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设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课程设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调整;课程改革;研究

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小学生相比,我国小学生综合能力并不算差,但却明显缺乏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也不足,甚至无法处理身边简单的事件。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应该拥有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但是,现如今的小学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远远不足,无法满足小学生对于生活知识和学习资料的需求,当前的小学教育课程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才可以凸显小学教育的真正意义,为小学生日后有步骤地展开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小学教育课程对新时期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德智体美劳样样出色、全面发展,小学教师也需要具备高尚的教学素养和思想品德,不但要拥有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专业之外的基本常识,此外,还须要具备符合新时期教师要求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心理素质能力等。由于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时代创新理念、全新教学精神的小学教师,因此,广大小学教育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上以上的方方面面,才能保证小学教育得以顺利发展。

但是,应试教育始终在我国教育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甚至走向工作岗位,家长和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常常凭借学生的成绩去断定学生是否是人才,只要成绩不好就认定学生不优秀。与此同时,广大中小学也常常以成绩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甚至将成绩作为教师评优和晋升的主要考核标准。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自由发展,还导致我国教育渐渐步入恶性循环。在国家、学校、教师、家长都视成绩为重要标准的背景下,小学教育课程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小学生也无法拥有和国外孩子一样自由的学习环境,不能带着兴趣去学习,自然无法将学到的东西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学教育课程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它的教育意义。

与众多行业一样,教育行业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教育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受到的教育,可以影响这个人以后的身心健康,也是对外界形成最初观念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学到的基础知识,形成的学习思维和交际方式,都可以对人的生活、学习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努力方向。良好的小学教育能够为一个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之路扫清障碍,促使他离成功越来越近,而小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实施小学教育的必经之路,因而,广大小学开始重视小学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力求在课程设置上更贴合实际,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发现小学教育课程设置、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本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设置有待调整;(2)课程设置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3)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4)新课程教学理念还未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分析

1、优化课程结构,明确各学科的教育目标

笔者认为,小学教育课程的调整,需要从每一科目课程的调整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为长期的小学教育改革做好铺垫。而优化小学教育课程结构,要以创新为出发点,不仅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还要在实际课程设置、结构安排中落实改革。小学教育中的语文、数学、英语是小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也是小学教师最重视的科目,而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则作为次要辅助课程,为小学生学习之余增添乐趣。进行小学教育课程改革,要明确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好主次课程的设置,不可因为学期教育任务而随意压缩小学生的副科课程,不可随意剥夺小学生学习副科的权利,应尽量在完成主科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给予小学生娱乐、轻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课程的实践性

展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笔者认为小学教育应该与今后的中学、大学教育相互融合,借用中学以及大学先进的教育方式,将小学生课程考核划分成两类,即考试和考查。考试从原来的主体地位,变成考核中的一部分,而考试的内容还是小学课程,只是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须增加人性化的考查科目。在这样的考试理念引导下,小学生可以跟随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辅助课程进行学习。比如,喜欢唱歌的小学生可以选择音乐相关课程,喜欢画画的小学生可以选择绘画相关课程,喜欢运动的小学生可以选择体育相关课程,而喜欢游戏的小学生可以选择电子计算机课程,喜欢自然界的小学生可以选择科学课程等等。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小学生可以按照考核要求进行实践考核,在展现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的同时完成学校规定的考核任务。

3、突出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延续性持久性

尽管许多小学教师看不到教育的持久性和延续性,但是教育的境界始终是没有边际的。小学教育课程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但是小学教育的精神是无止境的。只有从一开始促使小学生形成永久性、持续性的终身学习观念,才能彻底帮助小学生走出我国应试教育的牢笼。因为小学生受到的小学教育有限,因此,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如此,小学教师还要经常对自身教学行为展开反思,建立教学、育人的正确教育观以及终身学习的学习观,不但要在短时间内传授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自主发现问题、如何自主解决问题、如何对自身学习进行反思等,在长远小学教育目标的引导下,与小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起成长和收获,促使小学生从思想上到精神上,认识到终身教育的作用,帮助小学生适应新时期的学习环境。

三、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育都呈现出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景象,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可以培养小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抹灭了小学生想象和创造的天性。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并不是没有优点,而是已经不符合新时期小学教育的要求和趋势,全球教育大背景下,小学教育课程调整和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广大教育人士及小学教学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和体制,从教学中的细节着手,才能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杰明.英国小学课程发展与变革的历程、特点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5).

[2]苗雨,李国强,黄芹.浙江省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4).

小学课程设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国外;教育发展

一、国外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从教育内容上来说,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由各州制定基本纲要。在多数州由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学校的详细的教育内容;从教育目的来说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是以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作为重点,同时帮助儿童发展一股的社会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小学所设的科目有英语、数学、社会、自然、外国语、美术和应用艺术、卫生和体育等。现在大多数州都作出规定要对学生进行测验出教师负责评定分数并决定升级或留级;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小学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相对来说在低年级强调小学生的活动运用“发现法”比较多。在小学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闭路电视、录音机、电影、幻灯、语言作业室和微型计算机等已被广泛地使用。

二、国外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程

1、美国。美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可以从课程理论的变革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和学科中心课程作为美国课程理论的三大流派,在不同程度的历史时期主宰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历经 4年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 《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教育标准》全面体现了美国把科学教育植根于中小学教育中,从根本解决国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思想[1]。

2、日本。近百年来,日本进行了三次重大教育改革。一是明治 维新之后颁布实施的近代学制;二是二战之后全面学习美 国的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三是 20世纪 80年代的面向 21 世纪的全面改革。日本1987年学校课程的全面改革是面向21世纪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要主让学生掌握人的形成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内容,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根据这一方针。1987年11月,日本学校课程议会提出了改善课程标准的4项具体目标:培养情操高尚、体魄健全的人 ;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学态度和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注 意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充实 发挥个性的教育;加深国际理解,重视培养尊重日本文化与传统的态度。

从外国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模式的变革呈现出的一种从单一到多样的趋势。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传统教学模式 ”主导的教学实践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问题教学模式 ”的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 。直在“传统 ”与“现代”之间来回做“钟摆运动”[2]。

三、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经过对国外中小学教育历史的了解,我们了解到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他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实事求是地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做法 ,对于我们实现“科研若校 ”,推进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待还孩子方面,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或者说家长和孩子比较平等。有一次我们去一个白人家庭做客,主人家里的一位孩子很有艺术才能,主人很想让他的孩子给我们展示一下,但孩子不愿意,主人只好跟我们说对不起,丝毫没有责怪孩子的任何表情。家长总是给孩子许多鼓励,表扬。即使批评也是以理服人,孩子若有一点进步就给予很大的鼓励。可以说那里的孩子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在学习上,澳洲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会太在意。他们允许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不会逼着孩子去接受自己不喜欢或者是不愿意做的事情。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方面,中国教学方法主要是满堂灌填鸭式的传授知识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西方主要是寓教于乐注重引导循循善诱每个孩子都可以施展自己的天性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东、西方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不同,中国的孩子被要求要尊敬师长上课不得顶撞老师见了老师要主动问好甚至行低头礼。说老师讲错了是最大的忌讳如果让老师下不来台的话会被严肃批评。而西方学校师生是朋友关系老师和学生见面像朋友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在我的观点看来,老师不是总之对的,应该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西方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注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中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方面实行统编教材、追求标准答案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视英语和数学,这点上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这点也与迎合了我国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旭红,许红峰.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福建体育科技第23卷第2期

[2]教育部重点课题“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研究”研究成果述评

小学课程设置范文第3篇

学科中心课程论也叫分科课程理论、传统课程理论。它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材,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和系统性;强调训练的价值。在我国,孔子最早主张分科教育;在国外,赫尔巴特是典型代表。

它有四大优点:①有利于按照培养人才的规划和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③按照逻辑性来安排教材,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④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四大不足:①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②加重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③易造成理论、实践脱节,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不利于培养专门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课程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学科中心课程论也就不断受到抨击,主要认为它易于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尽管如此,学科中心课程论在欧美各国仍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学校始终采用学科中心课程。《美国大百科全书》“课程”词条称:“学科课程是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所取代的课程”。这是符合事实的。可见,学科中心课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优越性的地位和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论就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又称经验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等。明确提出儿童中心论的是杜威,他曾说:“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优点:①课程设置完全以儿童为中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教材的选择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础,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弊端在于:①忽视了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不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②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完全按照活动中心课程论来进行课程设置,是不可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

活动中心课程论虽然没有普遍实行,但它在课程理论上的价值是不能抹煞的。在小学低年级适当的采用,能有效地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它也给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编制课程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现代的课程设置中,已经不存在单纯的学科中心课程论或单纯的活动中心课程论,两种课程理论的逐渐结合成为当前主要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尤其是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在吸收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合理内涵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结合。

三、课程的改革

鉴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的优缺点,找到其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课程改革的必然。

第一、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主体性

综合课程是以全息的学习观和对学习者能够审视宽广图景而非要求学习分割了的小单元的必要性认识为基础,忽略了传统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转而寻求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课程开发和设计上,一方面要求弥含课程科际间的裂痕,另一方面希望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根据其自身成长的需要开发和设计有意义的课程,成为综合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并都能获得巨大成功。

第二、课程内容要现代化、生活化和信息化

课程内容现代化就是不断汲取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充实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平。而我国传统学科课程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故教育应该在生活的层面上展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课程教材的改革和编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技术,也给中小学课程改革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第三、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适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既是科学教育的基础,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在继续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开拓能力。

第四、积极开展潜课程,有效弥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足

小学课程设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加拿大;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是其社会的基本特色。中小学是加拿大社会的一个缩影,教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弥漫着多元文化气息。中小学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弘扬民族平等和民族特色,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反对种族歧视等文化偏见,使学生具有适应和参与多元文化社会的能力。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应给予各种族群体平等的表现机会和彼此的文化认同,兼顾各文化的独立性。以多元文化为内容开展的多元文化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多元文化课程中。多元文化课程可以分为文化意识类课程、语言类课程和民族特色类课程。

一、文化意识类课程

文化意识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多元文化意识是与加拿大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是融入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之中的。因此,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与国家观、’社会观等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交织进行、浑为一体的,其教学必然渗透于其中。文化意识类课程在低年级以社会学课程为主,在高年级逐渐分科或以单元课出现,有历史、地理、宗教、公民学、人类学、经济学、民族学等。

社会学课程在加拿大中小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加拿大中小学的基本课程之一。其在时间方面的安排比重较大,中小学几乎每天都有社会学课程。加拿大课程专家认为,’社会学课程对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塑造良好个性,培养融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没有对人类历史和加拿大国情的了解,就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经验来分析和解决加拿大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对自己生存空间的了解,。就不能形成社会意识、环境意识和文化意识;如果没有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了解,就不可能有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也就不可能形成民主法制社会,就不可能有效调解文化冲突和民族矛盾。因此,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了解人与自然、人与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理解国家与民族、社会起源、文化冲突与和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既是加拿大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作为一个公民不可或缺的。。

文化意识类课程涉及的面极广,触及加拿大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个省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本省多民族特点,逐步拓宽文化意识类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在安大略省课程中,7.8年级课程介绍加拿大社会的起源、土著人的原始生活和国家的建立、西部的开发以及加拿大社会的变迁,主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多元文化并存传统的形成。9.10年级课程有变化的世界和社会、文化偏见与歧视及其行为表现、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与不同的价值观、种族主义等。通过国情教育,让学生逐步了解20世纪的加拿大、政府与人权及自由的关系、英裔加拿大人与法裔加拿大人关系、两种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等内容。11.12年级课程开设有文化挑战与冲突、社会问题与种族问题、世界宗教和土著研究等,让学生在更深的层面理解加拿大的现实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在阿尔伯特省的课程中,7年级开设有民族和民族文化单元课,8年级开设有民族和社会制度以及公民权,lO年级开设有人权法、移民政策、加拿大和世界、公民权利与义务等,12年级有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国际前景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内容的增多,学生的多元文化经验和意识也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积累形成,逐步树立自己的多元文化观。

二、语言类课程

语言类课程是中小学保持和彰显多元文化特征和价值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内容。语言类课程包括官方语言、民族语言和外语。

加拿大多元文化是基于二元文化(英法文化)的多元文化,其多元文化政策强调公民至少要掌握一种官方语言,并鼓励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加拿大中小学课程中,存在着三种层次的语言课程。第一层次是官方语言课程,即英语和法语,官方语言课程教学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侧重。如在使用英语人数多的地区,学校的官方语言课程以英语为主,但有专设学校为选择法语的学生服务。第二层次是民族语言课程,即根据一些社区和学生的需要,运用某种民族语言来进行非语言课程的教学和语言课程教学,非语言课程的教学是将某种民族语言作为教学语言来实施。第三层次是第三种语言课程,即作为外语的教学。如在安大略省的多伦多和不列颠省的温哥华,汉语正逐步成为许多中小学的正式外语课程之一。因此,在中小学中既有官方语言教学,又有使用民族语言的教学活动和语文教学,也有作为外语的第三语言课程的教学。

转贴于 根据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的特点,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联邦多元文化教育部的指导下,许多省都致力于通过多种语言教育来保存和延续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并因地制宜地建立了许多双语制学校,实施了各种双语教育计划。在双语制学校中,除了官方的教学语言外,还可使用民族语言作为教学语言。民族语言既可以在课中,也可以在课间或课后进行。目前,在双语制学校中使用民族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学时已经接近正规学时的一半。此外,双语制学校还有专门开设提高本民族语言技能的语言单科教学。据统计,在加拿大现有46种语言课程安排在课中、课间或课后进行。

联邦政府负责土著居民的文化教育,对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举办的中小学和一般中小学的土著学生班实施特殊资助。这些学校和班级不仅可以完全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和开设单独的民族语文课程,而且其文化特色与传统的内容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三、民族特色类课程

作为移民国家,来自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个性鲜明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给加拿大社会注入了勃勃生机。.民族特色类课程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吸引力。课程开设既有省定课程,又有地方和校本课程。既有以整门课程出现的,如一些学校开设中国武术课;也有以单元课出现的,如在烹饪课程中专列单元介绍日本烹饪等。民族特色类课程包括民族烹饪、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民族音乐、民族美术和民族风情等。此类课程不仅吸收了加拿大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也增加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新颖性、开放性,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贴近生活实景,在学生心灵上更容易打下文化烙印,提高了学生对加拿大文化马赛克特征的认识。

民族特色类课程是许多中小学校本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各省教育部在政府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下,鼓励各民族社区将本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到学校的现行的课程中。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音乐、阅读书籍和运用。有关的艺术方法来传播民族文化的内容是一种有效的多元文化学习的方式,同时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本民族文化习俗。例如,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运用本民族的艺术手法创作绘画和艺术品;手工课上学生可以制作本民族手工制品;音乐课上可选用各种民族歌舞、乐曲作教材,用民族乐器演奏,用民族语言演唱,用民族特色的肢体语言表演。通过戏剧等艺术表演,让不同种族的学生参与进去,互相学习和感知与本民族相同或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历史课上讲述一些民族杰出人物的事迹,介绍某个民族的特殊日子、事件或庆祝活动以及他们在其文化群体生活中的特殊意义。通过此类教学,也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种族认同和文化平等感。

四、教材编写’

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学计划和多元文化课程中,而且体现在具体直观的教材中。加拿大中小学课程综合化是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并且年级越低,课程的综合程度越高,往往开设一门课程包含有多种学科内容。如小学社会学课程中有历史、地理、民族学、公民学等学科内容,科学课程包含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STS(科学——技术——社会)等学科内容。因此,多元文化课程的教材编写要求较高,教材的综合性、跨学科性较强,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

小学课程设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方高师院校 三位一体 协同培养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29

Study of Local Normal College "Trinity" Collaborative

Model Training School Teachers

YANG Liyuan[1], YU Haiying[2]

([1] Mudanjiang City First Senior High School,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21;

[2]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Abstract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Trinity" collaborative model train school teachers is an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where teachers colleg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is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ocal basic education teachers. This mode can reform curriculum, develop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to carry out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ed path; through policy and funding support, stable base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tform, part-time teachers team, improv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tect its operat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local normal college; trinity; collaborative training; teacher

地方高师院校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为地方的发展所承担的三项重要职能,即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服务社会。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就是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服务,为基础教育学校培养所需的各类优秀师资。

1 地方高师院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中小学教师模式的现实意义

地方高师院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模式,就是以地方高师院校为核心,与地方政府、各中小学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共同为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培养优秀师资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机制在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形成,提升地方基础教育、教师质量方面有着现实意义。

1.1 创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培养模式,实现教师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中小学教师模式是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通过“三位一体”实现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地方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模式目的在于解决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这种模式的建构能够充分体现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小学教育实践对教师的需求。

1.2 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逐步提升地方在小学教师整体质量

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以地方高校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师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等环节都是由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基础教育三方共同参与完成;这种模式的建构充分考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培养过程中,从理论培养到实践教学都有专兼职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因此,培养的中小学教师在满足地方教育需求的同时,教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2 地方高师院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建构路径

2.1 构建课程体系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应主动适应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逐步构建结构合理、面向未来、综合性与一体化的课程新体系。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体现高层次中小学教师从师任教的学术水准,又要体现其独特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在课程体系建构时,协同培养单位要积极参与课程设置的论证、设计;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基础上,充分听取地方政府、中小学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建议,考虑地方发展需求、基础教育实践需要,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2 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和体现。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重要一环。在“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建立过程中,充分利用协同培养的多方资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首先,开发利用能够满足教师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的精品教材。其次,建设教学资源平台,使精品教材结合地区中小学教育实际,实现个性化。再次,构建包括辅教资源、辅学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库一体的资源体系,并提供优质的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努力建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学服务信息化。

2.3 建设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运行的重要支撑。地方高师院校可以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等为目标,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并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整合地方高师院校各学科教学优势师资与地区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小学优秀师资,不断地丰富专兼职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科知识结构上科学、合理,进一步实现知识、能力互补,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

2.4 开展教学研究

地方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对教师的培养负有共同的责任,这也是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基础。以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为中心,与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可以就中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与研究,以便为形成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2.5 建立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长久有效的运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首先,明确监控主体。监控主体的确定是质量监控的关键。不同监控主体代表不同层次的需求,他们对教师培养模式质量的监控角度自然不同。为保证监控的有效性,必须选择地方高师院校、地方政府、基础教育等多方人员参与监控。其次,监控指标的选择与制定应该从多维度出发,进行合理选择。指标的选择要考虑模式建构与实施涉及的各种要素的互动态势和效果。指标可以就模式本身、运行过程、运行效果等多维度选择。

3 地方高师院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运行保障措施

3.1 政策与经费支持

地方政府对计划实施中小学优秀教师培养的地方高师院校予以政策上的支持。支持优秀中小学教师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为中小学优秀教师培养机制的实施提供可能的便利条件。其次,对参与教师培养计划的中小学给予办学、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研究等方面政策上的支持。

上级部门和所在学校为计划实施中小学教师培养予以经费上的支持。为实施计划提供相应的经费,包括教学经费、设备购置经费、师资培训经费等。其次,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参与教师培养计划的中小学能够给予办学经费的投入倾向。

3.2 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有效实施这一模式的重要基础。稳定的实践基地有相当数量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有全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所需的场所和设施,能够满足“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双导师”制度。因此,地方高师院校要有数量充足的、职责明确、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提高联合培养中实践环节的实效性,在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要创新教师教育培养平台,建立区域教师教育联盟或基础教育联盟。

3.3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师院校要加强校内专职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并完善校内专职教师的选拔与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参考,但要以实践教学能力为选择的主要依据,这样有利于兼职教师更好地对未来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不论专职还是兼职教师都应该进行相应的考核,一方面对教师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教师能够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

3.4 完善模块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小学课程设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识字量课时量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95-01

1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语文课的课时数在逐年减少,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识字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更有甚者低年段识字量要求在目前却居于历史以来最大值,众所周知识字教学要靠充足的语文课时量来确保的,这就形成了小学语文现时课时数与小学语文大纲要求的识字量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而且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作为当代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对如此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时刻关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要理解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小学语文现时课时数冲突现状及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不容乐观处境,另一层面就是要寻找如何提高小学生识字教学成效的新的思路和办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量的确定需要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及专家给予切实关注与深入研究,因为不适当的小学语文教学识字量及逐年不断增加的识字量已经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了。

小学语文教科书特别是低年级教科书本身的字量特征及识字教学的现实操作都呈现了明鲜的“金字塔”特征;字种特征中的次常用字、非常用字却大量的存在;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所选字种与其他学科所用字种存在很大差异,这是不应该的,为更好地为其他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服务,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着眼点要站得高点,研究视野要辐射小学教学中的整个学科教学领域。

2 解决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路方法

面对小学语文现时课时数与小学语文大纲要求的识字量之间这样的处境和矛盾,我们就要在教学实践中探寻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2.1立足教学实践,引入教育常用字用字

所谓教育常用字,是指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这些汉字的掌握与否对于学生的科目学习和书面表达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众所周知,我国有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表。

从我本人几十年教学经验中感觉有一点最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去思考的问题:小学识字教学应该教哪些汉字?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常用汉字表了,应该立足教学实践研究参考教育常用字情况。而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识字量的规定,一直以来是根据常用字表确定的,有的是2500字、有3500字还有确定的识字量是3000字的,而这些常用字表是怎么确定的呢?这些常用字无论是字种、还是字量它都是根据成人生活经验而定的,也可称为社会生活常用字,,而对于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字种和字量则缺乏理论依据和深层面的研究,并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国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无论是在字量、还是字种的选择与年级分布方面都有待于从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和专家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因为小学语文课的现时课时数是逐年在减少,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将引入教育用字,并将教育用字的年级分布进行整合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可以把它作为小学识字教学的首要宗旨,已经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候了。以此来节省小学语文的教学时间,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已达到更好地配合和促进小学生的各个科目的学习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需要。

2.2强调小学课程各科目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效整合

2002年秋,全国农村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小学英语课程。近年来,教育界对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究竟是科学合理还是可有可无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热点问题,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外语(英语)对人的影响太巨大了,巨大到影响一个人一生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的地步”。这试乎夸大了英语的能动作用,因此,英语在小学课程中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笔者想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需要激情过后冷静的思考和更加理性地看待,还不断的加强实践的探索研究和科学合理的评估,绝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合理的调低小学英语科目设置的期望值,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留点教学时间。笔者以为,小学英语科目的设置是否能够做到更加弹性化,不搞一刀切,给予学校自,根据实际情况由各地和学校自行确定和选择是否开设或推迟开设,并在小升初考试中考虑这个因素,以便更好地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创造一些弹性空间。总之,学科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效整合,学科所授的内容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是否可以有相对侧重和有效的选择是一个值的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作为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益的研究思路。

2.3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方法和识字兴趣,减少识字量

目前,小学语文课时量在逐年的减少,小学语文的教学时间在缩短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识字教学目标却并没有减少,这必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压力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负担。因此,只着眼于从量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必不是长治久安之策。面对目前的境况,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的重心,减少低年级识字的数量,再从教学方法入手给予创新,把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心科学合理地放在识字能力和识字兴趣的培养上。

总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课程层面有着以下三个问题亟待解决:(1)语文教学时间在减少,这给教学带来压力给学生的学习加重负担必定给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带来时间的困扰,将如何应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学科结构之间究竟应该怎么有效的相互协调,怎么合理恰当的安排;(3)在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新课标背景下,我们该怎样重新给予我们的教学目标已正确的定位。

参考文献:

小学课程设置范文第7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早上好!

根据县教科局“县管校聘”实施方案的安排,我校今日隆重举行岗位竞聘大会,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三四年级科学这一学科,我演讲的题目是:奋斗正当时。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的位置。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的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言归正传,今天我之所以竞聘这一岗位,是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好奇心的求知欲望之心,我也向往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我也渴望能与我的孩子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请大家放心,我相信我能,我也肯定我能胜任这一份工作,这一光荣的岗位。

新学期即将开始,在新的学期,我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学习目标任务,并结合配套的课堂达标,活动手册及各个练习题上好落实好每一节课,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践实验等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生活,让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很直观的被学生所接受,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目的。

新的一学期我将继续秉承严肃,认真,活泼的教学态度上好每一堂课,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学期末组织好复习,巩固好练习,本着对学校,家长,学生和自己负责任的态度,相信我们在学期末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

小学课程设置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学习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51-01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化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的普遍应用,社会生产和生活效率也因此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小学课程中就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我国新世纪人才和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深远教育战略,我国教育界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和发展起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并且在两千年以后有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和进步,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我国少年儿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养成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取得长远和高效率的进步,从而为我国的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特征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特征分析是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良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行为活动,在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然而教学效果却有比较大的差异,综合来讲,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缺乏学习目标,自我实现感较差。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对于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养成、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操作素养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重要的培养途径,然而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只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副科来对待,对其中重视程度远不如数学、语文和英语等,自我实现感较差。

2.不同地域的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参差不齐。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达、西部地区落后和城市地区普及率高、农村地区普及率低的特点,因此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的小学生就具有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理论和素养,以城市为例,大多数城市小学生对于基础的Word和绘图操作并不陌生,而农村学生却要从头学起[1]。

3.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打字和浏览网页方面,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缺乏整体性观念,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性,不理解对于打字、绘图编写以及信息检索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学习方法拘泥于被动接受式教学,学习方法落后[2]。

4.小学生对于信息网络的自我控制力不高,因此有沉迷网络的倾向。大多数小学的网络微机室都实现了对于因特网的接入,这样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程操作时都倾向于接入网络,对于教师的课堂知识接受程度低,这其中既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因素影响,也有学校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部控制不力的原因,学习氛围缺乏约束。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探索和改革

针对前面分析的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学习特征,学校、教师和学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在源头上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加有效率,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也会更加有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加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期末的成绩比例,使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针对学生对于此学科的学习态度,在每学期期末和小学毕业考试中加入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和数学、语文、英语和思品等一样成为较为突出的“期末小才子”评比内容,在学习态度上对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态度进行纠正。

2.有针对性的安排信息技术课程的优生和差生参与不同教学安排下的班级编组;目前小学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平均在短时间内难有改观,因此对于所有学生实行“大锅灶”式的学是效率非常低的做法,这样对小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就非常有必要,突出发展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学生的学习潜力,对信息技术初学者加大基础知识传播,实现“比较优势”创新。

3.加大辅助课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在一个侧面开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教学活动;为了改观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表面感性浅显认知,要在相关学科例如数学、语文、英语、科学课中加大信息技术宣传和利用水平,让学生理性对待信息技术学科,从战略层次去对待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3]。

4.严格控制小学生的自由上网时间,同时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切实预防小学生的网瘾形成,将上网活动同信息技术教学严格区分开来;针对小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信息技术课程约束力低下和心不在焉等情况,学校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纪律,对于偷偷上网而忽略课堂知识的同学进行教育和限制处理,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规范课程的严肃性和纪律性。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改进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进步的,在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对于此学科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新的学习特征也要不断进行总结,突出和发扬提升学习兴趣和内部小组竞赛等学习形式,对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较低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要及时出台政策进行修正,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更好的为小学生适应未来更高年级的学习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京东.试谈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传播,2011.( 3):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