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灵奇旅电影

心灵奇旅电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灵奇旅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灵奇旅电影范文第1篇

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文化形态、内涵各有不同,但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价值有些则又是共通的。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均表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选材、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标新立异。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都比较强,注重人物内心表现,探索民族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从电影本体出发,努力建构独具民族内蕴和民族形态的文化模本等等。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例子表明,不论是什么电影,也不管是哪位导演的作品,在文化阐释价值的构成中,必然有一些共通之处。概括说来,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阐释民风、民俗主要通过影片特有的环境、道具、布景以及不同民族演员的服饰、歌舞、语言等展开。如美国影片中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英国影片中荒凉寂寥的庄园城堡、拉美影片中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阿拉伯影片中广阔无垠的瀚海沙漠等等,这些都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地域民族的特有文化氛围之中。再如日本人的和服、美国人的牛仔服、欧洲人的燕尾服、中国人的长袍马褂等等几乎都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还有印度和日本影片中的歌舞表演,中国影片中的腰鼓、“颠轿”和信天游,美国影片中的“淘金”浪潮,欧洲影片中的“决斗”情结,无不传递出各具时代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当然,电影作品的民俗学价值还只是文化阐释价值中的表层价值。

二、社会学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包蕴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内涵,也是影片中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这些文化价值作为内在层面的文化形态特征,往往存在于影片的内部结构中。如历史事件、政治风暴、社会习俗、民间传说等等,常常成为一些影片的整体构架,从中可以阐释出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拯救大兵瑞恩》、《罗生门》、《》、《茶馆》、《泰坦尼克》、《无头骑士》等等都是生动的例证。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公民凯恩》更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影片是根据美国实有其人的亿万富翁、新闻大王威廉·伦道夫·哈斯托的生平事迹创作的。它陈述了新闻巨子凯恩作为“大国民”精神风貌,并且由这个人物扑朔迷离的命运概括了人类前史时代的深刻命题:资本与人性的冲突以及人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异化。是资本这个怪物打破了幼年凯恩的平衡,资本的教育代替了母亲的抚爱;是资本这个怪物在养成了凯恩作为社会人的才干的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资本的贪婪。他的巨大财富的累积,是以牺牲人的良知和人的情感为代价的;也是资本这个怪物使凯恩承受着现代声色犬马生活的辉煌,同时也彻底地撕毁了他在人的生活中的全部温情。凯恩拥有资本和现代生活提供的宏传版图,但他却失掉了人最美好的东西和最基本的享受。他没有爱人,也失去了朋友,他是孤独的,生前如此,弥留之际也不能免,他的那句般的“玫瑰花蕾”,显示了他的心灵上的疲惫,同时也是心灵的自觉。它发生在凯恩相对远离现代生活的时刻,并且联系着他尚未涉足现代生活的孩提时代,因而带有特别的催人沉思的力量。凯恩的形象呈现着一种全新的沉思的浓度,几乎也是他生存的那个国家巨大历史矛盾的回响,从中观众几乎可以完整地了解到“凯恩时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生命学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特别是人生价值)是电影文化价值中较为深层,也较为重要的阐释价值。草长莺飞,虎啸猿啼,生命的踪迹无处不在。“生命之树常青”,而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也是电影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充盈于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中。如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动物影片《熊》,由一只小熊担任主角,以一只大棕熊为最佳配角,再加上两名猎人,组成了全部演员阵容。影片用拟人手法,始终以小熊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为主线,通过小熊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把观众带入大自然中。摄影机展示的完全是熊的视野和范围,观众在欣赏到一幅幅平时不易接触到的自然景象的同时,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丰盈,进而领会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合谐是多么美丽又是多么重要。但电影由人创造,并因人而存在,其中心必然是人的生命形式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美的,只有充满生命的人才是美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电影艺术只有与人的生活、命运紧紧联接在一起,才能叩响出生命的感觉,探寻到生活的意义。

透视生命,首先要展现人的生存方式。好莱坞影片精心描述了一种高度现代化和“理想化”的北美生活方式:文明、舒适、温情、浪漫……男主角正直幽默,女主角能干漂亮,由此构成了对亚洲广大青年观众的强大吸引力。与此类似,我国《黄土地》、《老井》和《爱情麻辣汤》、《没事偷着乐》等影片分别展示了传统的中国农村生存方式和现代的都市生活方式,因而引起中外观众的强烈兴趣和深刻关注。生命体验更多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像克莱默夫妇、贫嘴张大民一般地“活着”,活在窘迫困顿中,活在鸡零狗碎中,活在嘈杂拥塞中。高明的电影叙事和观赏正在于滤去浮动的烟尘,聆听生命真实轻微的音色。有时生命体验也存在于罕见的突发事件中,特别是在面对巨大生存挑战的灾难时,人的生命意义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在一瞬间闪现出剧烈而灼人的人性光辉。如《地震》、《龙卷风》、《活火熔城》、《天地大冲撞》等展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坚强不屈;《泰坦尼克》、《紧急迫降》、《恐怖地带》等则充分展示了人在技术社会里对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术灾难的恐惧无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体验;《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细红线》、《辛德勒名单》、《发条桔子》等则向观众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为的灾难(如战争、暴力犯罪)面前既是无比脆弱,不值一钱,又是弥足珍贵,至高无上。人类的生命价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变幻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充实,人活着不管是享受生命,还是含辛茹苦,都是生命之光的闪耀。

对每个具体的生命过程而言,浅的是人生的表象,而深的是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始终是电影创造的核心,对生命感觉的捕捉,经常表现为对情感的凝聚与剖析。电影叙事以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方式为主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将心比心,以情动情,是沟通创作者和观众心灵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果充分意识到情感意味着意识到它的全部独特性,那么充分表现情感就意味着表现它的全部独特性。”(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当人的内心隐藏着旋转运动的情感潜流时,当情感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真诚与虚伪之间持续摆动时,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雨人》中的兄弟情深,《城南旧事》中的淡淡乡愁,《广岛之恋》中的复杂恋情……或甜蜜或苦涩的种种情感,虽然是一时一地的故事,却似一只弓拉动千万人的心弦,唤起了萦回于每个人心头的思绪。无论是“大江东去”,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要表达的是永恒的情绪或意志倾向,即便是微山浅水,也能于细微处见出广博,化瞬间成为永恒。因为“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376页)。

电影中的生命意蕴、人生价值是电影文化阐释价值中最易与观众产生交流和共鸣的部分,观众观赏电影,通过经历影片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品尝影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体味生活的欢愉和艰辛,以达到认识自身、珍惜生命、善待生活、完善人生的理想境界。一部《泰坦尼克》,让多少人为之感伤,为之感动,为之莫名的惆怅和振奋。既有爱的甜蜜,又有恨的痛苦;既有生的欢愉,又有死的伟大。大难来临时的人生百态让观众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愈是美好的事物,当被破坏的时候,就愈具有悲剧的力量。电影中上演的一幕幕“悲剧”把观众,甚至把人类的整体生命价值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

四、哲学价值

电影作品文化阐释价值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电影能唤醒个体生命的感觉,更可以使艺术成为超越生命的有限而获得无限的中介。追求永恒、普遍与无限,追求艺术创造的哲理化,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也是现代影视艺术的总体趋向。

哲学和艺术都是升华现象,艺术在追求升华的进程中往往就获得了哲学品格。同样是对战争的反思,《广岛之恋》和《现代启示录》就超越了一般的侵略与反抗、失败与胜利、怯懦与英勇的简单对照,而深触到战争背后人性的永恒主题。一部绝好的惊险片素材,却引起了黑泽明对人的思考,引出了发人深省的《罗生门》。安东尼奥尼曾表示:“我的影片源自我的情感,同时对应我的生活阶段。”(S·查特曼《安东尼奥尼在1980年》,载《世界电影》1999年第1期,第236页)然而他的作品却让东西方观众在个体中看到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面影。只有关注整个人类的共同问题,才有可能引起普遍的共鸣;也只有穿透生活的表层,努力揭示出人类生存状态的本质,才能使作品走向永恒。人,是艺术的宗旨,也是哲学的根本,而哲学意识赋予作品穿透时空的无穷魅力,也因此成为品评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话语。

电影作品的哲学品格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及其生存处境的理性思考。聪明的俄底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作为谜底的“人”,却成为人类更难回答的问题。“人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又是谁?”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直到今天,这些形而上的命题被反复追问。电影艺术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对人、人存在的本性、人的内在与外在困境的探讨。电影史上那些深刻与永恒的杰作都是创作者们以深邃的目光关注人及人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结果。美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总是将探讨人、人性、人类未来的命运等哲理化命题放到创作的首位。其中《奇爱博士》《二一年太空漫游》这两部描写未来的影片,更可以看作库布里克关于人类未来的哲理化思考的升华。英年早逝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誉为欧洲“最有独创性、最有才华而又最无顾忌的导演”之一。尽管人们试图从政治、宗教等各个层面上解读他的电影,然而他那自省的目光始终超越政治、宗教和社会学层面,深情地注视着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体命运。如在他的堪称“天鹅之歌”的杰作《三色:蓝、白、红》中,他抛开政治、社会、宗教乃至艺术的层面,深入探讨“自由、公平、博爱”这些人类的生存原则在个人生命层面上的巨大意义。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真正的爱情是广博无私的,能使人高尚的,但错误的爱情足以让人遗憾一生。人世之爱好比一个个切成两半的苹果,只有找到切下的那一半,才能相合无间,用别的半个苹果来代替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没有遇到真正的对象的人也不必因此封闭人生。基耶斯洛夫斯基是运用电影进行人生哲学思考的为数不多的当代导演之一。同样出于对人的思考,对人存在的可能性的探讨,中国有了深沉凝重的《黄土地》,有了自由奔放的《红高粱》,有了气势磅礴的《霸王别姬》……有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但应当承认,在我国每年为数众多的电影创作中,真正能跳出政治、道德等框架,让观众通过银幕眺望人生万象,在短时间内感悟直接的生存哲学的力作,可谓凤毛麟角。注重使命感的中国电影在追求哲理化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

五、宗教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价值也是值得关注的较为重要的文化阐释价值。人类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艺术和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同构统一性。两者以其对人类生活的晦暗性的洞烛、突破与超越,激情满盈地传达了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从而改变了围绕它的人们,把人们纳入一种秩序之中,进入一种神圣的意义领域。人类通过艺术和宗教不断提供的全新意义模式共同展现被创造的知觉和意义构架,解释其经验并规范其生活。宗教不仅成为艺术孕生的母体与土壤,而且直接与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艺术发展的无可争辩的因素。电影作为一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成果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年轻、最现代化的艺术样式,同样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在长期的艺术发展历程中,艺术宗教化非常突出,广义地看,甚至可以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无宗教的,而电影作为借鉴并容括人类艺术文化各种经验的综合性艺术,无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留下宗教文化的痕迹。另一方面,电影艺术的思维模式(包括创作思维模式和观赏思维模式)和宗教的思维模式有共通之处。电影是影像的艺术,面对影像的电影创作者(包括电影观赏者)对影像的偶然性、可能性、开放性以及纷至沓来转变流动不可遏止的一切,收视反叫,耽思傍讯,在体味和知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韵的同时,也会生出“终不许一语道破”的模糊感受与“无言之美”。这种创作和观赏中的模糊性、神秘性,散发着深沉的宗教感。电影艺术家和观众就有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独特的“影像”话语,独力阐释自己的经验,得出与宗教相似的有关世界的结论,特别是对生命与神秘之物的沉思、顿悟、揭示,是与宗教(至少是亚宗教)感情和宗教经验的理解相联系的。以至于有人将到电影院观赏一部电影也比作是举行一次宗教仪式。

观众通过观赏电影,特别是观看宗教题材或与宗教相关的影片,可以看见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觉察的东西(否则他们便不会知道他们需要它),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构想的东西(否则他们便不会知道它已经丧失了,或者当它被发现时,也不能够认出它来);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看见他们至今不能看见的东西,甚至发现他们还没有构想的东西。例如美国环球公司1988出品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这是一部探讨耶稣在成神过程中的内心世界的影片。影片从耶稣当木匠为罗马人制造用来处死犹太人的十字架开始,后来,耶稣的灵魂得到净化,开始直接与上帝对话,又在沙漠中修炼40日,得到了惊人的神力;最后他得到神的昭示,应以牺牲自己来换取神对世人的拯救;他为了成为一个救赎的英雄,让犹大出卖自己。但是就在他被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即将成神的时候,发生了幻觉。他在幻觉中得救,结婚生子,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直至垂垂老矣。在他行将就木时,犹大前来指责他的背叛行径,此时他才幡然醒悟,并且发现他仍在十字架上作着最后的成神努力。通过观赏该部影片,观众看到了神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需要神的拯救;也发现了神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自身修炼而成,神就是人;不尽于此,影片还进一步揭示出,神虽然是一个神,但他并不想成为一个神,人就是人,人也不想成为一个神。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需要有一个神,需要有别人来做他们的神。神不是本身性的,神不过是一种消费性的和权谋性、策略性的存在。神不是由于本身而伟大,神只是由于人的需要才伟大。当人有一天不需要神的时候,神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这一点是对以往的关于神的观点的一次颠覆,揭开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纱,为人类自身的自我反省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贡献。

但是正如艺术与宗教具有“无言之美”,观众对电影文化中宗教价值的阐释也是很难的。大多数影片蕴含的宗教价值往往与生命价值、人性价值、哲学价值交织在一起。即使是宗教题材的影片,也往往借宗教的外衣传递更为丰富的内在的人文价值和哲学价值。如韩国电影巨匠林权泽拍摄于1981年的影片《曼陀罗》,虽然以佛教为背景,但究其实,它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拍摄《曼陀罗》时,导演林权泽明确表示,不是要拍什么宗教电影,因为他对佛教并不关心,也不相信宗教,他只是读了《曼陀罗》的原作后,觉得这是一个最适合将其感受附于画面中的故事,那种为了实现理想而独立奋斗直至殒身不恤的执著过程竟是那样美丽,他相信能打动他的必能打动观众。《曼陀罗》以守戒苦修的法云和放荡不羁的知山进行对比,两个修行方式不同的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大彻大悟而去。影片中知山走的似乎是大乘佛教的路,他不是闭门苦参“瓶中之鸟”如何解脱,而是投身世俗救度众生。在被政府封锁的小岛上帮病人洗澡,替穷人要饭,为逝者念经超度。在他的身上隐约透露出“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成佛”的崇高信念。但知山似乎又是一个徘徊于欲望和虚无之间的凡人,直面的勇气常常被无尽的欲望吞没。影片通过熟原僧人之口转述他的救度行为,都通过闪回将他的爱情故事(也即他对欲望和虚无的斗争)以影像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样安排显然是导演有意削弱他身上的宗教性而突出人性的挣扎。知山像推着滚石的西绪弗斯一样永远无法达到解脱的山顶。知山酒醉后坐化在冬日的山路上,未完成的佛像和他额上深刻的岁月之痕,隐隐透出的遗憾之情,在暗示他未能真正得道。而法云由于母爱缺失造成的心理创伤十几年来始终不能释怀,“瓶中之鸟”即是法云受困的心。他期望通过不断压抑自己的欲望来得道,而事实上无论是逃避还是肉体上的酷刑都不能对其有所帮助。只有当这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相反相成的人物思想最终融合时,通往解脱的门才会轰然洞开。法云在焚烧知山遗体时体会到知山的勇气,终于下山寻母,与母亲见面后安详离去。影片定格在一条无止境的道路上,与片头近两分钟的道路的长镜头遥相呼应,起到了喻示主题作用,求道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法云依然会坚定地走下去。观众在影片中体会更深的是知山、法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文精神,佛门戒规、禅门公案都只是对这一精神的点缀。《曼陀罗》确切地说是一部“人”的电影,而不是“佛”的电影。(参见吴丹《宗教外衣人本内核》,载《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第116页)

一般来讲,文化价值是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在内的总体化的价值属性,因而,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除了上面提到的民俗学价值、社会历史学价值、生命学价值以及哲学价值、宗教价值之外,还有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电影文化自身的丰富性也为观众阐释电影文化价值提供了丰富性。正因为电影作品具有丰富的可供阐释的文化价值,方才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当代奇观:在电影诞生刚过百年的短短时间内,观赏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也最平常的生活经验了。

心灵奇旅电影范文第2篇

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文化形态、内涵各有不同,但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价值有些则又是共通的。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均表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选材、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标新立异。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都比较强,注重人物内心表现,探索民族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从电影本体出发,努力建构独具民族内蕴和民族形态的文化模本等等。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例子表明,不论是什么电影,也不管是哪位导演的作品,在文化阐释价值的构成中,必然有一些共通之处。概括说来,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阐释民风、民俗主要通过影片特有的环境、道具、布景以及不同民族演员的服饰、歌舞、语言等展开。如美国影片中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英国影片中荒凉寂寥的庄园城堡、拉美影片中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阿拉伯影片中广阔无垠的瀚海沙漠等等,这些都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地域民族的特有文化氛围之中。再如日本人的和服、美国人的牛仔服、欧洲人的燕尾服、中国人的长袍马褂等等几乎都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还有印度和日本影片中的歌舞表演,中国影片中的腰鼓、“颠轿”和信天游,美国影片中的“淘金”浪潮,欧洲影片中的“决斗”情结,无不传递出各具时代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当然,电影作品的民俗学价值还只是文化阐释价值中的表层价值。

二、社会学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包蕴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内涵,也是影片中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这些文化价值作为内在层面的文化形态特征,往往存在于影片的内部结构中。如历史事件、政治风暴、社会习俗、民间传说等等,常常成为一些影片的整体构架,从中可以阐释出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拯救大兵瑞恩》、《罗生门》、《》、《茶馆》、《泰坦尼克》、《无头骑士》等等都是生动的例证。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公民凯恩》更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影片是根据美国实有其人的亿万富翁、新闻大王威廉·伦道夫·哈斯托的生平事迹创作的。它陈述了新闻巨子凯恩作为“大国民”精神风貌,并且由这个人物扑朔迷离的命运概括了人类前史时代的深刻命题:资本与人性的冲突以及人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异化。是资本这个怪物打破了幼年凯恩的平衡,资本的教育代替了母亲的抚爱;是资本这个怪物在养成了凯恩作为社会人的才干的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资本的贪婪。他的巨大财富的累积,是以牺牲人的良知和人的情感为代价的;也是资本这个怪物使凯恩承受着现代声色犬马生活的辉煌,同时也彻底地撕毁了他在人的生活中的全部温情。凯恩拥有资本和现代生活提供的宏传版图,但他却失掉了人最美好的东西和最基本的享受。他没有爱人,也失去了朋友,他是孤独的,生前如此,弥留之际也不能免,他的那句般的“玫瑰花蕾”,显示了他的心灵上的疲惫,同时也是心灵的自觉。它发生在凯恩相对远离现代生活的时刻,并且联系着他尚未涉足现代生活的孩提时代,因而带有特别的催人沉思的力量。凯恩的形象呈现着一种全新的沉思的浓度,几乎也是他生存的那个国家巨大历史矛盾的回响,从中观众几乎可以完整地了解到“凯恩时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三、生命学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特别是人生价值)是电影文化价值中较为深层,也较为重要的阐释价值。草长莺飞,虎啸猿啼,生命的踪迹无处不在。“生命之树常青”,而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也是电影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充盈于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中。如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动物影片《熊》,由一只小熊担任主角,以一只大棕熊为最佳配角,再加上两名猎人,组成了全部演员阵容。影片用拟人手法,始终以小熊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为主线,通过小熊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把观众带入大自然中。摄影机展示的完全是熊的视野和范围,观众在欣赏到一幅幅平时不易接触到的自然景象的同时,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丰盈,进而领会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合谐是多么美丽又是多么重要。但电影由人创造,并因人而存在,其中心必然是人的生命形式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美的,只有充满生命的人才是美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电影艺术只有与人的生活、命运紧紧联接在一起,才能叩响出生命的感觉,探寻到生活的意义。

透视生命,首先要展现人的生存方式。好莱坞影片精心描述了一种高度现代化和“理想化”的北美生活方式:文明、舒适、温情、浪漫……男主角正直幽默,女主角能干漂亮,由此构成了对亚洲广大青年观众的强大吸引力。与此类似,我国《黄土地》、《老井》和《爱情麻辣汤》、《没事偷着乐》等影片分别展示了传统的中国农村生存方式和现代的都市生活方式,因而引起中外观众的强烈兴趣和深刻关注。生命体验更多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像克莱默夫妇、贫嘴张大民一般地“活着”,活在窘迫困顿中,活在鸡零狗碎中,活在嘈杂拥塞中。高明的电影叙事和观赏正在于滤去浮动的烟尘,聆听生命真实轻微的音色。有时生命体验也存在于罕见的突发事件中,特别是在面对巨大生存挑战的灾难时,人的生命意义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在一瞬间闪现出剧烈而灼人的人性光辉。如《地震》、《龙卷风》、《活火熔城》、《天地大冲撞》等展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坚强不屈;《泰坦尼克》、《紧急迫降》、《恐怖地带》等则充分展示了人在技术社会里对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术灾难的恐惧无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体验;《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细红线》、《辛德勒名单》、《发条桔子》等则向观众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为的灾难(如战争、暴力犯罪)面前既是无比脆弱,不值一钱,又是弥足珍贵,至高无上。人类的生命价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变幻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充实,人活着不管是享受生命,还是含辛茹苦,都是生命之光的闪耀。

论文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来自

对每个具体的生命过程而言,浅的是人生的表象,而深的是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始终是电影创造的核心,对生命感觉的捕捉,经常表现为对情感的凝聚与剖析。电影叙事以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方式为主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将心比心,以情动情,是沟通创作者和观众心灵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果充分意识到情感意味着意识到它的全部独特性,那么充分表现情感就意味着表现它的全部独特性。”(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当人的内心隐藏着旋转运动的情感潜流时,当情感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真诚与虚伪之间持续摆动时,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雨人》中的兄弟情深,《城南旧事》中的淡淡乡愁,《广岛之恋》中的复杂恋情……或甜蜜或苦涩的种种情感,虽然是一时一地的故事,却似一只弓拉动千万人的心弦,唤起了萦回于每个人心头的思绪。无论是“大江东去”,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要表达的是永恒的情绪或意志倾向,即便是微山浅水,也能于细微处见出广博,化瞬间成为永恒。因为“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376页)。

电影中的生命意蕴、人生价值是电影文化阐释价值中最易与观众产生交流和共鸣的部分,观众观赏电影,通过经历影片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品尝影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体味生活的欢愉和艰辛,以达到认识自身、珍惜生命、善待生活、完善人生的理想境界。一部《泰坦尼克》,让多少人为之感伤,为之感动,为之莫名的惆怅和振奋。既有爱的甜蜜,又有恨的痛苦;既有生的欢愉,又有死的伟大。大难来临时的人生百态让观众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愈是美好的事物,当被破坏的时候,就愈具有悲剧的力量。电影中上演的一幕幕“悲剧”把观众,甚至把人类的整体生命价值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

四、哲学价值

电影作品文化阐释价值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电影能唤醒个体生命的感觉,更可以使艺术成为超越生命的有限而获得无限的中介。追求永恒、普遍与无限,追求艺术创造的哲理化,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也是现代影视艺术的总体趋向。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哲学和艺术都是升华现象,艺术在追求升华的进程中往往就获得了哲学品格。同样是对战争的反思,《广岛之恋》和《现代启示录》就超越了一般的侵略与反抗、失败与胜利、怯懦与英勇的简单对照,而深触到战争背后人性的永恒主题。一部绝好的惊险片素材,却引起了黑泽明对人的思考,引出了发人深省的《罗生门》。安东尼奥尼曾表示:“我的影片源自我的情感,同时对应我的生活阶段。”(S·查特曼《安东尼奥尼在1980年》,载《世界电影》1999年第1期,第236页)然而他的作品却让东西方观众在个体中看到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面影。只有关注整个人类的共同问题,才有可能引起普遍的共鸣;也只有穿透生活的表层,努力揭示出人类生存状态的本质,才能使作品走向永恒。人,是艺术的宗旨,也是哲学的根本,而哲学意识赋予作品穿透时空的无穷魅力,也因此成为品评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话语。

电影作品的哲学品格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及其生存处境的理性思考。聪明的俄底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作为谜底的“人”,却成为人类更难回答的问题。“人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又是谁?”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直到今天,这些形而上的命题被反复追问。电影艺术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对人、人存在的本性、人的内在与外在困境的探讨。电影史上那些深刻与永恒的杰作都是创作者们以深邃的目光关注人及人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结果。美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总是将探讨人、人性、人类未来的命运等哲理化命题放到创作的首位。其中《奇爱博士》《二一年太空漫游》这两部描写未来的影片,更可以看作库布里克关于人类未来的哲理化思考的升华。英年早逝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誉为欧洲“最有独创性、最有才华而又最无顾忌的导演”之一。尽管人们试图从政治、宗教等各个层面上解读他的电影,然而他那自省的目光始终超越政治、宗教和社会学层面,深情地注视着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体命运。如在他的堪称“天鹅之歌”的杰作《三色:蓝、白、红》中,他抛开政治、社会、宗教乃至艺术的层面,深入探讨“自由、公平、博爱”这些人类的生存原则在个人生命层面上的巨大意义。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真正的爱情是广博无私的,能使人高尚的,但错误的爱情足以让人遗憾一生。人世之爱好比一个个切成两半的苹果,只有找到切下的那一半,才能相合无间,用别的半个苹果来代替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没有遇到真正的对象的人也不必因此封闭人生。基耶斯洛夫斯基是运用电影进行人生哲学思考的为数不多的当代导演之一。同样出于对人的思考,对人存在的可能性的探讨,中国有了深沉凝重的《黄土地》,有了自由奔放的《红高粱》,有了气势磅礴的《霸王别姬》……有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但应当承认,在我国每年为数众多的电影创作中,真正能跳出政治、道德等框架,让观众通过银幕眺望人生万象,在短时间内感悟直接的生存哲学的力作,可谓凤毛麟角。注重使命感的中国电影在追求哲理化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

五、宗教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价值也是值得关注的较为重要的文化阐释价值。人类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艺术和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同构统一性。两者以其对人类生活的晦暗性的洞烛、突破与超越,激情满盈地传达了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从而改变了围绕它的人们,把人们纳入一种秩序之中,进入一种神圣的意义领域。人类通过艺术和宗教不断提供的全新意义模式共同展现被创造的知觉和意义构架,解释其经验并规范其生活。宗教不仅成为艺术孕生的母体与土壤,而且直接与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艺术发展的无可争辩的因素。电影作为一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成果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年轻、最现代化的艺术样式,同样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在长期的艺术发展历程中,艺术宗教化非常突出,广义地看,甚至可以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无宗教的,而电影作为借鉴并容括人类艺术文化各种经验的综合性艺术,无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留下宗教文化的痕迹。另一方面,电影艺术的思维模式(包括创作思维模式和观赏思维模式)和宗教的思维模式有共通之处。电影是影像的艺术,面对影像的电影创作者(包括电影观赏者)对影像的偶然性、可能性、开放性以及纷至沓来转变流动不可遏止的一切,收视反叫,耽思傍讯,在体味和知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韵的同时,也会生出“终不许一语道破”的模糊感受与“无言之美”。这种创作和观赏中的模糊性、神秘性,散发着深沉的宗教感。电影艺术家和观众就有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独特的“影像”话语,独力阐释自己的经验,得出与宗教相似的有关世界的结论,特别是对生命与神秘之物的沉思、顿悟、揭示,是与宗教(至少是亚宗教)感情和宗教经验的理解相联系的。以至于有人将到电影院观赏一部电影也比作是举行一次宗教仪式。

观众通过观赏电影,特别是观看宗教题材或与宗教相关的影片,可以看见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觉察的东西(否则他们便不会知道他们需要它),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构想的东西(否则他们便不会知道它已经丧失了,或者当它被发现时,也不能够认出它来);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看见他们至今不能看见的东西,甚至发现他们还没有构想的东西。例如美国环球公司1988出品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这是一部探讨耶稣在成神过程中的内心世界的影片。影片从耶稣当木匠为罗马人制造用来处死犹太人的十字架开始,后来,耶稣的灵魂得到净化,开始直接与上帝对话,又在沙漠中修炼40日,得到了惊人的神力;最后他得到神的昭示,应以牺牲自己来换取神对世人的拯救;他为了成为一个救赎的英雄,让犹大出卖自己。但是就在他被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即将成神的时候,发生了幻觉。他在幻觉中得救,结婚生子,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直至垂垂老矣。在他行将就木时,犹大前来指责他的背叛行径,此时他才幡然醒悟,并且发现他仍在十字架上作着最后的成神努力。通过观赏该部影片,观众看到了神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需要神的拯救;也发现了神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自身修炼而成,神就是人;不尽于此,影片还进一步揭示出,神虽然是一个神,但他并不想成为一个神,人就是人,人也不想成为一个神。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需要有一个神,需要有别人来做他们的神。神不是本身性的,神不过是一种消费性的和权谋性、策略性的存在。神不是由于本身而伟大,神只是由于人的需要才伟大。当人有一天不需要神的时候,神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这一点是对以往的关于神的观点的一次颠覆,揭开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纱,为人类自身的自我反省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贡献。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但是正如艺术与宗教具有“无言之美”,观众对电影文化中宗教价值的阐释也是很难的。大多数影片蕴含的宗教价值往往与生命价值、人性价值、哲学价值交织在一起。即使是宗教题材的影片,也往往借宗教的外衣传递更为丰富的内在的人文价值和哲学价值。如韩国电影巨匠林权泽拍摄于1981年的影片《曼陀罗》,虽然以佛教为背景,但究其实,它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拍摄《曼陀罗》时,导演林权泽明确表示,不是要拍什么宗教电影,因为他对佛教并不关心,也不相信宗教,他只是读了《曼陀罗》的原作后,觉得这是一个最适合将其感受附于画面中的故事,那种为了实现理想而独立奋斗直至殒身不恤的执著过程竟是那样美丽,他相信能打动他的必能打动观众。《曼陀罗》以守戒苦修的法云和放荡不羁的知山进行对比,两个修行方式不同的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大彻大悟而去。影片中知山走的似乎是大乘佛教的路,他不是闭门苦参“瓶中之鸟”如何解脱,而是投身世俗救度众生。在被政府封锁的小岛上帮病人洗澡,替穷人要饭,为逝者念经超度。在他的身上隐约透露出“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成佛”的崇高信念。但知山似乎又是一个徘徊于欲望和虚无之间的凡人,直面的勇气常常被无尽的欲望吞没。影片通过熟原僧人之口转述他的救度行为,都通过闪回将他的爱情故事(也即他对欲望和虚无的斗争)以影像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样安排显然是导演有意削弱他身上的宗教性而突出人性的挣扎。知山像推着滚石的西绪弗斯一样永远无法达到解脱的山顶。知山酒醉后坐化在冬日的山路上,未完成的佛像和他额上深刻的岁月之痕,隐隐透出的遗憾之情,在暗示他未能真正得道。而法云由于母爱缺失造成的心理创伤十几年来始终不能释怀,“瓶中之鸟”即是法云受困的心。他期望通过不断压抑自己的欲望来得道,而事实上无论是逃避还是肉体上的酷刑都不能对其有所帮助。只有当这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相反相成的人物思想最终融合时,通往解脱的门才会轰然洞开。法云在焚烧知山遗体时体会到知山的勇气,终于下山寻母,与母亲见面后安详离去。影片定格在一条无止境的道路上,与片头近两分钟的道路的长镜头遥相呼应,起到了喻示主题作用,求道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法云依然会坚定地走下去。观众在影片中体会更深的是知山、法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文精神,佛门戒规、禅门公案都只是对这一精神的点缀。《曼陀罗》确切地说是一部“人”的电影,而不是“佛”的电影。(参见吴丹《宗教外衣人本内核》,载《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第116页)

一般来讲,文化价值是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在内的总体化的价值属性,因而,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除了上面提到的民俗学价值、社会历史学价值、生命学价值以及哲学价值、宗教价值之外,还有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电影文化自身的丰富性也为观众阐释电影文化价值提供了丰富性。正因为电影作品具有丰富的可供阐释的文化价值,方才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当代奇观:在电影诞生刚过百年的短短时间内,观赏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也最平常的生活经验了。

心灵奇旅电影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王甫,男,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副馆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和电视批评专业研究。

摘 要:乡土叙事和都市叙事,是文学艺术中相互关联的创作体系。在影视传媒迅速兴起,人类进入“读图时代”之后,这一相辅相成的创作体系,仍然是此消彼长、相得益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赵本山电视小品和《乡村爱情》三百多集电视剧持续热播引发了学界与业界对影视乡土叙事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CCTV-7优秀农业电视节目为样本,分析了乡土叙事的人文精神、草根形态和民生本色,为以叙事学理论基本观点研究电视节目创新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乡土叙事;草根形态;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08-03

2013年,中国电视领域内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收视市场格局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央视索福瑞对全国上星频道落地入户率的最新统计数据,可以为业内人士带来新的思考。落地入户是观众接收到频道节目的基本技术前提,频道入户率越高,全国能收到该频道观众规模越大。以中央电视台为例,CCTV-1,2012年入户率为96.84%,2013年上升为97.31%,名列第一位。CCTV-7,2012年入户率为89.85%,2013年上升为91.3%,名列第二位。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傅玉祥说:“全国一年的电视节目播出量是1500多万小时,而其中对农电视节目播出量不到1%。不管是从节目中的比重还是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看,是极其不对称的。”面对着投资上亿元的电视剧大片,面对着明星云集大腕频出的《中国好声音》,面对着搞笑不停、泪点不断的《非诚勿扰》,面对着匪夷所思、拍案惊奇的《最强大脑》,观众们的口味越吊越高。《爸爸去哪儿》一炮走红之后,吸引了无数眼球,而留给电视人的无奈感叹则是:收视率去哪了。

在激烈的电视大战中,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的领导和全体编导人员,攻坚克难,坚持三贴近的创作原则,不断提高各个节目的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创作出了一大批观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4年1月,笔者作为嘉宾评委,有幸参加了“2013年度CCTV-7农业优秀节目评选活动”观摩学习了许多优秀的农业题材电视作品,收获甚丰。由于篇幅所限,下面仅从乡土叙事的角度,谈一谈个人的肤浅体会。

一、乡土叙事解乡愁

在中国文学史上,乡土叙事是与都市叙事不同的叙事体系。在主题取舍,结构方式、情感渲染、语言特色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表述规范和审美追求。乡土叙事在中国现代文艺中曾具有主导位置,鲁迅的《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贾平凹的《浮躁》,实的《白鹿原》,都可称为乡土叙事的扛鼎之作,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进入新世纪后似乎平息下来的乡土叙事,一下子成为大家关注的亮点。

影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载体,它的叙事方式不可避免的是从传统文学形式中继承下来的,小说、诗歌、戏曲等各种叙事方式的影响,无所不在地反映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在世纪之交的改革大潮中,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中的不平衡。乡土叙事与都市叙事已经成为文化语境中的一对基本主线,相辅相成,让传播流程更舒畅,让艺术创作更丰满。

以获得优秀特别节目一等奖的《麦收故事会》为例。这个节目中以2013年麦收为大背景,通过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跳跃式地讲述了发生在不同地区的乡土故事。在整个叙事结构中,不仅有地域上的跨越,同时,也有产业链开发的延伸,从麦收现场延展到石磨面粉加工厂、延展到特色面馆的经营与开发。编导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准确地抓取到了围绕麦收出现的矛盾与冲突,通过一个个生动画面,活灵活现的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色。以细节抓人,以真实感人,以乡愁打动人。在这里,乡愁不是离愁别绪,不是惆怅忧郁,而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留下来的纯朴本真和坦诚胸怀,是对世间真情人性原点的依恋和向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像没有施加过农药和化肥的庄稼一样,《麦收故事会》,没有使用过多的情节冲突和电视包装手法,看似平淡的故事,讲出了人与人的真实情感,没有故弄玄虚的噱头,没有人为的“催泪弹”,由事见人、由人见情、由情入理、由理入心。喜怒哀乐直抵人心,熟悉的乡音、温暖的乡情,不断的乡愁已悄悄地化为观众的审美体验,牵住了千百万人的心。

真实的细腻的情感展示,历来是乡土叙事的一大优势,也是从文本形态向影视形态转型的一大优良传统。电视的表现手法很丰富,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编辑剪辑技术和包装手段,使电视屏幕变化万千,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滥情,煽情的纯效果追求,甚至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制造感情冲突点,笑容变得苍白,泪水变得廉价,“情感牌”的组合使用,使人类最真诚的内心世界变成了电视秀。人生如戏,嬉笑怒骂都是过场,都是拉动收视率大船的纤绳。返璞归真,保留与保护原生态,在CCTV-7农业节目的质朴与深刻中,乡土叙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原点张力和底蕴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叙事语言相比,叙事结构更重要;与叙事结构相比,叙事态度更重要;与叙事态度相比,叙事立场更重要。站在生活本源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效果渲染的立场,是保证乡土叙事特有活力的基本出发点。

二、从莫言到赵本山

如上文所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看做乡土叙事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里程碑。文学创作中乡土叙事复兴,不可避免地拉动影视创作的转型与创新。在影视圈内,乡土叙事的精品佳作也在不断涌现出来。赵本山,被称作中国电视小品王。在他表演的小品中,一个农民形象的代表成为电视屏幕上最能忽悠、最能搞笑的人。同样,赵本山主创的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连续7部都获得很高的收视率。

从2006年到2014年,《乡村爱情》共播出了7部,305集,创作了电视史上的奇迹,被人称为“神剧”。要破译它成功的秘诀,乡土叙事的优化与完善,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解码器。在《2013年最美乡村评选颁奖典礼》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赵本山在现场,对全国农民实现中国梦的深情祝福。在《2012三农人物颁奖典礼》节目中,莫言的获奖感言也感人至深。从文学大师到小品之王,从小说《蛙》《红高粱》到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走基层、接地气的乡土叙事风格,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无限生机。

截止到2013年,由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主办,由《聚焦三农》栏目承办的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推选出了将近100名三农杰出代表人物。他们当中有社会名人、有农业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农民企业家,但是大多数当选的三农人物,都是来自基层的普通人,有耕耘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也有操作在工地的农民工。但是,在每一个小人物身上,都能折射出时代的大主题,都能透视出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着充足的正能量,成就着绚丽的中国梦。

与工业文明相比,农业文明更久远、更博大、更厚重。同样与都市叙事相比,乡土叙事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和艺术追求,它比都市叙事更深沉、更含蓄、更包容。乡土叙事既高保真地复制生活细节,更注重终极关怀的基本立场,注重超越现实向人性更深处挺近。通过具体形象,反映部族、群体和人类的整体心境,在每一处白描式的客观叙事中,展示对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和审美的深层探讨。在我们观摩了《2013年全国农民春节晚会》《守望土地》《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2012三农记忆》等手法朴实而底蕴厚重的优秀节目之后,都会对乡土叙事在农业电视节目中静静涌动的勃勃生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中,CCTV-7农业节目,一直以来是业内公认的最具民生特点和乡土本色的节目。正如《乡村大世界》制片人、主持人毕铭鑫所说,我们一直在基层,节目不仅是接地气,而且是贴地感、进地层,与农民心贴心。让亿万农民乐起来、让一方水土富起来,就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莫言、赵本山无论作为艺术形象的创作者还是生活原型的代表者,他们都是乡土叙事结构的优秀范式,他们向观众与读者展示了在大都市的现代生活中,乡土人物的特殊魅力。同样,在CCTV-7农业节目中,一大批从田野走来的鲜活而真实的小人物,身世不同,经历各异,来自四面八方,操着南腔北调。然而,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人格差异,编导人员总是能在他们的打工苦旅务农艰辛和创业辉煌职场成功的背后,将思家之情,怀旧之意和反哺之心,放大为集体的心理参与和审美体验,让每一个小人物心底深处的大情大义、大善大美,深深植入中国乡土文化的沃土之中。乡土叙事,不仅仅是指作者是乡村农民,也不仅仅是指作品的题材都在绿野平畴之间,更重要的是指在艺术的创作者对最自然生活状态中最自然的心理状态的捕捉与再现,特别是对在纸醉金迷都市繁华中最容易迷失的善良与诚信的弘扬和歌颂。乡土叙事让我们返璞归真,不仅是艺术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净化。

三、乡土叙事与都市叙事的合力

乡土叙事,曾经被理论专家们称为写实主义,也曾经被文人墨客们归类为底层写作。长期以来,对社会历史观察角度不同,成为人们划分乡土叙事与都市叙事的主要分界线。当乡土叙事进入影视创作领域后,它的许多特质变得更加显化与固化。

乡土叙事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社会的大变革中,艺术创作无不随之演进。从2008年开始,全国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2013年,城镇人口达7.3亿,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3%。

电视从来都是社会发展最直观、最真实的窗口。在大量的电视节目中,不仅同步反映了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同时,电视节目自身,也在乡土叙事与都市叙事的互相补充与完善中变得更加丰满绰约。

在叙事结构上,首先强调空间叙事线索,在具象的地域环境前提条件下,依据时间的线性结构放大细节:抨击时弊、追问灵魂,展示个性,弘扬美德,以大关怀、大钟爱、大悲悯打动人心。

在叙事立场上,首先强调平民立场和草根心态,缩小大人物的光环,放大小人物的情怀,甘于讲普通人的故事,不涉奇、不八卦,拓宽各类观众的心理认同渠道,让屏幕上的普通人走近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叙事语言上,首先强调平实简约,不论是对白、解说还是镜头语言,要一语中的、一目了然,用人际传播中原生态的互动式语言,取代“新华体”“社论体”式的官样文章和学生腔。

在农业电视节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一批优秀的节目,在乡土叙事与都市叙事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中创出了新路。比如在《乡村大世界》栏目中的《走进新疆麦盖提》,在《乡约》栏目中的《乡约广西阳朔县》。这些节目都在典型的环境中,选取了典型的平常人,用了平实而含蓄的语言,讲述了生动的故事,形式活泼,气氛热烈,充满了温暖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观众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在影视创作中,图像的镜头语言,出镜人物的形体语言,对白与解说的口头语言,字幕与图表中的文字语言以及歌舞与音响中的音乐语言,都在经历从乡土叙事到都市叙事的转变,相互借鉴之中不断催生新的叙事方法。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乡土叙事的基本元素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镜头语言结构明快、主题突出、手法干净;形体语言去表演化,落落大方,自然稳重;口头语言直白简练,不粉饰、不雕琢、句式短小灵活;文字语言规范严谨,不随意使用网络流行热词,识读便捷;音乐语言丝竹之音,明亮舒缓,绵长悠远,有余音绕梁的韵味,无市井喧哗的嘈杂。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多样化,乡土叙事已融入了多样现代科技和现代艺术的元素,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本源愉悦感带来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在电视节目中的发展创新中,对叙事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赵泽琨认为:“新闻视觉化叙事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闻叙事要形象化,有生动的正面。第二,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叙事有声有色,有立体感。第三,通过注重细节描写强化节目个性符号。”赵泽琨总编的这一观点,既是对视觉化叙事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梳理出乡土叙事由文学形态转向影视形态的三条主要路径,是丰富影视乡土叙事的重要理论支点和宝贵的操作经验。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赵本山小品与影视作品走红一样,CCTV-7农业节目,实现了传承乡土传统的正能量,拓展乡土艺术的表现力。在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转型中,改革活水由文学领域引入影视领域,以故事化为旗帜的乡土叙事和以真人秀为核心的都市叙事以及它们的二元化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不断展示出新的活力与风采。面对新媒体的严峻挑战,坚守自然的本真和心灵家园,乡土叙事将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整统一的电视节目带来风光无限。

参考文献:

1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心灵奇旅电影范文第4篇

旅游策划方案之一:“风花雪月”如何让大理游客翻倍?

作者:熊大寻

大理被称为“东方的瑞士”和“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曾几何时,大理和西双版纳一度成为云南旅游的代名词!

但是,近年来随着丽江旅游的世界性引爆和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的转型,丽江成为全世界小资的天堂和中国旅游的最热点。大理和西双版纳的大有退隐江湖之势。如何重新发掘新的旅游概念和主题,实现资源的重组,焕发品牌的活力从而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已成为当地政府的重大课题。

20__年5月大理发生了两件轰动性事件,一是占地700亩的“天龙八部影视城”即将破土动工,中央电视台《天龙八部》60%以上的镜头将在大理拍摄;二是大理旅游集团正式组建成立,由大理市副市长杨辉和市委宣传部部长廖平牵头整合旅游局资源,实行市场化运作,大理市把旅游放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从旅游区的布局、海外旅游推介、招商引资和大力引进社会人力资源等方面来看,大理旅游全新的全局性的布署全面展开,大理旅游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为此,两件事一联系,其逻辑不言自明:大理欲借《天龙八部》影视城的建设及电视剧的拍摄,重振大理旅游!

熊大寻受大理市政府之邀,为大理做了整体策划.熊大寻在给大理市四套班子的见面会上,现场即兴发力:

“今天,我是二十年来第二次来到大理,一下车就看到了玉带云,很兴奋!银苍玉洱、灰瓦白墙,南诏古国,天龙八部,现在加上玉带云,这一整套形象系统很富有诗意。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我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用‘诗意地栖居’来形容大理带给人的感受非常贴切。虽然这句话被人引用得较多。但是,我发现用在大理是最合适的。”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城市的发展对古老的东西破坏是很大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千人一面,很难有自己的特色,很难看到古代建筑符号的完整表现。这其中的原因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更重要是两个因素:

“一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缺乏市民阶层,不像西方国家自9-11世纪以来城市形成过程中,城市自治权就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主要是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形成的市民阶级和行会,他们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左右城市的建设。因此,市长要想对这个城市干点什么,都必须征得市民的同意才可实施。”

“所以,千百年来欧洲各国的城市建筑风貌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即使是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和震中,这些城市都保存着远比中国完整得多的古代建筑风貌。”

“第二,中国缺乏‘民间工匠’这种阶层。或者说这个阶层缺乏意志表达的权利。所以,很多东西破坏了就缺乏一个修复机制来恢复。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今天要想看到唐朝的城市建筑要到哪里才能看到?只有去日本,只有从唐昭提寺、奈良和京都的禅院里才能找到那种感觉。这是因为日本保留了一个发展良好的工匠阶层,他们一直把一千多年前从中国学来的精华延续了下来。现在,在中国很多城市我们能看到的基本上是一些低级的复制品。”

“而人们到了大理,就会喜出望外地发现,在明山秀水间居然还存活着如此完整的一块中原文化的样板。因为大理民居的灰瓦白墙,雕梁画栋,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加上‘家家门前流水,户户庭院栽花’的景致,完全是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这根本不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像是一个超然世外的汉家文化的桃花源。这其中的道理何在?这来源于白族是一个口传文化的民族,它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文以载道,没有文字怎么行呢?所以就向中原汉王朝借来了汉字,于是皮罗阁和异弁寻朝见唐王朝,将中原文化复制到了边远的西南,并且在这里生根发芽。加上尊重文化是白族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我们在考查天龙八部影视城的施工现场就看到一条很能说明问题的标语‘赶建天龙八部城,白族儿女苦也值’。”

“所以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扬。现在丽江在全世界搞得沸沸扬扬的纳西古乐,其实不过是皮罗阁从唐王朝带回来的宫庭音乐罢了!因为唐代是李姓江山,所以把道家的开山祖师李耳即老子被视为其文化代言人和祖先。唐玄宗李隆基又被人称为‘梨园祖师’,所以将道家音乐演绎过来变成王室音乐。所以,至今我们听到的纳西古乐中仍有浓重的道家洞经音乐的味道。其实纳西古乐是从咱们大理传播过去的!还有白族女子身上的以白色和粉色为主色的轻逸飘渺的着装,酷似古代中原王朝的宫庭服饰。”

“说了那么多,其实是我想要表达的是:大理白族将中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并且在表现形式上和完整性上还超过了中原地区!诗文化、诗意境和山水文化是中原汉文化的代表,而这些最突出的文化表征都在大理得天独厚地体现了出来:大理古国的13个皇帝中有9个主动禅位出家,这种淡薄名利的传统和风俗极富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悠然诗意,再配上陶渊明和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和理想国般的山水景致,更是将‘诗意的栖居’体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国,文化遗世独立,景观独步海内,风情儒雅超然,内蕴丰厚雄浑的旅游目的地无人可及大理!”

“综上所述,大理带给游客最核心、最深层次的感受其实就是这种诗意居住的感受。虽然大理有数不胜数的文化自然宝藏,比如‘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东方瑞士’、‘五朵金花的故乡’、‘西南敦煌’等等,但能够沉淀下来永世不衰的还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诗意。这种感觉的把握和理解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策划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它的灵魂所在,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位。只有找到恰到好处的定位,才能制定好旅游发展战略,才能找到盘活旅游一盘棋的活眼。”

“云南每隔三五年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出一个热点 :比如一开始是60年代《五朵金花》播映把大理推向世界;接着通过电影《阿诗玛》让石林一举成名天下知;后来,‘动植物王国’的宣传概念把西双版纳推向了前台;接着是1996年丽江大地震,云南人反弹琵琶,把坏好事!丽江以绝世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至今仍是中国旅游的最热点;1999年云南省政府在考察后宣布迪庆州中甸县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同年昆明奋力争取到举办世博会的机遇,使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向前推进了十几年;20__年又提出了打造‘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概念,同时把三江并流这个雪藏已久的绝世景观拎了出来……。”

“由此看来,云南总是富有策略的不断制造新的热点。云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分布各地,通过有效策划,让这些各路神仙,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不断吸引世人的关注,产生规模效应。这就是云南人在旅游营销策划上表现出来的超人之处!为此还引来全国各地旅游人士到云南取经,就像当年全国上下学广东一样。”大理旅游形象定位在经过熊大寻及其策划机构的反复思考和逻辑推演后,终于浮出水面。熊大寻为大理首先做了第一层策划:形象定位策划.

天龙八部影视城——大理旅游品牌整合联动策划案

之一:定位策略(讨论稿)

策划缘起及目的:本项目策划宗旨是,借天龙八部影视城及影视剧的拍摄,以之为杠杆,以之为契机,整合、创新大理旅游品牌形象,让大理旅游形象再上新台阶,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掀起大理旅游继电影《五朵金花》之后的第二次,撬动大理经济和文化板块。

根据项目需要,我司将此次项目策划分为定位策略、表现及传播策略、协同传播推广方案三个部分,按计划分三个阶段向贵方提交。

最后,三次方案经讨论定稿后,将提供全套方案。

第一部分 定位策略(理念设计)

第一回合 回归整合——资源大盘点

第二回合 借势引爆——需求大揭底

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一切工作才能围绕它展开。

第一回合

回归整合——资源大盘点

一、 大理有什么?

1、《五朵金花》的故乡——浪漫风情;

2、《天龙八部》的故乡——武侠传奇

3、风花雪月——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观

4、三塔、太和城、石宝山石窑、南诏铁柱——历史人文

5、南诏国、大理国——古王国

6、三道茶、三月街——白族风情

7、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

8、佛之齐鲁、儒释道巫本主——开放、包容、一团和气的“妙香国”

二、大理是什么?

民族风情?(民族性)

但与西双版纳、相比优势不明显。

五朵金花的故乡?(故事性)

但世易时移,风光不在。

《天龙八部》的故乡?(传奇性)

但缺乏足够的文化和景观支撑,不是代表性的品牌资源。

文献名邦、历史名城?(历史性)

但与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差异性不大,

吸引力不足,文化遗存及景观支持不够。

东方日内瓦?(类比性)

但感受性不强,联想不够

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国际性)

但卖点不强,吸引力不够,不足以拉动整体品牌

西南敦煌?(文物性)

但历史遗迹的集中、完整与规模还不足以令世人震惊。

六教杂处?(宗教性)

但也有规模与现实性的问题。

南诏国、大理国?(异域性)

文化遗迹的规模和风土人情的“异”性还不够。

风花雪月(唯一性)

大理就是“风花雪月”

三、大理为什么是“风花雪月”?

市场第一法则

珠穆朗玛峰效应

根据第一法则,大理特点众多,但每一个特点都难成“天下第一”

——成为大理旅游的卖点。

但是,反过来思考:

大理旅游的最大优势恰恰在“合”,不在“分”。

“分”开来看都不怎么样,但“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天下第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用什么来“合”?

什么东西能承载、涵括上述丰富资源?

什么东西是大理千百年积淀的最大品牌资产?

大理抽去了什么东西,大理将不成其为大理?

什么东西是大理的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包容性?

风花雪月

(三塔、南诏)

大理最重要、最悠久、最有价值的品牌资产是“风花雪月”,这是经过古今中外、千千万万人所共同认可的“宇宙珍奇”,我们不能也不敢将之舍去。

我们不仅要将它保留,还要将它强化、放大,直至“天下第一”。

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创造大理,而是创新大理。

让熟悉的东西新鲜起来!永远新鲜,常感常新!

四、“风花雪月代表着什么?

1、代表着大理最独特、最具价值的景观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风花雪月”有一足以称天下奇观,而四者皆全,可谓天下大观,独步海内!

“风花雪月”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诗情画意,最能代表大理让人“诗意的居住”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内涵

2、代表着大理的自然、人文、风情

是四大自然奇景

是浪漫气息

是中国入诗入画入书最多的景象和意境

既是自然景象又是人文意境

既是浪漫气息又是武侠背景

既是诗情画意又是声色人性

3、代表着无穷的演义和联想……风——风光、风情、风化、风俗、风味、风月、风水、、风雅、风韵、风谣、风流千古

花——花好月圆、花朝月夕、花红柳绿、花枝招展、花容月貌、上关花、大理茶花、木莲花、兰花、苍山杜鹃、金花、花坝

雪——雪山、雪雾、雪线、雪原、雪野、雪松、雪泥鸿抓、十九峰十八溪

月——月白风清、月宫、月桂树、月下老人、月貌花容、月下花前、月圆花好

五、“风花雪月”如何诏告天下?(一)广告传播的要求:

1、要做就做最好——桂林、苏杭、泰山、少林寺、石林。

2、市场第一法则,不要怕说“第一”。

3、大理的历史、风物、人文丰富性多元化,足以支撑“第一”的概念。

由此得出定位策略(理念设计)的上半句:

风花雪月

小结:

经过第一回合——回归整合,大理旅游的资源捏拢、聚合了。

将在第二回合中把它们“裂变”而放射出巨大能量。

第二回合

借势引爆——需求大揭底

大理旅游满足消费者的独特功能需求

宣传的目的不是让人知道“风花雪月”,而是让人需要“风花雪月”!

因此,理念设计的下半句,不仅要做“天下第一”,而且要说出给消费者什么样的好处和利益。

即要点明消费者内心对大理旅游的独特需求,和大理旅游对消费者的独特满足功能。

调研:

您为什么去大理?结果:

1、大理什么都有。

2、武侠(金庸)

什么都有新“风花雪月”多元化丰富性各取所需身之自由自在武侠天龙八部成人童话解放的渴求自我中心自我个人崇拜成为伟人的欲望为所欲为心之自由自在

综上,消费者对大理旅游的独特需求,和大理旅游对消费者的独特满足功能——非“逍遥”二字不能涵括(一)庄子著作《逍遥游》,有仙风道骨、清静无为、自由自在的味道,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哲学意味,且与旅游直接相关。

(二)《洞仙歌》(《天龙八部》第32回目录)“且自逍遥没谁管”,极其精准地描绘出旅游、居住、 生活在大理的最生动、最突出的感受,是对 “风花雪月”的最佳阐释,是消费者对大理旅游的需求和利益的最佳诉求。

(三)回顾大理历史民俗传说故事,点点滴滴都在阐释着“逍遥”的概念:

22位皇帝中有9个禅位出家,淡薄名利,何其逍遥!

东山将军与白姐错换鞋子,神仙,何其逍遥!

三道茶,一茶三味,何其逍遥!

每处山水都有一个爱情神话,纵情山水,何其逍遥……!

如果能找到一个词准确地概括大理所有的风情景观、人文历史,同时又能带给消费者丰富的消费联想和感受,那一定非“逍遥”二字莫属!

南诏至大理国500年来无内战、高人雅士、选胜登临、呤诗作画、赏花品茗、把酒临虚、笑谈英雄、皇帝出家、僧道还俗、神仙、六教九流、共处一方、高手乍现、来去无踪……逍遥哉!

(四)将严肃文化与通俗文化、商业文化结合,“逍遥” 可指游山玩水、琴棋书画、可指吃喝玩乐,可指修仙成道,也可指声色犬马。必须反映大理品牌资产所具特有的意境——妙香国的仙境、古王国的悠远、武侠小

说的瑰丽、风花雪月的浪漫、山水城市的诗意、东方瑞士的和美、西南敦煌的丰富、础石木雕的天工、银苍玉洱的神奇。

必须反映出大理所特有的气韵——有神仙气、有人间气、有自然气、有文化气、

有武侠气、有爱情气。

非“逍遥天下”四字所不能涵括!

综上:“逍遥、江湖”二词符合大理的旅游格调:雅俗共赏、人神共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味味皆全;风情、人情、爱情、侠情情情动人,可赏、可玩、可见、可闻,风花雪月,完全之美,逍遥江湖!

“逍遥、江湖”使“风花雪月”与《天龙八部》水融,可以说“风花雪月”就是武侠小说要营造的主要氛围——这一借势,可以说精准恰当、力沉势大。

1、 与丽江的区别:原始圣洁,荡涤心灵——风花雪月,逍遥自在!

与中甸的区别:超凡出尘,不食烟火——悠游江湖,吃喝玩乐!

2、 “风花雪月”与《天龙八部》的密切联系,可以说“风花雪月”是武侠小说营造的主要氛围。

以下内容摘自《天龙八部》章回目录,由此我们可看出武侠小说中浓郁的“风花雪月”的情调:

第一部:玉壁月华明;马疾香幽;崖高人远;谁家弟子谁家院;无计悔多情;换巢鸾凤;

第二部: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千杯男儿醉;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昔时因;今日意;

第三部: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若星;塞上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莽苍踏雪行;

第四部:且自逍遥没谁管;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梦里真真语真幻;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胡涂醉,情长计短;解不了,名缰系嗔贪;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

第五部:念枉求美暮,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

小结:第二回合整合了消费者需求、大理旅游特色功能和天龙八部借势需要,三位一体,得出理念设计的下半句:

逍遥天下

至此,就完全从理念(定位)上,勾勒出大理旅游无可替代的品牌个性和核心广告语

——风花雪月,逍遥天下

第二层策划是什么呢?叫做营销策划,当时这个定位出来后,我们拍电视广告来宣传这个新的定位,在大理苍山的顶上取景,拍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苍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象棋盘,做了一千多平米,水泥浇灌的。我就跟他们市长讲:“象棋不适合大理,大理是一个王国,你的文化是贵族文化,是阳春白雪,而不是下里巴人。在中国文化里象棋是下里巴人,围棋才是阳春白雪,是贵族运动,所以你们应该把这个象棋盘改成围棋盘”。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是什么呢?金庸写《天龙八部》,里面写了一盘棋,叫珍珑棋局,写的也是围棋。而且金庸是大理荣誉市民,他本身是业余围棋三段,他不会下象棋,所以也从来不写象棋。

这样一来众多因素都指向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做成一个围棋盘,做成之后干什么呢?我让他们搞一个 “苍山论剑”,请世界围棋第一高手李昌镐,到这个地方来下一盘棋,通过新闻事件引爆苍山。

20__年我们策划的这件事情,在20__年1月份做成了,感通旅游索道有限公司的老板吉小东,以及旅韩中国棋手芮乃伟夫妇一起邀请到了李昌镐,在苍山大棋盘进行了一次韩国国手赛。李昌镐还在苍山上亲手种下纪念树。

通过这个事件,低成本、高效益的营销,全中国的媒体全都聚焦到这里,一下就把大理推到了世人面前。事后,李昌镐被授予了大理荣誉州民的称号,这个待遇还高过了金庸先生,这是一个事件行销,属于营销策划。

第三个策划叫产品策划。刚才提到,大理当时面临一个问题,每年游客人数有300万,而且它的游客量比丽江还多100万,但它的旅游总收入比丽江还要少,为什么呢?因为大理留不住人,游客过夜就走。而丽江却可以让人们停留3到5天。这样旅游总收入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

怎么留住游客这很关键。而产品策划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为大理做了三个产品策划:

第一个是,大理的下关市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它离大理旅游古城差不多有二十分钟的车程,大理的旅游全部发生在古城,跟下关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很可惜,如何发挥出下关的作用来呢?

其实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在旅游中可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什么呢?叫做“蝙蝠侠”。“蝙蝠侠”的角色就是晚上出来活动,下关就是要扮演旅游的夜间功能,因为游客来旅游他是多元化消费,不止是来旅游观光。他是吃喝玩乐,全方位消费。古城承载不了的现代化夜生活消费的内容,你下关就可以作为重点来打造的。因此下关应该与古城进行错位发展,可以在下关打造一个夜生活的中心,这样把游客的钱在晚上把它掏出来。

这个事情20__年也做成了,下关在人民广场旁建了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叫奥林大厦。是昆明的一个开发商按照我们的策划理念去做的,招商很成功,肯德基在中国第一次下四线城市、下地州,就是到下关。这个地方是一个综合性的商业形态,有超市、KTV、有酒吧、有夜总会、有茶室等,这样呢就扮演了一个夜间把游客的钱掏出来的一个功能。

第二个产品策划就是“洋人街”。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人去过大理洋人街。20__年我去的时候洋人街只是一条狭窄的小街。我当时就提出一个观点:洋人街“名大于实”,名气很大,产生的生产力很小,容纳不了那么多游客,我们应该紧挨着洋人街多做几条商业步行街,使洋人街纵向横向拓展,变成一个旅游小镇,而不仅仅是一条小街道。这样就能充分释放洋人街这个品牌的生产力,可产生出几十倍的效益来!

后来,也是到了20__年,根据我们的策划,政府指令开发商在洋人街的中段开发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步行街项目,这个项目还是我做的命名,叫“新洋人街”,最近另一侧正在开工,又是一个新的洋人街。到现在,原来洋人街不仅横向做了两个大项目,还在纵向进行了延伸,现在的洋人街,比原来长了两倍多!

第三个产品策划是艺术家创作基地。针对大理旅游景点留不住人的现象,我们提出“让人来留住人”的策略。因为大理这个地方雪山碧海、青瓦白墙、入诗入画,加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引导艺术家到这里搞创作,设立自己的工作室,这样一来吸引成规模的艺术家群体长期停留在大理,在大理形成一个类似北京三里屯的艺术家创作基地。通过这些艺术家群体来吸引游客,让他们参与到大理旅游中来,成为大理旅游的一个重要元素。

具体做法是这样,对艺术家和文化人及知名人士到大理投资创业,给于优惠政策和优先扶持,一般采用“前店后宅,租售并举”的方式,即艺术家、文化人和知名人士优先租赁或购买铺面、房屋,临街的房屋和院子用来做自己的酒巴或工作室,背街的房屋用来居住或留给主人。

到现在为止,这个策划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不仅王菲、李亚鹏、杨丽萍等知名人士在大理建造私人别墅,还有大量的 国内及港澳台文化人及艺术家,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和酒巴,我在20__年就曾在洋人街的最上端一个香港工程师开的酒巴里呆过一个晚上。如此一来,大理形成了成规模的艺术家创作基地,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与之交流并停留下来。

第四层策划是商业魔式策划。当时大理旅游集团刚刚成立,缺乏资金和运作机制,怎么办呢?我告诉他们,我们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大理苍山洱海之间有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除了苍山洱海之外,还有四个国家级的旅游景点:三塔(是云南旅游的标志),蝴蝶泉、三月街和天龙八部影视城,因此其土地是极为宝贵的。

但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不允许搞房地产开发的。光靠旅游收入又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把旅游和地产开发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我们通过旅游盘活升值城市资产的核心目的。

为此,我们结合大理旅游的实际,策划了旅游配套性开发的思路,大理旅游需要二次创业,需要升级换代,就需要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说白一点就是能让游客留下来,怎么留?当时的大理古城没有象样的酒店,人群不分高低,只能住在几十块钱一晚上的老房子里,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因此,必须开发五星级酒店,通过优越的住宿环境,让中高端游客能够留下来;要吸引高端游客留下来,还需要有高尔夫球场、温泉度假区、商务别墅和私人别墅,因此,这些项目都必须作为现代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配套来开发,这样一来,就把这些项目作为旅游配套性项目规划出来,以旅游开发的名义进行土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