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指南录后序朗读

指南录后序朗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指南录后序朗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指南录后序朗读范文第1篇

一.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采取有效手段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乐此不疲,迸发出火热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也才能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样语文教学自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运用好教材中明显的“激趣点”并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激趣点”;教师要苦练内功,施展个人魅力,用幽默的谈吐、渊博的学识等来把学生引导到渴求学习的磁场中去;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围绕着教学诸环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教师要以人为本,心中有人,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辅助设施如幻灯片、电影等,并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课本剧、知识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让学生从课堂知识的学习中获得乐趣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让学生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文本的分析与讲授以实现知识传承的目的的,如果学生觉得文本本身毫无乐趣可言,听课效率自然不佳。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力图发掘文本中的“可乐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导到文本所创设的意境和境界中去,通过学生情感的共鸣以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例如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我便采取多种手段,如朗读、诗词内容表演、投影、音乐、电影等,让学生在唐诗宋词的优美诗境中尽情地遨游。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回答问题,并善于对学生做出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体味到被认可和成功的乐趣。课堂上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并不会持续太长,教师要善于观察,在学生思想松懈的时候,一个幽默的动作、言语,一个有趣的故事,瞬间便会使得学生重新兴味盎然。

三.通过语文学习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

当前,因为一段时期“教育的失衡”,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使一些学生的基础道德明显缺乏。另外,当前的社会风气、社会伦理等大环境,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求真之心、求善之心、求美之心。如我在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唐诗宋词中名篇的学习领略自然之美,通过《边城》等名著的学习领略人性美、人情美。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如我通过《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讲授,让学生学习史铁生、海伦・凯勒身残志坚、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中,亲近书本,进而知书达理,把学生从各种低级趣味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让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趣的人。

四.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理趣

理趣本专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本文用其来指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学生品味到深刻道理后精神上的愉悦。因为文章的深刻意蕴往往云遮雾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一双慧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予以探究,也可以围绕佳句、篇章结构、构思、情感、不同文章的异同等方面予以探究,既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合作研究,总之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文本中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理”,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东西。如在教授《指南后序》时,我围绕着“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这句话,让学生探究文天祥究竟是该“分当引决”,还是“隐忍而行”,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指南录后序朗读范文第2篇

语文学习是美妙的。

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

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

然而,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的语文、我们语文教师却在战战兢兢中迎来八面来风,饱受诟病。我们总是想脱胎换骨,我们一度抛弃“训练”,因为“训练”的过多过滥曾经让我们的语文变得索然无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几乎变成了一种技术;我们总是想改变,可是当我们试图用“对话”作为利器来疏松满堂灌的板结的土壤时,我们却看到了天马行空的飘渺和无聊;我们总是想超越,可当我们试图用“人文性”作为良方,来提升语文学科的品味时,却发现收获的是不少似是而非、与“人文”相距甚远的东西。

我们在失败中反思,我们在摸索中调整,我们试图让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充满人性之美、充满灵性之光。我们虽然未能开拓出一条让语文变得光明一片的康庄大道,但在寻寻觅觅中我们也因独辟蹊径而感受到了舒卷自如的惬意课堂,我们也在曲径通幽处发现了姹紫嫣红的语文之美。

一、标新立异二月花——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独创性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遇到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内容。”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如此。只有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翻拣那些至今我们无法超越的优秀语文案例,我们不得不赞叹,那熠熠闪光的独特的教学设计:

于漪老师讲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是这样开头的:“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土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是往肚里流的。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读后我们也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段话,足以使听者叹为观止,学生自不待说,必然睁大着惊奇的眼睛,为老师丰富渊博的文学知识所吸引,也为老师深切的感受所打动。

程红兵老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也是另辟蹊径,把菲利浦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菲利浦一家对于于勒发迹和落魄的不同反应,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也是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一改小说的一般教法,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的全方位理解,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潜心研究、大胆突破,我们自己也可以尝到“独特设计”的甜头:

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从对比阅读贺敬之的《伟大的十月》和闻捷的《我的祖国》入手,直白与含蓄、通俗与朦胧、热切的呼告与委婉的倾诉,两种对比俨然可见,本诗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抒发,不需多言,学生自然领会。

讲授《相信未来》一课,把1968年的一段评价作为切入点:“‘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赞同她的说法吗?你认为这首诗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一一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用自己的色彩去填涂他们的理解。

讲授《三峡》一课,设计“三峡的  美,你看 ”这一环节来代替传统的疏通字词、翻译课文,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引导他们体会到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教学的过程不该是静止的过程,而应该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老师无疑应该是智者。当他站在课堂上,站在学生面前,应该是充满热情,洋溢灵气,以自己的智慧设计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二、晴空一鹤排云上——形成彰显个性的教学风格

一位老师钟情于自己的事业,他会全身心投入,汲取先进的教学理论,博采众家之长,他一定会形成自己语文教学的鲜明主张,他一定会构建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他一定会借助这种风格把语文教学演绎得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李吉林老师总能把学生带入那逼真的情景;钱梦龙老师总是一课一法巧妙无比;于漪老师总是热切如火温婉似水,绘声绘色,鲜活生动,诗意浓厚。她讲《春》,仿佛春天来到了;讲《雪》,雪野就在眼前;讲《,你在哪里》,自己声泪俱下,引得满室皆泣;讲《指南录后序》;正气浩然,荡气回肠,令人感奋。这就是一位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魅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发现文本,探究文本,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讲授杜甫的《石壕吏》一课的时候,我自己在反复诵读中,发现了诗歌韵脚的变化紧扣情节的发展:第一个韵脚“en”,表现的是故事的时间、地点、时间的起因;最后一个韵脚“ie”表现的是故事的结局;老妇的致词中多次换韵,亦可以看出行文的多次转折。于是我以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

这是一首五言古风,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杜甫这首诗就是换韵之作。可是按照六朝以来的传统说法:“五言古诗,毕竟以不转韵为正。”汉魏古诗,很多都是一韵到底的,到了唐代的时候,格律要求更加严格,绝句、律诗、排律都要求一韵到底。毫无疑问,我们不能说杜甫这样的大家用韵技巧不纯熟,那么诗人为什么在这首诗中要不断地转换韵脚。再来齐读一遍,注意读出韵脚,读出变化,读出答案。

这样的朗读不同于从前对古诗文的常规朗读,学生的朗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读得大声、读得投入、读得认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问题迎刃而解。

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语文教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坚守语文课堂的语言特质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每个学科老师教学时都要充分集聚学科要素,这样,教数学的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数学人”,教语文的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语文人”。语文课堂固然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去实现教学目标,但无论怎样的华彩外衣,都切勿抛弃我们的语文特质——语文味。

努力让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同一问题针对不同对象、时间、场合要有变化,使学生有新鲜感,易于接受。我们要善于从众多的词汇与句式中选择最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以繁驭简,旁征博引,洋洋数言,极尽曲折详尽之美;或以简代繁,惜字如金,尽显精当之妙;或斟酌词句、环环相扣;或信手拈来、随机应变;或开门见山,或曲径通幽;或由浅入深,或高屋建瓴……

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富有情感。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创设情感氛围,叩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情绪自然巧妙地融进课文。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最后一课》等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在讲解这些作品时,首先必须对所教内容融汇贯通,全身心投入,沉浸其中,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这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连珠,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使学生受获得更多美的享受。

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变得准确,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灵动,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变得华美……也许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激扬文字,那么不妨多下一些工夫,多花一些时间、多写一些成稿。当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语言沐浴着浓浓的语文气氛,感受着语文的熏染的时候,他们收获的语文之果会更硕大、更饱满、更甜美。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发展潜力,都有进步的机会,只要我们肯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用心呵护,巧妙培植,请相信,最终迎接我们的将是无比灿烂的花开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