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兰亭序字帖

兰亭序字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兰亭序字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兰亭序字帖范文第1篇

周振华从小就对书法艺术充满了敬仰和热爱之情。上小学时,他最喜欢的就是书法课,即描红模子课。他描起红模子能够全神贯注,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那时书法老师会把同学们描得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然后在班里展示讲评,谁被老师圈得多,谁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常被老师表扬的周振华记得红模子本一页是16个字,老师至少能给他圈出八九个圈圈。圈出来的一个个红圈让周振华信心倍增,也让他对书法更加热爱。那会儿冬天,家里养了十几只兔子,母兔生小兔时会用嘴衔下很多自己的毛。周振华就利用兔毛和竹竿自做毛笔。他哪儿懂毛笔的工艺,本以为做出来的毛笔会很好用,结果不仅事与愿违,而且毛笔没写几个字,笔头就脱离了笔杆摊在了纸上。尽管那时家里经济条件拮据,自制的毛笔又不堪重任,但这些都没挡住周振华对书法的热情。他用刨药材从供销社换来的钱买毛笔和墨汁,除了学校一学期发的两本红模子外,他还去书店或者托人买字帖。

周振华刚上班那会儿在供销社,主任知道他毛笔字写得好,单位的墙报、抄写商品广告等活儿都成了他额外的工作。后来周振华去了政府办公室工作,他觉得若在办公室里搞书法创作,可能让人觉得有些不务正业,可又实在放不下书法艺术,于是最后他就想了个两全其美之法。作为办公室主任,周振华每天有很多文件要处理,以供领导批阅。他就用小楷签文件,这样一个文件能写几十个字,一天少时得写几十字,多时要好几百字。周振华就这样乐此不疲地用小楷签文件,一坚持就是10多年。其对书法的情致可见一斑,而几十年的笔墨浸润,也让周振华的书法功夫愈加收放有致,恢宏方绮。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追根溯源方是根本

2007年,周振华当选昌平文联主席,进而有更多的时间探求书法艺术。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法学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使得人们能一窥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作为昌平区文联主席,其实周振华平素工作依然繁忙,大活动的策划组织频频有之。所以他仍要见缝插针,探究书法艺术。周振华告诉我:“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要找源头,找对源头。不然,一辈子、两辈子的功夫都会白搭进去!人的一生有多长的光景?”和朋友和书友聊天时,他常讲的就是:“研习和追求书法,只有心到手到,乎上的目标最终才有可能达到;心到手未到,仍难以达到;手到,心未到,等于没到;心未到手亦未到,那他永远达不到。”周振华讲究临帖,一般一种名帖他要备四份,一份放在办公室,一份放在家里床头,一份放车里,一份备存。出差也一定忘不了带上帖,没条件临,就读帖、悟帖。他的书法以唐楷开蒙,勤学苦练,这无疑为他的书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晋人的名碑法帖独有钟爱,用功之勤。他用此笔意书写的联句和诗文,其结字端庄、朴厚古茂、用笔方峻、起收果断,凝重中尽显峻利,雄强中又不乏隽美。关于帖的选择问题,周振华认为一定要“取法乎上”,主张找源头,多临古人的碑帖。他的楷书取法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和其他三块名碑。行书取法《兰亭序》《圣教序》,小草取法王羲之的尺牍、十七帖,怀素、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等。在行书取法上,喜欢拿冯承素双钩摹写的神龙本《兰亭序》对照褚遂良、虞世南、赵孟等古代书法大家临写的《兰亭序》进行深入研究和笔势、笔道剖析。他临写的兰亭序和意临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书卷气,温文尔雅、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近些年,他又上溯汉代碑碣与商周钟鼎大篆,尤以汉碑最有心得。他对古帖古碑有较深的理解。他偏爱隶书是从汉碑的那种洋洋大观、宏大开阔、古朴凝重中找到了与其内在气质相符的契合点,进而深入挖掘,又不断拓展,从而形成了含蓄凝练、雍容大度、收放有致、在整体气象上亦古亦今的汉书风貌。他能把拙与巧、俗与雅、古与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会让人感觉突兀。他的这种对艺术的整体把握与整合能力不能不让人钦佩。我想这可能与他注重字外功的积累上有着密切的关联吧。正如孔子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唯如此,才能博采约取,厚积薄发,左右而逢其源。”

艺术的滋养

兰亭序字帖范文第2篇

在学习书法的日子里,发生过不少难忘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一天,按照书法老师的要求,我在家里临摹创作《兰亭序》,花了一小时工夫才完成,我自我感觉良好。晚上上书法课时,我将这幅“引以为豪”的作品当成作业上交了,和其他同学的作品一起贴在黑板上,等待王老师的点评。终于轮到点评我的作品了,王老师的眉头皱了起来:“王钇辰,你的作品一看就显得劲道不够,笔划粗细不分,更严重的就是临摹得根本不像!要注意每一个笔划的笔法,速度慢一点!首先要做到形似,然后才能做到神似!”听完这番话,我之前的好心情一扫而空,心里郁闷极了,心想:王老师就知道批评我,别人写得那么差也都没见他怎么讲啊!

我赶忙将作品拿了下来,然后和字帖的原文对比了一下,还真不像!我一下心虚了,拿了一张练习纸开始练习。从“永“字练起,慢慢地一笔一划地琢磨,是左尖横还是切撇,然后再运笔,我沉下心慢慢写着……渐渐地,我感觉到字帖中的字和我亲近了起来,每一个笔划仿佛都在跟我说:“多看看我,写像一点!”

“癸”说:“我的笔划要细一些!”

“丑”说:“我的笔划要粗一些!”

这堂书法课很快就结束了。临走时,王老师看着我,只说了一句:“好好练!”

事后,我将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沉思片刻,对我说:“儿子,王老师说的是对的,我也有这种感觉,你临帖过快,没有深入其中。他批评你,是因为他对你有很高的期望,你以后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来临帖,学书法到了这个阶段,每一个字、每一笔划的抠才能有进步啊!”听完老爸这番话,我若有所悟,忽然间明白了什么。

第二周书法课前,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认真临了一遍《兰亭序》,晚上交了上去,王老师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一遍,带着赞赏的目光对我说:“嗯,不错,这次用心了,不过你还可以写得更好一些,只要你认真、用心,肯定能写好书法。”我听了,心中像吃了蜜般的甜,感觉到学习书法的劲头足多了。渐渐地,我的书法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连续几年春节,王老师带我们几个优秀学员去社区为大家写春联,大家都爱不释手,排队等候,还夸赞我们是“小书法家”呢!我似乎越来越喜欢书法的无穷魅力了。

“学海无边,艺海无涯”。我知道,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必然有无数的艰辛和困难,而只有品尝了艰苦的滋味,有辛劳的付出才有可能领略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包”奶奶说。“我也想包,”我带着求情的感觉说。好吧!奶奶答应了。

兰亭序字帖范文第3篇

近期,一幅用“亚麻宣纸”临摹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的50米长卷,引起书法界内不小轰动,那不仅貌似而且神似的字体,令人赞不绝口,这幅作品的作者正是65岁的李桂龙先生——中国亚麻书法第一人。

说起这位引起轰动的李桂龙先生的根底,他还算是“半路出家”呢。那还是1999年5月,身患高血脂、冠心病、气管炎、酒精肝的李桂龙,不得不从哈尔滨市地板厂厂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平时,他经常喘息困难,难以应付日常工作,尤其是那些应酬。这年,他虚岁刚五十。

一个整天忙惯了的厂长,一旦没事儿闲下来闷在家里,心中不免失落。妻子怕李桂龙闷出病来,动员他去旅游。走了几个地方之后,他感觉大同小异,没多大意思。后来,他经常去老干部活动中心,在这里,他发现有些老人的书画作品清雅有趣,超然不俗,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致。有位老人的小孙子的书法很是了得,他甚为惊讶,便提出拜这小男孩为师。他说做就做,买来文房四宝,找来字帖就练。他还经常把这个孩子领到家里来玩,一起练字。

2000年六一儿童节,李桂龙陪孩子参加哈尔滨道里区儿童书法大赛,又发现一老一小祖孙两代书法爱好者字迹不俗,便提出向他俩学习,老者则建议他找名师学习。2001年,李桂龙拜著名书法家边健如先生为师。书法关键在于练,他醉心于碑帖,日复一日,潜心琢磨,掌握了要领。

为了保持充沛的精力练字,李桂龙每天早上5点就出去锻炼。他的锻炼方式也比较简单,就是健步走。由于是军人出身,就按照部队“75116”的标准,就是一步75厘米,一分钟116步,行程10公里,耗时一个半小时以上。锻炼过后,就是冬天也微微出汗,夏天更是大汗淋漓。回家以后,擦洗一遍,浑身舒服,遍体通泰。然后,精神饱满地潜心练字。

兰亭序字帖范文第4篇

他,是写得一手好字的日本人;

他,是一个以书圣王羲之为偶像的日本人;

他,是一个将中国视为心中故乡的日本人……

他就是日本书道院副会长,樱美林大学名誉教授高桥静豪。

江南,早春二月,白云悠悠,鸟雀天籁。高桥静豪一行,怀着对中华孝德文化的敬重之情,专程探访上虞大舜庙,并捐赠一副楹联。这是继《大舜庙赋》之后,高桥静豪向上虞捐赠的第二件书法作品。去年的清秋10月,高桥静豪专程赶赴上虞开展文化学术交流,参观了上虞城市档案馆,他对这块土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赞叹不已。

高桥静豪与书法结缘,从事书法教学、创作和研究。自1970年开始,他百余次来到中国,实地研修书法古迹,而对绍兴,更是情有独钟。

高桥静豪研究书法的主要方向为《兰亭序》。他多次赶往中国进行实地考察,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其实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于是,兰亭成了他到中国的经常性驿站。他把兰亭奉为“圣地”,每来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曾经的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坦言“能在这里担任客座教授,感到十分自豪,可以让自己忘记年龄,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书法的精髓”。每一次到学校,他都充满了激情,创作灵感如喷泉般奔涌,也为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的国际交流合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在绍兴生活和工作期间,高桥静豪多次参观鲁迅纪念馆。他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2009年,他在绍兴展出五十余件作品,内容多与鲁迅有关,所展作品各体兼备,形制精美,流畅拙朴同具,优雅静逸时见,风格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出之后,他将全部作品捐赠给鲁迅纪念馆作为馆藏,也留下了他在中国更真实可感的足迹。

在今天的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和日本书道是最为相近的姐妹艺术。日本书道已成为日本人喜爱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普及程度也相当高。据介绍,日本的书法爱好者大概有两三千万,平均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的。在日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设习字课,直到初中毕业,学生临摹的帖都是中国的字帖,有颜体的,有柳体的。而日本全国的民间社团性质的书道协会多如牛毛,其中有两个书道协会最有影响:关东书道会和关西书道会。日本人临帖临碑不拘泥于传统,也不因国际影响而减弱书法风格特色,而是在新形势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形式,创作出既有本国特色又能面向世界的好作品。

近年来,中日两国书法家以墨会友,加深了两国艺术家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交流笔会的形式切磋书法技艺,进一步增进了友谊。中外交流,绝不是单纯的输出,或者单纯的引入,而是在这个双向往复的过程中,彼此提升,共同进步。当高桥静豪一次次踏上前往中国书法圣地之旅,我们是否也能从他身上学习到另一种出色?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光彩夺目,被称之为“有情的国画,无声的乐音,纸上的舞蹈,砚中的云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国书法传入日本,叫做书道。其实,书道原本是中国人先叫的。晋代卫夫人《笔阵图》里讲:“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唐虞世南《笔随论》里讲:“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力求也。”唐张怀瓘《书议》中说:“夫草木各务生气,书道法此。”

聪明而富有才华的日本艺术家从中国书法中吸收了丰厚营养,紧密结合日本的文化底蕴而创造出了自己的书法艺术。中国当代书家赵铁信把日本书法给他的印象概括为四点:深厚的传统,大胆的创新,宁静的心态,精美的装裱。他认为,中国的书家与日本相比,在前两点上,有相同的地方,或者说略胜一筹;而在后两点上,则不如日本书家。

书法,是靠运用毛笔和水墨,在纸面上形成黑白意味;毛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书家主观驱使,成为情绪宣泄的途径。所以,书法不仅是水墨黑白的构成艺术,也是书家表达感情的艺术。目前,中日书法差别最大的地方也许就是中国书法更强调功底,日本书法则更注重内心想法。

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它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当看见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书法艺术在异国他乡烂漫绽放,我们是欣慰喜悦?还是忧虑失落?行笔至此,笔者想起了去年对两位韩国留学生的采访,其中一位叫善珠的姑娘用中国的隶书写了《我的杭州留学生活》日记,她将传统高雅的书法艺术与现实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巧妙嫁接,用书法写日志、抒情,开拓了书法艺术走向现代大众的观赏途径。千百年前,中国的书法散发着醇美墨香漂洋过海,千百年后,它已经以另外一种崭新的姿态回归。或许,我们也应该开始换一种心情来观照这门艺术,同时,也静静观照一下我们的内心。

兰亭序字帖范文第5篇

学书法,让你的字很好看。我学的是毛笔书法。它有许多规律、步骤,写起来比较复杂。“先逆锋,对,再顿笔,把笔提上去,向右行笔……回锋收笔…… 呀,横折的折部分,为什么鼓出一个包?快改正吧!”瞧!老师又在指导我怎样写字了。但繁琐的步骤并没有使我失去兴趣。我觉得古人写字有特色:他们写字端正,笔画变化多端,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弯,时而直;时而方,时而圆;时而粗,时而细;时而断,时而连……

我爱书法!

书法能改变人的性格,进而影响人的一生。它造就三思而后行的风格,使人做事不再风风火火,不考虑后果。比如,我写毛笔字,只要笔画的位置偏离一点点,一个字就写坏了。哪怕是几毫米,也同样如此啊!我写“杭”字的时候,“木”字旁中的点向右偏离了几毫米,它就和右边的撇粘起来了!学习书法,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急躁,要沉稳;不能草草了事,要做到深思熟虑。否则,结果就会很糟。

我爱书法!

书法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毕竟,在学书法时,要写作品,而写作品就要阅读古文,背下它,才能在没有字帖的情况下写出来。这样,诸多古文,如《兰亭序》《三峡》《卜算子·咏梅》……皆于无意之间熟读成诵,无须刻意追求背得熟。这样一来,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就多了吗?文化水平不就提高了吗?我还常常背给爸爸妈妈听呢!“《卜算子·咏梅》是这样写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你听,我又在背诵了。每到这时,爸爸妈妈都连连点头。这个动作,包含着对我的惊讶、赞赏与期望。这都是学书法的功劳啊!

我爱书法!

学书法不仅让人学会写一手好字,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又能让人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不得不提的是,学习书法,确实为我的生活增色不少:今年5月中旬,我参加了“党啊,亲爱的妈妈”少儿书画大赛。我写的作品不下几十幅。我的辅导老师帮我挑选了最好的作品参赛。终于,我在比赛当中获得了优秀奖。当我拿到奖状时,我是多么高兴啊!我感慨万千:这张奖状来之不易,是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厌其烦地刻苦练习的结果,是对爸爸妈妈长期接送和陪护的回报……

学书法益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我爱书法……

兰亭序字帖范文第6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唐,史称安史之乱。时任平原(今山东境内)太守的颜真卿与其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起兵讨伐叛贼,果卿幼子季明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进行联络。叛军攻陷常山后,杲卿父子不幸被俘而遭杀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 8年),颜真卿命人寻访杲卿及家人下落,结果只从常山携回侄子季明的首骨。面对为国捐躯的侄子,颜真卿一时百感交集,在极度悲愤中挥笔写下了《祭侄文稿》。乍看《祭侄文稿》,给人的感觉是乱头粗服。而真正感人的作品一定是先生于情,然后通过象来表情的。临习《祭侄文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了解作者当时创作的背景和体悟他的创作情绪。这样才能抓住作品气韵和神采。颜真卿由于刚正敦厚、爱憎分明的禀性,在激发创作欲望时将强烈的感情无遗地倾注到作品中去,念往昔“贼臣不救,孤城威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抚今追昔,平原悲愤交加,血泪交进。

《祭侄文稿》的乱头粗服就是这种痛心疾首的象。当此稿表现的形式已超过观者观念中的行书模式,作品本身否定了观众,从而唤醒观众的理性观念,当最后理性观念战胜作品时,观众就会由乍看的痛感转化为肯定观众尊严而产生的,这就是我们称那些崇高作品的原因。用理性观念可对作品作几个角度的分析。

虽然中国书法只用墨来表现作品色彩,但古人早已有墨分五色之说,《祭侄文稿》之墨色可谓备矣――浓、淡,干、湿,焦的灵活运用,使作品有了大的跳跃性,从而避免了章法的呆板。稿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其中修改之处的纵横涂抹了,这些浓厚的笔画正好形成强烈的墨色对比,所产生的跌宕节奏远远超过纯以干,湿、浓、淡互衬的用墨,黑色墨块在所有字中最为夺目,给人的视觉冲击更强了。在《祭侄文稿》临习的过程中青少年朋友不必刻意学习涂抹,其涂抹处可用相应墨色代之。如“竭诚”之处可用浓墨,饱墨重书以求涂抹所达到的效果。“及兹同还”可按照其侧所涂作枯笔涩势。

颜体楷书素来以“篆籀笔法”著称,行书《祭侄文稿》亦然。何谓篆籀笔法,历代书家评论不一。我想篆籀笔法不在用笔,而在古貌的结字和厚重的线条。《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美飘逸的书法之外作雄强典雅之势,结字首先为之一变。采用一以贯之的外拓笔法,结体宽博,重心靠下,笔锋圆浑道劲,倒有几分王羲之尺犊《姨母帖》的神韵。前人论《祭侄文稿》用笔者言其用“秃笔”书之,其中亦有可商榷之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曾提到“用笔如锥划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藏锋用笔颜真卿早已谙之,无意于书的状态乃创佳书,藏锋用笔表现得淋漓尽致。“秃笔作书”不免有些薄占人的嫌疑。此稿中锋行笔是于“二王”妍美飘洒书法之外作雄强典雅之势的又一重要特征。姜夔在《续书谱》里提到“不欲多露,露则意不持重”。减锋以包其气,正是《祭侄文稿》点画所表现出的含蓄浑圆之感。我曾经常常思考传统儒家思想巾追求的“中和”之荚是如何状态,然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怎能与民族审美中温文尔雅的《兰亭序》并行于失而终久不衰?深思之后,顿觉释然。此帖由于情感的需要而出现不修边幅的一任自然,然而其藏锋用笔体现的更多是温柔敦厚,不正是暗含民族的中和之美么?黄庭坚《山谷题跋》讲:“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文以书传,书以文传。说到最实质的一点是儒家文化中浩然正气的人丈夫气概正是“中和”的深层背景。传统审美中的中和不是“乡愿”,而是以“仁”为核心的度的行为。

《祭侄文稿》被划如行书行列,然其草字亦多。从开篇的“轻乍都尉”到曲终幕落的“呜呼哀哉”,文中不乏草字出没。在行书作品中草字的出现是必然的。其一,复杂的楷体已成为书者流露情感的瓶颈,意境佳处是不容多想的,草字更容易情感宣泄。其二,草贵流而畅,草字出现更容易行气贯通,丰富作晶的表现形式。流传至今可信的颜体作品中,没有草书作品,而颜真卿曾师从张旭,从蒙受笔法来讲,既得先生真传,草书理应用工颇多。

《祭侄文稿》对后世大尺幅作品的书写有许多借鉴作用。晚明书法家傅山尤其推崇颜真卿,敬其人而爱其书。傅山弃赵孟从颜真卿,搁浅人格暂且不谈,就是赵孟颊圆熟的书风也无法满足他气势纵横的飞舞。晚明,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案几尺牍已不能满足人们情感宣泄的需要,能表现人们思想斗争的人尺幅作品呼之欲出。《祭侄文稿》表现出的顿挫纵横的章法布局成厂首选。此帖结体宽博,用笔厚重,在大幅作品上书写更能体现其优势,弥补了大幅作品字多扁平的现象。用墨浓渴相济、燥润相杂,使线条黑白差距拉大,作品更见精神。

对《祭侄文稿》的临习要在一定的惜书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虽然其笔法完备,然而使转不是特别明显,不利于初学者掌握。诚如《广川题跋》所说。“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倍存而端劲庄持”。兼习颜体书风成熟以后的楷书和此帖会相得益彰。对于进行过一段时见书法学习而又怯于下笔的学书者来说,临此稿是不错的选择。一泻千里的书写,能让学书者对书法有一个新的理解。对于字帖的临写,清代书法家董其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容台别集》中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闩,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董其昌临《争座位》与原作反差很大,是与其“遗貌取神”的主张分不开的。我认为《祭侄文稿》的临写主要取其势,不必拘泥十个别点画。临帖服务于创作,创作强调笔笔有出处、无一笔不似占人,而这种似古人、有出处不是限制在结字单一的方面,笔法、墨法、章法也可以似古人,所以临帖也要有所取舍。

兰亭序字帖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良好书写状态 兴趣 能力 评价

一、在现实中审视――小学生不良书写状态的点击与分析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以其独特的美在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花园里流光溢彩。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以独特的线条和形体结构反映了人的气质、品性,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便是如此。

现代社会关注“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有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我们的教育,倡导整合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终身发展奠基。爱写字,写好字,在写字过程中感受书法的美,对学生良好的品格、能力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希望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有良好的书写状态:有主动的书写愿望,有浓厚的书写兴趣,有高效的书写方法,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有轻松的书写享受。

然而,当我们聚焦写字教学时,却发现现状不容乐观。

镜头一:写字教学时,小朋友们有的若无其事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神情呆滞地坐着,一点儿都不爱思索、不爱创新。老师只好口若悬河地讲解书写方法和书写要领,课堂中的互动也就成为一纸空谈。

镜头二:课堂中,教师讲解后便布置学生盲目地照书模仿,并未进行示范性的指导。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书写作业,没有主动的书写愿望,课堂气氛极其沉闷。

镜头三:写字课堂书写的作品具有一些书法味儿,但书写方法并未应用到平时的作业中,课外作业的书写字迹潦草,书写态度不端正,书写习惯差,一点也看不出指导的痕迹。

这样的镜头在写字教学中频繁可见。书写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形成认真的态度、良好的品格和审美的情趣,但因为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心理需要的关注,忽视学生书写中的独特体验,总是把学生看成书写的新手,而不是有着丰富生活经验和交流欲望的人。因此,书写教学中学生情绪低落,个性受压抑,处于被动。

二、在行为中跟进――小学生良好书写状态的形成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感受到电脑文字输入的方便、快捷,却忽视了书法本身的魅力。我们应该倡导学生培养主动积极的书写兴趣,学习有效的书写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指导。

(一)创设书写情境,激发写字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才是成才的摇篮。”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愿望是否强烈,学习效果是否显著。他们喜爱的东西,学习起具有持久性,情绪更高涨。写字是一种相对枯燥的行为,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乐学,好学。因此,我们应该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抓住儿童心理特点,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让新课导入像一块磁铁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再引领孩子们学习写字,真是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1.故事激情

听故事是小朋友最喜爱的事。当学生沉浸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时,心中的学习负担没有了,心情放松了,学习兴趣自然就更容易被激发出来。特别是对于一部分不喜欢写字的同学来说,听故事更是一种很好的引读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

刚开始学习书写时,我们介绍了一些“书法大家”刻苦习字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坚定学习信心。例如:我们可以说王羲之吃墨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废寝忘食刻苦学习的王羲之,在习字过程中误把馒头蘸墨吃,经过几十载的不懈坚持,最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故事。故事欣赏之后,学生对王羲之的刻苦精神敬佩不已,也对王羲之吃墨的故事有许多感悟。他们有的说:“王羲之真用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写好字。”有的说:“这个故事真有趣,我觉得我们也要和王羲之一样,专心做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小朋友们的话让我们很欣慰,他们既然感受到了王羲之的勤奋刻苦,就一定会把他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写好字。

当学到一些笔画时,我们可以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如可以用“山海关天下第一天”中“一”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横”的兴趣;讲“萧显踢钩”的故事为学习“钩”做好铺垫;用“王献之‘鹅’字之点”的故事学习“点”,鼓励学生努力习字。

2.名品动情

我们中华民族的书法是一门艺术,它在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花园中散发着独具特色的光彩,深深地吸引着中外人民,大家对中国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赞不绝口。欣赏书法,不仅可以健全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强烈愿望。

因此,我们引导学生欣赏名家字帖,对字帖上的字进行模仿,或者利用多媒体配上舒缓的音乐,播放名家书法展览会上的作品,充分唤起学生眼、耳的共同关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尽心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学习“之”的书写时,我把《兰亭序》的字帖给大家欣赏,大家赞叹不已。细心的小朋友发现,这里的“之”有好几十个。我再引导学生细细欣赏这几十个“之”字,发现“之”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于是,我对《兰亭序》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兰亭序》中的“之”有二十种不同的写法,个个手法巧妙,形体优美,有“一如兰溪之水,奔流跳跃,跌宕无限”之说。当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想把“之”字写好的愿望更强烈了,学习效果更好了。

3.儿歌促情

简单易懂的儿歌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形式,它简短、通俗,读来朗朗上口。如果把汉字的笔画写法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诵读,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我编了一首儿歌:“手离笔尖要一寸,眼离桌面要一尺,胸离桌口要一拳。”每次书写时,只要我提个醒,起个头儿,学生就能自觉地念出儿歌,并同时挺直腰杆,按照要求做到书写姿势的规范。

我还把各种笔画编成儿歌:“撇”像扫把弯又弯,“捺”像宝剑真有力;“点”像瓜子像雨点,“横”像扁担两头弯;“竖”像小棒直又直,“钩”像人踢脚练身体。学生听了这首儿歌,读几遍就记住了。当写到这些笔画时,就会想起笔画的书写特点,并用儿歌规范笔画的书写,使写的字更美观。

(二)创设美感情境,享受写字乐趣。

美的情境能调动多感官,积极投入创造。古人有花前吟诗,月下弹琴,追求的是一种美的意境,美的享受。我们也要为小朋友写字创设一种美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他们兴趣盎然地书写,充分享受书法的美。

1.音乐熏陶

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消除疲劳。写字是眼、脑、手的综合操作,需要很好的协调性。眼要观察笔画位置,脑要思考形体结构,手要准确书写。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乏味的感觉,我们可以在他们产生烦躁的情绪时,播放一些舒缓悠扬的轻音乐,适时调节心情。

如:清新悠扬的古筝名曲可以让学生书写时更专注,轻悠动人的钢琴曲可以使学生书写时情绪更稳定,心情更愉悦。心情舒畅、放松了,神情也就更专注了,写的字也会更漂亮。当学生享受着音乐的动听时,整个教室充满舒适的感觉。再看看学生悠闲而又认真地书写着,这个学习的氛围就更和谐融洽了。如果写字成了一种享受,则又何尝不能写好呢?

2.环境感染

为了使学生更喜欢写字,我在教室的墙上布置了一个漂亮的板块:青青芳草地。上面贴着三类作品:一类是名家作品欣赏,将名家的作品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一类是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把学生在课堂上写得漂亮的作品展示出来,激励更多学生学习写字;还有一类是学生进步的书法作品,把书写有进步的学生作品与原来的作品比较,使他们树立自信,更努力地学习书法。

当学生置身在书香袅袅的环境之中,欣赏着好作品时,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享受到书法学习的乐趣,真正把写字练习当做一种动力,而不是压力,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搭建展示平台,提高写字能力。

学生进行写字学习,既希望有所收获,又渴望学习的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称赞,从而获得成就感。依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我们可建立竞争机制,开展一些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1.争“卡”促学

孩子们的成长,不仅需要雨露般温柔的呵护,还要在阳光中与同伴一起竞相开放。孩子的活泼好动,都有上进心,有展现自我的心愿。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在众多的同伴中得到认可,并且超越同伴。

因此,我专门展开了研究,并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制作了两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小卡,即“红卡”、“绿卡”。卡长约5厘米,宽约4厘米,绿卡印上“书写进步卡”,红卡印上“书写优秀卡”。只要小朋友在写字中取得点滴进步,我就奖给他们绿卡。当集齐五张绿卡,就可以换一张红卡;集齐五张红卡,就在统计表中加一朵红花。学期结束时再进行统计,根据结果评出十名“小小书法家”和十名“写字进步奖”。这个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取得了层层递进、良性循环的成效。红卡绿卡激励机制不仅在孩子们中得到了肯定,而且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着五张绿卡来换红卡时,他们的眼里满是幸福。当孩子们捧着五张红卡来换红花时,脸上掩饰不住的自豪感动着我们。一朵朵红花不仅印在竞赛表上,更灿烂地开在孩子们心里。

2.展示促学

孩子们就像花园里美丽的花儿,需要我们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展示美丽的笑脸。他们展开幸福的笑脸,给每一位看到他们的人们送去快乐。孩子们也一样,他们有各种各样出色的本领,需要根植于肥沃的土壤,在美丽的花园中展现他们动人的花姿。我就为孩子们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宽敞美丽的花园,那就是班级QQ群。我在群中给孩子们设置了展示书写成果的栏目:有展示优秀书法作品的“青青芳草地”栏目;有分享写字心得的“心情驿站”栏目;有交流写字方法的“书写乐园”栏目……孩子们可以在喜欢的栏目里展示作品,发表评论,互相分享,共同进步。他们在大花园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欣慰。

(四)改进评价方法,体验写字喜悦。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剧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大家越来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管理,包括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仅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促进学生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书写的过程评价关注的更是学生的发展。

孩子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他们把力量藏在未开的花苞中。他们多么希望得到雨露的滋润,而我们的一句“你真棒!”“你很出色!”会让孩子激动万分,这时,花儿也静静绽放。

1.心心交流

孩子的点滴进步,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写字课堂是这样,课余写字更应该这样。因此,我和孩子做了一个约定。每个孩子都为自己准备一个本子,封面端正地写着“师生有约”。每天傍晚,孩子们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摘抄在上面,以便回家及时完成。完成作业后,请学生把这次书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喜悦写在本子上,第二天早晨上交。每天早读课,我检查孩子们作业完成的情况,顺便翻阅他们对我说的有关书写态度和书写乐趣或困惑的心里话,并及时附上评语。这样,很多问题在我们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中得到了解决。

有一个孩子在“师生有约”本上写着:“冯老师,班里有好几位小朋友参加了写字比赛,取得了好成绩。我真惭愧,写不好字。”看到孩子的心声,我立即给予评价:“没关系的,只要你认真写,一定会和他们一样好的!”第二天,我惊喜地发现,他的字工整了,漂亮了。因此,不经意间的一句鼓励就是能让花儿尽情开放的雨露。

2.星级评定

在书写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死盯着学生的不足之处,抓到一个就打几十大板。我们要多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让课堂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学习课文后面“我会写”的生字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及结构,然后一起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地方,再进行示范。观察老师示范书写时,要特别关注书写方法和结构处理,然后临摹。在学生临写的时候,我就对他们临写的字进行及时评价。当我给小朋友写得好的字画上“”时,孩子们的喜悦展现在脸上。当我给写得不好的字画上“”时,认真的孩子立即对照书本上的字进行修改。

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书写时,我让学生对照范字对自己临写的字进行评价,给自己认为好的字画上“”,并把字互相比较,不好的字及时修改,看谁得的“”多。有的小朋友还把不好的字擦掉,在旁边认真地多写了几个。经过星级评定,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更坚定了,写的字更好了。

书法是一门艺术,写字的指导更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大声地唤醒耳朵,拾起那份敏感与关爱,静心聆听花开的声音;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给孩子们创设书写情境,激发写字兴趣;创设美感情境,享受写字乐趣;搭建展示平台,提高写字能力;改进评价方法,体验写字喜悦。只有我们全心地呵护花儿,才能让他们在书法这个大花园中,吸收阳光雨露,写出最美的字,开出最美的花朵。

参考文献:

兰亭序字帖范文第8篇

一、教学思想与学科对应

书法是文化,是艺术,大至天地宇宙、人文精神之“道”,精微至点画长短、动作提按的“技”,而在教学上,我们更倾向于书法的本体,即从视觉立场出发,关注作品风格、空间构成、点画形态等。对于学习者而言,是通过书法传统的古典名碑名帖展示给我们的线形、线质、线律以及黑白空间的美,使学生接近美、认识美、感受美。具体到教学中,我们先选取学生审美上易于接受的平和秀美一路的,技法性很强的,有如隶书《曹全碑》,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等等,进而通过读、摹、对临、背临、原大临、放大临、模拟风格创作等各种形式的课堂训练,给学生以锻炼眼、脑、手的协作能力,同时情感、意志、心理也得到发展。这也和大学书法教材集成中的《书法教学法》是相通的,这种能力训练直接指向了学生未来。

二、技法锤炼与课堂训练

书法内涵博大,往往在教学中造成了师生交流中的隔阂,如教师点评作业时说“再秀美一点”、“再平实些”、“用笔感觉很好”种种,学生听起来很是含糊不清。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强调其可操作性与程序化,即把学习的内容分解为一些具体的、可供检验的“块”,以此作为一个训练来展开。如横画的形态练习,我们会经历如下过程:1.自由书写。2.依帖之意,尽量接近字帖上的横画之势。(学习观察、钩摹还可以放大复印观察。)3.比较看,自己写的离帖上的还有多远,哪儿接近了,哪儿不对。4.再书写。5.谈书写动作过程(起笔、行笔、收笔经历了哪些细腻的动作以及提按、转折、方圆等)。6.学生掌握动作规律,熟练书写,巩固书写行为,手指、笔、纸、墨熟练配合。7.横的变化形态,即一个字可能有几个横,长短、粗细、方向、角度各异,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借助工具如铅笔、直尺等),尝试表现横的变化。如此,一个横的练习我们大致需要三至四个课时,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训练里感受到的是发现后的惊喜、成功后的再挑战,同时他们开始感受规律,触类旁通,注意学习方法,这样再学其他点画形态便相应容易了,我们的方法就是要使有限的课堂训练带动课外行为。当然,我们的分解,是在整合基础上有计划地展开的,同时在经历了分解性的练习后,阶段性地进行整合,如笔画教学后,我们要求学生准确完成各个点画的细腻动作,在进行了空间训练后,要求精细表现线条组合及空间关系,进而,注意动作、空间、章法,更趋综合。由此,从整合到分解,再回到整合,在反反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三、书法临摹与书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