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工作评价

教师工作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工作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工作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

[DOI]10.13939/ki.zgsc.2016.51.095

学业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现在已有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观念,引起了各国高校的效仿。我国的学业导师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仅局限于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自2000年起我国一些高校也已开始逐步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1]。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借鉴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组织专业教师与相关领域专家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因材施教,通过“导人、导学、导心”的全方位辅导来提高本科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创新创业水平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制度[2]。尽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在高校的引入对于拓宽高校人才培养渠道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其在运行中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差异,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导师导学工作评价机制的缺失。如何客观、公正、全面地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开展评价,对于促进提高学业导师综合素质,完善导师导学工作机制十分必要[3]。本文针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

1 开展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的必要性

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实施全面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其具体目标体现在个性化的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障碍的破除、激励机制的创立等方面[4]。上述目标要求学业导师在工作中以学生为根本、以育人为目的、以创新为关键,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格健全的综合性人才。而对学业导师导学工作的评价是激励导师工作积极性、实现具体工作目标的有效手段。导师导学工作评价不仅要从导师本身的工作态度、履行职责的情况、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出发,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在导学过程中所受到的人格影响及产生的效果,以期通过评价手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开展本科生导师导学工作评价,回顾和总结以往的工作,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指明方向,不但可以促进导学活动的改进和创新,而且还可以帮助导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任务要求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导师的工作进取心和事业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导师工作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5]。

2 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主体单一化

近年来,虽然部分高校在现行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在制度机制设计上并没有厘清多元评价主体的相互关系以及权责关系,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实施难度较大、信息处理难等原因也没有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目标。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的评价主要是由学院管理部门结合导师日常工作考核和学生对导师的测评展开的,学业导师自身、其他学业导师以及专家的评价意见则考虑得较少,评价主体不够全面。同时,由于参加测评的学生通常缺乏理性思维,导师所在学院评价指标的不同,使得W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结果显得不够客观、准确。

2.2 评价内容不全面

当前,多数高校针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的评价内容较为片面,通常以导师指导次数、学生考试成绩、、考研情况等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不能有效地对导师的导学实际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导师导学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学业导师的推选没有明确的标准,通常由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有的甚至采用教师主动申请的方式遴选学业导师,而管理部门对于导师的综合素质、导学能力缺乏客观的考量;其次,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往往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现有的结果性评价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业导师的导学能力和导学行为水平,却不能反映导师在导学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2.3 评价指标不科学

目前,针对学业导师的评价指标较多地以反映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建立依据,而忽视了对导师导学过程、学生非学业素质的评价[6]。另外,在学业导师导学具体实践中,由于高校对学业导师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常常存在与辅导员的职能定位混淆的情况,管理部门在指标设置上也缺乏针对性、合理性。

2.4 考核评价方法简单

目前多数高校针对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采用的方法存在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结果评价多、过程评价少,随机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不紧密、评价周期过长等问题。如对学业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等评价方面由于受所采用评价方法的限制,此类评价显得过于笼统,主要靠经验和印象进行判断,无法达到量化评价效果。

3 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如下相应的对策建议。

3.1 评价主体设定注重多元化

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全员参与的评价活动,主要应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导师互评、专家评价几个环节。通过以上环节可以帮助导师对照评价标准,找出自己过去工作的得失,发现自己的工作现状与工作目标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明确职责、改进工作。另外,评价得出的结论,一方面,通过采取相应的奖惩、引导、调节等措施得到体现,能够形成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另一方面,评价活动对导师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发生的影响,可以形成作用更为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促进本科生导师制健康有序地发展。

3.2 评价内容设定注重系统化

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内容必须全面、具体,不能仅以导师指导次数、学生考试成绩、、考研情况等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导师导学工作评价不仅要评价导师的导,而且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要评价导师导学的结果,也要评价导师导学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导师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认知因素,还要评价其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因此,导师导学工作评价的内容还应包括导师的工作态度、导师履职尽责的情况、导师对学生认知因影响、导师导学方式以及导学工作效果等方面。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注重合理化

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和概括学业导师导学绩效水平的概念和具体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导师制工作的制度化、考核的科学化、激励的有效化,对形成良好的导师工作运行机制有着重要影响。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强化全面教育的导向性原则、符合学业导师工作特点的系统性原则、遵循学业导师工作和高等教育客观规律的客观性原则、反映评价对象共同属性且体现普遍性基本要求的可比性原则、体现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时代性原则、体现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原则。在设置评价指标时,由于不同专业类型的本科生的导学目标、导学方式具有差异性,因此还应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学科特点的学生进行分类评价,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3.4 评价方法选取注重多样化

不同的评价方法在导学工作评价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由于本科生学业导师的指导工作具有多元性,指导内容复杂且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使评价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其评价方法应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不同的导师和学生,还必须对具体工作和工作效果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既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特长,又互相弥补取长补短,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潘雅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及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1):153-157.

[2]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5):30-32.

[3]周青,汪杰峰,胡佳.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4):111-116.

[4]晋素灵,韩映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满意度评价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2):25-28.

教师工作评价范文第2篇

一、安全工作警钟长鸣

安全工作向细处想,往实处做,时刻做到警钟长鸣。为了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和财务财产安全,我们在做好常规安全工作的同时,本学期重点突出了如下工作:

1、安装校园监控设备。因为经济原因,我校始终没有安装校园监控设备,这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安全防范,安全预警造成了不少麻烦。本学期,我们筹集资金85000余元安装校园监控设备,8.25日安装工程正式开工,9.1日遍布校园,教学楼等处58个摄像头开始使用。监控设备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的技防水平,有力的保障了师生的安全。

2、保安和物管人员的进驻。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支持下,在街道办事处的大力帮助下,我们聘请了专门的保安力量,每天24小时值班,有效的杜绝了闲杂人等的出入,把好了大门关。同时我们聘请了具有省一级资质的宏泰物业进行宿舍管理,有力的保障了学生的住宿秩序和住宿安全。

3、成立交通助学岗。我们学校地处交通要道,安全压力较大,为此我们积极与临港交警中队联系,对我校师生进行了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并成立了交通安全助学岗,交警队的同志在上下学时进行交通疏导和道路巡逻,有力的保障了师生的交通安全。

4、完善各种安全预案和制度。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修订和完善了各种安全应急预案和制度,并进行了应急疏散演习。学校领导干部,教师按相关要求在校门口,校内,楼道内,打水处值班,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老师在,较好的保障了学生校内安全。

二、教学工作力求新突破

1、全面落实新《规程》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

(1)组织学校领导干部学习修订后《规程》,特别是对《规程》修订前和修订后进行比较,努力领会精神实质,以便在工作中更好的落实。

(2)利用开学前一周校本培训时间,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新《规程》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所有教师人手一份,教学副校长边与老师一同学习,边根据领导班子学习时的领会进行解读。

(3)组织新教师学习新《规程》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一是组织新教师与全体教师一起进行培训、学习,二是为每一位新教师指定专门的带教教师,指导新教师理解新《规程》,运用新《规程》,落实新《规程》。

2、学校借调整领导班子之际,加大教导处的力量,理顺教学管理的关系,为新《规程》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进一步落到实处奠定领导基础。

3、修订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细则》,根据新的要求和上学年的实施情况,对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细则》中操作难度大,产生矛盾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修订,真正让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细则》成为落实《规程》的牛鼻子。

4、对教师教学评价委员会调整。根据一年的实施情况,借助兄弟学校的经验,我们本学年以级部为单位成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委员会,解决了我们任课教师多,评价委员会成员工作压力大的矛盾,这一调整使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5、王钢城副局长对我校进行课堂教学工作调研,在与我校领导教师座谈时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并对学校提出了希望。教研室对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视导工作,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入手,对我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生表现给予肯定。

三、教育工作做到无缝隙

1、加强学生纪律管理。政教处从学生到校时间,入校规范,楼内纪律,室外纪律,餐厅纪律,大课间纪律,集会纪律等各方面纪律抓起,让学生重新树立纪律意识,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校形成良好的风气。

2、加强卫生管理。卫生是一个学校的门面,古人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学校一个班也是如此。本学期,政教处从卫生的清扫,卫生的保持,卫生的死角入手,形成卫生管理常规,让学生养成卫生习惯,使师生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愉快的工作和学习。

3、加强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政教处会同各级部和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让学生知道哪些该做,必须发扬,那些不该做,必须禁止。让学生不但在学业上成为一个合格的初中生,更要在思想上成为一个合格的初中生。

另外,初中学生由于想独立还不能完全独立,叛逆精神比较强,很容易一时冲动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因此,政教处加强学了生的法制教育,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充分用好我们的法制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以及我们的德育和法制基地,切实让学生在初中快乐成长。

3、加强教师管理。没有良好的教师纪律,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生纪律,校务办加强了教师考勤管理,办公室的办公秩序和办公卫生管理,严禁教师在办公期间玩游戏和做与教学工作无关的事情,把教师的工作精力引导到研究教学工作上来。

4、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注重量化和奖惩。学生管理实行级部捆绑制,政教处管理级部,级部管理班主任,班主任管理学生,这样才不至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同时为了提高管理的效能,政教处成立专门的检察队伍,各级部分管学生管理的人员为主要成员,纪律、卫生委员为主要力量,形成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效能。校务办及时检查和抽查办公室卫生和办公秩序,针对发现的问题按学校要求,该通报的通报,该罚款的罚款,该取消评优资格的就取消评优资格,从而达到树立正气,去除邪气的目的,打造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四、重点工作有的放矢

省规复评工作是本学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暑假中我们就反复召开相关领导会议,根据复评标准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1、档案整理归档。暑假中,我们结合教育局历城五中省规复评现场会精神,组织全体领导干部收集整理学校的各种档案资料,按照省规复评的要求进行整理,共整理档案900于卷近300档案盒。

2、硬件更新。根据省规复评要求,我们粉刷室内体育馆,西教学楼,东教学楼共计9000余平米。修缮东教学楼楼顶2500余平米,新建阳光心灵驿站心理咨询室,历史、地理教室,危险药品存放室,并更新了部分理、化、生教学仪器。

五、存在问题

1、债务压力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在学校发展的过程因为种种原因欠债1200多万元,巨额的债务使学校经济情况相当拮据。正常教育教学设备购置,正常教育教学开支,正常教师培训、学习及相关费用无从保障,导致学校正常秩序运转困难,教师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同时,债权人频繁到学校讨债,严重的影响了学校主要领导的工作和生活,导致没有更多的精力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管理学校。

2、师资缺乏导致学科发展不平衡。今年教育局分来10名新教师,极大地缓解了学校的师资压力,但是学校理、化、英语等学科师资亟待补充和更新。新晨

3、个别领导和部分教师课程改革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急功近利的教学现象还部分存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这一问题制约了党员干部在教学中模范性的有效发挥和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4、学校新的领导集体刚成立不久,领导成员间还需要进一步的熟悉,默契。同时年轻的领导干部工作经验还不丰富,还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工作过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

六、努力方向

1、加强教师和学生管理,内强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树形象,改变学校在群众当中的不利位置。

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落实《历城区初中教学工作规程》和《教师教学评价方案》,塌下身子改造教学过程,让教学成绩真正成为改造教学过程的必然结果。

教师工作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务日志;管理系统;技术

随着社会网络化和校园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逐步完善办公及教学管理系统。对于教学管理系统的研发进行自主研发成为热门的课题,自主开发与研制教务日志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

一、系统分析

教务日志管理系统则是面向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软件,其主要的目标是对师生电子资料等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并存储,实现无纸化教务管理,同时完成繁琐的教师评价工作,从各层进行立体评价,让该项工作更规范和清晰;最后学生的成绩管理是重要的一项功能,主要的目标是高效高速的完成学生成绩的录入、查询、自动生成成绩构成与绩点学分等功能。

二、系统整体设计

该系统对目标的进行研究和制定,需要系统达到以下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

(1)教务日志的填写:完成学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存储,并且保存成功后能在系统中进行数据同步和互通,各用户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查询。

(2)教师工作评价:教师工作的评价形成立体评价,学生的教学日志,科组长、教学部长、教务管理人员、教研工作人员、教师的电子资料等都形成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

(3)学生成绩录入与管理:学生成绩的录入需要达到快速便捷,对学生成绩的管理也是常用的对后台数据库的增、删、改以及对各用户群体的不同查询等操作。

(4)各项信息的查询:在系统中以不同的用户身份登陆有不同的操作范围,对于系统中存储的各项信息也要达到灵活的查询,班主任和教学部长要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操作,班主任按班进行,教学部长按专业部或年级进行,达到快速的进行信息管理。

以上是对系统需求的简单阐述,也是对几项主要功能的描述,系统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围绕着这些功能要点开展。

1.教务日志管理模块。教学日志管理主要实现从学生填写评价表,采集和存储学生的信息。(1)教务日志录入:学生调出教出评价表进行数据填写。(2)教务日志统计:对填写的教务日志进行统计反馈,反应填写是否完整。(3)教务日志查询:查询教务日志填写的具体数据。

2.教师工作评价模块。教师工作评价主要实现各管理人员的评价统计与百分配比形成评价值,同时统计电子资料和录入学生成绩,给出最终的评价值。(1)课堂评价表:对课堂评价值进行对应填写,并形成记录表格。(2)电子资料提交:对教师的电子教案、计划、论文、获奖证书等电子资料进行提交并自动统计。(3)问卷调查记录:对学生录入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和记录。(4)评价百分配分:对各层管理人员的评价进行百分配比,自动生成教师评价。

3.学生成绩管理模块。学生成绩管理主要实现录入后的成绩查询、自动生成总成绩与绩点学分等操作。(1)学生成绩录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成绩录入方式,批量录入学生成绩。(2)学生成绩查询:对学生成绩进行条件查询。(3)学生成绩统计:根据用户权限对学生成绩进行自动计算。

针对我校教务工作的现状,本系统设计了教务日志管理、教师评价和学生成绩管理等三个功能模块。系统采用技术,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基于B/S三层架构的教务日志管理系统进行研发,具有操作简便有效、实用性强、可靠性与安全性高等特点。

参考文献:

教师工作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倦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87-01

职业倦怠对于教师自己、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对于教师来说,它会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冷漠、消极、紧张等状态;对于幼儿来说,会被体罚、心理虐待,从而影响到身心健康,心理发展;对于幼儿园来说会导致班级管理、教学质量下降、人心浮动,师德的丧失;对于国家与社会来说,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对待职业倦怠问题,国际上提出这样一个口号:预防胜于救治!就是说,在教师真正职业倦怠之前应进行预防,或者在教师有轻度职业倦怠表现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这一方法对于我国的幼儿教师来说同样是适用的。近几年来,我园采取多种方法,在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为教师营造宽松的、积极的工作氛围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环境熏陶。如果我们管理者能给教师创设宽松、积极的工作环境,那么教师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工作的辛苦与压力,还有自己专业成长的幸福、工作的乐趣。于是,尊重每一位教师,相信每一位教师,引导教师感受工作的乐趣,体验自己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快乐,就成为了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另外,工会、团组织注重做好教职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减轻教师的压力。我园充分发挥工会和团组织的作用,他们经常深入第一线,找教师们谈心,耐心听取大家的倾诉,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促使教师很快地减轻心理压力,愉快地工作。

二、给予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

1、教师工作评价从关注教师心理感受出发,变打分式评价为研究式评价 长期以来,提起评价人们自然会与打分、排队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评价方式无疑会伤害大多数人的感情,挫伤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于是,我们将打分式评价改为平时的研讨式评价。每月以教研组为单位,大家互相观察各班的环境布置、教育活动、家长工作、班级特色活动等,然后坐在一起,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互相取长补短,气氛热烈而轻松,评价是平等的,民主的,真正起到了促进工作的目的。

2、教师工作评价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变园长评价为主为教师自评为主 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教师是一个被动的评价者,毫无主动性可言。评价时间、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等都掌握在园长手里,教师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方式无法激起教师参与评价的热情,他们对评价工作的态度是消极的,甚至是排斥的。于是,我们开始重视引导教师对照共同制订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自评,并在自评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调整教育策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

总之,对教师的工作评价我们应该把握主流,把握大方向,给教师一些空间,允许她们的工作有不完善的地方。同时,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她们,相信她们会逐渐自我调整,自我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三、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头肉。在几代人的悉心保护下,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一不留神就会出这样那样的事故。我们教师也对孩子的安全问题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随后的消极影响已经使老师战战兢兢,工作时不敢放手(有些老师甚至正常的户外活动也不敢开展),下班后心弦也无法放松。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当然是教师的天职,但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也应创造条件,防患与未然。因此,我们幼儿园采取积极措施尽量把意外事故挡在门外。我们为此配备了专职人员定期对校园进行检查,对存在的不安全的隐患及时处理,人员的配备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所有人员持证上岗,不因为省钱、照顾关系等原因而聘用不合格的人。

四、减少文案工作,鼓励资源共享

教师工作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现状与对策

1.引言

21世纪,经济增长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知识的创新。高校如何面对时代挑战,迅速培养和造就大批的高质量教师,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各大高校通过不断深入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绩效考评活动,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改善,推进师资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而对学校而言,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去准确评价教师整体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目前高校改革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是指对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的行为及工作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并配合对教师的管理、监督、指导、激励等活动,挖掘教师的潜在力量,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教师得到同步发展。本文就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现状、问题展开分析,对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高校教师绩效考评工作进行了思考。

2.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现状,选取了广西区5所高校进行调研,调研发现,现阶段国内高校绩效考评大多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后勤人员一起进行绩效考评,在考评指标设计上区别不大,没有充分体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的考评差异。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主要从思想品德、教学和科研工作三方面着手。其中,思想品德主要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表现,由教师所在院系的上级领导及同事评价;教学方面主要包括教学常规评价和教学工作量评价。教学工作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师是否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上课是否准备课件或讲义、是否有完成规定的辅导时数和听课时数、是否有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来衡量,这些由教务处组织教学督导小组、学生按照进行评价;科研工作评价每年一次,由学校科研处进行,主要是以级别及数量、教材出版数量和数字、科研项目经费、获奖情况等来计算教师的科研积分。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为了快速提升其科研能力,科研工作评价成为教师晋升、奖罚的主要依据,很多教师受到考评的影响,花大量的时间搞科研,导致没有很多时间和尽力去搞教学,对教学敷衍了事,另外在科研上要求短期内有所突破,往往会只重视数量的增加,因此产生了严重的“三重三轻”现象(重科研、数量、考核,轻教学、质量、评价),这无疑会对高校合格教师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2)高校绩效考评部门为了节约成本,简化考评操作和流程,对各被考评部门均实行一年一次的年度考核制。年度考核基本上是根据1995年国家人事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实施,在每年年终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布置,所有高校统一步调。然而,这种年度考核的方法单一,难免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第一,在实践中,只采用年度考核而忽视平时考核,只能够以点带面,凭借主观感觉对教师平时的工作进行考核,很可能会出现以教师接近考核期间的工作表现作为年度考核依据,也可能出现因为一时的言行错误影响考评结果,导致考核结果失真,不能全面反映被考核者的真实绩效。第二,对于一些需要三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可能在接项目的当年超额完成任务,但是接下来做项目的几年却可能发生尚未达到考核标准的情况。第三,在学生评价方面,学生可能由于时间过长,遗忘教师上课的一些内容、方法,带来实际绩效与考核绩效的偏差。

(3)高校人事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常常视绩效考评为例行公事,考评主体与考评客体之间缺乏双向的沟通和反馈过程。考评制度和考评方法是事先是由管理者单独制定的,并未征求被考评者的意见,而且考评内容、指标、标准没有完全公开化,很多人都是到年底拿到考核表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另外,考评结束后考核部门很少将考评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被考评者,往往只有院系的一级领导和教务部门知晓,从而被考评者不能通过绩效考评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有些老师因为不理解考核体系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或以考评结果不公平向考评部部门提出意见,给考评部门带来很多麻烦。因此,绩效考评往往会流于形式,或者被视为对过去工作的一个回顾,没有立足于长远视角促进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失去了考评应有的价值。

3.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对策

从上述对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教师的绩效考评体系还不是十分的完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高校绩效考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好的绩效考评可以促进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而不好的绩效考评会带来很多不良的负面效应。因此,针对我国现行高校教师的绩效考评现状,如何运用这把双刃剑来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应做好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在设计考评指标体系时,由于各个高校的侧重点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有区别,教师的职称、学科专业等都不一致,采用统一的考评体系对不同教师进行考评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考评体系应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教师岗位性质的不同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在考评主管领导与教师一起讨论的前提下区分绩效考评指标及考评标准,以建立不同标准的考评体系,增加绩效考评的科学性。另外,绩效考评的思想品德、教学、科研三个方面孰轻孰重,应该考虑该高校具体的办学特色和性质,如果该高校属于研究型,则应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如果该高校属于教学型,则应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在实施绩效考评之前,应完善绩效考评培训制度,在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学校应对所有参与评价和被评价的教师进行培训,设定明确的评价时间、地点,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顺利开展绩效考评工作。

(2)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考评内容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应设置不一样的考评周期,可采用平时考核、学期考核、年度考核、聘期中考核、聘期满考核等形式,全面、客观地去了解教师的日常表现。对于思想品德、社会服务等评价,周期保持一致,每年进行一次考评为宜;对于教学工作评价,应安排在每门课程结束之前的2~3个星期,采用学生评价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另外院系领导、监督小组、、同事等也可以采用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尽早纠正不规范的教学过程;对于科研项目评价,应按照科研项目的持续时间来安排考核周期,1年之内可以完成的课题、项目可以按照原先的考评方式进行,而持续2年或2年以上时间的项目,为了能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应适当延长考评周期。

(3)完善考评过程中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一个有效的绩效考评过程必须通过绩效的沟通和反馈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参与考评的主体和客体通过在情感上、思想上、态度上、观点上的交流和反馈,能让教师清楚地了解整个绩效考评内容、标准、过程、结果,发现教师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纠正和改善,为今后更好地完成工作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多样化的沟通反馈机制体现了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重视和关怀,使教师意识到领导对自己的期望,大大地满足了教师作为个体的情感需求,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高校的整体绩效。对于一所高校来说,绩效考评能否真正实现成效,达到绩效持续增进的目的,其根本就在于是否及时、有效地对教师绩效结果进行反馈、沟通。

4.结语

总之,科学合理的高校绩效考评引导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高校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性质设置合适的考评体系,更好的适应和协调各个时期的工作趋势,实现教师和高校共同发展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我国的考评理念、考评制度、考评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的公正性、有效性,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莉,惠调艳.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3):276-297.

[2]顾广娟,何小雨.浅谈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

[3]马志强,朱永跃,陈永清.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80-81.

教师工作评价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现状,提出了基于“学生成长需求”视角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措施。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构建思路;有效的进行工作考核;建立辅导员多元化的工作评价体系。

【关键词】 学生需求;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措施

高校辅导员队伍优化发展和建设,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重要的着力点。构建科学而可行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单从理论而言,既汲取和创新了高校辅导员研究思路、也丰富并发展了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实践研究。从现实意义来讲,它不单单有利于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能很好的总结学校学生学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建立一整套可行、高效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要积极贯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在体系设计上反映辅导员在各阶段内成绩和成果的同时,还要能够反映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对辅导员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旨在结合课赛组重点项目“新常态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来探索准入机制下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为此,我们针对高校学生和辅导员两大主体对“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在陕西省范围内选取10所高校,发放问卷,回收率达到97%,形成了相关课赛的调研报告分析,以此为基础探索学生成长需求导向的辅导员评价体系构建,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1、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教育部2015年在官网上公布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修订稿,第一章第三条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是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最为权威的解释。由此我们对高校辅导员做了进一步的定位分析,高校辅导员在身份上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是服务学生的践行者。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就业指导等;

2、考核评价方法

考核评价也被称为人才测评。关于考核评价,一般来说,是指考核主体按照工作要求或绩效指标的相关规定采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以此来评判员工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工作职责的践行情况以及员工的发展状况,并由考核主体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考核评价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下属员工,其目的是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并以此作为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胜任工作的能力。同时与员工的准入机制挂钩,将来作为对员工晋升、激励、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现状

就实地调查的各高校来看,基本已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与之相应的辅导员考核办法。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职务聘任挂钩,同时在准入机制中渗透。被调查的各高校大都建立了以学生工作部门为主管,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考核评价体系。虽如此,但对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对辅导员工作态度和效果的反映上未能准确的把握。

2、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辅导员队伍也日渐庞大。基于这种新势头的不断发展,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该队伍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建构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系统评价体系,已俨然成为各大高校积极探索、急迫解决的问题。综合课赛组实地考察、调研以及相关资料文献的查阅来看,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以行政量化指标来考核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不科学。高校辅导员,在最初被认定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随着高校进一步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呈现出“多元化的转变,在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教学辅助、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指导等重要职责。这就造成高校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被动角色”。因此,职能部门在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制定考核制度时,也未能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与专业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的界限。

(2)忽视了学生这一核心评价主体,考核视角片面化。当前,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基本都是以之前F有文件为主要标准进行修改而设定,这一评价体系的制定者也大都是上级机关。而辅导员教师和其工作对象――学生却没有真正参与。行政、人事在制定相关工作评价考核标准时,必然会存在从主观的层面进行思考,他们认为管理的标准化才是根本。

(3)评价结果反映不真实,考核反馈片面化。对于任何一种评价体系而言,其终极结果落实到评价结果的反馈上才算圆满。但是,就当前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现状来看,则片面注重具体事项完成情况的评价,忽略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种评价结果必然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增大,专业化效果不显”等状态。

三、基于“学生成长需求”视角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1、当前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需求分析

何为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需求,即:大学生将某个阶段自身在一定时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投射到辅导员身上时,便产生了对辅导员的需求。大学生对辅导员的需求不是短时间内产生的、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渗透的过程。大学生对辅导员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把握学生成长需求并从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角度开展工作,将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效能。离开了大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辅导员职业也就失去其专业发展的意义。

(1)思想引领的精神需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工作的这种特殊性深刻表明:明确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总体需求,对做好辅导员工作具有方向性作用。据课赛组调查数据显示,36.5%的学生认为学院辅导员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和知心朋友;19.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是思想的引领者;还有14.7%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是学习的帮助者。另外,有2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院的辅导员是行政工作人员。合计来看,在71%的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是作为知心朋友的角色存在,学生期望辅导员能够给予他们在成长、成才路上的引领。

(2)就业、心理、学业等实际性需求。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青年学生各个方面发展不稳定的特性。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方面普遍感到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增多。无论是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方面都期待辅导员能够给予中肯的帮助。因此,辅导员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成为专业知识丰富、专业能力多元的专家型辅导员,使辅导员工作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3)因地制宜的培育需要。现代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各高校所集聚的学生个体也随之呈现出差异。因此,在这种差别化的背景下价值取向也就出现不同,步入新的环境、接触新的群体,不同的学生无论是在价值观、个人需求还是行为表现方面都会呈现很大的差异,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对辅导员的需求就得建立在对不同学生个体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心理情况等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帮助各具差异的学生处理不同情境中遇到的不同问题。

2、构建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基于学生需求新视角,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构建的问题,我们课赛组认为,应该“以生为本”,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来构建辅导员评价体系。

(1)明确改进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思路。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设定,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很重要。Brumbrach(1988)认为:“工作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它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考核评价其一是为了鼓励、激励,其二是为了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工作做出改进。对此,在对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中应重视对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

构建合理、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应着眼有利于未来工作的提高,结合高校辅导员职业态度,知识技能,个性魅力等考核影响因素,以构建一种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人员激励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辅导员队伍为目的的考核管理模式。

(2)有效进行工作考核。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构建要达到手段、目的和方法三者统一的状态。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考核制度和方法都应以高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中心。辅导员工作考核的目标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作评估目标。二是工作的管理目标。三是工作的发展和开发目标。通过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鼓励辅导员努力工作,以考核的方式,促进辅导员队伍合理流动和动态平衡发展。在考核中,辅导员本人可以通过自我横向比较,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积极调动工作的热情。考核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考核的方式来带动和提高辅导员素质、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3)建立辅导员多元化的工作评价体系。所谓“多元化”,在这里是指高校辅导员评价考核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考核评价视角的多元化。就高校目前现状来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教师,平时与学生群体接触也最为密切,可以说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对象是学生。因此,在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上,除了学工部、人事部、院系领导的参与,也需要拓宽工作评价的视角,作为辅导员工作最核心的群体学生应该被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之中。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探索适用于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实用途径就必须坚持转变思路、利用工作考核目的建立多元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2014.3.27.

[2]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新修订[Z].2015.

[3]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W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5] 胡建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

[6] 张剑虹.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七个误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

教师工作评价范文第7篇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通过检索,截至2007年9月上述期刊所载评价类文章共195篇,其内容涉及评价理论与方法、幼儿评价、教师评价、托幼机构评价、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及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成果译介研究等六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根据不同维度,文献资料数量总体分布情况如下(图1、图2):

(二)对六大类文献内容的分析

1 评价理论与方法。此类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较早的有1988年赵寄石发表的《谈谈幼儿园教育评价》及白爱宝的《教育评价简介》,前者重在探讨制定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后者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含义、范围类别、评价原则及方法等。近年有紧随理论研究潮流和教育实践的评价探讨,如冯晓霞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一文中,阐释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总结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陈述了建构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原则。此外尚有彭俊英的《幼儿园教育评价主体的发展趋势》和《从(纲要)看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两文,阐述了学前教育评价的渊源及发展趋势。涉及具体教学领域评价理论的研究仅有张晖的《对幼儿游戏评价的思考》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连载于《学前教育研究》上,由刘晶波等所做的“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的课题成果,对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中,王坚红撰有《学前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怎样制定评价方案》和《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等文,探讨了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制定。此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一些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杨晓萍与柴赛飞的《成长记录袋评定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及《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等。此类文章涉及到的具体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记帐法、档案袋评价法、卷宗评定法、档案评估法、非正式评价、质性评定、定量评价、轶事记录法、情景化评价、即时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作品评价等十余种,多为一线幼教老师结合教学案例来阐释。

2 幼儿评价。王坚红于1992年发表《幼儿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一文,又于次年发表《关于幼儿发展评估的若干问题》的文章,着重论述了与幼儿发展评估相关的若干重要关系及措施:白爱宝于2005年撰写了《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一致性的因素分析》及《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发展评价的有效策略》两篇文章,对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提出了策略;刘霞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了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基本诉求。此外,潘月娟的《儿童发展评价的新趋势――真实评价》紧随新观念探讨了幼儿的发展评价;姚伟等人的《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分领域或分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评价研究;王海英和周洁的《幼儿自我评价:问题与策略》及张树俊的《幼儿自我评价的缺陷与指导》等文则讨论了幼儿自我评价。孙玉洁的《浅析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文侧重于从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了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彭俊英的《南京市某园幼儿发展评价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和陈银亭的《朝阳区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中开展幼儿发展水平评价》也是立足实践探讨幼儿发展评价之作。涉及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章,有高美娇与王黎敏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和《幼儿发展评价与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等,均结合某园的情况来介绍。总体观之,这类文章多侧重于对幼儿智力、认知发展的评价,缺乏探讨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评价,仅有张文斓的《儿童同伴关系评估方法析评》一文对测量儿童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及傅宏对《幼儿情绪性思维惯性评价量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和《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的介绍。在幼儿发展评价形式上多采用统一量表对照形成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和真实评价方面的探讨较少,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幼儿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婴儿的评价仅有吴红霞和郭文英的《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点及功能》,而涉及特殊儿童及农村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则明显缺乏。

3 教师评价。朱家雄与张婕的《从“证明”到“改进”――论幼儿园教师评价取向的转变》、赵桂丽的《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王绪兰的《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及评价指标体系。杨燕燕的《对“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思考》则分析了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负面作用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此外,与教师工作评价相关的文章有王俊英与左亚丽的《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及评价要点》及王俊英等的《半日工作计划与评价要点》,这两篇文章系作者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研究”’的成果,此课题力图通过制定幼儿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为教师自我改进和完善工作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的,有陈帼眉的《宜与不宜凭什么?――幼儿教师教育行为评价依据》、王隽的《应对教学交流困难时的教师行为评价》、桑凤英与周立莉的《从环境评价入手,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等;此外与教师自我评价相关的,有郭良菁的《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体系研制简介――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尝试》以及张婕与朱家雄的《从接受他评到自主参与评价――论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教师角色的嬗变》等,此文指出,幼师历来只是“失语”的被评价者,但教师参与系实现评价根本价值的重要基础,故而须走向以理解对话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综观这方面研究,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态评价,尤其缺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价,目前检索到探讨此类评价的只有周欣的《教师――儿童互动质量评定的行为指标初探》一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评价及评价指标的建立也少有涉及:在教师与家长交流互动方面的评价也较少,只有李生兰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的初步研究》一文。

4 托幼机构及环境评价。张家芬于1985年发表《怎样衡量幼儿园的质量》一文,探讨了幼儿园的质量标准,并强调要把幼儿的发展作为考核的主要内

容。此外,尚有王坚红与陈国强的《幼儿园环境评估》、朱家雄的《幼儿园环境的评价(上、下)》、刘焱的《游戏环境评价(上)――户外游戏场地评价》和《游戏环境评价(下)》及《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薛秧丰的《幼儿园环境质量评价》、张琼的《婴儿家庭与托幼所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黄培红的《幼儿园家具的卫生评价》、刘霞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概念辨析》和《我国现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研究》以及周欣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我国对托幼机构的评价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起步,主要是为托幼机构的分类定级而开展评价,相关文章多针对托幼机构家具、场所、环境、园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评定。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要对托幼办学资质进行审查,更要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做综合全面评价,还要反思托幼机构评价的科学性,以利指导托幼机构提高教育质量。此类研究文章有项宗萍的《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和刘丽湘的《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误区及调整策略》。

5 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虞永平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王俊英的《目标课程的教育活动评价》、吴积静与周洪飞的《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学活动评价。此外,余碧君的《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评价》、姜勇与刘霞的《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彭俊英的《对构建幼儿园课程评价方案的粗浅思考》等,概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许卓娅的《用历史生态的眼光审视园本课程建设中的评价研究》一文,是其主持的“园本课程建设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课题研究第三阶段以“课程评价”为重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讨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的新思路。对教材评价,目前检索到的仅有张晖的《试论对幼儿园教材的价值审视》一文,该文认为目前我国没有幼儿园教材编写审定委员会,幼儿园教材的编写、发行随意性很大,并指出评价教材的切入点即价值审视很重要@。

6 国外及我国港台区成果译介研究。此类研究依侧重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单纯译介性研究。最早有赵寄石与魏振高翻译的《测量学前教育的质量》(译自联合国教科文、儿童基金会合作计划《早期儿童教养丛书》之二《提高早期儿童教养质量和数量的急需措施》)以及《3~6岁儿童教育目标》(译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77年《日托中心教师手册》)。另外有王坚红翻译的《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评价》(译自《美国伊利诺大学(香藩――厄尔巴那)初等及早期教育情报交流所的短篇报告》)和编译的《美国一幼儿园教师工作评价鉴定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早期儿童研究中心制定);竺波翻译的《学前儿童创造性的非正式评价》(E.P.托兰斯);方力和汪潮译介的《四五岁儿童发展量表》(译自美国《幼儿的教育过程》)。其二,介绍兼比较性研究。主要有霍力岩的《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刘焱等人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其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旧版于1980年面世,新版于1998年面世。)、刘焱的《美国NAEYC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刘霞的《NAEYC幼儿活动室观察评价述评》和《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述评》、彭俊英的《美国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述评》、卢美贵的《英格兰5岁~7岁国定课程评量的内容与影响》以及郭良菁的《德国研制(儿童日托机构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集)的启示――兼论我国制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若干问题》等。邱自莉的《中美高质量托幼机构评价标准之比较》介绍了美国高质量托幼机构认证标准,并与我国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指标(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托幼机构评价标准的异同。

除译介欧美国家的成果外,余碧君的《日本幼儿园的游戏评价》和《对幼儿的理解与评价》(译自日本1990年起实施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导用书中的部分),以及刘建永的《日本的日托中心及其质量评估》等文章介绍了日本托幼机构的相关经验做法;庄虹的《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研究》介绍了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一般性研究、评估方法的设计和量化,及对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内容。涉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有蔡春美的《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简介》,此文介绍了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的模式、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周欣的《四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幼托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分析和比较》,此文在比较和分析了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托幼机构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剖析了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的具体内涵和评价依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领域文章从翻译到述评乃至研究的历程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不仅提供了参照,也注入了新的要素。但就译介目标对象而言,向欧美一边倒的倾向有待改进,且译介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

二、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态势

(一)从文献时间分布来看,2002年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拐点。

综观文献资料总体数量,1992年前相关文章年度发表量从未超过10篇,1992年首次达到10篇,但这一数量并不十分稳定,而到2002年度发表量跃至13篇,此后每年的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上,2003年则达到创记录的25篇(见图1)。究其原因,主要与2001年我国《纲要》的颁布以及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13号文件)的颁发有关。《纲要》的实施过程,是以评估为契机多层次开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园科学化建设的过程。而《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则为学前教育领域先进科学教育理念向实践转换的指导性文件,掀起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热潮。此外,2001年光谱方案的推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谱方案”是以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课程和评估方案,给幼教界带来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对幼儿发展多元评价的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的评价内容多样化已获得广泛共识,成了稍后几年评价性研究中的亮点。

(二)从文献涉及内容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第一,对评价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理论探讨亦随之加深,两者相辅相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译介国外评价理论模式、指标体系,后逐步结合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深化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进入90年代,《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相继实施,对学前教育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提出了要求,以此为契机,促进了评价理论的发展。统观这二十余年的评价研究,前期多为立足教学、课程、托幼机构的实际,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制定以及对量表和量化方

法的介绍;后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新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尤其是2001年颁布的《纲要》将教育评价纳入其组成部分,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对评价性质和目的进一步明确,有力推动了评价理论研究的纵深展开。

第二,对评价方法的研究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尤其是为顺应《纲要》中提出的评价“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的要求。对幼儿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从早期的单一定量研究、一元的量表测验分析模式逐渐转向多元模式,文献探讨涉及的方法达十余种之多,整体呈定量和定性结合、静态结果性评价向动态过程性评价转化的发展态势。

第三,幼儿发展评价仍为评价研究主体,对幼儿发展评价趋向全面和科学。从相关文献来看,以往以集中介绍幼儿发展测量量表,以及测评幼儿发展是否达到量表标准为主。渐渐地理念发生了变化,明确对幼儿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为幼儿提供更适宜教育的手段,促进每一位幼儿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以发展。通过评价不仅促进幼儿在认知和技能上的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个体差异性也成了评价中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四,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与教育过程评价的关连性受到重视。对教师的评价以往更多表现为对教师资格的行政性考评,由管理者按照既定的一套划一量化评价标准体系来评定教师工作,采用的多为他评和定量的评价方法,早先的相关研究即体现了这一特色。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观念的倡导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对教师评价的研究更趋向对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探讨,以及对教师教育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评价的研究,此类研究取向有利于提升教师工作的水平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工作评价范文第8篇

一、主要成绩

1、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班子学习制度,学习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学习“八荣八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等;对班子成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廉洁奉公教育,从而使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领导班子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在各项工作中能发挥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办法,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整体效能。学校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素质为本,教育为主,全面育人”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学校办成“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学校。

2、学校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建立和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评价细则》、《请假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打鼓小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打鼓小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分细则》等,深入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活动,调动全体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打鼓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要求。学校严格实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与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校本教研、听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95%的专任教师能“一专多能”,能适应二门以上学科教学和年段“小循环”教学工作。学校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及本科的自学考试、电大、函授学习,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4、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专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上学年,学校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活动,建立了“红领巾心里话信箱”。

4、学校重视校本教研,每学期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经常开展听课、评课、研课等。

5、学校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课外兴趣小组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段的不同设立了兴趣小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加各自喜好的兴趣组活动,校园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更加富有生气。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6、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明整洁,在各楼层的楼梯口辟有宣传画、板报,集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宗旨于一体,为打鼓小学构建了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打鼓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缺少学校中远期实施素质教育规划,前三年的自评材料及自评过程材料不完整。教师会议、行政会议缺少实施素质教育的详细记录。学校各类财产清册、有关证件不齐。学校办学成果与经验归纳不够。材料收集归类整理需加强。

2、学校无实施《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细则,无教师培训登记表,教师培训计划没有针对性,师德教育活动材料、体现师德师风材料、教师培训工作材料偏少,教师培训成效材料不完整,教师工作评价材料不全。

3、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德育网络,充分挖掘社会德育资源,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力量的作用。要加强对经常性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学生良好表现典型材料的收集,以便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德育成果。

4、对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5、要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讨工作。学校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制度,以校为本有关教研活动记录材料不够完整。

6、艺术教育原始记录缺,活动的材料偏少,获奖作品要收集。

7、学籍缺少。学生变动材料不完整,学生变动数统计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