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描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描手法范文第1篇

1、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侧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

2、白描,就是用简括、精练、质朴的笔墨抓住人和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它不求细致与文饰,只求神似和形像,寥寥几笔,就能写出典型的轮廓和气质。它原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3、基本上,新闻大家都是运用白描方法的高手。常常用白描手法,只是轻轻几笔,便把各类人物与场景写得栩栩如生,使人感觉呼之欲出。

(来源:文章屋网 )

白描手法范文第2篇

1、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叙述是同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叙述除概括叙述外,尚有具体叙述。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称为白描。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

2、白描不用精雕细琢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需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需要注意切忌用油滑之调和八股之腔。

3、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4、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来源:文章屋网 )

白描手法范文第3篇

一、肖像白描,神情毕肖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在肖像描写中,运用白描写意手法,能洞穿人物骨髓,由貌触及人物本质、灵魂,可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如中考满分作文《那脚印,那亲情……》中:“?我接过了父亲做的面饼,让他在我床上休息一会儿,他却不动,站着,从口袋里掏了点零花钱给我,就急着要走。父亲才四十多岁,但额上五线谱似的皱纹,已记载着他全部的辛苦,他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每一根白发,都记载着他的辛苦和坎坷。”

考生宛如一个画家,抓住父亲外貌特征的关键之处,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含辛茹苦的慈父形象,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语言白描,个性毕露

“言为心声”,在语言描写中,运用白描写意手法,三言两语,凝练质朴,可透射人物内心,展现情操品质。

如中考满分作文《追求心中的绿洲》:“追求者进入了戈壁,向沙漠走去,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说:‘年轻人,别向前走了,前方有碎石,会磨破你的双脚。’追求者粲然一笑:‘前方是我追求的目标,那里有我的理想。什么碎石,什么粗砂,就让他们磨破我的双脚吧!就让那淌下的一行血迹化成一粒粒的种子吧。待我找到甘泉,这里便是绿洲。’他依旧不停地向前走,依旧走得沉着、坚定,走得执著、自信、勇敢,可换来的仍是骄阳与热浪。追求者的双唇干裂了,脚磨破了,他昏倒了,但在那依稀的视野中,他仿佛看到了绿洲,看到了希望。风沙对他说:‘歇歇吧,胜利就在前方。’追求者说:‘不!越是到最后,就越不能放松。只有坚持,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的胜利。’追求者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向绿洲爬去。”

淡淡几笔人物对话,塑造了一位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即使口干舌噪也执著追求心中“绿洲”的追求者的坚韧形象,意味隽永,令人动容。

三、动作白描,情态毕现

“举手投足见性情”,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写意手法,选取简洁精当的动词,可使人物形象逼真鲜活,立体可感。

如中考满分作文《划过美丽弧线的倒钩》中:“比赛刚进行到第五分钟,我获得了罚角球的机会,只看了对方守门员一眼,美妙的弧线就从我的脚下发出,‘嗖’的一声,直挂死角,好一个‘世界杯’的香蕉球。”

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且专业术语运用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

四、心理白描,洞幽烛微

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在心理描写中,运用白描写意手法,借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内心活动粗线条描摹人物心理,可揭示人物境遇,透露心灵变幻,凸显作品主旨。

白描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比较阅读;种类;问题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教学

比较阅读教学是教师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教学形式,具体说来,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相应的课文或文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进而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分析能力。

在教学初二语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白描写景的手法,我把这单元前面的几篇文章写景的段落即《三峡》一文中描写三峡四季景色的段落、《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描写山水景色的句子、《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夜美景的句子以及《观潮》一文中描写钱塘江潮来时的句子提炼出来,让学生朗读,并且比较与本文写雪景的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异同。学生经过比较,很轻易地就得出了结论,相同点都是描写景物,不同点即本文写景的句子简练朴素,没有过多地运用修饰语和修辞手法等,而前几篇文章写景的段落都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手法大力加以渲染。通过比较,关于什么是白描手法,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白描手法不仅可以用于写景,还可以用于写人,于是,我就把本学期前面学的《背影》一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白描句子和《芦花荡》中描写“老头”的句子加以比较,学生也就很快地掌握了白描写人和细腻绘人的方法。这样,学生的片段作文在分别用白描手法和细腻刻画写一段景物或者人物时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比较阅读教学的种类

比较阅读中可供比较的方面很多,主题、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等均可以作为比较点。下面我将讨论一下整篇课文的比较阅读教学。

1.可以就同一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比如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都是关于战争这一题材的文章,但五篇课文采用的形式不尽相同,从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如:的《新闻》两则采用的是新闻的形式,赞扬了人民的英勇善战等;孙犁的《芦花荡》采用的是小说的形式,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机智勇敢等;西蒙诺夫的《蜡烛》采用战地通讯的形式,反应了法西斯的凶残和反法西斯人民的深情厚谊;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则采用了演讲词的形式,控诉了英法联军的厚颜;聂华玲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又控诉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完这一单元后,我让学生进行了比较阅读,体会不同形式的文章如何来表达同一题材,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迁移、阅读、写作能力。

2.可以就同一主题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李森祥先生的《台阶》都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但《背影》选取的是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更多地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台阶》一文选取的是父亲修新房造新台阶的普通事件,表达的是父亲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父亲同情而又敬佩的复杂感情。我让学生通过课文比较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父亲形象。

3.可以就相关联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比如,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可以和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作比较,还可以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作比较阅读,因为他们都蕴含着国家衰亡的悲痛,这样就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其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比较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析

比较的难点主要在于“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因此,比较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善于从相异的读物中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相同的读物中寻找到它们的不同点。比如,在前面的《湖心亭看雪》教学中,既让学生找到了前面几篇文章的共同点,同时也让学生找出了他们与《湖心亭看雪》的不同点。

2.教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

由“同中求同”“异中求异”的简单比较过渡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复杂比较。在《三峡》一文中,安排了与白居易的《早发白帝城》作比较,主要是寻找两文的相同点,即“同中求同”,接着在《观潮》一文中又安排了与潘阆的《酒泉子》作比较,两篇文章有同有异,但主要是“同”,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又安排了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篇文章也是有同有异,但主要是“异”。所以,我们在利用好这些比较材料的同时,应注意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从而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以及迁移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曾祥芹.阅读学原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白描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追忆 白描 情感映射

一、前言

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将希腊人开始追忆古代神话中克里特迷宫的时代称为分岔路口,认为从这时开始,“世界历史的间隙标示出何时记忆女神开始转变为分裂的记忆”(Benjamin,1991-1997)。这种“追忆”手法大量体现在诗词作品中,创作者赋予作品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不但是生者的记忆总和,还包括死者的记忆,不但注视着当下的时间,也听到过去和现在所有被迫陷入沉默的时间和生命。

悼亡诗就是“追忆”作品的一种具体形式,由于其特殊性,往往有大量情感的流露,从而达到作品的审美价值。这种情感是自然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化与意象化,它不仅保留了自然情感的个体性和触发性, 并且通过形式化和意象化使之有了普遍传达性。而在追忆作品中,追忆亡妻的诗词作品在情感处理上比较特殊。由于作者对于亡妻的情感往往已经超越了爱情的高度,上升到了亲情的层次,在情感处理上往往趋于平实,同时这种介于爱情和亲情的情感又遇到了“死亡”这个主题,诗歌的基调变得深沉,这是一种“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境界。因此,这类诗词通过今昔的对比,从细节描述中来表现作者的深沉的情愫和怀人忆旧的愁绪,作品笼罩着一层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的哀怨凄迷的气氛。而由于所作时间不同, 作者经历不同,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上各有差异。本文选取了苏轼的《江城子》和英国诗人哈代的《在风雨中》(During Wind and Rain)这两首同是哀悼亡妻的诗词进行情感分析。

二、悼亡诗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特点

诗词表达往往通过将看似与情无关的景和主人公的情编织在一起,情在景中得到了传递和升华(张晶,2013)。宋词中感情表达的一个常用方式就是以景衬情,虽由寥寥数语勾勒出场景,但读者凭借想象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词句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同看到了一幅画,其中包含了“人、景、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在离别意象中常见的“柳、草、亭”等。苏轼词里面的代表作之一《江城子》,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将生活的点滴和梦境的碎片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著不舍的深情。上阕纪实,下阕记梦,加深本词的悲伤基调。这首词既描述了生者的记忆,也伴有死者的记忆,既写了亡妻,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为了抒发哀悼诗词中难以言表的感受,白描手法得到了广泛和巧妙的运用。除了上面苏轼的《江城子》,哈代的《在风雨中》也有大量的白描,如诗的首句开始吟诵亡妻和家人一起合唱的场面――“他们唱着最心爱的歌曲――/男女老少――啊/三重唱伴着男高音、男低音(They sing their dearest songs―/He, she, all of them―yea/Treble and tenor and bass)”。音乐在哈代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哈代自幼由父亲教授学习小提琴,音乐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代表了快乐的时光。哈代在首句直白地描绘出了妻子艾玛生前和家人共度的幸福时光,也间接地表达出了他对那段时光的向往和珍爱。再比如第三节中描述一家人吃早餐的情景――“他们欢快地共进早餐――/男女老少――啊/在夏日的树荫下/瞥得见远处的海湾(They are blithely breakfasting all―/Men and maidens―yea/Under the summer tree/With a glimpse of the bay)”,没有任何过多的修饰,不见雕琢的痕迹,语言虽朴素,却饱含深情。

哀悼诗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创作过程中,诗词人会与逝者进行情感交流,所以作者往往会将逝者的感受一同写入作品中。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句,这是整首词的首句,将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在此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两茫茫”说的不只是词人单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是茫然、凄婉、沉痛的,笼罩全篇。哈代的《在风雨中》描述的家庭生活实际上是亡妻儿时的生活场景,诗人并未亲身经历,逝者好似借诗人之口说出,或悲或喜双方共同体验,情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看苏轼的这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同样是在描述阴阳相隔的双方的感受和情感,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一派孤寂凄哀的情景。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三、形成以上特点的影响因素

对情感的白描手法和逝者与作者的体验在作品中的互动是由哀悼诗词的特点决定的。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最初浪漫激烈的爱情已经淡化,被另一种人类情感――亲情所取代,但这些不会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不思量,自难忘”,不敢思量,却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所以在哀悼诗词里往往更多涉及的是生者和逝者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特定的个人与个人的体验出发,扩大到生命的苍凉性。作为悲观主义的代表,哈代擅长从生活的琐事看到人生的这种苍凉。比如这首《在风雨中》,他从“全家人快乐的歌唱”看到“滚落的病叶”,从“清扫青苔”看到“暴风雨将要到来”,继而从“家人共进早餐”看到“腐败的玫瑰滑落”,最后从“全家人搬进大房子”看到“他们的名字被刻进坟墓”,白描的手法却体现深刻的人生情感。

诗人把自己与逝者的共同情感体验写入诗词中,看似是体会到逝者同样的哀思和悲苦,实则是诗人自己凄凉心境在逝者身上的映射。苏轼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杀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在妻子离世的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所以“无处话凄凉”在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当时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哈代追思亡妻,共同回忆过去生活的点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心境的写照,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

四、结语

哀悼诗词在文学史上表现手法不一,有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但真正能够触动人心,让读者体验生命苍凉感的,更多的是平实的白描手法。生者通过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映射到逝者身上,达到了阴阳相隔却心境相通,无言胜有声的境界。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

参考文献

[1] Benjamin,Walter.Gesammelte Schriften[M].Frankfurt:Suhrkamp,1991-1997:453.

[2]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白描手法范文第6篇

在当今博采众长的艺术国度里,伴随着作画媒介的发展,艺术正在向多元化发展,钢笔等简便绘画工具由西方传人,而后成为线描写生的代步工具,用钢笔徒手作画成为许多画家及设计师的一种便捷愉悦的艺术表现手段。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钢笔线描无法与中国传统毛笔线描绘画艺术相媲美,但钢笔线描仍以其清新、自然、优雅的姿态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现代钢笔线描吸收了中国传统线描的艺术精髓,抓住线描中线的艺术形态与线的艺术表达语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开拓创新,寻求新的绘画艺术语言。我在黄华明教授的钢笔风景速写中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传统白描的强大力量与一股新生的艺术活力。

黄华明教授的钢笔线描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特点,集诗书画于一体,书画优雅,意境深邃,耐人寻味。在他的钢笔线描作品中,线条自然而质朴,平静而典雅,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线描艺术的碰撞中相交融,以最朴实的身段演绎最唯美的华章。他对中国传统白描情有独钟,其中开篇两章就对中国画线描艺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并肯定了中国画线条的重要艺术意义与地位。他认为,中国画线条的精神导向与画家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是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在线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中必须把握中国画的精髓与动脉,充分认识和展现中国画线条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他还坚信中国传统的“书画同源”的重要绘画思维方式,创造了书法与美术完美结合的钢笔线描艺术。“书画都是视觉艺术,都需要用笔勾勒以表现功力、性情、灵魂、境界、神韵。”继而在2013年7月新鲜出炉的《钢笔风景速写》(黄华明著)中汇集了他所有的钢笔线描精品,由此可见作者对钢笔线描的热衷程度。在他的钢笔线描中,书画结合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情操,构成一种带有浓郁中国风的钢笔线描艺术。

黄华明教授始终坚持“应物象形”的观察方法与“以形写神”的艺术手法,在探索钢笔线描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从其早期的钢笔线描作品中看出他抓“形”能力超强,在对线条的造型构造、笔法、空间布局、形的把握上相当严谨苛刻,从画面的整体到局部细节皆刻画入木三分,精确细致。而随着对钢笔属性的越发熟悉,画家的笔法更为灵动潇洒,线条更为写意、不拘一格,钢笔白描速写画味更佳。赏其最近的钢笔风景线描则更富有小情调与生活趣味。他以小景小物来引发生活中被忽视的乐趣,一砖一瓦、一杆一枝、一草一木皆寄予了生活中最真切的情感,以一种以小见大的哲学思考来阐述生活的美妙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黄华明教授对中国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其大量的线描作品都是以表现传统民居题材为主。中国的传统房屋构造风格独特,尤以少数民族传统房屋风格特点突出。他多次对河南、安徽、云南、贵州、广西、江西、陕西、浙江、福建等地区进行实地艺术考察,针对其各建筑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类,并记以为画。

在实践教学当中,他经常给学生讲解与示范各类民居建筑的艺术特点与钢笔白描的绘画方法。他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写生中要抓住各种传统民居的形态面貌,重视房屋结构及透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白描,特别是十八描的学习与借鉴。线描很考究功夫,在下笔前要观察细致,既要简练概括舍繁求简又要刻画到位。除了讲究作画者对形的把握能力与概括能力,和对勾线用笔等手法的要求外,还需要有大量的练习。万事万物皆所谓熟能生巧,但艺术要避免弄“巧”成拙,千人一面。线描则要求在不变中求万变,而万变不离其宗。

艺术是在实事求是中求万变的过程,表现建筑题材的艺术更是难上加难,在追求建筑形态的准确时往往忽略了意念的营造;追求画面丰富而忽略了整体的黑白面分割影响空间氛围。如何妙用笔墨线条去表达传统建筑的美是画家一直探索思考的问题。除此之外,他认为情感的交流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作画思维只单纯地停留在建筑的表面,那就无从谈及艺术的价值意义所在。在黄华明教授的建筑线描艺术中,建筑本身的气质魅力与其内在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共存于画面中,达到了艺术与精神文化的共鸣。

书画结合这种绘画形式常见于中国传统绘画当中,这种形式融合了书法与绘画相互的艺术特性与气质,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量。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提及到:“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被称为“元人冠冕”的元代画家、书法家的赵孟頫也提倡“书画本来同”的绘画观点,主张以书法入画,将书法与绘画艺术发挥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大量风景速写中,题款成为了一种惯用的艺术手法,题款形式也随着画面空间需要来变化。在线描艺术当中,题款得当优美可丰富作品内涵增添画面的感染力,彰显画家的艺术修养,而运用不当则会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所以必须悉心经营、认真考究。黄华明教授平日勤练书法,他认为画画写字是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乐趣,在修身养性之余可练得一手好字。他吸收了传统白描中以书入画的艺术精髓,借鉴了传统白描中题款的艺术手法,将书法运用于钢笔线描当中。如黄华明教授于2008年作于河南太行山的速写线描作品之一、之二、之三的落款位置皆不相同而各有点睛之处,作品之一中作者将题款巧妙落在右上角,委婉地将整个墙面与地面连接起来加强了物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画面整体的统一;作品之二画面较丰富完整,为了不喧宾夺主,画家将落款化为物象本身题在右下角不显眼的地方,与画面相融;速写之三所描绘的场面之大,气势恢宏。画家巧妙地在画面的留白上方处加以长篇幅的题款,给画面蓄势。在他的画面里,书法题款作为辅助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存在着书法本身的个性魅力又服从了画面的整体共性,题款充当着或点或线的作用,丰富了物体的结构、形态、意识,成为画面本身不可或缺的肢体语言。流畅的书法化为金边银角装饰着整个画面,构成丰富的画面疏密层次与优雅的空间意境,使画面与意境完美结合,达到书画一体化的艺术效果。

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发展至今,相互依存,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包容,共同发展。黄华明教授在白描艺术中保持了传统艺术中美的形式,寻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钢笔线描之间的融合与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钢笔线描艺术形式。见黄华明教授之钢笔线描技艺精湛,“骨笔用法”,“气韵生动”,透露出直率坦然的大家风范与豪迈的气度,意境非凡,其钢笔线描绘画艺术迸发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无穷的魅力,使人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黄华明:艺海索珠一美术、设计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6:4~5.

白描手法范文第7篇

一、白描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在写作上,是指纯客观的描写,不加陪衬和烘托,不加渲染,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是这样刻画孔乙已的:“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文段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勾画,而人物穷愁潦倒,好逸恶劳的穷书生形象跃然纸上。诗词中也经常用白描的手法。李清照就是一位以白描著称的词人。在其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开端即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字是最体现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十四字所设置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因此受到历代词论家赞赏。往下写风送雁声,反增添了她思乡的惆怅,还透露出她惜花将谢的情怀,最后写她独坐无聊、内心极为苦闷之状。作者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种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更是全用白描手法。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

二、细描

细描也叫工笔,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写作中,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入微地精雕细刻。例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描写,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第三回写王熙凤出场是极其精彩的一笔。“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外貌,而且通过外貌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作品注重了在服饰方面的细描,先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来细描,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然后细描她的容貌,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再如刘绍棠《榆钱饭》中的一段描写:“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着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这段文字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把一个饥不择食的“丫姑”的性格特点刻画了出来,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情都作了入微的描写。

三、烘托

我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如画月亮,往往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更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烘托这种手法运用在作文上,就是“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描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论写人物,还是景物,都可用烘托手法。写人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乐府民歌《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这里主要笔墨用在侧面烘托上,从行者、耕者、锄者、使君见秦罗敷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绰约风姿。写景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写鱼在水中历历可数,连鱼的情态也清晰可见,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四、摹色

绘画中是指用具体可感的色彩配合来描绘艺术形象。写作中为了加强生活的画面感和表现人物,也常用此法。写色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朱自清在《春》中简练地写出各种花的色彩:桃花“红的像火”,杏花“粉的像霞”,梨花“白的像雪”。峻青《海滨仲夏夜》:“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作者通过“深红——绯红——浅红”一系列色彩变化的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了霞光随着色彩的变化由浓而淡逐渐消失的过程,暗示了时间的变化,写出了仲夏夜的美景。

五、速写

白描手法范文第8篇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其语言质朴无华,清新流畅,于平实的叙述中插入风趣的乡间俚语,活泼泼的儿时歌谣,兼有几近失落的劳作之歌,比如《打夯歌》等等,使作者的文字凸显出了一份久违的力量,一股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作者以颇具特色的质朴语言,勾勒了一幅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画卷。

当今文坛忆旧文章铺天盖地,但一个新颖的叙述角度,会给读者强烈的共鸣。左志国的选材独具匠心,巧妙地避开了人们惯用的题材,而将视角回溯到早年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风,以及人们的劳作工具和环境方面。如“住”当中如今绝迹的“卧砖到顶”、“砖包坯”、“四条砖腿”、“土坯墙“、”板打墙“,还有最简陋的窝棚等。作者叙述这些,不仅是简单的忆旧,留恋一份朴素的乡情和亲情,更体现了一定的历史价值。作者在回顾过去的生存状态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现在的生活的反思和拷问,诸如印象之食物,以少年时的几种粗粮和萝卜豆腐,对比今天食品的不安全问题,幽默的笔触,让读者在淡淡的无奈中徘徊。

作者以轻松的笔调回顾家乡的劳动和婚丧嫁娶场面,其中多有人物穿插其中,使文集具有一股风趣的韵味,有的令人心酸,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则给人哭笑不得的感觉,如远走他乡的二大伯和二大娘,吃萝卜条粥的无奈,还有“糊爆咸食”、“猴鸡王子”等形象,笔墨不多,粗线条的呈现,却各具特色和风采,可见作者深厚的乡土情怀和文学素养。

作者忆旧思今,借事寓理,彰显了其卓越的才情和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叙述劳动一节时,大清顺的话,是一个笑话,但笑完后让人的心沉甸甸的。老邋遢为了吃“交心面”,挖空心思使用“苦肉计”,而过事的人家为了节省,到深夜才煮交心面,无不展示了作者的慧眼和慧心。婚嫁中的换亲和转亲,是时代铸就的个体命运的悲剧,家庭成分和穷使很多人打光棍,解决终身大事,就要打破常规,用姐姐妹妹的一生去成就自己的一生,这也是当时的一个特色。作者写的不疾不徐,将自己的情愫隐含在文字中,用事实用人物去述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那些拙劣的闹剧、那些沉重的悲剧,体现了社会和人性,更体现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让人百感交集,深思不已。

纵观全集,作者的视角是独特的、敏锐的,语言是冷峻的,也是清新活泼的,在叙述上,作者不过多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进行,而俗语的运用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诸如偷茄子捎带大葱,“大葱就茄子,香死老爷子”;孩子们捅马蜂窝为壮胆会念咒语“马蜂咒儿,马蜂咒儿,光蛰骨头不蛰肉儿”,一句话写活了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作者真情的叙写,使劳动场景活生生的展示在读者眼前,仿佛可闻劳作者的呼吸之声。

左志国的文风朴实,却颇有见地,于叙旧中展示着时代的特色和风采。他笔下的乡村人、事、物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他的文集也是对一种淳朴传统文化的记录,作者在思索,也在思考,在回顾乡村印象的同时,探究民族发展中的出路。他的语言或深沉、或幽默、或风趣,真实的再现了家乡人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