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彝族音乐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彝族音乐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民族源流学研究来看,西南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便有土着居民生存,现在彝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古代氐羌系统民族的分支,其在历史时期有一个从北向南的迁徙过程,故其民族形成沿横断山脉纵列河谷从北向南分布的特点。这与彝族从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极为吻合。从我国现存最大的川南彝族聚居区来看,他们主要聚居于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及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一些彝族小聚居地。“其所居,崖险箐深。”关于彝族居住环境的险峻,《两朝平攘录?都蛮》有所描绘:“地界川贵,险据万山,三面阻夷,其窟穴为九丝,山形盘礴岪郁。上修广可容万灶而四嵎峭崖,崇峦壁立。外限深箐,为蛮中天险(或云昔人以丝从高阜围之,九两方匝,故得名)。其外东北为鸡冠岭、都都寨、凌霄峰三冈,皆峻壁数千仞。拔地而起,旁仅窄迳。行不得列骑,中间陇坂幽筱,虺蟠蜿引,凿空而后可度。三山鼎立,为九丝外障。入九丝所必由,令人守其上,则十万之众,势难飞越。舆地约四五百里,而连属者二省,切近者七邑。”由此可见一斑。现存凉山彝族聚居区凉山山脉由东而西,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海拔约300~5959米,地表高差悬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系将大凉山脉分割为条状,向南展布,从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高山峡谷。[而泸州古蔺、叙永彝族主要聚居区,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赤水河流域上游四川盆地南沿向云贵高原抬高地带,史称夜郎、乌蒙、茫部地区,海拔约800~1700米的高寒山区。可见,川南彝族整体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高山险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长期的狩猎及山地农耕生活使川南彝民养成了强悍的性格。而高山深谷、四周闭塞,又使他们较长时间保留了远古民族豁达善舞的风尚。古人云:诗以言志,歌以传声,舞以动容,乐以击节。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生存环境如何改变,彝族先民始终不渝地保存着本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并不断自觉支撑着族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认同,彝族民间音乐成为川南地区彝族文化上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川南彝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为了厘清川南彝族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彝族的迁徙发展史,因为川南彝族作为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其历史和彝族的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彝族族源说,目前主要有“北来说”和“云南土着说”两种。“北来说”认为,彝族是古氐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各土着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云南土着说”则认为,云南自古便是彝族先民的发祥地,今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境外各地彝族皆发源于云南的土着居民。但学术界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按“北下”迁移这一学说。氐、羌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商代就已屡见于史册。《诗经?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献和考古资料证实,氐羌先民早在史前到战国秦汉时期,从中国西部高原经松潘草地到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又沿岷江和大渡河(其后转安宁河)河谷南下,而达云南的鲁甸、昭通、昆明、大理及贵州毕节等地,通向西南的广大地区。关于这一说法,古文献《后汉书?西羌传》上有羌人南迁的较早记载:“羌无戈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迹,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嶲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其中“旄牛种,越嶲羌”,就是彝语支各族的先民。彝族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沿大渡河及安宁河至滇东、黔西及昆明一带,最后在滇、川、黔、桂定居下来,完成了游牧到农业定居的转变。长期从事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蓝勇先生用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研究结论,结合考古学和现代人类学的资料去分析民族源流及其民族文化,探索其民族源流的地理特征,也认为彝族的遗传位置在中国西北的北部地区,民族确有从北向南迁移过程,属藏缅语族,是古氐羌系族后裔。且从现在对彝族体质人类学、遗传拓扑学的研究表明,彝族中存在“黑彝”和“白彝”之分,从体质特征上讲,“黑彝”更有明显的西北亚人种特征,而历史上“黑彝”多以奴隶主的身份出现,可能就是彝族最早的主休民族核心,而“白彝”可能是后来的迁徙过程中融合进去的。川南彝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从其族源及迁徒发展来看,无论生活环境如何变迁,抑或与汉、藏、回、蒙古、苗、傈僳、纳西、布依、傣、壮族等多民族杂居,虽不同的信仰、文化历经碰撞、融合,但彝族独特的文化最终得以发展。一代代川南彝民以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或口口相传先民迁徙的足迹,或颂扬彝民的勤劳勇敢,或表现劳动的五谷丰登,或聆听生活的酸甜苦辣,或反映历史传说,或象征幸福爱情,用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心中的喜怒哀乐。

二、川南彝族音乐的民俗文化背景

彝族音乐文化的最原始的源流在于娱民娱情。彝族音乐文化非常发达。彝族人民继承了古氐羌人能歌善舞传统,将音乐文化艺术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在远古时期,因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彝族人尤其信奉天神,认为一切皆为神的意旨,是不可违也不可战胜的。因此,凡是人所不能之事都交由天神来裁决,久而久之,逐渐固化为彝民族传统习俗,即今天依然盛行于彝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祭祀、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期满月、修房造屋等庆典活动。在原始的祭祀天神活动中,彝民族早期的舞蹈、音乐也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些舞蹈、音乐最终固化下来,成为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渐具彝民族特色。彝谚云:“唱歌有三种,一是高兴时唱、一是悲伤时、死人时唱,一是在山上放牧时唱”;“调子有三种,一是沙居(高兴),一是煞举(悲伤、忧愁),一是尼布嘿布合(禽兽雀鸟叫)”。无论是在劳动间隙,还是在过年过节以及婚丧嫁娶等重大日子,彝族群众都要以欢快朴实且又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歌舞来抒感,自我娱乐。彝族的主要节日是火把节和彝历年,这是彝族最隆重而又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每逢彝历年,除了杀年猪、敬祖灵,彝民们的主要活动就是狂欢。人们相互邀约,成群结队地串门喝年酒,弹月琴、唱年歌,这家喝,那家闹,尽情欢娱。姑娘们流蜜的口弦琴音撩拨着一颗颗火热的心,令人动容;青年男女们倾情对歌令阿哥们倾心,让阿妹们醉心;男人们“支依博”(即串家串户地喝酒),边饮边歌,氐羌族系豪放血统展现无余。同样,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人的狂欢节,也是中国的狂欢节。它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节日风情,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节日期间,有斗牛、斗羊、赛马、摔跤、选美等彝族传统文娱活动,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聚集于火把场,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热闹非凡。彝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音乐文化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外,在其他场合,彝族音乐文化也多有表现。聚居于泸州叙永咪苏坝及周边地区的彝族,但凡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期满月、修房造屋,甚至小孩剃毛头等,请唢呐匠吹奏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一个生产、生活的活动现场,根据亲友情况,可能会出现一对或若干对唢呐闹场,人们通过音乐形式传递祝福与吉祥,反映了彝族古代生活文明。

三、结语

彝族音乐与其民族一样历史悠久,是彝 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积淀,它已完全融入彝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与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丰富和活跃彝族人民精神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深远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彝族人民生活聚居区连同它古朴独特的民族文化日益受到世人青睐,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在旅游发展大潮中,如何既保护好彝族优秀文化遗产与优美生态环境,又展示好彝族民俗文化和音乐文化魅力,正考验着当地各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