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纯真与练达

纯真与练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纯真与练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纯真与练达范文第1篇

古人讲,“超凡入圣”是指“超越凡俗,进入圣贤的境界”,《景德传灯录》称:“定法斜行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朱子语录》亦有“理会得透,自可超凡入圣”。实际上说的就是个“超然”,寓意人对世事脱离、不介入的状态。话说回来,人生活在社会中,又岂能不介入世事呢。可是,这世事倘无益于人的生命存活,且有害于养生,那就需要更新一种理念,换一种想法,权衡利弊,善待自己。对于老年人说来,这就尤其重要。因为,人对待生存延寿,应奠基于中年,而完善于老年。若老年不珍惜生命,那岂不是前功尽弃?

应该说,人活到古稀之年,已是“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时分,历经沧桑,颇不容易,。如何保持瑰丽晚霞般的美,可寻求的途径恐怕也只有一条,就是“超然”了。

老年人的思维活动,“回忆”是一个主要方面,年轻时的阳刚,中年时的练达,历经的挫折与成就,都时过境迁而不复存在。随着生理的衰退,而引起不可抗拒的心理变化,使得老年人再不可能像青年时那样,以方刚的血气去极目个人的遥远人生;更不可能如中年时那样,以明智的果断去把握多彩的周围世界。这时,老年人如果秉持自尊,就应该心态如常,应情顺理地远离、弃去年轻乃至中年时所追求的美,按照人生的规律去寻求老年时期的美。

纯真与练达范文第2篇

我在十二月的深夜跟一滴透明的水邂逅

一滴透明的水,悬在屋檐下挂在树臂上

寒风的刀子一把把掷过来

它遂露出尖尖的骨头

像我沧桑的脸,从寒冷到寒冷

从软弱到坚强,挺立在大风雪中央

,像我裸呈的胴体

以山峰屹立的姿势

和利刃持续对峙

一滴透明的水从坚韧到坚贞

从信念到信仰,像我在岁月中苏醒的青春

省略了肉体,只剩下骨头

把生活碰得鼻青脸肿――

它肯定是一把握在手中的剑

此刻谁的感受被深深刺痛

像我在黑暗中的歌唱

水骨的存在,比用一块铁

铸造梦想的黄金

更有分量!

红 杏

我还能说什么,第一缕春光,又是你

从阴冷的篱墙中泄出,轻易地刺痛了我们的双眼

――太在意别人的思想和目光了

我们的生命习惯了承受和隐忍不言。竟一直不懂得

活着,短暂的美丽要让灵魂呈现出光亮

坚定地,坚定地,你爬上了篱墙

在世俗的风寒中,把一生的梦幻都倾尽在

绽放的一瞬,教人找不到一丝严冬留下的创伤

你独自亮着,连世界也显得格外灿烂

你的喜悦和热爱都积蓄在你枝头

不断地把幽香向外扩张、延伸,那纯真

而明亮的瞳孔,清澈了谁内心深处的混乱和迷惘

纯洁了谁被红尘的泥泞和肮脏污染了的梦想

我的感动,在经过你时,极深,极远

甚至能触到你那比梦境更遥远的气息

我相信:春天是禁锢不了的

它就植在我们的泪腺里,植在我们的心灵里

这个春天,我还能说什么

那枝超脱的精灵使我沉默

江湖孤客

懂天下事不如懂酒。谁辗转千里

汲口子泉以淬长剑,放胸怀

于大山之颠。那些剑胆与琴肠

如同当年官兵在遵义

一饮而尽的陈年董酒

当利剑锈成寂寞,当背影交付蛮荒

谁在天涯尽头的酒旗下临风而立

看烈马嘶风而去、神鹰笑傲九天

和瓦檐上荣荣枯枯的衰草,愈加思念

沉睡千年的酒魂,那骨堆中挺直的脊梁

流星掠过天际,岁月浮在杯中

世事洞明的学问和人情练达的文章

都随醇浓的夜色远去。迷茫的

江湖孤客,只能束紧披风

就着一壶多情董酒,黯然神伤

进城的麻雀

窗外砖墙上偶尔停足的麻雀,比别的鸟儿

朴素和善良。它们叽叽喳喳的土话

淹没在城市的喧嚣里。远离庄稼和树林

它们被迫学会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如同在异乡劳碌着的兄弟姐妹

竖起风衣领子抵挡孤寂

它们每日飞来遁去,在城市的夹缝中

觅食。天色渐渐暗下来,这些贫穷的鸟儿

依然蹦来跳去,像散落的石子

在混凝土铺砌的地方失去羽毛的光泽

年复一年,它们还是老样子,衣食饱暖

就不忘放声歌唱。它们从不刻意去考虑

幸福的内涵,有时身上掉落两根羽毛

它们也只是短暂地沉寂便振作起来

一对对瘦小的翅膀

把我们眼中的怜悯撕碎

拒绝回家的玉米

告别葱茏的山峦、温暖的阳光和嬉戏的田野

玉米揣着朴素的梦想,跋山涉水来到

陌生的城市。它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大街小巷行走

尽量不去惊扰每一个人前行的脚步

它们知道,要在钢筋水泥地上生根

进入城市挑剔的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们裹紧身子,规规矩矩地在角落中排列着

等待着别人来挑拣。市场里风向摇摆不定

它们为了更好地迎合消费节拍

不得不长成甜的、糯的或者其它类型的

不得不以煮着、蒸着或者烤着自己来适应

它们忍受着那些无奈和悲哀,一言不发

它们踽踽地走在街道上,听着自己的脚步声

如爆玉米花一般在除夕前夜次第响起

眼前不停地晃动着亲人们朴实而期盼的脸

纯真与练达范文第3篇

“这是高三的最后一个周末,她们将没有休息时间,即将进行魔鬼式的复习训练和大轮考。”这是她们来说的。她们来了,来看看我,心中有种想念,有许多话压在心中已久,想来叙叙。

三年说不长也不短,说不快也不慢,就这样,一页一页的向前翻阅,残存在心里的往事,也像刷新微博一样在刷新着,每时每刻都在更新。

她们说:“初中毕业,我们的‘老班’(班主任)随她们的毕业也毕业了(班主任调任另一个单位)。”我回想,确实是这样,难为她们能忆起这些,感谢她们又在另一个地方,我们再次相遇。把她们这三年的酸甜苦辣叙给我,让我们来分享她们的喜、怒、哀、乐,让我来见证,也让我来思索。三年了,她们在新的学校,遇到了终生难忘的恩师,也遇到到了同窗苦读的好友。我也三年了,在新的单位,在不断适应,一路滚爬摸打,有喜有忧,喜忧参半。也可以说是在人生的另一个驿站,遇到了一些有缘人,从中收获工作的快乐,收获着友谊,不偏不倚,走着自己的路。

六年前,矮矮的她们,洗脸梳头都要我们每天提醒,穿衣搭配是否合体都要我们指指点点,课堂上坐姿都要随时予以暗示,做饭生熟都要家长操心,作业每天都要我们去督促。甚至不知道今天她们会是什么样子的她们,每天只知道疯玩,嗨歌,一路歌声不断,做饭过程中的歌声和炒菜声夹杂在一起,一同演绎着做饭的滋味,和饭一齐咽下。只要谁能逃过老师的眼睛,就是万幸。只要看到崇拜的偶像,不惜一切的去模仿,课余时间戴着耳机听《我的好兄弟》,下课分享老师口头禅,给老师起绰号的她们,如今变化很大,长高了,长胖了,会把自己拾掇的干净利落,也会通人情世故,人情练达,更有自己的思想。既有内涵,又有外延。能在高三快毕业的节骨眼上想起昔日的“老班”,并践行约见,来解读她们的心中不会忘记的那份纯真,实乃用心良苦。

说呀!谈呀!才觉时间是那样苦短,一转眼一个下午就结束了,她们即将离开,踏上返校的路途。说不完的生活轶事,道不尽的学习乐趣,班上的谁谁打工去挣大钱了,谁谁上技校学到了好手艺,正在开办公司,谁谁是校园“十佳青年歌手”,谁谁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谁谁学习进步很大,今年最起码能上“二本”……说着说着,感觉她们像打开话匣子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才发觉她们因学习时间吃紧,常时间没这样痛快过,话题像决堤的水,无边无际,漫延开来。

我心里思索,孩子们这三年,没少受苦,难得一天放松心情,让他们放开心思,尽情的说,尽情的讲,尽情的笑,排解这段时间中的苦闷与酸辛。我也在不停的回忆,不停的在反思,不就是做了三年的“老班”吗?给她们的记忆中能留下多少美好印象?传道授业者,平凡人也,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上,对孩子们多一点关怀,多一点付出,就能唤醒她们的沉睡的记忆。后来的实践证明发现对孩子的关心是多么重要。她们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你付出多少,她们就会收获多少。当时她们没觉察,随着阅历的增加,时空的错落,若干年后会发现,昔日的“老班”,不管是为生计也好,还是为工作也吧,感觉是那样无私无念,随时就在她们身边。后来,身边缺少这种温情,很无助,很凄惨。谁对谁错,在当时不重要,若干年后自有评说。你把她们当孩子,投入人文关怀,当时会觉得婆婆妈妈,令她们很反感,后来就会变成她们的美好回忆,是她们永远忘不掉话题,也是随时间的流淌而变的越来越清晰的画面。孩子年少懵懂,至少不要把她们当作机器人,凡事必须听你的指令,这样容易拉大和孩子们间的距离,使她们没回忆的价值,苍白了她们的生活,苦了她们的情感,伤了她们的自尊,也淡了为师之道。所以,为了让“师者,参照物也”更具有时代意义,启迪我们今后的为师之路,不要抛弃对学生关照的每一个细节,不要吝啬对她们的每一次掌声与微笑。

纯真与练达范文第4篇

气质代表色――橙色:兴奋,惊喜。星爷总是将快乐带给你,在你伤心绝望时,塞给你一个希望的橙子。

代表作品:《功夫》、《少林足球》、《千王之王2000》、《行运一条龙》、《喜剧之王》、《算死草》、《大内密探零零发》、《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唐伯虎点秋香》等等等等

点评:他是20世纪华语影坛的最后一个神话,他笑的悠悠,票房也稳稳。放诸华语影坛,也只有周星驰的名字,才能真正担当票房号召力的保证。不管他本人如何解释自己没想穿那件思想的外衣,内地的学子们就是一口咬定他是最懂中国人的幽默大师。他创造的流行语、眼神和动作,已渗透到新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周星驰不扮大英雄、大人物,他只演小人物。我们跟在星爷后面,一起挖掘快乐的资源……

后劲指数:

NO.2刘德华

气质代表色――金色:拥有荣誉,背负使命,久经考验,不愧时代的纯金天王。

代表作品:《十面埋伏》、《英雄》、《无间道》、《阿虎》、《大块头有大智慧》、《孤男寡女》、《暗战》、《瘦身男女》、《旺角卡门》等

点评:从影二十二年,拍片超过100部,他将偶像魅力和角色塑造融为一体。就是这样的人气,就是这样的演技,就是这样帅一辈子。做人无可挑剔,演戏精益求精。当同时代的群星一颗颗如流星殒落时,他留下来坚守阵地,充分显示其王者风范。在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的低谷期,他献上了《孤男寡女》、《暗战》、《瘦身男女》等救市之作,身居票房前列,香港电影――“没他不行”。

后劲指数:

NO.3:梁朝伟

气质代表色――银灰色:灰色意味着一切色彩对比的消失,他一靠近颜色就会获得不同的生命。

代表作品:《2046》、《无间道》、《英雄》、《天下无双》、《东邪西毒》、《花样年华》等

点评:谜一样的男子,拥有穿越时空的深邃眼眸。他三次折冠金像奖,更是戛纳影帝。在王家卫的电影世界里,他深切地爱,狡黠地逃。银幕内外的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他沉敛的演技使他本人和他的电影同时拥有了别样的空间。梁朝伟的灰调子如此神奇地赋予了他票房的魔力。

后劲指数:

NO.4 张柏芝

气质代表色――粉色:收获光荣,迸发魅力。24岁的年龄,惊人的成绩,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代表作品:《喜剧之王》、《星愿》、《白兰》、《钟无艳》、《大块头有大智慧》、《忘不了》等

点评:这是一个与古典、优雅等词汇绝缘的女子,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征服一代叛逆新人。家庭背景、大难不死、绯闻天后……所有非常人所能承受的一切,铸成了今天魅力自信的她,虽然年轻,却已经有了些厚度。并非经历了世事沧桑,而是天才不经意地迸发于每个角色。终于,她手捧金像,得到认可。其实,这个女孩子天生就是吃这行饭的,而且注定比别人做得更好。

后劲指数:

NO.5 郑秀文

气质代表色――紫色:知性,舒适,睿智地漫步在白领喜剧的大道上。

代表作品:《嫁个有钱人》、《龙凤斗》、《瘦身男女》、《百年好合》、《魔幻厨房》、《钟无艳》等

点评:她是近年香港电影中一位无法忽略的女星,她是低迷多年的香港电影市场的“票房灵药”。她自然流畅的演技,充满了现代都市女子的自信和智慧;她是轻松搞笑的王牌天后,能在最生活化的表演中流露出都市小女子的内心百态;她没有让人惊艳的美丽,可日常生活的迷糊和对爱情的坚定赋予了她独特的可爱气质。她是现代都市女子的爱情代言人。

后劲指数:

NO.6 TWINS

气质代表色――黄色:快活,温和,恰似春天的阳光照射着你,温暖,亲切。

代表作品:《千机变》、《古宅心慌慌》、《一碌蔗》、《常在我心》、《新扎师兄之青年干探》、《恋上你的床》等

点评:两个少女,出道5年,N张唱片,一年5部电影……肆意的青春呀,那叫一个飞扬。千万不要讲Twins的坏话,否则立刻会被FANS的口水淹死。阿SA和阿娇,一个纯真无邪,一个妩媚娇艳,她们像是一对顽皮可爱的天使,又像是具有魔法的精灵;她们挥洒青春,肆意张扬,将魔力带入到电影,你会随着她们一起快乐和感动。

后劲指数:

NO.7:成龙

气质代表色――红色:他的热情和他健康的形象一起点燃了影迷的激情。

代表作品:《新警察故事》、《尖锋时刻》、《飞龙再生》、《玻璃樽》、《A计划》、《福星高照》、《醉拳》等

点评:讲国语,穿唐装,他是功夫绝顶的武术高手,他是耀眼夺目的国际巨星,他将惊叹与欢笑留给观众,他把名字印刻在星光大道,他传奇般的艰辛经历和练达人生让我们满怀敬意。他的影片拥有全球化的市场,他的影迷更是遍布全球。顶着昔日的光环,他从好莱坞回归香港影坛,重振雄风!铮铮铁骨,龙的传人,他是我们心目中永恒的大哥。

后劲指数:

NO.8:谢霆锋

气质代表色――黑色:不羁和神秘,是这个少年偶像带给时代的风格。

代表作品:《特警新人类》、《新警察故事》、《玉观音》、《新扎师兄之青年干探》、《中华英雄》等

纯真与练达范文第5篇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与杜甫合称“李杜”。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生于中亚碎叶城。四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李白生性豪放,喜游历,好交友。二十岁只身出川,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安陆(今湖北安陆)、应山。后居太原、长安、济宁时创作了大量诗篇,遂誉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举荐被玄宗召入宫中,供奉翰林。后因权贵谗言,于天宝三、四年(公元744、745年)间被排挤出京,在江淮一代盘桓。安史之乱次年参加永王李幕府。不幸因李与肃宗争夺地位兵败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近贵州境内)。幸途中遇特赦。晚年漂居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李白一生经历,可谓怀才不遇,飘零不定,虽受帝王赏识,却始终没有介入政治的核心,其个性飘逸放旷,且率直纯真,好友知音颇多,诗文誉满九州,为后世所推崇。

李白的书法成就因其诗名远盛而不为人注意,其实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诗书皆然。唐孟綮《本事记》中描述:“玄宗名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后八字充分表达了李白擅书的情景。黄庭坚在《山谷内集》卷二十六《题李白诗草后》中说“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由此可见李白擅长行草。至晚唐及宋时,人们以得到李白的墨迹为荣。“李翰林墨,人争宝之”。正因此,宋时有一制赝专家葛蕴(字叔忱)曾借李白之名作假。黄庭坚《山谷集》云:“李翰林醉墨乃葛叔忱赝作,以尝其妇翁诸苏,果不能别。葛叔忱翰墨迹亦能度越诸贤。”实际上,李白草书来自张旭一脉,深得张氏真传。明解缙《春雨杂述――书学传授》说:“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受张旭的影响,李白的书法品位较高,才气、豪气、仙气聚于书作中。世传李白擅舞剑,随歌随舞,作书时、击剑时的豪壮之气就会自然而然地聚于管锥毫尖,写出书作字字豪壮,凛然之气,不可侵犯。“我本楚狂人”的豪言加上性格“落落不羁束,喜与酒徒纵饮”(《宣和书谱》语),使其书法神气皆备。李白云游访道,乐此不彼。“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这种更寥廓、更自由的精神境界对于书法所起的通补是显而易见的。李白和唐代草书大家贺知章的关系尤为密切。《送贺宾客归越》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与张旭的诗文《猛虎行》中云:“世人每道张旭奇,胸藏风云世莫知。”由此可见,李白与他们俩亦师亦友,时下交往中经常论及书法。看来他擅长行书和草书应该是受张、贺二人的共同影响。即便如此,以李白出众之才,亦必不肯拘拘于某一家数。其师法张、贺,当是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以己意己才发之。

李白流传后世的书迹极为稀少。《宣和书谱》录入的只有五帖。行书帖《太华峰》、《乘心帖》和草书帖《岁时文》、《咏酒歌》、《醉中帖》。另外有《访贺监不遇帖》、《送贺八归越帖》、《与刘尊师帖》、《月下帖》、《楼虚帖》、《天若不爱酒帖》、《处世若大梦帖》。碑刻方面有《天门山铭》、《象耳山留题》(见于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以及历代法帖重摹的碑刻几种。可惜,这些都没有流传下来。而今我们能见到的唯一墨迹珍本就是《上阳台帖》。

此帖草书五行25字:“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此帖宋时入内府,有宋徽宗题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高八寸八分,横一尺一寸九分,白麻纸卷装,历代书画论著如《吴氏书画论》、《装余偶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续集》、《石渠宝笈初编》等书都有著录。

据考证,此帖写于开元至天宝初年(公元724744年)之间,太白初入京师任职翰林期间于唐宫“上阳台”写下。时年太白四十初度,英伟练达,精力充沛,与贺知章等文臣相邀,登上阳台。凭栏远眺,感盛世之实,兴致盎然,于是挥毫成书。统观全帖二十五字,用笔纵任自在,婉转流畅,自然道利, 快疾美健,字字苍劲骨立,姿态万千。帖中偶见颠草那种逆笔涩势、连绵加绕,体态奇峭狂放之神韵。然全帖笔力雄健,字体大小错落。随意所之,不拘泥笔墨旧道,而恰似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观全帖气势超迈,飘然潇洒,时时隐见太白那种直欲脱却旭之藩篱另辟蹊径的创新之气。这与元代郑杓《衍极》所说的“太白得法无法”相吻合。宋徽宗曾赞誉“字画飘逸,豪气雄健”,元代张晏也赞道:“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志,高出尘寰,得外物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此作引首有清高宗弘历题签“青莲翰墨”字样,此帖的前面有赵佶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帖末有精美跋文:“常作行书‘乘心踏月,两人酒豪,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李白的才情和气质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令人称颂的高度。明代书论家丰坊在《书诀》中论到题署时说:“颜公为优,太白次之,君谟又次之。”可见李白能题署大字,并且其艺术水平仅次于善作题署的颜真卿,而比善作题署的蔡襄还高一筹。据传河北蓟县名胜独乐寺的观音阁题额款署被认为是太白真迹。

李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在唐代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甚至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李白和张怀推动了盛唐时期独立书风的形成。从太宗到武周时期,书坛一直被崇王之风统治者。张怀的《书断》面世直接将矛头指向孙过庭。李白于天宝年间五载所作《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高唱出了“兰亭雄笔安足夸”,首次以轻蔑的口气否定了众人眼中的偶像王羲之,继而在《草书行歌》中喊出:“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李白和张怀联合打倒了在李唐书坛飘扬了一百多年的王羲之这面大旗,显现出独特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建立盛唐新书风奠定了基础。稍后的怀素、韩愈也批评王羲之的书法俗不可耐。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人打破了初唐以来对王羲之的迷信和崇拜为,为树立了艺术创新的观点,以开创新的书风时代为己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纯真与练达范文第6篇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在班级开展了“我喜欢,我阅读”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并注重在以下五个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创设课外阅读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以身垂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教师的以身垂范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是小学生,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启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根据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自主阅读质量。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学生们的心。我顺势启发引导阅读漫画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学生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与课堂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启发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启发引导阅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启发引导阅读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写作能力变得有趣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搭建展示阅读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纯真与练达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江苏省;高考作文;自主命题;语文教学

一、高考作文命题,要基本反映高中作文教学的方向和走势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可以反映高中生读、思、理解和写作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帮助高中生具备完整的思想体系,并提高写作水平。对于每一个高中生来说,他们三年苦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作为高考大项的语文课一直以来备受重视,而语文课中分量最重的单项题目就是作文题。因此,高考作文历年来都是考生关注的焦点。

从2004年开始,江苏省开始了高考作文自主命题,这符合本省考生的实际情况,也是人性化高考的体现。最初的几年自主命题,都是以“话题”作文作为主流,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话题是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主线,要求考生作文;2005年则是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在延续几年的话题作文之后,又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如,2010年是以“绿色生活”为题目作文,2011年则是以“拒绝平庸”为题目作文。

前期的话题作文,优势在于话题范围广泛,立意空间自由,利于考生发挥个人特长和水平,写出极具特色的文章,而缺点是话题往往抽象、不具体,容易出现五花八门的作文,不利于阅卷和评析。而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命题作文过于死板,难以激发考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总之,透过江苏省历年的自主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考作文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风向标和指挥棒,要想发挥先锋和正确指引作用,符合高中教学的基本精神,切合高中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切不可脱离实际,超越主体。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必须反映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方向,要对高中作文教学给出正确示范和指导。

二、高考自主命题要引领高中作文教学走向自由化、生活化和开阔化

上文已经提及,高考作文的分量之重,让每位考生都对作文的写作百倍重视。所以,如何命题,使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是摆在命题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另外,命题的基本精神是要对以后的高中作文教学有所指引和帮助。透过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情况,可以看出,命题的范围不一而足,主题和效果也不一致,社会反映有褒有贬,总是难以做到让所有人满意。

无论如何,自主命题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淖,要回归生活和本源,把学生的实际写作应用能力作为作文考核的重点。如2012年江苏省作文题目为“忧与爱”,此题立意新巧,反映了基本的社会美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个命题也是对以后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指引,就是要把学生的生活化情趣和自由化写作能力培养出来,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开阔自己的眼界,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感受美丽的事物,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类似的命题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还包括,要把应用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中心,而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而强加的训练、技巧写作等。要让学生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至高境界,切不可为了迎合命题口味而改变写作模式,那就丢失了写作最本分和精髓的纯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在既定的写作范围内,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自然就可以“妙笔生花”。

三、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人性化和质朴化的文风

作文是一项语言应用的艺术,目的是为了服务生活,而不是为了炫技和展示。江苏省的自主命题作文,应该起到对日后本省高中作文教学“率先垂范”的作用,要给予教师和考生以正确的指引,使他们认识到作文的本质是生活和务实。只要热爱生活、积极思考,并勤加练习,写好高考作文并不是难事。反之,如果总想着搬古弄今、玩弄文笔,不踏踏实实的思考和领悟,那么要想真正提升写作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

高考作文是考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展示语言素养和人文修养的舞台,考生的成败取决于个人语言积累和文字运用的能力。对于高中作文教学来说,要把握住“文如其人”的要点,教育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要加强平时的人文修养,注意积累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优质的“文学营养”。

对于江苏省的自主命题而言,命题的情况每年都有变化,因此,对于江苏省高中作文教学,就要做到应时而变,与时俱进,把握住社会热点和焦点话题,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作文教学和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应用水平,让他们成为语言文字的应用者和指挥者。

参考文献:

[1]姚毅.提高作文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1(2).

[2]姬云飞.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学刊,2010(10).

[3]王鹏.培养积累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0(1).

[4]颜泽胜.浅谈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天地,2009(17).

纯真与练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婴宁;女性视角;“自我”与“他者”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花意象则寓含着丰富文化密码。杨义《中国叙事学》说:“叙事作品之有意象,犹如地脉之有矿藏,一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的矿藏。” [1] (P267)花的语意,除草木开出的“精华”之义外,还可泛指能开花供观赏的草本、木本植物;有由其美丽、脆弱依附于草木、不能经风雨之自然特性引申出来的比喻义,即美女或女子。《婴宁》中,蒲松龄将花与婴宁处处映衬,是将女性与花相比附的文学无意识决定的创作倾向。因此,婴宁与花的美学关系也应在此两意中领悟。未嫁之前,有婴宁处皆有花,花与婴宁交相辉映,此时,花有“精华”之义,美丽自然的花朵是山野婴宁的美丽纯真之象征。而面对王生时,婴宁之“捻花”、“种花”,则是婴宁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对男性依附性地位的无意识体认和有意识自我拯救。花,是婴宁的镜像,从自我到他者。古代传统文化语境中,女性的笑,因涉嫌性感和性主动而受到文化的规训,“男虽贱而为阳,女虽贵而为阴” [2] (P171),“哭”属于阴性,意味着示弱、委屈、渴望爱,因此,能让男性以强者的姿态介入两性的关系,“哭”被建构成女性的文化特质。《红楼梦》的“还泪”神话是男性对女性被文化规训的弱者特质先验式的理解。与男性作为强势性别应该控制眼泪的文化规训相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获得了哭的合法性,女性的哭既是一种他者话语的表达,也是自身被压抑生命的宣泄和悲悼,婴宁从“笑”、“不笑”到“哭”的历程,是女性被男权社会规训后的“自我”沦陷和“他者”形象浮现的历史象征。

一、婴宁的身份体认和自我拯救:从山野之花到庭院之花

(一)女性与花的镜像关系

由于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身份地位,女性自己也加入了奴化征服女性的队伍,号称“女教”经典的《女诫》、《内训》、《女论语》和《女范捷录》自觉地构建着“贤妻良母”、“贞妇烈女”的封建社会的女性文化。因此,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在狭窄的闺阁空间,女性或文学中的女性,往往会认同男性的花喻传统,男性诗词中咏花、叹花、惜花,如果自身是抒情主体,则所咏之“花”并不仅为枝头之花,而多为开花之草木(如《爱莲说》);男性以物言志立自身高格,或表达伤春悲秋之时间流逝之感,家国之痛,更多是为自己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叹惋。女性则以花喻貌,以花开花落寓意青春和爱情的绽放和凋零,咏花时体认、叹惋和悲悼自身的命运。

(二)婴宁的身份体认和自我拯救

蒲松龄的写作就在这样的文学传统和语境中展开,《聊斋》中《葛巾》、《黄英》、《荷花三娘子》、《香玉》、《绛妃》写花妖、花神,花幻化人形而多为女,花之主宰神为女神,体现的就是花与女性的移情、联想、隐喻、象征思维传统。因此,婴宁之与花相亲,是自然之美,亦是人文景观,婴宁之“捻花”、“种花”是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体认和自我的拯救。

1、“捻花”:山野婴宁的待嫁姿态。第一次与王子服见面,婴宁手拈梅花,一笑后弃花枝于地而去,王子服捡起花枝视若至宝。此时,山野婴宁不知人间女性生存之悲剧,因此,面对山野之花,她只知花开之欣喜而无花落之悲叹,关注的只是花开,手捻杏花,念叨的是“看碧桃开未?”山野之花,定然名类繁多,但蒲松龄却只选择了人间之最常见者,婴宁手拈的梅花、杏花,成为待嫁婴宁的隐喻,而“桃花开未”意味着“之子于归”,婴宁势必要离开山野和母亲,“归”于人间的王子服 ① 。

2、“种花”:庭院婴宁的自我拯救。来到王家后,长于山野的婴宁的率性和纯真开始受到挑战面对“伪”的压力,她需要释放自己的真实天性,拯救自己的危机。婴宁化外之境的生存已经完结,“花木四合”的故居已经“庐舍全无,山花零落”。“山花零落”后,“种花”是婴宁对自己面临的社会身份转换进行的认同,也是拯救和释放自己天性的举措。既然已经被“摘”到王家,那么她的选择是什么,等待枯干?还是在新的角色中重生?婴宁的选择是后者,因此,她“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在王家的可种处皆种花,不惜重金求购各种花卉,是她想扎根王家适应社会过人间生活的隐喻,是她的本真天性借以抵抗人间之“伪”的压力的手段,也是她想将王家的空间改造成适合自己天性的空间的努力之外现。木香花可以爬出庭院,婴宁却不可以出墙,王家的庭院取代了婴宁原来的山野空间。开于庭院的繁花,是婴宁在自我沦陷时的抵抗。

二、婴宁自我的沦陷和“他者”浮现:“笑”—“不笑”—“哭”

无论男女,咿呀学语的婴儿期都亦哭亦笑来传情达意。但是在古代儒家思想的文化规制中,根据社会文化的分类原则将男性建构成“阳”性,一切阳性的事物成为男性的文化专属,“笑”属阳性,成为作为强势性别的男性表情特点。日常交际,男性不能“长太息以掩涕兮”,除非为国为民为英雄为知己,即便面对死亡,也要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而“哭”则成为阴性的女性的主要特征,因此,女性的笑被限制到了最小的空间范围和最低声音的限度。《闺门女训》中说“嬉笑人轻贱”,《女小学》中说“笑不露齿”,《妇诫》在解释“妇功”时说“宁心纺绩,不好戏笑”,《女诫》中说“莫高声大笑”。因此,女性“罔不笑,须有时”,如果不顾场合和情景的局限,只知嬉笑,则近乎是“放肆”的“恣语”。

汉以后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男女的主要活动空间有了明确的区分,男性属于公共空间,女性(青楼女子除外)属于私人空间,女性的交际也多局限于私人空间,家庭中的女性与家庭空间之外的男性没有社交的必要。

“墙”是空间分割的标志,“墙内”空间是男性的权力辖区,“墙头”是权力边界的敏感地带。古代社会,男性才有拥有空间和空间辖区内的女性的权力,女性则不能逾越男性的空间。墙外的男性对墙内见闻形声的女性心怀浪漫情愫和欲望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文学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文学作品。东坡《蝶恋花》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元代马致远有杂剧《墙头马上》,《聊斋》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故事。普通女性失去了公共空间活动的自由和权利,使得女性的“笑”的诸种情感表达蜕变成表达性感和好感的方式,故青楼成为“卖笑”和“卖笑”的场所。“墙头”作为空间边界,成为引发男女之间的浪漫或悲剧的敏感地带。

(一)“笑”:婴宁的“恣语”自我

“笑”,是婴宁最丰富最擅长的语言,是她为狐母所生、鬼母所养“言少教诲”、“少教训”、未被封建社会的女规范的“恣语”。她不分场合、不分情景、不分何人,一律以笑示人,想笑就笑,“大笑”、“微笑”、“憨笑”等笑态之丰富,此前文学史上之未见。“笑”是狐女婴宁尽情表达自己情感的渠道、社交的基本方式。她对笑的理解是本质和纯粹的,认为这是快乐友好,会让人开心从而悦纳她。从自在的山野空间到初到王生家中时,虽然婴宁身份已经转换,但是,婴宁以“笑”为社交的主要方式尚未逾越合法空间、未受到道德挑战。因为,婴宁没有跟除王生之外的男人笑。吴生来王家时,婴宁“避入室”,在王母的命令下,婴宁对吴生“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她没有跟深知自身底细的吴生笑,就到了自己的房间。因此,在鬼母、婴宁的山野空间和王生的空间内,婴宁的恣意大笑都被最大程度的接纳了。

在女性的空间限制语境中,女性的空间越界是女性道德越界的表征,因此,西邻子理解空间越界的婴宁的笑,也是越界的。婴宁的空间越界,发生她在攀登到围墙上摘木香花时,被西邻子看见,“凝注倾倒”,婴宁“不避而笑”,西邻子“谓女意已属,心益荡”,“女指墙底下笑而下,西人子谓示约处,大悦。”于是发生了后来的事故。婴宁“避”吴生,大抵与吴生知晓婴宁的身世有关;“不避”西邻子,大概是出于邻里友好。婚后,婴宁对于与王生的房中事能“殊密秘,不肯道一语”,说明婴宁已经明了性的隐私性和专属性。但她不知道“笑”和性之间居然有这样的联系,因此,她的“不避而笑”引起的西邻子的态,在她看来就是对她友善态度的侮辱!之前,婴宁摘木香花时,王母“时遇见,辄诃之”,对婴宁的攀高进行教训。在王家的庭院中,婴宁没有放弃她少女时代的攀高爱好,虽然被王母呵责,她却“卒不改”,她已经因结婚而放弃了她的山野,她渴望在王家的空间内有最大的自由,谁知,在王家空间边沿的攀高而笑也会招来麻烦。婴宁“不避而笑”、“指墙底下笑而下”这两笑都是越界的,但都是婴宁无意和误会的越界。

(二)“不笑”:婴宁话语转型过程中的”失语”

封建社会对女性笑的禁忌其实就是禁忌女性的性主动姿态和诱惑男性。波伏娃在《第二性》说:“女人一开始就存在着自主生存与客观自我——‘做他者’的冲突。人们教导她说,为了讨人喜欢,她必须尽力去讨好,必须把自己变成客体;所以,她应当放弃自主的权利。” [3] (P263)面临西邻子事件的严重后果,王母的教训,婴宁认识到,“过喜而伏忧”,必须“做他者”,否则,她将会失去自己最爱的王生,也会让鬼母失望。于是她“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婴宁笑声的消失,是她终于向现实社会的妥协,也是她符合天性的自我表达的“失语”。

(三)哭:婴宁在“他者话语”中悲悼和认同“他者”身份

古代儒家文化尤其扼杀女性主体性,女性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于女子而言,最大的事莫过于爱情与婚姻,春秋时可以私奔不禁,汉代就难能自己做主了。女性的身体自由被儒家文化制约,因此有“离魂”故事。“哭”之于女性,这种合法的情绪宣泄模式,从文化心理而言,也是女性对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地位的悲悼和宣泄。从古至今的哭嫁风俗就是女性这种悲情的仪式化呈现 ①。

但明伦以男性视角来看婴宁,评婴宁之“不笑”曰:“笑已成功,何必复矣”,认为婴宁利用笑达到了让王家亲友悦纳自己的目的,可以不必再“憨笑”了。西邻子事件后,婴宁转变了以笑为人间生存的策略,代之以“不笑”,“不笑”是她面对女性困境作出的选择,而“哭”,从作者的男性视角来看,是“我婴宁”经历西邻子事件后的“不笑”期、终于习得了人间女性传情的主要渠道。但我们从女性视角审视,却发现这是婴宁身份意识觉悟后的悲悼,也是她适应男权社会、建构自己身份、使用“他者话语”的真正开始:

一夕,对生涕零。异之。女哽咽曰:“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异心,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婴宁“涕零”、“哽咽”着说出的这段话,研究者少有注意,或者仅从婴宁懂得了孝道角度予以阐释 ①,人们多关注婴宁“笑”、“不笑”的象征内涵,婴宁的“涕零”、“哽咽”,其实混含着复杂的情绪,有感激、有委屈、有悲楚、有怜惜、有渴望。“涕零”、“哽咽”以及后文中对鬼母尸体的“抚哭哀痛”,是婴宁对过往自由生活的祭奠,是婴宁跟过去告别、建构自己符合当时社会语境女性身份的开始,是婴宁由自然法则进入社会法则、由自由少女变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的沉痛的、象征性的仪式。

1、为自己的女儿身份而哭

(1)哭自己为狐母所生。狐在中国早期为祥瑞之征,相传大禹之妻就是九尾狐涂山氏,而汉代以后,狐精的祥瑞地位一去不返,成了、狡诈、祸国殃民的代名词。婴宁为狐母所生,当她使用了母亲遗传给她的“特异功能”之后,造成了西邻子死亡的严重后果,西邻翁到县宰处告发她的“妖异”。她明白了人间对有法术的狐狸的不待见,她终于明白她父亲“病瘠死”后,狐母希望父亲的家人能够收留她,所以将她“绷卧床上”,“家人尽见之”,却没有人管她。父亲死后,狐母自己常来照顾女儿,但父亲的家人还请“天师符黏壁间”,于是狐母只得将婴宁带走,送给鬼母抚养。

原来由于母亲的异类身份,自己从出生开始,在人间就是不受欢迎的。狐母留给自己的血缘不是人间认可的,在人间,如果她不隐藏起狐性,她将被看做妖异。她能重回人间,并且得到王家这样的好归宿,全是因为鬼母的精心安排。

(2)哭自己的女性身份。在人类历史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社会生存权则处于劣势。因为女性在婚姻中被交换,陪嫁风俗使男性成为家族势力壮大、财产增加的力量,而女性则使家族财产遭到损失、从而削弱家族势力的祸患,因此控制女性成活率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存在过 ① 。清朝人口增长很快,不少女婴出生时就遭溺弃 ② 。

跟鬼母相伴的岁月中,婴宁并不知晓这些。原来很多女孩子在来到人间时,就是不受家庭欢迎的,不少女婴来不及看清父母就被溺弃。物伤其类,因为明白了自己儿时未被鬼母收养前的悲惨境遇,婴宁对与自己一样生理性别的女婴寄予了深深同情,因此,她希望王子服能帮助她,承担起一个类似秦氏儿子的责任,将父母合葬并历年祭扫,让生女者看到女孩对于父母养生送死责任的担当,从而使轻视女婴、溺弃女婴的社会风气有所转变,女孩的命运也许就会变得好一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婴宁的泪水,也为被父母溺弃的女孩而流。

西邻子事发,婴宁被讼,居然是王生而不是她自己出堂,因为她没有这样的政治权力。婴宁认识到:女性不仅没有男性的空间自由,也没有男性的政治权利,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并且婴宁领悟到,自己没有经济权利即财产权。“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4] (P461),女性须“三从”,因为女性的一切都在她亲近的男性的庇护之下,因此,女性只能以“四德”来顺应男性的需求,并因此得到男性的庇护。

她明白了女性应该以弱示人,她因鬼母事有求于王生,未言先涕零,是因为婴宁认识到,鬼母必须跟父亲合葬,但是作为女儿,自己居然没有能力去直接做到这一点,这个权力和能力属于男性。所以她哭着跟王生诉以实情,并恳请帮助:“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她的哭,是为身为权利薄弱的女人而委屈,也是让身为男人的王生怜而爱之,从而助之。她知道,这是身为弱者的女人的生存之道。

2、婴宁为鬼母而哭

在王生的帮助下,婴宁“于荒烟错楚中,指示墓处,果得媪尸,肤革犹存”,婴宁“抚哭哀痛,舁归,寻秦氏墓合葬焉”。面对鬼母的遗体,婴宁“抚哭哀痛”。蒲松龄借“异史氏”之口说婴宁“凄恋鬼母”,似乎说狐女婴宁有了人伦亲情、生离死别的情感,其实,从女性角度解读,婴宁的“凄恋”的“抚哭哀痛”有着更为复杂的意味。

(1)感激之哭:婴宁领悟了鬼母的付出和关爱。婆婆在西邻子事件发生后教训她,说如果县宰糊涂,“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被婆婆这样训斥后,婴宁才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鬼母那样疼爱自己。婴宁明白了鬼母对她的独特付出和关爱。并且婴宁还应该领悟到,鬼母为她选择王生,还另有一番深深的护犊之意。原来她能有今天,全是鬼母所赐。所以她哭着对王生诉鬼母之恩:“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

(2)怜惜之哭:婴宁明白了无子嗣的鬼母之苦。鬼母生前没有生育,去世后,其夫秦氏与狐生“弱息”(鬼母语)女儿婴宁。鬼母辛苦十余年,将婴宁养大,并苦心安排婴宁进入人间生活。鬼母对婴宁之母爱令人动容,也令婴宁为之落泪。但婴宁为之落泪的还有另一层原因,即婴宁已经认识到,女性出嫁从夫,鬼母跟父亲因为“无后”,没有合葬,对鬼母意味着没有家族身份,是个孤魂野鬼!鬼母死后十多年依然为鬼,除了身受养育婴宁的托付之外,就是对身后“无三尺男”(鬼母语)的遗恨所致。

“在这个儒教体系内,女人演变成被施威的对象。女儿们,作为封建社会和儒教体系永远的异乡人和流浪者,没有资格进入契约仪式,没有资格得到父亲的收养。她们属于内宅,也必然嫁入别人的家庭。” [5] (P72)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古代习俗,无后的女性与无后的男性不同,她是永远的外乡人,母亲身份是女性获得社会认同、家族认同的基础,女性不育是“七出”之一,但庶出的子女也被看做正妻的子女,也称正妻为“嫡母”,善待庶出子女,这是不育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在鬼母含辛茹苦抚育婴宁的故事背后,在动人的非血亲母爱背后,折射出男权社会中儒家文化背景下女性的身份困境。

王生帮助婴宁实现了愿望,将鬼母和秦氏合葬,并“由是岁值寒食,夫妻登秦墓,拜扫无缺。”婴宁明白了人间规则,也明白了父母对于自身身份建构的意义。鬼母秦吴氏终于归于“秦墓”,有后人给她“拜扫无缺”了,从此,她就可以成为在天之灵,而非在地之鬼。婴宁也有了自己的父母可以祭扫,在这个坟墓上,她找到了自身身份的人间坐标。

尽管蒲松龄对“我婴宁”心存偏爱,但对于婴宁的“不复笑”、“隐于笑”没觉得有何不妥,只是为婴宁失落的“笑”做出了最好的补偿:“生一子,抱怀中,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这一情节的出现,既为婴宁在王家获得了合法的家族身份,使她不会重蹈鬼母和狐母的覆辙;还彰显了作者真正认同的世俗规则:“笑”的最终文化归属是男性。蒲松龄并未跳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身份地位和行为模式的设定,不可能有现代的女性主义立场。因此,蒲松龄写婴宁,以她天真率性的“出世”为始、以世情练达的“入世”为终。小说结尾,“异史氏曰”的叙事干预传达出蒲松龄对婴宁的评价和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笑”是婴宁的可贵天性,“反笑为哭”的“隐于笑”是婴宁的生存策略。

三、小结

综观自但明伦以来的《婴宁》相关研究,关注“花”与“笑”者最多,研究者关注“花”的“纯真自然”之寓意,将“花”理解为香草美人之象征的“兴寄”,婴宁是自然纯真的生命力的象征 ①,或从性别角度论述婴宁之“笑”的文化意义 ②,或从母爱角度来理解鬼母的伟大 ① 。我们从性别角度关注“鬼母”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发现了鬼母形象的悲剧意义;从性别角度关注婴宁哭着提到的被“溺弃”的女婴,领会到了婴宁对于自身性别身份认同的悲凉。清代但明伦评《婴宁》曰:“此文以笑立胎,而以花为眼”,“不笑”和“哭”均为“笑之反衬” [6] (P159)。如果我们从性别视角来看,可以认为:“不笑”是婴宁在社会交往中受挫后的“失语”状态,并非是“撄而后成”的“常寂”,“哭”则是婴宁接受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主要话语和行为模式,借助“哭”这一“他者话语”浇自己的胸中块垒,表达自己对于女性生存悲剧的悲悼,在此过程中,婴宁的“自我”逐步沦陷,而“他者”形象清晰浮现。从女性生存悲剧意义上而言,与但明伦所言相反,“笑”倒成了“哭”的反衬,“笑”是婴宁未明了人间的女性生存悲剧前的交际方式,而“哭”则是婴宁明了女性生存悲剧后的悲悼和认同。本文从文学传统中的“花”与女性镜像关系以及女性的“笑”与“哭”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语境出发,对婴宁的“拈花”、“种花”、“笑”、“不笑”、“哭”的行为进性别视角的解读,揭示了小说文本另一种维度的悲剧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A].杨义文存(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冯国超主编.春秋繁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法)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中国妇女[M].赵靓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