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化学平衡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1篇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2,练习册

8,板书设计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FeCL3+3KSCN===Fe(SCN)3+3KCLFe3++3SCN-===Fe(SCN)3

1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是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2篇

本文作者:张静工作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树立新的课程意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只有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塑造自身人格魅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才能重视、发现并合理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才能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合理运用和谐教学策略整合课程资源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和谐教与学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动适应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化学平衡教学),以学法定教法。建立和谐的课堂内、外人际关系任课教师通过转换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同行、专业其它科教师、辅导员、系部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积极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和谐施教氛围。如,鉴于学生文理科化学基础知识的不同,在学生中开展优势组合,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文理一对一互帮互学;抓考风正学风;师生帮教,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教研室、系部、辅导员相互配合,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体现学生做“人”的主体地位。构建信息化网络和谐校园拓宽课程资源利用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网络环境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的立体化教材呈现给学生;通过QQ、校园网络,搭建网络交流平台[7],加强课外互动沟通,让网上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模块化整合课程知识结构彰显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四化”要领整合课程[8]。如,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现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牛秀明主编的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针对本课程特点,考虑生源特征,结合新课标要求,将整体课程知识结构调整为三大模块,分别是:理论教学模块、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应用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又分为三个Ⅱ级模块:基本理论(宏观角度)、物质结构(微观角度)和元素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又分为四个Ⅱ级模块:基本技能操作实验模块、性质实验模块、制备实验模块和综合实验模块;综合应用模块又分为二个Ⅱ级模块:综合实训和资格认证培训。承上启下整合教学方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在教法上做好课程资源衔接一是与高中先行领域课程的衔接。根据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学习习性,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讲授、讨论、设置情境化教学环境、讲座等形式,通过复习平稳过渡达到新旧知识整合(如原子结构教学),通过合理引导启发(如氧化数学习),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与初始能力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程序性新知识;二是与后续专业核心领域课程的衔接。①上好绪论课。向入校新生介绍本课程的任务,并正确、适时的介绍其和医药学、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一接触该课,就认识到本课程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②处理好课程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如,无机化学中的四大平衡基础理论是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基本原理的知识来源。又如,无机化学中的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为有机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学法上做好高中、大学课程资源学习衔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指导学生从重结论,轻思维,搞“题海战术”的应试型,转变为重技能,兼理论,体现“终身教育”的技能型。教会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会“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按需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基本理论教学,做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元素部分教学坚持以讲带学、以点带面、自学为主。如,将化学平衡理论和四大平衡结合起来,在比较学习中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和四大平衡的特殊关系。又如,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告诉学生人体也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对人体有利有弊,人与环境间存在物质交换平衡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让学生懂得不仅要注重有机营养平衡,更要注重无机营养平衡。体现医科特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资源整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入校新生尤其是文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甚至连常规的仪器都认不全。为做好实践技能培养的衔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完善校内实验中心资源条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如,分析测试实验中心,拥有多个通风设备良好、实验设备配置合理的实验室,装备有现代化多媒体实验室,借助校园网络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搭建了分析测试实验中心教学平台[9],在完成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采取增加课外实验学时,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办系列知识讲座、开放实验室、校外参观见习等方法,开展“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认证——企业顶岗”梯度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教师教学评价通过采取领导、督导、同行不定期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方式,评价任课老师授课情况。学生学习评价采用的是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方法。在注重知识、技能评价(理论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30%)的同时,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评价(占10%);后续课程评价通过对后续课程学习的跟踪调查,反馈课程教学是否满足基本需要,是否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了无机化学课程资源整合,加快了课程资源的信息管理,做到了以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为中心,以人卫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蓝本,选取与学科相关的专、本科教材作为资料参考,结合学校实际参编规划教材,如,《药用基础化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出版),开发综合性校本教材《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教研室教师一起建立本学科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试题库、教学视频资料、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推进了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打破了教师唯教材为本的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采用数学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2%的评价者认为“优”,52%的评价者认为“良”,16%的评价者认为“中”,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结论为“良”。在课程资源整合改革的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①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把握。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很多显性的(如课程计划)和隐性的(如校园文化)因素都在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②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的理念差别、观念异同,要求不同,对实施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③恰当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是一个值得深思、认真探讨的问题;④各种开放性、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资源整合建设应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与校院深度合作创造良好平台。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教师 有效教学 教学反思

自从踏入教师行业已有三年时间,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自己也在不断的反思探索中,英国教育学家斯腾豪斯认为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卡内基组织教师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也明确提出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的角色[1],作为年轻新教师只有真正用“心”去教书,不断培养教学反思能力, 提高教学技能, 才能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下面将自己在化学教学中的感触与思索整理如下,希望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对今后的工作有所促进。

一、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及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困境

1.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既是在初中基础上的延续,又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对典型生活中化学现象进行表观的解释,提供的相关素材简单直接,相关解释容易接受。而到了高中素材急剧增多,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展开了阐述,要求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而且要学会素材与理论的整合。具体的说除了要学会分类、迁移、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注重物质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2]―“化学三重表征”的融合。而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探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化学还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困境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感觉化学特别难,主要体现在认为化学知识过于零散,记不住容易混淆;对于重要的原理理解不了,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对于化学计算尤其是涉及化学专业术语的计算,学生不会应用比列关系,不会将相关的数据转化为最简单的比例关系。分析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重要的分类搞不清楚,尤其是对化学物质的定义,理解的不准确,头脑中往往是想当然的去给物质下定义,这对于熟悉的物质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对于稍微陌生的物质就无从下手,随着对定义模糊的增多,最终感觉化学知识又乱又杂理不出头绪来。另一方面,高一课本第一章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部分学生由于理性思维还不成熟,尤其是对于现实生活实践经验缺乏的孩子,理性思维的建立相对滞后,对物质的量等类似的相关知识理解不深刻,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其次学生对于重要的原理,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部分学生不去注重理解,而一味的死记硬背,最终题目稍微变动又无从下手,与此相反的另一部分学生容易钻牛角尖抓不住主要矛盾,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最后,学生对于化学计算通常是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在理不出思路,找不到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能灵活的运用守恒、极限、假设、平均的方法。

二、新教师实施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是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个方面综合的来描述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新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抛弃“知识传递者”的旧角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3]。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新教师要“备知识、备学生”

一堂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课堂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老师的备课,对于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觉得备课过程除了“备知识”更应该“备学生”,首先实实在在的将课本和教参看一遍,在看的过程中准备一个草稿本,将你认为需要注重的环节或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虑简单记录。其次找上两本练习册从头到尾做上一遍,在做的过程中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样在草稿本上记录,最后再将课本和教参认真的过一遍,在看的过程中头脑里会建立起自己的思路也就是教案的雏形,通过整理设计写出第一遍教案,然后积极的与老教师联系听课,此时听课的效果会非常好,因为在前面整理的过程中,自己已经认识到哪些方面不好处理,在听课的过程向老教师学习,看人家是如何处理,同时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这样下来对自己写最终的第二遍教案可以提供更加具体和翔实的资料。

其次我想说的是,一不要没备课就听课,这样你会完全被老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堂课听下来只觉得老教师讲的好,但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堂课。二不要原封不动的照搬老教师的课,这样下来你会发现老教师讲的谈笑风生游刃有余,而自己讲时就感到干巴晦涩,学生也不会真正的融入你的课堂。

2. 新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新课程凸显了“注重教师行为转变”的理念,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4] 。尤其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基础而不应该随意的加大难度,不要将高二选修的内容提早的带入高一课堂,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化学思维的形成同样如此。过早的拔高可能让极少数同学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的斗志,但对更多的同学来说,不符合客观规律,甚至会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的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加深理解。同时重视书本的章节安排,不要将兴趣探索课变成了枯燥传授课,对于一些抽象原理的介绍,像物质的量、电解质、氧化还原、原子结构、平衡移动等问题,教师应该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可以通过图示模型来展示,也要注重应用多媒体动画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事物熟悉化、图示化、具体化。对于高一阶段的计算主要涉及到物质的量和氧化还原,对于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几种不同解法,要鼓励学生敢于去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新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为新教师首先要坚持写反思笔记,对教学环节、教学理念以及教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主动寻找解决的对策。反思笔记要注重实效而不是刻意于形式,要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化学教学中作为反思的素材或案例很多,例如学完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可以把涉及到的平衡常数做一专题分析。同时,对于自己一些精彩的教学设计或者同事之间一些高中化学难点、疑点的探讨,甚至是学生的一些独辟蹊径的见解都可以收集记录下来,最终可以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教学档案袋。

其次,要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反思能力。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和过硬的科研能力[5]。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问题而有的放矢的开展课题研究,对于这类课题越具体越有针对性,例如课程、教法、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案等,并且与反思密切相关,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入研究,由反思型教师逐渐过渡到研究型教师。

以上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浅薄之见,如果都能做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研究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我想说的是教书也是一门大学问,需要不断探索与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成熟的、睿智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 王葆华.初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 毕华林,张丙香.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3(2): 15

[3]丁钢.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新理念及其变革实践[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85.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ed3rx4fxras评价?这是我们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根据对有关新课程及课改精神的粗浅认识,浅谈一下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因素,希望能抛砖引玉。首先我们要明确新课程教学评价的依据:化学是以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学生因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获得化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化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而这个s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它应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细化为五个部分,即: 1、教学理念。 2、学科思想; 3、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 4、教学过程; 5、教学效果。而这五部分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的评价五要素。

所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就是对这五部分的评价:

1.教学理念

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诸多,如:“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探究性学习”等等。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呈现方式可多样化,教学理念要贴近生活实际。

2.学科思想

教学中需渗透学科思想,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化学学科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1、强制弱的思想:如:金属的置换、非金属的置换、强酸制弱酸、强碱制弱碱、氧化还原反应的两强生两弱。沉淀的转化(易溶物质制难溶物质)2、相生相克的思想:如:酸碱相克、氧化剂还原剂相克(特殊:歧化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相克(非金属间可以相克、但金属间形成合金) 3、守恒的思想:包括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用于一些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4、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1)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3)化学键、分子结构决定化学性质。5、平衡的思想四大平衡体系: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等等。学科思想并不只是语言文字的书写、答题来体现,而是通过学生的细节,特别是在学生的课堂活动中来体现,是可以逐渐渗透并积累起来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3.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

教学目标分为预设的教学目标和生成的教学目标。通常教案中设计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为预设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并非是空洞的,并不仅仅是形式上以教材为基础,更多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要注意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生成的教学目标往往被忽略。生成的教学目标,就是在预设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生成出一些新的教学目标。例如: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的升华等等,都属于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评价要注重预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统一、全面、准确、恰当;看预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中是否有新生成的目标。评价时注重生成性的目标,生成为先,但生成与预设并重;把握预设目标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灵活运用,要看学生、看教材、看课标。不能机械的套用三维目标,要以过程方法为主线,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渗透其中。情感态度目标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强求一堂课“三维”目标全部达到。

4.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所以我们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学生交流合作,是否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是否活跃而顺畅,活动进行是否有序,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是否有着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及合作氛围,也是评课的关注点。教学思路要由现象到本质。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探究的欲望来源于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来源于对现象的观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一种适度的紧张感,对探究结果充满好奇,并且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化学课堂的学习使学生能各尽所能、学有所得,感到踏实与满足,并对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到轻松与期待。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5篇

我多年从事高三化学教学,结合当今高考作了一些尝试。简单总结为:归纳积累,构建有序知识结构;体验探究,感悟科学思想方法;关注细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超越自我,发扬高三拼搏精神。

一、善待课本,狠抓四基,钻研考试说明

课本是高考的“根”,考试说明是高考的“脉”。课本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和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型难易比例”与样题等重要信息,从中了解命题趋势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充分认识课本是根本,考试说明是依据,资料是补充。抛开书本,热衷于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课本、钻课本,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切实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情感,注重效果与结果,关注过程与方法。

二、循序渐进,打好基础,辨析理清概念。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并按部就班地进行,绝不赶进度,实行章节过关与双周考制度,不过关绝不放过,积小胜为大胜。加强集体备课,有统一的预案和根据不同学情所形成的各有特色的个案。基本上做到教案学案一体化,章节过关测试不过夜,及时总结评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第一轮复习既全面不漏,更突出重点,还适时穿插小专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如物质结构、氧化还原、离子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些高考重现率为100%的内容,复习时注重基础,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记住―理解―会用”。

三、讲透原理,总结规律,注重思路方法

化学原理如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化学、电离平衡等是中学化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拓宽解题思路与方法。总结规律与方法,使深题巧解,浅题速解。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十字交叉法求得比值意义的确定。守恒法中主要物质或元素的选取;差量法中差量数值的计算技巧等。通过复习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当做一些综合性试题,总结积累方法,将平常学生做错的典型题目和对其有启发性的题目集中在一个本子上,称为好题集,经常回顾和充实好题集可以启发思维。对于计算题,以物质的量为核心,教会学生情景想象,贯通过程,对于边计算边贯通的试题,计算一定要准,否则会“岔道”或贯不通。

四、情景想象,加强练习,重视实验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制法等都是由实验推导和验证的。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概念、原理和物质性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高考实验题的比重较大,在复习中应侧重于常用仪器的特点、使用、画法,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的设计、分析、评价。重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描述与解释、实验结果的处理与误差分析。学会比较,见物质想性质、见仪器想用法,从实验原理的领会,仪器的选择、查漏与装配,气密性检验与补救,药品的装加,物质的制取,除杂净化,物质的收集,性质的验证,尾气及废物处理,仪器的拆卸与清洗,误差分析,到得出结论。思维要严密有序,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应适当关注开放性实验试题。开放性试题具备条件的不完备或可选择性,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综合性,以及思维的不约束性。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种模式去解决问题。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如化学实验中一个实验多种现象及描述技巧,一个实验现象多种原因及分析思路,一种仪器多种用途及使用范围,一种用途多种装置及装置特点,一种物质多种制法及反应原理,一组物质多种鉴别方法及相互比较,等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历年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但由于学生学化学对基础操作重视不够,动手实验的机会太少或操作中不细心观摩、认真思考,故实验能力差。教师应强化课本上所有的实验,包括演示、分组、选做的实验和习题等,给学生尽量多的实践机会,总结答题技巧,平时在解答实验题时,把答题过程当作动手做实验来对待。

五、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适时反思纠错

教师复习时要把握重点,对于高考传统题目,重现率高的题目,反复强化,注重训练,让学生一看到它们心中就高兴――又稳得了几分。对于难点一定要突破,总结思维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一见心中不怕,从容下手,轻松解题,得足该得、能得的分数。教师应让学生扫除盲点,强化弱点,走出“基础的东西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外,还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纠错。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对差错作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补救。

反思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知识、自我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师应要求学生解完难题要反思: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简洁,过程是否合理、正确,是否还可以再优化,语言表达是否规范、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更要多下功夫,要一题多得,使知识得到不断弥补和完善,体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技巧与快乐,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

每章节复习完应及时反思。本章节主要研究哪些问题,重难点是什么,典型计算可能出在哪儿,有哪些一般或特殊的解题方法,与以前或以后的哪些知识有联系,等等。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反思,融合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孤立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要求学生每次考试后要反思。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作好考后分析,认真填写失分统计表,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还有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教师应重视反思纠错,不断完善、充实和利用好题集,要求学生将感触最深的错题与好题摘录在好题笔记本上,对差错作深入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疑点、盲点。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在复习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绝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错后不纠,屡错不改”的情况。

六、培优补弱,因材施教,找、盯、促边缘生

边缘生就是促一促就能上本科,松一松就是专科的学生。经过几次考试以后,教师应画出圈,找准学生,针对该生弱科,责任到人,特别是课堂上应多给予关注,他们不懂、不清楚的问题绝不放过;对他们的作业、讲义、试卷尽量面批;多找他们谈心、交流,多了解他们知识薄弱的地方,及时加强;同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总之,高三化学总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简单的罗列与再现,而是通过复习在内容上要达到知识的完善与深入;在结构上要达到知识的集成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在思维品质上要达到严密性、有序性、发散性;在意志品质上要达到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境界。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的实施者,教育学生不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并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和反思,评价和控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化学实施自主学习的途径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加强学习的反思,重视根据一定阶段的学习结果来调整学习的活动,形成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发挥教学智慧。

(1)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冲破课堂教学的模式,给学生成长的土壤,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精神的需要,改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体验,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教师的科学组织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究,增长学习的热情,燃烧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高自学的能力。

(2)加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中化学学习知识庞杂,零散,思维跨度大,记忆量大,高中教师要教育学生记住学习的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清醒地学习,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记忆的方法,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和心理调节的方法等。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素质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学习,智慧地学习,并倡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3)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反思

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核心和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重视运用化学解题能力来解题,重视对题意的理解,加强反思,在学生解题完成以后,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来进行思考,思考自己对题目给出的条件,条件和目标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没有发现,对题目的理解自己存在着怎样的偏差,造成这些偏差的原因是哪些等。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思路、推理过程进行反思,重视对解题的策略进行选择和运用,总结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解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反思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有哪些解题过程中走了弯路,并自己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分析自己的解题思路,理解解题的策略,并找到成功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选择条件,找到解题的思路,并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解题思路,改进自己思考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解题的结果,教育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重视解题的结果,更要重视解题的过程,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第一单元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这样的。

(1)选材

教师选择教学的内容,选择《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第一单元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懂得化学反应的速率首先取决于反应物自身的性质,认识各种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过程和方法上,引导学生遵循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来设计教学。运用活动与探究方式,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制订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养成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布置任务并检查

教师提前两个星期,引导学生列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组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教案和讲稿,考虑到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完善自己的教案,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动员和鼓励,考虑到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建议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合作,各个小组成员根据教材内容的熟练程度以及材料的收集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进行小范围内讲解,选出优秀的代表,进行集体面前讲解。

(3)重视课堂表现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交流与讨论,研究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平衡的特征:“逆”“动”“等”“定”“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我们还学过了哪些可逆反应?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有关练习。教师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揭开谜面,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3.加强课后教学反思,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教学,教师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查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收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加强了解,提高学生意识。

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

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重视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构造,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能力和素质。

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调控,重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发挥学生教学的民主,促进学生在和谐、友好、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的意识。

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自身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晓菲,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现代阅读:教育版,201l(17).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和解决物质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物质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1]。物理化学是食品、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1]。应用型人才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2]。应用型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3]。而物理化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已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物理化学基本原理抽象、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公式较多[5],学生在学习过程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我校物理化学教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食品类各专业以及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的特点,对物理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知识较深,占用学时较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及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内容介绍较少,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基本上是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教学内容无专业区别,缺乏应用性。(3)与无机化学等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并且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介绍。(4)现有教材缺乏专业相关性,突显不出物理化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5)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单一。

2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2.1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出专业特色,突出物理化学的实用性。同时,注意物理化学与先修和后续课程的联系,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节约学时。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注重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应用性,并兼顾前沿性和创新性[6]。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化学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等经典理论,缺少与后续相关专业知识的联系,抽象难懂。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和侧重,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将前沿热点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增加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的介绍,在授课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减少公式推导,降低学习难度。物理化学是一门与多学科有紧密联系的基础课,其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综合应用各科知识特别是物理化学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7]。实验教学内容应结合授课对象,开设相应的实验项目,并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加强教材建设

现有的多数物理化学教材内容深且广,不太适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使用。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以“够用”为原则选用不同版本的合适教材,合理筛选授课内容,编写理论授课教案。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应用型高校教师要具备教育与知识的基本素质,同时应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3]。教师单一的化学学科背景,限制了其对相关专业的了解,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物理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例如,教师不了解物理化学在食品学中的应用,对胶体化学等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并且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满足应用型大学教学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实验技能,积极参与教研和科研项目,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要积极到企事业单位锻炼研修。

2.4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化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将讨论式、启发式、自学式、对比式、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相结合[4,8],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对原电池与电解池,采用对比式进行讲授,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理解并掌握;对胶体化学,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介绍卤水点豆腐原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习兴趣

2.5.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优化[9]。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在教学过程中单一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例如对公式的推导,多媒体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果。

2.5.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青睐[10]。我校教师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习题、教学视频等相关内容放在物理化学教学网络上,并不断更新。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强化了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

2.6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将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作为综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课程知识点,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7建立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水准的有效方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11]。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是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忽视了对过程的考核,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过程化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使学生感到压力,促进学生更加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学习。课程组教师将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25%)和期末成绩(60%)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提问、作业、平时测试等几个部分,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效果、数据记录及处理、实验报告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占一定比例。期末试卷减少客观题量,增加主观题尤其是应用题的比例。

3结语

物理化学课程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物理化学课程教师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各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

[参考文献]

[1]胡碧茹,吴文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2):113-115.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冯虹.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24-29.

[4]李慧,傅志贤,李成胜,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时刊,2015(9):45-47,50.

[5]马建春,薛金辉,王中慧,等.物理化学教学中板书应与多媒体灵活结合[J].广东化工,2014(20):178-179.

[6]梁兴唐,史忠丰,尹艳镇,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化学的教学探讨[J].广州化工,2015(24):209-211.

[7]芦晓芳,王清华,杜慧玲,等.食品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1(5):23-25,35.

[8]姚思童,张进,刘利,等.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29-31.

[9]赖李明.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4):492.

[10]肖晓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67-69.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化学总复习;参与化原则;学案设计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模式(讲-练-讲)使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其存在的问题是:

①教与学相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只写教师要讲的,少写学生要练的,上课抄题或投影,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②题海战术: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课上教师只讲题,课后学生再做题,未能充分发挥例题的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开发学生能力的功能。

③教学活动: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则当“听长”,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思独立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协作学习。

④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讲,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粉笔+黑板,未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投影、电脑和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存在着对传统复习方式中好的因素的积累和不利因素的改进,使学生能适应现行高考命题中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与长年奋战在高三第一线的教师,提高自身的反思及复习方式的研究尤为重要。在复习过程中应从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划分专题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要充分发挥“考纲”要求的主线作用《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五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2 避免题海,精选习题,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比如: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化学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约30个,其中不少于15个在历年高考中的重显率为100%。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其次,我们经常选用历届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化学高考题采用了若干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所考的知识有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学生只能在考试过程中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例如高考题中有关多种有机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和同分异构体的推理,就是这类颇具难度的题目。我们在复习中,结合有关知识点,以这样的高考题作例,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题意,如何分析解题的关节点,教给学生处理这类“搭桥题”的方法。

再次,我们还认真地比较、分析各届(2003年以来)高考化学题,发现有十几个知识点是反复考查的,如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推算,元素或物质氧化、还原能力大小比较;酸碱溶液混和后pH值的计算,离子方程式对错的判断,“三池”(电解、电镀、原电池)电极产物或电解质溶液pH值升降的判断,盐溶液里离子浓度或pH值大小的比较,重要烃及其衍生物的鉴别试剂的选择,氧化一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等等。其中有的项目甚至是年年考,而且题型十分相似。

对于这些重复出现的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我们不仅反复提醒学生注意落实,而且通过作业、专题测试、综合训练从不同角度重复再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做到精讲精练。

3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案的设计

根据教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学案,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同时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

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课后反馈原则

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是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4 考后总结

完成一届高考任务后的老师要注重及时进行考后的总结,反思,反馈,为新的高三积累经验,方法如下:

①自查法:辅导教师要深入分析自己辅导过程中的得与失,形成经验,完善自己。

②议论法:通过同行、同头课教师的认真评议,取长补短,达成共识。

③调查法:通过个别谈话、家访、调查会等形式获取学生考后的真实信息,形成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