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典诗词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商品广告词古典诗词
广告是通过一定媒体向用户推销产品或招徕、承揽服务以达到增加了解和信任以至扩大销售目的的一种促销形式。人们把广告比作信息传播的使者、促销的催化剂、企业的“介绍信”、产品的“敲门砖”,甚至有人认为在今后的社会里,没有广告就没有产品,没有广告就没有效益,没有广告的企业将寸步难行。这就是说,广告是企业促销必不可少的手段,能否有效地使用广告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而一则广告是否会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词的设计是否成功,因此,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地精心设计自己商品的广告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便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一、古典诗词在商品广告词中的表现形式
1.引用。这种形式指的是对古典诗词做原封不动的借鉴。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湖北白云边酒)
这例广告词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汾酒)
这例广告词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 清明》)。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北京牡丹电视)
这例广告词来源于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
2.截用。这种形式指的是截取部分词句,再自造部分词句以构成相对完整的句子。
“众里寻她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瑞典伊莱克斯温控冰箱)这例广告词截取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一句。
心有灵犀一点通,灵通祝愿你成功。(上海灵通牌电线)这例广告词截取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后一句。
洁花,洁花,飞入寻常百姓家。(广东“洁花”系列洗涤护肤品)这例广告词截取唐代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后一句。
3.化用。这种形式指的是把古典诗词名句加以改造,只更换其中的部分字词。
“三十功名创传奇,八千里路驰江铃。”(江西江铃牌载重汽车)这例广告词化用了南宋岳飞将军《满江红》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恨不相逢未‘驾’时。”(台湾自动变速车)
这例广告词化用了唐代张籍《节妇吟》中的“恨不相逢未嫁时”。
“此味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成都全聚烤鸭)
这例广告词化用了唐代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4.创用。这种形式指的是借鉴古典诗词的写作方式,创造出新的带有古典意味的诗词句子。
人间重晚晴,共享老来福。(贵州老来福口服液)
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四川沱牌曲酒)
空杯尚留满室香。(贵州茅台酒)
二、广告词中借鉴古典诗词的表现特点。
1.语言的简洁与内涵的深刻。美国广告专家马克斯・萨克姆说过:“广告文稿要简洁,要尽可能使你的句子缩短,千万不要用长句或复杂的句子。”引用古典诗词的广告恰恰能体现这一点。古典诗词由于受到语言、体裁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语句大都简短而精炼,尤其是广告词中借鉴的古典诗词大都出自名家之名篇,已经经过历史的沉淀被证明了是带有警句性质的语句,这些句子本身往往都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把这些句子或引用、或截用、或化用,一方面保留了部分古典含义,另一方面又赋予了这些句子以现代意义,是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其内涵的丰富和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又超过了古典诗词本身。如丰田汽车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作为广告词,它是化用了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文字简明,但内涵丰富,除了所化用的原句本身的意义之外,至少还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表明了质量之高,广告词没有直接宣传产品的质量,而是用销量之大来表明;销量之大也不是用数量直接表明,而是用路来间接表明;二是表明了车的适应性强,“有路必有丰田车”,隐含着不管什么路,丰田车都可以纵横驰骋,往来自如;三是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两个“必有”,语气坚定,给人可以信赖的感觉。
2.意境的形象与感觉的新颖。提到古典诗词,就不能不提到意境这个概念,优秀的古典诗词大都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美,而这种美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意境的形象化特征。现代广告词中所引用的古典诗词许多都具有这一特征。如湖北沙洲灯具借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上元灯节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作为广告词,形象地描绘出了灯具的璀璨夺目,宛如东风一夜吹开了千万棵树上美丽的鲜花,这是多么美丽的意境!这些形象的意境同时又可以带来感觉的新颖。当媒介充斥着大量叫卖式的、以传递产品功效为主要目的的广告信息时,借鉴了古典诗词的广告词以它独具特色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更多的“眼球”,此类广告充分发挥传统文学的表现力,利用人文的、历史的力量来增强传播效果。它是传统文化在广告这一领域的创新使用。
三、古典诗词在商品广告词中的实际功用。
1.将受众引入古典氛围,提高商品文化品位。古典诗词属于古典文化的范畴,好的古典诗词也代表的是更高层次的古典文化,因此,在广告词中借用古典诗词一方面借助于名人效应和名句效应可以将受众引入古典氛围,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商品文化品位。这一功用在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广告词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白云边酒的广告词,原诗是李白与他人同游洞庭时,于酒间诗兴大发,即兴而作。白云边酒厂以“白云边”三字为酒命名,并直接引用李白原诗作为广告词。这样的广告词一方面使人们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的“酒仙”李白,为他那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深深地吸引;另一方面又使人们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李白诗句所创造的神仙般的境界中。由此而让人们感觉到白云边酒似乎就是李白的象征,就是盛唐文化的象征。
2.将受众引入浪漫氛围,引发无限遐想。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带有浪漫色彩的作品,这其中主要是关于爱情的,当然也有少量其他的。比如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就描述了一个男子在元夕之夜苦苦寻觅自己的意中人,在即将失望之时目标突然出现的故事。这样一个故事尤其是其中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足以引起每一个读者的遐想。瑞典伊莱克斯温控冰箱以改造后的“众里寻她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作为广告词,首先便将受众引入了一个浪漫故事中,先是在一个极大的范围中寻找,找到后又尽情地享受着自己想要的爱情温度,享受着爱情的甜蜜。而后才如同“蓦然回首”一样,发现广告词的真正含义是在宣传冰箱,说明伊莱克斯温控冰箱就是这样一种让你千百度寻找、倾心的,又能给你浪漫和心仪的产品。
3.将受众引入优美氛围,进入美的意境。古典诗词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名句,其中关于写景的名句最多,也最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这可能是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缘故吧。广告词设计中借鉴这些写景名句很容易将受众引入优美氛围,进入美的意境。如江苏春兰空调以“春来江水绿如兰”作为广告词,系化用了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蓝”被改为“兰”,一方面强调了“春兰”这个商标名称,另一方面也将读者带入了春天的美好景色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如北京牡丹电视以“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作为广告词,一方面将牡丹电视的商标巧妙地荣在了诗句中,另一方面又让人们似乎看到了盛开时的牡丹那鲜艳夺目的光彩,更何况是满城之牡丹。这样美的意境必然会给人带来好的感觉,从而对商品产生好感。
【关键词】古典诗词 多元解读 教学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高考的缘故,我们总是追求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企图以不变应万变,而忽略了语文教育中的真正价值。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就带有很多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大到课文主旨,小到一句话,一个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上去理解和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呈现多元化特征。课标认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古典诗词最重言外之意,由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文学特点,尤其是强调语言的跳跃性和多义性,以及年代的久远,其创作语境的缺失,后人需要通过历史资料揣摩推测,甚而至于借助想象力来填补,因此古典诗词的多元化解读就具备了教学空间。我以为古典诗词的多元化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字义入手,对于字义理解不同,对诗词意义的理解就不同,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省”解释不同,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从这个字入手,通过辨析字义与诗意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的探寻诗歌内在的意蕴。教材的注释为“曾经”,如果单纯地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在画图上曾经看到昭君的春风面,那么看到的人估计是杜甫,不会是元帝,因为元帝看到的不是昭君的真正的春风面。这样就无法在诗意上与“环佩空归月夜魂”构成有机联系。但是如果把“识”解释为“记载”,画图上曾经记载过昭君的春风面,只是元帝有眼无珠,不能发现,以致昭君独留青冢。从这个角度解释,勉强说得过去。萧涤非在《杜甫研究》把“省”字解作解识,说假使当初元帝能发现画图不是真的,解识春风真面,又何致有青冢独留,环佩空归之恨呢?但元帝若能发现春风真面,又何必画图呢?以上两家侧重在谴责元帝。徐仁甫在《杜诗注解商榷》把“省”解作“减”,说“省识”与“空归”对文,“空归”有“枉归”之意,“省识”有“未识”之意。认为画图上的春风面减了色,使人未识。以为这是委婉的说法,意在谴责画工。对字义的探讨深入了,整首诗歌的意蕴就在字义的探讨中不断地呈现,在比较中不断辨析与筛选,并且与学生内心发生共鸣,由此而建构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阅读能力。
其次诗词中名词的多义性,也为诗歌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媒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江月”,该赋予它什么含义?学生往往不会思考这一问题,这是学生解读这首词的盲点。而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经验建立的参与者,有必要点破这一盲点。江月是倒映江中的那轮明月,还是悬挂江上的那轮明月?这是理解这首词的一个关键,学生要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就应探寻这一问题。当他们认为“江月”就是倒映江中的那轮明月,那么它意味着空幻,人生就像梦一样,用这杯酒祭奠倒映江中的那轮明月,无论是谁,无论建立了多大的功业,都不免如它一样归于空幻。作此解时,作者的人生态度大约是颓废的吧。而悬挂江上的那轮明月则意味着永恒。作此解时,可这样解释,人生就像梦一样,用这杯酒祭奠江上的那轮明月,因为它是永恒的,它曾见证周瑜昔日的辉煌,也见证苏轼今日的落魄,作者的人生态度应是旷达的。“江月”意义的讨论,是教学的展开的媒介。学生从这个媒介出发,联系全篇,走进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在诗词阅读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思考,体味,碰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建立起自己的阅读经验。
再次由于古典诗词较为简短,句与句之间呈跳跃状态,尤其由于其主语的省略,需要我们在解读时运用想象力填补它,每个人由于阅读经验的差异,往往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从字面上看,从我们的阅读经验出发,应该是花憔悴,但现实生活中,秋天的花是枯萎的,不是凋落的。所以《宋词鉴赏辞典》作这样的解读,满地的盛开,作者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谁还有心摘花?那憔悴的是人,而不是花。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只要有风有雨,花总会被打落,那么作这样的解释也行,满地的枝无剩花,花之憔悴正如自己,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摘取,憔悴的就是花,由此,作者心无所依,情无所寄的空虚与寂寞是可以想见的,这样的解释与全词的意义吻合无间。这种想要摘花遣兴却又无花可摘的情景所传达出的凄凉和悲怆要比有花可摘而无心去摘来得深沉。黄花,也就是,已内化为李清照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她与自然的深层对应。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探讨到底是谁憔悴?是人还是花?引导学生去讨论,探寻词的深层含义,让他们体贴词的细部,释放文本的潜力,实现与文本的沟通,达到与作者心灵贴近和融合。
最后诗人词人并无命意,读者无从猜测,对一首诗或词的主旨的理解就形成不同看法。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唐圭璋以为这首写的是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尤以末两句,说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乱离,只令人断肠,所以唯有暂不还乡,以待时代安定。而蔡义江以为词的主题是赞美江南,末二句幽默俏皮,按常情,做客异乡的人总以不得回归故乡而愁绪满怀。他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因为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了。南来的游人正当年华回到故乡,岂不是要日思夜念地思念这迷人的江南?主旨凝固于文本,但在认定时,它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是在读者的阅读中形成的。读者在其经验的指引下,对文本认知整合,然后归纳总结,而得出主旨。在教学这首词,显然要把握主旨,就必须弄明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作者断肠的原因是什么?是为家乡乱离而断肠,还是为思念江南的美好而断肠?蔡义江以为,人老了,精力衰退了,游乐的兴趣、欲望随之淡薄了,所以他以为这首词是韦庄的少年之作。但是如果这是晚年之作,“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不正是乱离家乡的对照吗?又怎能不令人断肠呢?张惠言说:“此章述蜀人劝留之词,江南即指蜀中,中原沸乱,故曰‘还乡须断肠’。”我们在教学这首词时,在对主旨的比较、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对文本进行专注接触与体验,正可以唤醒他们的情感和经验,使他们沉潜在江南的美好情境中,深入地体会词人那份为家乡或江南而肝肠寸断的感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 教学 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目前,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比重日益增大,但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古典诗词教学普遍停留在翻译句意的浅层次上,重文学常识、背景知识、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的讲授,重表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轻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内涵,轻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使原本充满无限生命活力与审美意蕴的诗词艺术在教师的讲解中成了枯淡寡味的文字符号。
一.诵读指导,感受诗境。
古诗词是诗人生活的缩影和心灵的透视,是经过了情感历练和灵魂淘洗的作品,同时,诗歌又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在诗词教学中,诵读应贯穿始终。首先是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联想与想像,会揣摩诗句的语气、情感,逐步进入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最早提出意境说的是唐人王昌龄。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氏认为意境之妙在于情与景高度融合后之“无迹可求”,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意境”之境外有无限意味,有丰富的难以言传的意义空间。
《水调歌头》前片写词人“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要读出赞美、欣赏之情。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更为空灵。“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要读出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总之上阕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要读出情感的变化。
这首词的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月圆而人未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要读出惆怅之情。“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Y束全词。
二.出示画面,展现情境。
朱光潜先生说:“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也就是说,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者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二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情感往往蕴含在描写的画面中。如果能将诗词中描绘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对画面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自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水调歌头》中词人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可以用多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比较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为进一步的感受作者的主观情意打下基础。
三.播放音乐,渲染气氛。
音乐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能激发听者的联想和想像,心驰而神往之。在展示画面的基础上,配上背景音乐《明月几时有》,再由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水调歌头》,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由孤独、郁闷转为旷达洒脱的情感变化,从而进入诗词意境。
四.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古人创作古诗词,最讲究语言的锤炼。这首词中有许多精妙的语句,在教学中,应结合诗词内容仔细品味,体会词人的心境。
上阕中“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值得品味,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也绘出了诗人自我派遣的心灵轨迹。
参考文献
1.于梅《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意识》.《文学教育》2014.05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从宏观角度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具体地说:原有的课程结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科目林立,使得原整体性的知识支离破碎;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结构,忽视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影响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充分发展;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而进行单向度的灌输教学,阻碍了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建构;课程与教学被工具化而沦为非人性的课程与教学,在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的诸多概念需要重新解释和分析重建。课程改革突破以往课程权力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地方与学校具体情境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进程。新课程体系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所谓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是把原先在中央水平上过于集中的课程决策权力分配一部分给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课程并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行存在的局面,使课程更加适合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境。
课程结构的重建,它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以具体课程形态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机会,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理念正是立足于儿童观的转变的。
深入把握语文教材体系内容的编排。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原有的单元课文结构,有意淡化文体,融入更多的文学作品、古代散文及古典诗词。显然,编者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及综合能力训练板块。这就更明确地告诉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不能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所以,新教材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确定了教学方向。
二、高一高二年级阶段的教学,重在基础知识的逐步积累。字词句、文学常识、名家名句、文言等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作好读书笔记,不断消化积累。正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点比较分散,有时不能自成体系,所以,凡在讲课过程中,由课文内容延伸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我都要求学生记下来,以备高三复习用。比如在讲到近义词如“质疑、置疑”等的区别时,我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上,以作积累;平时练习中涉及到的熟语等知识点,也要求学生记下来,逐步积累。
三、整个高中阶段须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以高中第一册和第三册诗词单元为契机,引入中外诗词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众多著名诗词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阅读更多的诗词作品,领会诗词家创设的美妙意境,感受他们内心幽深曲折的情感,同他们一起高歌、欢笑、痛苦。正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般,最终我们会“蓦然回首”,找到灯火阑珊处的美人。诗词的鉴赏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积累”解读诗词的方法。强化诗词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因为近几年高考设计了诗词鉴赏主观题,也是为了增强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让他们作一个有品位、有思想的人。比如我在教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时,引入了与课文诗词作家相关的诗词作品,或同时代诗词家的作品,以拓展学生阅读面,为以后解读古典诗词打下良好基础。如李清照词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温婉,后期悲苦凄凉。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牢固掌握。
四、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我给学生推荐阅读《读者》、《语文报・高中版》及部分名著等。我不太赞成学生大量阅读名著。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太牢固,学习比较吃力,而阅读名著需花费更多时间,何况他们的文化积累不足以领悟到名著的精髓,所以,我不提倡他们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平时可多研究一下高考作文选及话题、材料作文,“对症下药”。除此之外,也要阅读中国现当代散文。同时,收集写作相关素材,写成周记,以备高考复习之需。
五、要搞好语文教学,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上课力求幽默风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乐趣。唯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讲解这篇诗词时,设计了几个“兴奋点”以“激趣”。
如:“千古风流人物”中“风流”一词能否换作“英雄”一词?“小乔初嫁”中“初嫁”能否换作“出嫁”?
生:“初嫁”强调刚刚出嫁,而“出嫁”就没这个意思。
师:有句话叫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学生笑)
师:据史料记载,小乔已嫁给周瑜十年了,真的是老乔了,不是小乔。(学生惊讶)那为何苏轼偏用“初嫁”呢,是强调周瑜还在热恋之中吗?(生大笑)
情感如火,十年不减(生还笑)。其实苏轼是故意写错。因为诗人开头用了“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懂得爱情的。(有学生又笑)
师:诗人这样写,是想突出有英雄气概的周瑜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他不仅是“英雄人物”,更应该是“风流”人物。
一、古调虽好空自爱,今人无心多不弹――诗性泯灭 陷入困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推荐了70篇。对于这些古诗词,我们教师都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在学校上下开展了“诗词进校园”活动,学生确实已经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几个人能将这些优秀的诗文应用到实际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当中呢?这就是古诗词的悲哀。
诗词本身的不可解。中国大多数文论家都主张:以“会意”的方式来感受和传释历代诗歌作品,但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以现代语言、现代思维去“硬译”古诗词,把诗中的“意”直解为“义”,就使古典诗词失去了其本来的韵味,失去其独有的意境及精神价值。而更多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指导学生背诵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品味。这样,古诗词课堂诗性泯灭,陷入困境就不难解释了。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性复活 古诗新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我们不妨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1.体味:“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同时,品味诗词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个体行为。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读,才能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因此,我们在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形成意象,体会诗境。
2.绘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张志和的《渔歌子》(四年级下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然后,说说自己从诗中看到的景物;最后,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心目中的诗境。诗中那展翅翱翔的白鹭,娇羞可人的桃花,青山碧水的春天,往来游动的鱼儿,斜风细雨中忘我的渔翁,构成一幅秀丽、惬意的图画。给诗配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
3.唱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欣赏诗词,除了体会意境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感受作者的感情。感情的表达,主要靠声音,借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感情。《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宋词元曲,更是“依声填词”,都是可以唱的。此外,格律诗虽不是专供演唱用的,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四声特点,它靠音节的组合,富有乐感的节奏,高下抑扬的声调,组成极富音乐的诗章,也可配乐演唱。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词,已配曲演唱的诗歌还有很多,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4.引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时,可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春节就快要到了,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外地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请让我们早日团聚吧! 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均可填入。
5.实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古老的诗词,也要加入时代的元素。我们的“诗词进校园”活动也要披上更加丰富多彩的外衣展现在学生面前。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至周四为准备阶段,进行诗词的学习与背诵,周五为班级擂台赛时间,学生通过呤、唱、演等多种形式展示一周的学习,评出优秀者,产生周冠军;每个月末角逐产生月冠军;学期末,月冠军参加学校总决赛,为避免参赛者因个人参赛而无法更生动地表现诗词的意境,允许本班的几个月冠军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参加比赛。对于能背诵最多诗词的学生冠以“诗词吟诵大王”的称号,最能生动形象地表现诗词的选手颁给“最佳表演奖”。
我们可也以从课堂学习中延伸出一个或若干个主题,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课内的“感悟熏陶”式教育引向课外综合实践的广阔天地。通过实地考察、画面呈现等手段让学生认识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酒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情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清静……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是李元华的成名唱段,也是她的经典唱段。李元华在歌剧《白毛女》中饰演的喜儿曾赢得无数观众的喜爱。这也让李元华走上了一条视歌剧如生命的不归路。
李元华,1947年3月19日出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她曾出演过多部古装京剧和现代京剧,并主演过歌剧《兄妹开荒》、《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她曾多次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在法国的世界艺术节上被誉为“东方的夜莺”。
改革开放之后,受到通俗音乐和其他娱乐文化的巨大冲击,戏剧、歌剧等高雅艺术遭遇生存困境,中青年演员的生存环境非常不理想。视歌剧为生命的李元华充分利用她在圈内知名的策划、组织、融资能力,积极组织了多场反响很大的《中国歌剧欣赏》等诸多歌剧曲目,策划了庆祝大型中华诗词演唱会《回归颂》、迎大型晚会《莲颂》、母亲节大型诗词朗诵晚会《母亲颂》,这些崭新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后来她又用歌剧唱法自己演唱、录制了《中华诗词歌曲》光盘,在东南亚大受欢迎。
退休之后,李元华仿佛迎来了人生“第二春”,比原来更加忙碌了。退休之后的李元华,除了参加各种晚会演出、筹办自己的诗歌演唱会、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讲课,还出了一张《“诗之歌”李元华演唱专辑》,4张CD中录制了57首歌曲,此外她还要为各类机构进行演讲,从幼儿园到社区图书馆。
李元华还积极参加阅读季活动。就在前不久,她还被选为北京阅读季“阅读+我”巡讲的阅读推广人。在阅读季的活动会场,李元华穿着一件橙色立领T恤,边讲边唱,神采飞扬,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位70岁的“奶奶辈”老人。
“歌唱界是一个新人辈出的场所,老了就得退休。很多人问我,退休了你怎么还能唱啊?”李元华说她有三不:“不进医院、不吃营养品、不美容”,睡得好、吃得香、每天练嗓子、哪首歌张嘴就来。“你们年轻人可能知道有首歌叫《苦乐年华》,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说着说着,她就回到了老本行,又唱了起来。
“我如今到海南岛、到庐山去安享晚年也是可以的,可是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比那样的生活有意义。人要生活而不是活着,生活是每天要去创造财富和新东西的,活着就是行尸走肉。”李元华说,最好的养生方式是“退而不休,老而不朽”。
一、 走近古诗词。
走近古诗词就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想使学生走进古诗词,使他们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题西林壁》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不同角度写庐山,作者大胆奇特的视角,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其中的道理。《枫桥夜泊》中作者通过“月落”、“乌啼”、“钟声”等巧妙的表现,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千年哀伤,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二、走进古诗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珍珠。
我们充分发挥早读时间和课外阅读课的优势,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习教材和《课标》中推荐的诗文篇目。让学生在教学之前先熟读成诵,然后与教师共同感悟欣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水平。
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诵读效益,师生经常一起或朗读、吟读、唱读(用各自喜爱的歌曲、戏曲等的优美旋律把诗词演唱出来)、背读、译读;或共同背诵,听写、默写;或合作学习,相互赏析。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能快速准确地默写这些优秀片段、名句。学生在读——背——写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逐渐就养成了勤读书、勤积累的良好习惯,诵读水平和欣赏品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诗歌也不例外。要提高学生初步欣赏诗词的水平,光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学会对诗词的整体感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整体感悟呢?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有效地利用工具书、相关资料和注释,来学习古诗。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已有的生体验和课堂所学的经验,加深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学习,查阅资料,相互质疑、释疑,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内外适时点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并不断鼓励学生把独特的体验写出来,向外投稿,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如果形成了这种轻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进入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感悟的高层水平就是学生能把已有的生活体验恰如其分地引进课堂,把课堂学得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不少学有所长的学生能把独特的生活感悟描绘出来,积极向外宣传推广,并能形成气候,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天晚上,不知怎么突然谈到了“未来的妻子”。阿勇说:“我要是结婚的话,一定要找个勤俭节约千依百顺的姑娘,我要她往东她一定不敢往西。”赵老弟立刻说:“上铺的老哥,我劝你还是买辆自行车吧,又不要汽油,又听你的话。”阿勇立刻用脚捶打床板,制造了许多灰尘,呛得赵老弟直喊求饶。
华兄想了半天,悲壮地说:“我要是找个老婆,一定要找个不懂浪漫的,不要我每星期送玫瑰花,花能当饭吃吗?”寝室弟兄哄堂大笑,然后立刻对他进行安慰。他那时正在追外语系的系花,送玫瑰花送得连馒头都买不起了,天天还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地捧着鲜花守在外语系教学大楼外。
我说:“我只希望找一个语言文明的,不像咱班上的那位,一开口就‘你去死吧’,搞得人一点生活的欲望都没有。”老班说:“我希望……”他话还没说完,全寝室立刻异口同声地说:“你去死吧。”老班立刻哑口无言,小心翼翼地缩进被窝。也难怪,女朋友都蹬了四五个了,哪有资格参加这么纯洁的讨论呢。
阿峰是寝室里的老大,他在上铺长吁短叹了半天,忽然说:“我要娶妻子,一定要娶个梳麻花辫子的。”寝室里立刻安静了,我知道,阿峰的一句话刺中了我们最柔软的地方。毕业的时候,寝室里六个兄弟的留言簿上都写着这么一句话,为娶个梳麻花辫子的姑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