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用题带答案

应用题带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应用题带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模式;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数学应用题是以文字与数字结合而成的数学习题,主要是在实际问题中的设置未知数与已知数,让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对未知数进行求解[1]。在求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题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且自主探究模式对于培养这些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给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起应用题学习的自主探究模式。

一、传统模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者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提高,展开了多次的探讨与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以往的传统模式下,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W往往过分关注于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而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却一带而过,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小学生虽然在应用题部分能取得高分,但都是通过死记硬背与反复练习的来的,而不是凭借自身的理解与独立思考去答题的。由于在课堂中没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假使教师不在身旁,则对于数学应用题无从下笔,这对小学生的独立学习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此外,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了解不够,并没有对其心智提高重视,只是反复性的进行解题方面的步骤教学,却对孩子是否真正理解题意与解题内容毫不关心,进而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地反馈。

正因为上述的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造成了我国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的局面。因此,将自主探究模式教学引入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当中显得十分必要。

二、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创设自主探究情境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小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简单地将应用题的答案与知识点直接展现出并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迅速学会并牢记[2]。部分教师虽有进行引导下的提问,但也大多只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使得自主探究沦为形式。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导致大多数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得课堂中经验会出现失语的现象。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充分展现自主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讲解“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可设定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已知一年级一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20人,二班的女生比一班少12人,而男生却是一班的2倍,计算出二班的学生总人数有多少。通过这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研究,找出隐藏的关系式并列出算式,从而给出题目的答案,并对最先答对的同学给予及时的鼓励。

(二)加强对解题技巧的训练

自主探究模式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我学习,教师不能因此进行随意教学,对学生放任自流。自主探究模式主要是让教师有以往在应用题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对解题技巧的训练。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应用题所提出的问题,对解答步骤进行强化练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挥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则从审题、分析与计算等步骤中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的解题技巧得到充足的训练,进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逐渐增强。此外,教师还可对一些应用题常用的解题方法进行培养,比如路程问题、工程问题、速度与时间问题可用图解分析法;浓度问题、人数计算等问题可用直观分析法等。

(三)了解学生心理,加强自主探究锻炼

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很高,因此教师应懂得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独立思考,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让孩子理解生涩的知识[3]。根据教学内容,去筛选小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内容,以此为基础进行应用题教学,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小学生都喜欢看的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教师可利用动画为背景,设计应用题:羊村一共有6只羊,被灰太狼抓住了2只,请问还剩下几只羊?此外,为了达到发散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还可为学生设计更多灵活性更高的应用题,让学生懂得如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看待问题。

数学应用题中会包含非常多的知识点,对学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教师应及时地检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保证每一位学生拥有过硬的数学基础知识,教会学生自主探究,灵活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运用到应用题当中,从而面对数学应用题时做到得心应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作为与学生生活实际最为贴近的题型,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构建起应用题教学的自主探究模式。通过强化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步骤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应用题求解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应了解学生心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与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勤.试论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3):56-57.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应用题教学 措施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由很多强大的知识体系共同构成,且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必修课程,应用题更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因此,针对初中数学应用题中的难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进行体现,因此,学好初中数学应用题能够培养学生完善的数学解题思维,强化数学学习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独特地位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数学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应用题恰好能够成为数学学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平台,利用应用题中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来进行解答,进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关系纽带

应用题是在设定了一个已知的情境中,将数学关键条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找到答案。因此,它是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之间进行连接的重要纽带。通过应用题教学,数学老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活跃,就可以更有效地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题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利用,这样就能够充分领悟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当前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初中生的数学应用题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老师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察。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老师更多的注重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而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由于对数学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都不是十分熟悉,使得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经常抱怨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有限。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较为严重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理解能力薄弱与老师的教学工作联系比较密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数学老师都较为重视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不太重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旧教材的一些教学内容不新颖,教学内容匮乏,使得教材知识不能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索然无味,同时,老师又不能对其加以引导,也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当前初中生很少接受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训练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初中数学教师认为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文字较长,分析起来较为耽误时间,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培养,且其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也不高,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将这部分的分析只是一带而过,很少作为专题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指导,使得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一直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状态。

三、提高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现阶段,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就要努力转变数学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学生应用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改变教学模式期间,也可以转变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思维,着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因此,在初中阶段对数学科目的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数学老师在进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时,主要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对应用题进行讲解,来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个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数学应用题的课堂教学训练

由于初中课堂对数学应用题的训练强度不够,因此,要加强课堂上应用题的训练强度,并对题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整体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顺应用题解题思路,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例如:某数学老师在讲解习题时,穿插讲解有关应用题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陶娟.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何萍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第3篇

一、重视语言训练,为以后的应用题教学埋下“伏笔”

应用题的教学是在认识数学和简单计算进行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的,为此应用题的教学要提早起步,要和认数、计算齐头并进,不妨在进行看图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依照课本上的图画进行说话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够早一点接触到简单应用题,我在教学数字的认识时,有意识地从培养学生说一句话到说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认识“1”时,我引导学生看图、看教具,或者联系儿童生活用“1”说一句完整的话。认识“2”时,我通过自己的演示和启发,让学生回答:“老师左手拿了几支粉笔?右手拿了几支粉笔?两手一共拿了几支粉笔?”鼓励学生把这三句问答得连成一小段话:“老师左手了1支粉笔,右手拿了1支粉笔,一共拿了2支粉笔。”这样,学生说出了三句完整的话。到学习“5”的组成时,就可以把三句话改成问话形式。如:“草地上有3头牛,又跑来2头,一共是几头牛?”我及时鼓励学生像老师那样也编一道应用题,让其他小朋友帮忙计算。在讲“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3-3”、“2-2”、“1-1”分别说一件事。有的学生说:“我有3个本子,用去了3个,还有几个本子?”有的说:“妈妈给我2个苹果,我吃了2个,还剩几个?”有的说:“我有1支铅笔,借给小朋友1支,还有几支铅笔?”……至此,学生们虽然还不知识“应用题”为何物,却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图画、实物,经过说话练习,感知到了应用题的初步形式,完成了应用题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

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时,我教给学生正确地使用常见的单位名称。我告诉学生:鸟是论只的,所以鸟的单位名称是“只”;苹果是论个数的,所以苹果的单位名称是“个”;牛是论头的,所以牛的单位名称是“头”,等等。在进行带图的式题计算时,指导学生正确叙述题意和使用单位名称。这些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条件和问题的教学则放在20以内图表应用题的学习当中。我通过讲题使学生知道应用题第一句告诉我们:“树上原来有5只小鸟,”第二行告诉我们:“又飞来了7只”。第三句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是()只”。( )在这里表示不知道,可以读作“几”或“多少”。这道应用题如果不知道原来小鸟的只数和又飞来小鸟的只数,就没有办法算出一共是几只,所以“树上原来有5只小鸟”和“又飞来7只”,这两句话是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鸟”的“条件”,“一共是几只”,是题中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当我们在括号内填上数字时,就形成了我们的回答,即“答案”。然后进行由老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老师答”的练习。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条件”,什么是“问题”,初步掌握口答形式,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说出计算的道理。通过以后图表应用题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为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解题的一般步骤,注重分析数量关系

1、读题。开始,我教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加字,不读错字,进而要求学生读出语气,并在读题的基础上,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如:小明家有8只山羊,9只绵羊,一共有多少只羊?

2、说题。在读题的基础上我培养学生说“题意”。因为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于外部语言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

学生开始说的时候,只会照题一字不漏地念,或者照着老师的话说。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逐步就会用自己的话去说了。照这样坚持训练下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3、想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从简单应用题的分析开始。教师有意识地分析应用题中潜伏着的条件,易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数量关系,还培养了学生综合和分析的思维能力。如:草地上有5只白羊和9只黑羊,一共有多少只羊?

我让学生读题后,默记题中的内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草地上有几种颜色的羊?黑羊有几只?白羊有几只?然后有意识地引导用综合法进行分析,达到一般学生都能说出是把白羊的只数黑羊的只数合在一起,就是草地上一共有的羊。根据白羊5只、黑羊9只这两个已知条件,就可以求出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羊,算式是5+9=14(只)。计算以后让学生想一想:“知道了白羊的只数和黑羊的只数,可以算出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数量关系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应用题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重视规律的总结,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比如在讲了一些简单的加法应用题后,我让学生找这些应用题在语句使用上的共同之处。经过多次比较,学生们发现,这些加法应用题的“问题”中都有一个共同词“一共”。因此,学生们在自编应用题时,只要是加法应用题,总不忘带上“一共”一词;在做加法应用题时,当看到“一共”这个词时,便想到用加法。同样,学生通过比较一些简单的减法应用题的语言后,也发现这些应用题的问题中有一个共同字“还”。因此,学生们自编应用题时,只要是减法,总不忘带上“还”字;当看到有“还”的“问题”时,便知此应用题用减法。规律的发现,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更足,兴趣更浓。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第4篇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节

加法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2题;共11分)

1.

(5分)一个数比486多24,这个数是_______,436比800少_______。

2.

(6分)

计算的结果个位上是_______,百位上是_______;

十位上算_______﹣8=_______,百位上算_______﹣2=_______.

二、计算题

(共5题;共25分)

3.

(5分)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285+367=

②587+679=

③488+275=

④249+361=

600-215=

⑥537-238=

4.

(5分)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1)*327+164=

(2)*605-316=

(3)480-256+48=

(4)600-63-246=

5.

(5分)直接写出得数

38+45=

54+27=

83-47=

65-28=

700+600=

50+570=

390+80=

810-70=

81÷9=

58÷7=

88-18+5=

60-0+25=

6.

(5分)竖式计算。

①433+267=

②980-259=

③576+141=

④306

+298=

⑤607-341=

⑥800-752=

7.

(5分)列竖式计算

(1)547+184

(2)836-647

(3)700-523

(4)276+357-469

(5)716-428+489

(6)345+658

三、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8.

(5分)

(1)一部

比一个

贵多少元?

(2)妈妈带了500元,买一辆

和一个

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

9.

(5分)电器城国庆节搞促销活动,李阿姨买了一台价格为1899元的洗衣机,先付了900元,余下的用信用卡分期付款,每月付350元,几个月能全部付清?

10.

(5分)叔叔要买下面这两样商品各一件,他带800元够吗?

四、应用题

(共4题;共20分)

11.

(5分)飞机票大约比动车票贵大约多少钱?

12.

(5分)一个学校有男学生446人,有女学生471人,老师67名,现在学校为学生和老师买了1000张电影票,请问够吗?

13.

(5分)山坡上有杨树387棵,柳树458棵,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14.

(5分)妈妈有500元钱,想买这两样商品,够吗?

五、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15.

(10分)东东做了26朵小红花,小芳做了3朵小红花。

(1)问题:(

)?

=(朵)

(2)问题:(

)?

=(朵)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2题;共11分)

1-1、

2-1、

二、计算题

(共5题;共25分)

3-1、

4-1、

4-2、

4-3、

4-4、

5-1、

6-1、

7-1、

7-2、

7-3、

7-4、

7-5、

7-6、

三、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8-1、

8-2、

9-1、

10-1、

四、应用题

(共4题;共20分)

11-1、

12-1、

13-1、

14-1、

五、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题 解答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应用性问题,是指有实际背景或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将应用性问题渗透于教材,这已是中学数学界形成的共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在各地的中考中不断涌现,题材也越来越广泛。由于这类问题大部分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大多数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由于对社会生活不熟悉,所以不善于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答实际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这里就提几种常见应用性问题的解法,以期提高学生解应用性问题的能力。

1 列方程解应用性问题

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核心步骤。列方程的实质就是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代数式表达出来并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把代数式用等号联结起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认真审题,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及它们的关系;(2)设未知数,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有关代数式;(3)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方程组);(4)解方程;(5)检验并写出答案。

例1:一电器经营户,同时以2500元价格卖出一台空调、一台彩电,其中空调盈利25%,彩电则亏本20%,问这笔买卖店家能否盈利?

解:两件电器售价都是2500元,一个盈利、一个亏本,说明进价不同,需分别求出两件电器各自的进价,显然空调进价低于售价,彩电进价高于售价。

设空调进价 元,根据题意,得 ,解得 =2000(元),利润=2500-2000=500(元)。

设彩电进价为 元,根据题意,得 ,解得 =3125(元),利润=2500-3125=-625(元)。

这笔买卖的总利润:500-625=-125(元),所以店家不能盈利。

所以说,正确分析、理解题意,寻找出问题中所含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挖掘出问题中隐含的条件,建立数量关系式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2 运用几何知识解应用性问题

几何应用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的一大考点,它是把几何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类题型。解题时,应结合实际问题的背景,利用几何知识加以解决。

例2:如下图,据气象卫星云图显示,有一股强热带风暴(台风)10小时后,将在距A城正东方向300千米的B城登陆,并继续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向北偏西60°的BF方向移动,风暴中心200千米的范围内是受风暴影响的区域,问:

(1)A城是否受到这次风暴的影响?为什么?

(2)若A城受到这次风暴影响,那么A城遭受这次风暴影响的时间约有几小时?

解:(1)A城是否会受到这次风暴影响,取决于A城与BF的距离是否小于200千米,而A到BF的距离是从A到BF的垂线段AC的长。因为 ABC=30°,所以AC= AB=150(千米)<200千米,所以A城必受影响。

(2)要计算A城受影响的时间,就要计算BF上到A的距离小于200千米的线段的长。设BF上D,E两点到A的距离为200千米,则风暴中心在线段DE上时,对A城有影响,而在DE以外时,对A城没有影响。由AC=150,AD=200,得DC=50 ,DE=100 。所以A城受风暴影响的时间为 。

用几何知识解应用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几何基础知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只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就一定能掌握好几何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3 运用分析—综合法解应用性问题

中考对考生在知识方面及思维方面的不断转化提出了较高要求,频繁出现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一定的思维深度,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的应用性问题。命题者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考虑问题,注重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以检验考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

在解决实际应用题中,分析、综合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也是学生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多种能力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解应用性问题的方法,希望能通过对解应用性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解应用性问题的能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5年11期;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第6篇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应用题教学中应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不断培养学生树立"数学生活化"思想。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将应用题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去学习数学。

一、从生活中寻找应用题

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题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学生们共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百合花4支20元,3支12元,玫瑰花5支60元"。问:老师想买7支花,可只带了25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这个应用题解法有很多种,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或者只局限于一个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通过它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又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把例5改成"第28届奥运会冠军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你能用线段表示这个分数吗?"通过多媒体电脑课件展示:课件播放刘翔在110米跨栏中的情景,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说出表示的哪那一部分线段。这样,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应用题,解答应用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从形式上灵活应用题

在设计应用题教学时,教师不能受教材的束缚,要学会灵活处理教材,在应用题内容的呈现上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将一些呈现方式单一,"纯文字化"的应用题,多样化的将对话、图画、表演等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小龙和小丽住在一个院,上学时小龙每分钟走80米,到学校用7分钟。小丽比小龙多用1分钟,小丽每分钟比小龙少走多少米?"一题可采用如下对话形式:

小龙:"我们俩住同一个院子,从家到学校距离一样,为什么上学你总是比我提前离开家?"

小丽:"因为我走得慢,比你多用1分钟。"

小龙:"我到学校用7分钟。"

小丽:"那我就是用8分钟。"

小龙:"我每分钟走80米,你呢?"

小丽:"我不告诉你,你能不能算出我每分钟走几米?比你少走几米?"

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例如,"图书室第一周借出图书288本,第二周借出342本,还剩590本,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书?"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力有限,往往会被"还剩"迷惑,误用减法。这道题可以让学生借助简单的道具上台表演:第一周学生从图书室借走一些书,第二周又有学生从图书室借走一些书,管理人员经过查对,发现图书室还存有590本书,于是管理人员提出一个问题:"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书?"学生看完表演,立即会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思路,图书室的书分为三部分:第一周借出的,第二周借出的,还剩下的。把这三部分加起来,就计算出了老师图书室原有的图书数量。

这样通过模拟生活、创设情境而呈现给学生的应用题,把静态的情节变为动态的亲身感受,学生感觉直观,容易领会,大大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更让学生借助生活情境,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三、从生活中练习应用题

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学生通过互相的讨论,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再比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从实践中解答应用题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就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己家、邻居家或父母单位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就可以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还可以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献爱心活动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第7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审视全局,把握事物的全貌。

例如,教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后,出示思考题,看图列式:

附图{图}

这道题可以分别把20、24、38看做整体,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列出几组算式:

14+6=206+18=2420+18=38

14+24=3820-14=624-18=6

38-20=1838-24=1420-6=14

24-6=1838-18=2038-14=24

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思路。

例如: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40米,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

这道题可以先求工作效率,即从“工作量÷工作时间”来思考。

解法(1)120÷(40÷5)-5

解法(2)(120-40)÷(40÷5)

也可以从求修1米水渠用的时间来思考。

解法(3)5÷40×120-5

解法(4)5÷40×(120-40)

还可以用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5)5×(120÷40)-5

学生发现以解法(5)为最优。学生经常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可以广开思路,萌发思维的创造性。

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张老师带了若干元去买书。一部书分为上、下两集,用全部钱能买上集10册或买下集15册。已知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张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元?

学生一般用“归一”和“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1)

2×10÷(15-10)×15=60(元)

解法(2)

2×10×[15÷(15-10)]=60(元)

王聪的思路却与众不同:如果把张老师带的钱看做单位“1”,那么,上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0,下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5。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即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相当于总钱数的(1/10-1/15),张老师带的总钱数是:

解法(3)2÷(1/10-1/15)=60(元)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起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训练思维发散,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发散思维训练在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知识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都可以进行。仅以应用题教学中的训练为例:

1.一题多解的训练

一题多解包括两种情况:一题有多个答案和一题有多种解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把24个皮球,平均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放2个或2个以上,有几种放法?学生提出多种解法,教师板书:

总数每盒个数盒子个数

24212

2438

2446

...

...

...

...

...

...

再引导学主观察:表中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是怎么变化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数量变化的规律。

2.一题多变的训练

先给出基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基本题:杏2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改问题:

(1)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比杏多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是杏多少倍?

改条件:

(1)杏比桃少4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变叙述:桃60千克,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条件问题互换:杏、桃共80千克,桃比杏多40千克,杏有多少千克?

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一图编多题的训练

根据实物图、线段图等编出各种应用题。如图:

按不同颜色,学生可以编出整体与部分关系、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各3种;按(横看有3排,每排有5个,竖看有5行,每行有3个)不同角度,学生可以编出分总关系的各3种;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看图编题,编出情节。通过一幅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按照数量关系一组一组地编题,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4.一题多验算的训练

一道题解答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判断答案是否正确。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解得:(50+60)×4=440

50×4+60×4=440

列出如下验算方法:440÷4-50=60

440÷4-60=50440÷(50+60)=4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第8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我家她都无时无刻的帮助我。但是我俩也有“窝里斗”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在为一件小事吵架。那次,我在带读课文,但她好像无是无非一样。在她的座位上围了一群人,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就挤进人群去看看。原来,她在跟别人剪刀石头布。我很生气,说:“你干嘛打乱我的早读课,搞不好老师又要在我耳边唠叨得不完了。”“你管不着,俺要怎样就怎样,你管不着。”袁扬反驳地说。“你”“你什么你?”“我告诉老师去!”这时老师走了进来,我们也就不吵了。可我们之间还是有矛盾,上课时她的眼斜斜我,我的眼斜斜她。到了下课,我们各不理各的,都坐在原位上。到了放学,袁扬来找我,说:“妍滢,我们”“怎么,我要回家了,没时间理你。”“我们别吵了,好吗?”“吵什么?我又没跟你吵。”“我知道你在生我的气,早上我错了还不行吗?”“不,袁扬。”我笑着说,“让我们还像以前一样做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吧!”“恩!”袁扬高兴地说。于是,我们就有说有笑地回家了。

还有一次,数学老师叫我们做数学题。我做着做着,一道应用题难倒了我。我本想让袁扬的答案借我抄。把这事跟她一说,她立刻把刚才的笑脸收了起来,说:“你不会,应该找同学教你,而不该让别人的答案借你抄。给,下不为例。”接着,她给我讲了那道我不会的题。

我真为有这位好朋友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