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民收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民收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引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01-1

1 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农民收入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它既反映农民的生产水平,又反映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改善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市多年来的农经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农民收入来源构成情况及变动趋势大体上有如下特点:

农民家庭全年总收入水平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3年农民总收入增长速度突然大幅度地翻倍增长,这主要是我国农村自2003年开始了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13年农民家庭总收入前三位的排名发生了变化。家庭经营收入虽然依旧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所占比重却在2013年开始减少,而农民外出打工和其他非借贷性收入所占比重却显著增长;农民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性收入在近几年来直线上扬。从中可以看出国家进行的税费改革和退耕还林、低保户补助等政策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农民纯收入水平在总体上逐年增长的同时,也呈现由高向低移动分布的变化特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430元到2013年的6205元,增长了近15倍,农民的纯收入是呈递增趋势。这是从数量上说,而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村已涌现了一批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户。同时,农民收水平高的户数在不断增多,并且所占收入比重在大幅度地提高,而收入水平低的农户在逐年减少,所占比重也是越来越小;农民收入中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农村总收入中出售农产品收入的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主要反映了生产收入中商品化的程度,农民出售的产品越多,说明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农民的现金收入也增多,从而直接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刺激了农民的消费水平。

2 农民家庭生活消费变化情况

农民家庭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完善,消费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全年生活消费支出金额和实物消费量也逐年增加。具体特点如下:

2.1 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水平快速增长

当农民收入在2003年接近3000元时,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文化生活服务支出首次超过了食品支出。

2.2 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也出现了变化

随着农民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顺序也由最初的食品、衣着、燃料、住房、用品,变为现在的食品、用品、衣着、燃料、住房。虽然食品仍占居第一位,但所占当年人均生活消费水平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这也说明,农民消费生活总体上虽然具有温饱型的特征,但是食品支出下降,质量却有所改善。

2.3 消费领域不断扩大,保险、交通、通讯巨幅增长

在2003年后,农民消费领域比1987年扩大了不少,保险支出、交通通讯支出等都同时出现了。尤其是2013年这两项支出更是突飞猛进。

2.4 部分农民家庭耐用品消费仅为了满足精神消费

农民近年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量在逐步增加,但不少农民家庭购买了耐用消费品满足的是“精神消费”,是为了给人看,例如有农民买了冰箱以后并不开通使用,是因为使用的成本很高。

2.5 文教生活服务支出增加

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文化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增长,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应下降,为何文化支出却大幅上升?多年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是物价上涨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农民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上大学、参加技术专业培训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

3 促进农民消费合理化的建议

3.1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的增减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的两大支点。

3.2 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些地方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已成为农民的一项难以摆脱的经济负担,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引导农民合理消费,摒弃铺张浪费等陋习,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文化生活消费支出。

3.3 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消费与储蓄积累的关系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使农民增加对储蓄的认识,以便增加储蓄,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

3.4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民收入范文第2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增收,不仅是农民利益问题,而且事关农业稳定,事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近年来,农民持续增收乏力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带着疑问,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近年来,铜山区的农民收入增速减缓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铜山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分析铜山区农民收入的态势基础上,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农民综合素质,农业生产成本以及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减慢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本着研究对于提高铜山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城市化水平、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铜山区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近年来增速减缓

根据铜山统计信息网对铜山区2007年至2011年近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情况进行调查统计,铜山区农民的收入从总体上看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增速不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以来持续上升。从农民人均收入来看,2007年收入为6340元,到了2011年持续上升到了10934元,增长了172%,年均增长速度为11.4%。但从农民的实际收入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在减缓。

农村三产比重不合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

近5年来收入所占比例在不断变化,第一产业收入比例2007年12.9%,到2011年7.7%,所占比例在减少。而第三产业收入比例2007年31.6%,到2011年35.6%,所占比例在逐步增大。说明近几年来,第二、第三产业加大了投资的力度,而第一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被经视了。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从2007年39.38%持续上升到了2011年的64.4%,比例在逐年上升,这说明每年铜山农民进城务工或者选择进入乡镇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7年以来铜山区城乡居民收入比呈持续上升趋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40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335元,城乡收入比是1.78:1。 2011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005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934元,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到了1.83:1, 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比例为 1.86:1。

二、农民增收减缓的原因分析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农民农业收入增长

2007年铜山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

中:农业产值50.43亿元,增长14%;林业产值0.88亿元,减少34%;牧业产值28.3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4.63亿元,增长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57 亿元,增长0.5%。可以看出,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较低,而注重这些产业的发展会很快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村劳动力剩余,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铜山区耕地面积变化不大,从2007年的10.62万公顷下降到2011年的 10.58千公顷。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持续降低,2007年为3.13亩,2011年下降到2.93亩,远远小于世界平均劳动力耕地面积(16.5亩)。虽然农村从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从2007年50.8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54.5万人,但仍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降低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效率低,制约了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

(三)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2011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已有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素质来看,铜山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农业人口的不足一半。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技能经验缺乏,造成了农民就业的不稳定性和低报酬特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难度,进而增加农民增收的难度。

(四)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提高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基础保证,但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回收期长,投资报酬率低等特点。农业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投资的主体理应是政府。但是,铜山区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发展的份额极其有限。2007年社会投入固定资产总额为146.99亿元,用于第一产业的投资额是28.52亿元,仅占总投资19.4%。5年来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属于快速增长期,其中2010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为53.69亿元,占社会投入固定资产总额的16%。政府减少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铜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怎样增加农民收入呢? 针对目前制约农民增加的收入的因素, 要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加快推进园艺业设施化步伐

以铜山现代农业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园艺,推进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食用菌等园艺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大棚、智能温室,大力发展栽培的大棚葡萄、大棚西瓜等应时鲜果以及中高档盆花、观赏心悦目植物、鲜花等,大力推广防虫网、遮阳网、喷(滴)灌等设施。

2.加快实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为适应新形势和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的肉类及副食品市场供应的新要求,加快实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一要稳定发展生猪养殖。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生猪生产稳步发展。二要实施规模化养殖。扶持建立一批规模型奶牛、生猪养殖场,提高规模养殖水平,逐步取缔农户分散养殖。三要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基础免疫,强化检疫监管,严格疫情监测。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工资性收入是铜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增加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针对铜山区的具体情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应做到:第一,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带动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第二,发展新型乡镇企业。发展新型乡镇企业对于发展农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发展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增加对农民的教育投资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增加农民的教育投资,才能为农民收入的提高提供基础保障。第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家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并切实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第二,着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好职业、高中,对高中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继续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农业生产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第三,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培训,由此来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农民收入范文第3篇

在农村土地短缺、劳动力过剩和资金短缺等先天硬伤存在的情况下,现代金融制度进入农村,并没有切实对农村农业起到扶持、促进作用,农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而言差距是逐渐加大的。

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表明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吸收农村存款后并未运用到支持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反倒是将资金注入平均利润率较高的城市工业,农民收入并没有获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增长水平。可见,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是明显为负的,并没有起到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

2我国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金融因素分析

尽管近年来各方面都加大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力度,也取得了较大地进展,但是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民对金融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包括:

(1)资金总量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资源的实际总供给小于实际总需求,供求未能实现平衡,这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田力的核算,供求差额1995-2001年每年都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2002年为4391.8亿元,接近5000亿元,由此可见差额之巨大。总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村资金的外流。在我国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只从事存款业务而不提供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商业银行因其全国配置性,资金必然流向利润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而且农村借贷以小额为主,对于运营成本较高的商业银行而言,收益很小甚至为负。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大中城市收缩,农业银行涉农信贷下降,农村融资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承担。而农村信用社也有相当的资金流入非农业部门:到2002年11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吸收各项存款19469亿元,各项贷款14117亿元,两者相差5352亿元,其中有价证券及投资1812亿元,净存放中央银行684亿元,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1152亿元,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计算,估计从农村流出资金约3000亿元。

(2)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不健全。农村信用合作社属合作金融的范畴,合作金融是合作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参与合作,并专门从事规定范围内的金融活动。然而,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的色彩。其建立是由政府向农村居民强制征收一定金额组成,这就在根本上违背了合作金融自愿的原则,同时也导致居民对信用社的所有权归属的问题不甚清楚,这也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上不民主的根源。根据相关调查,有67.9%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合作”是“有名无实的假合作”;而对于信用社的管理,有85.7%的人认为确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负责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上级信用联社”,而认为主要由“全体入股社员”决定的仅占25%。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村信用社办事效率低下,呆账坏账率高,大大限制了信用社作用的发挥。

(3)金融服务比较单一,特别是农业保险极度萎缩。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作为私营金融机构的一部分为农业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资金支持的作用;同时,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覆盖也非常广泛,对保障农业的稳定也有较大的作用。而在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的问题以及保险公司的商业性要求,导致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的业务迅速减少:200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保费总收入超过500亿元,而农业保费收入仅3.3亿元,不足总收入的1%,2004年农业保费收入又降低了30%。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农业保险范围狭小,品种单一,广大农民也大都缺乏保险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发展

(4)非正规金融发展迅速,“地下”金融运作风险巨大。非正规金融因为现行法律和政策限制,始终处于“地下”运作,潜藏着很大风险。我国农村活动着非正式金融资金0.8亿-1.4万亿元,其中私募基金的规模占到约6000-7000亿元。地下金融规模平均指数为28.07,即地下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的28.07%:这些民间金融的“高利贷”特征非常突出,吸收存款的月利息一股为1.5%-2.0%,发放贷款的月利息则达到8%。在一些农村地区,民间借贷资金占到了40%,而国家银行、信用社只占20%,经营者自筹资金占40%。长期以来,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行为兴起,以及由此可能会引起的封建性的人身依附关系和金融风险。

3政策建议

因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农民贷款无门一直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为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民的融资渠道。

(1)改造农村信用社,恢复其作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最初由农民入股办起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集体化时成为了农业银行的一部分,成了将农村资金抽向城市的主渠道。正确的改革选择本来应该是按照当年农民股权增值的比例确定农民股东的财产权益,成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在当前情况下,恢复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的本来面目,有利于减小农村资金的供求缺口,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2)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完善其风险防范的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借贷手续简便、没有僵化的制度,以及农户和乡镇企业更容易接近的优势。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金融竞争,推动正规金融创新,还会促进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趋于平衡,利率趋于平稳,减少高利贷现象的发生,从而在发展农村经济和繁荣金融市场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因此,对于民间金融,尽管有非法集资等现象的存在但不能持一味否定的态度,不能简单的采取压制的措施。否则,只会增加民间金融资金的供给成本,不利于通过竞争提高正规金融的效率,最终将无助于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不利于农民增收。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民间金融中风险的存在,而且风险的波及面可能会很大。因此,对民间借贷在积极引导同时,必须加强监管,完善其风险防范机制。

农民收入范文第4篇

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最核心因素。从狭义角度上讲,农民收入就是指收入水平;从广义角度理解,农民收入不但只具有数量上的涵义,即收入值或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质量上的涵义,即收入性质。收入性质是指收入具有不确定性、永久性、增值性等属性。在收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农民收入性质上存在的差异会对农民的消费行为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由于社会环境、经济背景、社会保障制度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结果,农民群体在收入值相等的情况下其收入性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对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1、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民收入不确定性指农民收入受自然条件或市场环境等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预期之外的波动特性。从农民收入的组成结构来看,经营性收入依然是我国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占总收入比例的60%左右。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原因导致的:农业生产受一些如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长期的前期投入、一次性收获的种植方式,无疑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主要以实物形式体现出来,而将这些实物兑换成现金又要面临市场中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进城农民工收入的取得与工作机会的获得、工资水平的高低、工资能否及时发放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农产品成本高企也影响农民收入,更为严重的是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的泛滥也严重了影响农民进行生产的积极性。

2、农民收入的永久性。农民收入永久性是指收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征,通过总收入中永久收入的比重来测算。农民虽然拥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失业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经营性收入更具永久性,因为这种永久性是与农民的劳动能力息息相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时由于大多数农民不重视身体的保养和疾病的及时治疗,这都会导致劳动能力的下降,同时也意味着收入能力的下降。虽然国家或子女能提供一定的转移收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部分收入均比较低,大多数情况下生活依然要靠年轻时的积蓄,所以农民的收入不具备永久性。

3、农民收入的增值性。收入增值性是指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收入所表现出的增长能力和增长潜力的属性。收入增值性受收入来源、获取收入所依赖的资源、收入途径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经营性增值收入的来源在于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但在城乡二元制体系结构之下,农产品价格长期无法得到合理的提升。无奈之下,农民通常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到城镇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这种单纯依靠消耗体力获得的收入增值能力毕竟有限,并且由于农村金融体制不够丰富和完善,农民无法通过金融手段给自己的资产增值。

4、农民收入的保障性。由于城乡之间体制上存在差异,农民收入的保障性明显差于城镇居民,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医疗这两方面。随着农民年龄的增长,医疗费用支出的不断增加,同时农民收入水平大多低下的现状,疾病给农民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危害显得尤为明显。这种医疗费用的高止和收入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增大开支的重要阻碍因素。

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民消费的对策

1、强化农民收入的确定性。农业生产过程中伴随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但这种风险不是完全不可控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相应降低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危害。首先,加大投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与此同时,推广和普及农业科技,使之为增产增收带来帮助,形成科研与生产的有机互动;其次,建立农业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尽力避免农产品价格随产量增减而大幅波动,从而保证农民持久性收入的不断增加,同时刺激了农民的消费能力;最后,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的问题,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政府和用人单位要保证农民工培训制度的落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为农村的消费增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2、增强农民收入的永久性。由于农民收入体系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政府有义务帮助农民拓宽和扩大收入的渠道。可以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使之加大向农业和农民倾斜的力度,加大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农村公益事业、农村公共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第二,改革农民补贴方式,实施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第三,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加大农村中非农行业的资金投入,提高从事非农行业农民群体所占的比例,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

3、构建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综合运营体系。农产品收购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扩大买方市场,同时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农产品价格下滑,保证农民持续稳定地增收。当前大部分农民的经营方式以个体经营形式为主,生产规模普遍偏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有效拓展市场空间。因此,政府组建农产品供销公司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十分迫切且很有必要。农产品供销公司在形式上虽然与早期的农村供销合作社相类似,但本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农产品供销公司应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监管之下,始终如一地坚持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即使勉强保本甚至亏本经营都是允许的,其中亏损这一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拨款予以补贴解决。供销公司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首先是以市场价或略高于市场价收购农副产品;其次是组织人力、物力,提高营销能力,将当地的农业土特产和地方名优农产品向外地市场推广,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后,粮食部门维持原来的职责不变,但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应提高粮食部门的补贴,使它们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再以平价售出。

4、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分化为三种类型:纯农民、农民工和失业农民。因此,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应首先充分考虑到当前农村居民的特点,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保险、五保户供养、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当今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城市打工,此外,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失地现象也日趋严重。所以农村更迫切地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更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当前政府的经济政策依然还是偏向于加大投资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方面支出相对较少。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支出仍然是农村家庭摆脱不了的沉重负担,这就势必导致农村家庭在开支方面精打细算,总是延续传统的储蓄观念以应对不时之需,从而抑制了消费开支。因此,当前应加紧制订和健全各项农村保障制度,并在法律层次上提出明确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将农民的各项合法利益确定下来,从最根本上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使之无后顾之忧。#p#分页标题#e#

(1)教育问题。虽然各级政府正努力向所有农村家庭提供九年义务制免费教育,但由于城乡在收入、师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低收入的农村家庭的孩子依然无法得到优质的中、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中,尤其是在一些名牌的大学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这其中的原因无非在于二点:一点是得不到优质的初等教育,输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另一点是即使考上了大学,也有部分农村家庭因为经济原因付不起学费,最终只得放弃。因此,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应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扩大助学贷款的覆盖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比如广西省在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该省从2009年起从自治区和下属各市、县财政中抽取资金设置专项教育经费,对家庭困难的普通高中在校生给予一定的资助,实践证明此举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考虑向全国推广。

农民收入范文第5篇

一、制约粮食主产区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

随着年以来中央扶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密集出台,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超常规增产,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也较大幅度地增长。但当前制约粮食主产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仍有很多。

(一)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民比较效益低。农业是效益低的弱质产业。近年来,粮价虽有提高,但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也大幅提升,对农民增收影响很大。如,年与年相比:国产进口价格分别增长-3.41%、12.59%、36.05%、19.21%、6.02%,农用柴油价格增长43.76%,地膜、棚膜价格分别增长8.31%、15.93%。各种农业补贴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农业的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占。

(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是种植结构单一。如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同时,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以种粮为主,种植经济作物少,结构单一。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主产区以农业为主,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化进程缓慢,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对一产的拉动反哺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户种植规模小,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弱。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丰、欠年粮食产量波动比较大,农民一年受灾,两年还债,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

(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粮食主产区以农为主,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慢,制约了农民增收。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限制粮食主产区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发展,主要以出售原粮为主,效益低,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增收对策建议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三农问题、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必须全面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科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

(一)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确保农民政策增收。

一要充分利用WTO的“绿箱”、“黄箱”有关规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保护和支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补贴保护制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二要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使农产品价格能够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增加农产品比较收益,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实现产业增收。

一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年中央1号文件,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在继续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同时,突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二要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业和多种经营。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要加快推进畜牧业扩能升级、提质增效,抓紧解决基地建设滞后于生产加工、品种改良滞后于市场需求、疫病防控滞后于规模发展等问题。加快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三要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科技水平、产出效益。同时,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系列政策扶持。

(三)加速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收。要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一批资源配置合理、区域特色鲜明、带动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用政策手段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生产原料、资金、信贷、土地等的支持力度,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合资合作等更密切的利益联结方式,使农民能够分享到产业化经营的收益。

(四)加大创新力度,实现科技增收。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作物、养殖业的新品种研发;有效控制国外种子产业的冲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二是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

三是加快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加快发展世界先进的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

农民收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文化素养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几年来国家逐渐提出了多项鼓励政策,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保障。但是就总体现状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根据农民收入组成特点,分析收入缓慢的原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

一、农民收入增长特点

据专业统计,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断降低。综合分析市场物价增长情况,可以确定农民生活质量提高速度更为缓慢,甚至部分地区存在降低情况,用于农村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比例不断减少,是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其收入构成主要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且农民收入增长多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这样及决定了增长渠道的单一性,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农民支出方向多,包括购买下一年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子女上学以及日常生活开销等,财富积累难度较大。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区CPI、PP持续上涨,农村家庭开支增加,也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逐渐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造成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降低。虽然我国不断针对农业提出相应鼓励政策,但是就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结构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与国外市场化、最优化、科技化农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农村依然受种植业制约,在农、林、牧、渔各行业内,农业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并且还未找到一个市场与自身发展相互平衡的点。同时,农村种植业中,结构内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比例不当,粮食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作物较少,且外向型农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养殖业整体效益比较低,高效特养品种比例较低,含税品种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农业不能顺应市场需求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很多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基地还处于建设初级阶段,是限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二)制度作用性低

虽然我国针对农业生产制定了多项制度,但是在土地优越性不断扩大背景下,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逐渐降低,存在的弊端不断暴露出来。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而农户平均占有制度,使得土地分割过于琐碎,每户经营规模比较狭小,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性较低。这样因为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小,使得生产单位成本不断增加,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价格持续上升,在我国农产品进入到国际市场后,此类小农生产模式经济效益将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较大。

(三)农民文化较低

在多种鼓励政策下,我国农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受各项因素限制,出现农民集体教育水平低的情况,文化素质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现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行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要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制约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就现状来看,我国农民依然受传统意识影响,不能有效接受各项新型理念,导致很多新型技术和设备不能有效落实到的实际生产中,再加上自然条件约束,以及集体主义观念较低,不具有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存在明显的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形态。此种意识形态的存在,不仅不会促使农民经济收入的提升,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团结。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解决对策

(一)优化农业结构状态

应结合地方发展要求与所存优势,对农业结构形式进行优化,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形成区域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生产布局。对于不同地区根据地理特征,对种植的农产品种类进行调整,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结构调整,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需要发展新型产业链,并对其进行深加工处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提高流通效果,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难卖问题,是目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最直接措施。对农业结构形式进行优化,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利用当地发展起来的产业链,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其所具有的经济效益。

(二)农民专业素质培训

想要改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需要从根源上改变农民意识,提高其生产力水平,基于市场发展需求,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促使农民小农意识转变,并向其传输更多新型理念和高新科技知识,促使其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可以应对市场变化下对农业生产的各项要求,提高经济收入。

(三)建立新型市场机制

在土地承包责任制激励效果逐渐降低的背景下,需要建立全新的市场发展机制,推动农民顺利进入市场,可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以及政策风险。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一种全新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农民开辟一条增长收入的新途径。

四、结束语

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有很多,想要有效改善此类问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准各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措施形成全新的市政机制,为农民开辟更多收入途径,有效应对各类问题,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钱静芳.江西省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2]黄邦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10,10:3740

[3]董婉姝.浅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3,08:148,164

农民收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投资;农民收入;实证研究;湖北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56-02

1湖北农业投资的动态分析

一般而言,农业投资主体包括:政府、集体合作组织、农户、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和外商。对经济欠发达的湖北而言,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财政农业支出;集体合作组织的投入主要是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的投入包括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简单再生产投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主要是指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的贷款。

1.1政府财政投入的变化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见表1)。从总量上看,1991-2005年间,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以平均每年大约14%的速度递增,大多数年份在绝对数上都有所增加,其中仅有1992年的财政支农支出为负增长。而且财政支农资金年度间增长幅度差不多,从1994-2002年间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连年下降,从2003年开始又有所回升,看来从2003年开始政府又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更加关注农民问题。

总体而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够且不稳定,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

1.2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的变化

(1)从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变化看(见表2),1991-2000年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在逐年增加,2003-2005年间一直下降,其中2005年降到了26.55亿元,比2004年下降了59.52%。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在逐年增加,1991年为24.47亿元,2005年达到了135.95亿元。看来,各年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基本均高于当年农村集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1991、1992、1995、2000和2005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当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的2.2、2.6、1.3、1.1和5.1倍,说明农户是农村固定资产主要投资主体。

(2)从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情况看(见表2),1991-1996年湖北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为18.5%,1997-2000年呈逐年减少趋势,2001年后又开始逐年的增加。而从1991-2005年这15年间,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0%,说明2001年以后,虽然投资总量的整体趋势在增加,但增速却比较缓慢。这说明农户对家庭经营投资的兴趣下降,农户的资金投向多元化。

1.3从农业比较投资率的角度来分析其变化趋势

农业比较投资率,是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与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之比率。由主要年份农民收入情况以及表3可以看出,2001-2004年间,农业比较投资率均在0.5以下,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世界农业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中期,农业比较投资率的值应接近或超过1)的差距很大,说明湖北农业投资相当不足。

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由表4可知,在未扣除物价因素情况下,“七五”、“九五”及“十五”时期,各个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均低于GDP的年均增长率,1981-2005年20多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约4个百分点。这说明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3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间的相关性分析

3.1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间的变动关系

由表5可知,湖北农业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0的189.03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114.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5%;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539.16上升到2499.33元,年均增长率为11.6%。这说明了随着农业投资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低于投资的增速,这一点可以由图1看出,收入曲线比投资曲线显得更为平缓。

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农民人均收入与财政农业投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和农业贷款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农户人均纯收入与上述投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8,0.677,0.979,0.858和0.893,经统计检验均达到0.0l的显著水平。这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农业支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投资和农业贷款均有极大的关联性。下面再对其进行回归模型的设定,以确定各投资主体的农业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影响大小。

3.2回归模型分析

根据可获得的数据,运用E-views3.1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对1991-2005年湖北省农业投资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关系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Y=Axα1xβ2xγο3x4

其中:Y为人均纯收入(元);x1为财政农业支出;x2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x3为农户对农业的总投资;x4为农业贷款额。YCX1X2X3X4

回归结果如下表6。

YCX1X2X3X4

表6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解释变量系数t-Statistic值

常数项30.6691.264

财政农业支出(x1)55.1874.492

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x2)7.5752.889

农户总投资(x3)13.7104.593

农业贷款(x4)3.6282.764

调整后的R^20.987

F-statistic193.020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98.7%,通过99%显著水平的F检验,且各投入项的回归系数分别通过了95%的T检验,表明其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较好。分析表明:农业投资的各主体财政支农、农村集体和农户投资及农业贷款,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农民人均收入随着这四项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具体而言,每增加1%的财政支农资金,农民人均收入将增加55.19%;每增加1%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7.57%;每增加1%的农户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13.71%;每增加1%农业贷款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3.63%。同时可以看出,在农业投资的各个主体中,农户投入的增加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投资和财政资金投资;农业贷款的投资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位居最后。由此可见,要增加农业的总产值,就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鼓励农户和农村集体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同时要稳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4结论与建议

对湖北省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表明: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提高农民收人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状况,在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急需资金条件下,应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资。

参考文献

[1]杨明洪.农业增长方式转换机制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

[2]陈立双,张谛.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4).

农民收入范文第8篇

总的来看,江苏省农民收入情况及其趋势变化有以下三点:

(一)农民收入增幅高位放缓与宏观经济走势相一致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由快速增长转为较快增长,但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面临深层次矛盾,宏观经济处于新一轮的下行周期。而这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同时放缓。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增幅为7.6%,江苏GDP增幅9.9%,同时,江苏省农民收入增幅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都说明,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荣枯周期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二)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具有趋势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同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城镇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无形之手,齐力推动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惠农政策有助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2004年起逐步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补贴资金累计达353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270元。2008年出台了《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加强了对农民工工资及相关权益的保护。几乎每年都出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2013年一类地区工资标准从去年的1320元增加到1480元。上述政策合力效应显现,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也是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重要因素。从未来来看,虽然财政收入的增速暂难判定,但国家对“三农”适度倾斜的政策导向是十分确定的,促进了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

从农业发展环境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增收机会。近几年来,国家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带动工资价格上升。一些苦脏累和技工等领域,劳动力供给不足,结构性民工荒时有出现,推动着这些领域工资上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者工资上涨成趋势性现象,比如在美国,汽车修理工的工资就比教授高。近年来,国内以农民工为就业主体的建筑、家政、餐饮等行业工资快速上涨,有效带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拥有的资产价值显现。城郊结合地区、城中村地区和一些开发区,由于地理环境、土地用途的转变,实现了级差地租,土地、房产价格大幅度增值。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土地复垦、存量盘活,将死资产变成活资产,增加了土地增值机会。各地通过社区合作、股份合作等富民合作组织,组织农民投资经营,发展物业经济,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从农产品价格走势看,受供求规律的调节,农产品价格一直呈浪线型上升态势,农业效益提升。受制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劳动力减少等因素,农产品产量难有大的增加,需求量却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高档农产品的需求会加速放大,这必然会推升农产品价格。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业的经济利润必然逐渐向社会平均利润靠近,带来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

(三)农民收入增长面临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为复杂。2008年经济危机后,世界宏观经济走向不明晰,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都有所下降。欧元区经济持续萎缩,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中国也面临着结构失衡、抉择两难等诸多困境。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增速将略低于去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疲弱、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经济究竟是“U”型探底持续一段时期,还是可望“V”型反转,尚难以判断,农民收入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

二是农民非农领域工资高位徘徊、就业机会减少。当前经济下行,企业利润下降,用工等成本控制增加。城乡消费水平不高的现状,也难以刺激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这种经济形势下,农民工工资难以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压力,企业对农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力不支、综合素质不高的农民面临就业困境。

三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受制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产品价格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价格波动剧烈,影响农民收入。今年上半年发生的禽流感,被社会媒体放大后,加剧消费者紧张心理,家禽销售市场低迷,量价齐跌,江苏省直接经济损失近50亿元,严重损害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另外,国内外供求变化、游资炒作等市场风险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谷贱伤农的频率增高,农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剧。

四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影响支农支出增长。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景气、结构性减税、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叠加,我国的财政收入继续延续2011年以来逐月回落的态势。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影响到支农惠农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增加,也影响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五是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引致农民群体内部增收的不平衡性值得关注。当前,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新型经济主体大量涌现,对于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做强农业产业的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同时也容易在农村内部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再加上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中,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资产分配失衡,都将可能放大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针对上述问题,为维持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确保到2017年实现倍增,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稳定经济增长,夯实农民增收根基。没有宏观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千方百计稳增长,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依靠扩大内需的增长模式,努力推动经济良性增长;同时,要加大力度促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对经济转型要求,推动就业创业致富。

(二)优化三农投入结构,惠及更多农民。调整三农投入结构,加大对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公共服务能力的投入,增加对农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贴,加大对以普通农户为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劳动能力低下者等困难群体的保障支出,让支农资金尽可能照顾到弱势农民。

(三)完善农业经营体制,确保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确保农地农民用、农业收益农民获。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发挥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农致富作用,让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分享现代农业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