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本茶具

日本茶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日本茶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本茶具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日本茶道 禅宗思想 审美观念

一、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有两种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诞生于四百多年前,而煎茶道则诞生于一百五十年前,在日本,人们把抹茶道称之为茶道,谈及煎茶道时要加以“煎”字,本文阐述的茶道是抹茶道。 茶道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日本本生并没有饮茶习俗。

唐朝时,805年,遣唐使者日本僧人空海、最澄带回了茶籽。至今在日本还可以找到空海与嵯峨天皇一起饮茶的诗文,诗的名字叫做《夏日访大将军藤原冬嗣闲居院》,这个时候,饮茶在日本还未普及,只是在官僚僧侣之间进行。

宋朝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制茶工艺又有了新的突破。宋代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来华学习的日本僧人又将这种点茶法带回了日本,其中,荣西和尚的贡献是较有影响力的。他从天台山回国后便写下了《吃茶养生记》。他又把从天台山带回去的茶籽普及栽培,为以后日本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明朝时,中国的茶叶生产发生了变革,把饼茶制造改成炒茶。这时期,日本开了小茶架点茶之先河,因为点茶的过程要在将军面前完成,所以点茶人的整套动作便十分讲究,茶道具的摆设就开始有规定,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是千利休完成的。他将茶会整合成一套程序,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展示了日本生活文化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今天,日本拥有茶道人500万,从日本的教学内容上不难看出茶道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日本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几乎都有茶道教室,甚至有些学校还把茶道列为必修课。

二、日本茶道的内容

(一)茶会

茶道的内容主要是4个小时的茶会,日语把茶会成为“茶事”,茶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更衣 观赏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衔接。在客人到来之前,主人首先要打扫茶庭,等客人到来以后,先让客人在外茶庭欣赏完风景后再领客人进入内茶庭。然后开始一系列的吃茶活动。

(二)茶具

日本茶道中使用很多道具,这些道具也是日本艺术品的代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日本茶具的几个特点。首先,茶具都具自然之美,无论是木制、石制、还是陶瓷制的都取自于大自然,其次是实用之美,茶具的艺术美也是以实用为基础的,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如果它失去了被使用的机会,那么它便不具有生命力,而且它被使用的时间越长,生命力便越强。

(三)茶礼

日本茶道中的礼仪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个礼法包括主与客之间、客与客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礼。茶道的礼法以“无声礼”为最高礼,即不说话的礼。还有“有声礼”,但声音很小。茶具的位置、茶道的顺序、泡茶的动作等也有严格的规定和礼法。

三、日本茶道的审美观念

日本茶道精神的主要体现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和理念是“和敬清寂”,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居士曾经也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调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也是万事万物之间的和谐。这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中和”之美有相似之处。平和作为日本国民之间世代相传的根本民族性。融入茶道中,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 “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敬”是对所有事物而言的,茶事上要明确各种事物所承担的责任,做到主客相敬、有礼有节。茶事的主人必须真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节,以诚相交。知道该尊敬的一切,要心中至诚。对于墙上的挂轴、茶具等都要有一颗恭敬的心,这也与禅宗中诚实心灵去观照自然的实践是相通的。

“清”也是茶道精神中比较重要的要素,也是日本人心灵上的独特贡献。茶事中的一切都要清洁、整齐、清爽、不能有丝毫的尘埃,水要清,茶要醇,整个气氛清清淡淡。喝茶的人的心也要清净,不能有杂念。要用一颗清淡纯洁的心情来进行茶事。茶道的“清”与中国道教的“清”有相同之处,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是人的心灵脱离五官的不洁而获得自由。

“寂”,在日语里是“闲寂”,在梵文中是“寂静、和平”之意。”“闲寂”是日本人一种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原则。日本艺术一向不以华丽精致为美,提倡粗糙简朴。茶具多以精细为美,造型简便。比如黑色釉陶显示出的自然、简素、清寂。“闲寂”是道德与灵魂的融合后极致的美。在茶事的整个过程进行时,尤其要保持安静,泡茶的人的表情温和自然,说话的节奏也要慢,这更加表现了一种“清寂”。总之,“寂”乃是茶道中,也是日本审美观念中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观本心,在深沉的气氛中思索,体会内心沉淀。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茶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阵静寂之感。

五、结语

日本茶道是一门把各种相互独立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将吃饭、喝茶、待客、等日常生活提炼到一个高度的生活艺术;是在点茶、品茶、欣赏茶具中进行体会人生真谛的艺术;日本茶道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日本茶道精神里独特的“和”、“敬”、“清”、“寂”的审美观念深深的影响着日本国民。

参考文献:

[1]戚印平著.日本绘画史—图式与趣味[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

[2]腾军,黄玉梅,张瑜,王善涛编著.日本艺术—叙至十九世纪的日本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洪启嵩著.喝茶解禅[M].三联书店,2010.10

日本茶具范文第2篇

7月18日,“荼香千年一陈钢收藏唐宋茶器展”在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开幕,并延续展出一个月。本次展览共展出164件(套)茶器,以唐宋时期为主。珍贵的唐宋茶鳆、茶臼,首次亮相的茶筹等展品,得到众多文物和茶博专家的高度评价。

本次展览文物均来自宁波收藏家陈钢先生,品种丰富的器具,加上陈钢先生专业而详实的解读,让兴于唐盛于宋的古老茶文化在我们面前鲜活生动起来,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也在此徐徐展现。

陈钢先生好收藏10多年,由瓷器开始,后专注于茶具,渐成痴迷,并逐渐以搜罗完整系列的唐宋茶器为目标。其茶具材质多样,除各个窑口的陶瓷茶具外,金银、铜铁、石质、漆器,凡在历史上曾经充当过茶具的,他均悉心收集,并对之认真研究及解读,还在《收藏家》等专业杂志发表了研究茶具的论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唐宋两代风格各异

此次展出,浓缩了陈钢先生多年收藏和研究的精华。走进展厅,成套系的唐宋茶器让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习俗和当时的时代气息。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向,表现在茶器上,则是色调热烈、大气雍容;宋文化相对封闭、内敛、表现在茶器上,则是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有观者议论说:“宋代的茶具跟日本茶道用的茶具差不多,难道是从日本学的?”对此,陈钢先生解释:“的确很相似,不过相反,是日本传承了很多我们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习俗。”从16~17世纪的日式直碗和陈钢先生收集的13~14世纪宋元直碗身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血脉关系了。

古时茶馆代币券初亮相

除了展出,此次陈钢先生还特别向茶博物馆无偿捐赠其中的39件(套)唐宋茶器精品。器型丰富,涵盖了唐宋煮茶、点茶时所用的典型茶具,如茶、茶臼、执壶、茶盏、茶匙等,特别是茶、茶臼等文物填补了茶博馆藏缺项与空白。专家对其中的103枚茶筹评价很高,茶筹是茶馆或茶庄用来计算薪资的凭证,留存至今不多,显得特别珍贵。

有些专家认为,这曾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写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代币券,或一些会所的储值会员卡,中国茶筹的历史也由此向前推至清代至民国初年。

“筹,本是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有了茶筹,茶馆的掌柜不用算盘就可以结算出茶钱了。”陈钢介绍说,每枚茶筹长约十厘米,成圆柱形。根据茶价的不同,茶筹被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这些茶筹,从数量上看,有可能是成套的。”茶筹存世稀少,以成套出现的更是十分难得。

“茶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会组织专家对它的年代、作用等展开研究,希望借此还原出清、民国时代的茶楼风貌,再现市井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朱珠珍表示。

再现宋代最流行的点茶

在开幕式上,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艺师还通过茶艺表演,再现了宋代最流行的沏茶法――“点茶”。有了详尽的“点茶法”的展示,理解这些名目繁多的茶器的用途就更直观了。

日本茶具范文第3篇

紫瓯因为它的特性与美观实用的功能,在陶土的家族中登堂入殿,成为一种能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在“包孕吴越”的太湖之滨,有中国陶都之称的江苏宜兴和一岭之隔的浙江长兴,两地都生产紫砂茶具,伴着在唐代就名噪天下的紫笋贡茶,香弥海内外。

紫砂陶中含有较多的铁分子、云母和石英,研细后可塑性强、透气性好,色彩也多样。紫砂壶沏茶,尤其宜于发挥茶的色香味,并且夏日不易馊,严冬不散热,一壶在手方便实用,不必施釉也光亮鉴人,所以自明代起,500多年来不断发展,成为了一项独立的艺术品和收藏门类。崇尚紫色也是中国人的审美情结。

宜兴、长兴是江南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储藏着丰富的紫砂泥矿,纵横交错的太湖水系利于运送大大小小的陶制品,同时,自古以来这一地区战乱相对较少,生活安定,吸引了许多文人来参与创作和讴歌,把茶与壶提升为一种文化载体并向国外输出传播。

明末清初,紫砂器已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行并受到人们的珍爱。欧、美诸国称为“红色瓷器”;缅甸、泰国则在壶身上饰以金器,让金色的亮丽与泥土的简朴形成对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也把形影相随的茶与壶传播开来。日本不仅吸收了中国茶的文化内涵,还特别重视“唐物”的紫砂壶,聘请华人传授制作技艺。他们生产的茶具中,有一种叫“具轮珠”的小壶,称它是“制作不事雕琢,贵在醇雅。拙而密,朴而雅,流直而快注汤,大小适宜有韵致”。据说,日本茶人“一睹兹壶、津津流涎、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甚至认为“家无具轮珠,难与言茶事,非此不足以自豪,不足以待客”。具轮珠中以行草刻上《心经》者更是“声价日贵,至比连城……”传说还有一件“将错就错”的趣事:清代中期中国的隐元禅师去日本传法,顺带也传授散茶冲泡技艺。可是他在渡海时不慎把茶壶打碎了,只好把随身带的一个中国南方地区煎中草药用的横柄陶罐来代替。日本人一看这个横柄的“壶”很新奇,以为它是中国的茶具,就学起来制造使用并称它为“隐元壶”,直到今天。而中国人现在看到日本茶道中用了这种横柄壶以为是其特色,也就生产了不少横柄式的壶。这说明在文化交流中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相互影响。

现在日本与韩国都有中国宜兴紫砂壶研究协会的组织,经常与中国的工艺师们举办展览评比和切磋交流。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我有一次在习惯喝咖啡的越南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捧着一把锔满补钉的紫砂壶在喝茶。这位老华侨说:“我喝茶因为我是中国人呀。这把茶壶是我爷爷留下来的,有它陪着,我的心就很舒服踏实。”边说边用他那粗砺的手掌在壶上反复摩挲,像搂着一个可爱的小孙儿。我真想不到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里竟储满沧桑的岁月、故土的深情,也像是一条有力的文化纽带把人们连在一起。

日本茶具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瓷茶具;发展演变;审美;实用

1 前言

随着饮茶习俗的盛行,人们对饮茶用具逐渐变得讲究,不仅要求其满足实用功能,茶具的造型、色彩、装饰还要满足视觉审美。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晋(公元265-316年) 左思 (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荼剧,吹对鼎砺。”这“鼎”当属茶具。古往今来,茶具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和身份。如: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表明,唐代皇宫选用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和琉璃茶具饮茶,而民间多用竹木茶具和瓷器茶具。宋代,相传大文豪坡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紫砂壶,至今仍为茶人推崇。现代人饮茶,对茶具的要求虽没有如此严格,但也根据各自习惯和文化底蕴,结合自己的目光与欣赏力,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茶具供自己使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陶瓷茶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审美。

2 我国陶瓷茶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审美

2.1 白瓷茶具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促进了茶具生产的相应发展,全国有许多地方的瓷业都很兴旺,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各窑场争美斗奇,相互竞争。据《唐国史补》载,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塑造了“茶神’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其他如河北任丘的邢窑、浙江余姚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四川大邑窑,也都产白瓷茶具。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青花瓷茶具,幽靓典雅,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还远销国外。

明朝时,在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十分名贵,畅销海外,国际上誉我国为“瓷器之国”。这一时期,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

白瓷以江西景德镇为最著名,其次如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

此外,传统的“广彩”茶具也很有特色,其构图花饰严谨.闪烁有光,人物古雅有致,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丝万缕的金丝彩线交织于锦缎之上,显示出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气派。

2.2 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是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

六朝以后,许多青瓷茶具拥有莲花纹饰。唐代的茶壶又称“茶注”,壶嘴称“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晋时的鸡头流子。相传唐时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了一种茶碗的碗托,她以蜡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盘中的位置。以后演变为瓷质茶托,这就是后来常见的茶托子,现代称为“茶船子”,其实早在《周礼》中就把盛放杯樽之类的碟子叫做“舟”,可见“舟船”之称远古已有。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微宗的《大观茶论》,宰相蔡囊《茶录》可以想到饮茶之风的兴盛。宋代以后,我国饮茶方法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逐渐改变,已开始不加调味饮茶了。茶具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茶杓和茶瓶等。图1是青瓷茶具套组,包括茶壶、茶杯及公道杯,是较为常见的茶具组合。

宋代初期煎茶或建茶,器具与唐代差不多,炙茶针对于陈茶,新茶不炙拷。

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

宋代饮茶,盛行茶盏,使用盏托也更为普遍。茶盏又称茶盅,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它有利发挥和保持茶叶的香气滋味,这一点很符合科学道理。茶杯过大,不仅香味易散,且注入开水多,载热量大,容易烫熟茶叶,使茶汤失去鲜爽味。由于宋代瓷窑的竞争,技术的提高,使得茶具种类增加,出产的茶盏、茶壶、茶杯等品种繁多,式样各异,色彩雅丽,风格大不相同。浙江龙泉县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于16世纪首次远销欧洲市场,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唐代顾况《茶赋》云:“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皮日休《茶瓯》诗有“邢客与超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之说;韩《横塘诗》则云“越瓯犀液发茶香”。这些诗都赞扬了翠玉般的越窑青瓷茶具的优美。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景象。

2.3 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时,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黎、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烙(原字左为“火”字,右上为三个“力”字,右下为“月”字)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其他瓷窑也竞相仿制,如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个黑瓷兔毫茶盏,就是四川广元窑所烧制,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不差分毫,几可乱真。

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曾出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见图2),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存有一件,名叫“天鸡壶”,被视作珍宝。

2.4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在窑内经1300 ℃ 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明、清时期,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青花瓷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彩瓷发展迅速,成就斐然。陶瓷茶具大多也运用了彩瓷装饰技法加以装饰,达到了我国陶瓷茶具装饰之美的顶峰。这一时期的陶瓷盖碗是非常流行的陶瓷茶具,这种独特的高雅茶具在当时的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廷皇室,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指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 “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图3是粉彩盖碗,画着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暗含吉祥和春满人间之意,颇具中国传统哲学与审美观念。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陶瓷茶具品类很多,每一种茶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的陶瓷茶具多样化,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也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 朱自振.茶史初探[J].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99.

[2] 周世荣.从唐诗中的饮茶用器看氏沙窑出土的茶具[J].农业考古,

1995,2.

[3] 马得志.唐代氏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靡金茶托子[J].考古,1959,12.

日本茶具范文第5篇

文/刘永生

日本茶道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与仪式。不但要求动作规范,还要求室外环境幽雅,室内的布局与装饰也有讲究。

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进入茶室时,主人应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暄都有规定礼仪。进屋后,主人在茶屋准备茶具,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入座,茶道仪式正式开始。

主人沏茶前先用茶巾将茶具擦拭干净,再开始烹茶。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再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有朴素、清寂之美。

主人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献茶。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道结束。

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

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

古代婚书对女方很不利

文/世义

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婚书,是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这份婚书分正书和别纸,正书是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内容多为虚话套话客气话;别纸才是婚书的主体,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婚书一旦缔结,既得到民间的认可,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但在生活中,毁约的事还是常常发生的。凌濛初《拍案惊奇》第十卷《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里就讲到了一个毁约的故事。金朝奉将女儿许聘给秀才韩师愈后,又嫌韩师愈家庭贫寒而欲毁婚。韩师愈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请求郡太守明断。太守便以婚书可查,聘礼已收,证据确凿为由,将金家女儿判给了韩师愈。

上面这个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婚书的严肃性和饱含的法律效力,但也暴露了女方在古代婚姻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婚书一旦订立,女方就没有了毁约权。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女方仅仅毁约而没有许婚他人,官府要杖责女方六十大板,依然维护原来婚约;解除婚约而且别许他人的,要杖责一百大板;如果女方别许他人且已经成婚者,得服一年半劳役。”但男方要想解除婚约,只要提请官府,放弃聘礼就行了。这也算有点经济损失,不需要负什么法律责任。这就是男女双方解除婚约的不同点。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女人地位之低下。

古代媒人有政府执照

文/王尚

日本茶具范文第6篇

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各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地融合,人们梦想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设计思想,新的科技等。中国也正努力吸收外来文化,外来的新技术。但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文化是落后的,腐败的,外来的就是好的,先进的。致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面临被抛弃的困境。德国的产品,使我们联想到精细和稳重,美国的产品,你又会联想到国际化和开放,日本的产品你会想到民族特色和高质量,北欧的产品,你会想到温暖和人性化。提到中国的产品,你会联想到什么?肯定是不知道怎么形容,因为中国的产品鱼龙混杂,没有自己的特色。抛弃传统就等于抛弃了自己的根,中国的设计需要接受先进的外来科技,但是中国的设计更需要民族性。我们的邻国日本的设计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无论是产品的自身造型还是产品的包装设计都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文化风采。例如日本京都高台寺的日本茶道表演作为日本传统民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体现了日本的礼节规矩和精神文化,使其成为典型的代表。

艺术作品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现代设计不可能抛弃历史没有基础的存在着,现代设计只能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再加以创新才能显现出独有的风格魅力和精神意蕴,从而在现代设计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美的产品。艺术是世界性的,也是民族性的。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天已是好几千年的事情了,彩陶图案有很多鱼纹、蛙纹、鸟纹和多种形象的动物形态,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用抽象的几何形态来装饰生活用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古埃及文化距离今天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埃及文化中的器物,文字,图案等无不令现代的人们叹为观止。通过这些例子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

现代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能使现代化设计在国际多元文化交融的主流中获得世界的认可。只有将现代设计的国际性和自己本民资的民族特色结合起来才能使设计经得起历史的沉淀,经得起世界的考量。传统艺术主要讲究意境,现代设计讲究造型的夸张,颜色的新颖,两者巧妙结合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也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文化品格。

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我们必须加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只有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有了很好的把握,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运用,只有本民族的东西已经融入我们的身体,我们才会在不自觉的去运用。作为中国的设计师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一个设计的考虑,我们既要考虑他的功能,审美,以及将来面向国际市场的一些要求,还要考虑它的文化内涵。比如陶瓷茶具的设计,茶文化一直以来是中国的古老文化,瓷器更是中国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考虑在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增加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对于茶的赞赏的诗句,或者利用古代饮茶文化、吉祥纹样来进行现代简化的归纳处理来做茶具的造型,给茶具赋予形态语义和故事。这样做出来的茶具和国际大市场上简约、中庸的茶具风格完全不一样,茶具透漏着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同时宣扬了中国的茶文化,和中国的瓷器。这也给使用者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使品茶的过程更加的诗情画意。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运用不能简单的,形式的运用,要运掌握它的精神实质。如果我们只是把传统的造型和图案应用到现代产品上而不去考虑这个造型是否符合这个产品的功能需要,或者图案是否符合这个产品的造型和产品的宣传理念,那这个设计就是失败的。一想到中国元素就想到龙、麒麟、鲤鱼跳龙门、大红灯笼、京剧、旗袍、功夫等。而事实上中国元素远不止这些,其内涵非常深厚和宽泛,表现形式也并不局限在具体的符号上。例如可口可乐十分注意打历史文化的品牌,他们在广告中运用了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连年有余(鱼)”,与可口可乐商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中西文化艺术十分自然地融会贯通。

中国的设计如何找准自己的方向,如何将本民族的东西融入现代设计,为世人所喜爱和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年轻的设计师不要好高骛远,把自己的目光放在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上来,这里有学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丰厚而又充满神秘的民族文化,会产生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因而设计出来的产品也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可以将我们国家的文化向世界传播。另一方面,设计师还应该多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材料为我们所用,设计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产品,让我们先辈们创造的民族文化在这个现代化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创造出雅俗共赏且具有深厚文化气息的现代设计文化,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设计和生产强国。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

日本茶具范文第7篇

在这里说茶,并不是要讲如何选茶、品茶。品茶的学问很大,三两页说不清,何况笔者也非此道中人,不敢误导大众。姑且在此侃一侃关于茶的林林总总,博人一笑,也算货真价实的“茶余”谈资。

【中国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这一点在国际上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比较纷乱的话题是中国究竟从几时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我国对这个问题有多种看法,包括神农说、秦汉说、六朝说等等。反而是西洋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比较明确一点,很多介绍茶的英文资料里面劈头就是“传说中国远古时代有个皇帝叫神农氏”,甚至有的还煞有介事地搬出成书年代不可考的《神农本草经》为证。学术问题不敢姑妄言之,只因为神农说在国际上的支持者比较多,在此赘述两句。“传说中国远古时代有个皇帝叫神农氏”,他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中草药专家。出于卫生考虑,他只喝煮沸过的水。有一天(Jane Pettigrew所著的《The Tea Companion》一书中将这一天定在公元前2737年,至于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我们不得而知),他在一棵茶树下烧水休息,几片茶树叶掉入锅中,神农氏喝过这锅水之后感觉味道不错,使人神清气爽,于是发现了茶叶作为饮料的功用。

对中国现有的茶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大概可以分红茶(完全发酵的茶叶)、绿茶(未发酵的茶叶)、乌龙茶(不完全发酵的茶叶)。最值得一提的是乌龙茶,这种茶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其中最名贵的品种有武夷岩茶、台湾冻顶茶、安溪铁观音等。饮用乌龙茶的步骤非常复杂,在台湾已经发展成“茶艺”仪式,从敬客礼节到冲泡手法均有严格要求,茶要香、礼要全。

中国饮茶崇尚紫砂壶,用江苏宜兴一带出产的紫砂陶土烧制而成,这种壶具有导热慢(不烫手)、吸收茶汤(使用越久泡茶越香)、透气性好(隔夜茶没有馊味)、经长年把玩后壶身光亮照人等特点,名家烧制的紫砂壶价格惊人。

【东洋茶】

其实日本原本不产茶叶,最初的茶是由中国引进的,而且并非茶树,只是经过加工的茶叶而已。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来中国学习佛理的僧人最澄把茶树种子带回日本,并用收获的茶叶招待了天皇,从此天皇才下令在首都附近种植茶树。

12世纪初,另一位来中国学习佛理的僧人荣西把当时中国流行的饮茶新法带到日本――将绿茶研成粉末冲泡。这就是日本抹茶的起源,至今抹茶还是日本茶道的重要原料。

日式茶器与中国的不大相同,基本器件要多一些。日式茶器里有一件很独特的小东西,看起来有点像中国的刷锅扫帚,这件茶具叫做竹帚,用来搅拌茶汤。将茶粉放进碗里,冲入热水,立即用竹帚快速搅拌,即可得到泡沫丰富、味道浓香的茶汤。

日本茶道名满天下,但被很多人认为是对中国饮茶习惯的套用,甚至是故弄玄虚。实际上茶道已不局限于茶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喝茶人的心境以及茶会的气氛,与简单的饮茶行为不同,也不同于表演性质的茶艺。茶道讲究的是“和、敬、清、寂”,“和”与“敬”是指通过茶会与人和睦相处;“清”和“寂”是指茶室的环境要幽静、布置要古朴。总的来说茶道是以茶为媒介,进行自我反省、追求内心平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仪式。由于日本的茶历史与僧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禅宗的思想也被融入茶道之中。英文中把茶道称为“tea ceremony”,字面看起来像是一种宗教仪式,原因或许在此吧。

日式茶具与茶道文化相符,崇尚古拙之美,其色以黑为主。日本史料上有所记载的著名茶器甚多,有一只名为“松花”的茶罐价值40万石大米(日本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用大米当作衡量财富的单位),相当于一两块领地一年的经济产值。

【西洋茶】

西洋诸国之中,恐怕以英国的茶文化最为有名。喝茶在英国社会早已是一种享受,是生活品位的象征,午后茶的习惯在这里格外风靡。如果你读过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的滑稽科幻小说《宇宙尽头的酒馆》,也许还会记得这个段子:

“他坐了下来,对自动营养机讲印度、讲中国、讲锡兰。他给它讲宽阔的叶子在阳光下逐渐干燥。他给它讲银茶壶。他给它讲在门廊里享受夏日的午后,讲喝茶前要先放牛奶以免烫伤,甚至还(简略地)讲了东印度公司发展史。”

主角亚瑟・邓特在外星人的飞船里也要想方设法搞到一杯茶,不难看出英国人对茶叶的喜爱。这一段话也非常精辟地概括了茶叶在英国的发展特点:

主要来源是印度、中国、锡兰等国家

东印度公司为英国带来大量茶叶

茶具非常讲究,银制茶器比较普及

人们有喝午后茶的习惯

向茶叶里放牛奶是常识

与日本人相反,英国人喝茶不会去想太多哲学或者社交方面的东西,更多是为了追求茶的味道和提神效果,这也正是茶叶在英国能够风靡的原因。刚引进茶叶的时候英国出现过一些很离谱的广告宣传茶的药用效果,里面说茶叶对精神不安、体弱多病、头晕头疼、情绪低落、呼吸困难、血管阻塞、胆固醇偏高、骨蒸潮热、失眠多梦、大脑疲劳、记忆力减退、嗜睡、精神涣散、感冒、水肿、坏血病、病毒感染等诸多病症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简直骇人听闻。

在欧洲各国的茶器中,英式茶器也比较有代表性。这些茶器大多由银或者骨瓷(加入骨粉烧制的瓷器)制成,样式自由,往往有复杂的雕花或者图画。英国茶具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很能体现他们茶文化的特色,比起中日两国,英式茶具多了这些物件:奶罐(喝茶要加牛奶)、糖罐(也可以加方糖)、沙漏(计算泡茶时间)、汤匙(搅拌放了奶和糖的茶汤)。

茶叶在美国没有那么流行,据说其原因可追究到1767年为反抗英国加征茶叶税而爆发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那之后美国人就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

【热闹茶】

并不是每个国家饮茶时都追求日本茶道式的静雅,比如我国。数不清的通俗演义小说为我们描绘了“茶园”和“戏园”的红火程度,到茶园里听戏、进戏园去喝茶,这两样是各个社会阶层所共有的休闲活动。太老的不说,近的就有老舍先生的《茶馆》,一座茶楼里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热闹非常,如果抛开隔墙有耳的因素,实在是聊天交友、打发时间的好去处。

无独有偶,英国也有过“热闹茶”的历史。20世纪初,伦敦一些茶室老板们想出了个招徕顾客的新点子――在茶室里安排乐队或者合唱团,用音乐给喝茶的客人助兴。后来越发展越热闹,甚至给音乐配上了当时在社会观念里还有些“有伤风化”的探戈舞,边喝茶、边吃点心、边听音乐、边看人跳舞,热闹程度不亚于中国茶楼,而且这种搭配现在回顾起来真是别扭。不过今天的看法算不得数,那段日子里这种“茶舞”像暴风骤雨一样席卷了伦敦,街头涌现出不少茶舞培训班,这种狂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开始逐渐消退。

【麻烦茶】

很多备受世人喜爱的东西都难免被复杂化,茶也不例外。不要以为茶叶只是冲一冲喝一喝就算了,真正的品茶必须要对所喝的茶汤有个评判,当然也不能是茶壶煮饺子,必须能用精确的语言对别人描述这杯茶。所以国际上有了“品茶师”这个职业,也有了一系列描述茶叶、茶汤品质的术语,其复杂精细程度并不亚于葡萄酒。

茶叶本身需要通过分级,根据叶片老嫩、宽窄、带不带毫尖等因素可以将之划分为花橙黄白毫(FOP)、金色花橙黄白毫(GFOP)、显毫花橙黄白毫(TGFOP)、精制花橙黄白毫(FTGFOP)、特制花橙黄白毫(SFTGFOP)、橙黄白毫(OP)、白毫(P)、花白毫(FP)⋯⋯其分类多达20种左右。

描述茶汤品质的术语也不少,比如body是指茶汤味道的浓厚程度,类似葡萄酒的酒体;bright是说茶汤颜色明亮;coarse是指茶汤味道粗淡;flavory是指花香味明显;point指茶味爽口⋯⋯

想做一个品茶师必须要有优秀的眼力、嗅觉和味觉,能够对这些术语有强烈的感性认识,据说做到这个程度需要花费至少5年时间,大多数品茶师都会像品酒师一样强调这一行是活到老学到老。

【便宜茶】

在中国,茶叶很早就由贵族专属奢侈品降格(或者说分化出一部分)为民众生活必须品,古代诗词散曲里对这一点就有所反映。元代杂剧《刘行者》第二折里有这么一段:“叫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起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在元代还有一首打油诗与之呼应:“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可知早在元代,茶叶就已经是家庭生活必须品了,全然没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高尚风雅。便宜茶在我国一直占领着大部分市场,比如北京的大碗茶,几分钱一碗喝个痛快。其实真的只能喝个痛快而已,甭想在里面找到品茶的感觉。这也正说明了茶在我国的普及程度相当高,已经是民众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种习惯。

国外的便宜茶当数立顿(Lipton),立顿品牌的袋装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像雀巢咖啡一样的地位,以方便、便宜、品质恒定的特点将各种茶送进寻常百姓家。

日本茶具范文第8篇

方茵性格开朗,喜欢结交朋友,一次朋友在茶楼聚会,只见一个绾着古典发髻的女子正表演茶艺,她端坐案前,颔首微笑,典雅大方。时而指尖划过杯壁,时而高举茶壶,将水流拉出完美的弧线,飘出缕缕茶香,让人心旷神怡。方茵没想到,茶艺能把女人衬托得如此美丽,便萌生了学茶艺的念头。

那次,老师教方茵习茶,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茶楼值班的服务员过来说:“老师明天结婚,早点回去休息吧。”这让方茵十分惊讶,结婚是件大事,老师居然还能在结婚的前一天如此心气坦定地教授茶艺。方茵感受到了茶艺能让女人修身的魅力。

通过学习,方茵逐渐领会了中国茶道的精神,并希望把它传授给学生们。方茵计划说服校长,在学校开设茶艺兴趣小组。于是,她开始偷偷观察校长,校长的办公桌上有个茶壶,这让方茵很高兴,但校长杯中茶叶从早到晚都不换,饮茶方法不科学。方茵担忧如何才能让校长真正爱上喝茶?直到有一天,方茵在食堂遇到校长,发现他爱吃油炸食品,这才找到了说服校长的方法。第二天一早,校长刚到办公室就看到一套紫砂茶具和一杯醇香的普洱,茶杯下还有一张纸条:油炸食品影响健康,普洱有助于刮脂去油。

校长被方茵的细心所打动,也对茶艺产生了兴趣,趁此机会,方茵向校长宣传了茶文化,还特地为校长备置了不同种类的普洱茶包,并把科学的泡茶时间、次数都告诉校长。一来二去,校长成了方茵的茶友。

有了校长的支持,方茵开始想办法把茶艺活动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学校要办亲子聚会。方茵提议让家长和孩子共泡一杯茶,活动大获成功,许多家长都鼓励自己的孩子学茶艺,方茵的第一个茶艺班成立了。

孩子们天生好奇心重,方茵除了教授传统的茶艺,还设置了许多试验课,比如:为什么泡绿茶有“凤凰三点头”的习惯?国外袋泡红茶和中国的祁门散泡红茶,哪个更好?根据方茵教的泡茶手法,学生们自己动手就会发现茶艺背后的科学道理:“凤凰三点头”是通过茶壶高度的变化影响水流的大小,从而使茶叶翻腾,加速茶叶内涵物质的挥发。中国的祁门红茶通过摇晃,泡沫远比国外袋泡茶多,说明中国茶更耐泡、更有营养,这些都让孩子们对茶艺兴趣大增。

有了全校师生的参与,回民小学的茶艺队在上海名声大振,每到国际性的茶文化节,都会受邀代表上海与国外的茶艺团体进行交流。

2005年的一次中日茶文化交流会上就有这样一位日本老太太在方茵带领的队伍表演结束后,她突然站了起来,通过翻译表示:刚才的茶艺表演手法太简单,不像是正统的茶艺。方茵据理力争:“真正的茶艺应该是可亲近的,并不是以繁复为标准。中国茶艺动作简约,但其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遵循着科学的规律,而且日本的茶艺也源自中国,盛行的抹茶早在中国唐朝时就已出现。”此话一出,日本老太再也没有反驳。

方茵爱茶,自己6岁的儿子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几招。一次,儿子学钢琴时认识了一位德国教师,当即请老师回家做客。回到家,儿子就学着妈妈的手法,一步一步,从洗杯到润茶,从闻香到奉茶,花了十几分钟时间给德国老师送上一杯中国的龙井。中国传统茶艺居然连一个孩子都会?德国老师觉得受到了最高的礼遇,作为回报,他把自己的钢琴演奏技巧倾囊相授。

从1999年第一次接触茶艺到现在,近10年的时间,方茵用自己的行动普及了中国茶文化。而且还要继续下去。

方老师教你泡花茶

“花茶”不仅是旧上海独倚花窗的名媛淑女的最爱,也将是新时代都市女性的追求。

“红粉佳人”

香甜、温润、养胃的红茶加上消班驻颜、活化肌肤的玫瑰和润肺止咳的杏仁冲泡出汤色红艳的好茶

茶料:

红茶(祁门、滇红等名优散茶为佳,亦可用袋泡红茶替代)

玫瑰花6―9朵、杏仁2颗

茶具:

白瓷茶具,亦可用无色透明玻璃茶具替代。

冲泡:

1 置茶:将3克左右红茶、玫瑰杏仁同时投入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