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范文第1篇

一抓重点词句训练,提高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要引导学生寻求词句与段、篇的关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它们在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达到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词句,做到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又能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别饿坏了匹马》这课中的“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这句话中的“饿坏”一词时,如果离开所在的句子,脱离上下文去理解。只能把“饿坏”解释为“肚子空空的,想吃东西。”显然这与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脱节。因而,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究,联系上下文理解“饿坏”在文中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有的学生的说:这家书摊的残疾青年,他家里并没有养马,他买下马草,是为了帮助作者读书。有的学生说:这家书摊的残疾青年,他表面上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马饿坏,实际是不忍心让作者在读书求知上饿坏了。有的学生说:这家书摊的残疾青年,不让作者因没有钱,而不能在他书摊读书,这是他对作者的关心啊!有的学生说:这家书摊的残疾青年,他乐于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如识其人,通其心,感其情,明其理,深刻理解了“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真正含义,既写出了这家书摊的残疾青年关心作者读书学习,又赞扬了他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作者读书的良苦用心。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发展了思维和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一股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在学生的心灵中悄然而生。

二抓重点段训练,培养理解能力

抓好重点段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对重点段揣摩分析,领会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能更好地理解段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分析能力。如教学《落花生》中的“议花生”重点段,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对段中“花生有一样最可贵的,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等书面语言进行揣摩分析,学生很快理解这段主要写借议花生来告诫人们做人的道理。深刻理解了父亲赞美花生的深刻含义,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分析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叙事性作品,富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时注意把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这课,我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外国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这个情节深入分析,仔细揣摩作者拒绝外国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时“凝视五星红旗、摇头、吃力、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的动人形象。由此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以情悟理,深刻领悟到作者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激发了学生更加热爱五星红旗、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抓图文结合训练,培养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精心制作课件图片,图画是短文的形象表现,短文是图画的文字叙述。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时要图文结合,发挥图文互补优势,借助图画和文字叙述,把学习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时,我引导学生在学文时认真观察课件图片,然后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要工程。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随着一声巨响,‘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终于在今天变成美好现实。”等重点词句。学生品味文情,进入意境,一幅参与航天工程建设的人们团结合作不懈努力刻苦攻关默默奉献,才换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辉煌成果的动人画面呈现在眼前。接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和丰富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有的学生说,参加研制“神舟五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科技人员真了不起,有着可上九天揽月的英雄气概啊有的学生说,神舟五号飞船宛如璀璨明珠在太空环绕闪烁有的学生说,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展示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成就步入世界前列有的学生说……这样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启发学生想象,学生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深刻感悟到无数参与航天工程建设的人们多么令人敬佩,“神舟五号” 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充分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成就,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我们真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啊一股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深厚情感在学生的心灵中油然而生。

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是实践者、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让学生乐意地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素质。课后思考题提示了该课学习目标,体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它便于教师遵循作者的思路进行教学,也便于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自学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应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突出训练的重点、难点,依据课后思考题精心设计自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钓鱼的启示》为例,我首先按课后思考题提出自学要求: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样做?“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通过学生自学和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讨论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了:由于“我”钓到鲈鱼的时候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尽管“我”对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父亲这样做,为的是要“我”从小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后来,“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又从中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教育内涵,获得了从小要接受严格道德教育的启发,提高了自觉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范文第2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儿童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的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兴趣只是一种动力,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少年闰土》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说说闰土和“我”在一起时,给“我”讲了哪些事?并找出相对应的段落;学习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中,你选择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在学生学习完闰土的外貌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人物外貌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

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让学生想一想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黑洞洞”是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这些含义深刻的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启发学生:课文几次写了“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每次都是谁对谁说的?你怎样看待残疾青年对“我”说谎?学生带着问题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比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一个:“老人为什么要每天步行20余里去喂海鸥,他不觉得辛苦吗?”;“老人在叫海鸥名字时,为什么会亲昵得变了调?”;“海鸥在看到老人的遗像时,为什么会轮流飞到遗像前瞻仰遗容,还肃立不动?”等等。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由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范文第3篇

2011版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围绕核心目标,加强“语用”训练,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怎样把握好“语用”训练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与破解语言形式的秘密,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的魅力”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值得探究的课题。

案例描述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片断: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师:同学们,这个句子有好多特别的地方。大家仔细看看,它在用字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段话一开始就是三个“别”连用,后面还加了省略号。

师:三个“别”连用,用一个行吗?(课件出示改后句子)

生:不好,三个“别”连用更能体现出残疾青年的急。

师:那用三个“别”,中间用顿号隔开行吗?(课件出示改后句子)

生:这样也不好,三个“别”一隔开,就体现不出残疾青年的着急了。

师:谁能通过读一读这三个“别”连用把青年的急表现出来?

师:生活中哪些字可这样用?什么情况下用?

生1:如“好好好……”,在妈妈很爽快地答应我要求的时候可以用。

生2:如“没没没……”在――(生讲不出什么情况下用)

师:小红,你昨天抄别人作业了?

生:“没没没……我的作业是自己写的。”

师:大家体会一下,一个字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叠用?

生:在急着表达自己观点时可以这样用。

案例评析:

上述案例中,学生领悟了课文中“把语言放在提示语前面”的巧妙之后,“言语表现”的需要已经激活,正是需要老师创设语境“顺就、呼唤、激励与引导”的时候。可喜的是,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以一句“生活中哪些字可这样用?什么情况下用?”把学生从言语形式习得引向言语形式的应用。这样,把作者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命表现建立起关联。这时候的精彩、巧妙就已经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紧密地结合起来。

案例描述二:

师:同学们,再看看这段话在标点使用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

师:感叹号一般什么时候用?

生:在表达强烈情感的时候用。

师:不用感叹号的话,可以用什么标点?我们来看看不用感叹号会有什么不同。

抽生分别读不用感叹号的句子和用感叹号的句子。

师:你能体会到两人在情感表达上的区别吗?

生:不用感叹号显得很平淡,用了四个感叹号残疾青年着急的心情,一心为“我”着想的品质就马上体现出来了。

师:可见用好标点对于表情达意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案例评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 联系生活 感情朗读 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求,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好的情景如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共识。尤其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多年教学工作的探索实践,我发现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要注重启发性、渲染性,力求简练而有趣,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上一年级的课文《美丽的夏夜》时,上课铃声一响,我就说“孩子们,今天老师累了,先陪老师睡会觉吧!”孩子们很听话的闭上眼睛趴到桌子上。这时,我悄悄的告诉一个女孩子,“晚上黑洞洞的,你掉进河里上不来了,怎么办?想一想,做一做!”孩子想了想,开始呜呜的哭,其他孩子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紧张地问:“张翔,你怎么了?”张翔的脸上竟然挂着泪珠,“我害怕!我掉进水里上不来,我回不了家!”这时,其他孩子情不自禁地的伸出手,“我拉你上来”。张翔擦干眼泪笑了,其他孩子也笑了起来。我引出了课文的主题“助人为乐”, 趁机导入课文。那节课孩子们兴趣很浓,字认得快,课文朗读得有情感,还领悟到了助人为乐的精神,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教学应走进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跟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而不是只关注课文,为了解读课文而解读,真正的解读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去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只有跟生活有联系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记得牢。记得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由于我没有按进度上,一直看天气预报,直到预报说要下雨时才上的。那天,校园里,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我组织学生分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认真观察各种动物下雨前的不同行为,学生有的在砖缝里观察蚂蚁搬东西,兴趣很浓厚;有的寻找自己要观察的动物;有的追着燕子细心观察……到上课时,学生读了课文后开心的笑着,高声的喊着,“老师,是真的!是真的!”课堂上有的问,有的答,气氛与平素大不相同,下课后,还跑去校园里问教师其他动物在下雨前的行为。

三、加强感情朗读,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朗读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朗读,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朗读,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朗读,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由此,利用朗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充分调动朗读的感染力,给知识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去读,让学生的心田得到滋润。学生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朗读中,声情并茂,我隐约看到了他们眼中晶莹的泪花,——这不正是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朗读中表现出的感动,一匹不存在的马,一个摆书摊的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用特有的方式感动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体会到那个善意的谎言,是美好的心愿,是无处不在的爱,是一曲爱的颂歌。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朗读中流露出的愤懑、惋惜,这是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昔日辉煌的圆明园,看到了圆明园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后的入境朗读,是文本语言感染了他们之后的心灵诵读……在课堂上书声朗朗,我们听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看到了学生与作者思想碰撞生成的火花!我们确信,这时的学生已爱上了语文,喜欢手中的这本语文书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参考文献:

[1]田许明.提高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9).

[2]杭海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 2010(16).

[3]谢晓红.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上).2010(06).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范文第5篇

一、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学科具备道德唤醒的基本功能,能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教化需求。首先,小学语文课程渗透了丰富的道德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道德、关注道德、体验道德,通过接纳道德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与规范,逐渐培养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力,鲜明的人文属性意味着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而道德即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上,语文学科对人性的表达与理解充满了对人精神价值的关注以及使人向善的正面力量,能达到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部分,除了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与社会生命都包括道德成分,学生道德成长与生命质量提升的关系在于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即道德教育我们除了爱自己还要懂得爱别人,从而获得充满温情的生命关系。对此,小学语文基于德育内容对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表现为以下内容:第一,生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安全教育、自尊教育、自爱教育等等;第二,心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坚强勇敢、谦虚宽容、勤奋上进、自信感恩等等;第三,社会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奉献精神、关爱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助人、学会交往、追求正义等等。因此,小学语文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其基于道德因素的融入,激励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内涵,促进小学生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呵护小学生心理与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

二、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基本途径,是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力量,并基于道德体验认知生命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归类总结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残疾人题材,向他们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哪些残疾人?第二,这些残疾人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第三,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第一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度,学生需要亲自去归纳与提炼素材,从全新的角度探究课文,最后的结果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的“盲婆婆”、《微笑着面对一切》中的“桑兰”;中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番茄太阳》中的“女青年”、《给予是快乐的》中的“弟弟”;高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轮椅上的霍金》中的“史蒂芬·霍金”、《海伦·凯勒》中的“海伦·凯勒”等等。这些人物个个都形象鲜明、充满强烈的生命感染力,学生在对残疾人形象的审视中能很快捕捉到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例如霍金克服生命缺陷致力于科学研究、阿炳的眼睛坏了却仍然对音乐充满向往,除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使学生深受感染,亦不乏让人肃然起敬的道德号召力,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为了让“我”不用付钱而心安理得的看书,叮嘱“我”每天为他送马草,其实他根本就没有马。这样的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何其渺小,但美好的人性力量一旦被发现,又是怎样地光芒四射!学生从普通的甚至显得卑微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的道德震撼比一切说教都要管用,如此经由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归纳与情感体验,教师再让学生展开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发言,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在课前笔者问学生什么是生命的力量,他们往往含糊其辞,现在却会举例告诉你:“霍金坐在轮椅上只有三个指头会动,却写出了伟大的《时间简史》,这就是生命的力量!”问他们什么是道德,他们也会明确地回答:“道德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心。”可见,小学语文生命道德教育的真谛是:让道德去唤醒道德,让爱去启迪爱。

总之,教育之功不在于训练学生谋得职业,而是在激励学生涉猎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人格、品行等精神维度亦有所追求,小学教育在小学生“成人”过程中的最大作用是唤醒小学生的道德意识。然而,单纯的道德教育并不足以培植小学生的道德基础,将道德置于生命的真实存在中才会起到撼动人心的教育力量。对此,语文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与生命体验素材成为首选学科,其卓越的道德浸润价值不仅能审美,还可立人,本文主张以语文学科内容为载体,以美引真、以真储善,帮助小学生认识道德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呵护学生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推动学生的道德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范文第6篇

一、走近学生,让学生平等地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环境和氛围的核心是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接受教师的人格、态度、语言等等,尤其是心理的互相尊重感、平等感。我们都知道,真正的朋友才容易讲真心话,我们教师和学生就要做讲真心话的朋友。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家里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摸摸,什么都想问问。父母心里因为爱意,对此充满了宽容与谅解。无论孩子怎么玩都乐意,无论孩子怎么问都不烦。可是,为什么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的孩子却发生了“变形”呢?孩子到了学校越来越不爱问了,回家也很少问父母了,孩子的天真也在沉默中过早地消失了。

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问起来,我们必须走近学生,获得他们的信任。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外表上,更要在心理上走近学生,把轻松带进课堂,用自己真诚的微笑,和学生相处,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相融。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发问。比如,教学时我会说:“请同学们大胆地说或问,说错了也不要紧,谁能保证次次都对呢?”慢慢的,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都变得积极了。

二、走进角色,让学生用体会去问

这里讲的“走进角色”不仅指学生,也是指教师。即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编者一同进入角色。在这样的前提下,提问才更有质量。以前的教学,我们只注重教师的感受,或是作者的感受,其他的都忽略了,尤其是学生的感受,照顾得太少了,而学生的感受恰恰又是最重要的。教师一堂课问到底,学生一直跟着教师的问题走,他们也就没机会去问了。因此,只有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编者一同进入角色,才能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我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在学生知道了这是杜甫的诗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质疑:“快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杜甫还有别的“快诗”吗?此时,我出示了杜甫的《春望》,介绍了当时“安史之乱”的背景,学生们的体会骤然加深,自然就能体会到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关心人民疾苦,这里的“快”,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为人民的“快”。在这堂课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深入体会,效果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教师放下了“架子”,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问”才会水到渠成。

三、走入文本,让学生善于去问

读书贵能疑。现在的高效课堂,追求的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受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限制,有时不能够做到自觉质疑。如果教师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提问,去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1.从课题发问。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学生问:把谁的心脏带回祖国?心脏怎么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高兴学了,教师不就教得更轻松了吗?

2.找重点词句问。如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的文眼——“喜”。一学生由此提出质疑:杜甫为什么“喜”?“喜”到什么程度?杜甫的家人怎样“喜”?

3.抓关键矛盾提问。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负荆请罪》中讲到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学生对此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蔺相如那么怕廉颇呢?为什么廉颇那么大胆?蔺相如怎么那么软弱?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了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通过精读课文,一步步明白了蔺相如的深明大义与顾全大局,从表面逐步走向了深入。由此可见,抓住矛盾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4.对比语句提问。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对此,我出示了两句话让学生比较:(1)“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2)“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有学生问:“这两句不是一样的吗?”我说:“你仔细看看一样吗?”学生又问:“少了一个字有什么区别吗?我看一样。”有的学生在仔细品味了以后,说出了不同意见:两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缜密。

5.找感兴趣的部分提问。如《海伦·凯勒》一文,有学生问:为什么海伦的手指会“说话”?为什么她眼睛看不到还能描绘心中看到的世界?再如《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一学生问:为什么明明没有马,反而说有马呢?卖书的人撒了一个谎,这样好吗?这些问题很有价值,为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提供了“脚手架”。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范文第7篇

本班现有学生28人,其中男15人,女13人。经过5年的努力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学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有一定的认识,集体主义观念在逐步加强。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面临升初中的压力,所以班级中涌现了一小部分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的孩子,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在行为习惯上都成为同学的好榜样,比如:王丽娜、邵佳乐等。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学习积极性慢慢提高,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比如:王晓亮、陈林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后50%的学生:陈毛旦想学好知识,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进步不了;王凡学习很积极,可是今天会了明天又忘了;还有邵齐、王子敬等他们都是求上进的孩子,但是他们成绩不如人意。最令人头疼的是:邵玲、张昭作业经常不完成,张超伟经常迟到、拒交作业,上课习惯糟糕等等。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进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因材施教,尽量从毕业班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各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 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室、远程教育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四、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五、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七、优等生的提高、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对优等生的要求要高于班级平均要求

2、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采取特殊手段,使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能够更加精进。

3、优等生起带头、示范作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课堂中能够帮助学困生,以使大家能够共同进步。

4、努力寻找优等生各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加强训练强度,以求他们能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针对本班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请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多说几遍;并在课后对后进生的作业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解答。

3、课堂时间里给予适当的机会,请后进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其他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时间和场地。

八、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2 9/6——9/10 3 草虫的村落 4 *索溪峪的“野” 口语交际习作 一;回顾拓展一 6

3 9/13——9/17 单元检测与讲评 5 詹天佑 6 怀念母亲 75 9/25——9/30 单元测试讲评;9 穷人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11唯一的听众 12* 用心灵去倾听 7

6 10/1----10/7 国庆节

7 10/8—10/15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单元测试 与讲评 13 只有一个地球 99 10/25—10/29 回顾拓展 单元检测与讲评;17 少年闰土 19* 一面 7

11 11/8—11/12 单元检测与讲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7

12 11/15—11/19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714 11/29—12/3 口语交际习作(2-3)回顾拓展七;单元检测七;27* 蒙娜丽莎之约 716 12/13—12/17 口语交际习作八;单元检测八 718 12/27—12/31 选读课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