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兰亭集序》教后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兰亭集序》教后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以《兰亭集序》为例,阐述了教材中抒情说理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作者认为在教学这种文章时,应采取循迹揭理,顺理阐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兰亭集序》 教后谈

文言文,加上抒情说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就有点难了,而人教版高中第二册中的《兰亭集序》就是这样一篇文言抒情说理文。

此文虽然只有324个字,但王羲之借山水之乐,雅士之欢,阐述的人生感悟和对生死的认识,却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弄得不好,还愈说愈糊涂。

怎么办?我的教学原则是:尽量短平快,不搞消耗战。其策略就是循迹揭理,顺理阐述。

所谓循迹揭理,就是根据文章的线索,揭示作者的思路。一般来说,文章的线索表现为景物的描绘或者人物的活动(含外在和内在的两种),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就寄寓其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按图索骥,较快地抓住要害。为此我在进行了范读、点读和齐读的整体感知环节后,直接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作者在第二段最后一句感叹‘信可乐也’,请问他为什么而‘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一、二两段,先看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再看是哪些内容带来“乐”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很快得出结论:是“山水美丽”和“雅士欢聚”。

在此基础上,我又抓住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作者是怎样由‘乐’转到‘痛’的呢?”这样促使学生理清第三段的思路,这里,我重点提示了一个“况修短随化”中的“况”字,引导学生以此为界,从前后文字里各归纳出一个原因来。很快,学生从“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中归纳出“人生在世,快乐短暂”的结论,又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中归纳出“人之寿夭,均凭上天”的结论。

教学至此,就要进行顺理探幽的环节,即让学生明白,如果说前面的“乐”是审美体验带来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痛”则来自生命意识的觉醒;但是,如果作者的思想仅仅停留在生命意识觉醒的层面,那此文的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就要大打折扣,因为这个“痛”里,有人生苦短的无奈,更有人生虚无的悲哀。于是,我紧接着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王羲之在下文里发出了‘悲夫’的感慨,到底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学生通过对第四段文字的解读,发现此“悲”是由“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引起的,而昔人“兴感”的是什么呢,就是上文提到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即“快乐短暂”。但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笔锋一转,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即死与生,寿与夭是不能等同的,生即生,死即死,生可享受可奋斗,死则万事皆无;然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即古今仍然还在发出类似的“快乐短暂”、“人生虚无”的感慨,这样,作者才发出“悲夫”(即可悲)的感慨。显然,这里的“悲”,是针对人生虚无论者而发的,而王羲之本人呢,那是不认同此论的,因此,他紧接着写道:“故列叙时人,收取所录”,即我要做一点事,将今天与会文人所写的诗歌编成集子,并写下序文,为后人留一点兴感的资料。

综上所述,文言抒情说理文的教学,要善于找到作者思路跳跃前行的节点,引导学生揭示出作者隐藏其间的思想情感;对于其中语焉不详的,还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加以必要的补充和阐述,让学生按图索骥,探幽发微。这样,方可使文言抒情说理文的教学既简洁有效,又明白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