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厌学

儿童厌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童厌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厌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学习能力厌学预防为主

社会的经济模式决定着教育模式,教育又转过来服务于经济。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以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知识消费分配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知识是经济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它对经济的贡献率极大地超过了其他各生产要素之和。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劳动是从事知识的创新与改造,知识的生产,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与传递,知识的应用与消费等。因而,知识经济从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消费能力。然而,知识的创新、生产、应用和消费必须建立在知识学习基础之上,劳动者只有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形成知识的创新、生产、应用和消费的能力。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与经济的相互推动作用,导致了知识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劳动者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体才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才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显得非常非常的重要,已经成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与发展的第一需要。

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全社会都在着力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集体、学习型团队如雨后竹笋,正在不断形成。然而,正值成人的再学习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今天,少年儿童厌学情绪却与日俱增,不断蔓延。这是多么让人揪心的反差呀!由于少年儿童厌学情绪的不断滋生和漫延,不仅给他们自身的学业与健康发展造成心理障碍,还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重大的负面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厌学情绪的日益加重,导致了一些学生逃课甚至逃学、攻击、偷盗等极端行为,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因而,解决少年儿童厌学问题已是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那么,解决少年儿童厌学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在哪儿呢?我认为应重在预防!

小时候,听妈妈讲过扁鹊的故事。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在当时声名显赫、家喻户晓。其实,扁鹊有兄弟三人,他最小,两个哥哥都是医生。当时的魏文王得知此情后很感兴趣,便召问扁鹊:“你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到底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回答道:“长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吃惊地追问:“你的名气最大,你中兄次之,长兄名气则小,为什么反而长兄的医术最高明呢?”没想到扁鹊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回答:“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在骨肌上开刀动大手术,救人于危机之时,所以人们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传扬全国;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我中兄虽说病治得好,但他只能治些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是及于乡里,人们觉得他的医术水平一般;而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并不知道他事先已经铲除了病因,做到了防患于未然,所以觉得他的医术普通,但在医学专家眼里长兄才是真正的医艺高明者。”

的确,“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树立了“防大于治”的医学观和教育观,我们的现代教育更应该牢记祖先遗训,发扬与广大“防大于治”的思想,牢固树立“学校教育,以预防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少年儿童厌学教育的问题上,应着眼源头,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铲除病因”上,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儿童厌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贫困;对策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大歇乡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打架斗殴,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儿童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自恃手中有钱,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3.心理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探索

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 “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2.建立示范家长学校。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实施“四个一”工程。

要求每位家长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至少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通一次电话;每年回家团圆一次。

4.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指导制度。

在学习指导上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科任教师备课要做到“五个明确”,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材特点、难点、重点,明确双基训练任务和方法,明确教学思路;上课要做到“五个精心”,精心设计导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法,精心使用教具,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要做到“三批三改”,基本题多批多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面批面改。

5.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学校应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留守儿童”,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活动。每学期召集全校儿童开展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举行“关爱留守儿童见真情”主题班会、“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实践活动等,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沟通,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给“留守儿童”送生日贺卡等系列教育活动。同时班主任要带领“留守儿童”过集体节日,让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之中。总之,正面教育可以让儿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儿童孤单、悲观的阴影,促使他们愉快生活和学习,从而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

6.注重“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把关爱留给儿童。

“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老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要注意谈话的技巧和方法,美的语言。做到这些,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在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沟通时,脸上一定要有微笑。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是良好的风度、是成熟的心态;微笑是对成功的赞许、对失败的鼓励;微笑是朵朵小花,应绽放在“留守儿童”寂寞的心田。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f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墨香榛子;《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原因分析》;2011年5月.

儿童厌学范文第3篇

结合实际,分析厌学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是厌学的主要群体,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导致学习自信心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特别是升入中学以后,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学,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中学教育的应试压力并未消失,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高中名校的择生标准仍旧是成绩,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初中学生的作业量在“减负”要求之中都没能实质性的减少,增加作业量来换取成绩,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还在流行。这种无视学生主体性,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要求的落后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然让学生感到厌恶,显然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家长的高期望、教师的高要求与学生发展失衡是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动力”。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短期、快速追求发展的心态影响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也呈现出短期效应,追求学习上的快乐已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事实证明,以这种短期效应的心态来指导中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正是学生厌学的“动力”。

个别教师的不良师德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教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与人际关系差有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不应漠然置之,而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他们。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治理厌学现象

班主任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要在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各科教师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

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治理厌学的助动力。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儿童厌学范文第4篇

每个班级当中总有几个让老师“头疼”的小家伙,他们贪玩、对学习不当一回事、功课不认真。难道是因为他们太笨了,学不会?其实不然,恰恰这些小家伙在课下都是出了名的机灵鬼。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不愿意学习呢?因此,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个案情况

小磊8岁,虎头虎脑一个胖小子,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看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学校里,他总是活蹦乱跳、大汗淋漓,课间他的身影随处可见。唯一的不足便是对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上学习不认真,一下课就没影儿,如果老师要一个个检查完成了才能休息的话,他就胡乱做一通应付了事,所以学习成绩自然提不高。

三、形成原因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简单地说,就是儿童不爱学习,缺乏学习动力。这类学生厌学基本都有以下共同的特征:贪玩,注意力涣散;怠课,对学习不当一回事,学习被动,丧失兴趣,学习成绩下降;没有时间紧迫感,功课不认真。同时,这些学生又具有另一个共同特征:即智力正常,甚至不乏智力超常者。可见,厌学症大多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只要干预及时,是可以帮助小学儿童纠正这一问题的。

四、教育对策

此类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令老师非常头疼的,却又是不得不面对和亟待提高的。

1.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励孩子去学习,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生活所必要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于老师来说,除了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以外,还要善于创设一些教学情景,利用必要的媒体,巧妙导入新课,让学生怀着轻松好奇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2.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学习

依据尝试教学的理念,学生在尝试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他们以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寻找规律,那就一定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给予每一个学生期望与鼓励

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4.良好的师生沟通,做好厌学学生的心理导航

儿童厌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厌学;原因;对策;个案分析

学生厌学是当今中小学学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小学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特别是中三表现尤其明显。《新华网济南9月9日电》:开学已经一周了,但是山东临清市的一名初三学生还是不原到学校上课,没办法,家长领他找到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目前有不少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许多教师十分忧虑,常听教师抱怨,不是我们不愿意教、不想把学生教好。学生不想学,教学效果将会很不理想,情况严重时,特别不想学的人会站到学生的三分之一。可见,这个问题已该我们大家深思熟虑了。若不想出办法尽快解决,将会对基础教育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求知,培养能力学本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学生及其家长包括那些厌学的学生也应该知道,这些标题老师不知讲了多少次。学习是如此重要,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呢?

一、学生为什么厌学?

1、学生在校时间长。以小学为例,学生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前得吃好饭,外村的学生还要跑四五里路来学,起的甚至还要早。七点半上到下午七点,在校时间长达十一个小时。正课八节,其它时间学生还得做作业。有些学生上午还要留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那能受的了。

2、学习任务重。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出的考题越来越难考试结果高分少低分多,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的业务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的团团转,看到学生不学就生气,一气之下就会批评学生甚至会动手打他们。学生的逆返心理特别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不想上你的课,造成旷课、逃学等不良现象。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是不够。

4、学生的家长对学生娇生惯养,要求不严。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累着,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多吃点多玩会儿,更有家长帮助学生欺骗老师。使学生不自然的养成了学习涣散、怕吃苦、不求上进的生活方式。

5、对教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一个好教师是让学生在乐中求学,不称职的教师会让学生死记,逼他们记,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二、学生厌学的表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睡懒觉,小声说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戴耳机偷偷听音乐,不听讲,不记要点,不完成课堂作业。迟到、旷课、早退、不完成课外作业。遇到这种情况任何负责任的老师都不会放任不管。批得轻了不起作用,批评的重了学生会与教师顶撞。课堂时间有限,每节课都有特定的任务,这样一来课堂上的任务完不成,教师就会补课,而学生就会觉得作业多任务重。为了保质量,有的学校把优差生分成不同的班级,最终的结果是优生之间竞争激烈,差生之间风气不良。

三、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以语文教学为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字,会用字组词,会用词写句子,并且会分析句子。使学生能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了解教材,弄清这节课要讲那些内容,有那些美学教。其次要了解学生,他们对那些内容有过接触,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想使他们加深那些印象。

〈二〉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办法1、变大班为标准班。一个班的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兼顾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30-40人之间,便于教师辅导管理。

2、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尽职尽责,严防学生掉队。现在农村小学班级人数不是很多,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条件,层层把关,如果学生在某一级或某一学科知识、技能欠缺太多,以后再赶上来就会十分困难。

3、学生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要及时了解。还要对学生进行访谈,访谈是一中人际沟通的行为,是一中社会交往的过程,访谈时要互相信任,平等合作。按照美国学者塞德曼的观点,深度访谈至少应进行3次以上。[2](p173)

4、采取务实的态度。如果学生确实没学好,又具备学习潜力,该留级的就不要勉强升级。农村的家长多数不想让孩子留级,他们怕负担过重,又认为学习又没有多大作用,干脆就让学生早点毕业好帮助家里干点农活。由于上述原因,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校长说情,有的家长说不通就算了,但有个别家长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会与教师或校长吵架,说脏话就更不用说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所以,我们教师就要不怕麻烦地给家长做工作,耐心细致地去说服他们。

5、千万不要让孩子们去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录像等,更不能让他们上网打游戏。从理论上讲,学生上网可以查资料,学知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十分有限,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上瘾,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6、各学科之间要相互配合,防止学生偏课,对已经有偏课现象的学生要个别辅导,查找其原因,寻找出路,让其悬崖勒马,及早回头。

7、善待差生。差生也有自尊心,我们要保护他们,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我们要善于利用两良机,把握机会,不失时机的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儿。错了给他们纠正,对了给他们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教师要研究教育方法。

1、重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

例如对学生不当行为的观察吵闹或说话不适宜的运动不当地用材料损坏设备乱拿别人东西防碍他人学习违抗老师拒绝参加活动观察者每1.5分钟对自己的学生做一次记录,上表每一列代表1.5分钟。除此之外,还要用其它部分继续对相关事件进行记录,比如教师如何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做出反应,是点名、训斥或是转移学生注意等,然后学生如何对教师的反应作出回应;是争辩、抗议还是安静下来,按着不当行为是终止、减少还是继续。这样几个时间段记录下来,观察者就可以掌握一节课内,教师课堂管理的大致情形。

2、如何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常个案研究是对特定的人、事、物所进行的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任务是对个案研究的行为、特征提出描述性的报告,并为最终判断提供现实的证据。

个案研究的步骤:(1)、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是什么?如:学生厌学必须加以确认及界定。有时候问题的性质并不如问题表面上所显示的那么明显易查,因此确认问题性质时,研究者不要“以偏概全”来界定问题性质。

(2)、把握问题关键“哎!学校/想忘掉/书包小小/人却欲将老/上课想着睡觉/却被老师话打扰/托书发呆冲着墙微笑/哈欠连连眼疲劳/心中风儿飘飘/幻水波涛/长叹暗笑/受不了/啥时/跑!”[1](p1)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使很多学生“人却欲将老”,这是济南市一位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做的诗,表达了自己严重的厌学情绪。斯宾塞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论述,他认为,儿童厌恶学习的欲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良教育的后果。有的都是运有惩罚的办法强迫儿童接受“一些复杂的无从了解的事实”,“不能消化的知识”,而很小顾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和接受能力,因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厌恶感。斯宾塞认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实际经验基础上。“因为书中字句只有根据对事物和过程的接触已经相当广泛的时候,才应该给他介绍书籍所共给的那些新知识的源泉。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如: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必须通过资料的收集,从问题的性质中找出相关资料再加以核对、评估及分析,进而确定问题要解决的答案。

(3)、了解问题的背景个案问题发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以学生厌学为例,背景就是应试教育。翟静说,近几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一方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由于学习压力大心情压抑。另一方面有的孩子考分越来越高,但行为能力越来越差。原由就是学生的时间紧,任务重,实际问题不会这样简单,问题的状况与理论上或理论上的普遍情况不尽相同。因此研究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问题发生的过程、条件,了解个案的内在动机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4)、提出解决方案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者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观察、思考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还有遵循以下原则。

A、整体性原则我们要实施整体办学,整体育人,以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虽然也可以“整体办学、整体育人、整体发展”来概括整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但也要明确,它的核心是整体育人。学校要通过整体办学,调动整体教育力量,把学生作为整体去培养。

B、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的实质,就是要确认和落实学生是学习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地位,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题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要真正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儿童,就必须、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和发展学生“乐学、勤学、会学,自主、自理、自强”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的成功体验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提高报负,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C、愉悦性原则要实施愉悦性原则,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优化校园环境的建设,创设具有儿童乐趣,催人奋发向前,与愉快教育宗旨相吻合的美化、绿化、净化的学校教育环境。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5)、付诸行动检验效果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有很多,比如: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有家长方面的也有社会环境的。这些方法哪些会有实效要在行动过程中加以检验。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效或出现新问题时,可以回到前一步骤,重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断的循环重复,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6)、形成最佳决策解决的决策会很多,研究者要在比较评价各种结果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决策。

例如要在个案研究对象是具体某位学生时,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A、确定研究对象,选择一个厌学的学生B、收集他的个人资料如:性别、年龄、籍贯、身高、体重、病史、性格、气质、完成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

儿童厌学范文第6篇

摘要农村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要发展好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困扰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中国的发展才有后劲,我国才能真正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教育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远离都市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水平还很低,近几年虽有所改变,但教育的整体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存在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设施陈旧、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诸多问题。通过近几年的研究,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如下问题。

现状一:素质教育――水中望月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但是,素质教育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还是一个很难落实的“口头教育”。这是因为: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一是教师人员总量偏少,由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导致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来此从教,数量有减无增。二是缺乏专职教师,音、体、美等课程教师数量少,此类课程大多数由语数教师兼任,多数教师缺乏艺体类的专长,因而敷衍了事,或改上语文、数学。

其次,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思潮,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放任自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轨。农村学生为了眼前的利益,年纪小小就外出打工,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现状二:德育工作――空中楼阁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工作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二是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三是农村地区德育基地缺乏,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大。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培养少,直接导致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一个众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师心目中品学兼优者,也可能出现在学校里很听话,在家里却很霸道,在社会上很冷漠的双重性格。

现状三:教学方式――老调重弹

教学方式通常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方式。新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与个性化,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体系,体验过程,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获得课程资源较难,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即使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多是局限与大量的问答式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千差万别。

现状四:厌学情绪――日渐严重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感,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一切的不良心理现象。农村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学习兴趣弱,缺乏主动性;自信心不足,常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差进而辍学。学生厌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内在因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的不足,而外部因素如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也起到消极的推动作用。

(一)内在因素:

西部农村地区厌学学生中,一部分人的智力是正常的,但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强烈,没有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为情绪左右,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往往有偷懒取巧之行为。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疑难、考试成绩不佳,受老师训斥、冷漠,家长的打骂或受到外界某些诱惑之后,厌学心理随之产生。也有一部分人的智力相对不高,在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及同龄人,他们在学习上不讲究方式和方法,随着就学年级的升高,学习门类增多,内容加深,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到了毕业年级,成绩总跟不上,又受到升学及家长的压力、责怪,同学及老师的冷面相视,厌学心理更加突出。

(二)外在因素:

1、家庭教育的失衡造成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使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

2、社会上的不正风气,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伤。

社会上的“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侵蚀和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当,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却疏于学习、及时充电,新课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仍然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体验,只顾完成授课计划,草草了事;复习课教学,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抛放重复性、机械性练习,强行占用学生休息和娱乐时间,久而久之,逆反心理随之产生。

(2)师生关系不融洽。部分教师没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共同寻找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而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走下坡路。

现状五:“留守儿童”――情感荒芜

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以后,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同样困扰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学业失教。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老人们对孩子的作业辅导、督促、检查一筹莫展。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亲情失落。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绝大部分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常觉亲情失落,感到特别孤独。

3、心理失衡。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且正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让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和任性,甚至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4、道德失范。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真正为师生“减负”。

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其次,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继续改革和完善招生录取制度,不要让高考成为素质教育的门槛。

第三,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对策二: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小学阶段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

加强德育常规教育工作。在德育内容上,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在德育方法上,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平等的、在德育途径上,要注意全面推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班主任通过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任课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里生态环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文化服务、公益劳动、敬老助残帮困、文明共建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对策三: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狠抓学习立师德。一学理论,提高认识。落实学习时间,营造学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二学先进,引领前进。组织收看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三学礼仪,提升气质。践行礼仪教育要求,提升人文素养。

加大培训树观念。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树立正确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锤炼师能育精英。坚持专家引领,拓展教师视野;开展教学沙龙,引导同伴互助;组织教师讲坛,推广优秀成果。

对策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向导。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消除学生厌学情绪,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循循善诱,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往往怕学习枯燥艰苦,觉得知识没有多大用处。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2、制定合适目标,不断激励学习。

帮助厌学学生制定一些恰当的原则性目标、具体性目标、阶段性目标等,从较低要求开始,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逐步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这样,使学生感到有成就感,渐渐消除厌学情绪。

对策五:关注“留守儿童”,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信息。

儿童厌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情绪;应对策略

引言:现在很多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但是,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许多家长又都把期望寄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考试当中。于是,在“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等传统思想的指导下,人们爱把孩子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要素。再加上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等等因素,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的脆弱和反叛?如今的孩子吃穿不愁、生活优裕,却为什么总是喊苦、喊累?为什么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如此困难?这等等等等的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成人和教育者的重视和思考。于是,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策略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学校和家庭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厌学情绪的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

主要表现: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二、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

“分数“的指挥棒还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重复机械的作业,过重的题海战术在教师中还有存在。学生被分数、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调查表明,约半数的6岁至14岁的城乡少年儿童学习时间和睡眠时间不符合国家标准,表现为学习超时和睡眠不足。同时,加上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不当,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甚至厌学。还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育人的艺术,学生成绩不好,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地辅导、鼓励。而这种教育只能让学生越来越厌倦学习。这些厌学的学生又往往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消极的行为。

2、家庭方面

(1)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

(2)家长的听之任之不重视。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3、学生方面

许多厌学的学生,并非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也不是由于性格中具有不能吃苦的品性,而是由于在学习方面存在着某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落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也就是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引起学习障碍,如: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此外,儿童如果患有“多动症”,也会对学习成绩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结果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落后了、厌学了。看到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教师,无容质疑。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三、厌学情绪的应对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加强家校联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联手共管,做到学校能及时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而家长能把学生在家的情况提供给学校。

2、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加强各项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管理。改变教师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角色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定教”的教学观念。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高高兴兴、主动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除了要求老师具有必备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善于创设活泼、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怀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2)、尊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鼓励和期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指导课余生活。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

(二)家长方面:

1、唤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作为家长应帮助孩子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变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学习,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古今中外的名人有关学习的故事,给孩子树立榜样;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边玩边学习。

2、培养孩子稳定的学习情绪。家长要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认识水平,要使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身的需要。认识的逐步提高,有助于孩子学习情绪的逐渐稳定。

3、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厌学,不要过分着急和焦虑,而应营造宽松温暖的学习氛围,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家长应该主动体贴,安慰孩子,克服孩子心理上的挫折,多给孩子支持、疏导和鼓励,还可以送孩子去心理咨询。此外,家长还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休息、娱乐和活动的时间。

儿童厌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厌学;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8-02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福利越办越好,人们生活无忧无虑。可我们生活在农村的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意识淡薄,无学习目标,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农村中学生作为新一代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文化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所以农村中学生厌学的转化教育迫在眉睫,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一、造成厌学的因素

1.社会影响。随着社会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大都是自动化了,这就为技术工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正当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而未读过多少书的农民技术工每天却能挣到200~300元,由此而产生的“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造成深远影响,很多游离在读书与就业边缘的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会辍学打工,走读好书不如早创业之路。

2.家庭影响。现在农村家庭大都转为富裕,由于父辈过惯了艰辛的生活,让孩子幸福的思想油然而生,家长客观上没让孩子吃苦。他们中的一部分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或无法就业,靠打工的父母经济资助维持生活,甘当新一代“啃老族”。另外,家长心目中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农村中多数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学生在家无人管教或缺乏管教,成为“骨肉分离”的留守儿童,这种“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的厌学情绪必然滋长。

3.学校教育影响。由于现行考试体制的弊端,考核教师的优劣还是以学生成绩作为单一的衡量标准,应试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的主流。所以学校教育就一味追求学生的分数,淡化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也单一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厌学情况也时有发生。

4.学生自身因素。现阶段学生生活条件普遍好了,他们能吃得好穿得好,每天还有一定量的零花钱,很容易丧失忧患意识,更无长远奋斗目标,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中遇到一点点困难,他们就会退缩,就会逃避,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用坚强的毅力去战胜困难,也必将导致厌学。

二、农村中学生厌学的转化机制

1.改变思想意识是前提。(1)家长意识的转变。“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任何思维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有知识可能促发展,知识就是生产力”的意识,以此出发严格要求。(2)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老师在学生意识形成,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老师,我们要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人才。即使有的学生成绩不好、厌学,我们也可以从锻炼学生素质方面入手,做学生喜欢做的事,从而转化他们厌学的情绪。此外,老师也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老师和家长共同引导、关心、理解他们,使他们的学习朝着预想的目标前进。(3)学生思想的转变。任何学生都有他们的优点,这是不容置疑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就需要去挖掘并及时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引导并鼓舞他们的志气,让他们克服焦虑痛苦、心灰意冷、消沉沮丧等悲观情绪。这样,学生就会饱含热情地领略学习的快乐、畅想的惬意,他们自然而然就愿意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2.改变行为习惯是根本。(1)家长做好监管工作。农村家庭的原因造成的留守儿童较多,但为了孩子的明天,家长可以选择就近打工,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关心、处理、纠正。家长经常与孩子接触,能了解孩子行为、思想的变化。同时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长的关怀和爱心,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转变厌学情况。(2)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学生厌学情况的形成是长期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大多数厌学学生都受到了家长、老师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即使某方面做得好、有进步,也未及时得到表扬。所以转化厌学学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不仅需要有耐心、热心,还要有恒心,需要更多地表扬和鼓励。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小王,经常迟到、旷课,从不完成作业,有时还公然和老师作对。一次,我找他谈话,拉着他手说:“人,不怕犯错误,以前做得不好,但已经过去了,我发现你热爱劳动,你暂为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让大家认可你。”他看着我吃惊地点点头。后来,我经常找准时机表扬他的优点。这样他的缺点就慢慢淡化了,渐渐地他也喜欢上学习了。(3)抨击心灵激发动力。厌学情绪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在心灵深处激发学习动力。我教过一个女生小文,她家开一小商店,母亲经常生病吃药,但她总是认为自己家里有钱,在校经常调皮捣蛋、违犯纪律、对待学习马虎了事。一次她向父亲要钱未给,她就自己去找,发现了父亲卖血为母亲治病的事情,那一刻,她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撞击了一下似的难受。从此小文变得沉默寡言了,经常看到她在教室里埋头苦干的身影,她要以学习来回报父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4)制定切实可行目标。老师帮助学生制定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一天比一天多一点,让他每一天都有“想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优化考核机制是保证。现行考核制度,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做法会加剧应试教育的推广。因此,应改变考核机制,客观上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审美素质,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健康活泼地成长。从而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客观地引导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厌学情况的发生。总之,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他们的转化势在必行。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爱才能完成。做好农村中学生厌学的转化,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祖国的发展繁荣,有利于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留守儿童调查报告[DB/OL].(2011-10-11).摇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