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止于至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止于至善范文第1篇

我非常荣幸可以站在这里代表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大一新生发言。我相信,此时此刻,在座的每一位2011级新生都会和我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初来厦门大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学校对我们温暖的关怀和殷切的期盼。就让我借此机会代表新生说几句心里话:时光荏苒,1年前我们斗志昂扬地踏上高三的征途;3个月前我们闯过高考的围栏:2个月前我们被一纸薄书召唤与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签下密不可分的协议;20天前我们顶着艳阳来到这所美丽的学院。记得当我怀着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登上来厦门的飞机时,我的内心对于即将面对的全然陌生的环境还有着些许的担忧。然而,机场大巴、专门的渡轮、厦大的校车、迎新的热闹场面和标语、还有学兄学姐们热情周到的帮助和引导,一切的一切让我感到如此的温暖,我对自己说:“我到家了,这是我热爱的第二个家!”

之后.院里为我们组织了新生家长见面会,各种帮助我们成长的活动接踵而至,开学典礼的礼炮声还萦绕耳际.军训对我们的磨练让我们学会了坚韧不拔,舍友们相互关怀情如姐妹,同学们团结友爱、坚如磐石……这时我才懂,厦门大学不仅仅是海天一色、山水相依的美好,更是文化底蕴深厚和学术氛围浓郁的魅力无边。所以.我在这里要代表2011级全体新生对学校精心的安排,学兄学姐们的奉献表达我们最衷心的敬意和感谢。

90年前.称誉我们的校主陈嘉庚先生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90年来,我们的厦大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之追求和成绩闻名海内外,已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厦大大家庭里的成员,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我们都为自己正确的抉择而骄傲和自豪。作为新一代的厦大学子,我们肩负着父母的期盼、学院的希望,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只是沧海一粟,我们要抓紧在校的时光砥砺品质,博学笃志,尊师肯学,持之以恒。不要等到每天的夕阳西下才感叹时光的流逝,努力追逐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才能在四年后满怀成熟的思想与学识.为日后的宏图伟志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生活。我们为圆一个梦而远离了家乡,但我们并不孤单。严厉而不失亲切的领导、和蔼可亲的老师、踌躇满志的学兄学姐们,还有与我们怀揣着相同梦想的同学们都一直陪伴在我们的左右。我们应珍惜大学里这些最真实、最真挚的感情.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

最后谈谈我们课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工作与活动。刘徐舟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就不会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涉世之初的我们多没有实践的经验。但是我们拥有青春、激情和活力,这之中最为宝贵的便是一股闯劲。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喊出自己的心声.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的辞典里没有失败,在大学这个公平的舞台上,只有尽情地绽放自己的光彩才能活出与众不同.只有勇于展现与锻炼才能为日后走上社会奏起响亮的序曲。让我们一同努力,坚守勤奋,以健康的身心、坚韧的意志、勤奋的学习、积极的创造、无私的奉献.描绘出我们灿烂的人生,为厦门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增添我们的光荣。

艳阳、浓绿、碧水,我们是如此幸运,能在诗一般的厦大中挥洒人生中最纯净的时光,那就让我们在这所南国之强的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留下自己最绚烂的一笔。这是人生的驿站,更是成功的起航。愿所有的我们都能破浪前航,创造新的辉煌!

止于至善范文第2篇

一、厌学VS“游于艺”——找回学习上的至善信仰

1.厌学现状分析

案例:高一学生刘某,近一段时期因沉湎于电脑游戏而学习成绩下降,父母尽管采取劝告、限制等措施,但刘某仍痴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其突出表现就是厌倦学习,缺乏学习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做出了以下努力:(1)寻找逃避学习的心理根源;(2)帮助其制定保证学习的协议和措施:(3)帮助他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为每个人进身立世所需。然而厌学却成为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其现状令人堪忧。从厌学产生的原因来看,中学生厌学大致归为客观环境导致和个体因素两大类,其中以客体与主体综合作用导致的厌学最为普遍,单亲离异子女厌学、网瘾厌学、贫困家庭意志薄弱厌学、早恋厌学等类型更应该值得关注。如何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当前教育者必须探索的问题,也是21世纪人才素质教育的热点。

2.规避之道——游于艺,乐于学

厌学心理最为直观的表现是以学习为苦役,导致学习目标的丧失。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是消解厌学心理的必然途径。个体学习本来是探索未知、获取知识的快乐过程,是一种幸福的心灵之旅。孔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在掌握“艺”的技巧时,从驾御客观世界的进程中获得身心自由,达到一种“游”的自由境界。今天的教育者继承儒家“游于艺”的“乐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变“知学”为“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知学、好学、乐学三种学习境界中,知学是仅依靠认知因素驱动的学习,后两者则是情感因素激励下的学习,“乐”与“好”相比,在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方面更胜一筹,有陶醉其中的情感效果。教师应增加课堂意趣,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从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2)讲究启发之道。乐教要讲究启发,这是乐教转化为乐学的具体方法。只有师生融洽、学习轻松、独立思考才是最好的启发教学,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讲究“亲生”之道。怨师是厌学的不良因素之一,其中有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的原因,也有教师人格魅力不够的因素,学生厌学有一部分从不喜欢授课教师开始。从《论语-侍坐》章其乐融融的孔子讲学图可以看出孔子“亲生”的人格魅力。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当着尊长和朋友的双重角色,教师应讲究“亲生之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成为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总之,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游于艺,是孔子对学习追求的高度浓缩,是我们今天教育应当遵循的理想原则,也是中学生走出厌学,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所应努力探索的教育之道。

二、抑郁VS乐处——追求精神上至善丰盈

1.抑郁现状分析

案例:一位同学存在典型的抑郁症而且持续多年,突出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和对生活的无意义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伴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认知心理学用习得无助和归因来解释抑郁,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中学生“心灵环保”这一问题。

2.规避之道一——乐处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乐感文化是世界三大重要文化之一。儒学的“孔颜乐处”是中国这种“乐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孔颜乐处”为否定自身价值、精神抑郁无助的中学生提供了克服精神抑郁、成就人生价值、实现心灵和谐的思想借鉴和精神滋养,也为当今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精神情感的自我定位提供了参考。

3.规避之道二——诚、仁、乐

(1)诚。中学生走出抑郁阴影、实现身心和谐,源于真诚。真诚才能尝到自我和谐和与人相处的快乐。一个有着真诚的责任心、屏弃功利色彩、坦荡真诚的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远离焦虑、嫉妒、孤独、自卑、自私等诱发产生抑郁的心理,达到和谐融洽的交往境界。

(2)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说:“仁,人心也。”儒家的仁,我们可以理解为包容、博爱、克己和善于体贴别人。教育作为一种播撒爱的活动,教育者的博大仁爱精神是其天道职责与自身发展的贯通合一,无疑也是帮助中学生走出抑郁的一剂良药。

(3)乐。中学生如若志于诚、仁之道,就可以从根本上规避邪恶,亦可规避抑郁。若拥有内心诚实无欺,待人如己,以心体人,将个人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胸怀,就会达到和而乐的理想境界。

总之,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进行儒家文化情结的教育,使他们独处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同学处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与师长处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心灵平静快乐中乐而忘忧,何来抑郁?

三、叛逆、自我中心VS修身——塑造至善之品格

1.叛逆、自我中心现状分析

案例:一位高二学生说高一时在一次单元测试中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十分气愤,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凡是英语老师的课都不专心听,结果成绩一落千丈,而如今悔不当初。

叛逆心理是指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自我中心是指过于关注自身的状况,别人很难进入其内心世界,在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唯我独尊,唯我最好。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如今的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在强调“人本教育”的今天,教育者结合儒学修身之道来规避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十分必要。

2.规避之道——修身

儒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人学公式中,明确把修身概括出来。提高自身思想品格、实现人格完善是修身理论的体现。“修身”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的调整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可以吸收借鉴。

(1)做到品学不离。学习要先学做人,时下之人自我膨胀,妄自尊大,甚至道德败坏出现犯罪。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品学不离的育人原则。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既有文化又人格高尚的人,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养成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这一点启示我们在中学生人格培养中,尤其是对待叛逆和自我中心的问题时要肯定学生的内在诉求,对中学生的教育要将德育摆在重要的地位。

(2)“三省吾身”的理性精神的确立。修身不能浅尝辄止,要有厚重的思想积淀才行。“每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自我反省,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纠正,才能达到相对的尽善尽美。针对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需要培养这种自省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中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

(3)己立立人,达己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教育者和学生都需要培养和完善自我伦理道德情操,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关怀。《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身者”“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正己正人,教育者以身作则,在践行中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自然会受到教育者的学问和人格修养的熏陶,叛逆与自我中心就能得到理性的审视和规避了。

止于至善范文第3篇

教育二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意思即为老师教导学生,至上而下施予学问;育,养子使作善也,意即为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良善美好。那么教育则是师为生传道授业解惑以达到使其良善美好的程度。千百年来我们始终秉持着这一认知,教育的出发点从上而下,老师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工程师所施为的对象——学生,被要求,被改造,被指导,被引领。

这似乎没什么不好,因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们单纯如白纸,一无所知,所以他们需要接收掌握丰富知识的老师的教导来学习知识,所以他们也更需要已经具备成熟世界观人生观的成年人的引领以防行差踏错。

然而在这个世界日益信息化,一体化的时代,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异样的声音,他们来自教育方式不同的国外,来自我们正在抽芽生长想要开出特立独行花朵的青少年,来自社会变革对每一个终将会踏入社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需求。

溯本追源,我重回前人们总结的回答,发现了其中的一点共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单方向输入,而是一个了解与帮助塑造的过程。

伏尔泰曾说过,天赋的力量要大于教育的力量。诚然如此,一个天性活泼的孩子,要他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当一个图书管理员,只会令他感到憋屈,而没有天性的促使,他亦无法更好地完成工作,一个不擅长数理运算逻辑思维的孩子,硬是要他去编写计算机程序,大量的训练或许会使他担任部分工作,但永远无法激起他对工作的热爱。但是我想,尽管伏尔泰将天赋和教育的力量进行比较衡量,但二者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强扭的瓜固然不甜,而玉不琢也难成器,那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求一条使二者统一的教育之道。

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礼物,它是既存的客观事实,不可更改。那么要使教育和天赋相统一,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之道去适应天赋,需要老师去亲近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懂得学生,就像花木匠需要熟知每一种花木的脾性特点才能相待有别地浇水、施肥和松土,只有当每一个孩子的天赋禀然被老师熟知于心,才会知道怎样去引导帮助他们发展自己。

亲生,犹如明灯照雾,既指明了老师的方向,也点亮了学生的未来。

教育对一个人影响作用的大小和该阶段一个人学习的知识量往往成反比,一个人在幼儿期间,认知能力有限,学习的内容简单而量少,但这一期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却十分巨大,许多影响世界至深的名人都曾说过,使他们成功的因素里,绝大多数都在幼儿园期间得到。人之初,如璞玉,可塑性最强,幼儿老师如何才能做好把好这至关重要的一关呢?小孩子未受社会规则的太多约束,往往天性流露,一派率真,他们很难规规矩矩地听受老师说的话教的事。那么老师要怀着一颗耐心、一颗慧心、一颗爱心去与之接触。一颗耐心包容孩子的任性懵懂与无知,一颗慧心敏锐地察觉孩子的心思,而这一颗爱心,最为重要,孩子大多稚嫩柔弱,任何粗暴的、不耐的和冷漠的态度都会给他们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心灵阴影,甚至伤害,成年人在社会的磨砺中往往又不知不觉中会带有这种神情气质。什么东西可以对抗粗暴武断,什么东西可以恒久忍耐,什么东西可以消融寒冰冷漠?答案再清楚不过,只有爱。难怪有教育家称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爱是最温暖的春风,最甘甜的泉水,最不可或缺的空气,在爱的氛围中,孩子和老师的距离被拉进,理解被加深,信任被巩固,即使是最羞涩的小孩,也不会吝于将他们心中的箴言悄悄告诉他们信赖爱戴的老师,而怀有一颗爱心的老师,亦会诚待这一份稚嫩的真心。关系往往是相互的,在这种互进互推的进程里,何愁无法亲近学生呢?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的是能使离开学校的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结合幼教的实际,我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每一个小孩子在离开我们幼儿园的时候,是一个能在各方面应对他下一阶段人生的“完美”的孩子,而不是只是一个做算术很厉害,或者能比别的孩子多背两首古诗的孩子。

这种完美是相对的完美,是我们幼儿园所应该所必须要使小孩子达到的至善境界。这种境界当为一些人的品性和认知能力。花木固有原型,但园丁不可不有所为。作为一种群体性居住生物,任何人类都具有社会性,我们不能任其完全地自由生长,对缺点坐视不理,对优点不管不顾。在亲近了解孩子之后,我们应当要做的是顺应天性,保护天赋才能,发扬其优点长处使其更好,指出缺点弱势加以改正。一个勇敢而毛躁的小孩子,让他成为一个敢于上课发言表现,自己做的事情诚实而担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停下来想一想,或者求助于朋友师长,而不是急躁躁地一头撞上去的孩子。一个聪明而自私的小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学习能力强,课外书也爱看,得到玩具糖果愿意分出一部分和小朋友们分享的孩子。一个富于行动而缺乏条理的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做家务做作业课外活动都积极参与,但搞得清楚重点的孩子。这应当是幼儿教育的至善境界,而我们亲生,正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育之道,应本着一颗赤诚之心,以爱为本,亲近学生,以臻完美。那么幼教之道,便是本着三颗心——耐心、慧心、爱心,和孩子打成一片,使他们走出幼儿园的时候,成为一个各自活泼天性而能为人称赞的好孩子。

止于至善范文第4篇

1、为什么说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的作用):

(1)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__________,我们才能怀着坚定的________和______,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2)________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现优势与才华,获得更多的_______与创造可能。

2、如何自信:自强可以让我们更________。__________、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

3、青春为什么需要自强?

(1)___________,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不断克服自己的__________,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自强的重要内容。

(2)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持久的坚持。

(3)自强可以让我们更___________。

4、如何自强?

(1)不断克服____________、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2)___________可以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________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

5、怎样认识(理解)“行己有耻”?

一个人做事,凡自己认为_________的事情就不去做。我们要_________,懂荣辱;有所为,___________。

6、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1)、需要我们有_________,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2)、要求树立_________________,触碰道德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3)、需要磨砺意志,拒绝______________,不断增强自控力。

7、什么是“止于至善”?(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1)

“________________”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2)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____________,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8、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1)、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_________,积善成德。

(2)、我们要_________,向学习

(3)、我们要养成___________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___________,端正自身行为。

9、榜样的作用:

(1)榜样不仅是___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_。‚

(2)好的榜样昭示着______________的基本态度,

(3)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____________,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1.

自信

信心

希望

自信

实践机会

2.

自信

相信自己

3.

自强

弱点

自信

4.

自己的弱点

自强

自强

5.

可耻

知廉耻

有所不为

6.

羞耻心

底线意识

不良诱惑

7.

止于至善

实践过程

8.

积少成多

见贤思齐

榜样

自我省察

慎独

9.

一面镜子

一面旗帜

激发

止于至善范文第5篇

“勤劳朴实、止于至善、永续经营、奉献社会”,这十六字管理“心法”不但是台塑企业文化的根基,而且也是王永庆所遵循的生活哲学。

企业文化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根本心法,它是由经营理念长期孕育而成的思想与行为的典范。《“王者”心法》就讲述了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用一生心血铸就的这种经营理念,即以“勤劳朴实”的态度追求一切事物的合理化,并且以“止于至善”作为最终努力的目标。由于客观环境频繁变动,任何事物永远都达不到至善境界,但是经由各部门员工永无休止的追求,构成了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经营绩效及竞争条件的原动力,企业得以不断扩充发展,达到“永续经营”的境界,同时坚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宗旨,持续“奉献社会”,回归自然。

 

在台塑的多年经营过程中,王永庆深切认识到人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于人容易松懈而难以保持紧张的天性,所以企业经营若要成功,首先必须思考如何维持永不松懈的经营态度。”

 

台塑总管理处总经理室主任杨兆麟当年就曾经被王永庆请进办公室进行训导:“在台湾做生意,生意交际要有原则,不能去不正常的地方,公司对去舞厅这种交际场所的消费没有预算,不可报销,因为这种交际伤害了员工和家庭,长远看,对企业也有伤害,会污染了企业文化,从舞厅交际所得的这种钱,不赚也罢。”

 

在台塑公司内部营运中,必须由企业领导者以身作则,凡事有所异常,必须追根究底,谋求合理化解决,以“止于至善”为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地追求,才能藉持续谋求合理化的过程,凝聚企业各层人员的共识,普遍养成追求合理化的习惯,随时随地检讨现状中所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设法改善,以此锻炼全体员工具有竞争力的经营“体质”。

 

在企业经营上,维持竞争力是一种挑战,只有具备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性和工作态度,才能够持之以恒地专注于企业经营,既不为外物的引诱而分心,也不为经营工作的繁杂艰难而厌倦或退缩。王永庆说,“维持俭朴的生活让各种欲望减少,这样就比较不会受到外物的引诱和干扰,对于工作更能够专心投入,事情就会做得更好。可以说,台塑事业的成就就是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个基础绝对不能动摇,而且必须始终抱持这一俭朴生活哲学。”

 

止于至善范文第6篇

散逸翠丝两点白。

高洁君子诚邀月,

不染一尘至善怀。

止于至善范文第7篇

2、止于至善: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3、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4、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止于至善范文第8篇

大家好!

我是延安大学中x学生代表贺怡然,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方讲台上发言,我的心情无比激动。首先,我仅代表延安大学全体学生,对所有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教师职工们,表达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敬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教师节快乐!”

今天是个平凡的日子,但却有着辉煌的内涵;今天是个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却有着绚丽夺目的色彩。是您,我亲爱的老师,“9月10日”——这个普通的日子,因您而变得伟大、神圣!

寂寞的春放,烦琐的冬日,讲台上的激昂慷慨,书桌旁的循循善诱,校园里的谈笑风生,家访时的苦口婆心。在经济大潮的澎湃声中,您们,坚守着宁静的一隅,竭尽心灵之美地雕塑着精神的形象。

当第一滴春雨温暖了冰封的泥土,当第一缕朝阳抚慰着心灵的湖水,你们用青春的经纬,编织着我们蓝色的憧憬,你们用生命的歌声,唤醒了一粒粒沉睡的种子!于是,在你们明亮的眼眸中,闪烁着人类最动人的智者光芒!

灰粉染白了你们的青丝,岁月压弯了你们的腰板,而你们,依然精神奋发,英姿勃勃,与永无止境的希望为伴,因而,你们的心灵永远年轻!

一丛丛绚丽灿烂的鲜花,一颗颗饱满硕大的果实,一片片如诗如画的景致,不都浸透了你们不懈的追求、生命的欢笑和泪水吗?

你们用倾尽所有的爱铺设着伟大的道路,你们用撩动心灵的火苗点亮了希望的梦幻,你们怎不该站在共和国的殿堂上,戴上光荣的彩色花环,听世界为你们奏响一曲饱含深情的嘹亮赞歌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人只有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齐其家、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致

其知。”而致知在于格物,格物在受教于师。

敬爱的老师,您可知道,是您用您的为人师表,用您的谨学慎思,让我深刻理解到千百年前那位贤人的一声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老师,是您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止于至善,是您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又是您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言行,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愧而不能,直到我们甘愿在行于至善之路上用尽全力。这便是为人之师的贤德之力,这便是令人“高山远止,景行辄止”的人格魅力!而这种力量只会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明显与心,铭刻于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每个到“知天命”之年的人发自肺腑又传承至后人的深切感叹!

做学问是艰辛的,但是,我敬爱的老师,是您用您的执着与坚持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耐得住寂寞”,什么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我也要作个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也要像松柏那样耐得住严寒,也要像顽石那样不随波逐流,也要像您一样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而后至于贤达之境。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中庸》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我们知道这是从古至今的先生们对学生的希冀,也是古往今来的君子们秉持的为人法则,更是被东方人传承千载的“骑士精神”。老师,谢谢您把我们带上“不惑不忧不惧”的明德之路,谢谢您的指点迷津,谢谢您用那人性博爱的光辉温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叹于透彻心灵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