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先生英语

先生英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先生英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先生英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陶行知;小先生制;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64-01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我国的宝贵财富。继承并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在遍地文盲、师资缺乏以及思想陈旧的旧社会,陶行知先生创立了“小先生制”的教学模式,其也被称为“穷方法”。经实践证明,“小先生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不仅适用于旧社会,而且适应于现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小先生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概念

陶行知先生对“小先生”的定义如下: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1]。据此概念可知,小孩子如果先过了某种生活,而又愿意教导前辈或者同辈的人去过类似的生活,那么,小孩子就成了一名真正的小先生。因此,“小先生制”可以理解为“小孩教导小孩”或者“小孩教导大人”。

在遍地文盲、师资缺乏以及思想陈旧的旧社会,陶行知先生创立了“小先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不仅适用于旧社会,而且适应于现代。在“小先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知识、探讨问题,在自主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运用“小先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的小先生。

“小先生制”的教学模式不但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且也为我国民主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历史的先河。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理念以及教学实践,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基础范式,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现今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应用“小先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小先生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学生应重视上课前三分钟的口语实践机会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小先生制”实质是让小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学习主体,并成为小先生。上课前两分钟是小学生提高口语的重要时机,因此,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两分钟自我演练的机会。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英语课堂中,教师应按学号要求学生每人每天做一次“小先生”。在上课前三分钟,小学生应对日常提问用语进行整理并背诵,从而有效得对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在这三分钟,小学生以先生的姿态进行备课、上课、评价等,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在这短短的三分钟,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也锻炼了英语口语,这极大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担任“小先生”

当前,英语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英语也被应用于生活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英语已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英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重视。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指英语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的学习,而且也包括以英语为交际为目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掌握这种语言交际工具,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从生活中选材,以学生的体验为出发点,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多次的、不同层次的Pair work,Group work[2]。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小先生”的主体地位,并努力培养他们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采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教学活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英语学习以及英语应用。小学生属于一个活泼爱动的群体,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从而培养英语应用能力。据报道,李炜同学是六年级的一名学生,他参加了其学校举行的“英语角”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凭借英语语音纯正、语调优美而获得老师们的赞赏,之后,教师邀请他担任他们学校的英语广播员,并教导全校小学生学习英语。经过这次英语课外教学活动,李炜同学的英语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其班级同学的英语成绩都有所提高。实践证明,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先生制”的教学模式,并积极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担任“小先生”后,小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继承并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大力推行“小先生制”的教学模式,这能够促进小学生实现智力互补,并为其未来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 卫,陈文怡,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之应用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2):97.

先生英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胡文仲 文化 跨文化交际

近些年,外语教师开始关注和重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他们发现外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些语音、语法和词汇,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我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胡文仲教授堪称鼻祖。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意R到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在随后三十多年的研究中,他颇为重视和文化有关的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先后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全面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研究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关系及如何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他还主编、编选了数本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著作和文集,如《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超越文化的屏障》、《跨文化交际面面观》、《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选读》等。此外,先生还撰写了《英美文化辞典》。这些论文和书籍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将对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研究进行梳理,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选取三个阶段中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综述。

胡文仲先生1935年生于天津,1951年初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54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在翻译班及师资班进修。自1957年起先生开始在英语系任教,1979年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198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之后在英语系继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

胡文仲教授早期就认识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跨文化交际教学是文化教学沿革”的观点,认为在“文化真空”中进行英语教学是不可能的。据笔者统计,80年代初至今,先生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外语期刊上发表和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文章共计23篇,现按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列表如下:

1. 80年代的研究

80年代先生发表了以《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为代表的5篇论文。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这篇文章中,胡先生通过例证法提出“学习英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一观点。然而,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大家对中西文化差异重视不足造成在英语写作或口语中经常犯“语言形式表达无误,而不合乎西方文化情理”的错误。此外,权威机构编撰的英语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社会意义,即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英语学习者对下列几组“对话”似乎都不陌生: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 Hong.

-How old are you? -I’m twenty.

-Where do you come from? -I come from Nanjing...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library...

这类对话是英语学习的开端,它们都是“中文思想+英文形式”式的表达,语法自然正确,却忽略了是否适合交际场合这一现实。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这类地方外,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碰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这类私人性的问题。然而,若干年来一直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不会注意到这些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学生又喜欢机械模仿,缺乏对语言学习中文化的意识。

如何让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注意并重视这个问题呢?胡先生在文章结尾处提出“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指导教学”的合理性建议:(1)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外语院系除了设置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还应该增设社会学、人类学这类课程;(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在自编的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时多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4)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还应该重视语言运用是否得当;(5)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6)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十分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接触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取代的;(7)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先生80年代提出的这些建议很具前瞻性,甚至对现在的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差异种种》[1]这篇文章中,胡先生列举了几个较为突出的文化差异的表现,比如中西方在“打招呼,致谢,表示谦虚,礼物的赠予和接受,身势语,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英语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呢?胡教授提供了一些好的方法。首先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英语学习者应该努力尝试理解外国文化,不能认为异于我国文化的都是荒唐可笑的。其次是英语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照片介绍外国的艺术、雕刻、建筑、风俗习惯;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比如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选择与文化有关的一些材料让学生读,然后组织讨论;还可以放映介绍外国文化的短片及一般的外国影片;可以组织学生演剧、为某些外国影片配音,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国文化的细微之处;可以请国外客人来校与学生接触,或做报告,或举行讨论,使学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culturally-loaded words);引导学生阅读专门论述文化和语言关系的书籍等,小说、剧本及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书籍。小说和剧本虽然不是为介绍文化而写,却有许多反映文化的生动例证。

在这个时期胡先生发表的其他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论文,有谈及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有谈交际与语言的关系。总体来看,先生在这个阶段发表的文章主要是讨论教师如何将文化差异贯穿于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如何提高文化敏感度。笔者认为,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应该把先生提出的那些建议铭记在心,并将之贯穿于语言教学和学习之中。

2. 90年代的研究

和其他时期相比较,胡先生90年表的文章数量较多。纵观这些文章,先生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浅谈文化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重要这个微观层面,他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跨文化交际这个更宏观的层面,比如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2]、《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3]、《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4]。同时,先生开始参与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关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国际发展动态并发表《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5]等相关论文。除此之外,胡先生开始着手文化辞典的编撰,在90年代期间发表了论文《关于编写文化辞典的探讨》[6]。因此,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开始进入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视野,各大高校也陆续使用了相关教材。他在此期间对一些教材进行了推介和比较,相关文章有《迎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局面――评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际学著作》[7]、《介绍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交际英语教材》[8]和《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9]。可以说,90年代先生研究视域的拓展及对一些文化教材的引荐为国内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英语学习的引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20世纪后的研究

搜索中国知网,先生20世纪后在国内较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6篇:《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10]、《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11]、《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12]、《评介英国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际著作》[13]、《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14]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15]。从文章名称可以发现,胡先生这个时期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焦点继续关注在国际层面并进一步向实证方面延伸。在《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一文中,先生把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讨论并总结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长期以来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研究偏重于外语教学,研究范围不够宽泛,研究视野不够广阔,其他学科的参与较为单一;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科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研究基地建设需要加大投入等。这些问题确实是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值得大家关注并加强的方面。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胡教授的这些观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结语

本文对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综述,发现三个阶段虽然有相对明显的特征,但前一阶段后期的特征已显示出后一阶段主要特征的萌芽,正可谓承前启后,衔接无p,这恐怕也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任何历史分期似乎都难逃“人为干预”之宿命。论从史出,以史为鉴,由于“文化”与“交际”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之特征,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30年来的一大局限是:凡是涉及语言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成果几乎都可“扔进”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一领域,这一表面风光景象提醒我们注意学科边界,因为当一个研究领域无所不包时,势必影响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深度。笔者认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象的未来应更加注重学科相关概念的探讨,更加注意文化与交际的相关性研究,同时促成诸如跨文化商务交际一类分支学科的繁荣发展。此外,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成为眼下外语专业学科建设的航向标。小而论之,英语专业中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最需要跨文化批评,孙有中主表的《跨文化视角》和《跨文化研究前沿》所选辑的大量论文就是明证;大而论之,英语专业任何一门课程几乎都与跨文化(交际)批评相关,有待全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合力攻关。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J].教学研究,1985(3):1-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1):2.

[3]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1):2-5+10.

[4]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2):3-9+80.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J].外语研究,1994(1):4.

[6]胡文仲.关于编写文化辞典的探讨[J].外语界,1995(4):2.

[7]胡文仲.迎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局面――评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际学著作[J].外国语,1998(4):3.

[8]胡文仲.介绍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交际英语教材[J].外语界,1991(3):3.

[9]胡文仲.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J].外语界,1991(3):58-59+60.

[10]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11]胡文仲.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J].中国外语,2006(3):4-5.

[1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2006(4):4-8+37.

[13]胡文仲.评介英国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际著作[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69-71.

先生英语范文第3篇

来到了鹦鹉先生家,他家里可真热闹,有小青蛙、小花猫、大黄狗、小老鼠……

“鹦鹉先生,给他报一个名吧!他要学英语!”兔妈妈说。“小白兔小白兔!快来上课吧,来得正是时候。”小白兔兴致勃勃的坐上了一个空位置。“请多多指教!”

鹦鹉先生提着嗓门,问道:“谁知道西瓜怎么读?”小青蛙站起来说:“melonwater!”小花猫哈哈大笑!说:“应该是westmelon!”鹦鹉老师叹了口气,问小白兔:“你知道怎么读吗?”小白兔说:“西瓜有很多水,有谁的瓜就是西瓜,应该是watermelon。”:“对!对极了!”以后每次同学们问老师这个单词怎么写,他都会故意说:“我不会写,让小白兔来写吧!”

先生英语范文第4篇

一、有效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英语、体验英语交际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才会喜爱学习英语。我们用的教材就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本,话题包括:数字、颜色、身体、食品、玩具、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等等。这些都莫过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A中“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另外,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生活化资源也可引进我们的教学。比如在教形容词的比较级taller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在教excited这个单词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上运动会的情景,利用音像材料让学生理解观看比赛时人们那种兴奋的情绪。

二、构筑生活化的语言环境,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

小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在教低年级英语的时候,要求孩子们在学习完一些物品的单词后,就在家里找出来,并在上面贴上写有表示这个物品的英语单词,看见的时候认一认、读一读。为了让孩子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英语,平时我要求学生们用英语跟英语老师及小伙伴打招呼,鼓励孩子们能用英语说的尽量用英语说,英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尽量用英语。比如老师平时向学生借笔,老师就主动地用学生学过的英语句子:May I have your pen? Thank you very much.在教牛津小学英语4BUnit1A new student的时候,我利用开学第一天,老师跟学生打招呼后说Welcome back to school,自然地学习Welcome这个单词。紧接着,引入新转来的学生这一话题,学习Welcome to our school这句交际用语,是这么自然流畅。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尝试生活化的英语实践

先生英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英语学习 生活实际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37-01

陶行知先生,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其中,他提出的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值得我们借鉴。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小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研究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有效教学思想,做了以下尝试:让学生把英语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注重学生差异的关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读书”一定要“用书”

学生读书是为了用书,用书是读书的目的和归宿。用书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一贯强调学生既要读书,更要用书。为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掌握了书本内容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把英语学以致用。

1.1 师生英语问候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用活的人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在开学的第一天,笔者对班上学生提了一个建议,要求学生和老师尽量用英语交流。大家一致同意愿意试一试。上课时,笔者在free talk中用英语交流,如询问心情,身体状况,年龄等,每天都坚持相互问候,使学生会用英语相互交流。课后,笔者主动用英语和学生交流,一开始他们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慢慢地,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几乎所有见到笔者的学生都和笔者用英语讲话,例如:“Hello/Hi,Miss Pang.”“Nice to meet you.” “Good morning/afternoon.”“Goodbye/ see you tomorrow.”“Sorry,I’m late”等。学生开始主动说英语了。笔者很开心能看到他们把说英语当成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和快乐的事情。

1.2 激发了“情趣教学”

陶行知思想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因此,在小学英语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那么,该如何开展“情趣教学”呢?

(1)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前,笔者都会让学生一起来唱唱英语歌曲,或者直接动起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也能尽快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2)利用多媒体实行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个很好的帮助,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运用丰富的教学课件能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此,笔者都会在上新课前准备好丰富的多媒体课件。(3)进行游戏教学, 游戏对于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些好的游戏能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1.3 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了如何询问对方职业后,笔者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询问对方父母和亲戚的职业分别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将来的理想是什么,了解生活中除了书本中的一些职业外,还有其它的名称;在教学生学习了一些动物的名称后,可以让学生说说知己最喜欢的动物,让学生先用画笔画出小动物,然后用学过的英语简单描述一下;在教学生学习了公共场所的标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公共标志,并画一画,说说相关的意思,让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标志能基本认识;在学习了用Can I help you? I’d like...句型后,让学生带一些衣物,文具,水果等来,在教室里进行物品买卖。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既巩固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结合生活实际,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2 “面向全体”与“注重差异”

陶行知先生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因材施教”的这一条有效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照顾差异,坚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对此,我们“首先要认识每一个学生,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2.1 字母书写

我们班是差异较大的,因此在默写时,笔者给每个人的要求是不同的,成绩不好的学生只要他们有进步,笔者就会表扬他们,让他们慢慢自信起来。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是正常现象,有缺点也是正常的,因此,笔者允许学生犯错误。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和鼓励的话,因此,笔者从不吝啬表扬和鼓励的言语,尤其是对后进生。先肯定他的优点,再提出他的不足之处,让他意识到自身不足,需要改善,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并改正。

2.2 后进生教育

每次上课,当后进生能够回答对一个问题,笔者就立马表扬他们,他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接下来的课也就上的特别认真。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特别需要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请教,并请那些“小老师”注意督促他们的学习情况,如作业完成情况,背诵情况等,使他们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交际。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事实证明,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如果能够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导小学英语教学,一定能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贾培基,陶行知[M].重庆出版社,1991.2.

[3]张行涛等.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先生英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活;社会即学校;初中英语教学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提出的“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的教学思想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系列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1.填鸭式。教师完全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常处于被动状态,掌握不了要领,更没有时间思考、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当然也没法巩固。

2.应试式。目前我市的中考英语考试比例为听力口语30分,笔试120分。由于笔试比重远大于听力口语,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过关率,很多教师不注重口语训练,学生满脑子装的全是语法、句型和条条框框,导致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较差。

3.厌教式。部分教师不能透彻地掌握教材,处理课文缺少灵活性,教学方法呆板,又不善于更新知识或学习别人的长处,长年累月重复这种教学,学生会感到厌烦。

4.厌学式。学生学习死记硬背,有些学生甚至不识音标,不会拼读单词,往往按照单词的字母顺序,像读电话号码那样反复背诵、书写。结果,学生的“努力学习”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学过的单词念不准,新的单词不会念,加上作业过多,越学越吃力,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害怕、厌恶甚至抵触情绪。

5.母语式。目前我国初中生英语学习普遍缺乏外语氛围。学生始终用母语思维,而不是用英语思维,对其后阶段英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为解决以上问题,改变我国初中英语现状,我们该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呢?

1.生活即教育――创设生活情境,让英语学习接地气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源于生活,决定于生活。”同时,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是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学生,他们往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或是自己身上的事情特别感兴趣。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与英语相关的系列活动,如买卖街活动。学生自己出钱采购物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市场,学生将准备好的物品进行买卖。在买卖街活动中,作为商人的学生要用英语为自己的商品设计海报、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商品并进行兜售,作为顾客的学生要用英语讨价还价来购买自己心仪的商品。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宽松、和谐的互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之间主动参与,相互激励。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话:“知识要从行动中来,不行动而求知识,是靠不住的。”创设生活情境,立足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样也是归宿。

2.社会即学校――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拓展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

(1)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我们应利用社会拓展生活化教学空间,指导学生平时有意识地收集、摘抄生活中的英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英语,发现英语,体会英语的广泛性和趣味性。如超市中商品上的英语,尤其是说明上的:餐巾纸上的soft,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商品的说明书上的Made in China等,让学生在查找中发现学习英语的乐趣,会使他们在学习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2)合理使用社会人文资源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如,在2012年我市承办的小轮车亚洲锦标赛中,我们选拔了部分学生志愿者为外国运动员服务,让他们使用英语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这样的环境更真实,也更形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此外,我们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境外修学活动,让学生走出国门,更加近距离地接触英语,理解英语,亲近英语,同时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由此可见,社会的资源是无穷尽的,把英语课堂生活化必定会使英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人是社会的人,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初中英语教学应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不仅要将生活引入英语课堂,以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的大课堂,而且还要让学生走入社会,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参考文献:

先生英语范文第7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英语老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能力的同时,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英语,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他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生活教育”的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大部分语境设置的错误在于教师将语境的作用和学习的目的本末倒置了,从追求课堂效果出发,为了语境而使用语境,反而削弱了语境学习的积极效果。我们常说“创设”语境,“创设”一词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在看来我们将太多精力放在了“创”语境的过程中,忽略了合理“设置”语境的基本要求。笔者结合自己的真实教学案例、联系“生活即教育”的核心思想,对语境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班级生活实际,设置语境

对于学生而言,最常态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正是他们一周五天的集体班级生活,虽然相较于社会生活而言,班级集体生活是相对独立的,但是“班级”这个小型社会正是学生生活的最熟悉的社交、学习、娱乐范围,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获得教育的。因此最大化地利用班级生活设置语境应该是将语境阐述最简化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学生真正能“身临其境”的语境设置方式。

牛津小学英语2A教材中Unit 1的主题是My family,重点句型是询问人物身份的一组问答(A: Who’s he/she? B: He’s/She’s ...)。为了操练这组对话,教师常常会在教读完成以后,指着某位同学问:Who’s he? 学生单独或集体回答。结合班级中的实际情况,我为这一操练过程增加了一个极为简单的语境。我作为新接手该班的英语老师,和班中学生的接触只有短短的两天,基本上叫不出学生名字,而学生们之间已经是非常熟悉的老同学了,因此我向同学们求助:老师最近有点忙,还记不清所有小朋友的名字,大家能不能帮帮老师?之后指着一个小男孩直接问:Who’s he? 此时该句型还没有在课堂上正式呈现,但大部分学生在能很快地反应过来,老师在问“他是谁?”并且能在没有教授He’s ...这一句型的前提下直接进行正确的回答。部分没有及时作出反应的学生也在多轮的重复后逐渐掌握句型的口头运用。

事实上,上述案例中所谓的“语境”是授课班级中现实存在的状况,与其忽略这一实际重新创造语境,积极利用班级生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二、利用家庭、社会生活实际,拓展语境

在离开班级生活后,每一个学生同时也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一份子,课堂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如果能够运用到学生课后的生活中,即使只是偶尔为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相反,如果除了回家作业无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越来越微弱。因此英语学习语境的设置大可不必局限在课内,利用课外生活、设置课外语境值得尝试。

牛津小学英语2A教材中Unit 8的难点之一是对不可数名词这一概念的理解。课堂上结合课文目标词汇(milk、juice、bread、rice)对不可数名词进行概念阐述后,我设置了“我是小侦探”的语言情境:人人都是小侦探,请小侦探们回家找一找,家里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数名词,你可以用中文把它的名字记下来,也可以上网查一查它的英文名字。下一节课上,“小侦探们”带回了一个个惊喜:water、ice、hair、meat、jam等多个不可数名词,都是孩子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通过这一情境设置,学生在一个欢乐、有趣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不可数名词的理解,拓宽了不可数名词的词汇量,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英语学习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了我们常放在嘴边的情感目标:提升英语学习兴趣。

另一个教学案例发生在圣诞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双语节活动,整个学校充满了浓浓的圣诞节氛围。此时三年级英语教学进度正在Unit 8 Happy New Year! 一课,结合校园内外的节日气氛,我设置了“节日策划大师”的课外情境,鼓励学生收集各种节日的英语表达和该节日应该使用的英语祝福,学生同样带来了惊喜:他们不仅收集了Happy New Year! Merry Christmas! Happy Halloween! 等常见西方节日的节日祝福,还总结得到在节日名称前加Happy表示节日祝福的规律。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教学过程完全可以放在课堂内完成,事实上很多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乐趣的体验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

当下小学英语语境教学与陶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一线教师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一定能使陶先生的理论思想在新世纪、新课标下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我也以此自勉。作为教师,我会始终如一地秉持着陶行知先生交给我们的宝贵教学思想,我相信,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朝着上流的溪水前进的。

先生英语范文第8篇

在日本待了几天,我注意到这种我和日本人说日语,而日本人回答用英语的情况不是个别现象。这种现象和许多外国人在法国遇到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法国如果你对法国人说英语,他们经常会用法语来回答。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和外国人说日语呢?我和一位住在东京并且会说日语的法国朋友探讨了这个问题。

@位法国朋友也证实了我的观察。他说每次他遇到新结识的日本人,刚用日语说出一两句问候的话,日本人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然后由衷地称赞你日语讲得真好。可是,过了一会儿,当你真的用标准、熟练的日语和他们讨论工作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不耐烦,再也不称赞你的日语水平,却有意无意地改用英语和你交谈,似乎在用一种婉转的方式提醒你:你小子不是日本人,你是外国人。我个人的体会,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有两个想法根深蒂固:1.外国人不能学好日语;2.所有外国人都说英语。日本人分辨不出西方人之间的区别,对他们来说只要是白人一般来说就是美国人,所以法国人走在街上时常会被误认为是美国人,除非法国人出门头上戴着一顶贝雷帽,胳膊下面夹着一根长面包,再穿着写有“齐达内”的球衣。日本人看见法国人就会觉得他们是美国人,既然是美国人当然要和他们说英语了。问题是,我的这位法国朋友只是在学校学了几年英语而已,水平绝不会比日本人好多少。但只要他一出门,经常遇到日本人要和他练英语。这位法国人试图用日语告诉他们自己会说日语,或者说自己是法国人所以英语不怎么样,但是都无济于事,日本人一定要和这位英语蹩脚的法国人说英语。后来他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就耐心地教育日本人,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法国不是美国的一部分。当街上的小男孩用英语和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就故意装傻,直接用法语回答,然后得意地看着孩子们迷惑的脸。

在日本,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日本人不多,所以会说些英语的日本人有优越感。会说还是不会说英语往往可以分出社会地位的高下,这也是那些能讲英语的日本人抓紧一切机会显摆的原因。在日本公司内,有的干部本来说不了几句英语,但也许是为了摆谱或者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能力,偏偏喜欢和会说日语的外国雇员用英语交流。当这些会说英语的日本人碰到一个会说流利日语的外国人,原有的心理优势顿时受到挫折,因为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其实很一般。

法国当红作家(其实是比利时人)阿梅利・诺通在她的自传体小说《惊愕与震撼》里精细地描述了日本人的这种心态。阿梅利进入了一家叫作弓元的会社工作。一天早晨,阿梅利的上司齐滕先生通知阿梅利公司的社长要接待一家日本公司访客,需要准备20多人的咖啡。当阿梅利蹑手蹑脚端着托盘走进会议室给每个人上咖啡的时候,按日本女人的做派低头垂眼,做出一副虔诚谦恭的模样,用流利的日语请客人喝咖啡。几个小时以后,会议结束了。客人刚走,阿梅利突然听到重地先生震耳欲聋的声音:“齐滕桑!”重地先生是齐藤桑的上司,所以齐滕面如土灰,一溜小跑去见上司。一阵训斥的声音过后,齐滕先生回来了,只见齐滕涨红着脸用愤怒的声音叫阿梅利跟他走,在一个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开始训斥。由于过分的恼怒,齐滕说话已经有几分口吃了:“你,你……我们的客人极其不愉快,你怎么可以用那种方式上咖啡?你想让人知道你是一个懂日语的人吗?”

“齐滕桑,我自己觉得我的日语还不错吧?”

“住口!你有什么权力为自己辩解?重地先生对你非常生气。你的所作所为彻底破坏会议的气氛。我们的合作伙伴看见在本公司工作的白人女孩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还怎么能保持自信?从今天起,你不许再讲日语。”

阿梅利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您说什么?”

“你不会日语,听懂了没有?”

“可是不正是因为我的语言能力弓元才招收我工作的吗?”

“这不关我的事。我命令你忘掉日语。“

“不可能。谁有办法服从这样的命令呢?”

“总有办法吧。这正是你们西方人的脑子应该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