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父亲节手抄报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范文第1篇

1.展演自编课本剧

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生会主动识记课文里的语言文字,也会增强他们的运用能力、表现能力。

2.定期召开小型故事会

首先让学生自选教材中喜欢的故事,然后在班内轮流讲说,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召开小型故事会。经过一番选择、表演、评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同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课本优秀篇目朗读比赛

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诗歌、散文,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们开展得顺利,会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把课本中主题一样的文章编在一起,形成不同风格的主题汇编,在学生展示朗读时会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朗读比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4.口语交际课

我们的课本每册均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这就为以口语交际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接着在每两周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上展示,期末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演,并把口语交际材料汇总存档。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说、写、演的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二、结合小学语文课外延伸拓展活动进行整合

1.制作手抄报

手抄报是集设计、写字、画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每当国庆节、儿童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等到来时,就让学生结合节日制作手抄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选出代表,参加班内的评比,最后展示到学校的文化长廊。这样下来,学生既对节日的认识和感受增强,又锻炼了设计、写字、画画的能力。

2.读书交流

学生课上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主人公和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及时把这份体验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走进社区

生活环境是最易让学生产生感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学生们调查、分析、交流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就是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所需。在当前雾霾肆虐、空气质量低下的大背景下,开展这些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4.延伸课本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幻主题的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可以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意识,又可以融入爱祖国,为祖国繁荣伟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样设计:趣味导入———时事片段———人物再现———事例搜集———自我创作———作品展示。在准备、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解许多有关事例,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制作小科技作品。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讲故事,有的学生进行展演,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材料,而且培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三、结合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形式进行整合

1.新课程标准条件下的语文课程

在作业形态上呈现出了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开放性作业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一般强调学生的操作、探究及其他社会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具有一致性。于是,我们可以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整合起来。

2.布置开放性的“阅读、习作”作业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感恩;美术课堂;美术

一、挖掘教材内涵,提炼感恩因素

(一)“设计•应用”领域

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实质均蕴含着丰富的感恩因素。这些因素或明显或含蓄,需要我们教师牢固树立感恩意识,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感恩因素,做到每堂课都有感恩的侧重点。工艺品制作、书籍装帧、海报设计和贺卡制作等内容都是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日历上有很多感恩的节日,如感激师恩的教师节、感激母爱的母亲节、感激父爱的父亲节等。我就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些感恩卡片,把感激之情通过卡片抒发,强化感恩教育。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举办过母亲节贺卡设计比赛,学生运用平时所学的美术知识认真制作了各式各样感谢亲恩的小贺卡,有的画妈妈,有的画礼物,有的写上感谢的话语,十分感人。而最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学生制作出精美的贺卡后却放弃了参赛获奖的机会,把贺卡留在母亲节那天送给自己的妈妈。

(二)“欣赏•评述”领域

学生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家的成功作品,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视觉感受能力。前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每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心血。但在学生的人生阅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这些优秀作品背后的故事。在美术课堂上我就强化这一系列的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之恩。

(三)“综合•探索”领域

“综合•探索”的目的在于寻找美术的各领域间、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美术与现实生活间的连接点,灵活地设计出探索性的课程,推动双科联动,通过美术让学生找到其他学科的切入点,以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将美术与历史结合起来,重现圆明园的过去,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美术与生物结合起来,描绘人体的结构,可增长学生的健康知识;将美术与科学结合起来,设计太空人的服装,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很好的例子,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的视觉资源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感恩的对象,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人文因素,多发掘各学习领域与感恩的关系,多向学生提醒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二、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恩

美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这比学识、技能是否渊博和精深更为重要的。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空间的拓展。我的教学活动,应当善于将“要你怎样”,转变为“我要怎样”,从而指导学生“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所以在学校举行“孝敬、感恩”为主题手抄报比赛之前,我让学生去为与各班结对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和老人谈心,为老人表演节目,把尊老爱老落实到平凡朴实的行动中,用行动关爱老人,用真情温暖老人。向身边心灵手巧的老人学习剪纸、书法、抖空竹、戏曲等传统艺术,在学习过程中亲近老人,深入了解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请老党员、老军人、老劳模、老教师讲过去,讲英雄,讲革命传统。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然后课中我除了讲解手抄报设计的知识外还特地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谈谈敬老体会,让其有意识地去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来营造氛围,如此一来,感恩之心在作品中油然而生。

三、注意配合节日,从中进行感恩渗透

有的人说:现在的学生很自私,不懂得感恩。这的确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不能怪孩子,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学校教育都有关系。我在美术课中,将节日的主题与美术课的内容结合起来,适时推进一些情感教育,既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融,一举两得。通过美术课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大部分同学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现在校园里的卫生死角有人清理了,从垃圾桶里飘出来的垃圾也有人捡了;校园里的文明礼貌用语不绝于耳。感恩文化已逐渐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心、有荣辱观的少年正在茁壮成长。总之,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如教育行家所说:“教无定法,贵在实效。”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感恩因素,捕捉最佳的“潜入”时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课型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教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领略美术教学独特的道德美。相信在有效的目标指引下,将真正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让感恩之花愈开愈美丽。

参考文献:

[1]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范文第3篇

一、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衔接

1.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认真研读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相互熟悉这两个学段的教材,了解各单元重难点,查找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确定衔接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此外,七年级英语教师应经常走进小学英语课堂,与小学英语老师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掌握小学英语教学的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异同处,找准衔接点。

2.将音标教学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渡过单词关。英文单词本身音形统一,学生会读便会写。初中英语第一批落后的学生就是单词关没过,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不能从音到形记单词,而是死记硬背,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音标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英语的工具,音标教学是单词教学的基础。尽管牛津英语小学教材编排了音标教学,但大多数学生未能真正掌握,导致语音、语调混乱,不会读、读不准、记不住等现象。“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必要在学生升入初中时花费两到三周教学音标,通过系统的音标学习,培养学生听音—辨音—识词,识词—辨音—发音的能力。只要学生养成看音标读单词、靠读音拼单词等习惯,则必定终身受益。

3.对于重要的语法知识,有必要加强练习巩固。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五六年级的很多语法知识,如Therebe,have/has,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等,要掌握这么多的语法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这些又是初中英语语法上的第一道坎,无法回避。七年级英语老师不能有依赖思想,必须化抽象为具体,把知识点具体为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语言素材,通过形式多变的大量反复练习,让学生养成语言习惯。如“have/has”表示“拥有”,“There be”句式表示“存在”,可设计“Guessing Game”来操练“have/has”:“It has long ears.It has red eyes...What is it?”看图描述操练“There be”句式时:“There is a bed in his room.There is a desk beside the bed...”反复操练,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习惯的衔接

1.积极学习小学英语教师的长处,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和交际性,适当借鉴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挂图、卡片、实物、电教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联系实际创设交际情境。比如父亲节前夕,可要求学生自制英文贺卡或手抄报,表达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2.保留小学英语课的活跃气氛,将游戏引入课堂。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点,笔者在初入学的音标教学阶段采用丰富的游戏竞赛活动:“传一传,不走样”、“元音大搜索”、“音标对对碰”、“看形读音——听音写词”对抗赛等,久而久之学生便能“见形知其音,听音知其形”,提高单词速记能力;在复习旧知环节,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设计问题,于下节课的“I ask,you answer”环节提出问题,点名回答,并作出评价和适当补充,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3.教学中规范课堂用语,明确指令要求。七年级新生很难适应初中英语课堂,很大程度上是没能理解教师的指令,不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所以有必要归纳、选编一些常用的课堂用语印发给学生,从而为他们尽快适应初中英语课堂扫清障碍。

4.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是不想学好英语,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学习之初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1)保留小学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插嘴”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好习惯。(2)课前预习:生词标注音标、词义、词性并划分音节,识读单词;标注理解有困难的短语和句子;完成预习提案。(3)课上专注:课堂上眼、耳、口、手、脑并用,观察教师的表情、手势、口型,聆听教师表达,大胆表述看法,适当记录。(4)课后复习:定时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内化。(5)书写规范:掌握英文字母的间架结构,使用四线三格纸,注意标点,大小写,字迹清楚,书写流畅、整洁、美观。(6)及时订正:必须在当日用红色笔订正默写和练习题的错误,整理归类错题集,指导学生阐述理由。(7)科学听读:早上朗读课文,晚上默读,流利地背诵大量句型和对话;听力训练,克服紧张心理,第一遍只听不动,明白大意,第二遍边听边做,关注细节,同时在两遍之间调整策略,提高听的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将事半功倍,终生受益。

三、教学评价形式的衔接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范文第4篇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靠班主任落实完成,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始终把班主任队伍培训和学习放在首位。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首先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自尊、自重、自强、自爱、自律。服饰要美观大方,发型要洒脱得体,不化浓妆、不戴首饰,说话办事堪为学生之表率,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我们还经常围绕班主任职责、工作方法、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应具备的能力、班主任基本功等主题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交流会,开展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互动交流,减少了青年班任的困惑,增强他们做好班主任的信心、勇气与责任感。这样一来,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用他们的品行去影响学生,用他们的智慧去教育学生,用他们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寓教于乐,德育工作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抓好德育常规管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1、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我们深入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守则”和“规范”的内容,要求学生不但会背诵、理解“守则”和“规范”的内容,而且还要象“宪法”一样去自觉地遵守,我们以贯彻“守则”和“规范”为内容开过主题班会,搞过《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竞赛。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学生都能自觉按“守则”和“规范”的内容严格要求自己,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有章可循了。

2、学校实行“晨检、周评、月结”制度,每天早自习和间操时间,都有校干部对各班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有“自习、纪律、卫生、标志佩戴、间操”等,通过校干部一周的检查、汇总,然后在下周一早晨升完国旗后进行总结,排出名次,对优胜者颁发流动红旗。这不仅对做得好的班级是个激励,对做得差一点的班级也是个促进。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早晨学生都能主动进行晨扫,把清洁区、甬路、各班窗前扫得干干净净;学生说话使用文明语言,见到老师和客人会主动打队礼并问好,高年级的学生为低年级的小同学抬水、升炉子,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现象慰然成风,校园中到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三、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寓德育于活动和各科教学中

开学初,我们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而且按计划开展各种活动。

1、开学伊始,我们要搞一次规模较大的开学典礼,开学典礼上校领导要对上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还要对上年度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要分别发言,最后校领导要做重要讲话,讲话内容除了对过去的工作给予肯定,还对新学期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希望,领导的讲话振奋人心,使全体师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继往开来,默默无闻地做好本职工作。

2、我们还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征文活动,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学校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征文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通过征文使学生对祖国、父母、教师有了新的了解和热爱,知道了劳动者的光荣、伟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对优秀的作文,学校都要给予奖励,并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中广播,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朗读比赛、识字比赛、绘画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等。通过各种竞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培养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最优秀,敢于争先的品格。

4、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由各中队自定,如有歌颂祖国的“我爱祖国的山和水”、歌颂母亲的“妈妈您辛苦了”、倡导环保的“只有一个地球”、如何做人的“人生路上的朋友――诚信”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故事、短剧、配乐朗诵、快板”等,同学们的表演有声有色,耐人寻味;活动的效果十分显著,对学生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教育,把德育注入了每个学生的心灵。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一个好的环境能教育人,一个好的环境能感染人,一个好的环境能使人受到熏陶,身心愉悦,心旷神怡,干劲倍增。学校紧紧抓住了环境育人的特点,通过走廊的板报、班级的布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条幅和名人名言、学生手抄报及书法作品等,使学生置身于浓郁的德育氛围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五、利用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范文第5篇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道德,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结合我校五年规划内容中构建“大德育校园文化氛围”的核心内容,以及校班级德育计划、少先队计划,围绕班级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班风、学风,确立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制定、环境的策划、管理和评价。大胆而有创意地建设好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要围绕和谐班级这个目标

1.以人为本,创立具有人文色彩的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在班集体中,以规章制度、班级公约、班级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严格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定品德和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一定准则规范下自觉地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集体利益和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2.班级管理中处处体现爱心 爱学生、关心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所在,不但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原动力,是教师智慧赖以生长的土壤,也是班主任建立威信的重要途径。一个不关心、体贴、热爱自己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中是很难建立威信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才,都需要班主任的这种神圣、纯真的“爱”,当学生得到班主任这真挚的爱以后,便会产生“爱的反馈”,对班主任尊敬、爱戴和拥护。班主任在他们的眼里就会至高无上,从而建立起更高的威信。我班上现在有两位女生,刚开学时由于基础不牢固,而且不适应学习生活,上课听不懂了就总想说话或不注意听讲,通过我多次找他谈心,给予关心,在排座位时,也能尽量满足她们的要求,同时对他上课爱说话提出严厉的批评,这样,她们发现尽管成绩不很理想,学习态度又不认真,但是班主任并没有厌弃她们,反而对她们很关心,上课再也不说话,不管听得懂听不懂,一定认真听讲,现在她们的成绩进步了。但关心、爱护学生要注意一视同仁的原则,常言道:“手掌手背都是肉”。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切忌厚此薄彼、偏听、偏信、偏爱一部分学生,歧视、厌恶一部分学生,会激起同学的逆反心理,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和同学之间的友爱,更降低了班主任在同学中的威信,这一现象在每所学校可能性都存在,这极不利于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因此,我们作班主任的都要注意这一点。

三、通过一系列班级活动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1.感恩教育活动,能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有爱就有未来。学会感恩,带着爱上路,学生懂得该怎样努力学习,感恩父母,报答母校,报效国家。我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如教师节让学生给老师写感谢信、慰问老师等;中秋节国庆节举行“爱我家乡,爱我中华”主题演讲、手抄报、原创诗朗诵比赛以及参加“祝福祖国”年级组大合唱;春节与父母观看班级相册,分享学校喜悦,汇报学校生活;“三月三”中华传统文化寻根活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为父母写颁奖辞,为父母颁奖、献礼活动等等。

2.好习惯养成教育,能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终生受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训练的过程。组建班级,我首先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列出影响一个人成功的三十六条好习惯,让学生小组讨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选出每个人需要重点培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习惯考评,以班委会为监督进行人际关系和文明礼仪习惯考评,每学期评出最具有“绅士”风度和最具有“淑女”风范的男生和女生。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行为习惯盘点活动,以消灭坏习惯,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以人为镜,让每个学生都作“心清如水”的学生。

3.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能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人文关怀是文化的高级境界,而人文关怀莫过于珍惜生命。关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关爱他人的生命,是爱惜生命教育的目标。比如利用安全教育日进行交通、消防、地震、洪水以及其他灾害到来时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救和救助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珍爱生命,还要珍爱生命的质量,学会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才能提高生命感悟的境界。我每年都让学生反复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并写出对生命感动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存与生命的理解。

四、结束语

通过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形成了良好师生、班级人际关系,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得到加强,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充实。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出了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教育、教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作为班主任应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让班级插上文化的翅膀伴学生齐飞,促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志强.《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如何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情感淡薄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潜在危机。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最能拨动人们心灵的话题。

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我经近年来的观察,发现:一些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较为严重。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道德理念严重缺失呢?这让我陷入了深思,我认为家庭、社会和学校责无旁贷!

留守儿童们失去的东西太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家长会溺爱他们,使他们养成了自私贪婪,事事以自己为中心的人格缺陷。子曰:“人性本善,其恶者为也。”我觉得有义务帮他们找回自我,绽放他们的“美丽”,重塑他们的人格,我从“感恩教育”入手,捋顺孩子们漂移的思想,校正他们心海的罗盘。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 “知恩”,感受亲情、友情

当前,我们虽然对留守儿童施了恩,但还应该让他们知恩,让他们在知恩中改变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得起在外挣钱供他们读书的父母,对得爷爷奶奶,对得起关心他们的老师。我从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开始,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以“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又为父母做了什么”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例如以王琴的父亲开货车,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疲劳驾驶造成交通事故的事例,通过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监护人的精心呵护,以写作文和给外地父母写一封信的形式,让他们感受思念亲人之情,呼唤爱,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使他们对家庭、学校和亲人充满归属感,依赖感;并经常结合品德课内容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理解父爱母爱的伟大,同学朋友间的真挚友情等。

2 感恩,做有情有义的孩子

我们向留守儿童施恩,让他们知恩,目的就在于感恩。首先要帮助孩子们在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其次是让他们学会“感恩”,让他们了解到心中不仅要有自己,还要有他人,让他们心中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他人,善待生活。我以经典文化颂读为载体,组织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并定期开展读书心得汇报活动,如“夸夸自己”,“演讲比赛”和制作“感恩手抄报”等等。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这样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1 感谢大自然。结合5.12 汶川大地震和地球逐步转暖,引发孩子们的思考,鼓励孩子们将目光投向大自然: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斜风细雨,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想想那些在自然灾害中丧生的人们,如果我们对大自然还不心存感恩的话,那么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地震,泥石流、沙尘暴……逐步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唤醒孩子们的那颗爱心。

2.2 感谢父母、感谢“监护人”和感谢同学。结合品德课,我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心卡片等)、“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组织演讲比赛、开展“成长进步周汇报”活动。并建立老师与家长及家长定期交流制度,时时关注孩子在家的表现,查缺补漏,对症下药。作为一名校长,我有责任使学生感悟到:父母给予我生命,让我健康长成,让我放飞理想,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爷爷奶奶在父母外出打工时,担起了家中的所有重担,每日为我们洗衣、做饭,教育我们好好学习,不断成长,我们应该感谢爷爷奶奶;同学和朋友给了我友爱,让我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让我在孤寂无助时倾诉、依赖,看到希望和阳光,让我体会到友谊的芬芳,我们应该感谢同学和朋友。为此,我提倡各班召开“感恩的心”为主题“家”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让学生感恩,并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白父母、监护人和同学的一片真心,并发誓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回报关心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

2.3 感恩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教孩子们从学会说一声“谢谢”开始。从小事做起,小到给“监护人”端一杯水,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要从诸如教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教师有礼貌,尊重老师;关爱理解父母,理解监护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永不忘记他人的帮助之恩。

3 “感党和政府恩”

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唱红色歌曲谢党恩,打扫革命烈士墓碑,请老人讲革命烈士故事等,让留守儿童感悟革命者崇高的奉献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领孩子们到敬老院去献爱心,并从中让他们感受现在的老人多么幸福,他们的幸福是党给予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了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源于党的正确领导,源于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激发爱党爱国热情。

4 感师恩

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只要多付出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留守的童年就会多一份快乐,就会心存一份感激,要让他们懂得:“老师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带我寻找生命中最真最纯的意义,让我抛却愚昧,懂得思考,我们应该感谢老师,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呵护。”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给予留守儿童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孩子们一点一点懂事了,我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打开了孩子们那颗尘封己久的“善良的心”。

“感恩教育”活动成效明显,留守儿童成长了不少,更得到了留守儿童家长和家长的肯定。如佳佳小朋友,父母离异,父亲远走新疆,母亲改嫁他人,由奶奶抚养,家庭非常困难,她性格腼腆,寡言少语,每次去她妈妈家回来后,就很不听奶奶的话,还顶嘴,我开展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后,她懂事了很多,能主动帮助奶奶做家务活,洗衣服,打扫卫生,知道孝顺了,她奶奶跟我说:现在我孙女可懂事了,得感谢你呀!阳阳的奶奶感慨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她说:“没想到,我的孙子在短时间里长大了不少,以前叠被、洗衣、扫地等事都不会去做的,现在可好了,我们忙着田里的事,小孩帮我们打打下手,烧饭、洗碗、打扫卫生,还帮忙除草,我们轻松了不少,这得益于‘感恩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了知恩、感恩、报恩,学会了做人。”

通过“感恩教育”活动,促进孩子知恩、感恩、报恩美好心灵的形成,帮助他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付出、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培养了留守儿童感恩的心,唤醒了留守儿童的良知,锻造了留守儿童的品性,使留守儿童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使留守儿童明白了:学会感恩,就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学会感恩,就能带着欣喜与热爱进行生命的远航;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境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拥有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做人做事

2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

3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

4 中小学素质教育读本

5 教师科学素养读本

6 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与修养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范文第7篇

近年来,县老年学学会联合县老干局、老龄办、教育局等部门在城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有无现实意义,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今后应如何引向深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县城及周边的几所中小学,与参与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座谈讨论。集大家所言、所为、所思,汇集成《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与大家共酌。

一、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

1、孝道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内在柱石,传统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党的十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的今天,大力弘扬和践行孝道文化,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一步拓展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只有加强青少年孝道教育,培养青少年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具有现实的意义。

2、孝道教育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小轻老”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爱心,孝敬意识相对较差。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3、孝道教育是解决青少年孝行缺失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使学校、社会、家庭无形中削弱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于是各种不良孝道观越来越年轻化,使青少年孝道伦理缺失。青少年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自爱,缺乏大爱。这样的思想传承毒害的不是一代,所以加强孝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

4、孝道教育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中国力量就包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小孝事亲、大孝为国”。孝道教育从少小抓起,奉亲敬老从小事做起,这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是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社会、爱祖国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巨大的助推力。

5、孝道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心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爱心品德的形成,应该由表及里、由亲至疏、由家至国,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做起,再将爱的感情如同水圈一样,由小到大,一圈又一圈地波及开来。

培养孝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感恩之心才会延伸到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从而才会使孩子放眼乐观天下事,爱心善待世间人。

二、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

(一)搞好调查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及孝亲敬老表现的一般情况。我们通过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一般情况。通过座谈交流,初步发现我县城区各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诸如亲子关系等总体上基本是健康的、正常的,但在孝敬父母、长辈等道德表现方面,似乎与学校的教育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在师生印象中在校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未必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解学生孝亲敬老的孝行表现,我们又开展了各中小学全校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将问卷内容按“尊敬长辈”、“关心长辈”、“与长辈沟通”以及“分担家务”四个部分,共设计了10个学生便于回答的“孝亲”问题,在城区10所学校近500名学生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汇总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各校学生及部分家庭在孝亲敬老方面的大体情况。

(二)问题分析

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叛逆型、依赖型、奢侈型、自私型、冷漠型”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曾狭隘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孝顺父母。

2、知行脱节。多数学生知道体贴父母,关爱老人的道理,但缺乏行动的自觉。

3、认识错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大人的事,自己还是学生,需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抚养、呵护,自己还没有能力孝敬父母,等自己长大成人再尽孝也不迟。

4、认识失误。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一味迎合子女的无理要求,对子女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致于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都是小事,长大了就会知道孝敬父母了。有了这种思想,家长就疏于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客观地造成了孩子的不孝行为。

(三)几点作法

针对上述情况,在对青少年孝亲敬老教育中,我们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加强宣传教育,更注意努力创设有效载体,搭建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

1、举办作文大赛,学生人人参与。为了更好地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县老年学学会会同县老干局、县老龄办、县教育体育局共同发起,在县 移动公司大力赞助下,于20__年9月举办了“移动杯”《镇安县首届中小学生“孝亲敬老”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涉及了镇安城区十一所中小学校,有9000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各学校教师共同组织对优秀作文进行了评选,并在县二中召开一千多名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颁奖大会,县上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对优秀者进行了奖励。这次活动,历时一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良好,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大赛,使孝道教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使学校孝道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常规内容,并纳入了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2、利用县关工委、教育局、科协、老年学学会联合举办的《镇安县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主办《孝亲敬老》讲座,用现实生活中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孝道文化进幼儿。2013年“六一”儿童节在县欣星幼儿园、东坪春晖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孝心”活动。让孩子们向长辈献上自己绘的画、拥抱长辈并亲吻,使到场的幼儿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孝心,也使幼儿从小受到孝道的教育。

孝道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初步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学生反躬自问,开始检讨和纠正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毛病和缺点。一些家长感动地说,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好,它使孩子们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立志读书,报效国家。

三、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引向深入的思考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下去的德育工程,它没有捷径可走。怎样才能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对青少年爱心孝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抓好以下措施。

1、扩面延伸 在城区中小学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大赛的扩面工作,将大赛从城区中小学扩展到农村中小学,让全县中小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将获奖作文结集出版,还选拔出最佳习作的践行者,在中、小学校巡回演讲。

2、抓好基地 不仅组织作文大赛,而且要引导学生践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每个学校在校园的相近社区、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学校与社区互动,定期组织学生为基地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如清扫庭院、整理房间、提水拾柴、清洗衣物等献爱心活动。常年坚持,届届传承,基地不变,让践行的学生争心小使者、为老服务小义工。

3、开展“三进”

(1)孝道文化进课堂。各校以《孝道十八课》为基本教材,在政治和思品课上学习。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小故事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功能。通过晨会、班队会、辩论会、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内涵与阐明的道理。(2)孝道文化进家庭。“孝”文化教育根本在于示范传承。从小在孩子以上中播下孝的种子,靠的是成人的示范教育,身体力行。为了让的孝道教育走进家庭,每周末要求孩子回家后必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做记录,班里进行评比,以激励孩子积极帮助家长做事的兴趣。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夸夸咱家小孝星”的征文活动,评出优秀者请进学校给学生演讲。

利用特定节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逢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学校倡导每个学生为这长做一件“感恩长辈”的事。(3)孝道文化进心灵。举办“学会感恩,立志成才”、“让孝心飞扬”、“孝心,在这里闪光”的报告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孝的种子。

父亲节手抄报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职中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五条途径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精辟地道出传道和授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广开途径,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通过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职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通过以下五条途径进行。

一、通过不同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厚炽烈的爱国思想,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等等,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素材,在学习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题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中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会使学生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而且能使学生积累十分宝贵的写作素材。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在诵读训练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宜于诵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能突出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我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我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凝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如讲授《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纯洁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讲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播放旋律急骤的琵琶曲,让学生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激情;讲授《望天门山》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黄河》,让学生在音乐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能够反映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活动等,同时,教师通过批改,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重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与学生一起看电视,开主题班会,学生写演讲稿、写作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平安生活的美好,献出爱心。结合奥运会,让学生写作文、举办演讲比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祖国的高尚品格。

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对家长有逆反心理。针对这个情况,我通过“我爱我家、老照片的故事、母亲节献礼、父亲节祝福”等作文活动教育他们理解父母,用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学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让家成为爱的港湾,让爱双向流动,培养他们自我支配、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提高思想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方面的竞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不仅能学生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收看“感动中国”节目,摘录“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能够提高思想认识,学习他们高尚的品格。

五、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