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暮江吟古诗

暮江吟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暮江吟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暮江吟古诗范文第1篇

9.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暮江吟古诗范文第2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喜欢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尝试着上一些形式不同的课,努力寻找孩子们乐学的方向。

一、寻共同点,多课联教

多课联教,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学几首古诗,或者是在一节课中教学几首古诗。它的实质是在分析某几首古诗组合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找寻教学的最佳角度,它是一种教学设计思路,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它在设计上,一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二是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共性的课文,有许多相同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古诗最明显。多首古诗联教,可以让学生有对比,有补充,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多元化,更高效。

比如在教学十一册第16课的三首古诗时,经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发掘,我发现前两首古诗《石灰吟》和《竹石》都是借物托志的,也都是以“民族之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被誉为“中国脊梁”的杰出人物,学习他们充满自信、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而且,古诗的篇幅短小,精简优美,这也为联教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诗意的美妙,更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

在联教前两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文,大致领会诗中的大意。因为这几年来,我还是较重视古诗的积累和感悟的,每两天要诵读一首古诗,并把它们背下来,这样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所以我第一个问题就是让他们找出这两首古诗的共同特点。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共性:都是借物来言志的。接着,我要求学生们读诗句,从字里行间中找出每首诗中所表现“物”的品质的相关语句。经过品读,他们找得很快,找到了“烈火焚烧若等闲”和“千磨万击还坚劲”,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子的意思,同学们说得可起劲了。最后小组完成了对整首诗的理解。理解完整首诗后,我指导同学们朗读,并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民族英雄来?”围绕这一话题,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性,将主流化解读与深度个性化解读相融合,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关注诗句背后的人文因素,塑造诗人般的人格品质。

二、以疑促思,思后感言

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启动者,其作用在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需要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或围绕学生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想一想,思一思,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

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中,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疑点、难点设计少而精的问题,从而铸就高效的课堂。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深入地研读、分析了课文后,课前便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十分出乎意料的问题。首先我故意把课文的题目写成了《可怜的小女孩》,学生马上发现这个问题,然后我顺势提出这个问题:小女孩可怜吗?我觉得她并不可怜,文中不是说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吗?而且是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吗?文中还写小女孩是带着微笑死去的呀?她曾看到过那么多美好的东西,能说她可怜吗?

一疑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群情激愤,慷慨陈词。我借此机会让大家深入地学习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理由,以论证自己的看法。学生们马上投入到学习中,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不一会儿工夫,学生们就了解到小女孩虽然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但正好说明了她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得不到这些美好的事物的,作者把小女孩的幻想写得越美好,就表现出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越凄苦。在叽叽喳喳的议论中,孩子们深入地了解了文章的题意,更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我也为自己课前的这一“小动作”及有价值的“一问”所得的收获倍感兴奋。

三、巧用媒体,优化课堂

多媒体是孩子们的新宠,是孩子们的最爱,但盲目使用只会让孩子们厌倦、麻木。曾经,在教学《暮江吟》时,我设计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开始上课时,我先以低沉的语调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要向大家发出一个求助的信号,请大家帮帮老师。由于前天生病的原因,今天的课件老师只设计了一半,很抱歉,所以这节课想学得好全依靠大家了。有信心吗?”“有。”非常响亮的回答。其实这只是我故意设计的一“诡计”。课前我已精心地设计了一个“不完整”的课件。《暮江吟》是一首写景的诗,前两行描写傍晚江边的景色,后两行是写夜晚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诗句的理解并不难,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发自主地品读和理解却不是容易的事。

对于诗的理解当导时需导,但当放时更应该放。课件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部分:

1.图片欣赏。其实说是图片欣赏,点击进入却是空白一页,只有下面几句诗句。这时我从另一个文件中出示众多的图片,让学生从中寻找,想想哪张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哪张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孩子们非常感兴趣,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们初步对诗句有感性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图文结合,找到答案,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它,欣赏它。

2.疑难问题。打开这一页也是一页空白纸。我对学生们说,如果对诗句理解不够,就无法提出好的问题来,也就无法帮老师完成这一课件,所以我请孩子们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提出问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通过热烈的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为什么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为什么江水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等等,边质疑边答疑,从而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暮江吟古诗范文第3篇

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诵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初学一首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参照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巩固汉语拼音。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同学大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当裁判,评一评,议一议,看谁朗读得最好,谁朗读时存在哪些问题。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律美。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的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学会欣赏,领悟古诗的意境深

学习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和领悟古诗的深邃意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1.巧用插图感受情境。在教学《山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辆马车停在路旁,诗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欣赏着漫山遍野的枫叶。让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解析语言进入情境。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理解“绿”在这里作动词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觉到春天的气息。这个“绿”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这首诗更加出神入化,拥有春天的色彩感觉,仿佛春风吹过,江南就开始变绿了。

3.利用多媒体深入情境。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照片,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物,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夕阳下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您想说些什么呢?同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鹳雀楼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媒体讲解学生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对鹳雀楼的讴歌之词。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邃意境。

三、不求甚解,感知古诗的情感浓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往往会给学生提供标准的古诗词翻译,要求学生熟记并背诵释义。其实,古诗词教学要不求甚解,只要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即可。古诗词与现代语言习惯不同,许多时候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只是为了追求韵律美,例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通假、倒装、对仗等。教师如果非要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文,会非常生硬别扭。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大体的意思即可,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如《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这里“可怜”的意思明显与现代文中的“可怜”不同,而是“可爱”的意思。这样才能与“露似珍珠月似弓”联系起来,原来是说月光下晶莹透亮的露珠,犹如一颗颗可爱的珍珠发出迷人的光芒。让学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统一标准的翻译,才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的精妙。

暮江吟古诗范文第4篇

一、读懂诗题

古诗中每个字词都经过了诗人的千锤百炼,诗题更是诗人深思熟虑的结果。教学中,教者有意引导学生抓住“诗题”,细细品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用语的精妙。如《望洞庭》一诗,教者抓住诗眼“望”字,先引导学生自己“望”,并和“看”对比,领悟作者所望到的“湖光”、“秋月”、潭面如镜,然后再从作者的视角深切感受“白银盘里一青螺”如画的和谐景色。再如《墨梅》一诗,梅花在寒冬时节,傲雪开放,清香四溢,古人常把它当着品格高尚、气节坚韧的象征。自然界中的梅花有白色、红色和粉红色。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写的墨梅是黑色的梅花吗?初读诗歌,引导学生找出墨梅的颜色“淡墨痕”,再通过欣赏王冕的《墨梅》图,学生明白:墨梅是水墨画的梅花,学生再次质疑作者为什么赞美自己的墨梅,赞美它什么,在反复地追问与探究中,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反复吟诵诗歌,透过诗题,读懂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二、想象诗情

古诗教学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只有以想象为翅膀,用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进行对话,才能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古诗的语言有较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要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留白填补起来或加以联想,从而获得全诗的完整形象。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问童子”,问的是什么?诗中留下了空白,但可从“言师采药去”的回答中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这样想象,诗就完整了。古诗词意境的营造借助丰富的想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作者借烟花、孤帆、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营造了苍茫、雄阔、渺茫的意境。又如在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将春天的景色描述一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在春天时的活动。然后渗入到《游园不值》中,针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进行探讨,继而引入春天的活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吟诵诗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尤为重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例如《赠汪伦》一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引导学生想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小船飘荡在水面上,诗人登上了小船就要离去,而好友汪伦却没有来相送。诗人这时不免有点失望。突然,岸边传来熟悉的歌声。诗人惊喜,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感情深啊!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就不难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感情之深了。古诗文的教学,要以“读”为本,应体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这样一个渐进的朗读层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品味诗情

暮江吟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古诗词

在教学中,我根据古诗的特点,紧紧抓住欣赏、品味、诵读、想象这四个环节,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

一、指导看图、欣赏画面美

古诗不仅反映了诗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精妙的语言艺术,还反映了诗人观察事物的独特方法。因此,教学古诗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欣赏画面美。写景状物的诗,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唤起学生对色彩、画面的形象联想,对意境的体会和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教学前,我先把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放大,教学一开始,就出示这幅美丽的“秋江夕照图”,在观察全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按由远到近的顺序仔细欣赏,最后重点观察江面的景色,^察之后,让学生思考:(1)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2)图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什么?(3)欣赏了这幅秋景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后,还用自己的话描述了画面的景色:夕阳把万道霞光贴着地面照射过来,“铺”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江面上红光闪烁,红色慢慢变淡,最后红绿交融为一体,再过渡到绿色。色彩十分鲜艳美丽,使人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壮美赞叹不已。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多么幽美、多么温馨的“秋江夕阳照图”啊!其中,凝聚了诗人对大自然多么深厚的爱。

二、品析字词、感知语言美

古诗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容极丰富的内容,可谓“一字千金”。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有两行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虽属古汉语中常见的形容词活用,然而此处用得不同凡响:其一,从春风吹拂到绿染江南,有时间之先后,因果之变化,而“绿”字将前因、后果两个不同时间的事物、两个不同空间的事物浓缩在一起;其二,诗人赋诗乃在泊船瓜洲之夜,月色朦胧、春色朦胧之时,更兼隔江而望,江南之绿定然不甚分明,或者说很不清楚;但既已春临江南,那绿满江南当在情理之中了,这就巧妙地将现实的眼中之绿与想象的心中之绿融于一体。

三、紧扣诗眼、领悟诗情美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画龙点睛之句。此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乐诗衬哀情,不禁发出了心底的哀叹: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家呢?“何时”一语,表示归期不定,饱受战乱之苦,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思乡殷切的情怀。通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厚,别具韵致。

四、反复诵读、品味节奏美

所谓节奏,是指诗句中的语言有规律的停顿,并使这种停顿多次反复出现,在古代,诗即是用于吟唱的歌,古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字数、句数的限额,平仄的搭配及韵脚的合辙,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铿锵有声、顿挫有节,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到其中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有力的节奏美。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其节奏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句间平仄搭配如下:

第一联:- - | | | 第二联:- -

- - - | | - - -

很清楚,每联上下句相对应的两个字都是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严格遵循异声对应的规则。这样,句间平仄相对,句内平仄相间,音韵之美便充分显示出来了,在探求古诗音韵美和节奏美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五、大胆想象,创造意境美

杜甫《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在四川成都郊外草堂迎接春天的来临,诗的一二两句状写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写出了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种色彩鲜明的颜色,浓墨重彩、相映成趣。诗滔滔江水,映衬只只白翎鸟,以面衬点,碧白想映生辉,愈显其白;一个“欲”字,把红花拟人化,赋予火红的花以动感,益发显得摇曳多姿、美不胜收,宛如一幅清新的暮春景色图画。

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美在我们身边,美在生活之中,小学生对花香鸟语的春景,已经具备了初步审美经验的积累,教学时我引导他们回忆当地春天的景象,再联想诗中的景色,进而再造想象,并组合诸景色于一个完整的画面中。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历代诗篇浩瀚如海,教学古诗时,我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遵循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放手让学生用课内获得的方法大量阅读课外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暮江吟古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词教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31-01

现行的语文教材,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小学也不例外。这些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觉得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重现古诗词情境

一首诗词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韵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是古诗词虽然短小精悍,但却充满画意,充满美的意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诗词中美丽的画面"复制"出来,从而刷新美的意境。例如教学高鼎的《村居》这首诗时,我借助电教媒体出示了一幅村居图:春光明媚,小草从睡梦中醒来,吐出被春风染绿的嫩芽;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在高空中自由飞翔,仿佛在歌唱春天;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秀发,抚摸堤岸;儿童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在春风中奔跑着放起了风筝……放风筝的画面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激活了他们的内心体验。我深深地知道,古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词,学生对古诗词画面美的理解将会是笼统的、模糊的。为此,我抓住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媒体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词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内涵美,真正达到诗、画、情为一体。

二、信息技术突破古诗词难点

体会诗意是古诗词教学的一大难点,它一般是在理解诗句内容上进行的。应该根据每首诗词的背景、内容、情境等的不同,合理选择电教媒体,真正给学生创设一种联想的意境,从中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及诗句的美。如教学《暮江吟》一诗,可以说这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具有立体性的图画。教学时,在学生理解了主要内容之后,我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黄昏时分,天上夕阳斜照,红霞满天;远处山连山,近处江水粼粼,红绿相间,一诗人伫立江边,眺望江水。夜晚,江边绿草上,滴滴清露犹如珍珠,天上一弯新月,巧如银弓,一诗人信步江边。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诗中创造出来的美的色彩,美的意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声音、图画等优势,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与古诗词情感交融,深入体会古诗词内容,品味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尽量使得学生能在最佳的状态下由心地品味古诗词。

三、信息技术强化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节奏强,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而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因此,我们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乐曲烘托、渲染诗词的内容。在开始学习古诗词时,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那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和着与古诗词基调相和谐的音乐,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学生就会从朗读的语气、感情上去想象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这样就会对古诗词的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随着清新优美的音乐和娓娓动听的朗诵,一幅广阔画卷仿佛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其中有寒山“远”、石径“斜”、枫林“晚”、霜叶“红”,他们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景物互相映衬,画面优美,学生会随着绘声绘色的古诗朗读录音,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对古诗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同时,标准的古诗朗读录音,不仅给学生以悦耳流畅的音韵美和均匀有力的节奏美的享受,还能把这种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自己的朗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信息技术拓展古诗词资料

暮江吟古诗范文第7篇

一、情景教学法的概述

一般情况下,情景指的是人们利用相关的语言、音频、图像等,人为地模拟出一个真实环境,而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或者诗词进行朗读或者讲解,同时模拟诗词中相应的背景环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联想,并且使自身的思想感情融入诗词中的背景环境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情景教学法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在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当中,主要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环境,使学生融入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这样的环境,深入的体会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传统的语文古诗教学当中,一般是对诗词中的重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缺少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只能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对于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进行深入把握和理解。另外,情景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当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含义和更深层的思想感情进行掌握,从而加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中的问题进行相关提问,通过寻找相关的资料或者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从而得出相应的问题答案。

三、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明确教学目的。想要保证情景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教师对所学古诗的表达方法和主要思想感情进行把握,明确教学目的。在小学语文的古诗当中,一般具有意境美的特点,诗人一般通过对外界景物的描写,肀泶镒约耗谛牡那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需要牢牢把握住古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境,借助语言描述或者多媒体,来建立相关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比如,在对李白《早发白帝城》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始终所描述的意境,通过语言或者多媒体设备,对其中的景物进行相关的描述,以此来营造诗中的情景,然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2.通过朗读来创建相应的情景。在对小学语文古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古诗的朗读,一般情况下小学的故事具有朗朗上口、扣人心弦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对古诗的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从而建立相应的情景,达到艺术感染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古诗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特点,来选择朗读的语调和语速,比如,在对《暮江吟》的朗读当中,需要采用轻快、愉悦的语调;在对《示儿》的朗读过程中,语速要相对缓慢,语调保持低沉,这样能够带领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包含的凄凉的感彩,使学生与古诗产生相应的共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运用情景教学法对小学语文古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可以抓住学生思维开放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汇总所描述的情景,进行相应的联想,由于古诗具有形象美,一般情况下,诗人喜欢采用多种手法来表述景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对古诗整体的形象表述进行联想,可以再现古诗中所表述的场景,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比如,在对《塞下曲》进行学习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可以引导学生对整首诗进行联想,再造新形象,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PPT,对诗中人物的形象进行塑造,这样就可以为情景教学创造条件,保证隋景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暮江吟古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教学重点应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同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古诗教学除了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之外,更应该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做重中之重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充满动感、充满活力的课堂。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一、抓住想象的支点,强化情趣

学生是最有活力的群体,有着无限的生机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古诗教学课堂活力四射。诗歌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

1.抒发感情的想象空白。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泳体味,感同身受,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不能为语言直抒尽传,而为读者设置下感情上的空白。如《春望》首联和颔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相,内心创伤不可言状,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当时老百姓的同情,如假如你是作者,会对老百姓说些什么,会对当时的朝廷说些什么……

2.弥补形象的想象空洞。凡是艺术,都有引发想象的功能,而古诗则引发力更强,留有空阔的余地。诗的形象美,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留待师生共同补充想象创造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仅二十字,只闻言语之声,而不见回答之人。这是作者为读者留有的再造条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编写课本剧或小话剧的方式填补这一空白。

3.寻味哲理的想象空间。富有哲理的古诗,往往以写物象而寓于哲理,其“空白”地带更阔。小语课本所选古诗从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选了着墨素淡、不事雕饰,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深含哲理,启人思想,耐人寻味。苏轼《题西林壁》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体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体验诗韵的乐趣,强化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课堂实践和探索,使课堂活跃起来。

1.古诗可以这样唱诵。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流传的绝唱,诗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诗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所以让古诗和音乐结合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如教完《暮江吟》后,我就请学生为这首古诗谱曲,我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用与古诗意境完全一致的曲子,不管什么曲调,只要把这首古诗唱出来就可以。于是本来不是很活跃的课堂一下沸腾起来了,有的单独创作,有的和其他学生合作搭档。稍作准备后,学生就一个接一个地表演起来。曲调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2.激情表演无处不在。小学生的特性是好表现、好动、好模仿。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不妨让孩子自选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搭建互动平台。学生在表演中徜徉心境,在碰撞中迸发灵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在师生互动对话中体验诗的意境。

在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大意的前提下,我展开了如下环节的教学:元二马上就要赴西北边疆了,可能要很多年才能再与家人相逢,现在你作为他的家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的吗?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选五位学生分别扮演元二、元大、父亲、母亲、旁观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五位学生饱含热情地把这个送别的场面表现出来,获得学生热烈的掌声,原本沉寂的课堂又一次充满活力。

三、拓展意境的内涵,强化灵性

古诗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网络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理解诗文、感受诗境,打造动态课堂。

1.身临其境显“美”境。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境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运用多媒体,使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像。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不能达到的。如有学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图像。学生可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2.轻松幽默入“趣”境。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运用鼠标灵活地拖动诗句的前后位置,且具有判断功能。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可以任意调换词语的顺序,如果拖对词序,屏幕便会显示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和一句“您做对了!奖你一个大苹果”的鼓励语言;如果错了,屏幕也会显示“别灰心,请再来”的文字。如《早发白帝城》的第一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倒装句,理解时要适当调换上下词序才容易接受,学生只需通过如此操作,就能理顺句子,较容易地理解它的意思,读懂全诗。

当然,这一实践和探索只是一个引子,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不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理念会一直鞭策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以此为起点,不断增强古诗对学生的磁性引力,不断引领学生共创更具活力的古诗教学课堂,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编著.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杭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