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感类文章

情感类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情感类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感类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我要笑遍世界 情感表达 语音的修辞 词语的使用 句式的选择

本篇文章出自《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第十四章羊皮卷之七——我要笑遍世界。励志类文章可概括为这样的文章——通过传达某种思想激励人们树立志向,从而缓解人们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并帮助解决事业、人生等诸多难题,鼓励人们开拓进取,争取成功。这样的文章是相当有实用价值的,其情感表达上亦有其独特之处。下面从语音修辞、词汇选择及句式的选择方面探讨本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1.语音的修辞

语音修辞是一种常见的修辞。为了强化语言表达效果,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把能够产生特殊效果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音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从音节的配合和平仄的协调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1音节的匀称

本文选择了大量音节匀称的词语,这样能带来语言形式及音韵上的美感,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笑声点缀今天,歌声照亮黑夜。”“心力衰竭时,洋洋得意时,穷困潦倒时,腰缠万贯时……”

这样组合词语,形式上极为整齐,音韵上朗朗上口,让读者在自然的美感中振奋精神。

1.2平仄的协调

汉语标准音韵的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和阳平属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仄声。一般来说,平声给人舒缓柔和的感觉,仄声则给人急促挺拔的感觉。如:“哭嚎哀鸣、开怀大笑、自视甚高、沧海一粟、心力衰竭、洋洋得意、穷困潦倒、腰缠万贯……”这些词语充分利用了汉语语音的平仄交替,形成了语音轻重、高低、缓急的有节奏的变化,让读者读后大受鼓舞,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词语的使用

文章质量及吸引人的程度虽与语音修辞有很大联系,但是词语的选择与使用是极其重要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本文词汇运用的特点。

2.1隐喻类形容词的应用

由于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物质形象特征和联系,属于抽象的概念范畴,因此为了生动表达人类的抽象感情,人们经常将它们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为生动的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可接受性和说服力,本文多处应用隐喻类形容词。如:“哭嚎哀鸣、开怀大笑、沧海一粟、深入骨髓、心力衰竭、得意洋洋、斤斤计较”等。

2.2能愿动词的使用

能愿动词能起到强调的效果,为使话语的焦点信息得到突出,本文大量使用能愿动词,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如:“要、会、可以、能、不能、只会、允许、想要、必须”等,本文应用能愿动词的次数为31次。

3.句式的选择

3.1疑问句

本文较多地运用反问句。表达者之所以采用问句表达自己明白确定的见解,为的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从而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励志类文章启发、鼓舞人的目的。如:“我笑自己,因为自视甚高的人往往显得滑稽。千万不能跌进这个精神陷阱,虽说我们是造物主最伟大的奇迹,我不也是沧海一粟吗?我真的知道自己从那里来,到那里去吗?我现在所关心的事情,十年后看来,不会显得愚蠢吗?”

3.2排比句

排比句能加强语势,加强文章的节奏感,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本文有成段的排比,层层铺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心力衰竭时,我安慰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当我因成功洋洋得意时,我提醒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穷困潦倒时,我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腰缠万贯时,我也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

3.3对偶句

对偶句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本文适当运用一定的对偶句,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对于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如:“我要用笑声点缀今天,我要用歌声照亮黑夜。”“我笑自己的失败,它们将化为梦的云彩;我笑自己的成功,它们回复本来面目。”

3.4反复

这种修辞能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文章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反复句的使用。“我要笑遍世界”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文章所表达的目的,而且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4.结语

励志类文章以表达情感、鼓舞人心为中心,本文从语音与词语的选择及句式的运用等方面,对“我要笑遍世界”译文的情感表达的特点进行了探究,想以此为起点对励志类文章的情感特点作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岳福新.英语演讲中常用的修辞范式[J].英语知识,2010.

[2]梅丽兰.浅谈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7.

情感类文章范文第2篇

如何解决考场作文情感苍白、无病的问题呢?关键是我们的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具体到这种记叙类的文章,指的是情节生动、场景鲜活、细节传神,这样方能情感真挚抒发。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细小处发现情

真情从“实感”中产生。有的同学说,每天都是单调乏味的生活内容,哪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去写?其实,“动情点”并非都在大事上,生活大小事,事事都含情。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真挚的微笑,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搀扶着走在洒满夕阳的林荫道上,苦苦等着孩子回家的父母伫立在风雨中的街口,蹒跚学步的孩子洒满阳光的笑脸和挥动的小手,都会让我们“怦然心动”,拨动心弦的其实就是“情”。我们要学会“抓拍”,将这些生命的影像记录在心灵的底片,遇到适合的文题,这些影像就能够很快激活,成为文章的材料,成为记叙文的“动情点”。

二、细节处表现情

发现、积累“动情点”,就像盖房子准备好了材料,怎样才能物尽其用,建出美观实用的房子,还需要有高超的建筑技术。而在众多的写作方法中,细节描写是最能表现人物情感的手法之一。那些看似无关紧要,不为人注意的细微的动作和神态,最能真实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情感的外在表现。所以要想表现“动情点”,要想打动人,就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所以感动了广大读者,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就在于父亲反复叮嘱熟识的茶房甚是仔细,就在于为了买橘子肥胖的身子努力地爬上月台,就在于买橘子、放橘子、爬月台、再抱起橘子走上车……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虽遭遇了家庭的重大变故但一颗爱子之心依然细致入微的父亲形象刻画得鲜活感人。

三、个性处渲染情

“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冰心《文专丛读》)这就是说要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倾注到语言中。作为写作者,要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思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能够动人的情思必然是深刻的,能够表达动人情思的语言也必然是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四、景中透情体现主题

情感类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仪式化手势;贡布里希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72-01

此文是贡布里希在1966年6月的“动物和人类行为仪式化问题讨论会”上提交的,从仪式化手势这个比较小的切入点来讨论了人类的仪式化行为及其情感表达的相关问题。该文主要内容是从再现艺术的角度上,来探讨艺术作品中仪式化手势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整篇文章主要说明了两点:

第一点是主要内容,讲了在再现艺术中即图式中的仪式化手势往往能明了甚至夸张地表现人物情感。作者分别从宣誓手势、指点手势、投降手势、祷告手势还包括征服举动这几种仪式化行为来分析,艺术对人物情感,作品背后故事的表现。

第二个观点是仪式中的情感释放和人类艺术的动机并不等同,并从一些艺术作品里的仪式化手势加以分析,最后谈论到了现在应该用何种态度来把仪式运用到艺术中去,作者认为“程式的完全舍弃和集体艺术的复兴都无法满足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的需要”。

我认为这篇论文有以下四点特色。

一是在形式上还是主要运用举例的方法,通过结合一些图像化的艺术作品来分析各种不同的手势,之后得出一个比较广泛的结论。例如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通过讨论一幅一战后的克特・珂勒惠支的反战招贴画来说明里面宣誓手势说体现的情感成分,表达了反战作者情绪的激烈、愤怒。同时贡布里希还分析了这幅作品其他细节体现作者激昂情绪的地方,如绘画笔迹。

二是作者写作时发散思维很明显。对一个具体的例子,往往有向其他方面的展开,据此来牵出其他更多的例子,可以是引出对比例子,也可以是直接引出相近例子,都是为了更好地阐述原观点。例如宣誓手势,他是从几幅不同时期的同样有宣誓手势的艺术作品,来逐步引出宣誓手势仪式化的过程:在中世纪的叙事艺术中,宣誓手势只是用作“说话手势”;在1423年根特祭坛画里圣父的手势,就有了宗教含义,是祝福手势;在后来的发展中,这种两指伸出的手势演变成一种宣誓手势。宣誓手势仪式化的过程即是符号化的过程。

三是作者善于深入思考。例如他思考到了相同手势在古代艺术或东方艺术中是否带有相同的含意;他还思考到了再现于艺术中的手势语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手势之间的关系问题。

四是文章的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层次比较清晰。基本上文章的思想深度是层层递进的,先是讨论艺术作品中的仪式化手势很好地表现了情感,不管是作者的还是画中人物的。再是讨论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主客观性,是否过于“真诚”或过于“夸张”。最后提到了该用何种态度来运用仪式,既不能完全舍弃,也不能整体仪式化。

研读了贡布里希的这篇文章后,我有了很多感想与收获。

第一是比较表层的,我理解了仪式化手势的相关知识,明白了人类仪式化行为的概念。并且我也试图用作者的分析方法重新去看一看那些宗教名画,在意大利画家马萨乔的作品《纳税钱》中,耶稣和彼得虽然用着指向同一个方向的指点手势,但意味不一样,需要参照贡布里希的方法,明白特定仪式化手势所具有的含义结合作品背后的故事,来分析人物情感表达。耶稣的指点手势表现的是他的一种从容的命令,遇到收税人的阻拦,他并不慌张;彼得的指点手势需结合其表情,表现出了彼得的一点不平与愤怒。这幅画的手势表现并不是完全仪式化的,所以这里也同时能联系到贡布里希的严谨态度。我的理解就是仪式只是一个极端,手势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介于程式和完全自然化之间,这种情感表达是复杂的。

第二是贡布里希让人体会到了对学问的钻研精神,对于一个小方面,可以换多种角度辩证思考使观点更透彻,更丰满。例如文章的第二个观点就是作者对第一个观点的深入思考,尽管仪式化动作能符号化地表现情感,但人类的动机并不一定就是画中仪式所要释放的情感,他提出了在我们的现代社会里,“仪式不仅能帮助个体释放情感,而且也能阻止个体释放情感,说通过和动物情感的横向比较,说明了人类情感与行为表现的复杂性,因为仪式化动作表现出来的情感并不是内心的真实情感,他举看葬礼哭妇这个例子,那些哭妇只是为了赚钱而去表现悲哀,但是艺术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很好的表现了这种葬礼仪式所体现的悲哀。

第三是历史的艺术成果确实能让现在有所借鉴,例如学习它们如何在自然征象和程式符号间找到一个表现的平衡点,贡布里希亦说了,如今的艺术形式很容易陷入一种困境,要不就是纯粹注重不带情感的程式,要不就是完全舍弃仪式的运用,都是不妥的。万事万物都不能走极端,所谓物极必反。

研读贡布里希论设计这些作品,让我看到了思维真正的力量,收货颇丰,让我明白了思考问题的有效方式。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一定不会再浪费这些思考伟人的结晶。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杨成凯,范景中.艺术的故事[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情感类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指导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73-02

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明白此道理,也都会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指导。比较常见的做法有: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指出学生朗读时的停连、快慢、轻重等处理不当或语气、语调使用偏误。朗读功底比较深厚的语文教师,还会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做朗读示范指导。这样的老师确实颇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听老师示范朗读。不过,笔者除了敬佩那些朗读功底深厚的老师外,对这些近乎常规性的朗读指导,没有留下多大印象,在小学的一次听课经历,至今难忘。那位老师在上《狼和小羊》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狼非常想吃小羊”时口水流得更长。这位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确实有她的独到之处:借助比赛,引导学生调动起生活积累,体会狼非常想吃小羊的特有情态。换言之,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很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方面的引导。

情感体验之于朗读指导,地位非常重要,关系着朗读的成败,其意义主要有:(1)化抽象、呆滞的文字符号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能够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情及文章脉络。朗读作品是以文字符号为其文意载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个个方块汉字。要想让这一个个方块字真正“活”起来,仅有静止的分析、判断、推理等理性的处理,是不够的。正如吴积才教授所说的“朗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时,自始至终必须伴随着形象感受。”①朗读者应该在把握文章内容及脉络的基础上,尽量调动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储备或人生经验等,充分感知文字背后的东西,“披文入情”,进行情感体验。这是文字符号得以“活起来”的前提与关键。(2)使朗读者产生真切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强烈的朗读意愿,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在朗读者与作品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朗读,从本性上说,就是一种创作,是朗读者运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将文章“再现”出来,诉诸听者耳朵。缺乏情感体验的朗读,充其量也仅仅是原作品的“传声筒”,谈不上创作。(3)朗读更自然可感,富有韵味。基于对作品有着充分情感体验的朗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情动于内而托于声,气息、语调皆自然而然地“涌动”起来。如若前述,小学生经由老师启发诱导,调动起“嘴馋得很、口水难抑”的生活经验,好好体验“狼很想吃小羊”的特定心理、情态,不仅为后文的学习、理解狼贪婪的本性奠定基础,也使得本段的朗读更出彩、更自然、更有韵味。

朗读前的情感体验,可以分为形象体验与逻辑体验。所谓形象体验,指朗读者依借自己的学识、想象能力、生活经验,对文章里的人、事、景、情、态的品味与“还原”。而逻辑体验,主要是朗读者感受文章脉理,体悟文章的起承转合。本文重在探讨前者即形象体验。

感受人物。这里的感受人物,指的是对作品中的人物或神态,或言行举止,或心理与情绪的浮想、揣度、玩味。普通话水平测试用的马如琴的《小河》一文,借“我”童年的片段记忆,写出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母爱。文中写到母亲的仅有三件事:不会游泳的母亲水中救“我”,让哥哥姐姐看着“我”并教“我”学游泳,临终前拉着兄妹四人的手关切地看着我们。要读“活”母亲,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出“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深爱,朗读者应该抓住“母亲发觉我不在岸上,又见水中直泛水泡”;“怀着我的小弟弟”、“不会游泳的母亲费了许多力气”且“喝了不少水”才“将我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病倒“在床上的母亲”“怕我再走到河里,让哥哥姐姐看着我,还吩咐他们一有空就教我学游泳”,当知道“我一有进步”她“就显得很高兴”;母亲临终前“拉着我们兄妹四人的手,眼里流露出的尽是爱”等这些语言材料,想象“母亲”的情态、言行,揣摩“母亲”的心理与情绪,“母亲”的形象就应该会浮现在朗读者的脑海里,让朗读者深受感动,情动而气生,朗读的最佳状态便已形成。

揣摩事理。朗读记事性、说理性的文章或语句、段落时,朗读者不仅要弄明白朗读材料写的是什么事、说的是什么理,还应该好好体悟文句中所写之事与人物有何关系,事件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对所说之理有何评价,态度或认识又是怎样。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作品言者的《轻轻的一声叮咛》记述了农家老大娘追“我”给“我”送雨伞一事,就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揣摩。农家老大娘与“我”何干?为什么能让“我”借宿?当“我”要离开时为什么还追着“我”给“我”带伞?再说,那时雨并没有下呢。这一番品味、揣摩,朗读者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老大娘的淳朴、友善,感受到老大娘那博大的母爱。朗读起来,语气语调就会显得亲切自然。

再现景象、体味情感。写景、抒情的作品,在语文教学当中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也往往喜欢拿这一类文章作为朗读训练材料或者参加朗读比赛的文本。对这一类文章,或许人们觉得读起来更容易“入内”、更容易读出感觉。其实,朗读这类文章,读前更需要进行一番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紧扣景物特征、把住情感脉络,驰骋想象、融进切身经历,让景物丰满起来,让情绪活动起来,方能“情动于心而形于声”进而声情并茂。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加以说明,这篇散文用词清丽活泼、比喻形象生动,全文浸透着作者由于春天的到来而勃发的喜悦之情。而这种内心的喜悦是寄寓在文中的景物描写之中的,朗读前理应抓住表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景象的有关词句深入体验,比如“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朗润”、“涨”、“红”、“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火”、“像霞”、“像雪”、“嗡嗡地闹”、“飞来飞去”;泥土气息和青草味儿、花香“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婉转鸟鸣、清风流水、牧童的短笛彼此“应和着”;最寻常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村落“稀稀疏疏的”房屋,“一点点黄晕的光”,加上“披着蓑戴着笠”忙于农活的农民。这番体验,不仅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热闹非凡的景象,完成作品景象的重构,也让人能够深深地体悟到作者为春天所萌发的怡然陶醉的心情。朗读时,便自然会时而轻快急促,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活泼俏皮,时而刚健有力。朗读的魅力便由此而生。

朗读前的情感体验,需要做到或注意的事情是:(1)抓住重点词句,舍弃冗枝蔓节。(2)展开联想、驰骋想象,以使形象丰满立体。(3)调动自己的学识储备、审美经验、人生经历、生活积累来展开情感体验。(4)朗读前可情满于胸,朗读时则若隐若现、不即不离。确保朗读既入情入理、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又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矫情。切莫声嘶力竭、歇斯底里。

本人从事朗读教学有十余年,对学生的朗读情况颇为熟悉。总的来说,学生对于朗读,更多的是着眼于读准字词,有时少数学生也能较好地处理朗读行进中的停连、轻重、快慢,但是,表现出来的机械味儿要明显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根源正是对朗读前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不知如何去展开朗读前的情感体验,而没有对朗读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就无法做到“情动于中”。停连、轻重、快慢的“安排”表现出很强的机械味儿,也就在所难免。本文所论,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才疏学浅,难免粗糙,望专家、同行能施以援手,不吝赐教。

注 释

①吴积才等.标准化水平考试·普通话教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80

参考文献

[1]徐世荣.普通话朗读辅导[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78

[2]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情感类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素质 培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它与其它学科相比,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谓的情感素质,是指人对客观事物见解的体验能力。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类情感培养,学生可以接触和体验各种情感经验和情感形式, 从而启迪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其感悟人生、升华精神的境界,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形成了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素质。这种情感素质是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动机以及提高学习效果的内在的强大动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催化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而且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对学生今后的生存、生活、发展,对学生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形成,乃至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促进社会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总结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素质的经验,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反复诵读,引起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激感。爱国教育类的文章,可以营造教育氛围,通过慷慨激昂的语言, 形成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柔情类的文章,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通过温柔似水的语言,与学生同命运共悲欢;抒情写景的文章,可以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各种描摹自然特性的语言,与学生共享美景,共浴亲情……这样,通过反复诵读,越读越觉妙不可言。形式也可以默读、速读、特别是朗读穿插运用。要注意把握作品感情基调,把世界融化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与情思之中,使朗读拨动读者心弦,使听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以情动情,学生则“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挖掘内涵,引起共鸣

情感是文字的血液,思想是文学的灵魂。文学作品里包裹的思想感情或明或暗、或单一或复杂,仅凭学生自己理解是不够的,教师要寻找文章的激情点,通过透彻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教授写景抒情的文章时,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分析,以美育为诱导,利用瑰丽画面的自然美、意境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导向,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地,去体会美的内涵,把文章中蕴含的美充分挖掘,以美怡情,以美育人,提高学生情感素质。如朱自清的《绿》便颇具自然美、艺术美和思想美。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热爱绿的情感,追寻寓含在全文中的绿之情意,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那绿色的生命活力,树立追求生活美,坚定乐观向上的信念。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南京车站父送子。一个不易捕捉的生活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怎样才能使学生动情?父亲欲去而不舍,亲自给儿子买橘子,“我”看见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近及远,“我”流泪了,影远心近;父亲走了,背影消失在人流中,但影淡情浓;父亲来信了,“我”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老态龙钟的背影。痛苦地回忆,无尽的思念。这背影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镌刻在读者心中。作者情、师生情,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融成一片,呈现出一种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状态,学生理解了这父爱的真挚与伟大,使这千古名篇产生了扣人心弦的力量。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升华与固定就是情感素质。

三.创设精神,引起共鸣

创造美好的课堂氛围,借景生情,把课文情景变成课堂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如教张志和的词《渔歌子》,简析这首词,可以一边用语言描绘,一边用彩笔勾勒简笔画,同时让学生在本上画,要求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心灵上的交流和感应使师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一首丽而不艳,疏而不空的写意山水画,为学生审美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心里空间。

文字以情动人,感情的土壤越肥沃,育出的果实就越丰硕。语文教师要利用这天然宝库,架起师生情感的桥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乃至成长发展的巨大动力。

我们语文教科书,有很多篇目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凝聚着作家的深厚情感。丰姿多彩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情感的源泉,这情感靠我们教师去传递。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使学生置身于所设置的教育情境之中,耳濡目染,通过共鸣进行情感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第1期.总第419期.《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素质的培养》邹文健

情感类文章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散文鉴赏教学 教学方法

散文语言较为精炼、辞藻华丽、手法精妙,在众多文学题材中出类拔萃,深受中职学生喜爱。但与其他文学题材相比,散文叙述散,思想性强,鉴赏性强,文中重点、难点多,教学难度大,是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攻克的教学难关。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务必弄清散文鉴赏教学重点,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着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散文中蕴藏的语言魅力、美学意境淋漓精致地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一、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重难点分析

散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感,文章通篇流露出优美的气息,让人陶醉其中,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喜欢散文,却对散文鉴赏和诠释无从下手。散文教学重点和难点集中在美的鉴赏上,综合来看,表现为以下方面:

1.思想情感美鉴赏。

散文思想性强,在文章诠释或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散文具备灵魂的必备要素。思想情感美是寓于散文骨架中的,是散文的核心思想和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与其他文学题材思想情感相比,散文中的情感更加真实,容易通过思想情感美达成共识,引起读者共鸣。

2.文学意境美鉴赏。

散文中的意境美是通过散文的情感美和情境美共同营造的,这类意境美自然画面感较强,容易激发学生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画面感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超脱现实具体空间,让学生意犹未尽。在散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使“月光”、“流水”共同交织营造独具特色朦胧般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到妙趣横生的优美意境。

3.语言魅力美鉴赏。

语言文字是文章最显性、直观的东西,文字的淬炼与组合是形成散文美感的核心要素。可以说,再美的散文作品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优美,散文蕴含的哲理更深,意味更浓。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精炼的散文文字及其表现出的文采是学生鉴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通常散文中的这些情感较为隐性,具有一定的鉴赏难度,是散文的精髓,也是鉴赏重点、难点所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中的美,采取生动、有趣、形象的鉴赏教学方式,读懂散文,理解散文,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1.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维作为散文鉴赏教学的第一要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开端,中职散文鉴赏教学同样如此。具体来讲,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思维。

以散文《荷塘月色》为例,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两拨,即语文基础较好与较差两类: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播放《月光曲》,通过优美的乐曲激发学生对月光、夜色的联想,让学生如实表达感受,这类导入式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抽象联想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先谈谈对池塘、夜色、月光、庭院的了解,再通过展示真实的图片,将这些要素引入散文中,强化散文学习和鉴赏效果。

2.通过示范朗读促进学生自悟鉴赏能力的提高。

散文鉴赏教学应充分发挥示范性朗读作用,老师多朗读,并且对散文中重点、难点内容提出见解,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想,特别是对一些精华之处,更要逐字逐句反复诵读、理解,激发学生情感,与散文中蕴含的情感形成共鸣,培养中职学生散文学习和鉴赏能力。

3.着重鉴赏散文中的语言文字魅力,不断思考和探讨作者的用意。

朗读散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穿透散文壁障,渗透到文章中。要深入鉴赏散文,体会文章思想和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必须通过思想和探讨才能实现。

散文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篇散文中,笔者通过精妙的构思和语文文字表达出差异化的思想情感。在鉴赏教学中,要使学生准确把握每篇散文的内涵思想,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散文学习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切身体验、思考、探讨,充分表达见解,强化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重点和难点多读、多悟,勤于思考,养成善于交流、探讨的良好习惯,从而强化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情感类文章范文第7篇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

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假感、善恶感和美丑感三种。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对物情感包括喜欢、厌烦等。对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爱戴等。对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

情感类文章范文第8篇

行文思路类

1.行文思路(或结构)

考生解答这类试题,可以先把握段落大意,再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作答。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考生根据贝尔蒂做了哪些事情,依次概括即可,切忌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2.行文表达作用类

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应该从分析内容和结构的角度作答。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福建卷选做题甲类文本第14题)“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注意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词语句子理解类

1.理解词语含义

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11题)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

“铁牛”指耕地用的拖拉机。拖拉机在水乡田里却发挥不了作用,反而陷入要水牛“拖拉”的尴尬境地。

【参考答案】①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②“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

2.理解句子含意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典型考题】(2012年高考湖南卷第15题)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考生要在仔细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抓住“沉静”和“啮碎了自己的心”,由表及里地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①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②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人称类

这类试题要求分析、鉴赏人称运用的诀窍和规律,考生可以侧重从表达作用的角度思考作答。

【典型考题】(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运用第二人称,可以使文章语言自由、灵活,具有亲切感、真切感,便于作者和所表达的对象进行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参考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归纳要点类

考生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情况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①概括某些原因。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找全,答案要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②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③概括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表现出的不同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19题)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考生可以利用文中概括性强的词语来概括西湖的特点,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自己去概括,但要特别注意概括的精炼性和全面性。

【答案要点】①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②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③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技巧分析类

考生应该辨明语句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其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典型考题】(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15题)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

考生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文章首段所起的作用,如照应标题、引起下文等。作者在第一段着力描写云雀飞动的形态,为下文引出作者想“飞”的欲望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描写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活;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文章标题类

考生答题首先要联系情节,比如情节的开展就是围绕标题中的某词进行的;其次要联系中心,简要说明它如何体现文章的主题。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四川卷第17题)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负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考生结合选文对本词进行合理解释是答题的第一步,即负担重任。其次,考虑“负担重任”的表层与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肯定涉及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恐慌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此外,散文阅读题还设有探究题,限于版面,本文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湖南沅陵县一中)

(责任编校/曾向宇)

想学习更多散文阅读的知识吗?请注册登录《高中生》·高考网——

1.《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很多考生回答散文阅读题的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考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二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考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请注册登录.cn)

2.《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