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粉刷匠教学反思

粉刷匠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粉刷匠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粉刷匠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修养;教学语言鲜明准确;学习语言有效得力;交流心得耐心细致

词条“修养”在《辞海》中注释有两点: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个水平。二,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小学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指教师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情,具有吸引力的特色。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呢?先就本人在教育教学中的学习和实践谈谈一些想法:

一:知识教学语言应鲜明准确忌含混不清

在一次全区教师观摩课上,我听了一节《面积的初步认识》。开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等感觉器官,让学生担任小小粉刷匠比赛完成粉刷任务,初步感知粉刷图形面的大小不同完成任务时间就有先后之分,学生的参与激情很高。而在后面处理“物体面的大小是物体的面积”这一概念却不怎么到位和准确,他让学生伸出手掌,同时自己也伸出手掌问:“老师的手和这位同学的手谁大谁小?”学生齐声说“老师的手大。”教师的本意是比较两手掌面的大小,但在语言表达上叙述不清,留给学生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表象建立是肤浅的。

另一位教师在处理相同教材时是这样做的:在让学生莫课本的封面、凳子的面之前,进行明确的指导:“张开手指,慢慢的摸,摸到数学书封面的全部,用相同的方法摸一摸凳面,再看看地面,你有什么想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张开手指很自然的慢慢地摸,静静的感悟面,深深的体会面,显然,这时学生对“物体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的概念表象的建立是深刻的,有内在意义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引用的过程。数学概念正是对客观世界特定事物或具体现象特征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高度概括。任何随意的、模糊的描述都容易引起学生对概念的曲意理解,而这样的认识、理解是不全面或是歧义的。

二:指导学习语言有效得力忌泛泛而谈

教师出示主题图(图略)

教师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草。

生:我看到了小鸡在找虫子。

……

教师2:通过观察,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前后者比较,很明显后者能直接切入主题,围绕着一些数学信息展开新知的学习,而前者,问题提得太泛,所以学生就看啥说啥,以内在的观察到外显的语言表述几乎是相同等次的,信息未经过选择、提取、既耽误了时间,而且思维停留在原始的状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P62页第4四题,如下:

大部分学生的算式是(1)21÷3=7(盆)(2)21÷7=3(盆)

在集体解决第2个问题时,老师跟学生谈起。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答案代入到题目中去读一读,通过读,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读题。

生:老师,我们做错了。

生:送给幼儿园3盆,还剩7盆,那原来一共10盆。

生:求送给幼儿园的盆数应该用原来的盆数减去还剩的盆数21-7=14(盆)

师:通过这一题的两次解决,你有什么话想说?

……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的这一次出错,并不是他们对题目确实不理解,而是思维定势使然。教师引导学生把答案代入原题读一读,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一句“通过这一题的两次解决,你有什么话想说?”,教师又把学生引入对自己解决问题习惯的反思中,提醒学生平时注意阅读、审题。

三:激励思考语言应启发有度忌硬性灌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准确指出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最佳时期。在处理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P80页第4题上,我的感触很深。

这是第二卷,还可以再拍6张。每张胶卷有24张。我们已经拍了多少张?

学生一下很难理解题意,面对大家茫然无助的表情,我边解释边板书,“两卷胶卷是2×24=48(张),还有6张拍完,已经拍的张数就是48-6=42(张)。孩子似懂非懂。我就匆匆带着他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课后反思自己,感觉做法欠妥,农村里的孩子虽然也拍过照片,但并不是很了解用来拍照片的胶卷的事。如何引导学生,激发思考?在另一个班上,我和学生进行了交流:

师:二卷胶卷拍完了吗?是拍了一卷还是二卷,或者……

生:一卷多。

师相机板书,并提问:已拍的张数比一卷多几张?又比二卷少几张呢?组织学生讨论并解答。

问题得到解决,呈现在眼前的有两种解法:(1)24―6=18(张),18+24=42(张);(2)24×2=48(张),48―6=42(张)。两种不同的解法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考过程。对比两次教学,显然在第二个班级上,学生的体验是透彻而深刻的。

四:交流心得语言应耐心细致忌简单粗陋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你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老师,请停下你随意的、未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言语。听一听这样的举例“比如在工作上,出现失误或者进展缓慢是难免的,如果一个主管总是以严厉的态度指责你(从理论上说,他的这种指责也可能不是完全无理的):天哪,你怎么这么慢!为什么又迟到了?你的反应会如何呢?首先是反感,然后是厌恶,甚至憎恨。相反,如果他总是在恰当的时候鼓励你一下,拍拍肩膀,笑一笑,你反而会做得更好。”相信每个成人遇到类似情况,更能接受的是上级对你的第二种态度。成人况且如此,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孩子对恶劣的、否定的环境的反感情绪尽管会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是是不利于接受任何知识的。在这种状态下,他获得的知识和学到的坏环境相比,后者反而更多”。

“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儿童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哪!”苏霍姆林斯基的感叹道出了我们大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的现状。从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发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感情的交流、育人氛围的营造,教学的设计、回顾、小结,无不显示出作为数学教师运用语言的功底。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锤炼我们的语言,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静如处子,以期动如脱兔。静心反思我们的语言,努力打造我们的语言,那么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构建起知识交融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见《辞海》。北京出版社,1999年

[2]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粉刷匠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验课成功的关键。比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小心打翻酒精灯甚至违规操作引起酒精灯爆炸,因为加热操作不当使试管破裂,用KMnO4制O2时棉花离试管底太近使棉花在试管内燃烧起来(此时学生一定会很惊慌和害怕),实验结束时错误操作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中等现象,这些突况怎么应急和处理,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再如,铁丝在O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即使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并反复演练,在课堂上导致实验失败的偶然因素依然很多,比如可能因为铁丝预热时间太短,也可能因为预热时间太长,铁丝伸入集气瓶中速率太慢火柴燃尽而使铁丝无法燃烧导致实验失败。再如,由于铁丝燃烧需要消耗较多的O2,如何让燃烧持续较长时间以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实验现象等,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考虑。

二、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实验兴趣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创设实验情景,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探究氧气的性质”时,可以用生活中大量与O2用途有关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景。再如,在“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可用关于CO2用途的谜语创设情景:“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说它是灭火先锋,气象专家说它能呼风唤雨,建筑师说它是天然粉刷匠。”还可以用“干冰冻伤人”的相关视频创设情景。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探究欲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质疑能力是学生创新素养的温床,而创新素养是个人素养中最有价值的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的方案、思路、过程、操作等进行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同一实验,不同学生的认识和体会也不尽相同,有时可能会提出出人意料甚至相反的见解。对此,教师不能盲目地否定或肯定,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然后在课后由师生协作或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他们的质疑,验证他们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对于学生“能否用排水法收集CO2”的质疑,教师最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由学生尝试用排水法收集CO2,结果成功收集到一瓶CO2,从而用实验事实回答了学生的质疑:CO2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最后教师对此作出解释:研究资料表明,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虽然约能溶解1体积CO2,但CO2在水中溶解的速率远远低于从水中逸出的速率,故也可用排水法收集CO2,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科思想,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做好课后归纳和小结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归纳、小结,其内容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诸如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今天所做的实验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你认识和体会到了什么?实验方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或改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思考和反思,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上一层楼,对以后的实验也有一定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当然,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小结,可以是师生协作小结,还可以是学生小组或个人小结,然后教师或学生补充等。总之,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甚至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善于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不能简单地为实验而实验。只有这样,化学实验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

作者:吕永能 聂亚靖 单位:1.陕西省汉中市第九中学 2.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三中学

粉刷匠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新课程改革后,音乐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经过不断的实践表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而新型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小学音乐“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实行这一模式的注意事项,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实施“双课堂”教学模式。

一、实施小学音乐教学“双课堂”模式的重要性

学生的音乐水平与技能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上好小学音乐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仅是教师教学生唱几首歌曲,教师教学生跟着唱。这种死板的方式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开小差现象严重,让整个音乐课堂死气沉沉,不能保证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正是因为这样,转变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音乐课堂的质量。

“双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日常基础知识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的文化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利用空余时间提升自己音乐素养的活动。课外活动对音乐课堂教学起辅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双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施小学音乐教学“双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双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对开展这一模式进行有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l小学音乐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处于活泼、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年纪,小学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粉刷匠》时,教师通过表演的形式带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教师在教学前将教室的墙面空出来,让学生自制刷墙面的毛刷。在教学时,教师一边教学生学唱歌谱,一边让学生有节奏地模拟刷漆的动作,创建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同时感受音乐的美感。教师的这一方式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2.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多采用丰富的、新颖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赛法、小组分工等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将音乐教学融入游戏中,促使学生在轻松游戏的同时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上欣赏课《森林的歌声》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动手制作小乐器模拟森林里动物的声音。到上课时,学生带来了水杯、树叶、易拉罐等器具,在活动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吹出动物的声音,有的学生用水杯敲出泉水的声音,有的学生用作业本模仿风的声音……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童心围绕着教师布置活动的目标去发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森林歌声。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音乐活动中,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利用小组分工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方式多用于课外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有机地组织起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同时感受活动的乐趣。例如,教师在上欣赏课《捉迷藏》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不超过六人,先让小组学生玩捉迷藏游戏,一段时间后小组学生进行交流玩游戏的心得。接着,教师让学生小组在钢琴曲《捉迷藏》的伴奏中,依据音乐的描绘进行捉迷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实践中,感知音乐的美感,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3.多样化教学评价

对教学恰当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多样的,例如课堂表现评价、专项技能评价等,但是这些教学评价的目的都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的。采用有效的、多样的教学评价,是对音乐教学的一种反思,对优异学生的鼓励,能够有效地完善教学中的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粉刷匠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从“爸爸”到“助教”,一个课题缔造的阳光机缘

父亲在孩子眼里一般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但大多数的父亲忙于工作,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亲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甚至渐渐淡出。而幼儿园,男教师可谓凤毛麟角。针对普遍存在的阳刚教育的缺位现象,我园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的互动型课程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踏上了“阳刚助学课程”的开发之旅。我们成立了阳刚助学俱乐部,缔造了一段很特别的机缘。这机缘源于时事,得自人为,因为这缘,创造了“专业”与“非专业”、“刚”与“柔”的生命交会。而我们的孩子、教师和爸爸们便因缘相聚,随缘携手,展开了一连串的互动成长故事。

小(1)班“爸爸是个魔术师”助学活动中,爸爸们时而是坚固的铁轨,时而是威严的高山,时而是庞大的起重机,时而还是有力的大吊车,孩子们在爸爸阳刚之气的感召下勇敢地挑战着自身的极限,在感受到爸爸力量的同时,更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小(5)班威武的武警爸爸老师来园助学活动,和幼儿一起打拳,教幼儿叠被等一系列刚柔并济的互动过程中,萌发了幼儿童年的军人梦想,阳刚之气油然而生,阳刚助学模式也显得尤为灵动。“调漆师”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神奇的调色大师,利用家长的这一职业优势,小(10)班开展了“颜色变变变”“参观工作坊”“小小粉刷匠”等一系列课程活动。爸爸老师出示的油漆色卡让孩子们感受了多彩世界的缤纷色彩,领略了相似色谱的细微变化,而根据孩子的“指令”,爸爸现场调出的同一色系中的不同号的各种颜色,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色彩世界的神奇变化。爸爸老师的调色表演,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孩子们对色彩的敏感性。

精彩的课堂,爸爸们化身为“助教”,和老师、孩子一起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二、从“助教”到“嘉宾”,一次座谈带来的认识觉醒

有缘相聚,自当惜缘。助学俱乐部成立以来,我们和爸爸们从最初彼此的陌生到熟悉,爸爸们从“助教”到“嘉宾”的角色转换,都归功于教师和爸爸间的平等对话。

在一次助学心得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们说:每次活动前我们要步步为营,做好对爸爸的指导工作;活动中,我们亦步亦趋,随时要准备应对突发事件为爸爸们解围;活动后我们步步登高,要做好总结反思拓展延伸的准备。真累,比自己组织活动还累!爸爸们说:虽然我有很多专业知识,但有时真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听懂,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控制场面,面对活动中孩子的节外生枝,也不知道怎么回应――真紧张!

是啊,细细聆听,老师和爸爸们说的不无道理。尤其作为家长,虽然活动前老师会与爸爸们共同设计活动,一起制定活动目标,分析活动的教育价值,确定活动的组织形式,还预想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状况,找到解决的方法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对于爸爸们来说,他们毕竟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方法的专业培训,让他们独立承担教学活动,无论是对幼儿学习的引导还是课堂的调控,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面对问题,我们并没有退缩,反而以耕耘福田的心态再次交流互动,在专业与非专业的对话中,教师、爸爸们同行的方向愈加明朗,我们不再让爸爸担当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而是当成“特约嘉宾”,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内容。例如在“人体骨骼的秘密”活动中,万老师化身为主持人,卫校教师出身的杨爸爸作为“特约嘉宾”,和孩子们一起以节目访谈的形式围绕人体骨骼的秘密进行聊天式的互动。整个活动仍然由老师进行主导,在分享交流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主提问,和爸爸展开积极的互动。此时的杨爸爸显得从容淡定,一些专业的知识经过儿童化的语言的转化,很快被幼儿所理解,孩子们产生了新的认知需求,一个个问题不断地抛向杨爸爸,杨爸爸通过反问不断地将球抛回给孩子,展开了一场智慧的交锋。

三、从“嘉宾”到“玩伴”,一个理论指引的方向澄清

阳刚助学课程就在老师、爸爸和孩子们的亲密互动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爸爸跃跃欲试,但苦于自己没什么“特长”,也没什么精通的专业领域,不知道能来做什么。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也在不断地思索:如何充分发挥爸爸的能量,拓展助学课程的内涵?正在我们寻求突破的时候,一个理论,一个项目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在TPAP理论的指引下,英国潘格林幼教中心“让家长参与儿童学习”项目秉承家长、教师、儿童是学习伙伴的原则,支持家长深入参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这个项目启示我们: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应为家长的参与提供多种的条件与机会,帮助家长获得儿童发展和教育孩子的实际知识,提高教育能力和策略,增强教育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鼓励家长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在参与儿童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自己的资源不仅帮助其子女发展,而且也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这有助于家长获得价值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和参与教育的热情。另一方面,儿童的学习伴随着游戏的过程,幼儿的一日生活皆课程,让家长参与儿童的学习,就要让家长成为幼儿的玩伴。在理论中我们看到了前行的方向,并将“陪伴”的理念化为具体的行动回归于幼儿的学习历程中。于是,我们开展了“相约星期五,爸爸来作伴”的研究。我们将助学课程的开发从集体教学拓展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爸爸们的角色也从“助教”、“嘉宾”转化为孩子们的“玩伴”,在户外活动中陪孩子一起玩球、攀岩,和孩子一起做操;在区域游戏中陪孩子一起阅读、扮家家、探索科学小秘密、进行创意小制作;生活环节中,我们的爸爸和孩子们一起用餐,用大口吃饭大碗喝汤的样子引发挑食幼儿的食欲。我们还将助学的空间从学校拓展到家庭和社区,倡导家长间开展双休日联谊活动,带孩子参加梦想方舟亲子职业体验活动,和孩子每天一起看一会儿书,努力将“参与儿童学习,陪伴孩子成长”的理念植根于每个爸爸每个家庭之中。

四、从“玩伴”到“教师”,一个节目触发的美丽期待

“玩伴”的角色让爸爸们减少了很多的压力,孩子的期盼,老师的邀约,妈妈们的鼓动,使爸爸们的助学热情空前高涨,众多的爸爸自觉地走进了幼儿园,走近了孩子。借着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了》的热播,记者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扬子晚报》《江苏教育报》《现代快报》《无锡日报》等媒体纷纷报导了我们的阳刚助学课程,媒体的宣传进一步带动了爸爸们的热情,助学活动不断升温。

媒体沸腾了,家长激动了,而我们却冷静了。审视我们的教学现场,爸爸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给了孩子什么样的影响?爸爸们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能够成为教育的资源?这种无形的资源如何转换成有形的活动让孩子去体验去感受?孩子们从中已经获得了什么?还能获得什么?爸爸们在助学的过程中自身又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长?带着这些问题,带着一双发现的慧眼,我们发动家长、老师和孩子一起观看《爸爸去哪儿》,和五个家庭一起踏上亲子互动之旅,去感受节目录制之初到最后一期时孩子的成长和爸爸的收获,同时也启发教师和爸爸们共同思考:如何提高陪伴的质量?如何赋予“爸爸来作伴”活动更丰富的教育价值?

在助学的福田中耕耘久了,我们期待,爸爸们不仅是照顾种子的农夫,也是一颗颗充满能量、等待发芽的种子。从“玩伴”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期待,并不是我们要将爸爸们的角色回归到教师的身份,我们只是期望在陪伴的过程中,爸爸们怀有教育者的理念和视角,从儿童的立场去观察自己的孩子,解读孩子的真正需要,从而提高教育的能力和策略,家园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