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彝族火把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彝族火把节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宋阿依姆,女,彝族,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国家一级演员,研究方向:民族音乐、音乐表演。四川成都610064民歌是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活动的真实写照。对凉山彝族民歌已有不少学者有专门的研究。楚雄州有13个彝族支系,每个支系都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这便造就了楚雄彝族丰富的民歌文化资源。关于楚雄彝族民歌的唱词,本人在《当代文坛》发文进行了研究。“楚雄彝族民歌大类别,按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上古民歌、中古民歌、近现代民歌和当代民歌”;按功能特征划分,可分为记事性民歌、叙事性民歌、愉悦性民歌;按唱词内容划分,可分为劳动民歌、风俗民歌及爱情民歌。若要再进行细分,则可按调式不同,分为各种不同调式的民歌;按地区不同,分为不同地域性民歌;按节日不同,分为各种节日民歌等。因火把节是彝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也是彝族最为代表性的节日之一。六月火把节,又名星回节,是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根源于彝族的传统习俗火崇拜,彝族是一个崇虎、爱火的古老民族,承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灿烂的火文化传统,表现为“祀火、玩火、唱火”的节日活动形式。在彝族火文化视野下,火把节宛如一个“横切面”,精粹地展现出彝族火崇拜的丰富民俗传统,各种有关“火”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歌、舞、乐等诸多文化现象。这其中,“唱火”更是极具彝族特色,贴近人民生活,兼具历史、文化、社会、艺术,多重价值的“活化石”。但是,通过大量翻阅火把节相关资料,笔者发现针对火把节的研究,多从历史考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切入,涉及毕摩文化、农耕文化、星象文化、风俗习尚等各个方面。针对彝族火把节歌舞文化,特别是原生态民歌、古歌的研究则未成体系,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少。彝族民歌是历千年沧桑流传至今的珍贵遗产,是祖祖辈辈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方面反映了彝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图景。彝族火把节民歌的研究,亦是在彝族火文化视野下研究彝族民歌,这一宏观命题下的微观研究。它所包含的原生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梳理、探究。

云南楚雄作为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区之一,地域文化鲜明,历史发展悠久,是综合性考辨火把节民歌的极佳调研地点。一方面,全国七百多万彝族同胞中,六大方言区,所有的支系,都可以在楚雄看到。另一方面,楚雄州拥有诸如元谋大墩子、永仁菜园子等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其在几千年前便有了彝族先民的足迹。并且,楚雄彝族文化还具有双重性的特点,邻区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山区少数民族区则保留了更多原生文化,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体的民族地方传统文化。因此,由于篇幅有限,笔者这里主要探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带的火把节民歌。

根据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及当前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表现形式,笔者在本文中将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细分为唱火歌、祭祀古歌、打跳歌、风俗酒歌、情歌五类。其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1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分类

类别歌曲功能主要表现经典例句唱火歌歌颂火,体现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传承彝族“火”文化。一是歌唱火、赞美火;二是祈求六畜?d旺,祈求风调雨顺,祈求丰收与平安,保佑没有害虫,保佑清吉不生病;三是描述火把节盛况。烧呀烧,烧死吃庄稼的虫,烧死饥饿和病魔,烧死猪、牛、羊、马的瘟疫,烧出一个安乐丰收年。祭祀古歌表达对神灵、对祖先、对英雄的纪念与哀思一是在家火塘上供奉食物祭祀神灵、供奉祖先;二是在田间点火把,杀鸡祭祀。火神迭古死,尸体变成灰,尸骨变成碳,灵魂变成火,一千年不熄,一万年不灭,永生在人间。打跳歌歌唱新生活,庆祝节日,抒发感情,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在村头、广场和院坝,男女老少围成一圈,手拉手或手搭肩或手搂腰,随着芦笙、笛子的音调欢歌起舞。喜呵呵来笑呵呵,我们彝族兴跌脚,吹起芦笙跳起舞,人人心里多快活。风俗酒歌表达彝族人民热情好客、豪爽干练的精神风貌与性格特点一是迎客酒歌,表达对远方客人的欢迎;二是敬酒歌,表达对远方客人的尊敬;三是划拳调,表达对远方客人的热情喜欢你也要喝,不喜欢你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我们哥两个,今日一处坐,一对好朋友,亲热又快活情歌借助节日之间的欢愉心情与时间,男女青年相互表达爱慕之意。一是男女各自向对方唱不同情歌,二是男女对唱一首情歌。去年花开妹相约,今年花香来找着,哥是蜜蜂绕着来,采的鲜花心才落,小妹若是有情意,让哥上楼细细说。音乐形态主要指音乐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等。通常包括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法旋线、节拍节奏、唱词特点、演唱形式、和声、对位、织体、配器、力度、密度等多方面要素。本文探求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特点,不拟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述,而旨在研究其比较突出的音乐形态特征。一、曲式结构:“板式变化体”结构为主,多样性曲式结构为辅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中,大部分民歌的曲式结构是以节拍及节奏型的变化为主要变化手段、有主题贯穿的多乐句音乐。即使有出现两三句短乐句的民歌音乐,一般情况都会重复其乐句进行演唱。且这种曲式结构的民歌,每句歌词字数相等,乐句也呈方整结构。这体现了楚雄彝族人民追求完整性与对称性的性格特点。这种曲式结构的火把节民歌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大体相同。(见下例“招魂调”片段)

此外,随着生活的多样性,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曲式结构也呈现出多样性。一段体曲式的民歌即是其中之一,这种类型的火把节民歌中,可以见到由两句、三句、四句或更多乐句组成的不同结构,但以上下句和“起承转合”的四乐句组成的结构最为常见。这种曲式的民歌短小精炼、易于传唱。(见下例“弦子一响脚就痒”片段)

另一种曲式结构便是分节歌结构形式的民歌,这种民歌的曲式结构可以看成是由主歌和副歌两部分组成的歌曲。这种曲式结构的火把节民歌,或反复用相同曲调演唱不同内容或用较长曲调演唱一段完整歌词。这种曲式上的变化,使乐调、曲调都出现较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情感起伏,增强了火把节民歌音乐的表现力。(见下例“开口桂花香”片段)

二、调式调性:民族五声调式为主,调性特征丰富多彩按照传统的调式分析法,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调式符合彝族音乐的一般特性。以民族五声音阶为主,即“Do、Re、Mi、Sol、La”五个音,偏音较少,羽调式较为多见。另外也存在少数的六音阶调式和七音阶调式,而四音阶及以下音阶的调式在彝族火把节民歌中几乎没有出现。根据火把节民歌的谱例归纳,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各种音阶调式中,羽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宫调式、徵调式、商调式与角调式。当然,我们在火把节现场听到的民歌,其调式特征会发生变化,甚至一群人同唱一个音,连调式调性都难以界定。这与彝族人民用彝语进行演唱和在不同场合、不同心境下演唱有关,也于前期对火把节民歌收集形成文字资料的整理不足有关。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中每首歌曲的调性是比较统一的,每首歌曲从开始到结尾也基本保持同一小调,较少出现转调、离调的现象。若按调性特征进行分类,笔者可将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分为说唱型、山歌型、小调型三类不同调性的民歌。其特点如下:

表2火把节民歌调式调性特征

调性类别歌例音阶调式体系语言特点说唱型民歌招魂调山歌型民歌烧火歌小调型民歌弦子一响脚就痒民族五声

音阶为基础羽式调为主,曲调结构简单,歌曲不具大气性,具有少数民族歌曲的典型特点。语言偏生活化,具有较强吟诵性。羽式调为主,曲调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呈不规则性。语言偏生活化,无规律,吟诵性弱。羽式调为主,曲调结构规则,节奏节拍欢快急促。语言偏生活化,具有吟诵性。三、旋法旋线:旋法多变复杂,旋线起伏纷呈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音域较为宽泛,大部分在10度以内,小部分达到12度以上。旋律上行,时而采用递进迂回方式,呈现平缓波浪形的状态;时而采用激烈上升方式,呈现密集波浪形状态。旋律下行,时而较为急促,时而较为平缓,或呈现阶梯式下行,或呈现波浪式下行。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旋律喜跳进,常见为2、3、4度和纯4度跳进。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因衬腔、拖腔、下滑音、装饰音以及中立音等音乐要素的大量使用,使得火把节民歌的旋线起伏各异、变化多端、精彩纷呈。

表3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旋法旋线特征

民歌类别歌例音域特点上下行特点跳进特点旋线特点唱火歌烧火歌音域不宽,低音较低,音高不高。低音到高音的跨度只是纯4度、纯5度。用音主要为大2度、纯4度、大3度。旋律下行为主,且下行走向急剧,呈锯齿形状态。2到3、4度跳进旋线起伏较大,节奏变换明显、复杂。祭祀古歌招魂调音域不宽,低音到高音只有一个纯4度。用音主要为大2度、大3度、纯4度、纯5度。旋律上下行平稳、简单,呈锯齿形状态。大2度、大3度、纯4度跳进旋线平稳,变化不大,阶梯式上下。打跳歌弦子一响脚就痒音域不宽,低音到高音只有一个纯4度。用音主要为大2度、纯4度。旋律上行平稳2度、3度、4度跳进旋线起伏变化不大。风俗酒歌喜欢要喝,不喜欢也要喝音域较宽泛,低音到高音的跨度比纯8度还多一个大2度用音主要是大3度、小3度、纯4度、纯8度。旋律上下行走向平稳,呈波浪形状态大3度到小2度跳进,大2度、大3度、小3度、纯4度、纯8度跳进选线起伏明显,低音较低,高音较高。节奏规整、欢快。火把节情歌开口桂花香音域跨度不大,低音到高音的跨度只有一个大7度。用音主要是大2度、大3度、纯4度、纯5度、大7度。大量用装饰音。旋律上下行呈阶梯形态。舒缓地阶梯式进入选线起伏平缓,节奏舒缓、慢速、自由、深情。大量用滑音。四、节拍节奏:形成了多样性与复杂性兼具的特色亮点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所使用的节拍,就拍子类型来说,囊括了常用的拍子类型: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变换拍子、散拍子等。笔者抽取了86首经常演唱的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用SPSS软件进行节拍分析,发现由2/4拍构成的民歌最多,其次是3/4拍,再其次是2/4拍、3/4拍的混合变换拍子,接着是3/8拍,甚至还有3/8拍、6/8拍的混合变换拍子。而这些混合变换拍子的使用,打破了单拍子和复拍子的方整性与均衡性,在音乐节奏的律动中造成了特有的新鲜感和动力性,这有利于火把节民歌曲调的发展。这种多样性与复杂性兼具的节拍,是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特殊亮点。

表4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节拍情况

有效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2/4拍2124.424.424.43/4拍1922.122.146.52/4拍3/4拍组合的变换拍1517.417.463.93/8拍1315.115.179.03/8拍6/8拍组合的变换拍12141493.0其他677100.0合计86100.0100.0此外,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唱词中,“每句唱词内所含的音节数从3个到10个不等。在86首民歌中,每句都含3个音节的有12首,每句都含5个音节的有18首,每句都含7个音节的有8首,每句都含8个音节的有6首,每句都含10个音节的有3首。”每句内含有的音节数都相同的共有48首,每句内含有的音?数不同的共有38首。从这个分析中可以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节奏比较简单,多为重复结构,比较易于传唱。

总的来说,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节奏节拍运用比较自由多样。除了常见的律动节奏外,还有自由节奏、半自由节奏等。非律动型节奏在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中常表现为前短后长型节奏、前长后短型节奏两种。五、唱词特点:长短兼具、工整对仗与散离各异融合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唱词特点较为丰富,且主词与衬词各有特色。就主唱词来说,首先是唱词长短特点。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唱词长短不一,有三言两句、五言四句以及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等。其次是其句段结构特点。唱词句段结构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开腔/奏腔+主体部分/正腔+帮腔/尾声”形式(如火把节打跳歌《跳脚跳到雀出窝》),二是“主体部分/正腔+帮腔/尾声”形式(如火把节打跳歌《歌唱丰收年》),三是“虚词帮腔与实词主唱交替进行”形式(如火把节情歌《挂七妹》)。最后是唱词的押韵特点。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唱词非常讲究押韵,其主要押韵形式有句首韵、句尾韵、句内韵与句间顶韵四种。其中句首韵又包括ABAB形式、AABB形式和一韵到底形式;句尾韵包括AABB形式、AABA形式和一韵到底形式;句内韵基本只有一种形式,头一句唱词的中间词(中间韵)是(押)第二句唱词的中间词(中间韵);句间顶韵与汉族古诗的顶真修辞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中,运用句间顶韵比较有名的歌词为:风吹大麻上,大麻也开花,风吹梧桐上,梧桐也开花。此外,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中也有唱词是散离各异的,不具工整对仗的格式。这与当地人民即兴填词演唱有很大关系。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唱词中出现大量的衬词是其比较显著的特点。“衬词在民歌中的主要作用是补充主词,达到进一步抒感的效果,并增加歌曲在演唱时的渲染力。衬词主要分为有实际意义的衬词与无实际意义的衬词两大类。有实际意义的衬词多表达彝族人民特指的人名、地名、习惯性的行为动作或众所周知的事件等;无实际意义的衬词多为助词、叹词、象声词等词性,比如:啊、嘿、啦哩啦、尼噶、啊塞、哦咦等。此外,有实际意义的衬词和无实际意义的衬词组合起来可以成为新的衬词。”通过笔者研究,得出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衬词类型的如下结论:“一是和“以曲度词”原则有关,这种形式是歌曲的曲调固定,音节相同,需把音节数不同的歌词填入相同的曲调中演唱,当歌词不够填满曲调的情况下,衬词便来做填充。二是歌曲曲调不同,衬词固定,需在衬词的前后补充主词,这种类型在楚雄州彝族民歌中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火把节民歌中的情歌表现最为突出。”六、演唱形式:“独、对、齐、合、表演唱”等形式多样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演唱方式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合唱、表演唱等形式。演唱地点可以在室内、院坝、广场、田间、舞台等各种场合进行。火把节民歌演唱时,一般人比较多,气氛比较隆重。唱火歌多为齐唱、合唱形式;祭祀古歌多为独唱,部分一般为合唱;打跳歌一般为男女老少围在一起进行对唱、合唱、齐唱,边唱边进行跳脚;酒歌的演唱形式可独唱、对唱、合唱、表演唱等;情歌的演唱形式一般是按对唱、合唱进行,唱情歌时一般情况是老人、小孩不在场,由男女青年进行演唱。此外,从火把节民歌的句段结构来分析。一般情况开腔/奏腔与帮腔/尾声是由一群人合唱的,大部分民歌的主题部分/主腔是由一个人独唱的。

彝族火把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人本文化;人文价值

【作 者】李祥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3 - 0079 - 007

说起彝族火把节,便想到凉山,想到布拖,凉山布拖有“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的美誉。当地人亲切地称本民族年节为“眼睛的节日”“嘴巴的节日”。在我看来,欢意浓浓的火把节归根结底是“‘人’的节日”“‘人’的颂歌的节日”。2015年10月在布拖举行的关于彝族火把节保护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上,我以“当代视野中的彝族火把节”为题做大会发言,其中讲述的一点即为“彝族火把节是‘人’的节日”,正如凉山非遗网所报道①。下面,立足文化人类学视野,结合有关彝族火把节的口头表述和行为实践就此进行论述,以加深我们对这些少数民族节日的人文价值的认识。

火把节是彝族年节文化中极重要部分,堪称彝族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彝族同胞对火把节有高度认同和深厚感情,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也不放弃过此传统节日①。在中国西部,在藏羌彝文化走廊上,尽管过火把节的不仅仅是彝族(还有傈僳、纳西、拉祜、普米等族 [1 ]828),但相比之下,彝族火把节无疑最具有代表性,犹如白石崇拜之于羌族。因此,今天人们一提起火把节,首先就想到彝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彝族火把节亦是首批就被列入。这个以“火”命名的节日,被世人谈论最多的是“火”(该节又名“火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4“风俗・火把节”云:“俗言火把节,野史作火节。” [2 ]623),节日中最壮观场面也是夜晚人人手持蒿枝的“打火把”(2010年应邀参加在西昌举行的彝族国际火把节,我也曾手举火把、围着篝火激情满满地行走在狂欢的人流中,那场面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至今深刻)。对节日火把场面的描述在明代蜀地文学家杨慎笔下有见,至今大字书写在邛海畔泸山景区大门前那首《夜宿泸山》诗云:“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② 又如相关文字所述:“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③ 纵观人类发展史,“火”之于人类文明的至关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其对于彝族生产生活的重大作用也人人皆知。我想说的是,火把节之于彝族,是“火”的颂歌,也是“人”的颂歌,对彝族火把节中所突出的“人”这个主体以及“人”的智慧、力量、精神,应给予充分关注。

从节俗起源看,彝族社会关于火把节来历之口头传说正向我们表明了这点。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分布在川、滇、黔、桂的广大地带上,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文化多样。关于火把节来历,随着地区差异在彝族民间形成了种种传说,这些传说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口头遗产体系,并被收集在书籍中,也在网络上。就当下所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收录二则火把节传说,分别采自美姑和金阳,均涉及天神的儿子或管事死于人间壮士之手后的“赔罪”型故事。网络辑录的有三:其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其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其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拨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派遣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蹋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④。“百度百科”所辑录的这三个传说,从故事类型看,或传自口碑,或见于文献,有神话性表述,有历史性叙事,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以上传说,如辑录者所言是关于彝族火把节的众多传说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也就是较有代表性的说法。诚然,火把节传说众多①,也可以有诸多解析。由于行文篇幅有限,笔者暂且放下因时代、地域、社群而异的这个“诸多”,就立足文化人类学,从读解这三个传说出发,再结合其他方面,努力透视彝族火把节的人文意义。比较上述三种传说,传说一和传说三所述内容透露出更久远的根基,它们讲述的是彝族社会中铭记着古老文化记忆的“神话历史”,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彝族先民的“神话生活”。关于火把节起源的诸如此类神话性叙事,在彝族地区流传最广,也最为普通彝族百姓所耳熟能详。纵观彝族火把节传说,正如彝族学者所指出,“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② 此外,《西昌县志》则记载了跟唐代大理六诏历史有关的一个烈女型故事,在地域性叙事中她被称为“慈善夫人”,说她“美貌又能干”,在蒙舍诏主皮罗x搞阴谋烧死连她丈夫在内的其他五个诏主后,拒绝了皮罗x的逼婚而最后“投身洱海”。由于这种烈女型故事的流传,也有说法称“火把节是纪念古代一位彝族女性的节日”。[3 ]201-202纵观彝族民间文学与民俗生活,其中不乏跟女性发生联系的传说故事,也体现出彝族社会历史上某种未必不明显的尊崇女性情结 ③。然而,无论从故事发生的时代看,还是从道德化的历史叙事看,较之洋溢着初民诗性智慧光辉的传说一和传说三的口头叙事,传说二无疑是后起的(且不说该故事的地域性)。当然,不管故事是早起还是晚起,对“人”的颂唱、对“人”的赞美都是彝族火把节及其起源传说中最最耀人眼目的主题,而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又是以对善的张扬和对恶的抗击(不管这“恶”的主体是神还是人)为基调的。

关于火把节起源,彝族学者所著《凉山彝族礼俗》辑录的三个代表性故事与上述稍有出入,如其中女性故事讲述的是彝家美女拒绝荒残暴的汉官逼婚而宁死不屈,又带上了表露族群意识的叙事特点,其曰:“很早很早以前,彝区地域辽阔,遍地居住着彝人。彝家的姑娘十分漂亮。特别是阿诗阿娜美得无言可喻。汉官到处打听美人,听到哪里有美人就抢,就夺,美人的未婚夫抓来就关,美人的爱人抓来就杀。”阿诗阿娜的未婚情哥也被杀害了,抢了她的汉官要她做小老婆。阿诗阿娜“一心一意想着不能玷污彝家姑娘的纯洁”,她假装允嫁,对汉官提出三点要求:“第一件,给我换全新的绫罗绸缎制作的衣裙;第二件,办隆重葬礼送葬我的情哥哥;第三件,须请我父老兄弟九方人。”见诸事办妥后,女子进入洞房,点燃大火,殉身火海。[4 ]149-150就族群叙事看,见于口头的这个烈女型故事又跟《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所录有相近之处,后者引《南诏通记》:“汉时有酋长曼阿奴为汉将郭世忠所杀,其妻阿南,汉将欲妻之,赠以衣饰。阿南恐逼己,绐之曰:‘能从我三事则可,一作幕以祭故夫,二焚故夫时衣,易新君衣,三令国人遍知礼嫁。’明日如其言聚国人,张松幕置火其下。阿南袖刃出,令火炽盛,乃焚夫衣,告曰:‘妾忍以身事仇!’引刀自断,身扑火中。国人哀之,以是日燃炬聚会以吊节妇。”[2 ]623这个故事亦见于清《大理府志》等著录。道德化文本中这个节烈女子故事,在泾渭分明的善恶判断下唱出的依然是“大写的人”的赞歌,表达着彝族社会传统的“人”观。“乌云遮不住太阳,冰雪压不死野草”、“青草不怕石头压,伸出头来腰仍直”、“宁为短命贞洁鬼,不作偷生失节人”、“走路要走得弯,为人要站得直”、“一人立志,万夫莫夺”[5 ]26,178,185,146-147,彝家谚语所道出的这种人格精神,体现在此事例中。就整体而言,《凉山彝族礼俗》所录三个故事无论口头神话还是历史传说,所要突出的主题仍是:“它们贯穿着与天斗、与神斗,与邪恶斗,并最后能取得胜利的思想。”[6 ]384

总而言之,在扬善拒恶的口头与书面叙事之主旋律中,彝族火把节所高扬的并非“神本文化”,而是“人本文化”――从正面彰显“人”的力量和价值的文化。

上述火把节传说,有的是跟彝族崇拜英雄先祖的传统相联系的。神话传说中的支格阿鲁,又译支格阿尔、支格阿龙,是彝族人民敬奉的伟大祖先,他的英雄故事在大小凉山广泛流传,其神圣出生如彝族古歌《勒俄特依》所唱:“远古的时候,天上生龙子”,“龙鹰滴下三滴血”,“就要生个大神人”。[7 ]24-25支格阿鲁的英雄业绩中有“射太阳”和“降雷神”,所突出的正是人类在恶劣自然环境中为自我生存所做不懈抗争,是“人的力量”借助神话代码的宣示。前者讲述他用神弓仙箭射落天上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只留下太阳和月亮各一,让人间过上了美好生活;后者讲述射日之后又有雷神作怪,支格阿鲁捉住雷神将其降服,使之不再祸害人类。本来,在人们熟知的故事版本中跟火把节起源直接相关的是“支格阿鲁家乡”的另一英雄①,但作为民间文学所讲的“箭垛式”人物,支格阿鲁本人也被当作火把节起源故事中抗争自然灾害、维护族群生存的英雄主角。在我看来,这种口头叙事中的“挪移”现象(无论发生在过去还是今天)对于有崇尚英雄先祖传统的彝民来说,按照他们的思维逻辑未必不是顺理成章的。不管怎么说,这两个传说都是在“人”与“天”(神)的抗争中肯定、突出、张扬着人的“本质力量”,唱响着天地间大写的“人”的赞歌,大家对这点想必不会有异议。此外,循此思路解读,不难看出前述“百度百科”所辑传说三是彝族英雄先祖崇拜体系中又一支系,故事里的地上大力士在民间口碑中有名有姓,“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比赛摔跤。思惹阿比战败后上天拨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众多害虫糟蹋庄稼,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于是,英雄俄体拉巴率领人们点燃火把驱虫除害,最终战胜了天神。另一种传说:天神恩梯古兹派喽到人间收取苛捐杂税被杀后,为报复放出害虫祸害人间。俄体拉巴相邀大家用火把焚烧害虫以保平安……”② 无论支格阿鲁还是俄体拉巴,他们都是彝民尊奉的救世型英雄先祖,火把节起源传说中有关二者的超现实叙事,是彝族古老的祖先记忆中神话思维的灿烂结晶。

诚然,鬼神信仰在视万物有灵的彝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但在对待神与人的关系上,彝族自有其观念和认识。有论者指出,“凉山彝族认为,天地有神,并与人发生着联系,神常与人共同‘生活’,时而和睦相处,时而刀枪相见,生死搏夺。……同时,凉山彝族还普遍认为,神并非万能,神仍存在软弱、无能的一面,人能胜神。作为原始‘教科书’的神话中,恩梯古兹就是至高无上的天神。他掌管着天地间的一切事和物,然而,他常在人们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无计可施。人和鸟兽的联盟行动,常使这位天神陷于被动、反求于人,而不得不按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办事的地步。《勒俄特依》中富有戏剧美的‘武武娶天女’的神话便是其中一例。大凡许多民族对神以敬祭求安,而凉山彝族除对家神外,一旦神降病、祸于人,则以枪炮击逐。他们认为神并不可怕,神也怕人、服人。这是彝族原始而朴素的、对立于唯心主义‘神主宰一切’的谬论而存在的接近于唯物论的认识。”[6 ]406所谓“唯心”“唯物”之说是时代给著书所留下的印记,此处不议,但这位论者所述,恰恰指明了彝族鬼神观念有其民族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对我们从“人”的角度解读彝族火把节不无启发意义。正如“彝族认为鬼有善、恶之分” [8 ]117,神的行为在他们眼中亦有善恶之别。“善者以善相待,恶者以恶相待”、“亲善处朋友,凶恶对敌人”、“善无善报,善事无人做;恶无恶报,恶事纷纷来”、“放羊的应得羊,种粮的该得粮,栽恶的自遭殃”、“宁为善者忧,不为恶者喜”、“善必寿长,恶必早亡”、“为善最乐,作恶难逃”[5 ]94-97,100-101,彝族口头谚语有此表述。这种朴素的善恶分明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彝族口传文学中的“人神相争”故事至关重要。当然,不屈服于天神之“恶”,并不等于说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在彝家人是心知肚明的。此外,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人与神相争传说中,有的版本涉及“赔罪”说,云:天神恩体谷兹因儿子恩体拉巴死于跟地上大力士底里史热比高低,“为了惩罚人间的人,声言要在六月二十四这天降灾于人间。人间的其他人不知道恩体拉巴死于底里史热之手,所以大家只得不明不白地向恩体谷兹赔罪,大家都说我们赔的是‘没听到过的罪,没见到过的罪’”,从此每年六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杀牲口祭天,打火把以示赔罪”,希望天神勿降灾人间 [1 ]826-827。① 在我看来,对此仪式性的“赔罪”,不妨视为彝民在“人神相争”中张扬“人”的胜利后一种试图修复和重新协调人、神(天)关系的象征性补偿行为。

纵观彝族神话传说,有关“人神相争”的叙事把情感重心向“人”倾斜的例子并不鲜见。上面提及“武武娶天女”神话,武武又作武吾,指居木武吾,是彝族先祖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其家族谱系及非凡事迹见于史诗《勒俄特依》等,1987年从昭觉彝族乡民口头采录的故事《洪水漫天地》云:“远古的时候,恩体谷兹是天神。石尔俄特过世后,俄特俄勒过世,俄勒却布过世,却布居木过世” [1 ]764,人间的却布居木家养了三个儿子,老幺便是居木武吾。根据彝族口头文学,地上的人们在耕地时不小心触犯了天神母亲家的火葬墓,大怒的天神降下滔滔洪水一心要灭掉人类,接下来便是洪水后幸存的居木武吾为了种族繁衍在他救过的动物帮助下娶天女的神奇故事②,其内容梗概如此:“洪水泛滥后,没了女人。为了繁衍人类,被居木武武救于岸上的鼠、蛇、鸟等回报救命之恩,共同设计娶‘天神’之女,却遭到了天神恩梯古兹的强烈反对:‘神女怎能下嫁凡奴!’鼠、蛇、蜂等略施小计,叼走其祖灵、叮咬其妻,使天神无法可医,只好求救于居木武武,‘只要医好病,什么条件都允许。’小动物们头日敷良药,次日敷痛药反复捉弄之。‘天神’答应妮拖姑娘下凡嫁人才上良药。”[6 ]337在雅安地区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采录的版本中,对大洪水后得救的娃、鼠、蛇、蜜蜂、老鸦等动物设计帮助居木武吾娶天神女儿的过程,有颇为细致、生动的描述 [9 ]12-13。妮拖姑娘就是居木武吾求娶的天神的三女儿兹俄妮拖,在彝族神话传说中,她与居木武吾生下的三个儿子分别成为藏、彝、汉的先祖。在神话《勒眯取火》中,洪水退后动物们还帮助居木武吾从防守严密的天神恩体谷兹家偷偷学回了生火技术。诸如此类神话传说里,连自然界的动物也成为“人神相争”事件中助“人”取胜成功的帮手③,奇妙的口头叙事真的是意味深长。

至于“眼睛的节日”“嘴巴的节日”之类民间口碑④,同样是从行为实践层面表明对火把节等的关注依然落脚在对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的看重。

20世纪90年代《凉山民间文学集成》收录了两首火把节歌,一云“来唱火把歌,点上三把火,来呀耍火把”(《唱火把》),一云“过年有定时,节定耍火把,来吧齐来耍”(《火把颂》)[10 ]263-264,两首歌都突出一个“耍”字(尤其是后者,再三唱的是“过节要耍三火把”“良宵莫不耍火把”等等),可见彝族火把节洋溢着不可谓不强的世俗娱乐色彩,其目光是紧紧盯在纵情欢乐的活生生的“人”的身上的,是人的生活的“欢乐颂”,如采自金阳的火把节故事所述:“人们用火把烧死了害虫,夺回了丰收。彝族人感到无比高兴”,宰羊杀猪,“还举行了各种欢乐的活动”[1 ]830。你瞧,在凉山彝区,“火把节亦名‘过小年’,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在昼间,各夷家椎杀牛羊,饮酒作乐以为贺,或一村共杀牛羊若干,众分其肉,烧而食之。在夜间,各村夷人齐集广场,中掘大火坑一,上架大铁锅,男女老幼,团团而坐。一时乐声大作,舞蹈如风,歌声远闻,震颤林木,是曰‘火把节’,又曰‘跳锅庄’。其俗,青年男女,牵手扶腕,绕锅庄而转,且歌且舞……歌舞既终,各持火把相斗,于是漫山遍野,火光夭矫,狂欢极乐,以此为最也。”[8 ]373浓情满满的火把节三天,从祭火、传火到送火,从美食、靓装到竞技、歌舞,无不贯穿着群体狂欢,充盈着大众娱乐。通过这个人人参与的狂欢节,彼此又联系着情感,增进着交往,保持着文化记忆,强化着族群认同。彝族支系罗武人在火把节上要跳名为“大锣笙”的集体舞蹈,其跳笙调唱道:“世世代代,罗武的生活很苦,只有像今天,才是我们欢乐的日子。不要怕天,不要怕地,我们都来唱,我们都来跳,欢欢乐乐度过今天的火把节。”“每年火把节,都要这样唱,都要这样跳,不是现在才唱,不是现在才跳,老祖辈就唱,老祖辈就跳。我们都是照老祖辈唱,我们都是照老祖辈跳。”[4 ]125-126《都载哆哄》是凉山彝族专门在火把节上唱的曲子,其开口便呼唤“舞火来玩火”,不但招呼并提醒“年轻姑娘们:快快舞火来玩火,今年不玩明年后年婆家去,那时后悔也枉然;年轻男人们:快快舞火来玩火,今年不玩明年后年杀敌去,死后想玩也枉然”,而且在尽情娱乐狂欢中大声宣告“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嫁娶三天没有说错的,过节三天没有玩错的”[6 ]396,把这种着眼当下生活、注重现实人生的取向表露无遗。

从信仰民俗看,火把节之于彝族不单单是世俗性娱乐,除了火把驱虫除害的象征寓意①,还有庄严神圣的祭祖仪式,“凉山彝族每年固定的祭祖时间为彝族年和火把节” [11 ]67,祭祖仪式在作为民俗生活的彝族火把节中绝不可少,只是各家根据经济情况有杀鸡宰猪献牛羊以祭的差别而已。如在布拖,据当地作者介绍,节日的头天“每家每户都先杀一只鸡,用鸡肉和荞粑祭祀祖灵,以图消灾、避祸、保平安”,并且向祖先唱道“今天是吉日,今天是火把节,我们今天过火把节了,你们的后代儿孙们,一年只在彝族年、火把节、粮食换新节三个节日中祭祀你们”、“求祖先保佑儿孙们”[12 ]6。祭祀已经逝去的“人”(祖先),求其保佑活着的“人”(后代),犹如《护送祖灵经》所唱“祭祀祖妣安,子孙会兴旺”[13 ]13,无论倾诉思念还是表达祈愿,“人”的主题在此都不言而喻。着眼地域差异,跟火把节相关的具体仪式除了祭祖,也有的是祭山,在西南山地村寨中,这对依山而居的人们是自然而然的。归根结底,祭山仍是希望作为地盘业主的山神护佑村寨平安幸福,着眼点还是人的生存与生活,犹如红河、元阳彝族祭山经所唱:“人间的五谷种,是山神爷赐予。世间的牲畜禽,是山神娘所生。我们的金银,是山神爷生产。我们的铁铜,是山神娘冶炼。”“鲜肉端上桌,香饭盛碗里,米酒倒盅里,全都供山神,祈求山神爷,永远保佑彝家,过上好日子……”[8 ]87 2015年8月笔者赴贵州威宁参加傩戏国际研讨会,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有幸在该县板底乡目睹彝族火把节场面,其整个程序是在下午到傍晚进行的,人们先是在百草坪一山包前聚集,设立祭台,献上牺牲,由毕摩主持庄重的祭山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祈求村寨平安;祭山转山之后,才是村寨火把场上形态原始、底蕴古老的“撮太吉”(彝语译音又作“撮泰吉”“撮特基”等,大致意思是“人类变化的戏剧”,其作为仪式性民间戏剧,凝结着该地村民独有的族群记忆)表演,以及狂欢性的宴饮歌舞打火把。

整体言之,祀祖祭山、驱虫除祟等仪式是神圣的,饮酒吃肉、歌舞竞技等活动是世俗的,正是在文化人类学所讲的“圣”(scared)之礼仪与“俗”(profane)之娱乐的双声部中,彝族火把节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赞美之歌。也就是说,彝族文化所固有的敬祖、向善、彰显人的智慧、突出人的力量、讴歌人的精神、赞美人的生活,这些堪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元素都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中得到了诗意性的集中展示和符码化的生动体现。唯其如此,对于彝族火把节,无论从口头表述还是从行为实践看,与其说它是“火”的颂歌①,毋宁说它是“人”的赞歌,是彝族社会中传统深厚的以“人”为本文化的积极肯定与美妙歌唱。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G].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

[2]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G].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4] 朱文旭.彝族原始宗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 中国谚语集成:四川卷[G].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4.

[6] 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7] 中国彝文典籍译丛:第1辑[G].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

[8]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白族基诺族卷[G].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 本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省雅安地区卷[G].1990.

[10] 凉山民间文学集成:上册[G].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11] 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12] 阿都日以.激情燃烧的火把――彝族阿都文化集[G].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

[13] 中国彝文典籍译丛:第6辑[G].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

彝族火把节范文第3篇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彝族火把节范文第4篇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凉山州东南部的布拖县,是“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是一个古老神奇、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一片被火把燃红的沃土,是一块积淀着浓厚彝族文化的金盆宝地。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盛况空前,令人神往。

每到火把节,夜幕降临,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将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山顶山腰等地组成无数条长长的火龙,穿梭于山山水水之间,像银河繁星缀满山岭,似火龙出山飞舞翻腾,从远处望去,黑夜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壮观之至。人们尽情地挥舞手中的火把,与熊熊的篝火相互映衬,与天空绽放的礼花遥相呼应,直叫天上的星光黯然失色。

在火光的照耀下,欢呼雀跃地把火把扔向柴堆,为壮大篝火推波助澜,此时,在火的海洋里,不管你是谁都可以不约而同地牵着靓丽的彝家妹子,围成圆圈加入到跳舞的行列,共同跳起欢快、愉悦的达体舞狂欢,直至天明。此刻,你将忘记烦恼,忘掉忧愁,全身心地投入到火文化中来,让自己在火光中歌舞欢呼,让自己在火光中闪烁跳跃,相信,在欢呼雀跃的狂欢中,你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东方狂欢节”,只要经历过一次火把狂欢夜,那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将令你终身难忘。而大多数相约好的姑娘小伙们则踏着月色在黄伞的掩护下,或两人一对,四人一伙,躲藏在密林深处弹口弦、唱山歌,打情骂俏,诉说着一个个千百年来浪漫的爱情故事……

而当古朴的彝家民歌、婉转的情歌、悠扬的口弦、铮铮的月琴等原生态的民歌、民乐声响起时,你将会被深深吸引,沉醉在那古老的音乐声中。

多情迷人的彝家朵洛荷队,将这种文化风情传到了全世界各地。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布拖彝族“朵洛荷”演出的过程中,观众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久久不停,观众们纷纷站起身,惟恐错过精彩的细节。

代表凉山州参加演出的布拖“朵洛荷”队在57个参展国家的1112个“非物”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了“非物节”最高奖——“太阳鸟金奖”。从此,彝族“朵洛荷” 走进了央视,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来布拖,邀请“朵洛荷”参加各种庆典活动的组织者络绎不绝,每次展示都是好评如潮、反响强烈,倍受喜爱。

在布拖,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牙齿落尽了的老者,没有人不会“朵洛荷”歌舞。孩子们在母亲背上跟着妈妈哼,上山放牧跟着父亲学,赶场天、节假日和伙伴们一起唱。那优美的旋律、幽雅的舞步,伴随着他们一同成长、一起耕耘收获、一起经历人生的欢乐伤悲。古老神奇的“朵洛荷”歌舞,可以让你忘记烦恼、愉悦心情,这其中的美,只要亲身感受过,就会刻骨铭心。

好玩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天又黑了,年轻人带着浓浓的酒气,迈着踉踉跄跄的步伐;老人们怀着“来年的火把节又要等多久”的心情;我们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火把,争先恐后地排起了队伍,等待着夜暮降临。

夜里蛙鸣蝉叫,火花随风飞舞。熊熊的火焰照亮着整个夜空,照得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满脸通红,照得襁褓中的婴儿停止汲取乳汁,放眼望着充满希望的大千世界。明朝诗人杨升庵6月24日夜宿泸山观火炬时写道:“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这一夜,即便是在平日里为生活悄然不悦的人们,顿时也变得欣喜若狂。他们忘记了春暖花开,忘记了夏雨绵绵,忘记了丰收繁忙,忘记了严冬酷寒;这一夜,他们将苦劳悲伤倦怠烦忧贫困抛之脑后,将幸福欢快喜悦轻快富足放之眼前;这一夜,彝寨儿女心旷神怡、尽情欢歌,婉转悦耳的歌声如芝兰之馨穿过村庄,越过茂密森林峻峭山岚,传向了新的生活,传来了新的幸福;这一夜,长空溢彩,天空中的点点繁星落入千家万户,照映着五谷丰登、家裕人康。

记忆中的父老乡亲,诚实勤快善良!记忆中的火把节奔放沸腾沉醉!

倘若你也动心了,不妨抽时间去感受一回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范文第5篇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要狂欢三天三夜。在这几天里,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美丽的姑娘们在众人面前跳舞,同时还要进行选美比赛。现在的火把节也成为凉山的一大旅游观光项目,每年都要吸引几十个国家的游客。外国友人称凉山的火把节是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等,都是用歌曲的形式传唱的。除了叙事性的歌曲外,还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亢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民歌总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歌地区韵味十分鲜明。

汉族在历史上受“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道德的束缚,青年男女往往不能自由社交,更不用说在社交场合进行音乐舞蹈活动。而在四川的凉山彝族青年中,情况大为不同,具有多种表演才能的姑娘往往受到小伙子们的亲睐,反之,则被认为不成器。

彝族火把节范文第6篇

彝族的魅力具体表现在火把节上。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第一天是祭火。在这一天,村村寨寨的人都要宰牛杀羊,欢聚一起分享,并且准备酒肉祭祖。到指定的地方拿起篙草扎成的火把,点燃祭台上的圣火。父母都带着孩子游走田边,向孩子讲述古老的传说。

第二天是传火。青年们要骑马、斗鸡、斗牛、摔跤,而姑娘们就要唱起歌,跳起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则是选美大赛了。年老的长辈,要按照传说中的女孩一样善良、漂亮、温柔的美女,跟传说中的男子一样勇敢、强壮、勤劳的美男。再让美男、美女带动大家一起载歌载舞。

第三天是送火,是把火把节推上的时刻。夜幕降临,大家高举手中的火把,再把火把扔在一个地方,堆起一个火堆。所有的人拉起手,在火堆外围成一个圈,对着火堆一起唱歌跳舞。

彝族火把节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01

一 、花腔的起源和特点

“花腔,定位于传统西欧的美声唱法,是一种极富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声乐演唱技巧,是开启人类审美之门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声调多转折、拖腔格外长以及音域跨度极大为特点,通常指声乐旋律中的装饰,包括种种装饰音、急速的音阶或琶音进行以及华彩段等等,是声乐作品中最华丽、技巧性最强的一种唱法”。[1]

二、花腔的运用

花腔在与中国民族声乐的结合、融入中,逐渐形成了有着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特点。花腔艺术歌曲是一种外来的声乐艺术体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

《火把节的欢乐》是一首蕴含彝族风格的花腔女高音歌曲。作品描写彝族人民最为传统、盛大的火把节场面,结构上采用三段式,将彝族人民欢乐幸福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著名歌唱学派波利亚学派的歌唱家培特里?托西曾说:“按照一般的唱法,花腔乐句分为两种:不连贯的和连贯的。当学习第一种花腔乐句时,应学会轻巧的运用和演唱,使他能够把组成这一句的全部音符都以相同的力清楚的演唱出来,各个音符要均匀地分开,既不过于连贯,也不要过于断断续续。第二种花腔乐句是这样唱的:唱出第一个音之后,其它音就按音级顺序相连地一个接着一个唱出来,要唱得非常连贯,进行的速度应当是使声音听上去象某种东西在滑。”这两种唱法都是我们在歌唱时接触最多的。见谱例中的“啊”字和衬词“塞罗塞里塞罗塞”的花腔部分,演唱时既要保持连贯、顺畅的音乐线条感,又要唱得轻松、欢快,弹跳性强,这对于演唱者来说实属不易。

作品中的语气词“啊”是第一次出现的花腔,技术上要有空洞、灵巧、敏捷之感,音色上要清脆、纯净、无杂音。衬词 “塞罗塞里塞罗塞”的气息控制要稳稳地,为演唱的弹性、力度的需要提供充足且到位的气息支持。展开部是由4个乐句加补充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在演唱时都要保持声音的连贯、流畅。补充句中花腔的运用和花腔技术的展示,无论从作品创作的设计上还是演唱的情感投入上都将作品带入了阶段,花腔的演唱应靠声带瞬间拉紧、放松和腹、膈肌短促而有弹力的伸缩来实现。同时,注意跳音时力度要适中,不能太大,太大跳得不灵活,不能太小,太小缺乏穿透力。再现部进一步强调音乐主题思想,烘托火把节的欢乐场面。结束部分是呈示部的素材展开式,连续的花腔旋律和花腔技巧展示,将作品欢乐热烈的气氛推向了顶点,也将火把节的欢腾场景展示无余。这时的花腔更要注意音量、音色、气息的控制,要做到张弛有度,理性与感性共同参与歌唱,声音不能有一点急躁、笨拙、拉扯和黯然靠后之感,且音与音之间要均匀、流畅,转换充分。

三、咬字的把握

“美好的声音还必须通过清晰的语言,才能表达出真实的感情。特别是演唱欢快喜悦的歌曲,则更要注意咬字的清楚和灵活”。[2]如作品呈示部中衬词“塞罗塞里塞罗塞”部分,要注意咬字时唇、牙、舌的力量运用,吐字要轻巧、清晰、准确。“塞罗”是彝族人民最能够表达内心情感的语气词,因此,要利用舌尖与牙齿的巧妙配合,做到舌动,嘴唇不做大幅度开和动作,以确保咬字、吐字的颗粒感和灵活度,这样的表达和技术的运用更能够唱到彝族人民的心坎里,唱出彝族人民在火把节时的无比欢乐和兴奋的心情,另外,演唱时还要带上彝族语言的咬字、吐字特点,这样会更好地表达出节日之中彝族人民欢乐祥和的自豪之感,更加有利于人们充分领略花腔艺术的魅力。

四、情感的表达

彝族火把节范文第8篇

>> 冬天的布拖彝人 一个抗战老兵的失散与回归 九月,是一个出发的季节 从一个痛点出发 三个彝人的传说 一个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回归模型的构建 珠海:一个超前城市的回归 许亮:一个CFO的回归 回归原点:一个车企的营销样本 回家种红薯,一个硕士的绿色回归 《神圣车行》:一个天才的回归 刘千里 一个女人的回归 给我一个回归农村的理由 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 回归与再出发 保序回归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的一个证明 爱是一个回归圆 从一个基本事实出发重新对化学计算的认识 韩鄂辉 高考只是一个出发 由“漂泊者”出发,想象一个世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一个布拖彝人的出发与回归 一个布拖彝人的出发与回归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苏呷此色")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场大雪过后,村里的道路变得泥泞起来,天气寒冷,彝人们包裹起羊毛披毡赶路。

我经常外出旅行,外面的繁华和自己家乡的贫困反差很大,心理落差也很大。有时候,看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所填满,我会觉得家乡的清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2006年,在去往拉达乡的路上,我在一个路边小店看到两个彝族老人,一个趴在简陋的木窗前用乡里唯一的公用电话和在远方打工的孩子通话,另一个靠着破旧的土墙侧耳倾听,蹭了一肩膀的土。我拍下了这个画面,又和二老聊了一会儿,他们的孩子是初次外出打工,当老人的难免日夜牵挂,为了打这个电话,他们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娃娃们在彝族年的时候就会回家过年,还能挣钱回家补贴家用哩。”我永远忘不了他们脸上那布满尘土的满足笑容。如今,移动电话已经走进了彝家的村村寨寨,但我很欣慰自己记录下了那段有温度的历史。 1.年轻的彝族妈妈在镜子前梳妆,她一会准备去村里的照相馆拍照。

2.坐马车归家的孩童。

3.火把节上,彝族老人和他的赛马准备去参加比赛,他穿着传统服装,头上的“欧贴”是长达 7米的布条缠成的。

在近十年的行走和拍摄中,最难克服的不是身体的劳累,或者拍摄条件的简陋,而是无法抵御的一种疲劳,或者说是一种审美麻木。我记录的都是自己身边的平凡场景,以及族人真实的喜怒哀乐,有好几次,我怀疑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到底应不应该这样拍,这样的行走又是否有意义。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让自己停下来,多看一些书籍和作品,不停地反思和总结。作为一个山沟里的摄影师,我不能确定自己走的这条道路和这种拍摄方式是否得当,也许我本就走着一条弯路,这个只有留给时间来评判了。 山一样的尊严

布拖彝人世代生活在高寒山区,骨子里好胜、坚韧,有种牛劲。在这片土地上,牛是力量和财富的重要象征。由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彝族人如今仍旧依靠牛来耕作。每年三月初是播种洋芋的最佳时候,家家户户都牵出耕牛,积肥、整地、选种、播种,琐碎却一丝不苟。

自古以来,彝族先民就喜爱用斗牛、斗羊、赛马和摔跤的方式为自己的部族扬名,宣示力量和声威。吉里史且是拖觉片区斗牛比赛的4连冠,提起他,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斗牛的挑选很严格,从小牛犊就要开始。吉里史且很善于选牛,小斗牛不仅得有一双好牛角,而且要四肢匀称,有发展潜力,培养成可斗的壮牛需要两三年时间。

吉里史且平时只给斗牛喂食优质的玉米、燕麦、荞麦、黄豆和上等草料,日常的喂食、梳洗、放牧等都亲力亲为。斗牛住的牛棚也有讲究,一般会与其他牛隔开,夏天要驱蚊,冬天要生火盆取暖。吉里史且与自己的斗牛形影不离,同吃同住同行,情感就像家人一样。同时他也是严格的教练,平时经常带着斗牛去附近寨子进行一对一的比赛,通过与不同的牛较量来提升斗牛的力量和技巧,树立它的信心。没事儿他还要带着自己的斗牛小跑,训练耐力。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之下,他的斗牛个个膘肥体壮、彪悍凶猛。 1.我去这户彝人家做客,小娃娃没看到过生人,我一进门他就站在火塘边哭了。

2.春播的时候,家家户户种洋芋,都用得到犁头。犁头很重,多由家里的青壮年扛到地里去。

3.骑马的少年。马是布拖彝人生活当中必备的,几乎每个人从小都会骑马。如今彝人有时外出也会骑马而行。

斗牛比赛的前夜,吉里史且将斗牛洗刷干净,喂以上等草饲。夜幕降临,村里的乡亲们汇聚到他家,送上烟酒和鼓励、祝福。

斗牛出寨前,吉里史且给它喂了一些浓烈的白酒,提神壮胆,牛的喘气重了,脖子粗了。吉里史且身穿盛装,佩带英雄带,手持木棍,在乡亲们的簇拥下,带着斗牛一步步走向火把场。火把场上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黎族老少,还有一头头斗牛,膘肥体壮,牛角锋利,肤色油亮,性子凶悍,不时传来雄壮的吼声。场上的战斗异常激烈,牛角相撞发出格格的响声,有的牛甚至一直斗到火把场外也难分胜负。斗牛的胜利是家族和寨子的无上荣耀,获得名次的斗牛身价也在一夜之间成倍增长,有好几次,吉里史且家获胜的斗牛在火把场边就以几万元的价格被人买走。在牛的身上,能看到彝族人对胜者、能者、强者的敬仰与敬佩。彝族人的斗牛比赛,其实就是一场场捍卫尊严与荣誉的“战斗”。 渐行渐远是故乡

十年间,故乡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街上随处可见穿着彝族服装的人,街边巷尾人们说的都是彝语,如今人们只有在红白喜事或是传统节日时才会穿传统服饰,城区的彝族人主要使用汉语交流,很多小孩子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

彝族是一个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我们民族最宝贵、最厚重的部分多半隐藏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及礼俗规矩之中。如今很多彝族文化被认为是迷信,彝族人每年都要进行的毕摩祭祀等常规活动在一些家庭已经停止。民族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恰恰经历了这个过程,并把它记录了下来。

这几年,全国各地的摄影师纷纷走进彝族地区进行创作,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长枪短炮”。其中不乏优秀的摄影人和摄影作品,但也有些摄影师不了解彝族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一味求新、求震撼,按照自己心中的“图式”和奇思妙想摆拍。有次遇到一位摄影师,让一群去上学的小孩把鞋子都脱掉,然后背着书包集体奔跑……对于旅行者来说,真正打开心扉去感受彝族和布拖,比抱着一个固有观念去旁观更有收获。 多年未见的一场大雪,村口的女人依旧外出做农活,带着她的黑狗去喂牛、喂猪。

TIPS

布拖彝族的特色生活

特色民居

传统彝族以村寨为单位居住,布拖彝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平缓的山坡或山间盆地,每个寨子有几十户人家。每户有土墙或石墙围成的院落,房屋均为长方形,其中主屋最大,彝语称“黑默”,屋里设火塘,彝语称“呷”,火塘边有三块打制过的“锅庄石”,其上置锅做饭。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用于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室内宗教活动,也是父母的主卧室。主屋旁边附带一个小屋子,彝语称“黑惹”,供未婚子女和客人住宿。以前拖觉区的房屋均为夯土筑墙的瓦板房,墙上架梁,顶覆木板瓦,屋脊高约4米,屋檐高约3米,屋长7~12米,宽5~8米。现在也有墙体为砖,上盖瓦板和瓦的,但结构及内部设施还保持着原有的特色。布拖民居很讲究装饰,屋檐是装饰的重点,挑拱、垂花柱拱架等均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图案,色彩以红、黄、蓝、绿为主,室内的锅庄石及石门槛上也雕刻着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

随着经济发展,现在当地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砖瓦房很普遍,很多地方盖起了小洋楼。

特色饮食

彝族饮食以煮食为主,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一般切成大块煮食,也叫“砣砣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以酒待客是彝族人的礼节,酒在解决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都是必不可少之物。

眼睛的节日和嘴巴的节日

7月开始的火把节和11月份的彝族年,是旅行者不可错过的彝族特色节日。火把节被称为“眼睛的节日”,彝族年被称为“嘴巴的节日”。

在布拖县,火把节俗称“都此”,历时3天,第一天祭火,第二天传火,第三天送火,融消除灾祸、祈祷丰收、祝贺吉祥、宴请宾朋、畅叙爱情、健身强体为一体。布拖素有“彝族火把节发祥地”、“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之称,几千年来,火把节的活动从未间断。2013年起,布拖彝族火把节的时间统一定为每年公历7月20日,节日期间有斗牛、斗羊、摔跤、赛马、斗鸡、爬杆、朵乐荷歌舞、选美等传统节目,其中最吸引观众的是传统的斗牛比赛,集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