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活目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目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目标困惑;江苏大学;实证分析

1 课题实证分析基础

1.1 调查背景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而且在中国高校严进宽出的情况下,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骤然放松的学习环境有着不同的反应以及适应情况。许多大学生在这个阶段没有了目标与方向,甚至会浑浑噩噩地结束大学生活。所以,为了调查我校大学生的生活目标困惑问题,帮助大学生明确树立目标的重要性,并借助目标的设定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我们小组设计了本次调研活动。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调查,了解了我校学生生活现状,进而分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2 调查方法

采用了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我校各学院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匿名实证分析,尽可能获取最真实的信息,进行统一汇总和数据处理,力图寻找最真实的原生态样本。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思路,以江苏大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调查大学生生活目标困惑的现状并寻求其应对措施。

1.3 调查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的调查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3月;样本数量为:收到有效问卷数量为153份;样本分布情况为:①样本性别构成比例:男生45%,女生55%;②样本学院构成比例为:管理学院13%;环境学院19%;临床医学院13%;药学院20%;材料学院15%;文法学院20%。

2 课题实证数据分析

在此项调查中,我们主要将问题分为2类:一是对生活的适应。这类问题的调查涉及到学生对各种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的看法、对自身健康的注重程度和培养状况、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能力等。二是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这类问题的调查涉及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学习目标的有无、学习意志的强弱、学习效率的高低等。

读大学的动机是什么?这是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入学后能否给自己准确定位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们能否清楚自己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能否清楚自己现在已经能做什么,能否清楚自己生活着的环境可以提供自己学得什么、获得什么。我们在实证调查分析中也发现,很多同学的动机总体相对模糊,具有明确动机的相对较少。此项调查,67.97%的人选择了“为了今后就职方便”,64.05%的人选择了“想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60.13%的人选择了“想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这三项是我校大学生读大学的最为主要的动机。由此可见,为了今后就职方便而读大学的人比例最高,同时对于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养水平的培养也很重视。这些学生对于读大学这件事有较好的认识和较强的目的。与此同时,有36.60%的人选择了“父母的期待与劝告”,这些学生缺少独立自主的思考,不明确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怎样读大学,同时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强烈。

你满意现在所学的专业吗?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并不清楚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学习兴趣还是今后的职业规划。此项调查,60.67%的人选择了“一般”,既没有表示满意也没有达到不满意的程度。这样的同学基本抱着学学看的态度,不知道为什么学此专业也不知道学了干什么,这属于没有适应大学学习,毕业后找的工作很可能与此专业无关,如此一来很有可能浪费掉大学四年时光。34.67%的人选择了“满意”,这些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表示满意,明确自己的目标及未来的发展方向。4.46%的人选择了“不满意”,这也许是由于调剂分配得到了自己预想之外的专业,或是对自己所选专业认识度不够而不能适应,对自己专业表示不满意。

关于学习目标、学习意志和学习自主性、学习方法。学生的本职是学习。然而与高中和以前的学习生活不一样的是,大学的学习不再有老师的时刻紧盯和家长的时刻督促,更多的是要个人的自觉、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如果在高校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能约束自我,更容易迷失自我。此项调查,57.52%的人学习目标明确,40.52%的人学习目标模糊,2%人没有学习目标。68.00%的人学习意志一般,这可能是由于不适应高中学习紧张而大学学习氛围突然放松的变化,又没有及时调整自身建立新的目标。72.00%的人自己安排学习有学习自主性,28%的人学习自主性弱或没有。多数人对于学习有自己的想法。但仍有不少人没有自己的想法,处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状态。64.90%的人学习方法一般,这些人并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就个人感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吗?大学生活的总体评价,涉及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活的评价,15.79%的人选择了“无聊至极”,72.37%的人选择了“还可以”。这种想法的出现可能与同学们在进入大学之前被各种招生宣传的内容蒙蔽,而没有真正的了解大学生活。然而更可能是因为同学们没有生活的热情与目标,没有为自己喜爱的事物去努力奋斗,从而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形成颓废的精神状态。相反觉得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11.84%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有良好的规划与目标,并且为之付出努力,才使得自己活得精彩,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干劲,并可能因此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广大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要想有一个精彩的大学生活,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要好好地规划一下自己的生活。

3 课题实证总结

面临困惑的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这种天然的困惑中解脱呢? 其实,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如果使大学生自己树立自己适合的目标问题。大学阶段新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生目标的确立。而从此次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许多大学生是缺乏目标的,在制定目标上有很大的困惑。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作为在校大学生,如何充分地利用时间并设定自己的目标,需要系统的计划。首先,不断扩大知识面。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要学会运用各种方式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其次,发掘兴趣准确定位。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明确自我的价值观、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唯有接触,才能尝试;唯有尝试,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再次,明确自己方向和目标。在了解自我兴趣所在,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初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制定长远目标,可以是大学四年的目标,也可以是十年后的目标。宏观方向定下来之后,再制定短期目标。最后,不断完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对目标做及时的调整也很重要: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参考文献

1 阿兰・拉金.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2 程社明.你的船 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3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生活目标范文第2篇

之前,她自己筹备资金,为孩子举办公益“小小音乐会”。汶川地震后,她又把音乐会开到灾区。关于音乐教育的公益表达,范红冰接受采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觉得,希望小学给与了山区孩子们一个希望的基石,她要做的是公益音乐普及,让更多的贫困儿童感受音乐滋润的感动。

Q:目前在公益活动方面做些什么?

范虹冰:有些事情一直都在进行中,比如向海外的一些钢琴艺术家募集资金,用于解决灾区孩子学习钢琴、电子琴所需的书籍和乐器;马上要举行灾区音乐教师素质培训班,还有筹备年底的音乐会等等,这些都是公益性质的。

Q:你的“爱与美小小演奏家音乐之旅”演奏会,会一直成为你的音乐理念爱心传播的方式吗?

范虹冰:当然,这是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也是我自己音乐学习和研究中感受的,艺术的灵魂在于演奏者情感的流动与交融,它灌注于音乐诠释者对美与爱深刻的体悟。所以,音乐不能只是为了考级或者技术的娴熟,应该是热爱的体现,“爱从美开始,终结于欢心。”所以,第一届演奏会过去2年了,当时登台表演的孩子们,都保持着对音乐的热情。可以用自己理解的音乐表现自我,无关技巧,会让孩子们更快乐。

第二届是在地震重灾区广元地区举行的。我和灾区孩子们同台演出,音乐可以点燃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那是很感动我自己的一次演出。

第三届音乐会将在年底举行,我会请灾区的琴童和艺校孩子一同表演。

Q:这样的活动只局限在四川灾区吗?有没有其他计划?

范虹冰:我是在四川成长的,对四川的感情是很深的,但通过在灾区做音乐滋润心灵的系列工作后,我自己受到的教育也特别大。感觉到了爱心的博大。通过“小小音乐会”的举行,我自己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对边缘山区的孩子做义务音乐教育也是一个重点。

生活目标范文第3篇

《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则是在原有《大纲》“很强的思想性”基础上的发展,完善。它除含有原来“思想性”的内容之外。还点明了含有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就是语文,它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最终达到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和提升。我认为,在新的课改形势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可以把这种人文性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具体落实语文德育目标工作的着眼点、突破口。所谓生活体验,既人的经验,它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见闻、政治历史知识、读书心得等。人的学习过程是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和主观经验的结合,应该是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建构新的知识,激感,形成道德标准。为什么说语文课的情感渗透、德育目标的落实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是个有效办法呢?我认为这是因为:

一、现实社会需要人文教育沉下来,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并不是时代变了,道德的约束就不重要了,或说情感教育就虚无了,没有很多的生活事实做基础,变成了空中明月,只可望不可即,只对古不对今,只对少数人不对多数人,理论上一套,生活中是另一套。其实,对真善美的追求,人们是从未放弃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熟知的生活事例、历史事件、影视新闻中去感受、启发、验证,让他真正去把道理想明了,想透了,从困惑到醒悟,再从醒悟到困惑,最终达到大彻大悟。明白崇高的道德情操是靠普通人具体而微的行为实现的,他们的感情是人类情感之共鸣。是人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才能共鸣、才能感悟、才能接受文章的价值趋向、才能让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春风化雨,具有感染力、说服力。以我上七年级语文上册书《理想》一课为例,其中有一句诗是“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有的学生理解的是人因为有了理想就变的不平凡了。我没有先回答他理解的是对是错,我先问学生,“你们都有什么理想?”有人说:“当谢霆锋那样的歌星”有人说:“当大学教授”有人要当经济师――,当他们兴奋的谈自己的理想时,我问了一句:“那你们是不是都很伟大了呢?”一下教室里静了下来,“那为什么我们都有理想却并不敢说自己伟大呢?”教室里更静了,这时我出示资料:A: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一生,少女时代,为了求的安静,变一人租了间小阁楼,每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她的肌肤受到镭射线的侵蚀。当她的丈夫不幸早逝时,她仍以心爱的科学事业为重,埋头在实验室里默默的工作。B:一个打工者在他的文章中写到:身无分文,我卖过血;居无定所,我睡过楼道和草坪;无钱续办暂住证,我被收容过```````我无悔;我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心血和汗水是值得的!97年,他到清华大学去进修。C:2006年,我校一名名叫丁雅楠的学生因身患重病,不能上学,但她渴望知识的信念让她与病魔斗争了四年,直到病逝的前三个月。她学完了初一的全部课程。通过以上几个生活中的事例,把哲理变成了具体而微的事例,很快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明白了要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才是伟大的人,是令人钦佩的。这样理论更透彻了,学生更能接受了。

二、语文教育的特点强调在形成学生个性,健全人格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生活体验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刚开学时,我们学了7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的一课《第一次真好》,一位同学的亲身经历很让人思考:车上有人的打售票员,打完还不承认说谁看见了,当时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的,他:“我说我看见了,你明明打人了怎么还不承认?”那人气的大眼睛瞪着我,灰溜溜的下车了。同学们听了都为他鼓掌,但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见义勇为,可我却很失望,这些大人们怎么那么无动于衷呢?”这是一个真实而又独特的生活体验,这是学生形成道德标准的一个关键时机,要及时引导、善于引导。我告诉学生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目标。正义是能压倒邪恶的,不能因为别人不做好事,自己也不做。对待教材中的作品,我们既要让学生能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又要让他能感悟语言文字之外产生的情感美,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作品对话,和作家对话,和自己对话,较快的把握、体会、领悟作家作品的文笔气息、态度情感,在内心与之达到强烈的感情共鸣,感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善的教化。同时又要从文章中走出去,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交流,从生活中筛选和获得活的德育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全面发展,进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要实现这多种对话,没有一处离得开学生的生活体验。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就得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大量阅读书籍,定时收看新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览名山大川,养成写心得日记的习惯。有了这些体验,就等于语文课上进行德育渗透有了鲜活的素材,抓住了学生思想的脉搏,只要教师稍加引导,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所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是语文课改中人文性教育的有效切入口。

让我们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吧!

生活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52-01

一. 高职教育的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复合的结果导致三种理解:第一种将它归入“高等教育”范畴,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第二种认为它只是“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高层次的那一部分,并不属于高等教育,从而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的、互不交迭的教育范畴;第三种则把它泛化地理解为,凡是培养处于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不管其属何种系列)的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如把培养技术工人系列人才中的高级技工教育也看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将“高等”与“高级”等同起来。

那么,到底应取何种理解呢?根据《教育大辞典》中的有关条目解释: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应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由于非学历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客观上受外在的政策性影响相对较小,问题的要害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部分,为此本文所讨论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限定在学历教育范围内。

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复杂概念进行界定,需要采用一种相对较为公认的分类标准。很难说这种标准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因为这毕竟不同于对待自然科学概念,诸如区分“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之类,可以采用比较客观的分类标准。但无论如何,公认的标准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个人主观随意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这套主要用于教育统计的分类标准自1976年正式公布以来,已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推行。由于各国在普通教育方面的学制大同小异,而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学制却相差悬殊,因此ISCED对于区分职业教育的层次、范围、学制及课程,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便于国际比较和交流尤其显示出其权威性与其独特的价值。这样看来,我们采用ISCED先将高等职业教育归类,然后再着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的思路是可行的。

二. 高职教育应该将服务学生生活作为最终的目标

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都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也直接决定了体育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体育素质。而“职业性”和“技术型”则是高职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的目标,并把服务对象设定为社会的基层。故而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服务于这一特征,并亦服务学生的社会活动作为立足点,进而让学生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会进一步实现为了达到最基本的需要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的独特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以高职教育的这一目标作为出发点,高职体育教学的现实功能应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高职体育教育的最基本方面是生存的教育。从概念上说,首先高职体育是一种教育,然后才是体育运动。就是说体育是以运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然而体育不仅仅是基于体能方面的提升,更是对生存能力的挖掘和开发。由于现代化社会中并没有要求像古代一样要为了生存同自然和猛兽斗争,然而随着频率日益加快的现代化社会不断的发展,不会被社会淘汰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防止运动不足导致的过度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故而为了生存而进行体育运动,是学校生存教育功能的综合体现。

2.高职体育教育会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技术教育”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技能。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以职业岗位群作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分析作为基础,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培养。同时提高了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将重点主要放在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节方面,在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的同时,还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不断让学生掌握对于新设备的使用和新技术的掌握的能力。那么毕业的学生便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自己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鉴于高职教育中学生在学习过程里实现了职业的实用性,通过不断的训练提升了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生活以及生存的水平和质量。

3.高职体育的道德功能。高职体育教育对于学生职业,技术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很是看重。而这也是受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师资力量的配备和院校的教学特点的深刻的影响。但同时这些也仅仅作为客观因素,在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故而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如何加强和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也需要学生自己积极的深入其中,参与到教育体系中去。由于道德问题往往和利益的往来与竞争直接发生关联,对于道德的培育也是需要在一个有竞争氛围的环境中才得以真正的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由此可见,高职体育教学在高职教育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要以为了服务于学生作为基础和首要的目标,要使得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实现高等体育教学对于高职学生的具有针对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彭劲松.大学体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的理性思考[J]. 北京体育报.2005(03)

[2] 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 体育科学. 2004(03)

[3]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 2004(01)

生活目标范文第5篇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一定的手段来实现特定的目标,当然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们运用的手段是多元化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特定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如何才能达到最优化,如何能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实际、贴近教材,教学目标如何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善、美,这就需要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构建教学目标环节,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是衡量一节优质政治课的重要标准,因此从优化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就尤为重要。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总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和归宿点。政治课教学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各级目标都有自己的发展纬度和若干层次学习水平。政治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制定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的方法技巧,知道学段目标,了解总目标。政治课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二、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标准

政治课课时教学目标通常都要依据政治课课程标准、政治课教科书和政治课的学情。

(一)政治课课程标准

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指导政治课课程的标准和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中各个主题都有具体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的教学指南,它规定了教学的总体框架,是政治课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虽然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明确规定了政治课教学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但还需根据教学内容所在模块,结合模块目标对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检查目标制定的是否全面,判断该课时目标能实现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中的哪些目标。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第一,学习政治课中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哪些民主权利,初步认识政治生活对我们的影响及我们的参与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知道他们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应用。第二,学习维护自身政治权利的一些知识以及途径和方法,通过模式或参观的方式增强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第三,正确认识知识、能力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政治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解决与政治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树立公民意识。

(二)政治课教科书

新课程下的教科书是“一标多本”,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因而依据学生实际整合教科书与其他教学资源是搞好教学设计的关键。主要环节包括:一是对选用教科书的分析评价。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活动中应认真研究、充分挖掘。要尊重教科书但不唯教科书,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为标准,用审视的眼光选择教科书内容。二是对其他版本教科书中相关教学内容的分析评价,教师应熟悉多套教科书,汲取各套教科书的优点,重组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三是对其他教学资源(如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的分析评价。特别注重联系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学生身边的素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四是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师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其知识的重要性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政治课教科书体现政治课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规定,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考虑教师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为政治课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学内容和组织线索。根据教科书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在教科书所处的位置及前后内容的联系。比如,教科书中与“公民的政治生活”有关的知识点为:民主权利的内容、民主选举的方式、民主监督的途径、民主决策行使和结果,难度不大,可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为我国政权的性质目前在我国不是热点问题,而公民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现象是以后我国政治发展所着力强调和要求的。

新教科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淡化知识体系设计,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避免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个人的独白或知识点的解释、记忆过程。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对教科书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议: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而不是知识点的解释。如“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一节课中,要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实际上增加了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悬疑性或冲突性问题的设计,争取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用分数加以量化的评价方式就不合时宜;虽然依据教科书,但在设计上也给授课老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创造空间。但是不管怎样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均要认真领会教科书内容选取和编排用意,挖掘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寻找政治课课程标准在教科书中的渗透痕迹,即所谓的“吃透教科书”。

(三)政治课学情

分析学情有助于对教学目标的可行和层级性做出理智判断。例如“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这一教学目标,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甚至在学习公民政治生活之前就已经具有较强的民主监督意识,这时“体会”改为“增强”就比较恰当。而对生活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一目标相对较高,这时“体会”改为“体验”或“感受”就比较恰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终点。参照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学情分析通常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展开。“知识”维度的学情分析参照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线索,它显示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但不能显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运用观察、调查、诊断性测验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能力”维度上,要把握好学生与社会交往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比如这节课有“模拟听证会”的情景设计。该情景设计不是很复杂,尽量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本节课的目标是“形成一项改进……的建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要把握好目标的深浅程度。“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权利、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与政治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应全面了解,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深化这种意识,进而培养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政治发展前途的关心。

三、政治课教学目标优劣的判断

通过对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标准的分析,教学目标内容就能够详细具体便于操作,也能够知道哪一个教学目标表述得更好,更符合教学的实际和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我们就能判断下列教学目标的优劣。

例如:判断下列两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哪一种更合理,并说明原因。

1.使学生懂得我国基本的公民政治生活方面,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2.通过观察周边的政治生活现象,初步懂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性;以“假如我是候选人”为题,指导我们班级选举是什么方式的选举,以及这些选举方式的优缺点,从而达到优势互补;通过观看对腐败的治理和人大代表的运作视频,说明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和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模拟一次听证会,形成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性。

显然,第2条教学目标表述更好。因为目标内容比较目标行为实施者是学生,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而第1条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隐含着“教师即塑造”的思想,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生活目标范文第6篇

在理财童话《小狗钱钱》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章节,小狗钱钱告诉它的小主人,想要实现心中的梦想,小主人必须拥有一本梦想相簿和一个梦想储蓄罐。梦想相簿的作用是装满与自己最希望实现的三个梦想的照片,小狗钱钱说,这叫做“视觉化”,把抽象的愿望转化为可视的图片,看着它、想着它,就会充满实现梦想的动力。梦想储蓄罐是为了每一个梦想而准备,小主人应当把自己能够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放进储蓄罐,只有这样,梦想才能真正地成为现实。

其实想想,梦想相簿与梦想储蓄罐对成年人来说不也同样重要吗?

事实上就和小狗钱钱所说的那样:“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对于自己的愿望大多只是停留在“想想”的层面,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对于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实现这个目标,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并没有具体的计划。

很多人寄望于有一天自己的财富忽然达到了自己理想的目标,然而大部分时候人们会发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好运似乎并没有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目标是梦想的“可视化”

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同样地发生在你的身上,不妨就从给自己制订一些理财目标来做起。从某种意义上,一个明确的理财目标就相当于梦想相簿,它可以把你的梦想变得“可视化”,让你充满了实现梦想的动力。

“现实性”是制订理财目标时需要具备的第一要素。理财专家们分析,无论什么样的目标,都要从自己现有的财务基础和能力出发,理财目标不宜制订得过高,脱离现实的目标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目标也就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比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月收入不足5000元,要想在一年之内实现拥有一套价值几千万元的别墅的目标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可是对于一位拥有百万元家产,年入几十万元的人来说,这样的目标就可能成为自己努力的动力。与之相反,过于保守的理财目标虽然容易实现,但是也让你失去了奋斗的方向,不经意之间你可能丧失了原本可以达到的更高水平。

“具体化”则是对目标的第二个要求。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一些期望,但要想真正实现这些愿望,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目标具体地描述出来。像很多人都有成为“有车族”这个目标,但是如果你把成为有车族这个目标具体地描述为“在两年之内,购置一辆15万元的家庭用车”,实现起来目的性就会更强。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就和钱钱所说的相簿一样,是你梦想的“可视化”。

理财目标需长短结合

有一位30岁的年轻妈妈就抱怨说:“理财好像就是考虑孩子上学的费用、怎么样去买一个大房子,如何过上幸福的养老生活,好像所有的钱都应该为这些目标去储蓄、去投资,时间长了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啊,还不如该花就花,该用就用。”

其实,设定理财目标的初衷在于保证人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有长远的目标固然是对的,但是因此而牺牲了现在的生活就不可取了。这就好比运动员在进行长跑比赛时需要绕着运动场跑上很多圈,教练员不仅会告诉运动员,最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成绩水平,还会为运动员制订出不同进程中的途中跑成绩目标。理财有时候也很类似于长跑,在长期目标中加入一些短期的理财目标,可以让你的生活更加富于幸福感,也减少了实现长期目标中的枯燥。

像上述这位年轻妈妈就可以考虑一些“新年的时候给自己买一个万元的名牌皮包”或是“每年和家人一起去旅游度假”这样的短期目标,虽然看上去“牺牲”了一些长期目标,但是远远比中途放弃长期目标要好得多。

长短结合的理财目标才能够保证各个阶段财富与生活的良好衔接。

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

确立自己的目标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竭尽全力地付诸实施。有的人在明确自己的目标之后往往会说:“我来试试看吧。”对于希望“尝试”去做某件事情的人来说,往往容易因失败而告终。原因也很简单,在“尝试”的同时他们已经为失败找到了借口。很多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常人没有的禀赋,而是在于他们更加执着于自己的目标。

因此,如果希望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不妨就从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开始做起,按期完成定额的目标,也许你会发现很多看上去很遥远的目标实现起来也并没有那么难。

像人们所头痛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养老金筹备的重要性,要想在退休之后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及早建立起自己的养老账户。可是说归说,真正进行筹划的人并不多。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人觉得养老是一件遥远的事情,而要想保证养老生活的品质需要的“天文数字”也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

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按照于先生现在的收入水平,他依然觉得富裕养老离自己有点远。“尽管家庭月收入能够达到2万元,但是要想在退休前积累起近200万元的养老费用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遥不可及。”200万元的数字来自理财师根据于先生的养老需求所进行的测算。“要供房、要养车,要负担父母的一些费用,要为女儿的教育做一些计划……”于先生列出的一长串单子,足以成为放弃养老筹划的理由。

生活目标范文第7篇

一、既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又关注过程性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数学课程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在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时,必须将《数学课程标准》的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或是将其中的某个目标作为实现其余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如: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①初步认识小数,知道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

②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经历观察、思考、交流、类推、归纳、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④初步学会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的意义和巨大应用价值,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既关注即时目标又关注远期目标

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是由学科课程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构成的。与原《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育更深层次、更高度的立意出发,确定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而涉及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具体要求没有阐述,要求实验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局部教材和整体数学教材综合起来,从而把每个知识点或某一个单元、甚至一单元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对人的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起来。课程目标的实现,它不是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就能达到的。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系统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方面在系统论整体原理指导下搞好总体目标到课时目标的逐级分解,使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都被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不要“贴标签化”,使数学教学商品化、课堂教学目标八股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同一层次内部不同目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让它们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由低级层次到高层次的逐级实现。在达成即时目标的过程中,促进远期目标的达成,并将远期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既关注数学学科又关注其他学科

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等许多学科有关,是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同时可以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也可以从它们吸收丰富的营养。《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因此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开展信息整理、分析、概括的研究活动,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拓宽视野,形成融会贯通、主体研究的意识,在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最大限度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学习了“循环小数”后,可结合《社会》课程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综合研究活动;学习了“统计图表”后,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与自然科学、思品与生活(1—2年级)、思品与社会(3—6年级)、班队活动等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现场观察、采访调查、资料查找等形式展开“统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验研究活动,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目标范文第8篇

1.没有突出学科的特点

目前,有许多小学都没有专门的品德教师,主要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品德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带有很浓的其他学科的味道。有的品德教师虽然一直都从事品德教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带有很浓烈的说教意味,重在向学生灌输知识,讲什么内容都与品德挂钩,没有将品德和社会、生活进行很好的联系。

2.没有准确地把握目标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随意增加或减少教学目标,当教师增加教学目标时,教学内容就会相应的增加,教学难度也会随之增大。当教师减少教学目标时,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减少和教学难度下降,教师不能完成预期教学目标。还有的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不到重点,对学生点拨不到位,只注重学生活动,而不注重将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使课堂教学严重地偏离了教学目标。

3.不理解教材内容

许多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往往是讲到哪儿就看到哪儿,对教材的内容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清楚教材各个单元讲的是什么主题,每个单元的主题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和一个单元应该分几个课时。还有一些小学品德教师没有下工夫研究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补充一些与教学不相关的内容,并且补充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所以使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4.没有紧密联系生活

不管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都要求教师把学生生活作为基础,使学生将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然而,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只让学生记住书上的条条框框,而不鼓励学生将课本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生认为书本上讲的知识跟自己完全没有关系,那只是别人的事情而已。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往往忽视课外的延伸,忽视让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美好品德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所以在课堂上讲的美好品德只是一些空话。

二、小学品德课同主题教材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把握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品德教师应该深入了解课程的性质,认识课程的基本特征。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生活作为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只有清楚这两门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教师才能够把握品德教学的主线,才能够在教学中主动地突出学科的特点。

2.学习课程理念,准确把握目标

教师要学习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理念,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学生生活中贯穿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积极地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此外,在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为了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目标,品德教师应该先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对每一个单元主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找出重点单元和非重点单元,确定好每一个主题单元应该分配的课时,再确定每一个课时的小目标、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整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3.理解教材内容,了解教材意图

在进行品德教学之前,教师应该仔细地通读全套教材,梳理教材的编写框架,准确把握教材的特色、体例、编写思路、知识的衔接和内容结构,做到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对整套教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还应该详细阅读各个单元,把握各个单元的主题和各个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做到对各个单元的重点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