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揭开生命的奥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2)
【摘 要】生命科学是20世纪发展最快、成就最多自然科学。DNA分子结构、遗传规律与染色体理论、器官移植及病毒的发现是20世纪生命科学里程碑式的发现(明),因为这些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获奖的科学大师,为揭开生命的奥秘、探索生命未知世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
关键词 生命科学;诺贝尔奖;里程碑式成就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奖以来,已成为全世界科学、文学和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其中自然科学的三大奖项,极大鼓舞了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激情,促进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新成果引领的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与人类的生活。生命科学也是20世纪发展最快、成就最多自然科学,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奖者,特别是生理或医学奖的科学大师,为揭开生命的奥秘、探索生命未知世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我们更应该铭记的是,在众多的获奖者中,有几位杰出的大师,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人类开启了认识生命的新大门,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成就。
(1)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物理学家;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国遗传学家;威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英国物理学家,三人因建立了DNA的双螺旋模型 (1953年),使生物科学从细胞水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清楚知道DNA是生物体普遍存在的遗传物质,但DNA的结构如何?它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并且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1951年,学物理专业的威尔金斯首先用“X射线衍射法”得到了第一张DNA衍射图,1952年英国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制备了DNA结晶体样本,并拍摄到更清淅的B型DNA衍射图,证明DNA分子是双链结构,并且是同轴双链,她还计算出该螺旋的螺距和直径。沃森和克里克从DNA能稳定传递遗传信息的角度出发,受富兰克林照片的启发,提出了并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对两条DNA单链间的联系——碱基互补配对做出推断并验证。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很快提出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假设,1969年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编制出了与化学元素周期表具有同等意义的遗传密码表,完善了“中心法则”等。DNA的分子结构的发现及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使人类第一次从分子水平认识了生命的生长发育、遗传、繁殖、进化等复杂生命现象的本质,为进一步揭开DNA的神秘面纱,全面诠释生命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进入“高铁”时代,遗传密码的破解、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及人类基因测序等科学成就层出不穷,也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DNA的分子结构的发现也成为20世纪自然科学新的“三大发现”(另2 个是相对论、量子力学)。令人惋惜的是,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这位用X射线衍射法发现DNA结构和病毒结构的女科学家,因英年早逝,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2)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美国生物学家,被誉为“遗传学之父”。一生主要从事胚胎学、遗传学研究,因创立了关于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性排列的基因理论和染色体理论,以及遗传学第三定律而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在摩尔根之前,孟德尔已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学第一、二定律(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但并未被重视。摩尔根在以果蝇为材料的杂交实验过程中,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同时又有新发现,即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连锁与互换规律,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伴性遗传,提出了性染色体概念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的理论。摩尔根的研究,完善了孟德尔的性状遗传理论,确定了基因与染色体的载体关系,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遗传学迅猛发展,成就辉煌,使20世纪成为生物科学的“遗传学”时代。
(3)卡雷尔(Alexis Carrel),现代器官移植技术的先驱,主要成就是血管缝合技术、活体组织体外培养;1912年获诺贝尔奖;爱德华·唐纳尔·托马斯(Edward Donnall Thomas),美国医生,1990年,与约瑟夫·默里(Joseph Murray)一起由于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要成就是解决了器官移植中的接受者与供体间免疫性(排异性)难题,并于1969成功进行了异体间的骨髓移植,并将骨髓移植技术广泛用于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约瑟夫·默里的主要成就是于1954年成功完成了人类第一例器官移植手术——一对双胞胎间的肾脏移植。三人获奖时间跨度比较长,但他们共同解决了器官移植最关键的技术难题,既有开器官移植之先河的探索,又完善了移植技术,从此人类器官移植技术迅猛发展,移植领域不断拓宽,目前人类已掌握了除头颅以外的人体各个器官的移植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器官、基因再造器官等技术将为器官移植开辟新纪元。
(4)病毒的发现:关于病毒导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至三个世纪就有关于天花的记录,也有通过接种治疗天花的记载。但对病毒的确切认识则是在19世纪末。1898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在总结了前人实验的基础上,以烟草花叶病为研究对象,确定病毒是一种不同一细菌的感染性病原。并命名为virus(病毒),即第一个发现并命名了烟草花叶病毒。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和病毒学家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大部分是由蛋白质所组成的,并抽取了病毒结晶体。将病毒成功地分离为蛋白质部分和RNA部分。斯坦利也因为他的这些发现而获得了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55年,通过分析病毒的衍射照片,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揭示了病毒的整体结构。病毒的发现与结构的认定,标志着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进入新纪元。首先是拓展了人类对生物界的认识,生物分类单位“界”中,又增加了“病毒界”。目前人类发现的各种病毒有4000多种。其次在医学研究上,打开了人类认识疾病的新视界,各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陆续被确定和发现,治疗手段也日新月异,大部分流行几个世纪的传染病被消灭。同时,因病毒的结构简单、“身材”微小,方便“携带”基因等优点,成为分子生物学、遗传与基因工程、免疫医学研究领域的新宠。
参考文献
[1]柯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贡献[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87(5).
把心放宽,用心去丈量大海;把心放远,用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以微弱的姿态面对那袭来的风暴,以轻松的态度摆脱复杂沉重的生活。不要让笑窝里积聚厌恶和烦恼,不要让快乐背负沉重的扁担,不要让梦想的羽翼被泪水而打湿。
一个长得憨头憨脑,行为笨拙而幼稚,经常成为其他戏谑的对象的男孩。拥有优秀的成绩,却远不会得到他们的赞赏,走向社会的他却在找工作时处处碰壁。唯独他的母亲,永远支持鼓励着他‘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改变了他自卑的生活,想妈妈说的那样在花开之前要积蓄养料寄存力量,所以他努力着。最后一家公司欣赏到他的性格样子的独特之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拍成了影片《憨豆先生》。一定很惊奇吧!在此声明憨豆先生并不憨那只是表面印象罢了它带给我们无限欢乐。他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季节
阳关每时每刻都不会消失在天际,只是我们有时让黑暗充斥了心灵。看窗外的向日葵,还在追寻着阳光,无论阳光怎样的移动,他都不会放弃。因为他知道是阳光给了他笑脸,给了他生存的希望
14岁少女苏菲收到的陌生来信带她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像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空间探测器是发射到宇宙深处的无人驾驶航天器。它们飞越、环绕或降落到其他行星上收集相关信息。按探测方式,可分为轨道探测器、着陆探测器和取样返回探测器三种,即“绕、落、回”,其中着陆探测器还包括巡视探测器,如“玉兔号”月球车或“好奇号”火星车等。按探测目标,可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行星际探测器,其中行星探测器主要有火星探测器、木星探测器、小行星探测器等。
第一个空间探测器是谁发射的
苏联在1959年发射的“月球1号”是世界上第一个空间探测器,但它没能接近它的目标――月球。1962年,美国的“水手2号”探测器飞过金星,成为第一个成功接触另一个星球的人造航天器。
我们为什么需要空间探测器
空间探测器装载了高科技设备和科学仪器来收集遥远星球的数据。探测器到达目标后,设备就会打开。它开始拍摄高精度照片,记录测量结果,并收集测绘信息。这些信息都会发送给地球上的科学家。
空间探测器主要用来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起源和现状,可通过对太阳系各大行星及其卫星的考察研究,进一步揭示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情况,探寻生命的起源和演变历史,利用宇宙空间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以及开发地外星球资源,为人类寻找第二个家园等。
目前,全世界已发射了210多种空间探测器,相继考察了月球、太阳系内所有的地外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等。这些探测初步揭开了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的不少奥秘,也解开了过去天文学家争论不休的许多未解之谜,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和未来生存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已发射的著名空间探测器
由于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于是科学家们可以冒险将它们发射到遥远的宇宙深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1983年,“先驱者10号”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空间探测器。
1997年,“卡西尼―惠更斯”空间探测器发射升空,于2004年接近了土星轨道。其中的“卡西尼号” 对土星的大气、土星环以及它的众多卫星开始了为期4年的研究。体积小一些的“惠更斯号”探测器被母船释放后,成功降落到土星最大的卫星“泰坦”上。
ω-3系列脂肪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中摄取,它包括-亚麻酸、DHA、EPA,其中-亚麻酸是ω-3系列脂肪酸的母体,被称为生命的核心物质。人和陆地上的动物可以通过吸收-亚麻酸而在体内合成EPA和DHA,(俗称“脑黄金”的DHA主要存在于人体大脑的灰质部,它能有效活化脑细胞,提高脑神经信息传送速度,增强记忆力,延缓衰老。被称为“心血管清道夫”的EPA,对降低血脂血压、防止心脑动脉硬化、保护大脑和心脏都具有神奇的功效)。而且由人体合成的EPA和DHA较之食用鱼油补充的DHA、EPA更容易吸收,更安全、效果更好。其优点在于-亚麻酸来源于植物,鱼油来源于动物,-亚麻酸对人体的亲和力要比鱼油高得多;鱼油只具有-亚麻酸的部分功效;鱼油内含高胆固醇及动物脂肪很难去除;近年来近海污染严重,鱼油质量下降或良莠不齐;且鱼油中ω-3系列脂肪酸含量仅为亚麻籽油中含量的1/2。
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冷榨的亚麻籽油是迄今为止陆地植物中-亚麻酸含量最高者(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90%以上,其中-亚麻酸高达57%),因而被世界营养界普遍重视,成为风靡欧美的顶级功能型食用油,更是有识之士健康保健的首选。
大量的实验证明,人体缺乏-亚麻酸会导致多种疾病发生。膳食中普遍缺乏-亚麻酸,是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现代文明病”多发的重要原因。1993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组织在《关于推广日粮中补充-亚麻酸的建议》中郑重呼吁:鉴于-亚麻酸的重要性和人体中普遍摄取不足的现状,建议专项补充-亚麻酸。亚麻籽油已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委员会(FDA)确定为富含-亚麻酸的健康食品,并确认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详情可登陆《中国亚麻油网》查阅。
福来康泰100%冷榨亚麻籽油
内蒙古益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销售地址:崇文区三里河群智巷35号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求知欲驱使下,不断探索,完成解答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将随之产生,探索没有止尽。现我就我校承接的国家教育课题中生物组的子课题“创设问题串,激活生物课堂”的实践略谈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生物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的创设应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教《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时,教师借助化学变化后石灰水变浑浊这一个外显现象,将学生引领到抽象而神奇的生命世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学生产生新的思考,思维活跃,进而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理性有序的观察实验活动。这样导入教学自然而高效,使学生对奇妙的化学世界和科学学习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故事是学习的第一大需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很好的问题情境。“事实是最好的教材”科学教材中有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有一些生动感人的名人轶事等都是真实可信,会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一生铭记,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现的境界。故事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内容要精,生动有趣。如《光合作用》导入时,教师巧妙地利用“柳苗生长之谜”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为了揭开这个谜而始终处于高昂的情绪之中。这样把学生引入了“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是什么?”的氛围中来,积极投入课堂活动中。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的情境更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合理运用、尽可能真实、要有吸引力。如《生命的起源》一课主要通过原始大气来认识原始生命,但学生对原始海洋如何形成并不很清楚。如果仅仅看课本或靠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唤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播放录像生动形象的再现火山爆发和雷电的情境,学生如临其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并为推测生命的形成找到了依据,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计划 生命伦理 尊重自主性原则 不伤害原则 行善原则 正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Analyze the "Four Principles" of Life Ethics
――Take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s for Example
PENG Na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AbstractHuman genome projects research the overall level of existence, the structure of gene and fun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s and in the bottom of the mysteries of life,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s are faced by the infringement of privacy and genetic discrimination, the genetic test genetic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issues, a series of ethical problems are waiting for being solved, we should upholdthese ethic principle: Respect for autonomy, nonmaleficence, beneficence and justice.
Key wordshuman genome projects; life ethics; respect for autonomy; nonmaleficence; beneficence; justice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①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开创了生命科学一个崭新的纪元。HGP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自然科学史上的“三计划”,但它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另两项。HGP是由美国科学家1985年首先提出。由国际合作组织包括有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进行了人体基因作图,测定人体23对染色体由3?09核苷酸组成的全部DNA序列,发现所有人类约3-4万个基因并阐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得人类第一次从分子全面地认识自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翻然繁荣具有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人们也不得不担心它的负面影响,产生基因歧视,基因隐私被侵犯,基因资源的争夺战等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隐私权被侵犯。公司员工某种可怕疾病的隐患被所在公司的管理层发现,会不会把他解雇?而保险公司、雇主、法官、学校、收容所、法律实施部门等谁应该获得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又会被怎样利用?一旦拥有了这些信息之后,雇主、保险公司和学校等是否会利用这些信息去做只对他们有利的事?
(2)产生基因歧视。孩子在出生前,父母通过鉴定知道他有某种身体上的缺陷或健康的隐患,会不会选择杀婴?基因歧视问题不仅仅与个人、家庭和群体的利益息息相关,甚至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社会问题,婚姻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等相继出现。
(3)遗传检测问题。一个满怀欣喜到医院检查的孕妇面对痛苦的选择,要么生一个残疾儿,要么做人工流产。对于以上情况,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可能又会把“遗传与环境谁主沉浮”的争论再次推向,由于HGP已经发现了包括XY染色体在内的许多基因都与人的健康、性格、情绪有关,这似乎为基因决定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从而导致种族主义的再次泛滥,然而这是与HGP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4)基因资源的商业化问题。有人把基因说成是“绿色黄金”,而把HGP比喻成淘金车,一旦有了专利之争,就会引发基因抢夺战。而人体基因组数目的有限性,发现一个少一个。所以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抢夺发展中国家遗传信息。而产品商业化问题也会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如何使人类基因能够“共有、共为、共享”,避免基因掠夺,成为摆伦理学家、法学家等面前的又一道伦理难题。
而生命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生命相关的所有伦理学问题的交叉学科。美国是生命伦理学发源地。②它的研究涉及到日常生活:它以生命为中心,研究包括在科学技术应用在医学、生物学所引起的伦理争论,以及怎样解决这些伦理困境。而生命伦理原则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中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不是一般伦理原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延伸,也不是从生命科学本身直接产生出来的,它应是生物科学技术与伦理相互作用的产物。生命伦理学“四原则说”是伦理学界公认的普遍原则。生命伦理学“四原则说”出自于《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一书,此书为美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比彻姆(Tom Beauchamp)和查尔瑞斯(James Childress)合著。这部著作明确提出和阐释了后来影响极大的“四大原则”,即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 。而在HGP 中具体表现为:
(1)尊重自主性原则指的是尊重每个独立个体所做的自愿选择,也就是说“尊重有自主性的人意味着适当的承认这个人的能力和观点,包括承认他/她持有某些看法的权力,承认他做出某些选择、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从事某些行为的权力”。③
任何“基因身份”都不应该有损于人的尊严的身份证明,只有当时人最有权力决定是否公布,向谁公布,由谁来解读自己的基因图谱。④必须坚持知情同意或知情选择原则是基因研究、基因知识的应用的前提。应用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上来,就是说,知情同意或选择权主要指在基因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参与者必须是自主自愿的,然后让参与者充分了解研究的性质、目的、目标及成果的用途以及潜在的危险,最后才能让其决定是否参与;尊重参与者做出的有关遗传材料或信息储存或用作他用的任何选择;遗传咨询应遵循尊重个人和家庭。
(2)不伤害原则是指一种不伤害他人的义务。不伤害来源于人的自然特性、人的脆弱性的特点。⑤不伤害的基本内容是: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不应该对其他人或集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研究人员不能给受试者或病人带来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如果造成伤害,实验立即停止。当两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受试者利益应当优先考虑。
(3)有利原则。有利的表现形式也包括利他、仁爱和人性,具体是指利他的行为。有利原则是指把他人利益作出的行动看作一种道德义务。
人类遗传信息揭开生命的奥秘,也会造成基因歧视。研究人员应该本着仁慈、善良的心从事研究、对待受试者。HGP 以及基因知识的应用不应该给病人、当事人、受试者以及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应该有利于他们,在利害均存时应权衡利弊得失,对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
(4)公正原则,可理解为正义、平等。“正义的概念就是由于它的在分配权力和义务、决定社会利益的适当划分方面所确定的。”⑥
平等不仅指地位的平等,而且指权利的平等。每个人都应享受最基本的权利。例如生存的权利,劳动的权利、安全的需要、受人尊重的权利等等。那么在基因知识的成果运用及利益分配方面都应坚持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发达国家不应以任何名义对第三世界国家搞基因资源掠夺,尊重知情同意权,保护样品提供者的利益,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要恪守HGP精神,反对任何研究机构把从众多样品提供者身上获取的遗传信息为自己所用。对于人类基因组应该坚持“共有、共为、共享”,反对基因歧视,坚持人人平等。
上面这些生命伦理原则仅仅是对于已经发生的或预测会产生的伦理问题做出的回应,但由于HGP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后基因组计划实施过程中很可能还会出现难以预料的伦理难题,相信人类凭着自己的理性和智慧能够积极应对和解决它。
注释
①Donis-keller, Hetal. A genetic linkage map of the human genome[J]. Cell,1987.51:319-337.
②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等.中西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③Tom L. Beauchamp and LeRoy Walyers,Contemporary Issues in Bioethic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9.
④卢风,肖魏.应用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一、提高第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开启学习兴趣之窗
提高第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比如说: 1、结合第一单元的标题《探索生命的奥秘》,从生物进化论入手,引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2、结合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让学生从身边谈起,了解到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的种类大约有150多万种。生物的形态各异,趣味无穷。这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环境污染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粮食及人口问题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到“非典”,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 4、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热点、焦点和进展情况,感知生物科学发展的迅猛,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象鸡蛋一样,有破才能立”,打破旧有教学模式,引进探究、合作、情境、实验等多种新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1、 探究式教学进入课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2、 创设情境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思维力激发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营养繁殖”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种了一棵桃树,上面结了许多桃子,竟然有不同的外观和色泽,吃起来口味也不同,这个人是怎样种出这棵与众不同的桃树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营养繁殖”,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 倡导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形成探究的合力提高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思维成果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
4、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
5、渗透愉快教学 。
人在心情愉快时,最易接受新知识。在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可以穿插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成语、儿歌、谜语,还可以进行抢答竞赛等形式的活动。
三、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在《论语・子张》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授“蒸腾作用”之前,先提问:“大家都知道,种庄稼是要浇很多水的。有人统计过,一棵玉米一生中要吸收200千克水分。大家想想,植物吸收这些水分有什么好处?”如果学生能想到是用于生命活动,那就提供另一个题材:“据统计,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这样,必然引起学生思考: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经过讨论、猜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转变成了其他物质,如形成化合物;二是被重新排放到了植物体外。问题又来了,“这些水分不是被浪费了吗?植物为什么不少吸收点水分呢?”教师只有善于把握,营造情境,才能让学生质疑、释疑,巩固学习兴趣。
四、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产生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诱发,就能极大地挖掘这种潜能。教学“种子萌发”时,除了采用书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教师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出新的“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方案,采用多种种子,多种种植环境,让学生全面完整地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有的学生用瓶盖子、广口瓶甚至使用小盘子等作为器材,在里面放一些浸湿的海绵或皱纹纸,把稍微浸胀的种子放在海绵或纸上,每天洒少量的水,没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这样,学生能仔细地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有的学生还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经教师的指导,整理成了观察小论文。教师只要及时对这些设计新颖、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给予肯定和指点,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也很紧密。学好生物学,学生就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时,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器官在自身的实际位置、生理特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