻唐,用意很明显。按照禁烟惯例,寒食节的夜晚不许点灯,只有皇宫可以用蜡烛照明。然而当夜幕落下之后,长安城中漆黑一片,而皇宫传烛五侯,只光照几户权贵之家。两相对照来看,诗人的褒与贬,虽然委婉含蓄,却并不难索解。

在历代歌咏寒食清明的诗作中,扫墓又是一个常见的话题,以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清明伤感》为例:“客中今日最伤心,忆着家山松树林。白石冈头闻杜宇,对他人墓亦沾襟。”家山松树林,指故乡的祖坟,杜宇,就是杜鹃鸟。传说蜀国君王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声悲苦,似说“不如归去”,最能触动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再如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红杜鹃。”可见,扫墓这一习俗在宋代也很盛行。

寒食清明时节,桃红柳绿,草长莺飞,郊外春游是清明的另一习俗。春游古称“踏青”,始于唐,盛于宋。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皆见旌旗”的诗句。宋词人欧阳修在《阮郎归 踏青》词中写道:“南国春半踏春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还有南宋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两首诗词从不同角度地描绘了春游踏青时的盛况,寓情于景,叙写了春游春愉悦的心情。

踏青诗句范文第4篇

那时候美女足不出户,春游是一览芳容的最佳时机

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写了少女们的踏青盛况。杜甫诗里的丽人们,当中一定有守候爱情的女子吧?春暖花开,宅女们按捺不住内心的丝丝躁动,把对爱情的遐想带到大自然中,期待一个美丽的邂逅。

宋代踏青更普遍。《东京梦华录》说:“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苏轼的“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都描写了春天风景和人们成群结队踏青春游盛景。

“仕女逢春即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并插杆结索,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权当做野宴的帷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春游别具情趣,很像幼时围坐成圆丢手绢的游戏。那野宴里定是欢声笑语,透过垂挂的一袭袭红裙散开来。“蹴趵当场二月天,春风吹不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李渔笔下的《美人踢球》也是写尽了佳人在春日里的生动表现。

古人发明了一系列春游活动,以制造邂逅的最佳契机

唐代的时候很流行荡秋千。唐玄宗看宫女荡秋千美姿时称是“半仙之戏”。杜甫“千里秋千习俗同”说明当时盛况。宋代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和黄庭坚“穿花蹴踏秋千索”写的都是荡秋千活动。

蹴趵在唐代也很盛行。王维《寒食城东即可》“蹴趵屡过飞鸟上”描写了踢足球活动。清代李渔《美人踢球》描写女子踢足球道:“蹴趵当场二月天,春风吹不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斗鸡也是春游时的有趣活动。唐代杜淹《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描写了斗鸡情景:“寒食东郊道貌岸然,杨趵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唐玄宗还在宫中建鸡坊养千余只“斗鸡”。

拔河是青壮年春游喜欢的体育活动。唐玄宗曾在宫中举办过千余人拔河赛,张悦诗道:“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计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放风筝是春游时老少皆喜的活动,在唐代以前就盛行。晚唐诗人高骈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李商隐也有“西楼一夜风筝急”的诗句。

春游时,还有扫墓、踢毽子、插柳、野炊、斗草、登山、题诗等,不少活动延续至今。

踏青结缘与春游私会,古人春游艳遇那些事儿

历史上,因为春游而结缘或者借着春游来约会的故事还真不少。诗人崔护便是一例。

那年春天他出门郊游,路上去一户人家讨水喝。一个姑娘给了他一碗水,并依着桃树看他喝完。翌年春天诗人再来,却不见人,便在门上题诗抒发心底的怅然:“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功夫不负有心人,据说那姑娘最终嫁给了崔护,春游成就了一桩美事。

晋朝时候,出了个名叫潘岳的才子。 潘岳不但才学高、人品好,而且长得很帅,风流倜傥,名气很大。潘岳很喜欢打猎,有一年春暖花开之际,他带着自己打猎用的弹弓到郊外去游玩。当他走出洛阳大道,有人看见他就飞快地奔走相告:“那个英俊的才子潘岳来了,快点去看啊!”结果,倾慕潘岳的妇女倾城而出,都跑过来争着一睹他的风采。大家越是看,越是被他漂亮的容貌和非凡的气度所吸引,就手拉手围成圆圈,把潘岳围在中间,潘岳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挣脱开。

踏青诗句范文第5篇

1寒食节的演变及其主要活动

1.1寒食节的起源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曾盛极一时。该节在冬至后105日,在清明前两、三日。节日期间严禁举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总其要略,大致可分为“子推说”和“改火说”两派观点。“子推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一个感人的传说[1]:介子推,又作介子绥,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从臣。他曾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艰险。流亡中饥饿难忍,介子推曾割其股肉为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后即位,成为晋文公,大行封赏,却忘了曾与他患难与共的这位贤臣。介之推耻于与同僚邀功争赏,偕母隐居山西绵山。晋文公为让其出山,从山三面举火,介之推与其母藏而不出,一起被焚死于绵山。晋文公为表达对介之推的怀念和铭记自己的过失,下令在其忌日不许动火,人皆寒食,寒食节即由此而来。“改火说”认为寒食节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在祀火时,各家都要“去旧取新”,即熄灭旧火,然后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活动约源起于周代。在熄灭旧火、钻取新火之时,中间有一段时间断火,就只能食用冷食,同时,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久而久之,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习俗。其中,“子推说”属坊间流传版,在民间传播更为广泛,也饶有趣味。“改火说”属学界考证版,论证较为严谨,更具说服力。2寒食节的演变因介子推的传说,寒食节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至唐宋时盛极一时。后来改火制逐渐淡化,寒食节在南宋时已开始不被重视。至元明时期,朝廷已不再举行钻火仪式。特别是在元代,改火制已废,但寒食节的部分习俗保留了下来。《岁时杂记》说:“清明节在寒食第三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寒食节通常禁火三天,节日活动多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人们对寒食与清明就不加区分了。随着改火、寒食等风俗的衰亡,寒食节逐渐为清明节所取代,以至现在人们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2]。

1.3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寒食作为唐代节日(元日、上元、中和、寒食、上巳、中秋、重阳、冬至)之一,尤为人们喜爱。唐代诗人王冷然在《寒食篇》中写道:“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3],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寒食节的重视。在唐代,上起宫廷,下至民间,均视寒食为重要节令,并围绕寒食节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唐代寒食期间的活动主要包括:①禁火,即为纪念介子推而禁止举火,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②冷食,只吃节前储备的“冷”食,如“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③赐火,即寒食节即将结束时皇家御赐新火给近臣、权贵,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④扫墓,即拜扫、祭祀等,如“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⑤游乐,就是在户外进行的一些游玩、娱乐活动,如“香尘未歇暝烟收,城满笙歌事胜游”(李中《都下寒食夜作》)等。其中,与体育有关的游乐活动成为唐代人寒食节期间的主要内容和活动特色之一。

2唐代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描写

唐诗是唐代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据笔者初步统计,在《全唐诗》中,内容含“寒食”一词的唐诗有200余首,表明寒食节成为唐代诗人关注的重要事象之一。在寒食题材的唐诗中,有60多首诗作描绘了寒食节期间人们的体育活动,为我们考察唐代体育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材料。寒食题材的唐诗对体育活动的描写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专门描写寒食节体育活动;第二类是仅仅提到某几项体育活动的名称。第一类情况反映了唐代寒食节期间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本研究考察的主要内容。唐诗描绘的寒食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鞠等。

2.1“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的寒食斗鸡斗鸡,即以鸡相斗为戏,早在春秋时就已产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娱乐活动。到了唐代,斗鸡在以前的基础上更为兴盛。唐代喜爱斗鸡的阶层涉及到皇帝、诸王、重臣宠幸、四方豪客等,民间斗鸡之风也盛极一时。陈鸿在《东城老父传》中揭示了唐玄宗在宫中建立专门驯养斗鸡的机构“鸡坊”以及斗鸡场所“斗鸡台”的情况[4],反映出斗鸡是唐代较为流行的一项活动。唐代斗鸡活动主要在寒食节期间进行。花蕊夫人的《宫词》中第一百二十四首诗专门描写了皇宫女伎在寒食节观看斗鸡比赛并打赌的情况:“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而杜淹的“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等诗句,则刻画了斗鸡比赛的壮观场景。另外,唐代诗人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到寒食斗鸡的情况,如“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孟浩然《李少府与杨九再来》);“寒食空江曲,孤舟渺水前。斗鸡沙鸟异,禁火岸花然”(卢纶《舟中寒食》);“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韦承庆《寒食应制》)等,反映了斗鸡在寒食节期间普遍开展的情况。

2.2“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的寒食秋千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在狩猎、劳动之余的一种嬉戏活动,传说起于山戎,到了汉武帝时成为后宫之戏[5]。秋千也是唐代寒食节期间人们主要从事的运动之一。在唐代,秋千先为宫内女子所喜好,后在民间盛行起来。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6]杜甫《清明》诗中“万里秋千习俗同”一句表明,秋千已在唐代民间普遍开展。唐诗描写的寒食秋千活动,以女子为主。韩偓的《想得》勾画了一位女子面对秋千架的有趣景象:“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秋千架前欲上却怕、似喜又忧的“娇羞”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唐代有多位诗人描绘了寒食节期间女子打秋千的情况,如“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春多欲不胜。唯有一年寒食日,女郎相唤摆阶(张籍《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元稹《杂忆五首》之二)等,描绘出唐代女子闲适、活泼的形象。另外,诸如“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寒食夜》);“夜半无灯还有睡,秋千悬在月明中”(薛能《寒食日题》);“佳人宿妆薄,芳树彩绳闲”(羊士谔《雨中寒食》);“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騃女唤秋千”(白居易《寒食夜》);“彩索飏轻吹,黄鹂啼落花”(吴融《寒食洛阳道》)等诗篇,均说明秋千是寒食题材唐诗的重要意象,反映了秋千是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2.3“村球高过索,坟树绿和花”的寒食蹴鞠从现有资料来看,蹴鞠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及。魏汉时出现了专门用于蹴鞠的场地“鞠城”。到了唐代,蹴鞠的制作、踢法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由八片熟皮缝制而成的充气球,以及双球门、单球门、一般场户、白打(即两人或多人进行对踢的一种玩法)等踢法[7],极大地促进了蹴鞠活动的开展。蹴鞠也是唐代寒食节期间的一项基本活动,多在宫中、军队以及民间举行。蹴鞠曾是古代训练军士的一项活动,韦应物的《寒食后北楼作》描写了在寒食节期间军中蹴鞠并擂鼓助兴的场面:“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在寒食节期间,唐代宫中开展具有组织性的蹴鞠活动。据《新唐书》记载,少府监下属的中尚署负责组织“献球”活动,其中就有蹴鞠表演[8]。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之八十一首对此进行了描写:“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另外,描写寒食蹴鞠活动的唐诗还有:“村球高过索,坟树绿和花”(薛能《寒食有怀》);“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五)等,均反映了唐代人寒食节期间开展蹴鞠活动的情况。

2.4“饥童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的寒食踏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百花烂漫,是踏青、出游的大好时机。众多富贵子弟、市民阶层、年轻女子以及文人墨客等,多外出留恋往返于绿树芳草、乡村旷野之间[9]。唐诗中有众多诗篇对寒食节期间人们的踏青活动进行了描述。胡曾的《寒食都门作》一诗,描写了节日期间都市市民竞相出游的热闹景象:“金络马衔原上草,玉颜人折路傍花。轩车竞出红尘合,冠盖争回白日斜。”在暖日照耀,气温渐长的情况下,长时间或大量室外活动不免会饥肠辘辘,人困马乏,孟郊的《济源寒食》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饥童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此外,“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卢延让《樊川寒食二首》之一);“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四);“喧喧里巷蹋青归,笑闭柴门度寒食”(白居易《寒食卧病》);“东郊蹋青草,南园攀紫荆”(白居易《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赠冯、李二少尹》);“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李中《客中寒食》);“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齐己《寒节日寄乡友》)等诗篇,均反映了寒食节期间人们外出踏青、游玩的热闹纷繁景象。

2.5“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的寒食击鞠击鞠自汉代已出现于中原以至黄河流域,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球类运动中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10]。到了唐代,击鞠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唐代击鞠至少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参与阶层广泛,皇帝、诸王、大臣、军将等均热衷于此项运动,并乐此不疲,尤以玄宗、穆宗、敬宗、傅宗、昭宗等皇帝为代表;二是,建有专门活动场地,不但皇宫建有许多球场(如麟德殿、中和殿、梨园、飞龙院、清思殿、勤政楼、含光殿球场等),京畿以外的许多郡、县治所以及藩镇驻区,也建有球场;三是运动水平高,比赛激烈,场面壮观,唐代诗人韩愈、张建封、杨巨源、张祜等在其诗篇中作过精彩的描绘[11]。击鞠作为唐代最为流行的运动,也是寒食节期间开展的基本活动之一。张籍的《寒食内宴二首》描述了皇宫在寒食节这天御厨分冷食、殿前打马球的情况:“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另外,王冷然的“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王冷然《寒食篇》)等诗句对唐代寒食节期间的击鞠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2.6唐诗对寒食节其他体育活动的描写上述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鞠等,是唐代寒食节期间最主要的体育活动。除此之外,部分唐诗也提及了“捉迷藏”、“斗鸡卵”、放“纸鸢”以及“打猎”等活动。如“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元稹《杂忆五首》之三);“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元稹《寒食夜》);“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于濆《寒食》)等,均反映了唐代人节日期间较为丰富的户外活动。

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审美情趣对唐诗的鉴赏至少应从语言斟酌、意象刻画和意蕴渗透三个方面入手。如果说语言是唐诗的骨架,意象是唐诗的血肉,意蕴则为唐诗的灵魂。

3.1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语言之美除了部分唐诗专门描述寒食节某项体育活动外,大多唐代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描写往往是两种体育活动并提,构成对仗工整、格律优美的诗句。最常见的是将寒食节的重要活动“秋千”与“蹴鞠”并提,这样的诗句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如“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温庭筠《寒食日作》);“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韦应物《寒食》)等。唐代诗人对斗鸡的描写,往往与“走马”、“击鞠”、“秋千”等活动并提,也构成形式整齐、动态盎然的优美诗句。有的将“斗鸡”与“走马”联写,如“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崔颢《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孟浩然《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王贞白《少年行二首》之二)等;有的将“斗鸡”与“击鞠”并提,如“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皮日休《洛中寒食二首》之一)等;有的将“斗鸡”与“秋千”联句,如“陌喧金距斗,树动彩绳悬”(白居易《会昌春连宴即事》之五)等。将两种寒食体育活动并提,一方面是作品遣词造句、对仗形式的需要,体现了唐诗的形式之美,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是唐代寒食节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3.2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意象之真在文学视阈中,所谓“意象”,简而言之,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它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唐代诗人在描写寒食体育活动时,塑造了斗鸡、击鞠、秋千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情绪与感悟。杜淹的《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诗,描写了当时民间寒食斗鸡的情景:“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花冠”、“芥羽”、“长翘”、“利爪”四词勾勒出斗鸡的雄健造型,“频扫”、“屡通”、“飞毛”、“洒血”则体现出斗鸡的矫捷与勇猛,一个英勇善战、百战不挠、不擅论功的“斗鸡”形象呼之欲出,是在描写具体的“斗鸡”,亦在颂扬心中的“斗士”、“骁将”。王冷然的《寒食篇》对唐代寒食节期间的击鞠描述道:“别殿前临走马台,金鞍更送彩球来。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别殿”、“香径”、“金鞍”、“彩球”四词交代了在寒食节打球的地点和器具,“球落画楼”、“攀柳取球”、“踏花而归”则描绘了打球的经过。整诗的文笔清新自然,事象刻画栩栩如生,全诗并未说出一个“春”字,但阳春三月驰马击球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唐人闲适、激情的生活志趣可见一斑。在唐代,有的女子艺高人胆大,秋千技艺让人称奇,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妇女的“另类”形象,如王冷然在《寒食篇》中对此描写道:“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似在“画阁”,又在“云里”;似是“神女”,又像“姮娥”。全诗虽没有用“高”、“险”之类的词语,但生动描绘出了女子打秋千“优美”“愉悦”“惊险”的形象,俨然一幅惟妙惟肖、情趣盎然的写意画,唐代妇女豪迈、无惧的独特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另外,部分唐诗描述了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几种事象,向后人集中展示了唐代人在寒食节进行各种活动的有趣画面。如白居易《和春深》之十六首:“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全诗40字,描绘出在阳光明媚、碧草如茵的春日里,人们“镂鸡子”、“彩球花”、“追游骑”、“拜扫车”、荡“秋千”等活动,刻画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如李山甫的《寒食》:“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出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短短一首七言绝句,揭示了在和风荡漾、百卉争芳的季节里,人们从事“秋千”、“走马”、“斗鸡”等活动,活泼、欢悦的新春气息扑面而来。可以看出,这些唐诗是在写景、状物,也是在刻画人物、临摹生活。

3.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意蕴之幽民俗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执范性,在不断的重复中,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12]。唐代寒食节继承了前人的做法,主要活动为禁火、冷食、赐火、扫墓等,描写寒食节的基调以悼亡、别思、伤时等情绪为主。如“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李郢《寒食野望》);“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日》)之类的诗句,在寒食题材唐诗中俯拾皆是。正如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这是寒食题材唐诗充满“悲催”的一面。但是,针对寒食节这一看似“抑郁”的节日,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异类”画卷。“人在死亡的观照与参悟中获得生的意志和力量。死亡意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下的生命意识”[13]。唐代人在完成了悼亡等寒食节固有的仪式后,并未一直陷于悲伤氛围中,而是在感念过去的同时,在春日美景的感召下大胆享受现世的生活。唐代人对自我个性的充分尊重与张扬,逐渐冲淡了寒食这一特定节日对鬼神的敬畏,转而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生命新的色彩[14]。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大量描写,完整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唐人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珍惜,反映了唐代贵生、积极、活跃的社会生态和时代风貌———“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15]。

4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时代价值

4.1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对我国古代体育特征的揭示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受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生产节律的限制,再加之气候、节气以及政府对官员定期放假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形成一种节令性活动。节令性活动形成之后,再辅之以民间传说等人文素材,又形成了寒食节之于介子推、端午节之于屈原等民俗纪念活动。而作为节令、生产、人文综合产物的元宵夜游、寒食蹴鞠、阳春踏青、端午竞渡、重阳登高等体育活动应运而生。这些体育活动构成了我国古代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节令体育或民俗体育。民俗“表现为一种习惯或定式,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具有相对稳定与长久遗存的特征”[16]。节令体育或民俗体育产生后,以其固有的“规范性”一代代延续下来,这是中国古代部分体育活动流传至今的基本机制之一。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所揭示的古代体育的节令性、民俗性特征,对我们下一步发掘这一传统文化宝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学术意义文学作品是考察古代体育活动的一扇窗户,这是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留给我们最主要的学术启示。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诗文大家钱仲联对其价值进行了经典阐述:“唐之三百年,诗称极盛,朝廷以诗治世,文士以诗为用,人文风气丕变,而天地、山川、风云、草木、人情、世态皆可诗情,台省、幕府、市肆、庙观、楼馆、田园,无不播扬清音,为文学史一大奇观……其中峻伟精辟者,或著于诗史,或家弦户颂,至于东传西渐,举世视如瑰宝,实可证吾国文化之宏邈,文明之辉煌。”[17]其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作品数量亦相当可观。体育题材的唐诗,弥补了唐代体育资料的不足,并与历史资料、文物相互引证,对研究唐代体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推之,体育和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可能一直有密切的联系。如诗歌总集《诗经》、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分别是东、西方较早描写古代体育活动的文学作品。从《诗经》开始,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汉赋(如《鞠城铭》)、唐诗(如《打球篇》)、宋词(如《酒泉子》)、元曲(如《仕女圆社气球双关》)以及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等,都有对体育活动的描述。这些文学作品成为考察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线索,成为体育史料、体育文物的重要补充和参照,因此,有必要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这一文史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4.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实践启迪寒食节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也是一项历史上曾经有过、现实中业已消亡的文化活动,更是一项独具民族特色、尚需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西方文化在国内的快速蔓延,“言必称希腊”、“数典而忘其祖”的现象日益严重,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巨大,而寒食节等传统节俗却逐渐淡漠。特别是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事件使我们严重意识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在保护的基础上,在阐释传统节俗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变化,给予传统文化以新意,进行适度的开发,也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体育活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寒食“禁火”,可引申为护林防火、保护生态等含义,开展寒食节“消防安全宣传”等活动;寒食“斗鸡”,可开发为斗鸡养殖、斗鸡肉食加工、斗鸡比赛表演等产业链群等。从体育角度而言,推而广之,结合我国体育现状,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建立与地域、气候、民族传统相适应的全国性或地方性体育节,大力开展节日体育活动,如寒食足球竞赛、端午龙舟竞赛、重阳登山比赛、冬至滑冰滑雪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发和开展,一方面,可以继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的体育和健康意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为体育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刚健活跃的社会氛围[18]。

踏青诗句范文第6篇

2.通过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对全体同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教育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知荣明耻,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争当新时期的好少年。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的4月4日是什么节日吗?

2.对,那天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说起清明节的来历,我们就会想起一个人——介子推。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介子推的故事吧。(介子推的故事)

3.清明节习俗的介绍(配有PPT)

(1)到了清明节,最主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祖扫墓了。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2)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

2.诗歌朗诵《英雄赞歌》

鲜花

像灿烂的火把燃烧在眼前……

五星红旗

像熊熊的烈焰映红了苍穹……

面对庄严的墓碑

我们心如潮涌

面对先烈的英灵

我们热泪盈眶……

耳边,仿佛还震荡着激烈的枪炮声

眼前,好像还弥漫着战斗的浓浓硝烟……

永远不会忘记

身先士卒,革命志士逞英豪

永远不会忘记

力战顽敌,一片丹心照乾坤

一个声音高喊着

勇往直前,战斗不息……

是你们

使天空变得晴朗高远

是你们

使大地变得瑰丽斑斓

是你们

使阳光变得灿烂辉煌

是你们

使春风变得和煦温暖

高亢的国歌在耳边响起

鲜艳的国旗在空中飘扬

听,革命先烈

鲜红的热血

谱写的英雄赞歌

是多么的嘹亮,多么激昂……

3.诗朗诵:《我的自白书》

4.小故事:《的扁担》

5.讲述革命先辈的事迹

踏青诗句范文第7篇

——题记

雨 夜

巴山夜雨,西窗红烛,缠绵悠扬的乐韵,激起我遥遥无期的怅惘。伸手触摸河底那些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一种微凉的水声淹没了我的思绪。早年那种炽热与真诚已散失在窗外雨夜的苍茫里,所有的期盼都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故事的情节纷落如歌,沉积在生命的岩层。某个雨夜飘出来一只只扑翅的蓝鸟,沿着青苍的雨梦飞翔。

静听秋雨,翻阅往昔的故事,岁月如烟似梦,一切整齐而有序,该来的来,该去的去。我也无法理解和猜透一棵丁香在深深庭院里结满忧郁的相思梦,它究竟在期待什么。静坐在雨夜的烛光里,想想现在和将来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事,觉得生命如案头那株万年青一样淡泊而青葱。

雨 巷

撑把油纸伞,在寂寥的雨巷里独自走过。烟雨蒙蒙,我沉重的木屐踏在江南的雨季里,屐过无痕。我没有遇见那丁香似的姑娘。雨巷,寂寥,幽长。我撑着油纸伞,幽幽地走过。我寂寞的背影点亮了谁的眼睛,又模糊了谁的风景。油纸伞在风中轻旋,我听见自己脚踏青石的声音,如竹露滴音,划过岁月的通道。

突然间想流泪,那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斑驳的青石,承载了多少人的岁月,也承载了多少人的故事,浮浮沉沉,刻满历史的沧桑。而我也挥不去青石上的记忆。我撑着油纸伞,走过雨巷,也就留下了我雨季的短诗。

雨 林

踏青诗句范文第8篇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上阕写景,作者可谓是个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阮郎归

曾 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r,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联系全词分析其咏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什么节日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作者是如何写出月色清明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稻∶坊ㄎ藓靡猓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作者生活的脉搏。作者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诗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