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务活动

商务活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商务活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务活动范文第1篇

主要原则:

商务伙伴之间的关系是个人关系,您必须花时间与墨西哥人建立个人关系。墨西哥人不会与自己不了解的人做生意。同时,需要时常与合作伙伴保持联系。

初次联系

一般来说,初次联系通常是通过邮件或电话。在墨西哥,级别(jerarquía)与地位(estatus)仍然十分重要。确保您是与即将做出决定的人联系,同时应保证与您处于同一级别的人进行商务谈判。

问候

身体接触与礼貌对于赢得墨西哥人的理解与信任必不可少。对于商务男士来说,通常应该给予对方真诚的握手,时间与欧洲国家相比更长一些。一旦双方关系转变为友谊,应当在握手后,再给予彼此一个短暂的拥抱。

当遇到一位女性商务伙伴时,握手是正式和适当的商务礼仪。一些女士会将身体靠近你,表示让你亲吻她的脸颊,这时候,您应当在她一侧脸颊上留下一个浅浅的吻,记得只需留下一个。

如何介绍

在墨西哥,大部分人的姓名构成拥有3个或更多:姓氏,由父姓和母姓共同组成。当您写一封信或一封电子邮件给商务伙伴时,墨西哥人通常会写下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第一个姓氏,以及自己第二个姓氏的大写字母作为缩写。而口头上称呼,通常只使用名字和第一个姓氏。

同时,职业称谓非常重要,记得了解或询问您商业伙伴的职称,同时在谈话中称呼他如“博士”“教授”“工程师”“学士”,加上他的第一个姓氏。

商务关系

墨西哥人总是面带微笑和亲切的。因此,在开始正式商务谈判前,有必要对商务伙伴展示出真正的兴趣,简短地谈论家庭(非常重要)、时间和国家(对墨西哥表现出认同感)。同时,墨西哥人习惯用“你”来称呼,他们会向您询问是否可以用“你”来称呼。

如果你收到商务伙伴邀请您去他的家里做客或其他非正式约会,这是建立个人伙伴关系的绝佳时机。不建议在这种会面上谈论和生意有关的事宜。

根据墨西哥的社会传统,很难对别人说“不”。所以有时候“是”并不意味着真的是肯定答复。

礼物

赠送礼物在墨西哥商务关系中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细节。应当避免赠送过于昂贵的礼物,以免让合作伙伴感到尴尬。

商务沟通

通常来说,商务沟通会选择使用电子邮件,但最终签署不会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墨西哥人偏爱在签署生意时,看着对方的眼睛。

墨西哥的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许多商务人士也会讲流利的英语。但墨西哥人更欣赏努力讲西班牙语的外国人。

着装礼仪

通常来说,墨西哥的商务着装比欧洲许多国家更为正式。

在金融业,穿西装并佩戴领带是普遍的商务着装。而在农产品行业则较为宽松,穿着牛仔裤、衬衫与夹克是合适的着装。

女性的着装应当优雅并且保守。推荐女性穿着定制西装套装或简单的连衣裙,同时化妆、穿着高跟鞋,并使用香水。

商务活动范文第2篇

商界人士所进行的洽谈,又称商务谈判,它是最重要的商务活动之一。洽谈的含义,是指在商务交往中,存在着某种关系有关各方,为了保持接触、建立联系、进行合作、达成交易、拟定协议、签署合同、要求索赔,或是为了处理争端、消除分歧,而坐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讲座与协商,以求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妥协。因洽谈而化学元素行的有关各方的会晤,便称为洽谈会。

按照常规,商务洽谈一向被视为一种利益之争,是有关各方为了争取或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地进行了讨价还价。因此,在洽谈中,如欲“克敌制胜”,那就不可能不讲究洽谈的谋略。

与此同时,大家也应当看到,大凡正规、正式的洽谈,都是很注重礼仪的。绝大多数正式的商务洽谈,本身就是按照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既定的礼仪和程序进行的庄重的会晤。在商务洽谈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既要讲谋略,又要讲礼仪。倘若只讲谋略而不讲礼仪,或是只讲礼仪而不讲谋略,都不会有助于洽谈的成功。

以下,将从商务礼仪,尤其是会议礼仪的角度,来具体讨论一下洽谈会的有关事项,即洽谈会礼仪。一般来说,洽谈会礼仪主要体现在洽谈的筹划与洽谈的方针等两大方面。它们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共同决定着洽谈会的成功。下面所介绍的洽谈会礼仪,主要涉及的便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洽谈的具体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不管商界人士面对的是何种形式的洽谈,都有必要为此而充分作好准备,以求有备无患。

商界人士在为进行洽谈而着手准备时,重点要在技术性准备和礼仪性准备这两个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为商务洽谈而进行的技术性准备,是要求洽谈者们事先充分地掌握有关各方的状况,了解洽谈的“谋篇布局”,并就此而构思、酝酿正确的洽谈手法与洽谈策略。否则,商务人员在洽谈中就完全可能会是“两眼一抹黑”、目标不明、方法不当、顾此失彼、功败垂成。

商界人士在准备商务洽谈时,应当谨记如下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客观的原则。所谓客观的原则,意即在准备洽谈时,有关的商界人士所占有的资料要客观,决策时的态度也要客观。

占有资料要客观,是要求谈判者尽可能地取得真实而准确地资料,不要以道听途说或是对方有意散布的虚假情报,来作为自己决策时的依据。

决策时的态度要客观,是要求谈判者在决策时,态度要清醒而冷静,不要为感情所左右,或是意气用事。

第二,预审的原则。所谓预审的原则,含义有二:其一,是指准备洽谈的商界人士,应当对自己的谈判方案预先反复审核、精益求精;其二,是指准备洽谈的商界人士,应当将自己提出的谈判方案,预先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或主管人士审查、批准。

虽说负责洽谈的商界人士拥有一定的授权、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或是“先斩后奏”。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洽谈者可以忘乎所以、一意孤行。在洽谈之前,对自己的方案进行预审,既可以减少差错,又可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使方案更臻完美。

第三,自主的原则。所谓自主的原则,是指商界人士在准备洽谈时,以及在洽谈进行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鼓励自己、鞭策自己,在合乎规范与惯例前提下,力争“以我为中心”。

坚持自主的原则,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调动有关的商界人士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有所表现;二是可以争取主动权,或是变被动为主动,在洽谈中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位置。

第四,兼顾的原则。所谓兼顾的原则,是要求商界人士在准备洽谈时,以及在洽谈过程中,在不损害自身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地替洽谈对手着想,主动为对方保留一定的利益。

有经验的商界人士都清楚,最理想的洽谈结局,不应当是“你死我活”、“鱼死网破”,而应当是有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照顾,亦即达成妥协。在洽谈中,为对手留下余地,不搞“赶尽杀绝”,不但有助于保持与对手的正常关系,而且会使商界同仁对自己刮目相看。

在技术上为洽谈进行准备的时候,洽谈者应当争取作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洽谈者应当知己知彼。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的这句至理名言,对洽谈者准备洽谈也有一定的教益。在洽谈之前,如能对对手有所了解,并就此有所准备,则在洽谈之中,洽谈者就能够扬长避短、避实就虚,“以我为长,击敌之短”,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洽谈对手的了解,应集中在如下方面:在洽谈对手中,谁是真正的决策者或负责人;洽谈对手的个人资讯、谈判风格和谈判经历;洽谈对手在政治、经济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背景情况;洽谈对手的谈判方案;洽谈对手的主要商务伙伴、对头,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演化;等等。

其次,洽谈者应当熟悉程序。谈判桌不比战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一套,对于洽谈来讲是行不通的。虽说洽谈的经验需要积累,但是因为洽谈事关重大,所以它往往是不允许人们视之为儿戏,不允许人们在“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下仓促上阵:

从纯理上来讲,洽谈的过程是由“七部曲”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的。它们是指探询、准备、磋商、小结、再磋商、终结以及洽谈的重建等七个具体的步骤。在其中的每一个洽谈的具体步骤上,都有自己特殊的“起、承、转、合”,都有一系列的台前与幕后的准备工作要做,并且需要当事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

因此商界人士在准备洽谈时,一定要多下苦功夫,多作案头的准备工作,尤其是要精心细致地研究洽谈的常规程序及其灵活的变化,以便在洽谈之中,能够胸有成竹、处变不惊。

最后,洽谈者应当学习洽谈策略。商界人士在进行洽谈时,总的指导思想是平等、互利,但是这并不排斥努力捍卫或争取己方的利益。事实上,任何一方在洽谈中的成功,不仅要凭借实力,更要依靠对洽谈策略的灵活运用。

在商务洽谈中,对于诸如以弱为强、制造竞争、火上烧油、出奇制胜、利用时限、声东击西等策略,任何行家里手都不会不清楚,但是至为关键的“活学活用”,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而这一点,却正是商界人士自己必须做到的。

比如,在洽谈时,应当何时报价,就是一个策略性极强的大问题。如果想要先入为主、羸得主动权,那么率先出价是可行的。要是不明就里,指望以逸待劳,后发制人,那么则不妨后于对手报价。仅仅就此而论,单纯地讲先报价好,还是后报价对,都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就事论事,才可以分出优劣。

洽谈的礼仪性准备,是要求洽谈者在安排或准备洽谈会时,应当注意自己的仪表。预备好洽谈的场所、布置好洽谈的场所、布置好洽谈的座次,并且以此来显示我方对于洽谈的郑重其事以及对于洽谈对象的尊重。

在准备洽谈时,礼仪性准备的收效虽然一时难以预料,但是它绝对必不可少。与技术性准备相比,它是同等重要的。

我方正式出席洽谈的人员,在仪表上,务必要有严格的要求和统一的规定。男士一律应当理发、剃须、吹头发、不准蓬头乱发,不准留胡子或留大鬓角。女士应选择端正、素雅的发型,并且化淡妆,但是不许可作过于摩登或超前的发型,不许可染彩色头发,不许可化艳妆,或使用香气过于浓烈的化妆品。

在仪表方面,最值得出席洽谈会的商界人士重视的是服装。完全可以这样讲:由于洽谈关系大局,所以商界人士在这种场合,理应穿着传统、简约、高雅、规范的最正式的礼仪服装。可能的话,男士应穿深色三件套西装和白衬衫、打素色或条纹式领带、配深色袜子和黑色系带皮鞋。女士则须穿深色西装套裙和白衬衫,配肉色长统或连裤式丝袜和黑色高跟或半高跟皮鞋。

有时,在谈判桌上,常常会面对这样一些人:男的穿夹克衫,牛仔裤、短袖衬衫、T恤衫,配旅游鞋或凉鞋;女的则穿紧身装、透视装、低胸装、露背装、超短装、牛仔装、运动装或休闲装,并深身上下戴满各式首饰,从耳垂一直“武装”到脚脖子。这身打扮的人,留他人的印象,不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不重视洽谈、自以为了不起,就是没有一点教养。

根据商务洽谈举行的地点的不同,可以将它分为客座洽谈、主座洽谈、客主座轮流洽谈以及第三地点洽谈。客座洽谈,即在洽谈对手所在地进行的洽谈。主座洽谈,即在我方所在地进行的洽谈。客主座轮流洽谈,即在洽谈双方所在地轮流进行的洽谈。第三地点洽谈,即在不属于洽谈双方任何一方的地点所进行的洽谈。

以上四种洽谈会地点的确定,应通过各方协商而定。倘若我方担任东道主,出面安排洽谈,一定要在各方面打好礼仪这张“王牌”。人们常说:“礼多人不怪”,其实在洽谈会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洽谈会的台前幕后,恰如其分地运用礼仪,迎送、款等、照顾对手,都可以赢得信赖,获得理解与尊重。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在洽谈会上主随客便,主应客求,与以“礼”服务实际上是一回事。

在洽谈会上,如果我方身为东道主,那么不仅应当布置好洽谈厅的环境,预备好相关的用品,而且应当特别重视礼仪性很强的座次问题。

只有在某些小规模洽谈会或预备性洽谈会的进行过程中,座次问题才可以不必拘泥。在举行正式洽谈会时,则对它不能不予以重视。因为它既是洽谈者对规范的尊重,也是洽谈者给予对手的礼遇。

举行双边洽谈时,应使用长桌子或椭圆形桌子。宾主应分坐于桌子两侧。若桌子横放,则面对正门的一方为上,应属于客方;肯对正门的一方为下,应属主方。若桌子竖放,则应以进门的方向为准,右侧为上,属于客方;左侧为下,属于主方。

在进行洽谈时,各方的主谈人员应在自己的一方居中而坐。其余人员则应遵循右高左低的原则,依照职位的高低自近而远地分别在主谈人员的两侧变坐。假如需要译员,则应安排其就座于仅次主谈人员的位置,即主谈人员之右。

举行多边洽谈时,为了避免失礼,按照国际惯例,一般均以圆桌为洽谈桌来举行“圆桌会议”。这样一来,尊卑的界限就被淡化了。即便如此,在具体就座时,依旧讲究有关各方的与会人员尽量同时入场,同时就座。至少,主方人员也不应在客方人员之前就座。

在洽谈的一般过程中,双方人员的态度、心理、方式、手法等等,无不对洽谈构成重大的影响。

商务礼仪规定,商界人士在参加洽谈会时,首先要更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且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洽谈表现。这就是所谓洽谈的方针。谈判方针的核心,依旧是一如既往地要求洽谈者在庄严肃穆、剑拔弩张地洽谈会上,以礼待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具体来说,它又分为以下六点:

洽谈的第一点方针,是要礼敬对手。礼敬对手,就是要求洽谈者在洽谈会的整个过程中,要排除一切干扰,始终如一地对自己的洽谈对手讲究礼貌,时时、处处、事事表现得对对方不失真诚的敬意。

在洽谈过程上,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都始终坚持礼敬对手,无疑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在今后的进一步商务交往中,还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即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调查结果表明,在洽谈会中,能够面带微笑、态度友好、语言文明礼貌、举止彬彬有礼的人,有助于消除对手的反感、漠视和抵触心理。在洽谈桌上,保持“绅士风度”或“淑女风范”,有助于赢得对手的尊重与好感。

与此相反,假如在洽谈的过程中,举止粗鲁、态度刁蛮、表情冷漠、语言失礼,不知道尊重和体谅对手,则会大大加强对方的防卫性和攻击性,无形之中伤害或得罪对方,为自己不自觉地增添了阻力和障碍。

洽谈的第二点方针,是要依法办事。在商务洽谈中,利益是各方关注的核心。对任何一方来说,大家讲究的都是“趋利避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则会“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虽则如此,商界人士在洽谈会上,既要为利益而争,更需谨记依法办事。

所谓在商务洽谈中应当依法办事,是要求商务人员自觉地树立法制思想,在洽谈的全部过程中,提倡法律至尊。洽谈者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办事,惟其如此,才能确保通过洽谈所获得的既得利益。法盲作风、侥幸心理、铤而走险、目无法纪、都只会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有一些人在实践中,喜欢在洽谈中附加人情世故。它如果是指注重处理与对手的人际关系,争取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与尊重,那么则是正确的。假若指的是要在洽谈中搞“人情公关”,即对对方吹吹打打,与对手称兄道弟,向对方施之以小恩小惠,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这是小农意识在作怪,而且无济于事。因为人情归人情,生意归生意,任何有经验的商界人士,都是不会在洽谈会上让情感战胜理智的。在洽谈中,过多地附加人情,甚至以为此重点,实在是误入歧途。说到底,犯了这种错误的人,是没有法制观念,而且不懂得应当怎样做生意。

洽谈的第三点方针,是要平等协商。洽谈是什么?洽谈就是有关各方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讨价还价。由此可见,洽谈实际上是观点各异的各方经过种种努力,从而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共识或一致的过程。换言之,洽谈只会进行于观点各异的有关各方之间,所以假如离开了平等协商,成功的洽谈便难于设想。

在洽谈中要坚持平等协商,重要的是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求洽谈各方在地位上要平等一致、相互尊重。不允许仗势压人、以大欺小。如果在谈判的一开始有关各方在地位上便不平等,那么是很难达成让各方心悦诚服的协议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洽谈各方在洽谈中要通过协商,即相互商量,求得谅解,而不是通过强制、欺骗,来达成一致。

在洽谈会上,要做到平等协商,就要以理服人。要进行洽谈,就要讲道理。要以理评理、无理找理、说理坚持一成不变。这样的话,就容易“自成一说”,说服对方。

洽谈的第四点方针,是要。有一位驰名世界的谈判大师说过:“所谓洽谈,就是一连串的不断地要求和一个又一个不断地妥协。”他的这句大白话,肯定会有助于商界人士深化对洽谈本质的理解。

在任何一次正常的洽谈中,都没有绝对的胜利者和绝对的失败者。相反,有关各方通过洽谈,多多少少都会获得或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大家在某种程序上达到了妥协,彼此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经验的商务人员都清楚,有关各方既然同意坐下来进行洽谈,那么在洽谈桌上,就绝对不可以坚持“一口价”,一成不变,一意孤行。否则就是作茧自缚、自欺人人。原因十分简单,在洽谈桌上,有关的一切议题,都是大可一谈的。

在洽谈会上,妥协是通过有关各方的相互让步来实现的。所谓相互让步,意即有关各方均有所退让。但是这种相互让步,让不等于有关各方的对待让步。在实践中,真正的对等让步,总是难以作出的。在洽谈会上所达到的妥协,对当事的有关各方只要公平、合理、自愿,只要尽最大程序维护或争取了各自的利益,就是可以接受的。

洽谈的第五点方针,是要互利互惠。上述之所以反复地强调:最理想的洽谈结局,是有关各方达成了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妥协。说到底,就是要使有关各方通过洽谈,都能够互利互惠。

在商务交往中,洽谈一直被视为一种合作或为合作而进行的准备。因此一场商务谈判的最圆满的结局,应当是洽谈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各取所需,都取得了一定成功,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商务洽谈首先是讲究利益均沾、共同胜利的。如果把商务洽谈视之为“一次性买卖”,主张赢得越多越好,甚至要与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争取以自己的大获全胜和对手的彻底失败,来作为洽谈会的最终结果,则必将危及与对方的进一步合作,并且使社会上对己方产生“心狠手辣”、“不能容人”的恶劣印象。

因此,商务人员在参加洽谈会时,必须争取的结局应当是既利己,又利人的。现代的商界社会,最讲究的是伙伴、对手之间同舟共济。既要讲竞争,又要讲合作。自己所获利的利益,不应当建立在有害对手或伙伴的基础上,而是应当彼此两利。对于这种商界的公德,商务人员在洽谈中务必应当遵守。

洽谈的第六点方针,是要人事分开。在洽谈会上,洽谈者在处理己方与对手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必须要作到人与事分离,各自分别而论。

在洽谈中,要将对手的人与事分开,是要求商界人士与对方相处时,务必要切记朋友归朋友、洽谈归洽谈,对于二者之间的界限不能混淆。

正确的认识,是应当在洽谈桌上,大家彼此对既定的目标都志在必得、义不容情。因此,既不能指望对手之中的老朋友能够“不忘旧情”,良心发现,对自己“手下留情”,或是“里通外国”,也不要责怪对方“见利忘义”,“不够朋友”、对自己“太黑”。

业已明言:商务洽谈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人与人的战争,因此商务人员对它应当就事论事,不要让自己对洽谈对手主观上的好恶,来妨碍自己解决现实问题。

商界人士在洽谈会上,应当理解洽谈对手的处境,不要对对方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是一厢情愿地渴望对方向自己施舍或回报感情。

同理,商界人士在洽谈会上,对“事”要严肃,对“人”要友好。对“事”不可以不争,对“人”不可以不敬。不然的话,商务人员要是在商务洽谈中“小不忍则乱大谋”,那可就怪不得旁人了。

商务活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价值观;对外贸易

一、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创造中的关键因素。在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在对词汇的理解和表达的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商务活动往往会涉及到时间的确定,而不同语言中,对于“明天”的理解则有所不同。“明天”在中文中意为“今天的下一天”,在英文中为“tomorrow”,意为“thedayaftertoday”,与中文意思基本一致;而在西班牙语中为“man軌ana”,尽管它也有同中文与英文一样的意思,但是在同西班牙语母语者交流时,它往往意味着“不是今天的近期的某个时间”。因为对“明天”这一时间概念理解的不一致,在确定会议安排、任务布置、计划制定等的时候,就会出现误解。例如,商务活动中往往涉及到对某些观点、计划、措施等进行表态,而不同语言中,对于如何表述“同意”的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中国人在表达同意时,会面带微笑,礼貌地点头,并回答“好”,“可以”等,但如果把这种知识迁移到中日谈判中,则可能会出问题。因为,日本人十分注重礼仪,往往会在听清对方陈述的时候,面带微笑,礼貌地点头,并说“はい”。这样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表达“同意”的方式是非常相似的,但从表达的意思来看,日本人的表达仅仅是为了说明他们已经听清楚了相关表述,并未有“同意”的意思。另外,语言的高效沟通离不开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眼神接触和说话时机等的帮助。然而由于商务活动中往往还涉及到大量的电子邮件往来,这就需要发送者力求语言的准确使用,避免语言空洞、乏味和词不达意等。随着国际间经济往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国际贸易商务活动中的参与人员国籍呈多样化发展,非母语交流日渐频繁。如果无法选择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增加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甚至影响商务合作的进一步推进。

二、价值观差异

商务活动范文第4篇

[关键字] 礼貌原则商务活动金钥匙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跨国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商务活动因涉及语言、商务知识、交际技能、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知识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商务活动中礼貌得体、不卑不亢是商务活动成功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指在交际活动中,把礼貌信念及他人的信念表达提高到最大限度,而把有损于他人的信念表达减到最小限度。具体来说,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下面笔者试从六条语用礼貌准则探讨其在商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一、得体准则的运用

得体准则的内容是: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表达,尽量多让别人得益。在跨国商务活动中,如何把握好得体准则是十分重要的。得体的使用语言必须考虑到社会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在某一语境中最礼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另一语境中不一定妥当,可能显得过于礼貌,也可能不够礼貌。因为礼貌是有级阶性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文化背景,考虑双方的受益与吃亏程度,来确定礼貌的级阶。否则很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一封直截了当的业务信件写给一位美国商人很可能是成功的,而写给一位日本商人则可能是失败的,就因为它那直率的语气对日本人来说十分不得体。

另外,在业务洽谈过程中,常常需要了解对方的生产设备、技术情况、产品质量及信用等情况,对这些不宜直接询问而又必须知道的信息提出疑问时,为表示尊重与礼貌,同时也为自己一时的冒昧留下回旋的余地,可在问句后加上“if I may ask”。如:But how are you going to pay for your imports, if I may ask?如果不加“if I may ask”,对方很有可能认为你瞧不起人,认为他们付不起帐。

二、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的运用

慷慨准则的具体内容是:减少利己的表达,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这就是要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背景、困难与愿望,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扩大对方的利益。对方会因此产生获益的感觉,符合商家获利的心理。例如:We do not keep stocks but are willing to have the cashmere jumpers specially made for you.这句话中的“specially”一词的运用,使人感到卖方为买方的得益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使买方明显看出了卖方对双方交易做出的努力,同时也呈现出了卖方的诚意。由此可见,在跨国商务活动中应多采用“对方态度”,少采用“自我态度”。这样在为对方着想的同时,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例如: We have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the 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air.这句话就其本身无懈可击,而且还表达了一个可喜的事实。从语用礼貌原则来看,其不足之处是说话人的角度侧重了自我而不是对方。若将其改为“You can choose from a very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the 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air.”这样既强调了有各式各样的冬季服装可供选择,又强调了听话者的得益。同时还显得直接、亲切。

三、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的运用

赞誉准则的具体内容是:减少对他人贬损的表达,尽量多赞誉别人。一般来说,谁都愿意听到赞美的话语。在商务活动中,真诚合适的赞誉在满足对方心里的同时,还有利于缩短双方的距离、融洽气氛、容易达成共识,使商务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最终取得成功。但要切记赞美要真诚、适当;切忌虚情假意、言过其实。对不同个性的对象,要采用不同的赞美方式。如:We’d like to cooperate with you because of your high ability. We heard that the business transacted through you last year amounts to more than $.....这里通过对对方生意额的具体数字的描述,表达了对对方业绩的肯定和能力的赞美,使赞美令人信服。

另外,在商务活动中,当发现对方有错的时候,尽量避免直接批评的表达。如:We have found out that you are delinquent with regard to your amount by $3.”此句中用“delinquent”来指责对方犯的错误,肯定会使对方感到不快,交易很难顺利进行下去。显然“delinquent” 这种直接指责的词是不恰当的;若改为:your amount shows small deficit of $3. 这样不直接指责、给对方留有面子的表达会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使交易进行下去。

四、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的运用

谦逊准则的具体内容: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赞誉自己。谦逊具有级阶性,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接受的谦逊度是不同的。过度的谦逊有可能会降低你能力的可信度,对方会认为与你合作无利可图,必败无疑,因而会贻误商机,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所以说过度的谦逊是十分不明智的。

五、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的运用

一致准则的具体内容是:减少自己与别人观点不一致的表达,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在商务活动中双方的利益和意见总有不同或冲突,在一致准则下,应该先肯定双方的相同意见,然后再提出分歧。例如:We appreciate the good quality of your shoes, but unfortunately your prices appear to be on the high side even for shoes of this quality. We regret that at these prices we cannot place an order…... May we suggest that you make some allowance on your quoted prices so as to introduce your goods to our customers? 这是买方对报价的回复,目的是要求卖方给予价格折让。虽然对价格有异议,但是首先提及与对方认同的看法,肯定了鞋的质量高,然后才提出分歧。这样能使卖方易于接受不同点,然后自然地提出了折让请求,大大提高了继续对话和交易的可能性。

六、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的运用

同情准则的具体内容是: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在商务活动中,关键是要表示出自己与对方共同的心情,要喜别人之喜,忧他人之忧。例如:

A. We have your letter of May 8th in which you say that the goods you ordered on April 1st have not arrived.

B. We regret to learn from your letter of May 8th in which you say that the goods you ordered on April 1st have not arrived.

句子A使人感到冷淡和漠不关心,而B则符合同情准则,使人感到对方与自己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双方不会产生心理隔阂。

商务活动范文第5篇

所谓展览会,对商界而言,主要是特指有关方面为了介绍本单位的业绩,展示本单位的成果,推销本单位的产品、技术或专利,而以集中陈列实物、模型、文字、图表、影像资料供人参观了解的形式,所组织的宣传性聚会。有时,人们也将其简称为展览,或称之为展示、展示会。

展览会,在商务交往中往往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甚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可以现身说法打动观众,为主办单位广交朋友,而且还可以借助于个体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式,使有关主办单位的信息广为传播,提高其名气与声誉。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商界单位都对展览会备加重视,踊跃参加。

展览会礼仪,通常是指商界单位在组织、参加展览会时,所应当遵循的规范与惯例。在一般情况下,展览会主要涉及展览会的分类、展览会的组织与展览会的参加等三个方面的大问题。现分别对其介绍如下:

首先,展览会的分类。严格地讲,展览会是一个覆盖面甚广的基本概念。细而言之,它其实又分作许许多多不尽相同的具体类型。要开好一次展览会,自然首先必须确定其具体类型,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定位。否则,很可能就会出现不少的漏洞。

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来看待展览会,往往可以对其进行不同标准的划分。按照商界目前所通行的会务礼仪规范,划分展览会不同类型的主要标准,一共有下列六条:

其一,展览会的目的。这是划分展览会类型的最基本的标准。依照这一标准,展览会可被分作宣传型展览会和销售型展览会等两种类型。顾名思义,宣传型展览会显然意在向外界宣传、介绍参展单位的成就、实力、历史与理念,所以它又叫作陈列会。而销售型展览会则主要是为了展示参展单位的产品、技术和专利,来招徕顾客、促进其生产与销售。通常,人们又将销售型展览会直截了当地称为展销会或交易会。

其二,展览品的种类。在一次展览会上,展览品具体种类的多少,往往会直接地导致展览会的性质有所不同。根据展览品具体种类的不同,可以将展览会区分为单一型展览会与综合型展览会。单一型展览会,往往只展示某一大的门类的产品、技术或专利,只不过其具体的品牌、型号、功能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化妆品、汽车等等。因此,人们经常会以其具体展示的某一门类的产品、技术或专利的名称,来对单一型展览会进行直接的冠名,比如,可称之为“化妆品展览会”、“汽车展览会”等等。在一般情况下,单一型展览会的参展单位大都是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因此这种类型的展览会不仅会使其竞争更为激烈,而且对于所有参展单位而言不啻为一场公平的市场考试。综合型展览会,亦称混合型展览会。它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同时展示多种门类的产品、技术或专利的大型展览会。与前者相比,后者所侧重的主要是参展单位的综合实力。

其三,展览会的规模。根据具体规模的大小,展览会又有大型展览会、小型展览会与微型展览会之分。大型展览会,通常由社会上的专门机构出面承办,其参展的单位多、参展的项目广,因而规模较大。举办此类展览会,要求一定的操作技巧。因其档次高、影响大,参展单位必须经过审报、审核、批准等一系列程序,有时,还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小型展览会,一般都由某一单位自行举办,其规模相对较小。在小型展览会上,展示的主要是代表着主办单位最新成就的各种产品、技术和专利。微型展览会,则是小型展览会的进一步微缩。它提取了小型展览会的精华之处,一般不在社会上进行商业性展示,而只是将其安排陈列于本单位的展览室或荣誉室之内,主要用劲教育本单位的员工和供来宾参观之用。

商务活动范文第6篇

在任何情况下,工作人员均不得对观众恶语相加,或讥讽嘲弄。对于极个别不守展览会规则而乱摸乱动、乱拿展品的观众,仍须以礼相劝,必要时可请保安人员协助,但不许可对对方擅自动粗,进行打骂、扣留或者非法搜身。

第三,要善于运用解说技巧。解说技巧,此处主要是指参展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向观众介绍或说明展品时,所应当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体而论,在宣传性展览会与销售性展览会上,其解说技巧既有共性可循,又有各自的不同之处。

在宣传性展览会与销售性展览会上,解说技巧的共性在于:要善于因人而宜,使解说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要突出自己展品的特色。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注意对其扬长避短,强调“人无我有”之处。在必要时,还可邀请观众亲自动手操作,或由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现场示范。此外,还可安排观众观看与展品相关的影视片,并向其提供说明材料与单位名片。通常,说明材料与单位名片应常备于展台之上,由观众自取。

商务活动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商务活动方式;贸易模式;契约模式;投资模式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企业这个概念的界定,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数量标准如企业雇员人数资产额和销售收入等方面来进行界定。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就制造业而言,美国一般把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称为中小企业;欧盟规定雇员人数在不超过250人,或年产值不超过4000万欧元,或者资产总额不超过2700万欧元且不被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持有25%以上股权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我国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对以下行业的中小企业做了详细的界定。见下表:

二、企业商务活动方式的分类和概念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企业自身的战略部署,通过这种战略安排,企业将产品、技术、人员和其他资源转移到市场。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方式分为三大部分:出口模式、契约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

1、出口模式即生产企业在母国国内组织生产,然后把产品出口到国外销售。出口方式分为直接出口、间接出口、补偿贸易和合资经营。

2、契约模式,即根据许可证协议,许可人把无形资产使用权授予被许可人,供后者使用特定一段时期。作为回报,许可人将从被许可人那里获得特许权使用费。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发明、配方、工艺、设计、版权以及商标等。

3、投资进入模式是指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投资主体在海外投资兴办企业,以取得国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为特征的投资行为。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为:维护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维护与发展垄断优势;获得国外自然资源;降低产品成本;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获得信息;对外转移污染。

三、国际商务活动方式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而影响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选择,确定本企业的进入模式要综合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各种因素都在不断的变化,也正是这种动态性使得中小企业国际商务活动方式的确定成为一个需要反复斟酌筛选以确定最优进入方案的复杂博弈的过程。

(一)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对进入模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很多时候从战略角度可以影响中小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决策。(1)国际化动机的影响。企业一般会结合自身的全球化目标,选择相应的商务活动方式。如以市场开发为目的的企业往往可以借助本国或东道国的经销商打开市场;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中小企业往往采取收购兼并的方式进行。(2)竞争战略的影响。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的中小企业为追求成本优势往往采用规模化生产,把生产地选择在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这种企业往往采取出口等贸易式进入模式;选择差异化或集中一点战略的中小企业为保持自己的差异性往往采取研发投资和销售投资等控制性较强的进入策略。(3)品牌战略和渠道战略的影响。结合"是否海外生产",品牌战略、渠道战略和生产地战略可组合成多种进入模式。

2、国际经营的经验

企业国际经验包括企业对于目标东道国的经营经验企业对该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经验以及企业在其他国家经营的经验。一般状况下来说,企业的国际经验不足时,企业就会为了减少风险,而选择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

3、企业自身的资源

如果企业规模越大,自身拥有的资源越多,企业就越愿意并可以为进入国际市场付出更大的风险,愿意选择投资进入模式,相反,当企业规模较小,拥有较少的资源时,企业更愿意选择风险较少的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

4、企业产品

产品的比较优势体现在本企业产品的质量、设计、款式、包装比其他同行业的企业产品在这些特性方面有优势,正是这种优势,使得企业在市场中与其它企业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反映在国际竞争方面就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拥有高比较优势的企业会在市场上赢得较高的市场份额,赢得较高的利润,在选择企业的进入方式时有较宽泛的选择余地,与其他普通产品相比,该企业的产品的比较优势仍然可以保持,能够在东道国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会选择采取高投入的进入方式。

(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因素,不受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管理决策、内部运营控制的影响,但是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生极大地影响,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1、国家环境

本因素中主要涉及东道国环境因素以及母国环境因素。东道国是企业选择进入的国家,东道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各方面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进入该国以及用哪种方式进入该国。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贸易政策、该国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国际政治风险。东道国若限制外商拥有股权比例、政府政策的不连续、社会暴力活动猖獗,社会治安较差;往往会限制外商对外直接投资办厂,中小企业一般会选择出口产品这种贸易式进入方式;文化因素主要考虑两国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语言,,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要充分考虑到两国的文化差异。较大的文化差异通常会产生较高的管理成本,企业一般会选择贸易进入模式。法律因素通常指东道国的法律健全程度、稳定状态以及关于跨国贸易的法律规定。

2、市场环境因素

市场环境因素可以体现在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市场的要素供给状态以及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来共同决定进入方式的选择。

市场需求可以看出本企业产品的欢迎程度,为满足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只有具备发展潜力的市场才能吸引到消费者,才会形成利润,吸引企业进入。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企业绩效紧密相连,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竞争、完全竞争。当本行业属于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企业就比较适合低代价的进入方式,如出口贸易方式。市场的要素供给是指目标东道国能够获得的劳动力、能源以及原材料在质量与成本方面的保障程度以及资金供给的充裕度。由于产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生产要素,因此这些生产要素会间接的影响海外的进入方式。

四、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方式的选择

出口贸易式进入方式、契约式进入方式和投资式进入方式是企业国际化商务活动中逐渐深化的过程。我国的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小、资金少等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实力雄厚的国际大企业那样,从全球战略动机出发,暂时不考虑财务业绩和近期收益,直接采用控制力较强的直接投资办厂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迅速占领目标市场。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在国外立足脚跟,赢得立足之地这一战略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投入少、风险低的贸易进入方式仍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首要选择。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以出口贸易为主要形式。出口模式有自身的优点,如,免除公司在东道国建造生产设施的高额成本; 帮助公司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同时,出口模式还存在很多局限,如:在国外某个地点生产产品的成本可能更低;高额运输成本可能会使出口变得不经济;关税壁垒有可能使出口变得不合适;国外商通常经营本公司竞争对手的产品,因此它们对本公司并非忠心耿耿。

据统计,在轻工业行业中,中小企业出口占总量的80%左右。对 112 家有海外经营业务的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调查中显示:90%以上的企业都是以贸易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的。在以出口贸易为主体模式的基础上,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表现出"浅度"国际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低价格竞争手段

中国中小企业为扩大出口,赢得国外市场份额,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大多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即使中小企业采取低价的竞争方式也会有利润收入。低价竞争遭致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大量反倾销行为。仅2004年上半年,世界贸易组织范围内共有16个成员发起了101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的就有23起,占22.8%,受到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

2、廉价劳动力资源为核心

中国大陆中小企业大部分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在纺织业、非金属物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产业集中了88%以上。这些行业进入门槛低、生产规模小和生产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群相应,大多数采取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不利于产业转型与升级。在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的新形势下,中国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多更激励的竞争和压力,其生存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3、低附加值产品为载体

中国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针对性不强、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技术,在高端市场上不能形成良好的国际竞争力。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不但降低了本企业效益,而且是了中国的资源和能源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我国珠三角地区是服装加工的密集地区,为国际著名服装品牌提供贴牌生产。然而服装加工厂仅仅获得极小的加工费,大部分的收益还是由国外品牌公司获得。

贸易式进入方式是立足于追求短期利润基础上的,虽然能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缓解生存危机,但对海外经营活动的控制力很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难以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外贸市场遭遇低谷、国内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从紧和国际贸易保护抬头,中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实行低价策略和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最容易受到冲击。根据央行的《2008年第3季度5000 户企业调查综述》显示:企业出口订单景气度持续回落,国内订单指数创10 年来最大降幅。出口的下滑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轻工制造业和电子元器件业等,这些行业中集中了大量中小企业。另据中国社科院近期一项针对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倒闭,40%的企业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或者影响较小。而这 20%的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拥有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余金花,赵仁康,程南洋.中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制度困境[J].江苏商论,2006,(5).

[2]张一弛,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J].经济科学,2001,(4).

[3]孔新川.中小企业国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2

商务活动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活动 非言语行为 语用语境理论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46-02

一 引言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研究者们日益关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非言语行为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事实上,在实际的国际商务环境中,许多优秀的中国商务人士精读英语语法知识,语言表达流利,但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非言语符号。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有效地使用和理解非言语行为,取决于交际时的语境,因此,本文试着从语用语境视角来分析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二 非言语交际的分类

毕继万教授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以下四大类:(1)身势语,Kinesics;(2)副语言,Paralanguage;(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三 语用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历来都是语用学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语言哲学家及认知科学家等共同关心的课题。各家各派学者都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对语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语境要素进行了归纳,对语境意义进行阐释。经历了从传统的静态语境发展为动态的认知语境,徐思益教授提出了语用语境的两个层面:核心语用语境及认知语用语境。如左图所示。

四 不同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运用

1.身势语

Example 1:

(A is an American, B is a Japanese.)

A: Because of your inferior packing, the article had been badly damaged. So we now file a claim with you for the loss.

B: …(Keep quiet, fidgeting with a pen.)

A: what I mean is that we need you to arrange for immediate dispatch of replacement at the favorable price available.

B:(Put down his pen.)I am sorry for the very inconveniences bring to you.

The Time: after the article was damaged

Place: In the office

Participate: A and B

Purpose: A tries to get claim

Condition: A lodged a claim to B due to the damage

Topic: Claim

In this example, A’s existing assumption that is that B would pay for the loss. B’s fidgeting with a pen conveys B’s upset. Therefore, for B, new information strengthened the existing assumption, a new assumption was developed. We can not infer the information just by using the six core pragmatic contextual elements. Also analyze A’s psychological background in this case. Therefore, gestures can easily be understood by using pragmatic context theory.2.副语言

Example 2:

(A is a businessman from America, B is from Tanzania.)A conversation was made between them in Brussels.

A:Could you please have some coffee?

B:No, thanks, I am full.

A: (After a while)Some coffee?

B:Thanks. Pause a while, I am not hungry.

A:Soon, how about going out to get something to drink?

B:It is too cold outside.

A:Coffee?

B: Pause… OK.

Time: Business time

Place: In Brussels

Participants: A and B

Purpose: To get some coffee

Condition: One asks as the other answers

Topic: Coffee

From the conversation, we can get the information that at the beginning, A and B could not be well understoo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wa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offee. B was from Tanzania where coffee was cultivated. So in his daily life, coffee was a food rather than a drink. However, coffee in America was quite contrary.

3.客体语

Example 3:

Jun Chen worked in one American company that had formal dress code. Being unaware of this. When Jun Chen went to the company for registration, he wore a jeans and a T-shirt. His fellow employees were surprised at his lack of discretion. The boss told him he would wear suits.

The next week, Jun Chen was told to go to a restaurant for dinner. Jun Chen he wore formal suit to the dinner. But to his surprise he found the boss and the clients wore jeans and T-shirts.

Time: On the day Jun Chen went to the company for registration

Place: In the company

Participants: Jun Chen, the boss and his colleagues

Condition: Chen Jun wore a jeans and a T-shirt to the company

Topic: About clothes

From the cognitive pragmatic context, Jun Chen, like many Chinese people considered what clothing to wear was not so important. In other words, how hard you work, and what you are able to achieve to the company are the major concern for most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workplace. But, Jun Chen in America, at this time, of course, he had to know,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4.环境语

Example 4:

An American businessman, Jack, went to Asian for negotiation. He and the CEO of the Chinese company made an appointment to meet at ten o’clock and have lunch together. Jack arrived punctually and waited for the CEO almost half an hour. Mr. Li did not come on time. Jack felt offended. He left without taking the meal. Mr. Li went to the restaurant ten minutes later. He also felt astonished without seeing Jack. When Jack returned to the hotel, he called his stuff to stop the business with Mr. Li. However, Li was also puzzled about Jack’s decision.

Time: Appointment time

Place: Hotel

Condition: Punctually Jack and unpunctually Mr. Li

Topic: An appointment

Purpose: To do the business

Participants: Jack and Mr. Li

After analyzing the core pragmatic elements, Mr. Li and Jack had the different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 Mr. Li’s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was that in restaurant, business could be negotiated. While Jack, who came from the low-context country, considered time could not be divided. So Mr. Li felt puzzled about Jack’s cold response, the communication broke down.

五 结论

通过对非言语交际的四个方面:身势语、副语言、客体语及环境语的分析发现核心语用语境和认知语用语境要素,语用语境理论的这两个层面,可以合理有效地解释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非言语交际的四个方面所传达的信息能在语用语境理论的引导下清晰明朗。核心语用语境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交际者、目的、话题、条件以及认知语用语境要素中的背景知识可以用来剖析国际商务活动中非言语行为所隐含的信息。通过对国际商务活动中交际双方的非言语行为所暗含的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引导交际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毕继万.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