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灵魂触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班主任教育 爱 身教 舆论 班风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更是塑造学生灵魂的能工巧匠,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班主任教育应触动学生的灵魂。
一、用“爱”开启学生的心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在选择教师职业的同时,也选择了责任。因此,我们要以爱心关注每一名学生,以温暖的双手抚慰每一颗柔弱而细腻的心灵。
我班有一名叫陈宇的学生,有些特别,很聪明,但爱逃课,还爱撒谎。对于这样一个孩子,真是又爱又恨。这天,陈宇又是最后一个来到教室,他已经习惯每天最后一个进教室了,看到他来,我从教室走了出来,微笑着把他请进了我的办公室。他也很自觉地跟着我进了办公室。我轻轻地拉他到身边,看着他,他也很无奈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他惯有的表情。我询问:“今天怎么会来那么晚啊?”
“……”
“是你起来得晚了?”他摇头。
“你家住得远?”继续不说话,摇头。
“你不想来?”
“不是的。”终于发话了,我松了口气。
“是不是肚子疼了?还是头疼了?”
“都不是的。”
“那你上次那肚子疼是……”他摇头。
“上次是装的?”
“上上次是真的胃疼,上次还有前一次是装的。”原来是这样。
“为什么要装啊?是因为来晚了吗?你来晚了老师骂你了吗?”
“没有。”
“你肚子疼,老师怎么会不管呢?这么严重的事情你知道老师有多担心啊,昨天因为送你去医院,老师都没来得及吃早饭呀!”
“我知道的。”说着,眼睛里尽是泪珠。
“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怎么说掉就掉了啊?赶快把眼泪擦了,老师知道你胃不好,有时会疼,你可以尽管来和老师说,老师这里药都有,如果你因为这个就找理由不来上学的话,老师会有多难过的。知道吗?”
“我觉得对不起赵老师。”说出这么一句话,我都惊讶了。
听他说这句话,我意识到这孩子还是懂事的。“你没有对不起我啊。你是对不起你自己了。你知道吗,其实你很聪明。你写的作文,文通字顺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精彩。考试成绩也不差,两天没来,还照样和别的同学考得一样好,就说明你真的是很聪明,但是一个人只靠天生聪明,不再用功,那是没用的,知道吗?”接着,我给他讲了伤仲永的故事,说完这些后,没有再多说,示意让他回教室里。
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写道:“我会按老师说的去做,我要做个好学生,让同学们都刮目相看,更不能让老师失望。”看着他的日记,我感受到了,是爱心让迷途的“羔羊”知返了。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则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地捡起来,学生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变干净了,从那以后我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身教”的力量吧。在公共汽车上,我常常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虽说这件事小之又小,但我觉得有着深远意义,因为它代表的是教师的形象。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尊老爱幼,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那么试问:教师尚且做不到,又凭什么要求学生呢?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以影响和制约每个学生的内心,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作用。在扶正、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要注意在班级内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议论与评价,营造“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
所以要我来讲这篇课文,我就要从前面的3000字讲起,因为整篇小说之眼,正在这3000字里。
在外的游子归乡,见了亲朋,重温旧时的年俗,照理总该有些暖意和温情。但是小说的开篇,就可看出“我”的情绪是落寞的。“我”人虽回乡,而“心”却似乎仍在游荡,和故乡总是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在描述“祝福”的过年礼俗时,也是用语冷淡,暗含讥讽:“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正是这句话,点出了一个敏感的知识者,对停滞的传统生活的压抑之感。其实说起来,“我”回乡,包括鲁四老爷在内,对“我”都是热情相待的,没当外人。但是这并非“我”所需要的。所以,“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游子回乡是最容易弄成煽情桥段的。但是鲁迅就是鲁迅,他写的是自己心灵的真实。其实我们的同学们,你们和父母一起过年回乡,难道就没有过类似的“违和感”吗?难道就是团圆热闹敬酒夹菜一派喜气?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宗族亲朋的招待、祝福礼俗的热闹,都不能打动“我”,“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却“使我不能安住”,也就是让我坐立不安,这不奇怪吗?而这次相遇,也不过就是祥林嫂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却到了“不能安住”的程度?说句玩笑话,又不是和哪家闺女败露――至于吗?显然这次问答触动了“我”的心灵。那么,触动了心灵中的什么呢?为什么会触动呢?这些问题难道不重要吗?
围绕着祥林嫂的提问,“我”即便在离开了她之后也仍然“细细推敲”,可见触动之深。那么“我”推敲出什么来了呢?“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从生活经验中,你们可以想想,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别人问你的问题会给你带来大触动?大约是你自己也曾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现在也仍然折磨着你,你自己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关于灵魂之有无的问题,正是“我”曾自问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人生最后的价值与归属,是一个终极性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无法简单回答,我自己也没有确切答案。那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难有确切答案的终极性问题呢?多半是孤独、彷徨而迷茫的时刻。
说到这里,这篇小说真正要表达的情绪或许就渐渐显露了。包括祥林嫂之死对“我”的触动――大家想想,我们每天也会在新闻上看到很多有关死亡的新闻,什么样的新闻最触动我们?比如我是个孩子的爸爸,那么每当我看到孩子因疾病或事故而死亡的新闻时最受触动。所以呀,在这里“我”分明感到了自己和祥林嫂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某种共同性。而这共同性,就是孤独、彷徨、迷茫。在“我”后来对祥林嫂故事的叙述中,重点不在他人对祥林嫂的压迫,而正在祥林嫂自己的孤独、落寞的境遇与精神状态。她曾不断地试图突破之,但是最终还是无法避免陷入最后的空寂和虚无之中。
这是个特殊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对待感动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感受。以至于每个人感动别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他,潇洒漫步向我们走来,我们在诵读你那些浪漫瑰丽的诗篇,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李白,你呼唤着中华的复兴;你赞美着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你歌颂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你是否知道?祖国母亲默默的哭了,她说有你这位华夏之子,是多么骄傲啊!她感动了。诵读你的诗篇之后,我们没有哭,但心灵有很大的触动,不知道这是不是感动。谢谢你给我们一种青春的力量,我们在不断奋斗,今天的中国在不断崛起,你相信中国未来会变成世界性的超级大国这个事实吗?我们都是华夏侄子,前辈,我们不会让你失望,你就安心吧!
这是个普遍性的世界,虽然世界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但他们却有相同的构造。感动可以是不同的方式,但他们本质上都是心灵的触动。感动在快乐的人眼中很简单,夏天里,和伙伴吃着五颜六色的冰淇淋,那就是感动。感动在父母眼中,就是那种儿女成龙成凤的时候,那就是感动。感动在明星面前,就是唱片可以畅卖,那就是感动,这都是属于他们的感动,你的感动又是什么呢?无论你的感动是什么,它都是你心灵的触动。
在如今物质文明的世界,我的感动会不会太庸俗呢?有时候,听首歌我会感动的落泪,《夜夜夜夜》就是那样一首歌,一直陪伴我成长,无论以前的我是幼稚,还是任性或者说我是如此的不可理喻,但那已经是过去了。现在的我长大了,我懂得在母亲节回家探望父母了,也许这是我感动的原因吧。没有一个朋友可以一辈子陪你,没有每一件事都有人帮你解决,这些路都得靠你自己走,听一首属于自己的歌吧,勇敢去面对,无论是崎岖也好,光明也罢,你走过了,才会懂得那才是你的人生,你的感动。为自己触动一次心灵吧。
感动别人可以像学习一样,去找技巧和方法,已达到最终目的。而感动自己却并非容易,你必须坚强,勇敢,乐观,努力,也许这些远远不够,这需要量的变化,才可能有质的飞跃,自己永远骗不了自己,也不可能什么诡计来作假,所以,奋斗吧,青年!
感动是一种深沉,它真真切切在哪里,你不成熟,它就永远停在那里,如果你幼稚,它就会对你深深的叹息。然后你的心也会远离你,你就成了没有灵魂的人。所以不要让别人失望,更别让自己失望。
1欠缺对学习认识的高度。要想做到真正的学习。但往往会由于平时较多的工作加以延误,产生了学不学不是很重要,做到工作才重要”以干代学的思想,没有把学习摆到重要的位置,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欠缺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俗语说。只注重看些时世新闻之类书籍,对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只注重基本的材料整理方面的知识,对有一定深度的业务知识涉猎较少。学习的知识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对思想和灵魂的触动不够,学习停留在表面上。而这次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要求我触动灵魂,挖掘不足的深层次因素,一次真正的自我洗礼、自我完善的过程。
3欠缺学习的方法和效果。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没有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学习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实践又会极大的丰富理论,所以如果欠缺学习的方法,就不能够保障学习的效果。
明确个人奋斗目标,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针对个人存在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努力进一步提高觉悟,增强党性,解放思想,争创实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答复科学发展观。
主要措施: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学习主线。使之更能适应当前生产生活的需要。身体力行上不断有新进步,推动工作上不断有新进展。政治理论学习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2.定期与同事学习讨论敞开思想。结合存在问题,积极开展严肃的真诚的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自己能够适应。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那一次,我在菜市场附近闲逛,正漫不经心地走着,突然听见一阵歌声。起初是隐隐约约的,后来歌声离我越来越近,同时耳朵里仿佛还听见车轮滑过地面的声音。我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过去,人太多,什么也看不见,只看见周围人脸上满是异样的神情,他们也纷纷向那边看去,我感到莫名其妙。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近了,我远远地看见一辆小车正向这边驶来,上面好像坐了一个人,可以确定的是,歌声就是从他那里传来的。
那辆小车渐渐驶近了,我看清车上确实坐了一个人。这场景实在让我震惊:这辆小车真叫小,只有人膝盖那么高,三轮的,很破很旧,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看起来像是老古董,车厢敞着。车头上放着一只破瓷碗。里面坐着一个人。
说道这车上坐的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身材矮小,跟六七岁的小孩一般,但从他饱经沧桑的脸上看出,他的实际年龄恐怕有三十多岁了。他蓬头垢面,身穿深色衣服,又脏又破。我一看见他,同情心便油然而生。
他坐在车子上,半个身子露在外面,双眼一动也没有动过。他一手拿着话筒,另一只手向人们挥着手,嘴里一直唱着歌。说老实话,他的歌声并不好听,唱的歌我也没有听过。他用公鸭般沙哑的声音很努力的唱着,没有掌声,没有鲜花,只有路人好奇的目光。但他专注的神情绝不亚于一位真正的歌手。这举动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他的车从街那头一直开向这边,车子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往两边避让,陆陆续续有人向他那破瓷碗里扔钱,有一元的,也要五元、十元的。小街的居民都是挺有爱心的。
不过这时,我却听见旁边的一个人说,“这乞丐挺可怜的,竟然在大街上乞讨。”我想,这不算是乞讨,他是以唱歌来谋生的,他并没有像其他的乞丐一样,平白无故地接受施舍,更不像一些人以各种各样欺骗的手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他比这些人要高尚得多。这位残疾人身残志不残,他接受的不是嗟来之食,而是劳动所得,他值得敬重。
刹那之间,我的心中萌发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起初我见到他时,我的心里还有一丝恐惧,是因为他的生理缺陷吗?后来,我的恐惧心理渐渐消失了,是因为他的灵魂的坚韧吗?我不知道。
关键词:生活;德育;舆论导向;生活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34-03
“十”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中职生的教育目的与普高生不同,再加上特殊的心理状态,中职学校不得不更重视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笔者认为,实行返璞归真的德育教育能将教育的主动给学生,是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特殊性分析
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在探究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之前,应对中职生的特点及德育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
1.中职生特点分析
中职生是较特殊的群体,既不同于初中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普遍缺乏自信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意志较薄弱,大部分学生缺乏雄心大志,缺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②基础知识不牢,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普遍具有厌学情绪;③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上专业课时表现出善于探索的良好品质;④由于家庭破裂、学习困难和人际障碍等原因,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比例高于普高生25%左右;⑤对社会热点事件关注较多,但缺乏认真的思考,看问题较为偏激,不理智。
2.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教育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的困难主要是:①对德育课程不重视,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引起学生共鸣;②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甚了解,导致学生对有些道德要求理解不深刻;③学生的年龄处在青春叛逆期,对德育教育可能会引起反感,甚至会使个别性格孤僻的学生故意做一些败坏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对中职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中职生往往比较活跃、动性较大,再加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缺乏理性、容易冲动。若不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就很容易在学校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返璞归真的中职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返璞归真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让人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发达、和谐的社会反过来又会促进人的发展,让人更好地生活。广义地说,人们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德育教育的返璞归真也必须回归生活,回归到德育发展的根源。
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世界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道德的社会。历史上有过“神启论”、人性论、生物进化论等多种道德起源论。对于道德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马克思认为,道德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源于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从历史上看,原初的人类社会,道德与生活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道德产生于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生活,而人也在社会交往和物质生产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日常交往融合在一起,浑然一体。这种自发的、原始的融合,是非形式化教育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教育的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非形式化发展到形式化,再发展到制度化。至此,教育从生活中独立出来,德育也不可避免地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进入到专门的课程和教材之中,道德教育成为静态的知识教育。对此,胡塞尔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目的就是让教育重新回到生活中去,去“返璞归真”。无论什么样的德育都不可能脱离生活,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与德育的分离,是对生活的误解,是对德育的错误定位。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在“课堂教育”和“静态教育”受挫的情况下,必定要返璞归真,重新回归生活。德育教育的最佳地点并不是课堂,而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在他们的宿舍里,在他们上下课的路上,在他们吃饭的食堂里……之前分析过中职生往往带有厌学情绪,有叛逆的心理。倘若将德育教育回归到生活中,让他们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里接受德育教育,让他们在按顺序排队打饭时接受德育教育,让他们在相互问好的上下课路上接受德育教育……将以课堂为组织形式的德育教育化有形于无形,融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各个时间段里,这样他们不仅不会有烦躁、厌倦、叛逆的情绪,反而会享受关心他人的快乐和被人关心的温暖。如果教师趁热打铁,将这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和现象加以适当解读,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学生切身感受过成为“有道德的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后,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必定能够选择正确的做法,德育教育也就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下课铃一响就收拾东西走人,相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在食堂吃饭,课后一起聊聊天,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转转看看,聆听学生的心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知道他们在生活中做什么,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行为举止……总之,教师和学生只有真正建立一种朋友关系,真正生活到一起去,才能让回归生活的德育教育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三、返璞归真的中职德育教育――回归内心的触动
中央电视台曾有过一档节目――《变形记》,讲的是将一些性格叛逆、爱惹是生非的城市孩子与农村里朴实懂事的孩子互换学习和生活环境一个星期。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那些让父母头疼不已的城市孩子“一夜间”长大,变得听话懂事起来。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这些孩子在农村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农村人们朴实乐观的生活态度后,他们的心灵被深深触动,而这种触动激发了“善本性”,让他们真正地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并从心底、从思想上加以改正。举一反三,如果在德育教育中也能触发学生的灵魂,必定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将简单的课本说教转变成以触动学生心灵感动为目的的引导教育,也是中职德育教育的返璞归真。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让他们懂得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的德育教育通过课本、说教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则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最后由内心做出的。对个人而言,道德是在一个人的内心形成的,回归学生内心触动的德育教育方式恰恰是抓住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核心。试图通过引发内心的感动,唤出学生被叛逆、冲动掩盖了的良知、善良、仁义,让他们依据自己纯洁的内心判断事情的对错,领悟道德的所在。这样,学生才能牢记美德的“样子”,感受到美德的“力量”,成为有道德的优秀青年。
回归学生内心触动的德育教育方式,除了从日常的小事、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仔细体会外,还应当注重对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的利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信息的传递变得异常迅速,国际要闻、国家大事、社会热点能够立刻被大家获知。中职生大都是“网虫”,每天都会花相当长的时间上网冲浪、浏览网页,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往往更高。因此,抓住社会热点,对学生加以引导,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原因有如下两点:①社会热点现象不似那些典型案例,通常发生不久,新鲜感很强,而且事件本身大多内容丰富,值得分析。将热点事件作为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载体,可以有效解决教育内容空洞、无趣,学生厌学不愿听的问题;②社会热点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这些热点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行启发、引导时省下了介绍事件情况的时间和精力,还能更快速地让学生“进入”事件,因而对事件的思考和认识也必然会更加深刻。
利用社会热点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按如下三步进行:①引入社会热点事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这里。学生对当下的热点事件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耳闻和了解,让对热点事件有较深入了解的学生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如有不到位的地方其他学生或教师都可以进行补充;②针对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踊跃发言,让他们自己分析这些事件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赞同还是反对,鼓励他们说出判断理由。此时,教师应做好统计,得到“赞同――反对”的简单统计图;③针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如果大家的整体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对热门事件的看法是正确的,则可以组织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分组时注意,把对事件看法不对的学生尽量分开,让那些对热门事件有正确看法的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的形式说服“问题”学生,引发他们心底的触动。如果班级整体的价值取向消极、看待事件偏激,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应该和学生深入交流、探讨,了解学生这么想的原因何在,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而应该搜集类似的、易于判断对错的正反事例,最好是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让学生针对这些资料进行讨论发言,让他们对这些易于判断对错的事件进行分析,并对出现的一些错误看法及时纠正。绝大多数人能正确判断事件对错后,引导学生将这些事例和之前的热点事件进行类比,引导他们举一反三。以思想的触动为动力,促使他们端正思想,改正错误。这种回归心灵触动的德育方式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看问题。只有自己领悟的东西,才能触发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而心灵的感动足以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且永远不会忘记。
在中职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不仅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更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还是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任重道远。返璞归真的中职德育教育方式针对中职生的特殊性,褪去传统德育以书本和说教为主的外壳,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主要课堂搬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思考、感悟、学习。通过触发内心的感动,让学生能真正反思,弥补不足,完善自己,这样的德育教育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国才.根据职高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德育工作[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7).
那一行行可爱的方块字,那一页页纯洁的脸庞,多象纯情的少女,她用灼灼的目光深情的望着我,我终于按捺不住诱惑,不知不觉向她走去。(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书对我巨大的吸引力,引出下文。)
我愿与她一起细读古诗轻吟古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无限忧愁撩动我悠远的思绪,我仿佛看到词人默默无语孤身登楼的身影,抬头仰望,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轻吟古词,那佳词美句引发了小作者无限遐想,她入情入境,深得其中妙处,于是,那袅袅的书香便浸润到她的内心深处。)
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诵着这耐人寻味的诗句,她的清香仿佛已经浸润到我的内心。(再点书香,文章脉络清晰)
我喜欢在闲暇的午后,与她一起在散文的世界里徜徉,我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我喜欢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他们的文字清新自然,如缕缕的清风掠过,有时,偶然的一个字眼,一句话,或一个片断,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的心弦,叩击我的心扉。生命中那些似曾相识的感动,便会应约前来,温暖着我孤寂的灵魂。(品读散文,那清新的文字如缕缕清风掠过,不经意间触动心弦,那似曾相识的感动便来温暖我孤寂的灵魂。 )
好书在手,我便难以割舍,为情节所牵,为人物命运挂念,随着一页一页地翻过,那抹淡淡的书香会沁入肌肤,随着血液流淌、奔涌……我仿佛感到她像母亲一般慈祥的抚摸、她像父亲一般严厉的批评、她像战友一样忠诚的鼓励、她像老人一样的无限怀恋,她淡淡的香气就像花园里自然的气息,就像人与人之间纯纯的爱意,我被这迷人的香气深深的吸引,无法自拔。(用大段的比喻和排比抒写了读书给我带来的独特的感受,我被这迷人的香气深深的吸引,无法自拔)
渐渐地,她终于融为我的一部分,无时无刻都在装点着我不完美的灵魂。
你是我的那抹香!那抹永远挥之不去,受益终身的香!(结尾扣题,并与开头遥相呼应,抒情作结,也使文章更有情味。)
[点 评]
棉柔香醇,醉你,让你的疲倦风轻云淡……。。。。
爱人,愿我的柔情如深山中的一股清泉,
沁人心脾,淌过你的心田,吻你,让你的忧愁随潺潺泉水流向远方……。。。。
爱人,愿我的柔情如雨后一丝清风,
掠过你的面颊,抚你,让你紧锁的眉头得以舒展,清风带走你的烦恼……。
爱人,愿我的柔情如一片郁郁丛丛的森林,
鸟语花香,如诗如画,任你尽情的漫步其中,抱你,让你的快乐尽洒……。。
爱人,愿我的柔情如一曲劲歌辣舞,
触动你的灵魂,迷你,让你放肆的舞蹈,无尽的消魂……
爱人,愿我的柔情如你手中的一支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