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行陈与义

早行陈与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早行陈与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行陈与义范文第1篇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现谈谈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试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因此要首先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联想、想像等。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等。

构思立意:承上启下、起承转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二、做到“四看”“两知”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类别、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要做到“四看”“两知”,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具体来说“四看”包括——看题目,初知类别(如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怀古诗、闺怨诗等);看作者,知人论世;看内容,做到“两知”,即知道本诗运用的手法、知道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看注解,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诗歌。

三、明确答题步骤

虽说文科不能像理科那样有公式可寻,但文科的解答也有一定的答题套路,要想每一题都拿高分,精心组织答案的答题公式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遵循“谨慎下笔”的原则,一定要“先构思,后落笔”,切忌涂涂改改。其次,答案要有理有据,要结合作品论述,简明扼要,切忌冗长而繁琐。再次,要适当运用鉴赏古诗词的术语,平时要把握采分点,多多积累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术语。最后,总结一些答题公式,分点答题,按点得分。具体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用的;

步骤三、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描绘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阑干:纵横的样子。

此诗二、四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早行陈与义范文第2篇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早行陈与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静反衬;虚实反衬;乐哀反衬;大小反衬;明暗反衬;远近反衬

一、动静反衬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1.以动衬静

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本诗写山行情景,颈联写的是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山野很静,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地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无人能问,“鸡声”是以声写静。

2.以静衬动

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愈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从全诗来看,作者写泉响、鸟鸣采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

二、虚实反衬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以虚写来反衬现实,以虚衬实,词人惜别感伤之情越显浓重。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杜甫《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三、乐哀反衬

它是指一种景和一种情的相互衬托,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1.以乐景衬哀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做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李煜的词《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所作。字面上写了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2.以哀景衬乐情

衰败之景通常引起人的愁苦之情,但诗词中也时常有写面对这样的景引起与愁苦相反的心情,通过景情的反差来达到强化昂扬、欣喜之情的目的的诗词。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的“呼啸的北风,遮住太阳的千里黄云,漫天飞舞的大雪,阴沉沉的天气”的景象衬托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慷慨豪情,以哀景衬乐情。

四、大小反衬

主要指通过阔大和渺小的相互映衬来表现主体。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反衬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

五、明暗反衬

它是指有明暗之分的两种色彩方面的相互衬托,目的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色彩。陈与义的《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当光亮照在青苔上,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幽暗形成强烈的对照。这里以光亮反衬幽暗,更突出了森林的幽暗,这是颜色方面的明暗相衬。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中的前两句以江水的碧色反衬鸟的白,这还是颜色方面的明暗之衬。

六、远近反衬

早行陈与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花;词;词语;赏析

漫步诗文长廊之中,凌寒的梅花,幽香的兰花,粉红的杏花,艳丽的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洁净的荷花,高雅的丁香,淡雅的桂花……扑面而来,让读者流连忘返,顿然忘却尘世的烦恼。

元月初始,梅花绽放,唐张谓《早梅》诗云:“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当然是梅花初开傍溪桥的意境。而罗隐的“暖气渐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则昭示了二月杏花的神韵,梅花过后,春意闹枝头。三月桃花照流水则更有一番神采。“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令人赏心悦目,真是“人面桃花”!四月令行,蔷薇懒卧篱墙,别有风韵。“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袅露垂。”柔情蜜意,令人难舍。五月榴花妖艳烘。韩愈诗曰:“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使人忍不住喜上眉梢。六月荷花铺满池。欧阳修《渔家傲》里“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的句子,让人顿生捧之在手之意。七月凤仙展俏颜。正是蝶舞蜂戏时节,凤仙花开,吴仁璧怜吟《凤仙花》:“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八月里来桂花香。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读之不由得心生绮思。九月霜浓,黄菊傲放,重九登高,岂不快哉!黄巢梦想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十月芙蓉千般秀。白居易诗:“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冬月天寒,水仙凌波而渡。杨万里诗云:“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腊月腊梅报春来。冬末春初,花黄如腊,清香满宇。陈与义“一花香十里”不是夸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尤为动人。

将人拟花,源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何其美丽!反映到俗语里可以称得上花团锦簇。“试看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葬花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等。

花之名,花之形,花之姿,花之色,花之骨,花之香,花之神,反映到词语里,更是愈加可观可赏。

首先,比喻男人者有之。花花太岁,指穿着华丽,不务正业,只专心于吃喝玩乐的官宦和土豪。天花乱坠,浮夸吹牛的人。黄花晚节,晚年操守、德行好的人。

其次,比喻女人的。花娇柳亸,形容妇女妩媚轻盈的姿态。月貌花容,说女人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月闭花羞,闭月形容貂禅,羞花形容杨玉环,她们的容颜使月亮见了也躲避起来,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交际花,在社交场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解语花,比喻胜似花朵般美丽的女子。而“叶瘦花残”,则比喻为衰老的女人。残花败柳,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

再者,比喻爱情。流水桃花,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花成蜜就,比喻好事圆满地完成或实现;多指爱情婚姻生活。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花前月下,恋爱的场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方有意,一方无情。拈花惹草,男人引诱和女人。花残月缺,比喻夫妻感情破裂或离异。

其四,比喻景物。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琪花瑶草,原为古人想象中仙境的花草。后也形容晶莹美丽的花草。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春暖花香,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花香袭人。

其五,比喻艺术。百花齐放﹐比喻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粲花之论,称赞言论的典雅隽妙。粲花之舌,形容人的言论精妙绝伦。镜花水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落花无言,比喻诗的风格典雅。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其六,比喻行为或场所。步步莲花,女人走路姿态轻盈柔美。花言巧语,虚假而动听的话。花里胡哨,浮华,不实在。花团锦簇,五彩纷呈,十分华丽的景象。寻花问柳,寻找不正派女人的行径。花天酒地,沉迷于酒色之中的腐朽肮脏的生活。花花世界,泛指灯红酒绿、寻欢作乐的场所。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心花怒放,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眼花雀乱,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银花火树,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玩花招,施展某种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早行陈与义范文第5篇

诗歌意象应该包括景物意象、物件意象、人物意象三类。限于篇幅,鉴于景物意象在高考命题中比例较大与解题方法便于迁移的特点,本文所讲意象即指景物意象。这类意象题的解答,与其他阅读题一样,都应该通读全篇,理解大意,仔细审题,弄清指向;注意标题、作者、语境(上下文)、注释等要素。当然,也有其个性特点,下面分四类八方面予以解说。

1. 意象排查与意象筛选

意象排查,要求排查出题目要求的所有意象;意象筛选,则要求在排查出全部意象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筛选出特定意象。两种题型的解答,虽然难度不大,但都要认真细心。

夜坐[宋]张 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排查题。题干要求找出诗中秋天的景致,不妨依次排查。首句写“月明”;次句写夜气因“霜”“先清”,但尚未有霜;最后两句写梧桐“迎风”振叶“尚有声”。答案可为:这首诗写了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等景致。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宋]林 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 ① 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② 底处:何处;③ 枰:棋盘;④ 葑上田: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不颠覆的架田。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上看,这是一道意象排查题,其实属于意象筛选题。因为题干中“描写”一词表明应排查的意象是有限制的,是需要筛选的,它不包含“描写”以外的意象。标题意思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内描写所望见的风景”,首句“凭阑”只是叙述的意象;次句交代观望地点,其中“山”“塔”“阁”不是“描写”的意象。最后两句是想象,其中“庐近”“雪天”也不是“描写”的意象。答案应在中间两联中。“阴沉画轴”“零落棋枰”都是比喻体,分别用来描摹“林间寺”“葑上田”;“秋景”是叙述的意象;“独鸟”“夕阳”“寒烟”是描写的意象。所以,答案为:诗中描写了林间寺(古寺)、葑上田(架田)、独鸟、夕阳、寒烟等意象。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①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为人所嫉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乍看是一道意象筛选题,因为题干问“描写了……哪些活动”;其实,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都在“描写”素蝶,最后两句是它的心理活动,所以,这仍是一道意象排查题。尽管全诗只有素蝶一个意象,但是这个意象的活动构成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若根据题干中“活动”一词,抓住“随”“绕”“避”“隐”“映”“争起”“归”“出没”“飞”“幸勿谢”“欲相依”等词语来排查,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诗中所写的素蝶活动: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所以期望百花、嘉树不能凋谢,留作自己依靠。

2. 特点细析与特点概括

特点细析,要求详细分析意象的具体特点,比如“竹子”“月亮”“梅花”等意象的一系列特点。特点概括,则要求在详细分析意象具体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出意象的本质特点。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特点细析题。题干中“哪些特点”表明特点不止一个,需要详细分析方可得知。首句写海棠在春风中的袅袅动态与在春光中的光彩艳丽,次句写海棠在春风中香气阵阵及其在月色下的朦胧情景。再联想下文,后两句“恐”“花睡去”,用“高烛照红妆”表现惜海棠美貌,可知前两句系颂海棠之美。答案为: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这首诗中,“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一道意象特点细析题。题干出示一个句子,竟未需要细析其特点。先弄清此句内容,即春光在一个瞬间涌到屋内来了。联系上句“雨过晓开帘”可知,有人打开了窗帘,为本句“一时放春入”提供了条件;再联系题目“延绿轩”(“延请绿色的屋子”)与开头两句可知,此处系“一时放春入”的环境。再结合题目中“情景”之“情”,应有诗人感情在其中。所以,这句诗的特点有“春光浓郁”“扑面而来”“令人欣喜”,答案只要综合这三点即可。

《汉宫秋》选段[元]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特点概括题。从题干“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可知概括的两个方面。而概括以分析为条件,所以,应该在仔细分析特点的基础上向着这两个方面概括。全段中“迥野”“河梁”“穷荒”既表明“情景”是心中“所想”的塞外风光,又显示其旷远悲凉。而草“添黄”,兔“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进一步表明是想象中的深秋塞外风光;“伤心辞汉主”“从入穷荒”点明旷远悲凉。“返咸阳”“过宫墙”则是眼前“所见”的王宫景象,而“月昏黄”“夜生凉”“泣寒蜇”等突出了秋夜王宫的凄清阴冷景象。将这些情景的特点概括起来,答案为: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与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3. 具体描摹与情意揭示

具体描摹,是把意象的具体情形描述出来,有点像“唐诗素描”;情意揭示,是把意象寄托的涵义或感情揭示出来。具体描摹是阅读诗歌的起点,因为阅读诗歌先要进入具体的形象世界;情意揭示是阅读诗歌的终点,因为阅读诗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 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 累:无罪被迫而死;③ 杜若:一种芳草。

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具体描摹题。根据题干“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应该依次“素描”上阕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前四句不是景色,只是叙述“我”的行程,不在“素描”之内。上阕后五句才是景色,把它们改写为散文即可得出答案: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天际。

送人归京师① [南宋]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 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寓意揭示题。要揭示诗中“子规”的含义有两个渠道,一是联系“子规”的固定寓意,二是结合诗歌的主题。“子规”谐音“子归”,固定意义为盼望儿女归来。全诗主题由结尾的诗眼“愁”字提示,因故园惨遭兵祸有家难回。答案应为:思念故土但有家难归。

4. 作用分析与描写欣赏

作用分析,是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所起的结构作用与表达作用;描写欣赏,是赏析意象及其描写的方法。前者,意象处在主置,即它“做”了些什么事;后者,意象处在客置,即它被其他要素“做”或“表现”得如何。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阅读这首小令,请分析词中“孤灯”这一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作用分析题。单看题干中问“孤灯”的作用,尽可能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考虑。从“孤灯”意象本身看,有“孤独”“孤苦”之意。从它所处的三个句子看,虽“更深人去寂静”,但“孤灯相映”,反衬之中暗示主人夜不能寐,孤单之极。再看后面两句酒醒而“如何消夜”,明确表示一人独处深夜难眠。答案为:“孤灯”象征主人公孤单寂寞,同时也反衬他彻夜难眠的情形。

夜 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夜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描写欣赏题。“手法”本来范围较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等。但题干限制在“描写”范围内,答题应从描写角度考虑。那么“夜雪”这一意象是怎么描写的呢?从诗中“讶”“见”“闻”等动词,依次可知是从感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写“夜雪”的。而这些都不是直接写“夜雪”,即便是“见”,只是见到“窗户明”,所以是侧面描写。答案为:诗歌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描写出夜雪的特点。

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鹧鸪天[南宋]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 玉瀣:美酒;② 黄庭:道家经典;③ 元:同“原”。

1.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虚 堂 [宋]寇 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3. 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 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早行陈与义范文第6篇

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几种形式。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如白居易《琵琶行》)等形式。近体诗鼎盛于唐代,有绝句和律诗两种。词鼎盛于宋代,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沁园春”是词牌,“雪”是标题。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带过曲(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连缀在一起,如乔吉《雁儿落带过德胜令》)和套数(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如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三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格律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照字数分,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照内容分,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照风格分,又可以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现在我们根据内容来分类,谈一下不同诗歌类别的特点。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作者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情,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因此,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3.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勇敢无畏,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中晚唐时期的作品虽然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如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而宋代的边塞诗虽然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是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4.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现实。

5.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入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感触,表达主旨。其思路一般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盛衰对比――表达主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古讽今(劝喻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抨击时弊)、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历尽世事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等。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6.送别诗 从内容上说,送别诗多抒写亲情、爱情、友情和同僚情。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

一、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本诗运用了两种技巧:

1.寓情于景。作者运用细腻的文笔,通过描写夏日日落月升后,荷风送香,翠竹滴露,抒写了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之情,进而又联想到“知音”,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以动写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

二、渔家傲①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②腻。香脸半开娇旖旎③,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沈绿蚁④,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这首《渔家傲》,是女词人李清照六首梅词中格调最为轻快、明朗的一首,全篇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氛。②琼枝:指覆雪悬冰的梅枝。③旖旎:柔和美好。④绿蚁:酒面的浮沫。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梅花“娇”和“洁”的特征。“香脸”一句侧重于描写梅花的“娇”,“玉人”一句侧重于表现梅花的“洁”。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酷爱之情。

三、西河 金陵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隐括古乐府及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中典故。本词结构严整,上片写金陵地势险固,中片写金陵古迹,下片写眼前景物。本词布局井然,从时间上说,是断续交织;从空间上说,是疏密相间。上片写的是远景,以疏为主;中片写的是近景和远景,以密为主;下片为特写镜头,密而又密。此外,本词句法参差不齐,音调抑扬顿挫,风格沉郁悲壮。

古诗阅读,我们应从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入手。

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重要的是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鉴赏古诗的形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鉴赏古诗的形象(意象),第二个层次是分析诗歌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象)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概括出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样的形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即如何展现的),最后阐述形象的意义或者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鉴赏景物形象,就要抓住诗中的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人物形象,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进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征。

分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试从“景”和“情”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因此,常见的解题思路是:(1)找出诗中的意象。(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朦胧邈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清新明丽、宁静恬淡、凄清冷落等。(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二、鉴赏古诗的语言

古诗的语言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平实质朴。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等。(2)含蓄隽永。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等。(3)清新明丽。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等。(4)形象生动。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6)婉约细腻。如李清照的《武陵春》等。(7)冲淡。如王维的《鸟鸣涧》等。(8)雄浑。如曹操的《观沧海》等。(9)豪放。如李白的《将进酒》等。(10)沉郁。如杜甫的《兵车行》等。

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有两种题型:(1)炼字。(2)分析语言特色。

炼字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提示:古人做诗讲究炼字,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光芒四射。所以说,无论是鉴赏动词还是形容词、虚词、数量词都要注意结合诗意来分析。因此,解答时一般要包含下列信息:(1)肯定哪个好或更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语言特色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提示: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妙用,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的表达技巧有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夸张、用典、互文、叠字、双关、对偶、排比、反复等。

(2)表现手法:比兴、铺陈、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借古讽今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4)结构技巧:以自然景物起句、开门见山、曲笔入题造成悬念、画龙点睛、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伏笔照应等。

考查表达技巧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3)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这类题,学生要准确地指出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动静等),并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另外要说出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常见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为什么会有怎样怎样的感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我们只要掌握了上述方法,就能很好地做古诗阅读题了。

一、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越调]小桃红・寄鉴湖诸友

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①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①平山:平山堂。②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③沧浪: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1.“不似”一词在曲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这首诗中的桐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④梦,凫雁满回塘⑤。

[注]①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②槲(jiě),树名。③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④杜陵:古代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⑤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标题中的“早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运用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有版本为这首词加了词题“记梦”,请说说这首词是怎样围绕“梦”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不同于李清照其他词的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这首词的标题为“早行”,作者是如何表现“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江城子

苏 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娉婷:指美丽的弹筝女。②湘灵:此处用娥皇、女英的典故。

1.这首词上阕的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上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弹筝女,试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下阕最后三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注]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秦始皇本纪》集解引苏林说“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1.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诗,吟咏的对象都是秦始皇,但议论的针对点却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浑的诗“势入浮云亦是崩”句中“崩”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达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行陈与义范文第7篇

以上问题必须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在备考中必须帮助学生有效且高效地复习这一考点,才能消除学生对此类题的畏难情绪,提高答题的准确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化难为易辨清晰,巧用口诀促记忆

学生在考场上回答不出表达技巧的原因之一是对常见手法的陌生。有的同学对知识梳理不足,那么到考场上由于时间紧,心里紧张很容易忘掉这些知识,影响学生答题速度与准确度,而走出考场却突然想起来,后悔不已。所以必须加强学生对常见的表达技巧进行记忆,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但是表达技巧由于太多杂乱,不容易记住。同时现在很多教辅资料上的梳理条理不清晰,导致学生归纳整理难度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效果不好。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备考,笔者梳理出一些经验如下:

1.明确定义,辨明概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为了表达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所运用的写作规律、手法。

表达技巧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即我们所说的记叙、抒情、说明、描写、议论。

表现手法是指运用五种表达方式的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高考一般不会直接考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所以笔者认为高考主要考查两部分内容:运用五种表达方式的表现手法和为修饰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由于手法很多,所以学生不容易记忆。因此必须要依据五种表达方式进行梳理区分。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同于记述。叙述手法是作者在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空间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时所运用的手法。在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常见叙述手法比如 :欲扬先抑、悬念、详略、倒叙、插叙等。

描写是一种应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方式。描写是对人、事、物及环境所做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绘。常见描法例如:白描、侧面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抒情,即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情思,抒感,是写作中的常见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是作者在表达情思抒感时所运用的手法。例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吊古伤今等。

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因为比较客观,所以在诗歌中运用较少。

议论手法是作者在表明观点,阐明道理时使用的手法。由于诗歌是以抒情为主,所以议论手法在诗歌中不是主要的手法。

修辞手法不同于表现手法,它更侧重于语言的运用与修饰。我们要梳理常见的修辞格,从句式使用与内容修饰两方面来初步区分常见修辞手法。

句式修辞:对仗、排比、反问、设问、反复、顶针等。

内容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用典、叠词等

2.口诀记忆,突破难点。

在高考试题中最常考并且最易错的是:描法与抒情手法。但是学生却总是或记不清特点,或没有知识网,导致失分。笔者将其编为口诀,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描法口诀:

诗靠形象来达意,描写技巧占多数。

人物景氛是对象,描写应从多角度。

景物多从五觉写,动言貌心写活人。

动静正侧虚实合,渲染意境有高招。

正衬反衬为他人,工笔白描各不同。

对比手法显特点,细节虽小意味大。

起兴手法最古老,联想想象跨时空。

抒情手法口诀:

情动于衷发为诗,直接间接泾渭明。

直接抒情性情直,间接抒情人含蓄。

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

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

排列组合乐与哀,借景抒情手法新。

二、功夫在诗外,促进古诗词理解

众所周知,正确理解诗词内容是解决任何题目的基础,内容理解不了或理解偏差就会对表达技巧发现与鉴赏造成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从以下三点进行备考。

1.做足文言词汇功夫

这一点是古诗文复习要点,古典诗词是需要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才能读懂的。有些文言词汇与用法不太好理解,导致学生望文生义,理解产生偏差,进而直接影响对表达技巧的发现与鉴赏。所以在鉴赏诗词时,兼顾文言词汇与用法的积累。例如:“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杜甫)其中“敢”为岂敢之意,“爱”为吝惜之意,全句意思为挽救时局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假如学生理解不到位,不但意思理解不了,而且发现不了反问手法。

古人写诗是有一定的传承的,其用词往往有一些习惯。如果不注意就会对表达技巧的发现造成困难。例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水边沙外》秦观

问题:“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其中“乱”与“碎”是解题的关键。很多学生将“乱”理解为“凌乱”,将“碎”理解为“伤心的叫声”,从而将开头四句理解为哀景,进而将技巧确定为寓情于景,借哀景抒哀情。这样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正好相反。如果我们能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乱字的意思就会得出“花影乱”是写春天花开得多且花影摇曳。如果我们联系晚唐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就知道“碎”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莺声间关流转。从而得出这几句是描写天气转暖后春意盎然的暮春之美景,进而得出表达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虽美但是诗人身居异乡心情惆怅。

2.做足诗词内容理解与主旨把握功夫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文心雕龙》刘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同一种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

归根到底,高考表达技巧的考查是对诗歌形式方面的考查。既然诗歌的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是依赖于诗歌内容的,那么如果考生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就会有助于发现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在实际做题时,学生往往在不明白主旨内容的情况下就开始答题,结果断章取义,答不到要点上。

例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问题:“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看到诗中写景句子多,很草率地就下结论是“借景抒情”。 其实从诗的题目“早行”,诗眼是“寂寞”,我们可知全诗中心内容是围绕早来写,突出诗人的寂寞。第二句,星斗阑干分外明”,为什么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 ?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以此来突出诗人出行之早。根据内容来确定表达技巧,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此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3.加强对诗句跳跃性特点的适应力

词语的跳跃会给学生造成理解的短路,必须加强联想力以及整体理解力。例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白居易)如果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割裂上下句,简单理解为上句写玉容下句写梨花,那么就发现不了比喻手法的使用。

三、提高对常见表达技巧特征的辨别力与敏感性

在识记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在理解力水平不差的情况下,学生有时候并不能准确答题,常常对一些手法技巧张冠李戴,笔者在阅卷时常常看到学生将借代与比喻混淆、吊古伤今与借古讽今混淆、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混淆等现象。2012年山西适应性考试中,很多学生对“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中使用的表达技巧答错。有些学生竟然连拟人手法都看不出,甚为可惜。其原因是学生对表达技巧特征的不熟悉,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辨别力与敏感性。

在高三一轮备考阶段必须将每一种常见技巧的特点进行归纳复习,并进行一定量的练习。

我认为,应该对表达技巧特征进行重新梳理,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敏感程度。提高学生对表达技巧的发现速度,并且提高发现的全面性。

早行陈与义范文第8篇

蔚为大观的交通方式

我国国土辽阔,地表形态千差万别,使古人旅行方式表现出多样化特征,徒步、篮舆、乘车和舟筏等各放异彩。

徒步应是起源最早也最简单的旅行方式,《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这可能是最早的徒步旅行记录。战国时,纵横家苏秦也以徒步开始事业,《战国策・秦策》说他最初“A滕履,负书担囊”,在“挂六国相印”后行旅条件大为改善,“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事实上,古代较大规模的旅行生活大都以步行为主,杜甫诗“威迟哀壑低,徒旅惨不悦”就表达了徒步于高山深涧的艰难。当然,徒步也并非都是苦闷,贾岛《送贺兰上人》的“远道擎空钵,深山塌落花”、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梅尧臣《鲁山山行》的“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都道出了徒步偶得美景的快乐。

骑乘是徒步的高阶形式,其最早出于军事需要,《孙膑兵法・八阵》说“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古人骑乘的工具也较多元,马、牛、驴、骡、骆驼等皆有。行旅诗文中“驴”出现频率较高,八仙中的张果老就倒骑驴。最早骑驴的是阮籍,史载他“骑驴到郡”,即从今河南洛阳骑驴到山东东平县上任,若按里程算,其“驴”行长近千里!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骑驴三一载,旅食京华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鸣”和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的“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也都是古代骑驴的明证。

古人乘车的历史十分悠久,人文始祖黄帝又名“轩辕”,就与行车关系密切。秦汉时,巨商大贾们 “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拥有“马车百乘,牛车千两”更是财富实力的象征。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燕姬翠袖颜如玉,自按辕条驾骆驼”,就描写了一位绝色女子驾着骆驼拉的车穿行于元大都繁华街头的景象。

乘坐轿子的历史亦较久远,传说大禹治水就曾使用过多种交通工具,他“路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h”,其中“h”就是早期轿子的一种。三国时韦昭解释说“h,木器,如今舆床,人举以行也”,后来h因为多用竹子制作而称为“篮舆”。明代《三才图会》中有篮舆图,附文说“陶元亮(即陶渊明)有脚疾,每有游历,使其门生与其子舁以篮舆”。篮舆形状像竹篮,乘者坐于篮中,使二人抬之。宋代秦观在《龙井题名记》提到“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廖,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也’”,宋代陈与义的《初识茶花》也有“伊扎篮舆不受催,湖南秋色更佳哉”。但轿子或篮舆毕竟是耗费人力且特定阶层的旅行工具,又不适宜于长途旅行,故古代旅行选择的不多。

此外,我国境内大江大河繁多,所谓“游江河者托于船,至远道者托于乘”。在江河上旅行最早的交通工具为“筏”,筏是用竹木等物编制而成的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由于制作简单、造价低廉,曾长期被运用于水路旅行,杜甫有“无数涪江筏,鸣镒芊⑹薄钡氖句。随着技术的改进,比筏更宽大舒适的舟和船诞生了,人们很快发现乘舟水行比乘车路行有更大的优越性,毕竟顺风顺水不仅可以“千里江陵一日还”,体验如鸟一般飞翔的快速;而且又不耽误沿途风景,正所谓“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苦中作乐的旅途生活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安土重迁,主动外出行旅还是少数,所以诗人贾岛感叹说“世难那堪恨旅游”。由于古代的旅行多为艰险劳累所摧折,多为相思离绪所牵萦,多为悲辛愁怨所压抑,旅行的人如果没有乐观的心态就难以迈出豪健的步履,更谈不上完成漫漫征途。所以,古人形成了一整套行旅文化体系,通过激发旅行本身的乐趣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旅行前的送别

折柳是古代送别友人的重要仪式,六朝《三辅黄图》中记述“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为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位于长安向东的重要交通要道上,人们在这里送别亲友,并用柳枝来象征千里相系的离别之情。于是李白在《忆秦娥》中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更有著名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名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正因为“折柳”已成为引发旅行人深切思乡之情的敏感文化符号,民间也出现了以“折杨柳”命名的流行曲调,其内容是诉说旅行伤别之情的。

家园忘却酒为乡,弦管笙歌消客愁――旅行中的精神生活

观察古人的旅行生活,自然会注意到他们以酒为旅行之伴的传统习俗:如曹丕在《善哉行》中说“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李白就写下“目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杜甫也写下“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旅行与酒的诗句。除了酒之外,管弦丝竹之乐则是另外一个慰籍旅行古人的精神食粮,有所谓“家童解弦管,骑从携杯杓。时向春风前,歇鞍开一酌”;客舍酒家又有以女乐酬客的传统,旅行之人于是可以仰饮狂歌,暂时斩断思乡的愁苦,忘却旅途的艰辛。岑参的《邯郸客舍歌》便书写了这样的情怀:“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客舟题咏与驿壁题诗――旅行中的文化生活

客舟题咏与驿壁题诗是古代旅行中人们抒发胸选⒔涣髑楦械囊恢中问剑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 “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远游凌绝境,佳句染华笺”,就描写了行旅中为此情此景感怀而题壁赋诗的情景,当然题壁赋诗是文化巨匠的特权,城镇酒肆的老板甚至专门留粉墙一面供大师们题咏。白居易贬官南下时,在沿途驿馆得见友人元稹往日旧题,感触良深,于是作了著名的《蓝桥驿站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寻墙绕柱觅君诗”;他行至武关以南,又读到元稹所作《山石榴花》的诗句,感叹路途虽同而时光迥异,诗句尚存而山花凋谢,于是写到“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行过关门三四门,榴花不见见君诗”。这种你来我往式的题壁很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社交媒体留言贴,洋洋大观的同时又增加了情趣和内涵。通过题咏、题壁,使得旅行的悲欢都能够由此得以展示,使得跨时空的友情得以延续,也使得千年后的人们能够重温这些古代旅行文化中的精髓。

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旅行中的接风文化

旅行抵达终点时,民间有接风的礼仪,作为旅行过程的结束。考虑到旅途中最累的是双脚,所以宋代以后,民间把慰劳旅客称为“软脚”,本意是让旅行之人疲惫的双脚得以休息,随后又具有用饮食慰劳款待的意义。这种提法到清代仍在使用,如诗人赵翼诗“一尊软脚筵,不觉成久坐”,厉鹗诗句“冷食正宜供软脚,几年相见更华颠”等。当然,我们更熟悉的叫法为“接风”或“洗尘”。汉武帝《郊祭歌》想象神仙旅行“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意思是神仙在旅行出发前要先下雨,防止旅途尘土飞扬,这也就成为洗尘民俗的由来。洗尘有时也被称为“洗泥”,就是洗净旅行中沾染的尘泥。杜甫有诗“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归。所向泥活话,思君令人瘦”,苏轼也说“当门洌碧泉,洗我两足泥”。与洗尘的陆地旅行迎接不同,接风最初出现是“风”作为交通运输动力的帆船客运开始兴起的年代,也就是说接风是水路旅行的迎接风俗,“接风”一词的最早出现,在《秦修然竹坞听琴杂剧》第一折有“张千,便于我搬将来,打扫书房,着孩儿那里安歇,便安排酒肴,与孩儿接风”的表述。

丰富多元的后勤补给

经历一个阶段的艰苦跋涉,行旅之人都希望得到理想的食宿条件以除却饥渴劳累、恢复体力,并顺利找到下一站的通事或向导。美食与安宿,不仅是下一个阶段行程的加油站和补给站,甚至也影响到行旅者的行旅心态。如贾岛《冬夜》所写“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简直就是行旅者的噩梦。不过,古代有着相对健全的食宿供给体系,人们出行前也会做扎实的准备以免“乞于途”的尴尬。

旅行饮食

早期的旅馆、客舍被称为“逆旅”。《左传・僖公二年》有这样的内容“今虢为不通,保于逆旅”。唐杜预解释说“逆旅,客舍也”,其中“舍”字从“舌”,可能因为逆旅中有提供饮食。《周礼・地官・遗人》曾有这样的制度规定:“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所谓“委”和“积”都是为了提供旅行饮食而准备的更丰富的物质储备,“庐”则是为了迎接旅人而专门建设的屋舍。可见上古时期旅行住宿类的设施设备还是相对齐全的。但庐舍只是供给有身份地位的公务人员或特定阶层人使用的,“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边”,一般的旅行人士往往自身携带干燥、轻便、不易腐坏的食品以备旅行之用。宋代楼钥《跋从子所藏书画》中便写到“问(旅行人)所携,前则草履,后则干粮”。

一般民间自行开设供中低层旅行者休息的逆旅,大都还提供些简单的食品。如范成大在《四时田园即兴》中写到:“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荫亭午正风凉。”当然各地逆旅也向旅行者提供酒,《水浒传》中武松过景阳冈前就在小酒馆豪饮十八碗酒。《喻世明言》卷二十《陈从善梅岭失浑家》也写到旅行途中遇到酒店的场景:“离了东京,十里长亭,五里短亭,逶迤而进。一路上,但见村前竹篱,庄后茅舍。村醪相透瓷缸,浊酒满盛瓦瓮。架上麻衣,昨日芒郎留下当;酒帘大字,乡中学究醉时书。”

旅途中在客店进食休息,称作“打尖”。关于“打尖”说法的来历,清代福格《听雨丛谈》卷一这样解释:“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晓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为‘尖’也。谨按《翠花巡幸》,谓中顿为‘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火’字而误传为‘尖’也。”也有将住店进食称为“下程”,如陆游《杭头晚兴》诗中描述“野店风霜m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

那么,旅店的伙食如何呢?陆游在诗作《十一月上七蔬饭骡岭小店》写到自己在山中旅店享用“蔬饭”的情形:“新粳炊饭白胜玉,枯松作薪香出屋。冰蔬雪菌竞登盘,瓦钵毡巾俱不俗。晓途微雨压征尘,午店清泉带修竹。建溪小春初出碾,一碗细乳浮银粟。老来畏酒厌刍豢,却喜今朝食无肉。尚嫌车马苦縻人,会入青云骑白鹿。”山中小店的饮食虽然朴素,但是似乎满足了旅行者简单管饱的要求,但由于古代旅店饮食不可能做到今天严格的饮食标准,所以“村醅酸薄陈山果,旅饭萧条嚼冻齑”(陆游《客怀》),陈年的水果和味如嚼蜡的饭菜也只能将就着吃。

旅行住宿

长距离旅行必须中途歇宿,《周礼》“野庐氏”这一官职就负责交通线路及庐舍的建设,“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后人考证,“比”是“校”,也就是考察监理;“宿息”,是指“庐”一类旅行宾客晚间停留歇宿以及白天暂时休息的处所。此外,对于旅行中途歇息来说,“井”可以提供饮水的便利,“树”可以遮蔽骄阳和风雨。可见古时的旅店或住宿建设无论是从管理体制还是设施设备方面都考虑得比较全面。

当然,古代旅行住宿的形式也比较多。《穆天子传》卷一说,周穆王北行,到达可能位于山西平定的盘石,当晚“载立不舍”,也就是说,侍从人员都随车露宿,不再另设营帐。实在找不到庐舍,只有借宿,暂借别人或者宗教场所以作休息。旅行家徐霞客在旅行考察中就多次借宿在寺庙中,如他在《游雁荡山日记》中写到“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最简单的住宿方式当然要数“露宿”,所谓“风餐露宿”“露营野炊”都是这个意思。而乘坐舟船,休息大都于舱中,清代诗人黄景仁“水声到枕今何时”“扁舟梦断五更冷”都是关于乘舟旅行住宿的真实写照。

除了政府官办的驿站、庐舍外,古代民间也兴建了大量的旅店,相对于官办旅店“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的情形,民间旅店总是要靠“房宿饭钱”营利的,所以政府对于民间旅店的经营并非十分鼓励,原因是“临道店舍,乃求利之徒,事业污杂,非敦本之义”。旅店、客舍后来大都通称为“店”,例如杜甫诗句“过客经须愁出入,野店山桥送马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杨万里《不寐》诗“忽思春雨宿茅店,最苦仆夫催去程”。旅店的工作人员则大都被称为“店小二”,旅店的管事人员多被称作“店都知”。

旅行向导(导游)

在信息闭塞和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向导就成为古代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向导多为熟悉线路的本地人,主要工作负责引路指路,一般也并非本职工作,换句话说在向导或者导游未成为职业之前,人人都可能成为向导。尽管历史中没有向导专题,然而向导曾真实的在旅行历史中存在过,且发挥过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