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拜伦的诗歌

拜伦的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拜伦的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拜伦的诗歌范文第1篇

1.一首诗(a poem)包括若干个诗节(stanze或strophe),每节又分为若干行(line 或verse),每个诗行由若干音步(foot)组成,音步则是由一定数目的重读音节(arsis或ictus)和非重读音节(thesis)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

2.依照每一音步中重读音节(扬)和非重读音节(抑)的排列方式,可以把音步分成不同种类,即格律。常见的英语诗歌格律有四种:抑扬格(Iambus;the Iambic Foot);扬抑格(Trochee;the Trochaic Foot);扬抑抑格(Dactyl);抑抑扬格(Anapaest;the Anapaestic Foot)。

3.音步也有完整和不完整之分。

4.诗的各行音步数目不定,诗行按音步数量分为以下几种:单音步或一音步(monometer),如,|O!|(啊!);双音步或二音步(dimeter)如,mountain(山);三音步(trimeter);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ameter)。超过八音步的诗行在英语诗歌中较为少见。

英语诗歌的节奏、押韵、形式、排偶与叠句论述如下:

1.节奏(Rhythm)。英语以音节(Syllable)为单位。所以在每行诗中,音节数目的多寡是决定这首诗属于什么样的格式标准之一。英诗的诗句按音节和重音来计算韵律。这种计算办法称作“节奏法”(Scansion)。英语诗歌中,常见的音律有四种: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抑抑扬格。以抑扬格(第一个音节念得轻短,第二个音节念得长重)为例:|The sky|is high,| the clouds | are pale.| 天高云淡,We watch |the wide| geese fly-| ing south |till they |vanish.|望断南飞雁。

2.押韵(Rhyme)。如Edward Fitzgerald的From Omar Kheyyan一诗的开头一段,押的是aaba的韵脚:A Book of Verse underneath the Bough(a);A jug of Wine, a Loaf of Bread― and thou(a);Beside me singing in The Wilderness(b);O, Wilderness were Paradise enow.(a)

汉诗都是押尾韵,而英诗是按音节为单位的。在押韵的位置上,英诗较汉诗变化多一些,共有三种押韵形式:

(1)押尾韵(end rime)。押尾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英语的spent, bent, present, prevent是同韵;wide, hide, chide, denied也是同韵。

(2)押头韵(head rime)。每行的第一个音节押韵,这与押尾韵刚好相反。如盎格鲁-萨克逊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押头韵,即诗行中的第一个字母或音韵重复出现,构成押韵。例如:

St’eap St’anlitho-St’ige n’eave

(Steep Stone-slopes-paths narrow)

陡峭的石坡狭长的小道

押头韵的可以是辅音,也可以是元音。

(3)押中间韵(internal rime)。即在一行诗中间停顿休止(caesura)音节和本行最后音节押韵。这种中间押韵的形式极大程度的增强了音韵感,是轻松诗体中常见的韵律。英诗以音节押韵,而英文一字可能是多音节。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押单韵(single rime):这个押韵的元音必须相同,后面辅音也必须一样。如“fan”,“ran”;“distain”,“complain”。

②押双韵(double rime),或称长短二音韵:音多落在前一音节。如“motion, ocean”,“waken, forsaken”;“audition, rendition”。因为这种韵律轻快、优美,所以又成为女韵(feminine rime 或female rime)。

③三重韵(triple rime):句末三个音节同时押韵,如“glorious, victorious”。这种韵律多用于幽默诗、讽刺诗,如拜伦(Byron)多用这种韵律写讽刺诗。

④首字韵(alliteration):即重复两个或两个以上紧接相连的字,或重读音节的第一个字母或音素。例如:

When fortitude has lost its fire,

And freezes into fear.

3.形式(Forms)。英诗的形式大致有十一种:

(1)双行诗(couplet):每诗节两行者叫双行诗,两行必须押韵。在这两行诗中,语法结构和诗思必须独立、完整,不得依赖前行或延伸到后行去。所以又称closed couplet。例如下面两行即如此:

One prospect lost another still we gain,

And not a vanity is giv’n in vain.

还有一种两行诗,叫做英雄双行诗(Heroic Couplet),每行五音步、十音节,抑扬格,两行同韵。

(2)三行体。每节含有三行。其押韵方式有两种:

①三行同韵(triplet)。例如,R.Herric的The Poetry of Dress诗:

Where is silk my Julia goesa

Then, then (methink) how sweetly flowsa

That liquefaction of her clothes.a

②意大利三韵句(tera rima)。由意大利传入英国。每节三行中,第一、三行同韵,第二行是新韵脚。即aba,bcb,cdc,ded…。通常这种诗是五音步、抑扬格,也可以是四音步、抑扬格。

(3)四行诗体(quatrain),又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四行诗及民谣四行诗。

(4)五行诗体:这种诗每节五行,韵尾也有几种,如ababb;abccb;abcbb等。

(5)六行诗体:这种诗每节六行,韵尾有aabbcc;aaabba;ababcd等。

(6)七行诗体:每节七行,多为五音步、抑扬格,韵尾ababbcc;这种格律不随便更改,不如四行诗等自由。因苏格兰国王James I曾用这种格律写诗,故又称皇家韵(Rime Royal)。

(7)八行诗体:又分为两种形式:

①Ottava Rime:每节八行,五音步、抑扬格,abababcc韵脚。斯宾塞(Spencer)、弥尔顿(Milton)、济慈(Keats)、拜伦(Byron)等诗人多用之。

②法国体八行诗(Triolet):第一、第二两句在第七、第八两句重复;第一句在第四句又重复一次。八局中只有两个韵脚,即ab韵。如以大写字母表示重复,则其韵脚为ABaAabAB。

(8)九行诗体:英国十六世纪诗人斯宾塞首创了每节九行,一至八行用五音步、抑扬格,第九行采用六音步Alexandrine的诗体。因为这种诗体是他首创,故称Spenserian stanza,其韵脚为ababbcbcc。

(9)十行诗体:每节十行,如济慈的《夜莺颂》(Ode to the Nightingale)就是用这种诗体写的。韵脚为ababcdecdc。其音步为5555555354,抑扬格。

(10)十一行诗:每节十一行。

(11)十四行诗(sonnet):过去也曾音译为《商籁诗》。这种诗体有两种形式:

①十六世纪英国诗人Sir Thomas Wyatt模仿并翻译意大利的爱情十四行诗。这种诗格是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八行(the octave),韵脚是abba,abba。这一部分的韵脚是不变的;而第二部分第六行(the sestet)的韵脚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形式:cde, cde或cdc, dcd等。

②另一种十四行体是以上意大利体又托马斯・威尔斯(Thomas Wyatt)的朋友亨利・霍华德改成三个隔行押韵的四行诗,殿以一个叠韵的双行。这就成了英国的十四行体,后来经莎士比亚成为一种常用的诗格。弥尔顿、华兹华斯、罗塞提(Rossetti)等诗人都喜欢用它写诗。其韵脚多为abab, cdcd, efef, gg。

4.排偶(Antithesis)与叠句(Refrain)。英诗排偶虽然不如汉诗多而严整,但也不乏其例,而且对仗也相当工整,例如布朗宁(Robert Brownin)的Life in a Love中四行:

While I am I, and you are you,

So long as the world contains us both,

Me the loving and you the loath

While the one eludes, must the other pursue.

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会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十五世纪流传于英国民间的歌谣就不少采用叠句(refrain)。如,《英国古代佚诗》Reliques of Ancient English Poetry:

Lully, lully, lully, lully,

The fawcon Rath born my make away,

The fawcon Rath born my make away,

He bare hym up, he bare hym down,

He bare hym into an orchard browne,

He bare hym into an orchard browne.

拜伦的诗歌范文第2篇

一、用好背景材料,理解内容情感

背景是诗歌的前奏。学生在诗歌学习之前,首先要去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内涵。诗歌是跳跃性很大的文学,人们往往难以清楚把握诗歌的主题,当了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之后,学生就会对照背景材料,心中豁然开朗。同样,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的诗歌就是一具腐烂的诗歌遗体,没有灵魂,诗歌就是无病。例如,我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很费一番功夫:《再别康桥》是九年级下册的一首新诗,也是学生首次接触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作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情感,我做了如下尝试:

1、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我利用诗歌进行课堂精妙导入。我朗读一首短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位著名的女性建筑学家的诗,让学生猜作者是谁,出示《林徽因传》中关于徐志摩在英国结识美丽聪慧并与之相爱的才女林徽因的内容,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自然引出作者,也为学生理解这首诗做了一个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生动的诗歌画面

在我出示课件简介徐志摩的有关情况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深情的朗读了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并希望学生展开想象,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在康河中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3、赏析诗歌中美景,体味浓郁的文化氛围

康桥的自然美景让徐志摩钟情,而浓郁的康桥文化氛围使他沉浸其中,他受到了莎士比亚、拜伦、狄更斯、罗素等大家的影响,从此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以上内容,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康桥的风光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也了解了诗人在这里受到的文化熏陶。

二、反复朗诵,在朗读中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我在教学古诗时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我国很多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诗词的画面美和音乐美。在《再别康桥》学生朗读后,学生便能体会出诗人在即将离开母校前,在夕阳西沉的黄昏,他来到康桥徘徊,在熟悉的坏境中,诗人的眼里,一切是那么美好,曾经给了诗人那么多快乐幸福灵感,也许就此一别再也见不到了,诗歌第一节中连用“轻轻的”末尾一节连用“悄悄地”表达出的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和轻柔的感情里那层淡淡的哀愁。

三、通过诗歌赏析,理解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材料,反复诵读,进行赏析,体味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诗歌教学的流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再别康桥》教学中,当学生诵读了诗歌后,然后进行赏析:康桥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那么美,在中间几小节通过他熟悉的那些景物营造出美的事情。学生很容易找出“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接着,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描绘成一幅;体会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体会出宁静和谐的意境,“依恋―沉醉―欢欣”以及“夏虫为我沉默”隐含诗人无奈伤感的愁情。理解了中间几小节后,再读末尾一节,如何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包含的内容情感有学生认为:这说明作者很潇洒的走,想抖落“离愁别绪,也有人认为是诗人不愿打扰心中喜爱的康桥的宁静和谐。

四、提升内涵,升华诗歌主题

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诗词的思想美。例如,《再别康桥》教学结束后,在理解到以上内容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从徐志摩在剑桥学习时曾林徽因相爱却没有结局的经历,我们又可以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呢?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作出如下理解:诗人回到的校园,眼前此情此景是那么熟悉,但爱人和那段生活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如西天的云彩,飘然远逝了。来到康河边,柔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夕阳中,它好像昔日恋人的飘逸长发。康河水曾倒映了恋人美丽的身影,如今只能做一条水草,才能与她厮守。回想过去与爱人在康河徜徉的一幕幕,诗人内心多么快乐幸福。夜幕降临,星光灿烂,闪烁的星星像恋人明亮的眼睛,也像她清脆的笑声化成跳动的音符,在晴朗的夜空中出现,诗人不禁想要放歌。然而回到现实,昔日的欢乐已尽消失,诗人因黯然神伤而沉默了,夏虫沉默,康桥也为诗人的感伤而沉默……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也可以理解成:对昔日恋人的追忆和深深眷恋的感伤之情。

拜伦的诗歌范文第3篇

梅树美(1982.2-),女,黑龙江省,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现任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英语教师,从教4年,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戏剧。

王丽恒(1985-),女,辽宁锦州,毕业于重庆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任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摘 要: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探索的是相同主题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母题研究与主题研究均属于主题学研究的范畴。本文以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拜伦的《普罗米修斯》、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为研究对象,从主题学中的母题与主题角度将三部作品对比一二。

关键词:主题学;普罗米修斯;母题;主题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作为希腊神话中最有影响力的传说之一,向来为诸多西方学者津津乐道。英国诗坛巨匠拜伦、雪莱分别写出诗歌《普罗米修斯》与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据考证,后世许多名家学者创作的以普罗米修斯为主题的作品大都源自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三联剧之一――《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本文以上述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尝试性的从主题学角度对比其异同之处,旨在为普罗米修斯这一文学形象于比较领域内的研究拓宽思路。

一、母题研究

主题学中的母题,通常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可以这么说,“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称作母题”。例如作品中出现的“欢乐”与“悲伤”(人物感情)、“生存”与“死亡”(人物行为)、“骄傲”与“嫉妒”(人物心态),乃至有些人物本身也可以上升为母题。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它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而这种体现褒贬意义和立场态度的母题也就随之上升为主题了。因此,每一步作品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主题,但其蕴含的母题却总是那么几个:爱与恨,生与死,聚散离合,喜怒哀乐等等。

1.行为母题――“盗火”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里一个不容无视的母题即是“盗火”。普罗米修斯出于对人类的体恤与怜悯,盗取火种,惹怒了宙斯,招致残酷惩罚。这一段情节在剧的第一场由歌队与普罗米修斯的对话引出:

歌队长 告诉我们,为了什么过失,宙斯把你捉起来,这样不尊重你,狠狠地侮辱你?

普罗米修斯 我把火也给了他们。

歌队长 怎么?朝生暮死的人类也有了熊熊的火吗?

普罗米修斯 是啊;他们可以用火学会许多技艺。

歌队长 是不是为了这样的罪,宙斯才――

普罗米修斯 才迫害我,不让我摆脱苦难。

除火种外,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贡献不胜枚举,他把希望放在人们心里,发明了数学,创造了字母,教人类配制药物,为他们圆梦解梦,用主人公自己的话说:“人类的一切技艺都是普罗米修斯传授的”。这一“盗火”母题背后蕴藏的就是后世作家普遍歌颂的主题:普罗米修斯甘愿成为维护人类利益的殉道者。

“盗火”这一母题在拜伦的诗中未在字面提及,但诗的开头直接写到普罗米修斯对待人类的态度有别于其他神座:“巨人!在你不朽的眼睛看来/人寰所受的苦痛/是种种可悲的事情/并不该为诸神蔑视、不睬;”作者用这样的表述开门见山的揭示了普罗米修斯受难的原因――帮助人类,与众神为敌。这实际上与埃斯库罗斯剧中的“盗火”母题如出一辙。只不过由于创作体裁的不同,诗歌难以像戏剧一般具体。拜伦用简短精辟的风格替代了戏剧中大段的陈述,其产生的效果与埃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皆是表现普罗米修斯如何给予人类恩赐,如何为维护人类利益而牺牲自我。

而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更是以壮阔瑰丽的诗句赞扬了这位守护人类的提坦神。该剧中“盗火”的母题出现在第二幕,由普罗米修斯的恋人阿西娅道出:“然后,普罗米修斯又在花草间唤醒了希望,并向人类的心灵中注入爱情,使他们分而又合,还驯服了火,并带给人类。他还带给人类钢铁和金银,深山和大海底下的奇珍、异宝。给了人类思想和语言,创造了法律,科学。音乐,使人类有了灵性,能创造奇迹。”由此可见,雪莱在这一段的表述遵从了埃斯库罗斯的原作。

2.人物母题――“宙斯”

几部作品中另一个吸引笔者的母题是“宙斯”,他属于人物母题的范畴。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里,天神宙斯从头至尾并无出现,种种对他的控诉皆出自他人之口。最先在剧中露出不满情绪的是宙斯的儿子,火神赫菲斯托斯。授命于父亲,却心觉不公,他在一开场就表现出不情愿:“我却不忍心把同族的神强行绑在寒风凛冽的峡谷边上。可是我又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做这件事;因为漠视父亲的命令是要受惩罚的。”当威力神催促他给普罗米修斯戴上镣铐时,他甚至开始痛恨自己的力量:“我真恨我这门手艺!…但愿这技艺落到别人手上。”最后,几经心里周折的赫菲斯托斯将普罗米修斯紧紧钉在崖石之上时,终于忍不住哀叹道:“哎呀,普罗米修斯,我为你的痛苦而悲叹。…你看,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通过宙斯儿子的不忍,作者巧妙的烘托出宙斯的残忍,开篇便使读者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感油然而生。继火神后另一队表示不满的是贯穿整场的歌队仙女,她们是河神奥克阿诺斯的众女儿。当看到被钉于悬崖之上的普罗米修斯受尽折磨的时候,仙女们不禁泪眼朦胧的指责宙斯:“奥林波斯现在归新的舵手们领导;旧日的巨神们已经无影无踪;宙斯滥用新的法令,专制横行。……”从这一段犀利的控诉,我们不难看到,虽然宙斯不曾在剧中出现过一次,他的性格特点,残暴专制的形象却早已深入读者的心,令人不得不佩服埃斯库罗斯的匠心独具。该剧的第三场出现了另一位角色――伊娥,他因为宙斯的垂青与赫拉的嫉妒受尽磨难。伊娥的境地如此悲惨,以至歌队听了她的遭遇浑身颤栗的感叹道:“啊,命运女神们,愿你们不至于看见我成为宙斯的同床的妻子,愿我不至于嫁给天上的新郎;因为我看见伊娥,那憎恨丈夫的女子,受尽苦难,被赫拉逼迫,到处漂泊,我心里很害怕。”有了伊娥的控诉,天神专横跋扈、任意妄为的个性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拜伦的诗行里也未曾提及宙斯的名字,他采用了一系列修辞方式发起了讽刺。“那木然无情的上天,那‘命运’的耳聋的王座,那至高的‘憎恨’的原则(它为了游戏创造出一切,然后又把造物一一毁灭),甚至不给你死的幸福;‘永恒’――这最不幸的天赋是你的”。在短短几行诗句里,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将“上天”这一自然事物赋予了“木然无情”的情感;用“耳聋的王座”代替宙斯本人,这是诗歌修辞中的换喻手法;“命运”、“憎恨”则是用了希腊神话里的典故;“永恒――这最不幸的天赋”,似乎是一个反语,暗指原本美好的、人人都想得到的“永恒”对于受难的普罗米修斯而言却是最不幸的,因为他得到的“永恒”是宙斯给予的永无止境的惩罚。拜伦不愧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鞭辟入里的诗句,匠心独运的构思,恰到好处的修辞,巧妙的勾勒出傲慢跋扈,冷酷无情的天神形象,使“宙斯”这一人物母题无比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主题研究

西方文学中的主题人物所表现的主题经常是多变的,有些时候同一个主题人物竟然会被赋予截然相反的个性和主题。

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对雪莱的影响很大,剧中普罗米修斯爱护人类、不屈服于暴力权威的反抗精神是两部作品共通的主题。

然而雪莱说过:“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设想朱庇特(即宙斯)和他的受害者之间实现了和解,代价是向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我按照这种模式构建我的故事情节,我的全部作为最多也就不过是恢复失传已久的埃斯库罗斯那个剧本;……但事实上,我对那样一种软弱的结局――让人类利益的维护者和人类的压迫者言归于好的结局――非常反感。”因此,雪莱在诗剧的第三幕安排了宙斯被自己儿子的结局,使这部作品呈现出崭新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两部作品在主题上的差异。

雪莱的剧中有一明显区别于埃剧的主题――“爱”的力量,体现在普罗米修斯的恋人阿西娅身上。阿西娅是爱的源泉,没有她,普罗米修斯的力量会受到抑制。在诗剧第二幕的尾声,阿西娅显出本相,化身为爱的使者。她对潘提亚说:“一切爱都是甜蜜的/不管是人爱你或是你爱人/它像光明一样的普遍,它那亲切的声音从不叫人厌倦。它使爬虫和上帝变得一律平等……”在爱的感召下,冥府里唯一能战胜宙斯的狄摩高根乘着时辰的马车冲上天空,了暴君的王座。通过代表爱的少女阿西娅,雪莱的道德标准在此得以体现:普遍的、永恒的爱是化解仇恨、拯救世界的良药。爱是解决世间纷争的惟一有力武器,爱使一切变得美丽、高尚、灿烂。诗剧的结尾普天同庆新时代的到来更彰显了这一“爱”的主题。

三、结语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写道:“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历书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从埃斯库罗斯笔下盗火受难的殉道者,到拜伦诗中反叛的救世英雄,再到雪莱剧中吹响胜利号角的光辉形象,“普罗米修斯”已经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象,一个人物母题,经久不衰的扎根于广大学者、读者的心里,而不断重生、演变乃至升华的普罗米修斯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探讨空间。普罗米修斯是写不尽的,正如文学的魅力永无止境,希望文学的力量如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照亮人的心灵。(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等著,罗念生等译.古希腊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 陈鹤鸣.写不尽的普罗米修斯[J].外国文学评论.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1988.

[4] 王守仁.论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的“必然性”思想[J].欧美文学论丛,2002.

拜伦的诗歌范文第4篇

摘要:虽然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创作都经历了类似的社会动荡期,它们在创作的风格,主题,以及各自反应出的的精神状态都有很大的区别。本文试图把研究重点放在它们二者的差别,而它们两者都经历的类似的社会大环境则只是做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歌;现代诗歌;差别;相似性

一、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诗歌在英国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值得我们的关注和仔细的分析。本文试图从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诗歌选择的意象,主题,措词,风格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浪漫主义诗歌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把自己的矛头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潮。华兹华斯(1770―1850)的《抒情歌谣集》的面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代表人物主要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济慈,拜伦,雪莱等。

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出现是在20世纪早期。它逐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是伴随着意象主义的出现。和其他的现代主义者类似,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者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当时被广泛接受的维多利亚诗歌,把重点放在对对传统诗歌的结构和华丽的辞藻的批评上。这些现代主义诗人主要包括叶芝(1865―1939),艾略特(1888―1965),庞德(1885―1973)等。

二、两个时代诗歌的分析

在十八世纪英国国内国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国内的矛盾累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新出现的无产阶级生活上极度贫困,被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他们之间的矛盾急剧地升级。国外法国大革命在整个欧洲都有巨大的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包括诗人们都热烈欢迎法国大革命和它的原则“自由,平等,友爱”。

在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世界经历了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大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这些社会因素对人的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那个时代的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全新的写作方法去表达这种前所未有的感受。

虽然浪漫主义诗人和现代主义诗人都经历了类似的社会变革,他们却是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写诗歌的。前者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示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主人公都是有坚强意志的英雄,充满激情而且通常展示给读者异国风情。和18世纪理性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浪漫主义者非常重视人类的内心世界,自然界也通常被人化了。而现代主义诗人主要把自己的创作重点放在人们恐惧,迷失,分裂,扭曲等等负面的内心世界。以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歌《一朵枯萎的紫罗兰》和现代主义诗人叶芝的《科尔庄园的野天鹅》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整诗弥漫着一种悲伤阴郁的气氛。首先,诗人选择了一朵枯萎的紫罗兰为全诗的意象,正如诗歌中所说的“这朵花的香气已经散失”,“这朵花的颜色已经褪去”,“一个萎缩的,死的,空虚的形体”。然而诗人雪莱却把这个“死亡的”紫罗兰当成一个珍贵的宝贝因为“它在我荒废的胸口”。爱对诗人来说是无与伦比的重要,哪怕爱已经不复存在。接着通过“它以冰冷而沉默的安息/折磨着这仍旧火热的心”这种鲜明的对比,诗人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以及对甜美回忆的渴望。但是诗人的情绪抒发并没有停顿在此,雪莱对爱的沉迷已经慢慢转变成了后悔和懊恼。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它沉默,无怨的命运/ 正是我应得的”把全诗的情绪推上了最高峰。诗人似乎是在承认自己对爱情的“死亡”是有关系的。全诗写作态度真诚,感情饱满,措词精致华丽,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

在《科尔庄园的野天鹅》一诗中,诗人叶芝选择一个高贵纯洁的意象―天鹅当做全诗的主角。和《一朵枯萎的紫罗兰》相比,尽管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和永久的不确定性和惋惜,但是语调相对平缓,祥和。第一段的中间部分,诗人说:“我听到天鹅在我头上鼓翼,于是脚步就更为轻捷”。一方面,叶芝记得第一次见到野天鹅的时候它们敏捷矫健的脚步,但是诗人现在在感叹自己已经不在年轻;另一方面,现在的野天鹅和当初一样,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似乎是在暗示自己对天鹅的羡慕和嫉妒。第二章节的开头,诗人写道:“还没有疲倦,一对对情侣,在冷冷的友好的河水中,前行或者展翅飞入半空”。然而随着诗人情绪的发展,到了第二章的末尾,诗人说:“可有一天我醒来,它们已经飞去?”用问句做诗歌的结尾,诗人没有提供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案,天鹅到底是飞走了还是留在湖中呢?可能叶芝想让读者自己找出答案,可能叶芝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以这种试探性的言语当做诗歌的结尾,我们能感受到现代主义诗歌更喜欢采用一种模糊的,甚至是神秘的风格。

为了能更加具体详细地对比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本文还用了雪莱的《致月亮》和叶芝的《丽达和天鹅》作为实例进一步分析说明。

雪莱的《致月亮》是一首短小精湛的诗歌。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诗人还是成功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清晰生动的图画。并且在对月亮这样一种既平常又特殊的意象的描写中,诗人雪莱也采用了一种和其他诗人不同的手法。在诗歌的开始,诗人说:“你面容苍白是否已疲倦”,以这样孤独悲凉的画面作为全诗的背景。之后诗人说:“穿梭于生辰不同的群星”,“孤独地流浪”。“穿梭于群星”,“孤独”这样一个明显的对比就形成了。这样似乎是矛盾,但是事实上反映出诗人在繁华世界拥挤人群中的孤独。下一句诗人用了一个看似稀疏平常的暗喻,他说:(月亮)“宛若无欢乐的眼睛”,却“找不到目标停留长久”?这样的一个问题似乎提供给了读者两种有可能的结论:加倍放大自己的绝望;或者是找到一个更加美好的结局。一度是明亮的美丽的意象在诗人的手中变成了一个又疲惫又孤独的物体,诗人其实是在用月亮暗示自己,在攀登文学顶峰时,感到了厌倦;才华出众,高处不胜寒,找不到共同的朋友饱尝孤独,生活中竭力寻找情感的栖息港湾,却找不到长久相守的伴侣。

在叶芝诗篇《丽达与天鹅》中,宙斯化身成一只天鹅了丽达。在叶芝看来,历史是在前进中循环的。天鹅了人,神和人的结合,发生在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时候。诗人似乎是在庆祝这样的暴力行为,但是正如这个神秘的事件,诗人突然开始质疑这种人与神的结合到底能不能解决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对立矛盾,是不是能使得知识和权力能和谐共处与世。诗歌开篇就以剧烈的形式描述了神化成鸟了丽达,特洛伊被毁灭时的悲惨情形。阿伽门农的死。最后三行又是以提问的形式结束,而且没有提供任何答案。宙斯也是创造力的象征,可是神的创造力也必须降落于世间。灵肉结合便集中了人不能克服的双重本质:爱与战争、创造与毁灭。在诗中,一方面,叶芝鲜活地写出了天鹅与丽达的肉体恋爱,另一方面,也着手对他们发生这种关系后所造成的恶果和罪孽进行尝试性的探讨。(贵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参考文献:

[1] 刘守兰. 英国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2.

[2]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1.

[3] 王钦峰. 拜伦雪莱诗歌精选评析[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4] 罗选民. 英美文学赏析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5.

[5] 苏煜. 英国诗歌赏析[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3.

拜伦的诗歌范文第5篇

说真的,开始我们有很大的兴致来做,之后,因为太多困难了吧!我们都没什么耐心,因为不仅仅是图片难找,而且内容不合适和字体的效果不好。这使我们的自信心大大减弱,做得也不大好。,因为我们一边做一边吵,根本没心思。唉~~!终于做好了!我们急切地发给老师,焦躁不安地等老师回复。老师发来一些醒目大的字:效果还不错,只是背景不大合适。

在展示的那一天我们上去讲台介绍,发现我们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背景音乐!我们又去到钟慧琳家,马上七手八脚地弄起来,不过我们没有发给老师罢了,因为我们要修改一下。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知道了诗歌中蕴含的知识,而且,我们五个人的友谊也越来越浓,变得有了自信心和耐心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我好期盼有下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学习中我知道诗经有六义分别是: “风、雅、颂、赋、比、兴。”而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中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还学习了中国的著名诗人,李白、范大成、谢灵运......外国也有很多著名诗人。普希金、拜伦、海涅……他们的优秀诗歌。了解到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方法如,按形式分,分为自由诗、散文诗……还有现代诗歌的分类如,叙事诗、抒情诗、格律诗、散文诗……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写诗。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出诗人所处的画面, 用各种诗歌来做对比。

拜伦的诗歌范文第6篇

期间,我又知道、认识了许多诗人和词人,还看了元曲。我以前单认为只有中国才有伟大的诗人,到现在才知道,原来外国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例如:拜伦、普希金、泰戈尔……我还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主要分“风”、“雅”、“颂”三大类。

我还学到了诗的分类,按题材分分为:怀古诗、边塞诗、讽喻诗和味物诗。还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现在,我才发现原来诗是多么的有趣、神奇。以前我总是觉得几句简短的句子,含蕴又深,看了半天都看不懂,便觉得它枯燥无味。现在我发现古代的诗,虽然是几句简短的话语,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感受和道理,如此让人陶醉。几个词、几句诗,却已经能把当时的意境、场景与诗人的心情清楚的表达出来,仿佛作为读者的你,也已经融进了那个世界,身边战火纷飞,或者是优美的景色……它们丝毫不比那华丽炫美的文章要差。

现代的诗,也十分有趣。就像书中的《致老鼠》,它是那么的有趣。平时老鼠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邪恶的、无恶不作的。但在作家的笔下,它们却是摇身一变,成了可爱的、受人喜爱的老鼠。每当我们朗诵起这首小诗时,班里的人总是忍不住偷偷地笑,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班主任最怕老鼠了!

后来有一次,我们班的同学为了恳求老师提前布置明天的作业,自创了许多的诗。有顺口的小令,有简短的小诗,有的甚至是将诗人的绝句改成了“作业绝句”……大家的是都五花八门,同学们都笑得直不起腰了。

我最喜欢的诗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那首诗,是我学的第一首诗。小时候,妈妈帮我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我一翻就翻到了这首诗,读了几次,便一下子喜欢上了它。虽然小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诗的含义,只是觉得读着顺口、读着好听,有事没事就在那里学别人摇头晃脑地念着,手里拿着一叠旧报纸,样子特滑稽,都得爸爸妈妈都哈哈大笑。

拜伦的诗歌范文第7篇

这便有了文化的“热点”话题:不论处在什么位置,其实都可面对诗歌;不论把诗歌搁置在什么层次,重要的是面对诗歌者是否诗心仍健,当世俗风暴卷来,是否能选择某段平静的时光,去重览诗性怡人的光泽。是否诗人纷纷下海了,诗歌真的被弃如残灯古简,不再抵临城市流光溢彩的夜空?是否诗人的选择只能唯一,或者抱贫自守,或者弃诗经商?

如此看来,活在中间地带未尝不是幸事了。朝逐物流,夕随诗游,起码算是初步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难题。我一向认为,写诗纯粹属于诗人个体行为,实在无法骄傲地称之为毕生为之的唯一事业。中间地带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空间,随着下海热的狂兴,更多的诗人将在此间居留,尴尬也罢潇洒也罢,必然都有特别的心态,展示了曾经如何介入进去的轨迹,便有了写真的意味了。

《男人的月亮》诗集名称具有隐喻倾向。我以为“男人”语义的能指在特殊语境内派生出转换色彩,“男人”意味着责任和生活的负累,何况商场如战场,理所当然是男人角逐其中的,所以“男人”又意味着雄性的野味。“月亮”指称的情感色彩恰好相反,柔而美,是相对于“男人”的一种补充,一种慰籍。这样的语义局定,活脱脱是刘子乐心态写照的结果。一方面,生活的必然,是身为“男人”野性搏斗的图景;另一方面是对“诗”的眷恋和依赖,“月亮”实是寄托式意象,这是浅层涵义。更进一层涵义是,月亮式的凄凉,决定了“诗”对于刘子乐来说是一个永未完结的梦境,是一个和“男人”的生存环境截然相反的境界,因此,核心的涵义便是,她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正暗指了追求的永远性。这正是刘子乐在中间地带尴尬活法的概括性描述。我以为,“男人”和“月亮”强烈的反差效果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诗作里,影响着人们的接受语感和阅读习惯,真实地画出诗人的生命和情感痕迹。

刘子乐早期的诗作多为爱情诗,颇有浪漫色彩;柔情似水,甜美且忧伤。作品并不见得很杰出,可取的是写情的真挚和执着。后来的诗风则大变,尤其是涉足商场后,诗作显出物质的硬度,像胡髭,硬茬茬的,满是雄性的味道,又暗寓着挣扎、疲累和无奈。在《活死人》一诗中,诗人以独词诗行——“腻”来加重感受的份量,很说明了诗人在中间地带身为“男人”的尴尬境况。

我不禁想起刘子乐在大学时代的浪漫风采:一头雪莱式的长头发,留着拜伦式的长指甲,忧郁地打量着劝他不要太晚睡眠的辅导员。他像昼伏夜出的夜枭,当别人准备睡觉时,他开始熬浓浓的咖啡,整个楼道充溢着奇特的香味,大家都明白香味传递的信息:刘子乐又开始阅读写作了。这真是美好的时光,香味使少年人多梦起来。这颇能表明刘子乐对诗的钟情程度。因此,后来他不得不去经商时,不免感到失落,彷徨无助,颇有伶仃的味道。这种心态也在诗中留下了印迹。介入商场,使他概叹最深的是世界的冷酷和理想的轻飘,“太阳”是“冷”的,“阳光”是“一串谎言”,“所有的季节都在下雪”,进而荒诞为“梦见自己尿湿太阳”。刘子乐常常把“太阳”隐喻为现实,它只让诗人拒绝接受;诗人更倾向于注视理想的“月亮”。但过往轻飘的理想无法应付现实的压力,必须寻找新的寄托来消解压力和平衡心理,因此,刘子乐一段时间里热衷于佛籍研读,一部分诗内容上都表现为对佛理禅性的迷恋。但这不算好办法,无视世俗的作法仅是一剂麻醉,它和“男人”的寓义是相悖谬的。因此,他重寻寄托的境界,通过心灵去关照世俗、人群。心相与世相的叠合,产生了神秘感知的诗境。我以为这类神秘羼合着野性的诗作才是刘子乐最好的诗。《石女》《忧郁》《神女》《永恒的吻》等诗作都是流溢着灵氛野气,剥落语言的伪装,裸露生命的本真。《一个女人对一个暴徒的回忆》(后改为《一种写实》)是刘子乐有份量的诗作,男性的敏感和反常规的思维出格的使人无法逃遁直视生命的原初。可以说,这类诗使刘子乐的写作更接近真实。真实才是诗性的最核心,去构筑自己的诗歌世界,便是去守护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直至此方可说是自由地在物欲与诗性的中间地带徜徉,无需尴尬了。

刘子乐的生活方式和他对待诗的态度,使他不可能去雕章琢句,进行语言探险。可提的是他出格的思路和想象的奇兀,并且大胆地用俗语入诗,却俗而见奇了。况且有对友情亲情的低吟,这本诗集便也贯穿了始终未变的诗情,使真诚显出了朴素的韵致。

葆有本真,这是刘子乐诗作良好的共同性;而理性化倾向和率性而为也伤害一部分诗歌的品质。当诗歌不再是梦中情人,而是调整为休憩的领地、精神寄居所,就更需要诗人在纷攘的生活里平静地承受诗情的到来,守护诗性和诗人的情怀。没有大的诗境,没有大的胸襟气度是无法使自己的目光真正澄澈起来的。这是刘子乐仍需努力的地方,自然,也是我们自诩爱诗的人要努力的地方。

一本诗集是一个诗人一段创作心路的检视和收拾。《男人的月亮》是诗人为自己的过去系上的一个结,当然不是蓝色浪漫的蝴蝶结,我倒以为像是黑色的领结。子乐,结系好了,便彻底地无牵无挂去赴人生的大筵吗?便风度翩翩一些罢,便潇洒一些罢,但谁知道呢。

野性的独白——序刘子乐诗集《男人的月亮》

拜伦的诗歌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希腊罗马神话;原型解读;文化传统

 希腊罗马神话美丽动人、寓意深远,为后世的诗人和作家所喜爱。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以想象的神的天府——希腊北部奥林匹斯山(Olympus)上的宙斯等十二位大天神及其周围的小天神和英雄为主要形象,结合古希腊社会的历史和传说创造出来的虚幻多彩的神和英雄的故事传说。古罗马人也有自己的神话,但正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罗马征服了希腊,而希腊又用发达的文化征服了罗马”。在希腊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罗马人接受主要的希腊神,并使之与罗马原有的神相混同,二者逐渐融为一体。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对于诗人的创作,神话有着它无尽的魅力。诗人们把它看作创造出优秀作品的试金石。诗人还通过翻译伟大史诗来衡量自身的才华。英国诗人查普曼(George Chapman) 在17世纪初最早翻译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著作,从而开启了这一风气。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曾直呼,“神话真伟大”。(“Great are the myths”。)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John Keats)写过一首真挚感人的十四行诗描绘他初读荷马史诗时的激动心情。这首《初读查普曼英译荷马有感》(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把他把神话故事对他心灵的震撼描写为“……我像在观察星象的运行,∕突然瞥见一颗新星出现,∕或如克太兹尽力张大眼睛,∕望见了太平洋——……” 瑰丽动人的希腊罗马神话充分反映了古代希腊罗马人对宇宙、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朦胧认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希腊罗马神话中善对恶的勇敢斗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追求、流浪英雄的最终回归最引人遐思,给人智慧启迪。

一、英雄主题原型

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常是诗人歌颂的对象。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 把普罗米修斯刻画成不屈的斗士,表现了诗人对革命的向往。在拜伦的笔下,普罗米修斯成为反抗专制与压迫、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的化身。拜伦在《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开篇第一节里就描写了这个正直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殉难者,接着诗人以遒劲的笔触揭发了暴君宙斯的倒行逆施,以满腔热情颂扬了普罗米修斯的正直和刚毅,指出他的精神显示了人类的力量和命运,成为人类同灾难和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象征。美国诗人朗费罗(H.W.Longfellow)在他的《普罗米修斯,或诗人的先觉》(Prometheus,or the Poets Forethought)中更把普罗米修斯描绘成赋予人类以活力、克服艰难险阻而奔向美好的未来的先知。

许多现代作家在阅读神话时会有意或无意识对神话人物进行心理剖析,然而没有哪位作家在这方面的探索比弗洛伊德(Freud)—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创立者更为深远。他把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剧解释为一个男孩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嫉妒,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他类似小说,最终得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这一概念——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

二、爱情主题原型

诗人引用神话典故,往往不仅仅是为了神话本身的瑰丽,而是借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往往取譬言志,借古喻今。克里斯托夫?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写过一首长达818行的史诗《希洛与黎安德》(Hero and Leander)详细重述了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悲剧:一位名叫黎安德的青年热恋着住在海峡对岸赛斯特斯城的少女希洛。黎安德每夜游渡过去同情人幽会,却不幸在一个暴风雨之夜被淹死,次晨希洛寻获其尸,自己也投海殉情而死。希洛与黎安德的爱情悲剧使拜伦深深感动。1810年5月,拜伦用一个多小时逆古人夜渡的方向,泅渡海峡,之后写下了抒情诗《由赛斯特斯游渡至阿比多斯后所作》(Written after Swimming from Sestos to Abydos)以志纪念。拜伦在此诗附注中说到海峡吸冰山融雪之水,温度极低,来衬托古人爱的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