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第1篇

一、布置好课前预习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所以,预习内容为: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清文意。例如教授《记承天夜游》时,学生了解到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解了苏轼的这段经历,就不难了解他在文中要表达的情感,称自己为“闲人”了。

二、反复诵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读,增强语感,对课文获得初步感知。首先我会给学生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朗读纠正字音并掌握句子停顿、语气声调,然后让学生默读、齐读、个读等,老师加以指点,再听朗读录音找出差距。这样学生基本能掌握文章停顿、声调等

三、翻译课文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对于中学生,只要忠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聚聚落实的直译出来并且语句明白通顺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有文采的意译过高要求。因此 在“译”这一环节,我主要在五个方面训练学生能力,(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用名词,(2)补,即在译句中补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等。(3)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5)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代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课上我让学生来译,在不懂或重点地方我会强调并讲解。这样,即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

四、分析文章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述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夜晚到承天寺又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要结合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分析,来了解作者的心情,学生就明白了。在分析课文时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握文章记叙线索和全文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的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也”。

另外,我还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扩展,让学生说出学完之后的看法心得或疑惑,作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学完《桃花源记》之后,我问学生“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理想的社会,你对这个理想社会是如何评价的,联系当时背景和今天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对课文有了更深度的理解。

五、注重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积累,进行联系、归纳、比较。如《口技》中,”指“字出现两次:(1)手有百指:指头(2)指其一端”指出,同样一个词会一个字多译的还有很多,如:乳、坐、绝等,都要学生归纳。但对于词语的积累不能局限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之”在《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在《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而在《核舟记》中“左臂挂念珠倚之“,之:它,指左膝。因此,学生的积累要随着学习去联系、归纳,逐渐丰富起来。

六、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第2篇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④⑤D.②③⑤

解析:①句中“则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②句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公之乐”;③④两句,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这均是“公之乐”;⑤句写同游者的“喜”与“幸”,而不是“公之乐”。

参考答案:B

【阅读指导】

古代游记散文因其体裁本身的特点,写景状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哪篇游记散文,都不是纯粹地停留在写景上。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的。所谓“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写景与抒情在古代游记散文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的景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一词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

通过议论句寄托作者的政治抱负或借景说理,也是古代游记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这些作品中的议论句也是我们阅读、分析时应着重理解的。古代游记散文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它一般不能摆脱具体的景物描写,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成功地揭示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古代游记散文中的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景与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时也通过议来抒发。景与议的关系则有:先写景,后议论(较多见);先议论,后写景;夹叙夹议。当然,有些游记作品中也完全没有议论,只是单一的写景。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

古代游记散文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唯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这些作品常读常新,从中获得裨益。

古代游记散文中情和景之间的关系如下:

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情感一般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为: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为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为反衬。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之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辛丑秋,将之江阴

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B.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

C.取径之南,益露奇境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D.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2.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游成。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览。

C.在游览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范文第3篇

“他读的书多”

《沽酌集》,止庵著。

确切地说,本意并非要推荐这本书,或者说并非仅仅要推荐这本书,而是想推荐止庵这位作者,以及他的很多书。

止庵的很多书,可以归为“关于读书的书”,读他的书可以发现很多读书线索,以及了解他对于自己所读之书的很多见解。他并非要向读者荐书,所以是无功利的,因此读他的书可能比读那些专门荐书的文章要好很多。

但话说回来,向别人荐书也许本来就不是很明智的。读书是很个体的事,止庵在书中就提到鲁迅讲过,一部《红楼梦》,中国人大多读过或至少是知道的,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阴谋家看到宫闱秘事。止庵还说,开书目,一要有很大的阅读量,二要有高明的选择能力。有的报上开列“我心中的经典”,除了所说的好像没读过多少别的,只是“我心中的经典”而已。

但无论如何,止庵还是值得推荐的。止庵谈庄子,谈周作人,谈张爱玲,谈日本文学,谈旧时掌故,都有见地。他的文章大都很短,他的书适宜在飞机上、火车上、旅店的床上读。

忘记从哪里看到的一个段子:某清儒质疑《昭明文选》,说:“既曰文选,何故有诗?”别人回答他:“昭明太子为之。”问:“昭明太子何在?”答:“已死。”说:“既死不必追究。”答:“便不死亦难究。”问:“何故?”答:“他读的书多。”

“他读的书多”,是推荐止庵的一个最主要理由。

信达雅

《银行的秘密》,默里·罗斯巴德著。

严复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忠实,达是通顺,雅是唯美。这里不得不再引止庵的话,他说翻译需要对原文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有中文的表达能力。“信”有赖于前者,“雅”有赖于后者,“达”则对两者皆有要求。读译书,希望能够“信”,尽量“达”,至于“雅”则近乎奢望矣。

有的翻译文字,正所谓“文章硬如铁,读得满嘴血”,表明译者对于外文和中文都不大通,大概主要还是中文不通。正因为见惯了这样的译文,所以当翻开这本《银行的秘密》时,不由得使人眼前一亮。

《银行的秘密》原著是英文,内容是关于货币和中央银行。我对英文固然是不通的,对中央银行也懵懂得很,好在也许对中文还具有一定的理解力,所以读这本书时,我不仅觉得读懂了那翻译过来的中文,对中文背后看不见的英文似乎也有了一点点感觉。不信请看我随手翻到的这一段:

“不幸的是,相对小幅的价格上涨给政府打了一针兴奋剂。政府官员如同看到了圣诞老人,捧到了聚宝盆,抓了根救命稻草。他们把印钞票当成家常便饭,用廉价信用填补赤字、养活政客,代价仅仅是价格小幅上涨!”

做到信、达、雅,对于翻译通俗作品或文艺作品已经很难,专业作品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不能不对这本书的译者表示敬意。尤其是,组织翻译和出版这本书的,还是我所熟悉的交易商协会的朋友。本来我对他们管“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不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而偏偏叫“NAFMII”是有些意见的,以为又是由于中文半吊子所以才拿英文吓唬人,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人家对中文和英文都是很在行的。

逻辑的力量

《断层线——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拉古拉迈·拉詹著。

这是一本畅销书,据封面上说,推荐者包括比尔·盖茨、巴菲特、奥巴马、世行行长佐利克以及国内学者巴曙松、何帆、叶檀等。该书受到追捧是因为据说作者成功预测了此次金融危机,书中分析了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即美国及全球经济和政治中存在诸多“断层线”,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这个“大地震”。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其中逻辑的力量,试举一例。

第一条断层线是美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国内政治的冲撞,其逻辑脉络是:美国家庭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政客因此面临民众压力;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美国的教育体制,穷人难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而由于高科技发展和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对低端劳动者需求减少,收入降低;改革教育体制和提高劳动者收入,费力耗时、见效不快;政客找到了速效药,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来提高满意度;“两房”应运而生,大量收购银行的住房贷款,再将这些资产打包卖给投行等机构投资者;于是,小布什宣称的美国梦实现了,人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是,一旦房市泡沫破裂,违约率提高,金玉其外的次贷产品露出了其中败絮,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便爆发了。

这些道理并不新鲜,但在不长的篇幅内,使用尽量少的数据,并且根本不用数学公式和模型把它说明白,其逻辑的力量也正在于此。

学问,本来就不应该枯燥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著。

你试图考虑过下面这些问题吗:

“为什么有的地方早期人类学会了粮食生产,并驯化了某些动物,而其他地方却一直没有?”

“为什么有些野生植物很早就被驯化为作物,其他植物却更晚被驯化,而有的直到今天也无法人工栽培?”

“你知道苹果等许多味道甘甜的果子最初人类是怎样想到去驯化它们的吗,如果知道,你还会毫不恶心地去吃苹果吗?”

如果你觉得这些是生物学问题,那么再看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了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而不是相反?”

“欧洲人征服‘新大陆’的,仅仅是他们的坚船利炮吗?你有没有想过,病菌才是他们最有效的武器?”

好了,上述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读了它,除了能知道更多一些人类学常识以外,还可以更加坚信一条政治学或社会学常识,那就是:种族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是多么的错误,并且是多么的令人生厌。

这本书包括前言和后记一共21章,很适合每天晚上用两个小时读一章。读它,你会感到,用一种毫不枯燥的方式去谈论一个本来非常枯燥的内容,是多么的令人感到毫不枯燥。也许你还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学问本来就不应该枯燥,如果有人把学问搞得枯燥,要么说明他并不真懂这门学问,要么说明他真不懂表达的学问。

旅行,不带任何行囊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著。

有一种书,适合于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不乖的时候、老婆喋喋不休的时候、老公很晚还不回家的时候、领导本来错了却偏偏批评了你的时候、你向一个人送了无数捆“秋天的菠菜”而他或她却像个木头一样毫无反应的时候,总之,当你感到烦的时候——去读,尤其包括这本《旅行的艺术》。

阿兰﹒德波顿,英国才子型作家,文字和他的眼睛一样,酷,而且多情。我不知道是他的文字还是他的眼睛,吸引了资中筠这位“老名女人”,亲自翻译了他的《哲学的慰藉》,并且由同样酷酷的周国平作推荐序。

旅行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在艺术中旅行,比如在文学(不包括《天下卵》那样的文学)、绘画(不包括深圳大芬村那样的绘画)、建筑(不包括央视新大楼那样的建筑)等艺术中去旅行,就更是艺术上的艺术。因为旅行的唯一价值在于,发现并感受美。

旅行,不需要行囊,甚至不需要目的地,带上能发现美的眼睛和能感受美的心灵,再带上一本好书,你就可以出发了。

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在最后一页写了四个字:不胜依依。

文人风骨

《袁宏道集笺校》,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

本书为繁体字竖排版,上中下三册1800多页。这不是一本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读的书,我也只读了其中部分游记,除了文字之美,主要是感受密密麻麻暗含书中的“风骨”二字。

袁宏道,字中郎,晚明作家,公安三袁中的老二,文学上反对“前后七子”强调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的文字,与早于他的坡、稍晚于他的张岱有一拼,不妨找来苏轼的《松风亭》、《承天寺夜游》,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对照一下,其中多有神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