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生态景观

人文生态景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文生态景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生态景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原则;应用

引言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现代城市环境景观建设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伴随着城市规划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最贴近人们生活、休闲的场所,对提高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现代城市最普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它对城市整体景观面貌和城市规划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居住小区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1 运用植物造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片总面积(绿量)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的程度,绿量越大生态作用越突出。所以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利用设计手法增加植物绿叶面积。高大乔木的绿叶面积大于灌木,甚至也是草坪绿叶面积的4 倍,要想提高绿叶面积,就要在空间的高中低位置上都有绿叶出现,这就需要在进行生态设计时综合运用乔木、灌木和草坪,形成有机式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发挥绿量的生态作用。

现代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不但注重平面形态的变化,而且立体空间层面结合乔木、灌木以及草坪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达到植被之间相互补充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植被分布。绿色植被和人类的关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绿色植被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就像是大自然的“肺”,使我们居住的环境变得洁净,这是其它景观元素所没有的功能。现在有些园林设计过多突出地设计了喷泉、假山等硬质景观,忽略植被的种植设计,过多地把种植草坪的地方进行了路面铺砖硬化,认为这样才干净整洁,这无疑是错误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该营造绿色园林,用植物来造景,从分利用植物进行空间的分隔设计,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1.2 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的融合统一

城市住宅小区的生态园林是一个立体空间的艺术造型设计,注重自然美,在这种美学思想体系下,生态园林设计更加注重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谐一致,完美统一性,也更加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生态园林追求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其自然美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展示,在形式美的框架下,突出内容美,突出体现出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生态艺术效果,使生态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城市住宅小区的生态园林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态各异的植物有机组合,突出层次美和形象美。生态园林设计只有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和当地树种,突出地域特色,才能使生态美更加突出鲜明,才能使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和发展。

1.3 生态景观设计中节水技术的应用

由于生态景观中植被的大量运用,这就使得对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节水措施和技术的应用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时,要尽量减少草坪的面积,景观植物给水设施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把植物对水的需求量进行精确地计算,然后通过滴灌设备系统直接进行植物根部灌溉,这可以把植物的用水量减少50%~70%,对于草坪的灌溉可以采用喷灌,对于草、树木的灌溉要分开进行,且供水间隔时间要利于植物根部的生长。剪枝和施肥要避开干旱期,并且植物的灌溉用水可采用净化处理中的水。

2.某居住小区的生态规划分析

某生态居住小区,从图片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道路交通发达,但所设计的区域有特殊的地势,区域范围内的地势与周围地势相差较大,并呈台地的形式,上层地势平坦,下层架空为地下车库。设计按照原有地形进行合理的规划分析,充分利用高差,合理布局,使得整个规划设计浑然天成,宛如天开。绿化在规划设计中也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绿化配置上还保留了原有的樟树林,原有的小生态圈得以保护,合理补充植物的层次,使生态和美学和谐结合。

“亩中山水”是整个小区的设计理念,因为地形自身大小的限制,因此需要用空间的分割来“扩展”人们的视觉空间。介于这样的客观条件,小区设计大胆构思,借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综合了“以小见大”、“曲水流觞”、“一步一景”三种手法,根据原有地形,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在有限的设计空间中地叠山理水,意在为居住区的业主们营造出“小桥流水、庭院深深”的优雅、静谧的环境。

小区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分为四个景区:康体健身区、静谧休憩区、亲子游乐区、商业区。①康体健身区主要布置了羽毛球场、儿童戏水池,并结合水系进行处理,设置汀步、亭台及晨练树林主要有康体、健身、休闲等功能;②森林休闲区:以原有的樟树林为基础,营造绿树成荫,鸟鸣山幽的环境,主要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活动空间;③亲子娱乐区:以儿童沙池为主景,旁设置了一些休闲座椅设施,为小孩、老人提供了一处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乐园;④商业区:以树池坐凳为主景,为居民和游人提供了休息场所。整体的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整个小区居住的居民都能感受到犹如居住在森林的生态小区的感觉。因此,在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根据原有的生态坏境条件,充分利用及保护环境。

城市景观规划被包含于城市规划中,集大成者往往有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中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者无不奋力研究。通过国内外经验,大致可以总结出来城市居住环境最优设计的几点认识:①通过对设计地域原有生态的调查,制定出合理的土地规划,最精确的框画出需要预留的区域和需要开发的地段;②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周边环境问题,如:水源、原有物种保护;③城市逐渐的拥挤化,因此需要与城市周边的城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留出一点的缓冲地点;④高楼环绕下的城市,需要用自然景观这样的软界限来划定;⑤城市中心的拥挤化,因此要尽可能的使娱乐休闲设施郊区化;⑥切莫为了商业利益使各功能混乱掺杂;⑦住宅的设计位置要远离城市喧闹,以远离城市主干道为宜;⑧在城市的喧嚣,住宅区的设计要以幽谧为主,多设休闲娱乐空间。

3.结束语

总之,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就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科学理论,将现代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素放到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来考虑,结合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城市发展、邻里氛围等众多因素,保持人文生态环境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出环境优美的、和谐的人文社区。

参考文献

[1]谢天,许纪存,等.生态小区特征和指标体系探讨[J].四川环境,2003,(6)

[2]褚良姝.浅谈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方法[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6)

人文生态景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哄鄙态区;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西安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也使得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新世纪以来,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为深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增强历史名城文化效应作为增加第三产业收入的主要目标而开发出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及寒窑遗址公园等著名的历史古迹文化旅游景点,在增加城市收入的同时也为其城市名片增添了新的闪光点。哄鄙态区作为西安首个以“生态发展”为发展理念的生态区,贯穿该区的两条重要河流汉佑脲焙邮俏羧铡鞍怂绕长安”胜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流经的区域被人们称誉为“三辅盛地”;又有众多亟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优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就需要针对性的开发策略。如今西安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依旧是重人文而轻自然,而哄鄙态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且汉唐时期依哄绷胶涌凿出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与漕运码头与伴随其产生的众多历史遗迹与事件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文资源。如果将这些潜在的人文资源与现存的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则会形成新的旅游热点项目,为西安现有的城市旅游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基点。

一、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哄钡厍是古都西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哄蔽幕。灞河有清河、辋川、汉尤条支流,其中以后者最为有名。因此,人们往往将骸㈠绷系在一起。隋唐时期,灞河上有船通行,汉邮清焙幼畲蟮囊患吨Я鳎虽是灞河支流,但它与灞河齐名。历史上有“玄灞素骸敝说。 “玄灞”是说灞河既深且广,流量较大;“素骸痹蚴撬汉铀质很好,清澈见底。[1]自古以来哄钡厍就担负着“漕运转枢,畿辅拱卫”的重要使命,尤其在汉唐盛世期间,哄钡厍更是为都城长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而才有古长安“八水十三塬”的美称。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政府于2004年9月成立了西安哄鄙态园区。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首先,位于西安城区东部,北到渭河,南到绕城高速,包括哄焙恿胶铀陌兜哪媳毕虼状区域。其次,相对独立的区位、便捷的交通都为生态区的旅游资源增添了独特性;再次,相比于曲江新区、未央区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散的区域,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内及毗邻区域拥有历史跨度大、不同时期、品质较高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以及丰富的人文活动和历史事件。加之其在历史发展中占有的独特地位,都使哄鄙态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吸引力。

然而,由于哄钡厍曾是京畿辅地,在承担重要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各种人为的纷争当中,在战争中一批珍贵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已遭人为破坏;加之当地的水土流失,地理和气候变化等使得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深埋于地下或是风化于沙石之中,难以为人们发掘和利用。许多文物古迹的地面赋存实物较少,加之对其人文历史内涵挖掘不够,大部分仍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

二、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分析

哄鄙态区自成立至今,始终实行生态区建设与旅游品牌营销共同发展的思路。先后举办了2007年 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联合国国际儿童夏令营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活动,2006年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哄鄙态区,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年会。[2]区域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若将原本就具有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与待发掘的人文资源加以整合并进行特色化开发,将使生态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更趋于多样化和高效益化。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即遗址遗迹与遗物、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与纪念品。[3]哄鄙态区一区就包含了这四类资源,而这正是源于富有魅力、绚丽多姿的哄蔽幕。新石器时期半坡氏族发达的彩陶文化,各类彩陶器物的相继发掘与出土;证明了哄钡厍作为半坡文明发源地的重要意义,而在大型纪录片《哄背じ琛分芯拖允境錾挛骺脊湃嗽痹阱焙由嫌蔚睦短镎蛐陆忠胖分锌脊欧⑾值难錾赝砥凇鞍遄”和龙山早期“条形砖”遗物,更是哄钡厍史前文明存在的最好证明。此外还有位于灞河东岸的商代崇国中心区老牛坡遗址,位于白鹿原上的商代早期冶铜遗址怀珍坊都表明哄鼻痹诘娜宋穆糜巫试丛哄蔽幕中的不可替代性和较高的开发价值。[4]在古建筑遗迹方面:现存于灞河之中的“大汉漕渠”的水坝遗址及两度出土的隋唐古灞桥桥墩遗物,证明了中国古代跨度最长、桥孔最多的灞桥存在的真实性。哄蔽幕的特色“祓除”、“修禊”、“祓斋”等各种礼仪活动也为哄比宋穆糜巫试丛鎏砹诵碌幕盍Α6“长安八景”之一的 “灞柳风雪”垂柳依依、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也成为哄钡厍人文景观中的独特亮点。

总之,作为西安城市近郊旅游区,哄鄙态区是西安大都市旅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上述人文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并与自然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将加快推动生态区成为西安东部都市旅游集散基地和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的发展进程。

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借助文化表演形式丰富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历史的感觉往往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对游客来说,外出旅游就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可置身于历史文化旅游区时,面对矗立的建筑、沉默的雕像、无声的文物,游客虽能感受到沧海桑田、岁月变换的历史感,但却难得真实的与历史相接触,以朦胧之态与历史接触,未能真正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气息。其实,历史就在人们身边,历史的流动性和音乐美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停滞。为了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人们就以表演的形式来再现历史,重现那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表演作为及观赏与再现历史风貌的艺术形式,是表现历史流动性和音乐美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的“印象系列”就是将表演与不同的生态景观相结合而开发出的集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于一身的发展模式。从“印象・刘三姐”到“印象・西湖”,从“印象・丽江”再到“印象・大红袍”;场场爆满的表演现场和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就是这一旅游模式运行的最佳体现。此外还有山西平遥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及杭州大型歌舞表演“宋城千古情”等结合生态与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的旅游模式。

这些表演形式将民风民俗与历史人文景观融入进留存至今的人文和生态景观之中,以表演形式将参观游客带进当时的历史现场,亲身感受穿越历史、感受彼时的民风民俗,从而让游客产生出“身在画中游”的即视感。哄鄙态区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汉佑脲焙蛹捌湫纬傻墓婺E哟蟮氖地景观,并孕育了哄蔽幕,如果能在哄焙由态区旅游规划中通过丰富的表演形式与实地的人文遗址的结合,按时代顺序将这些遗址景点串联起来。比如以汉拥睦史作用“漕运”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将哄焙恿桨都笆涝盎嶂械墓阍颂读接在一起,并以“印象”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漕运在中国古代西北地区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在汉代依托哄绷胶涌凿的“大汉漕渠”是如何支撑起汉武帝西征匈奴的雄心;在唐代广运潭又是如何彰显出开元盛世的大唐风范,同时在表演中加入关键的历史人物也会起到引导作用。既能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真实地了解历史,体味历史,又可以以大型歌舞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哄鄙态区昔日的汉唐风韵和自然风貌。以此体现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的最佳结合及生态区旅游模式的创新。

2、运用历史遗迹与生态旅游资源融合的情景再现模式

作为著名的综合旅游城市,西安作为古代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交往中心,有大量的文化遗产且自然风景条件优越,旅游经济内容相当丰富,旅游功能相应比较突出。[5]与西安齐名的其他五大古都中:北京近年来通过对故宫,天地坛,雍和宫等历史古迹的重新改造,并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历史原貌与大众喜好的旅游产品:如故宫的“清宫人偶”、“龙凤呈祥”清宫人形吉祥物等。其他如南京,杭州则分别有“明清夫子庙庙会”、“宋城千古情”等结合当地著名历史古迹与自然生态景观的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此外,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的以唐・华清宫遗址为主要表演地;结合盛唐文化及白居易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改编而成的大型山水历史舞台剧《长恨歌》,还有曲江文化集团投资,在大唐芙蓉园内推出的大型歌舞剧《梦回大唐》;都是将宫殿遗址、山体水景与大型歌舞表演相结合,为西安特色旅游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借鉴诸多成功的先例,为打造哄鄙态区独有的人文生态旅游品牌,当务之急就是将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如汉由显经开挖出西北第一条人工河渠“大汉漕渠”,虽然不复存在,但其遗留在汉由系脑用来围堰筑坝的遗迹留存至今并被发现;再如灞河上留存的隋唐时期古灞桥的桥墩,如果使用模拟技术与大型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将使得游览的旅客重新看到这些已消逝的千古奇观;或让游客置身于古代的漕运船之中,走近历经千年的桥墩之前,亲手抚摸那些铭记辉煌岁月的历史印记。白天,可于生态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旁进行大型古风形式的歌舞与技艺表演,让游人体验梦回汉唐的历史遗韵;夜晚,可在灞河两岸使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展现带有汉风唐韵的河岸街市布景,游客置身于富有汉唐风格的游船之上,穿梭于汉唐古河道上;以此陶醉于穿越千年的沧桑与巨变。所有这些开发模式都可以使哄鄙态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展现。

3、依托生态与民俗融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品牌

依据2009年《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规划:2009-2014年,西安市已建成依托灞河水面形成的大型活水运动健身文化区、以米家崖岛屿风情为辐射点形成的汉颖跛休闲文化带,以广运潭为主体的生态观光休闲文化区。通过这些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迅速构建起生态区的文化产业架构,形成产业互补和互动,使哄鄙态区真正成为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示范基地。作为综合旅游型城市,西安发展哄鄙态区旅游品牌应通过有意的促进和重建历史、文化,使其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哄鄙态园区中的各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与哄绷胶咏裘芟嗔,在生态区成立后的近十年中,建成的城市亮点品牌包括西安世园会、西安金融商务区及哄惫家湿地公园。特别是哄惫家湿地公园;自2013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公园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为主题,设置野趣、精致、时尚、河道等四大主题板块,集湿地保护、观光旅游、科普科研、户外运动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目的地。[6]哄惫家湿地公园的建成,也为生态区已有的旅游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据此,生态区还可以开发以下具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

(1)将“灞柳风雪”的著名场景设置其中,设立灞河送别主题公园或哄焙禾品缭现魈夤园,借以展现古时汉渝焙恿桨杜ㄓ舻暮禾品缜榧暗笔钡拿穹缑袼住

(2)汉恿桨兜乃锛夜荡濉⒅械畲濉⒘杭掖宓扔涤芯墒惫芈し缜榈拿窬釉郝涿袼捉ㄖ的村落,可借鉴礼泉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将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集生态旅游、民俗体验、农家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民俗村,借以展现老关中古村落的民俗风情。

(3)灞河流域附近新发现的新街口遗址、上林苑狄寨熊猫头骨化石等都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新的遗址公园、自然博物馆;上林苑遗址则可开发成新的遗址公园等新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旅游开发投资。

总之,依托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历史遗迹的结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的民俗新品牌。

四、结语

作为西安市首个生态园区,哄鄙态区内具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出路应着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生态资源将结合,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通过艺术表演和情景再现的形式将哄绷饔虺恋淼睦史和民俗文化发扬出来;依托历史文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旅游品牌。而这一切的前提则需要具体的保护措施来促使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保存并不断完善;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而保护则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哄鄙态区已有的旅游设施如西安世园会的“一塔三馆”和广运潭也可为后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哄鄙态区发展新的旅游产品,也为未来的西安东部生态旅游区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为西安市人文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注 释】

[1] 生态哄哄备趴.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2] 杨尚勤,石英,王长寿等.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3] 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8.

[4] 哄蔽幕的魅力.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5] 许峰.城市产品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91.

[6]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等.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5.

人文生态景观范文第3篇

关键字:园林景观艺术;环境综合整治;作用

一、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

人们都希望居住的环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更文明,充分享受到自然带来的清新。但是现实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质量问题已日益严峻,而环境的治理可以推进社会发展、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人们的居住空间环境。

二、园林景观艺术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作用

(一)软质景观的生态效益

园林景观是由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构成,软质景观包括行道树、草坪、水生植物等,它们对于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1.隔音降噪

众所周知,园林植物的枝叶对噪音有很好的吸收和屏蔽的作用,当噪音照射到叶面上的时候,部分的噪音会被反射出去,就像玻璃的作用一样,能使一定频率的波发生折射,从而达到减弱噪音的效果。当形成一定群落的时候减低噪音的效果更加的明显,例如用银杏加雪松加八爪金盘形成的高低配合的群落,降噪效果非常明显。

2.杀菌消毒

园林植物能够释放出一种有效的起杀菌作用的分泌物,而且它本身具备的吸附粉尘的能力使它能降低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从而起到良好的杀菌消毒的作用。

3. 净化空气

园林植物可以吸收粉尘,还能吸收空气中的各种有毒气体。例如洋槐吸收氟化氢,银杏、柳杉吸收二氧化硫,同时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CO2 , 并释放出O2 , 维持碳氧平衡。

4.调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

园林植物通过吸收阳辐射热来完成自身的蒸腾作用,而且它的叶片可以对太阳辐射热的反射、吸收和遮挡作用。特别是成排的园林植物种植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遮阳荫蔽和减低风速作用。这样一来,就对高温状态下的城市起到降温、增湿、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5.防灾减灾

树木和草地都可以降低风速,从而减少风沙。江河湖泊岸边的树木和草皮, 可以涵养水源、对净化水质、护岸保土和减少泥沙对河湖的淤积,均有良好的作用。

(二)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1.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园林景观艺术应该是多种景观的组合模式,才能使自然生态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存在,这对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园林景观艺术可以通过新城区扩建与废墟地段改建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环境综合治理的覆盖面,达到生态景观的多样性。通过植被绿化、房屋改建、景观配置,地面的修补,使居住环境满足人们的环境需求和顺应季节的变化,精心建设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态景观,既符合当地人的绿化需求,又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开发,环境治理后的城市呈现出干净、整洁、绿化比例高、空气清新的面貌。

例如广西的废墟改建,广西防城港滩涂度假地的构建、生态民俗旅游景区新城区的旅游开发等环境整合治理,逐步实现了旧城区园林绿化完善改造与新城区景区生态化建设的和谐局面,提升了当地的城区环境风貌,塑造了绿化、环保、生态的景观气象,有利于整个片区的环境品质的提升。

2.美化市容,宣扬城市文化

即使是单一的植物也可能成为城市的代名词,例如北京市的市花月季和,重庆市的市花山茶,何况是以多种景观组合形成的园林景观艺术呢。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在选择植物种类方面,优先考虑本地特有的经济作物,和象征城市形象的特色植物。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桂林市市花桂花,洛阳市市花牡丹,这些植物在当地既属于经济作物,又是城市的鲜明代表,园林景观中的水景、雕塑小品、景墙等使城市宛如天然的自然地,实现了回归自然的生活本质,获得了良好的视觉享受,带来心理上的安慰,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片段的美好记忆,引发人们的想象和思维拓展。园林景观艺术是环境综合治理的核心部分,离开了园林景观艺术,环境综合整治就无法开展,也就失去了生态环保的意义。园林景观艺术在我国已经逐步规划到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中,随着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逐步细化公园、广场、街道的园林景观配置。

3. 提高城市总体形象,加速城市经济发展

园林景观艺术的发挥它们不仅起着装点城市形象的作用,改善城市的环境面貌,同时也带来经济利益,还会带动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

如广西会河运动公园的改建方案中园林景观设计就是突出环保、城市文化、人文生态、清新健康的设计原则,实现环境空间、公园绿化及美化城市的协调与完整。同时要积极引导市民养成环保意识,同时,带动身边更多的市民共同关心、支持、参与会河运动公园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形象。园林景观设计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感的特征,实现现代艺术与文化的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引领着城市的文明风尚,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向往,注重文化的启蒙、传承,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思想上达成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游憩空间中。

所以说园林景观艺术提高城市总体形象,加速城市经济发展,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凸显出城市的发展风貌和人文景观。

三、结语

园林景观的组成要素不仅能防治污染、保护环境, 而且可美化环境、丰富人们的文体生活, 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对环境的综合整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真正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园林景观艺术的理解,了解园林景观艺术在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的方法在城市建设中进行规划和布局,支持和推广园林景观艺术的建设,把城市打造成为生态园林城市,使我们的居住空间环境更加的美好和自然。

参考文献

[1]齐冰.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空间效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2]杨艳红、李卫国.园林植物资源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1(03)

人文生态景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地图;乡土地理;教学

Abstract: Green map using the global green legend, to make the map as the means, advocate "harbor the world, hand-painted home". College Students' organizations draw community green map, depicting the lo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ive attemp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to protect their homes, but also to enrich the local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Key words: Green Map; geograph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23.45

引言:乡土地理是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地理教学体现的是 “全球视野和本土行动”的完美结合。爱国之道,始于爱乡,以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结合高校学生环保志愿者社团的活动,开展“绿地图”制作,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地图绘制的基本流程,也可以为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积累丰富的素材。

“绿地图” (GreenMap)是首创于美国纽约的志愿者活动,GreenMapSystem是在纽约成立的一家非营利组织,主要致力于联合世界各地的人以绘制绿色地图的方式,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自从1992年美国的温迪鲍尔女士及其伙伴创作了第一份纽约“绿地图”,绿地图的概念已经在世界各大洲扎根落户,无论是绘图的过程本身还是最后完成的绿色地图,都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成果,将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向更多的社区推广,目前已经出版了325份不同的绿地图,包括80份网络版本。热爱自然、尊重地区文化的志愿者,用他们敏锐独到的眼光观察自己熟悉的社区,采用全球统一标识,将“绿色”信息标注在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地图上,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

绿地图采用全球通用的绿图例,以及绿地图系统开发出来的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绘图工具和资源。全球统一设计的绿色图例保证了全世界各地的绿地图绘制者和使用者可以无障碍的交流、理解和使用各地制作的绿地图。绿地图关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环境建设几大内容,标注包括自然胜境(如城市的森林、古树名木、湿地、湖泊、自然保护区等)、基础建设(如公园、林阴步道、市民广场和街头绿地等)、人文景观(如建筑古迹、名人故居、图书馆等)、环境资讯(如环保部门、固废填埋厂、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甚至包括重点污染企业等)等十几类超过一百种地区信息,共同组成一幅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选择高校环保社团来做绿地图,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环保工作开展。大学生在深入社区或保护区做环保项目时,更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更有可能得到最详细的一手资料,这对于环境问题统计调查至关重要。在吸引当地居民关注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地的生态景观。

例如参与首份广州河涌绿地图绘制项目的就有30多个来自广州不同高校、环保社团的环保志愿者,通过多次深入荔湾涌沿岸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很多平时被人忽略的美景。在获得详细的资料后,把荔湾涌及其沿岸的人文、生态景观,以及典故丰富的地段和最适宜徒步亲水、骑行察水的河涌交通线路通过画笔一一表达到地图上,并针对河涌水体清浊程度、气味特征等用不同颜色分段标示出来,同时还列出志愿者已建立的固定取水点,从而让更多人充分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把低碳绿色生活的理念传播到更广的人群中。

地图是很强大的一种工具,又是很个人的一种体验。它能够让看地图的人了解绘图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绿地图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发现美,分享美的过程。每一份绿地图由社区居民、学校里的学生和教师、环保志士、热心地方文化传承的人等者共同协作完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民间代表汇集在一起,共同创造出一份代表当地真实的生活与生态的活生生的图景。因此每一份地图都是独一无二、充满了城市原生态的风韵风情。尽管采用世界通用的标识图案,但是每一份地图的绘制都是独具特色的。这其中包括各种充满地方风格的手绘,童趣盎然的图画,色彩鲜艳的布艺拼贴,也有精确的等高线山区介绍,复杂精准的都市道路图,或者包含整个城市的详尽而广博的介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绘制绿地图的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易于整理操作,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而绘制绿地图的过程正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过程。通过社区绿地图制作的整个过程,结合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地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学生们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逐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乡土素材与教学任务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绿地图倡导的“心怀世界,手绘我家”,即从全球角度出发来考虑人类共有的环境,从自我角度来做起,通过绘制自己社区的地图,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来保护共有的环境。乡土地理教学结合绿地图制作,对学生深刻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大有裨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静爱.《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桂芝著.《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M].地理教育,2005

[4]胡立强.《地理教学中乡土教材改革探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

[5]李日永.《立足乡土,探究乡土,服务乡土》[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1

Application of green map in local geography teaching

Abstract: Green map uses the global green legendmake the map, advocate "harbor the world, hand-painted home". Organiz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raw community green map, depicting the lo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temp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to protect their homes, to enrich the local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Keywords: Green Map local geography teaching

人文生态景观范文第5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生态学博士。他自1981年以来一直从事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生态理论、方法及产业生态工程集成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课题,在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产业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生态环境是王如松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他解释说,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他认为,在城市建设乃至人类的其他各项活动中,都应该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种环境与经济的真正融合才是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

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四者共同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明是重建中国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强调,在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王如松解释说,现在,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种种生态风险,这种生态风险不一定会马上发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种问题的集聚,生态风险会逐渐显现出来。这种风险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威胁。

城市“动脉”、“静脉”要确保畅通

现在,城市居民正常生活所必须依靠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用设施一旦因为建造时间过长而发生故障或者发生事故,将会给城市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王如松把基础设施建设比喻为城市的“动脉”。他说,如果长期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紧急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本身可能是一般的灾难性问题,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是我们的“动脉”,它们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城市中各个方面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随之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在我国过去一段时间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网埋放混乱、地下空间的布局分工不清等现象,导致出现城市管网管理难问题。王如松说,在国外,城市的管网布局非常清楚,管网铺设都会集中在地下的几条巷道之中,检查、维修都非常方便。因此,他呼吁,随着我国各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加强,我们应该逐渐地改进管网的铺设方法,尽快规范地下空间的布局,并建立数据库和管网档案,以确保对城市管网进行及时的维护、维修。

王如松把诸如垃圾排放、废水处理的“排泄系统”形象地比喻为城市的“静脉”。“静脉”同样存在风险问题。他举例说,北京在五号地铁线施工过程中,挖出了一些过去化工厂存放在地下的化学制品。这些都是原来化工厂埋放在地下保存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或者是工厂的搬迁、倒闭,它们早已被人们遗忘。另外,还有一些有毒、有害的垃圾,过去都是被存埋在城市周边的地区,但是随着城市逐渐向外扩张,很多过去的荒地都已经成为了新的居住区。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买了一块地后,只考虑地质情况是否合适于房屋建造,却很少考虑当地的土壤是否做过一些生态修复的工作。

王如松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相关的法规非常健全,在建造项目前,必须先对开发用地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详细调查这块地段原来的用途和将来的用途及有哪些潜在风险。在评估之后,有风险的必须要进行环境修复,修复合格后,才能够继续进行项目开发。他认为,这些成熟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各种风险应要尽早防范

另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工程风险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建筑不合格的问题。例如韩国在经过20余年快速发展后,桥梁断裂、建筑倒塌在近期频繁发生。以此为鉴,我国目前也应该对于潜在的建筑风险进行一些风险评估。王如松认为,以上各种风险的存在应该是正常现象,风险的存在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风险的存在和风险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树立相应的防范意识。从政府到百姓,从舆论界到各个科研部门,都应该关注这些风险。

一般工程开始之前,都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现在,我国一些大的城市都在上马一些大型重化工建设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在开工前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很不充分。王如松呼吁,国家对这些潜在生态风险比较大的产业项目的布局,应该进行详细的评估,不一定都要建在大江、大河附近,应该考虑到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将事故的影响减到最低。

生态风险和生态安全是两个关联指标。只有让整个社会都开始关注我们的生态风险防范,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将城市发生生态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那么,城市的生态安全才能够得到最有效的保障。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成立了各种应急事件管理机构,但是对于风险防范这部分还是做得不够。王如松一再强调,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而是应该想办法如何尽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防范意识。他建议,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如科技部,各地的科委、科技局都应该在风险的研究方面增加一定的投入,建立相应的体制来规范这方面的工作。

城市生态转型要加快步伐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王如松希望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生态城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生态城市在各地有不同做法,但任何一种做法都要跨越五个阶段:即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

生态卫生通过鼓励采用生态导向、经济可行和与人友好的生态工程方法处理和回收生活废物、污水和垃圾,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以便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整洁健康的环境。生态卫生系统是由技术和社会行为所控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维持的人与自然间一类生态代谢系统,它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居环境系统、废物管理系统、卫生保健系统、农田生产系统共同组成。

生态安全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基本生活条件:清洁安全的饮水、食物、服务、住房及减灾防灾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包括水安全(饮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系统服务用水的质量和数量);食物安全(动植物食品、蔬菜、水果的充足性、易获取性及其污染程度);居住区安全(空气、水、土壤的面源、点源和内源污染);减灾(地质、水文、流行病及人为灾难);生命安全(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社会治安和交通事故)。

生态整合强调产业通过生产、消费、运输、还原、调控之间的系统耦合,从产品导向的生产转向功能导向的生产;企业及部门间形成食物网式的横向耦合;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纵向耦合;工厂生产与周边农业生产及社会系统的区域耦合;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艺和产品结构,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开发,进化式的管理,增加研发和售后服务业的就业比例,实现增员增效而非减员增效,人格和人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等。

生态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生态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生态景观规划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

生态文化具体表现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产方式及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和谐性,将个体的动物人、经济人改造为群体的生态人、智能人。其核心是如何影响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启迪一种融合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境界,引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生态文化的范畴包括认知文化、体制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

认知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管理社会、品味生态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技术、经验和系统方法,往往是从上一代传予下一代,从单个个体传至社会群体。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和环境知识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认知文化亟待普及与提高。

体制文化是协调自然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机构、组织以及科技体制的开拓、适应、反馈、整合能力。传统工业文明形成的体制条块分割、环境经济脱节、生产消费分离、城市乡村分治、认知还原论占主导,决策就事论事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急需按生态学规律强化体制改革。

物态文化包括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生产文化旨在推进传统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向功能导向、资源掠夺型向循环共生型、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部门经济向网络经济、自然经济向知识经济、刚性生产向柔性生产、从减员增效走向增员增效、职业谋生走向生态乐生的循环经济转型;消费文化涉及每个人的居息、代谢、行游、交往活动以及水、气、土、生物、废弃物等环境影响方式。

文明的生态消费观倡导从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从以数量多多的占有型消费到以功效优化为特征的适宜型消费、从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到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过渡。

人文生态景观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创作;文化生态;苗侗风情

1苗侗民族生态艺术文化的生态逻辑

生态艺术是审美性与生态性统一的形象、事物、场域,是非线性整生的审美意象。少数民族的艺术生态在整体性的生态发展逻辑历史中也并非是一条主线或循环论的。苗侗民族艺术生态和诸多少数民族生态艺术一样,源远流长,并在现代性的全体艺术中展现其复杂的独特生态系统路线。首先,苗侗民族的生命艺术。生命是一切人类艺术文化生态的基础。生命与生态具有生的相同质量,互为因果。生态系统的生发必然以生命为基础,生命的优良存在生态是其元点,人类原始生态环境的条件形成生境,也必然孕育出生命体。因此,在苗侗民族艺术文化生态的首要内容是生命艺术。无论是苗侗文化生态中的民族民间口头艺术的神话、传说、古歌、贾理巫辞等等,还是因为没有文字而大量存在的视觉文化,如图腾、图案、纹样、符号等等,都有着浓郁的生命意味,都是围绕着族群基本生命的需求、繁衍和存在而进行的创作。因此,可以确定苗侗民族生态艺术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发源于生命艺术。另外,也因为苗侗民族人民对于世界的看法是万物有生的世界观,把一切现象都看着与生命有关的,所见所听所感的事物都是活态的,这种生态意味并把所有生命本身及相关联的世界审美创造化形成了生命艺术。毫无疑问,苗侗的生命艺术是一切生态艺术系统的开始,苗侗艺术中对与生命的尊重既体现为人的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为动植物所有世界生命的尊重。人伴随着自然而生,随树而生长,人死后归入树与大地。苗侗的生命艺术中有自然、族群社会、神与祖先、几人的生态和谐之美,宇宙自然创生神与远古祖先,神与祖先生发族群人,进而调节天地人神,构成天人合一的世界良性生态循环,在宇宙整体中呈示了生命艺术的生态逻辑发展。其次,是苗侗民族生态艺术的生存艺术。苗侗两个民族长期共生共荣,形成了黔地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两个少数民族的有着古老的历史,都经历了长途迁徙和优胜劣汰的发展。在古代社会发展中,苗侗民族生存举步维艰,生产活动需要文化活动的支撑与参与,或者说在没有现代认知与分类的艺术文化活动必然地服务于人的生存。因此,早期苗侗民族的原始文化或艺术只有先服务于族群的生存,才得以生发。在实际的生发过程中,也就是艺术文化创作活动是跟系中人们生存的生态活动的,在每一个具体的生存活动时空中生成。苗侗生存艺术主要包括了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原始信仰祭祀艺术、劳动劳作艺术和巫术魔法类艺术。再次,是苗侗民族生态艺术的生产生活艺术。因为早期人类的万物有生和万物有灵的诗性思维习惯,艺术化和审美化生活是诸多少数民族的现实,也是在所有生活中不知不觉、自由天态所形成的主要生活观念。在生存艺术的原始信仰技术艺术、劳动劳作艺术和巫灵魔法的艺术和仪式的交互过程中,苗侗民族艺术生态发生一些变化,人们逐渐发掘审美性或艺术娱乐性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生活离不开审美因子,审美性与生活性既独立有融合,共同在相同的文化生态中系统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艺术的生态生成。最后是苗侗民族生态艺术的生境艺术在整生中生成与成熟。黔地苗侗的民族生活居住地,保存着较完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苗侗人民是在画诗中栖居、视觉生态中歇养、歌舞海洋中成长,在视听经验和触觉肤觉体验中都形成了少数民族的生境艺术。生境艺术于生态艺术质域同宗、构成一致。生态一词的“家”和“居住地”的含义,是与指生命活动的场所及生活活动涉及的关联事物及关系的内涵相一致。生境本身就是生成了生态,或者是生态的有机部分。由此可知,苗侗民族艺术文化生态的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生命艺术、生存艺术、生产生活艺术到生境艺术,都井然有序、依次递增地体现了少数民族生态艺术的审美性与生态性的统一。但也必须明白,这个民族整生的生态艺术生发过程并非这么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在多维度、多样性、交互性的生态整生中提升。审美性、艺术性、生态性都是在非线性、活态性等多种关联性中生成。

2苗侗文化生态中的艺术创作题材问题

我们掌握了黔地苗侗民族生态艺术的生态发展整生逻辑后,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研究就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正如大文豪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集》里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较完好的贵州苗族和侗少数民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边地风情的成为了国内外重要的艺术采风写生基地。国内外艺术家纷纷来到苗乡侗寨采风与写生,本土民族艺术家在文化自信中创作对象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性,从而使绘画作品所蕴含的原生态文化特性有了与众不同之处,再加上画家的个人情怀和特殊表现视角,成就了其绘画作品在时下美术界的影响力。首先,是苗侗文化生态中的山水自然情态。众所周知,苗侗民族居住的腹地黔东南地区有森林之州的美誉,森林覆盖率很高。视觉生态或生态视觉,绿色是生态和生命之颜色,也是最为吸引和适合人类眼睛观看的颜色,从视网膜刺激-反应的天生过程而言,绿色天然地吸引着人类的视觉冲动,也是保护视觉器官的生态颜色。西方视觉经验研究学者更是把充满绿色的自然风景,认为是最为符合生态视觉或眼睛观看的方式。西洋画和青山绿水的国画创作可以从中汲取这种视觉生态的养分。黔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历来被认为是充满神秘主义的“异域他乡”,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工业化本身的困窘之境之后提倡的生态文明,也成为了最为适合人类栖息的家园。苗侗小型社会内部的生态观念而言,遵从和保护自然山水绿色的生命本质规律,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的绿色生命力量。苗侗居住腹地的青山绿水是整个族群社会诗意栖居的根据地,是苗侗文化生态在耦合并进中生成的。其次,是苗侗文化生态中的民族人文生态景观。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的艺术作品统计可知,对黔地苗侗民族人文生态景观视觉表现主要体现在人物与服饰、建筑艺术、节日场景和梯田风景等几个方面。黔东南苗侗建筑独树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如西江千户苗寨,朗德苗寨,南花苗寨,季刀苗寨,肇兴侗寨,小黄侗寨,占里侗寨,述洞独柱鼓楼,车江三宝侗寨等等以及随处可见的苗侗风雨桥等民族特色建筑,这些视觉文化元素引入其画作的地域、民族内质元素。再加上民族众多且素有“百节之乡”美誉的黔东南,丰富民俗文化的影响,所要呈现的画面文化特征已十分完备。其透过画面要传递给观者的美学思想,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示。而其在苗侗风情题材中充盈的这种山岚神秘魅力、苗侗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文化气息,也逐渐得到艺术界和观者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人文生态景观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旅游、天津市

生态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城市的实现,需要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层面共同提升,通过开展城市生态旅游,使区域特色产业、文化与自然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从而展现城市人文风貌,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理念。

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旅客旅游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和促进环保观念的一种大众化的旅游活动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生态旅游,也包括了人文生态旅游,提供本地居民就近的游憩空间等。

城市生态旅游基于城市旅游系统,吸纳生态旅游理念,并结合城市旅游的实际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和城市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进程,促进城市旅游系统的发展,同时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持,以取得旅游持续发展为直接目标,并协同其他产业,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天津城市化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天津城市化进程和天津社会环境发展状况、路线和政策的选择关系极为密切。解放初期,全国上下提出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从而使当时的城市成了“工业生产基地”。天津做为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形成了市中心工业用地增加,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和游憩用地减少的局面。

2.天津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2.1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天津构建城市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拥有山地651平方公里,集中林地1702平方公里,实地1718平方公里,海域300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少有的上、田、河、湖、海、冲击海积平原地形地貌兼备的大都市。二是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而有特色,蓟县境内的盘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5A级旅游区;市域南部湿地是东亚地区数百万只候鸟跨州飞行的“国际驿站”;渤海湾海岸带也是全球淤泥质海岸带的典型,分布着四道贝壳堤,生活着特殊的生物群落。三是天津由海而陆、沿河向海,走过了5000多年漫长的蓝色文明历程,沧海变桑田,退海之地崛起现代化港口城市。因此,我市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具备了极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

2.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天津市自然人文生态多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内外著名的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发展潜力巨大。除了拥有风景独特的山地生态资源,如:盘山风景区、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中上元古界自然保护区,还拥有,大量的林地生态资源2204.28平方公里、湿地生态资源1718平方公里、以及海洋生态资源3000平方公里。这些都是天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旅游资源,被誉为“京津后花园”。

2.3旅游配套环境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天津市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天津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贯穿南北、纵横东西的综合交通网络得以完成,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3.天津城市生态旅游的分类

天津作为中国一线城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

3.1观光农业游

观光农业旅游是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新产品,游为主题,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组合旅游产品,以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以及参与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简称观光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项目,观光农园这一旅游新产品不仅日趋活跃,而且日渐显示出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开展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观光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已搞得红红火火。游历了名山大川的都市旅游者,在农业旅游中找到了一种真正接近自我、回归自然的乡土感觉。观光农园以其山清水秀,花果满山,鱼跃禽鸣,荷塘万里,凉亭竹棚,蕉林蔗林成片的农耕景观,从另一方面圆了许多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以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

3.2湖泊湿地旅游

湿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因为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往往是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地,拥有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天津湿地由于近几年的恢复,湿地动物逐年增多,湿地植被也越来越丰茂,湿地景观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越来越强,随着人们生态旅游意识的逐渐增强,季节性到七里海抓蟹、钓鱼及到团泊洼观鸟、到海滨浴场休闲的旅客越来越多,极大的带动了天津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4.天津市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难点

4.1缺乏全市统一科学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蓝图,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更需要根据城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等资源条件,从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和倡导低碳旅游两个方面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天津市现有的城市旅游、大众旅游、生态旅游和自然观光旅游等相关建设发展规划,均是侧重于城市旅游或生态旅游的某一个方面,对指导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尚缺乏由多行业、多部门、多区域联合制定的用于全面指导城市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景区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生态旅游服务业的全市统一的科学规划。

4.2尚未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天津市的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将会出现地区间明显的独特性和不平衡性。与周边城市相比,一些县域城市由于没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将难以获取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

4.3城市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以及市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对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城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和生活污染;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文化层次不一,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借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合作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的环保绿色模式,大力推行绿色出行、绿色建设、垃圾绿色处理等先进理念,为天津市构建城市生态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论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共生,追求的是城市经济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是从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城市旅游系统,以取得旅游可持续发展,并作用于城市总体发展。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不仅作用于城市的资源环境,又维系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城市旅游系统的运行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系统能否取得一种动态的人与自然协调共生,最终也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

参考文献

人文生态景观范文第8篇

关键词:陕西洋县;生态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76-02

1 洋县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

洋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都有鲜明特色。以珍禽朱、蔡伦纸文化、华阳古镇、长青生态为代表,可开发利用的资源35处,蔡伦墓、智果寺、青山观等主要景区(点)1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1.1 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区内海拔高差悬殊。既有蛾眉之秀,又有九寨之美,区内原始森林、冰川遗址、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观十分独特。区内海拔高差悬殊,主峰兴隆岭活人平海拔3071米,为陕南最高峰,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区域”。该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森林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独特、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库”,有种子植物203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1种;脊椎动物33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种,尤以秦岭“四大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鹘等珍稀野生动物而闻名中外,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

尤其是朱自然保护区,自1981年朱被重新发现以来,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有关国家的关注,1986年国家在洋县建立了陕西朱救护饲养中心,1987年朱被国家列入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992年12月我国实施《朱鹏拯救工程》,1994年1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朱列入“极濒危动物”,级别高于大熊猫和华南虎,朱鹏在人们心中受保护程度逐渐加深,大家对于朱的兴趣也逐渐浓厚,洋县是朱的故乡,也是目前世界范围惟一的和最后的野生种群栖息地。

1.2 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华阳古镇地处堪称中国“中央公园”秦岭南麓的山区小盆地中,全镇总面积约为561km2,南距洋县县城76km,背靠秦岭北坡太白县和周至县,西邻留坝县,东接佛坪县,是秦岭南坡腹地的中心城镇。华阳古镇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自秦汉以来沟通关中与陕南的最近捷的占道――傥骆道上的重镇,一方区域的物资集散交流中心,古镇空间布局建设采用中轴线布局方式,官府和庙宇在北,辅镇全城;商贸街和居住在南,以利贸易经营;古堡兵营在河东高台上,便于安全保卫,并以古商贸铺板门街为中轴线,南为商贸区,中为行政文化区,北为生产区布局十分严谨,是中国古代城镇建设的经典。此外由于地处秦岭南坡中山区,既有黄河流域文化成分,又因气候物产似长江流域而有楚蜀文化成分,风俗南北杂合而有秦腔楚韵,具有“近秦风而有楚俗”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华阳远离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虽是蜀道交通节点,但身藏大山与外界沟通不便,乡民养成民风淳朴、古道热肠、平和知足、勤劳不息、安定祥和的气象,透出一种既有秦调又有巴音特色的“世外桃源”人文氛围。

此外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遗址,世界名人排名第七、“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封葬处龙亭,保存完好的蔡伦墓祠和新建的供游客观赏参与造纸原始工艺流程的纸文化博物馆,成为国内外游客拜祭先贤、体验历史文化生活的最佳场所,同时,陕南少有的唐开明寺古塔,元代良马寺觉皇殿和陕南唯一的城堡式明代皇家寺院――智果寺至今保存完好。

1.3 良好的发展机遇

国家开发西部,首先规定西部发展的方向是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基础设施放在第二位,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第三位,西部开发首先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这就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陕西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洋县是陕西省44个旅游发展重点县之一,是汉中实施“146”旅游工程重点发展区域。洋县也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陕西省省“十一五”旅游发展总体思路中提出建设“长青生态旅游区”,华阳旅游区和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遗址也被列为省政府“十一五”十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洋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的性质中提出“洋县旅游区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自然生态型旅游区,主要功能是开发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和山地游乐等旅游产品,让人们接近自然,融入自然”。洋县的生态旅游应当抓住这一系列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以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

2 洋县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规划、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洋县目前已经形成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青华阳景区总体规划、华阳古镇、长青生态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华阳古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朱梨园――牛头山景区总体规划等单体景点的旅游规划,但是景区的市场开发、营销策划等具体的专项规划、线路景点详细建设及配套设施规划、景区安全保障规划至今缺乏。

配套政策措施方面,洋县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洋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有所涉及,但缺乏对投资景区建设的优惠政策、缺乏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景区环境保护等政策措施。

2.2 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

随着洋华公路、西汉高速公路和华太公路的全线开通,洋县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交通将更加便捷,但是县内旅游道路等级普遍偏低,大部分根本不具备旅游道路的功能,道路指示系统也不完善,远未达到旅游交通“舒适、快速、通畅”的要求。旅游接待配套能力低下,全县2000多张床位中用于旅游接待的不足1000张,部分小旅馆、小饭店档次低,服务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卫生条件差。现有的娱乐项目内容单调、设施简陋、场所分散、规模档次不高,缺乏大型的娱乐设施,同时电力、通讯、医疗救护等设施也有不足,无法满足游客高层次、全面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3 缺乏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

对旅游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和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虽然洋县的朱和蔡伦两张资源名片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是缺乏大尺度的景区内涵和大手笔的包装,旅游对外形象不鲜明,宣传口号一直处于探索中,没有形成品牌。这些严重阻碍了游客人数的增长。

2.4 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洋县目前有景区导游讲解人员40多名,都缺乏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背景,难以把秦岭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秦岭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自然

知识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3 洋县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洋县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发展生态旅游,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在保护中适度、合理地开发,协调好生态旅游相关利益者:政府、开发商、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各方面的利益,寻求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3.1 坚持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定位、政策引导、环境营造、机制创新、依法监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法制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组织结构和法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在目前的开发管理过程中,文化、民族、林业、旅游、科技等部门各管一摊,一直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应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把生态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建立政府监管的监督机制、政府政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为政府政绩的评价指标之一,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借生态旅游的名义而破坏环境,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科学地完善各项生态旅游规划,进行合理布局

科学的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旅游区规划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结构的严密性和生态功能的积极性,防止“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性开发,确定开发的目标、规模,确定开发区位和空间形态,确定区内各功能小区的布局,确定基础设施和旅游线路,确定客流容量及游览时间、方式,完善市场开发、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等各项支持性规划。

3.3 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精品

资源的整合要突出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区域资源的整合。生态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实施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的整合,营造旅游者获得高质量旅游经历的空间,产业资源整合是通过对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景区建设,项目开发,线路策划,产品包装等各个方面实施产业资源整合,提升旅游产品品位,提高旅游竞争力,区域资源整合是要打破行政区域封锁,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开发,重点开发佛坪――洋县――城固――汉中――南郑――勉县的生态观光与历史文化游;汉中――朱保护站――长青保护区――佛坪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观赏游,强强联手做大旅游,实现多方共赢。

3.4 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的开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据调查表明,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甚至没有一台必需的测量仪器,对旅游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依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长期的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性使用使环境造成的损害,必须依靠环保技术加以修复。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大资金投入,应得到各级旅游规划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