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数学上册

八年级数学上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八年级数学上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年级数学上册范文第1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说法:(1)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形;(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全等;(5)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的有( )A、5个 B、4个 C、3个 D、2个2、下列对应相等的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 A、两角和一边 B、两边及其夹角 C、三条边 D、三个角3、下列图案中,有且只有三条对称轴的是( )

4、已知点P(-2,1),那么点P关于x轴对称的点 的坐标是()A、(-2,1) B、(-2,-1) C、(-1,2) D、(2, 1)5、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和1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5 B、6 C、11 D、166、在ABC中,∠B=∠C,与ABC全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000,那么ABC中与这个角对应的角是().A、∠A B、∠B C、∠C D、∠D 7、已知: ,有∠B=70°,∠E=60°,则 ()A、 60° B、 70° C、50° D、65° 8、如图,在∠AOB的两边上截取AO=BO ,OC=OD,连接AD、BC交于点P,连接OP,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对A、2 B、3 C、4 D、59、如图所示, ,则不一定能使 的条件是( )A、 B、 C、 D、 10、如图所示, 且 ,则 等于( )A、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已知点 和 ,则点 关于 轴对称;12、四边形的内角和为 ;多边形的外角和为 ;13、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14、如图所示,点 在 的平分线上, 于 , 于 ,若 则 ; 15、如图所示,ΔABC中,AB=AC=14cm,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D,ΔDBC的周长是24cm,则BC=________;16、小明照镜子时,发现衣服上的英文单词在镜子呈现为“ ”,则这串英文字母是 评卷人 得分 三、解答题(一):(每小题5分,共15分)17、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若一边长为4,求其它两边长?

18、已知:如图, ,求证: 19、如图,在 中, ,求 的度数? 评卷人 得分 四、解答题(二):(每小题8分,共24分)20、如图,在 中, , 是 内一点,且 ,求 的度数。 21、已知,如图,点 在同一直线上, 相交于点 ,垂足为 ,垂足为 求证:(1) ;(2) . 22、点 和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1)将点 分别向右平移5个单位,得到 ,请画出四边形 .(2)画一条直线,将四边形 分成两个全等的图形,并且每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五、解答题(三):(每小题9分,共27分)23、如图,阴影部分是由5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请分别在图中方格内涂两个小正方形,使涂后所得阴影部分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4、已知:∠B=∠C,AB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求证:BE=CF. 25、如图,点 是 平分线上一点, ,垂足分别是 .求证:(1) ; (2) (3) 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八年级数学试卷参考答案1、C 2、D 3、D 4、B 5、C 6、A 7、C 8、C 9、B 10、B 11、X 12、360度、360度 13、12 14、3 15、10cm 16、APPLE17、解:若底边长为4,设腰长为X,则X+ X+4=18,解得:X=7 若腰长为4,设底边为Y,则Y+ 4+4=18,解得:Y=10 而4+4

八年级数学上册范文第2篇

本节课的引入。我通过一个一次函数形式问题提问,学生看出既是一次函数,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由此创设情境,引出一次函数与方程有必然的关系,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活动中;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它们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探究过程中,我把学生分为一个函数组一个方程组,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知识,并及时的进行团结合作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在探究中,我把握自己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把握的不够好,没有很好的起到引导者的作用,缺乏情感性的鼓励,没有使大多数学生能完全积极融入到的知识的探讨与学习中。

本节的图象解法需要迅速画出图象,利用图象解决问题。而我的失误主要发生在画图象上。大部分学生不能迅速画出图象,并找准交点,这就使他们理解本节知识有了困难。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我引导学生将“上网收费”问题延伸为拓展应用题,根据前面的例题教学,设置了两个小问题:

(1)上网时间为多少时,按方式A比较划算?

(2)上网时间为多少时,按方式B比较划算?

八年级数学上册范文第3篇

1.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错误。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容易出现错误,可以说学生是伴随着错误而成长起来的。因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坚持主动应对的方式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以平和的心态和理智的信念去对待出现的错误,加强错误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来创设具有自主探究性的初中数学教学情况,使其在纠错过程中开动脑筋,找出错误的所在,有助于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采取交流与探讨的方式得以解决,将学生现有智慧结构以螺旋递升的姿态呈现出来,在打破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仅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对错误进行自我反思和调节的过程,对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2.数学教学中学生常见的“错误”资源及其成因

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简单的错误。笔者在进行八年级数学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经常会出现如下问题:概念理解片面化、概念混淆、缺乏牢固的基础知识和有效的反思、应用知识不灵活以及审题模糊和思维僵化等原因导致出现错误。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错误主要源于考虑问题简单,难以全面的思考问题,往往顾此失彼。例如,在进行八年级数学上册(苏科版)第一章《勾股定理》教学时,笔者提问:“假如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相等,请问这个三角形一定就是直角三角形吗?”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由于理解错误将a2+b2就想当然地理解为(a+b)2,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不一定。在这一简单的思考题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的不够,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对得出勾股定理的含义理解也就难以透彻。

3.确保学生的“错误”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注重错误资源的教育价值。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因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和新课改理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确看待,既不能斥责学生,也不能讽刺和挖苦学生,注重出错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在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和包容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应用,使学生在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努力学数学。例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教师已经讲解多次的知识点的应用还是会出现错误,此时笔者并没有急于指责学生,而是采取诸如重新回答、相互讨论再回答等方式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呵护,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转化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样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在初步学习勾股定理之后,得出的结论是:a2+b2=c2。而根据上述学生得出的a2+b2=(a+b)2=c2,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反问的方式:“这个等式一定成立吗?”显然这个等式是不一定成立的;再问:“那么这个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呢?”并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充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再通过耐心诱导和证明,得出相应的解答。

3.2注重学生自我反思。初中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极大的思维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因而为加强和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错误的思维进行公开,注重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方便快捷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同样以八年级数学上册(苏科版)第一章《勾股定理》教学为例,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某三角形的两边a、b分别为3和4,那么请问c是多少呢?”一些学生在没有思考的情况在,在“勾三股四弦五”的影响下回答c的值为5,在笔者引导下,很多学生意识到在这个题目中并没有给我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从而学生正确的得出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语言提示,只是一个眼神,就引发学生对自身的回答进行反思,也就将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一道找出分析问题不能漏掉关键词句,否则一字之差就会出现不同的解答,这也正是数学具有较强逻辑性的真实体现。

八年级数学上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法制教育;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20

当前,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其中15-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15-16岁正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学段(7-9年级),正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如何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我们教师忧心、揪心的问题。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其自身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我们在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这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所任教的科目是数学,但是,笔者在上课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数学学科必备的知识,还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传授一些适合学生的案例。笔者认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等,不只是班主任、政治教师的责任,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契机,适时渗透法制教育,会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法规资源,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可以增强数学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样,我们既完成了法制教育的任务、实现了法制教育的目标,又能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实现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双重目标。

二、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充分挖掘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找准法律法规知识的渗透点和切入点,然后按照科学融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潜移默化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地、快乐地接受法制教育。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教学时,在“多个有理数相乘”法则中,“多个有理数相乘,只要有一个因数是零,结果就是零。”笔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渗透。“一个人的人生千万不能乘以零,否则你的一生就等于零,如果一个人一旦染上就相当于将你的人生乘以零。所以,同学们千万要拒绝,远离,莫让你的人生乘以零。”通过循循善诱的教诲,学生三年的时间能够在思想上坚定地拒绝,防范。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知识,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用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增强依法执教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四、找准法律法规知识的渗透点和切入点,进行科学渗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法规知识的渗透点和切入点,认真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然后进行科学渗透。在进行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5.3《分式方程》一节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七十公里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公里;又如,在进行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7章《测量旗杆的高度》数学活动时,可以在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第十三条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又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2《数据的波动》一节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八年级数学上册范文第5篇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45-02

“潜力生”主要指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按其产生的原因,“潜力生”大致可分为:因师生间出现隔阂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有畏难情绪,意志不坚强;缺乏正面的评价等。不过,学生学习有困难只是相对的,也是暂时的,是可以转化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就激发“潜力生”的数学学习动力谈几点有效的策略。

一、热爱“潜力生”,激发“潜力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爱是教育的根源。爱学生的方式有许多种,但在教育过程中,对“潜力生”有时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那么,如何去爱“潜力生”呢?笔者认为,信任就是对“潜力生”最好的热爱。

首先,要求教师要相信“潜力生”,相信他们能学好数学,促使学生摒弃自卑、自弃的心理。这样,“潜力生”就能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乐于接受现状,不责怪过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和不足都很正常,如果过多责怪学生,轻则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则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教师要宽容、谅解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困窘,留给学生一点自尊,想办法把学生带出学习的困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精心设疑,诱发“潜力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由于其抽象性而显得较为枯燥,如果教师授课时照本宣科,只会导致课堂更加寡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精心设置合适的疑点,唤起他们的新奇感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笔者在教学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时,采用了演示楼房失火后消防队员灭火的录像片段,然后导入:楼房一旦失火,造成的灾难是十分惨重的。一般高层建筑周围有楼群,消防车很难靠得太近。如果云梯的最大高度是25米,梯子底端离墙的距离是7米,那么消防队员能到达的楼房的最大高度是多少米?这样,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找准了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就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故意出错,为“潜力生”扫清心理障碍

“潜力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于后天的不努力才导致了学习上暂时的困难。由于学不懂,即使他们开始还保留有一点学习的意愿,但在经受反复失败后,就会陷入自卑的泥潭。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心理障碍。要让学生从一次次失败中走出来,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而教师故意出错,能让“潜力生”找到行为的“榜样”――“教师也会出错,更何况是我们学生”,这在帮助“潜力生”重拾信心的同时,也可以巧妙地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要知道,给教师纠错,这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也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课教学中,例题中求人均耕地面积,很多学生会做错(“潜力生”就更不用说)。课本是以小明的错误做法来做示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实际板书小明的做法)和学生比赛计算的方法进行教学,把错误的方法嫁接到自己身上,让“潜力生”体会到不仅是自己容易出错,教师也会在此处出错。这样不仅拉近了“潜力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给“潜力生”扫清了心理上的障碍。同时学生也能在此次为教师纠错中,深刻地理解了“人均耕地面积等于总面积除以总人数的商”这一知识点,为后面学习加权平均数的引入做好铺垫。

四、体验成功,唤起“潜力生”自信的风帆

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潜力生”而言,在学习上哪怕取得一点点成绩,得到教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都会兴高采烈,增强自信心。所以,对“潜力生”,教师要通过为他们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诱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直至学生主动地把握、争取创造成功的机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时,要求学生在课本练习上作出图形的对称轴。当笔者巡查到一个单独坐在角落里的男生旁边时,他慌忙之中找出一把已断截的小刀当直尺,作了对称轴。凭经验,单独坐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的学生大多都是“潜力生”。于是,笔者特意将该生的练习作为示范进行点评,为了进一步鼓励他,笔者还故意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用什么工具作出这些对称轴吗?”学生回答:“是直尺。”笔者说:“不,在特殊情况下,没有直尺作出直线时,他给了老师另一种方法――见机行事,用断截的小刀边缘当直尺作直线。他的机智让老师佩服。”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报以掌声。接下来的时间,这位学生脸上都带着笑容认真地学习这节课。

五、制订目标,培养“潜力生”坚强的意志

对于“潜力生”,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起步的目标宜“浅、慢、少”,课本的内容不要急于深入理解,进度可以适当放慢些,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先让学生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学习目标,然后因势利导、由浅入深,以此激发“潜力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慢慢培养“潜力生”坚强意志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数与式》总复习课时,学生对0次方、开平方、负指数、三角函数等问题掌握得不够透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题目:计算sin60°+(π-2013)0-3-2-■。由于掌握不好,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出错。某同学第一次做此题时,一步都没做对,他为此很气馁。经过讲解后,笔者只要求他掌握0次方的运算和记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第二次测试后,他做到了这两点,之后笔者又指导他复习负指数的来源及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的因数分解。通过“测试―讲评―再测试―再讲评”,在多次反复的训练后,他最终全部掌握了以上知识点。对这种克服困难的勇气的产生,正是在制订合理的目标中形成的意志力作用的结果。

六、激励评价,促进“潜力生”不断进步

“潜力生”由于缺乏自信,所以课堂上参与度不高,展示自我的机会就更少,这样教师想给他们评价也会很难。作为教师,此时就应该抓住另一种机会,通过在作业上写评语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以达到激励他们走出困境、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如,对学生的行为,可写上:“老师很欣赏你工整的作业!”“你的点滴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当学生出现计算、观察、分析等错误时,我们可写:“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把握好计算的每一步,你一定能成功。”“你的字写得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中得到不断进步。不少学生正是在笔者的这些不厌其烦的评语中,逐渐爱上了曾经讨厌的数学,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一位学生上了大学后,在写信给笔者时说道:“老师,其实我从小就不喜欢数学,因为枯燥乏味和逻辑的严谨性(做计算题只要错一步,整道题就全错),正是您的鼓励――‘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把握好计算的每一步,你一定能成功’,让我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有了改变,从此喜欢上了数学。”

八年级数学上册范文第6篇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标,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标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我在去年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判定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画平行四边形,在学生画时我观察各组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画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所画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现在的课本,不管从课题、内容、过程、习题等,还是知识结构,与以前的课本有很大的区别,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创造的空间。我在上每一节课前都充分利用课本,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实际情况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中有关平面图形的镶嵌,教材中只是了解内容,没有一个练习题出现,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马上告诉学生,而是先观察校园地面和楼道的铺设,再让学生用已有的图形在桌子上进行平铺,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再比如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问题时,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找同学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八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一章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平移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平移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标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八年级数学上册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苏科版教材;初中数学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江苏地区由原来的人教版教材换成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简称“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和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简称“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经过实践,每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亮点和不足。由教育部办公厅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活动中,许多学员与王尚志等专家的在线视频答疑中,对各个版本教材的编排进行了讨论,各个版本的教材对教学内容把握不一。提出了为什么不材呢?有时更希望全国科书,这样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把握课标,也有利于外来打工的子女。

本文就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谈一下使用后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

(1)全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强调了数学教育是整个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程内容注重了十个核心概念,充分体现了“四基”

教材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注重了十个核心概念,十个核心概念包括如下: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学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十个核心概念内容和“四基”有机地结合。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置,如课题学习《制作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丢弃了多少塑料袋》和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平面图形的镶嵌》等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尤其是教材尾页设计的数学活动评价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创举。

(3)部分概念和定理的引入别出心裁

如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引入。原来一般在学习了特殊四边形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后才引入。

如图,RtABC中,∠ABC=90°,

BO是AC边上的中线,求证:BO=1/2 AC。

证明:延长BO到D,使OD=OB,连接AD、CD。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角先相等而得出结论。

而苏科版八年级数学教材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便引入了。取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按下列步骤折叠:

问题:把纸片展开如图(4),连接CD,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导引:图中与AD相等的线段有哪些?CD与AB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动手折纸发现结论,直观而有趣味性。

又如,在引入三角形的高这个概念时,原来一般通过画图给出概念,而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BC的顶点A上,另一端从点B出发移动到点C,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线段、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问题导引:你认为橡皮筋在运动过程中,有哪些位置比较特殊?

有的学生说垂直的位置比较特殊,有的学生说∠BAD=∠CAD时,还有学生说BD=CD时位置比较特殊,从而引出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

本例也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发现结论,渗透了运动变化的思想。

(4)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

教材在呈现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例如,函数从八上的一次函数到八下的反比例函数,再到九下的二次函数,概率与统计从七下的《数据在我们周围》--普查和抽样调查、统计图,《感受概率》—确定与不确定、可能性,到八上的《数据的集中程度》—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到八下的《认识概率》,到九上的《数据的离散程度》,再到九下的《概率的简单应用》,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

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的不少知识采取螺旋式的形式渗透,初一讲一点,初二讲一点,甚至到初三再重新认识,总觉得一个知识点学得不全,就学别的了,而且到以后学的话又要复习前面的知识。章与章之间衔接不起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总感觉没有老教材的编排体系好,老教材由浅入深、一步到位,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

本人认为螺旋上升比一步到位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学期的教材有代数的内容,有几何的内容,有概率与统计的知识,内容丰富,大多数学生喜欢概率与统计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防止了学生过早的两极分化。

二、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建议

(一)苏科版教材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有待调整

1.《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编排在八下的第一章,广大一线教师使用起来感觉有些不便,普遍认为不等式的学习太迟了一点。

苏科版教材把一元一次不等式安排在一次函数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都要用到不等式,七下的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八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象限内的点的取值范围问题等都受到限制,确实编排不合理。建议编排在七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前学习。

2.学完整式乘法后马上学习因式分解,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七年级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学完整式乘法后马上学习因式分解,学生常常会混淆,出现因式分解完再做整式乘法的情况,建议把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往后挪,让学生对整式乘法的知识熟练掌握后再教。

3.二次根式与勾股定理孰先孰后?

苏科版教材把《二次根式》放在九年级学,而八年级学习《勾股定理》时,运算中要用到与二次根式有关的知识,现在只能让学生对一个二次根式暂不化简,这会不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影响?发现现在九年级的有些学生往往对一个根式不化简,不知是否是八年级学习留下的后遗症?如果先学二次根式然后学习勾股定理这样能更好地掌握勾股定理和二次根式。

4.等腰梯形知识的最佳切入点。

等腰梯形的知识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学习,做有关等腰梯形的练习时,往往用到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而平行四边形的内容要在后面《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章学。2011的新课标已删去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如果要补充学习,应放在正方形后面学习比较合理。

(二)课标删掉的部分内容可作为阅读材料选学

课标删掉了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但十字相乘法在解题过程中作用很大,特别是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问题时,用十字相乘法解题省时高效。比如解方程x2-x-2=0时,如果会十字相乘法,学生心算就能求出答案,既省时又省纸。

又如课标删去了射影定理,有关线段的计算,有时用射影定理比较简洁。所以课标删掉的部分内容可作为阅读材料选学,拓宽学生的视野。

八年级数学上册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 逆向思维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按照思维过程的指向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正向推理,而忽视了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影响学生解题思路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因此,在教学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可逆素材外,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途径,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而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巧用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其它各项知识教学的第一步,理解并牢固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公式、定理、法则,提高能力的基础。因此,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至关重要。

概念的定义是课本的内容之一,其逆命题总是成立的,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具有一个性质,二是可用来判定。判定是正用定义,而性质是逆用定义。所以,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让学生记住定义内容,并用它判定和解题外,又要注意应用其逆命题解决问题。如“一次函数”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为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举下例:设函数y=(m-3) x3-|m|+m+2,当m=时,它是一次函数;当m=时,它是正比例函数。只有正逆两方面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完全正确理解和应用定义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概念的熟练掌握,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几何概念的定义中,定义的逆命题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一步。例如OC为AOB的平分线,则∠AOC__∠BOC___=∠AOB;∠AOB=__∠AOC=__∠BOC.在教学中教师应反复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以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为以后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妙用定理、公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要的规律多是通过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命题的形式给出的。因此,命题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就决定了命题教学的重要性。

新教材中有不少可逆的素材,如整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乘方和开方等。因此,教师应注意及时归纳这些可逆素材,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熟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定理、公式和法则的过程,是对其加深理解、巩固的过程,教师应在学习定理、公式、法则的内容后,除安排直接应用的练习题,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强化外,还应注意定理的逆向应用。例如,在探索勾股定勾股定理理教学时,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同时,教材接着编写了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使学生掌握,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学生既能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应用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增强了学生应用定理与逆定理的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 活用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数学例题教学是由数学理论知识到学生解答习题之间的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常用的分析法和反证法,实质上就是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在几何证明的方法上,反正法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

证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八年级数学P175例)

已知:如图,直线AB//CD,∠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截出的同位角.

求证 ∠1=∠2.

证明: 假设∠1≠∠2,那么我们可以过点M作直线GH,使∠EMH=∠2,如图所示.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知GH//CD.

又因为AB//CD,这样经过点M存在两条直线AB和GH都与直线CD平行。

这与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相矛盾。

这说明∠1≠∠2的假设不成立,所以∠1=∠2。

通过这样示范,使学生理解反证法,从而提高他们逆向寻求解题方法的能力。

4 借用实际问题情境,培养逆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