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人物访谈

大学生人物访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第1篇

【关键字】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服务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4SJGLX49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蕾,河南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34-03

当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连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续不乐观。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逐渐发展形成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但关系到其自身的未来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国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有必要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作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

一、构建全方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校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身处境和外界环境的前提下,明确自身职业方向与目标、制定自身教育与发展计划,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的动态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旨在为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便利,它以常规课程教学为基本形式、以职业实践和网络平台等为辅助工具,具有全过程、全覆盖及点线面由浅入深等特点。

从作用上讲,大学生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首先,政策上,教育部曾明确表示,未来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逐步向“信息化、全员化、专业化、全程化”方向发展。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高校对教育部相关工作要求的积极响应。同时,从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讲,该体系的出台也是发展“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式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一步。其次,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是对高校以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与补充。它的出现有利于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促进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规划自身未来职业发展。这样一来,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都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困难、岗位适应力差、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二、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往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存在很多显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实效,同时也必须在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建设中引起注意:首先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调查显示,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明显不够,部分高校甚至无视其中区别、干脆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完全混为一谈。同时,不少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面向毕业生开放,并且在课量、课时段及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这使得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沦为摆设,难以适应学生们的客观需要;其次是服务内容陈旧、服务形式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国内高校已经出现并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服务形式创新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仍旧以常规理论课或主题讲座为主要方式。更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起源于西方,国内高校在对这一理念的借鉴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将其与地方特色及高校实情相结合。这使得多数高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技巧与方法;最后是缺少实践支撑。由于毕业生数量众多,高校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合适的社会实践和职业实习机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少职业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具像的职业认知。实践支撑的不足迫使大学生只能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现实功能也因此受到较大限制。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的基础,抓紧其教学质量建设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理念的传播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启蒙。做好这项工作不妨由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正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触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建立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最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质量,必须予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有三项主要目标:第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职业观与就业观,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第二,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所长、了解行业特点并学会观察社会环境,鼓励他们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主动发掘就业市场信息,使之至少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知识;第三,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信息搜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将他们打造成“高分高能”的市场型人才。

其次,对高校当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作出相关规范。第一,为了强化课程效果、突出课程的重要性,高校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式列为必修课;第二,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课以体验式教学为基本方式,应对其采用小班授课模式。高校需充分考虑自身师资力量及软硬件条件,科学设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堂规模,最好能做到每班以40人为上限;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组织形式应当灵活机动。一来要兼顾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做到以研究性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调查及角色扮演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师生研讨互动的热情。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分阶段、贯穿式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教育,它应当分层次覆盖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大一阶段的教学应当侧重于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借用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技能特长;大二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展开职业认知。具体而言就是认清外界环境、自身专业等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初步定位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并有意识地对这些行业的工作内容、薪资水平及技能要求展开了解;大三阶段的教学则当以决策培训为主。也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决策观念与方法、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自身的决策风格,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最后,大四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重点则在于引导学生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求职行动的展开作好准备。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故此时不妨适当多开展些求职培养,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坚持信念。

2.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外辅导

不论是保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实效,还是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都不能单纯依靠课程教学,还需要同步展开更具针对性和触动性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补充作用,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课外辅导形式多样,但最具实效性和推广价值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又可以分为大班辅导和小班辅导。大班辅导以人数较多的群体为对象,强调并利用辅导对象的群体性,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辅导。大班辅导的主要方式是借助一定的策略与方法促进群体中不同个人的双向、多向互动,旨在借助这种互动提升各成员的观察与体悟能力,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同时,大班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求职自信的发展。与大班辅导不同,小班辅导人数更少、实践性更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为突出。小班辅导中,教师负责主持活动流程和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借助职业咨询、个人演讲及团队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分享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从中发现问题、拓展思路,并最终达到平衡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提升职业生涯规划品质的目的;二是个案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个案咨询指的是单个大学生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一对一帮扶下展开深入自我认知与潜能认知,并最终确立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个体针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不同个体独特的人生经历、自然性格及生长环境所决定的,它会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故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堂教学和团体辅导能够起到传播与补充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作用,但对于个体而言,它们缺乏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的针对性,而这些正好是个案咨询所擅长的。

3. 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途径

当下,实践支撑不足是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这一问题应当在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得到重视。为此,我们必须将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视作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从下述方面入手:第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争取职业体验机会。一般来说,企业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样不但能节省人员培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投入,还能有效应对某些突发性的人员需求。正是因为如此,岗位实训等职业体验机会对大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宝贵。因为它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岗位甚至行业的现实需求,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高校方面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争取职业体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企业内部,让他们深入地体会企业文化、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培养出更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更突出的知识才干;第二,鼓励学生展开企业调研活动。企业调研指的是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未来想要从事的行业,通过深入行业内部、采访行业代表性人物等方式调查行业的概况、现状、趋势以及入职要求、薪资待遇、潜在机会、典型案例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们及时补充、调整和完善自己已有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在展开调研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锻炼自己的问题处理能力和信息掌控能力,并了解到更多有利于自身就业竞争力发展的行业知识;第三,积极组织职场代表访谈活动。职场访谈是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面向大学生群体的职场人物访谈一般由高校组织开展,校方负责邀请职场代表、提供访谈场地、设计访谈流程并组织大学生参与访谈。职场人物访谈能够丰富学生们对职场的主观印象、帮助他们进一步印证自己平时收集的职场信息的科学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工作的日常内容、技能要求、升迁路径及潜在发展等重要信息。通过职场人物访谈,学生们不但可以检验以往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性,还能够明确自己与理想工作岗位的现实差距、激励自己寻找努力的途径并为之不断奋斗。

全方位服务是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发展走向,其体系建设的好坏不但关系到高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质量,更影响着毕业生群体的未来职业发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严把相关课程质量、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外辅导和网络服务,并积极充实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途径。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才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实质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清芳.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4,(02).

[2] 杨继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高职就业教育―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人力资源管理,2014,(04).

[3] 周文军,袁艳.一站式服务理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中的运用――以独立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

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第2篇

1.1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四所农林高校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四所高校通识教育学分数略有不同,学科与专业基础也因学校不同有所差异,专业课设置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他类的区别更大。四所高校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分化明显,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学分比例、必修与选修课程比例等方面差异较大,各具特点。

1.2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职岗位分析

2010-2013届华南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本科毕业生人数和毕业流向见表2。由表2可知,毕业生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这是因为珠三角是我国木业及家具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从用人单位用人意图看,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集中为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其中生产岗位18.6%,比管理、科技的比率低。说明随着行业的转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已从加工制造人才需求向研发、管理及营销人才需求转变,其中管理和营销岗位占33.5%。另外,由于企业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对科研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占23.4%。

2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素质教育与课程实践联系不紧密

我国高等院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过多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多以理论课为主,实验实习课程安排较少,忽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特别是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6]。

2.2素质教育与企业人才能力需求结合不紧密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以木材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家具设计的设计方法为主,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技术管理知识和设计能力,这与现代化家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另外,企业对毕业生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方面的素质教育在目前的专业教育中缺失。

2.3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家具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历史原因,由林业院校的木材加工专业拓展而来的家具专业偏重于木材加工技术,而轻工与艺术类院校的家具专业侧重于艺术设计[7-8]。目前,家具行业普遍缺乏家具设计、研发、营销、生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中有关市场营销、经济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较少,尤其缺乏与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实用性强的课程。

3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如何培养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果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该专业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家具行业人才需求的视角,通过构建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探究家具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本文采用哈佛大学麦克利兰提出的人才胜任力模型理论构建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素质模型[9]。收集资料时采取人物访谈法、关键事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具体构建步骤如下。(1)选择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家具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经理、企业绩优人员。所选对象从事家具行业多年,均对家具行业人才需求有清晰地了解和认识。(2)进行人物访谈。通过对家具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经理进行人物访谈,收集家具行业生产、管理、设计、营销四大岗位的胜任能力特征。(3)开展关键事件访谈。对家具企业员工进行访谈,要求被采访者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他们在工作中做的成功和不成功的事情,并将谈话内容转化为文本。(4)资料整理。将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四大岗位胜任素质在访谈报告中出现的频率,并参考杨雪编著的《员工胜任力素质模型全案》中关于生产、管理、设计、营销类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的素质要素,提取出现频次较高的素质要求。(5)胜任素质的验证与重要程度界定。以第三步提取到的胜任素质为内容制作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进行统计分析。①基于某岗位的从业人员,针对某类型岗位可能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问卷调查;②基于某类型岗位,针对家具行业其他类型岗位的员工认为该岗位中可能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问卷调查。每一项胜任素质定级为四个等级,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重要、不重要,分别赋予3、2、1、0四个分数。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100份,收回95份,有效问卷92份。(6)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各项胜任素质加权平均分,即将胜任素质每一项个数与其对应分数的乘积相加,再除以胜任素质总数。据此,建立四大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4胜任素质模型结果分析

4.1生产类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生产类岗位素质模型对比如图1所示。从图1所示的两个生产类岗位素质模型看,两者的基本轮廓一致,在生产类岗位上,企业对责任心、团队意识、学习精神、上进心、纪律性、敬业精神及成本意识等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对于知识的要求,体现在生产管理知识上;对于技能、能力要求,体现在看懂图纸、熟练使用绘图工具和木工设备上。结合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满足生产类岗位的课程主要有家具制图、木材加工设备、木家具制造、生产管理。

4.2管理类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管理类岗位素质模型对比如图2所示。从图2所示的两个管理类岗位素质模型来看,从事管理类岗位的人员普遍应具备较高的团队精神、责任心、纪律性、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对于知识的要求,体现在家具知识和生产管理知识上,这些知识是必备的基础知识;对于技能、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熟练使用绘图工具。结合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满足管理类岗位的课程主要有家具材料、家具制图、生产管理。

4.3设计类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设计类岗位素质模型对比如图3所示。从图3所示的两个设计类岗位素质模型来看,从事设计类岗位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观察力和敬业精神是基础;在掌握知识方面,专业技术知识、设计专业背景属于从事设计类岗位的门槛;在技能、能力方面,沟通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均应处于较高的水平,熟练使用绘图工具则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满足设计类岗位的课程主要有家具制图、造型原理、家具结构设计、家具造型设计、家具表面装饰。

4.4营销类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营销类岗位素质模型对比如图4所示。从图4所示的两个营销类岗位素质模型来看,两者的基本轮廓高度一致,说明这一类岗位在企业的定位比较清晰。对于营销类岗位人员来说,客户意识、成就导向、忠诚度、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是十分重要的职业素养;在掌握知识方面,营销知识、家具行业知识、客户知识、木材基础知识、木材加工设备知识是需要掌握的;在技能、能力方面,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策划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均要处于较高水平。结合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满足营销类岗位的课程主要有木材学、家具史、市场营销、木材加工设备。

5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第3篇

据小道消息报导,类似的活动,校内校外诸多组织也在试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与本班级同时开展活动的,还有06级历史班的前辈,届时大家可凭自身爱好与他们进行交流,实现互帮互助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在院里争取到强有力的支持。

二、活动目的:增强体质,促进友谊,提高团结意识。

三、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2:00-3:40(即第五、六节课)

四、活点动地:(主要在)三期篮球场;

五、活动形式:

1.由班委会征集一些游戏节目供大家娱乐。

2.活动遵行自愿原则,班上同学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参加;

3.根据每位同学的体育课专项,自带“装备”,分块练习;

4.按照每个同学的兴趣爱好由该项目“专业人员”带动进行。(比如,聊天小组,篮球小组,乒乓球小组…)

六、可行性分析:班上绝大多数人支持,可谓是群众基础较为牢固;活动所需经费较少,活动对学习暂无不利影响;活动本身很有意义和实践价值。

七、具体流程:填写体育专业调查表 体育部据表做简单的安排 征集活动所需工具 筹备物资(一些常用的药物) 媒体(qq群;校内网;班级博客…)每周通讯介绍特别活动 活动进行 宣传部负责征集写稿,跟踪报导每次活动信息,并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秘书部整理材料存档。

八、注意事项:

1.活动的进行可根据天气情况或某些重要的集体性事情取消,绝不耽误大学的主旋律。

2.活动期间的人财安全。毕竟是户外运动,难免会由磕磕碰碰,受伤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贵重物品则要留心照管。

附录:

活动第一次进行介绍:

以男子篮球赛项目拉开两个班活动的序幕。

赛况:于一期某不规则篮球场;双方队员及观众;比赛分四节进行,双方角逐进球,气氛激昂;最终我班输两球,比赛友好结束;算是各有所获。

失误分析:之前练习较少,配合及体力显弱;大前锋受伤,没有替补;某人持球过多,防守薄弱,失误连串;球场因素等。

这一次的户外活动策划书,对大家的身体锻炼都是极有好处的,我们不能整天待在宿舍,我们应该出去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要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们的身体真的会垮掉!

我们不仅仅要在脑力上做一个和合格的接班人,我们还要在体力上做国家的合格加班人,我们应该早日参加体育锻炼,希望大家踊跃参与,我们在这里欢迎你!

1. 背景分析

随着大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目前下沙大学城启用七年来,十四所高校学生总数也从最初的6万人上升到今天的13万。据官方预计,到20xx年,下沙学生总数将达到十五万,教工人数达到5万。

然而,在数量剧增的同时,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却在逐步退化。这种退化表现在:大学生失去了原本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也模糊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大学生精神风貌逐渐飘零消散。是什么让大学生丧失了这些宝贵的品质?首先,这与80后一代人的整体价值取向的改变有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让学生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太多的享受方式给学生创造了逃避现实的条件。其次,大学生数目的剧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特殊之处,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而堕落、消极。

在此,我们创办大学生传媒网站,以展示大学生文化、展示大学生生活的方式,让大学生们自主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从而自发地寻求途径改变自己的人生。

2. 网站目标

网站宗旨:以大学生为中心,弘扬大学生文化、指引大学生人生

一:通过展现校园生活、推广校园文化,激发起现今大学生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

二:通过展现各式职场生活,平淡真实的求职人生,指引大学生认清自身职业发展的道路并为之努力奋斗。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

3. 网站内容

内容:各组织介绍、活动介绍:包括学术类(学生会、社团)文艺类:各民间社团(如街舞队 、 乐队、夜游一族等)创业类:各创业团队(包括销售型、公司型、开店型等)

形式:1.每周评选十个topone,包括活动、关注社团等

2.新活动预告,近期成果展

3.潮流文化推广中心:举办下沙校际活动、竞赛,主导潮流文化

4.新闻:本周聚焦人物:日常生活新闻;人物访谈等

5.照片:照片加定期主题照片展

6.文章:文章加定期刊物

4.网站推广

在网站经过测试之后,网站,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之后,不断改进网站,进行网站的优化,确保网站本身结构、页面、内容的优化,通过对网站结构和布局等的调整,使得网站更适合浏览者和搜索引擎。接着进行网站的推广,使用的策略主要有:

(1)链接策略:结合搜索引擎策略,尽量更多的在各类网页中出现公司网站的名称及链接,行业网站、专业目录、互换连接、签名文章等等,目的在于提供访问量的同时,提高连接广泛度。

(2)传统方法推广策略:在公司的各类媒介中增加网站连接,比如名片、信纸、宣传册等等,虽然不能直接提高网站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但非常有效的对潜在客户产生网站品牌影响。

(3)搜索引擎优化:即利用工具或者其他的各种手法使自己的网站符合搜索引擎的搜索规则从而获得较好的网站排名。

5. 盈利方式

(1)用户收费:对在网站内做主页的社团收管理费,每月3~5元(注:网站试营期内免费)

(2)承包外场、赞助中介收入:①利用网站,整合公司信息(主要指要投资做宣传的公司),社团信息(社团性质、活动、对赞助的需求性)②为双方分别制定宣传套餐和赞助套餐③确定一家长期合作的广告公司、图文公司

(3)潮流文化中心:商家当我们潮流文化推广中心举办的活动的赞助商,并用网站重点报道

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 技巧

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生存必要的自然的活动,而交往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工作空间和质量。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意大利的诗人但丁说:“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①这就说明如果大学生人际交往良好、健康,就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益处;如人际环境不良就会对大学生不利,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爱、关心、尊重等交往活动的需要,并不亚于食物等生理需要。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像吃不饱饭而营养不良一样,出现心理上的失调。本文探究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希望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所帮助。

一、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

集体活动要求参与者在较少的束缚情况下坦诚相待,在有效交流的基础上积极地相互配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正常的交往过程,而且在集体活动中,交往中的正反馈起到了相互的社会强化作用,同时由于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增多,产生误解和冲突的可能性就降低。

二、在时间、空间距离上有意识地与他人靠近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水楼台先得月”。美国的心理学家调查发现:一栋住宅内居民与其邻居的交往和熟悉程度,一般与距离自己家庭较近的邻居交往更亲密一些。接近能使人们发现彼此的相似性,并且诱发相互交往的期待,进而由相互熟悉、经常交往而诱发相互的喜欢。②当然,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大多数攻击和谋杀都发生在住得很近的人群中间,但接近性更容易诱发喜欢。同一宿舍的大学生,更有机会频繁交往,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三、克服与人交往时候的胆怯与紧张

心理学家阿龙森等人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研究发现,大家最喜欢才能出众而且犯了错误的人,其次才是出众完美无缺的人,最不喜欢才能平平而又犯了错误的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足和缺陷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如果自尊心过强或者是过于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紧张地期望着自己能表现更好,但这种压力完全是“作茧自缚”。事实上偶然暴露出自己的某项缺点,反而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形象更真实,更容易亲近。

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遵循互助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相互利,可表现为通过对物质、能量、精神、感情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都瘦骨伶仃,一脸饿相。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长柄汤勺,但有肉汤喝不到肚子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上帝又把这个人领到天堂里。这里也是一锅肉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会这样?”这个人问上帝,“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里的人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能互相互利,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合作,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五、端正自己的交往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包容需求,指人们愿意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友好的关系。在这样期望的驱动下人际交往将倾向于容纳他人,积极与人沟通,参与集体活动,有归属感。但若处理不当,就是排斥、疏远、对立与退缩。第二种是控制需求,指人们希望运用权力和权威来领导、控制、影响和支配他人。如果这种愿望偏离就会抗拒权威,失去个性一味模仿他人,追随他人,并倾向于接受他人的支配。第三种是情感需求。希望与他人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的人通常待人热情而友好,富有同情心;而那些对人际间的情感互动不重视的人,则一般待人冷淡,在内心和行动上疏远他人。

六、注重自己的仪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倾向于接受和喜欢外表漂亮、仪表端庄的人。戴恩(K.Qion)及同事在实验室向大学生被试者出示三张外表吸引力不同的照片,并请他们对照片上的三个人在27项特质上打分,并预测其未来的幸福程度。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试者对外貌好的人给予较高的评价与预测。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的人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③外表漂亮的人,常常会给人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所以我们应该充分注重自己的仪表,比如说整洁的衣着,适度的服饰,优雅的谈吐等,才能积极地进行人际互动。

七、培养受人欢迎的个性品质

安德森(N.H.Anderson)曾向100名大学生展示了表现性格的555个形容词的词表,询问大学生对各种性格的喜欢或者厌恶程度,让他们对各个词进行评价,并按照自己对它们的喜欢程度排出顺序。结果发现,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一个热情的人比总是冷淡的人具有吸引力。黄希庭教授研究了个性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一些个性特征有利于人际吸引力: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热心班集体活动,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持重,耐心,忠厚老实;热情,开朗,喜爱交往,对人真诚;聪颖,爱独立思考,成绩优良,乐于助人;兴趣爱好多样;有较高的审美眼光,有幽默感但不刻薄;温文尔雅,端庄,仪表美。富弼年少时走在洛阳大街上,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装糊涂,却显示了他的聪明睿智。富弼洛阳街头“不认骂”的故事说明,善于消释痛苦者,向来不“放大痛苦”;比起心胸狭窄的人,富弼更受欢迎。

八、接纳自己的缺点

心理学家阿龙森等人的经典研究:请被试者根据主观感觉评价对录像中被访者的喜欢程度。被访者都是大学生,访谈的内容是一样的,分四种情况:第一位被访者才能杰出,完美无缺;第二位被访者与第一位大同小异,只是有些紧张,打翻了咖啡杯;第三位被访者表现平平;第四位被访者和第三位大同小异,又像第二位那样打翻咖啡杯。结果发现,大家最喜欢才能出众而又犯了错误的人。其次才是才能出众完美的人,最不喜欢才能平平而又犯了错误的人。所以,最被人欣赏的并不是全能的人。一方面人们都希望与有才能的人交往。另一方面,如果这人近乎完美,可望而不可即,人们就会感到压力而对此人敬而远之。所以,接纳自己的小缺点,没人能做到完美。

九、善于赞美别人

称赞是对他人的肯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交往中注重肯定对方的价值,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④。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最基本的相同点,就是渴望被别人欣赏和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需求,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赞美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赞美可以使陌生人变成朋友,赞美可以使对方感到温馨与振奋。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与客户见面,简单几句赞美的话语,往往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可以使我受用两个月。”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大都没有赞美别人的习惯。我们常常听到“一切尽在不言中”之类的话语,其实别人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不能完全准确的猜到你想表达什么。选择恰当的时机和适当的表达方式对对方的赞许是增进彼此情感的催化剂。④

十、善于化解人际冲突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争论。人们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分歧与冲突,冲突可以带来挑战,也可以带来机遇。如果冲突中双方互不相让,就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如果双方积极沟通,把隐藏的误解澄清,消除隔阂,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能有效地解决人际冲突,就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而言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在人际关系上面临新的挑战,不良的人际关系妨碍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留级、休学、退学等现象。大学生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大学里正常学习和生活,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尽早走向独立、自理、成熟的必要途径。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每一个人都能拥有朋友,重要的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树立良好的群体意识,把自己真正融入集体之中,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在多姿多彩的人生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和提高,就一定能建立起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注释:

①王治航.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

②陈红.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③韩晓雨.团体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

④陈笃钦.网络:大学生心理咨询新途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参考文献:

[1]陈义静.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透视[J].教育与职业,2012(9):189-190.

[2]周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2-83.

[3]李亚平.大学生心理健康[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79.

[4]吴军.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0:59-60.

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面对学业的压力、择业的艰辛、多元价值观的交融,难免出现迷惑、失落、无所适从。如何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取向,促进其政治社会化,不仅是当前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唐山市高等职业院校的部分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在选择样本时,我们考虑了地域分布的广度、各校各年级学生的人数与性别配比及学生所学专业的比例等三个因素,涵盖了不同年级、专业,使调查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同时组织学生处、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部门(单位)召开座谈会,以调查问卷中的相关内容作为访谈的主要话题,验证高职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最后统出终端数据。

二、高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一)人生价值观调查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个体适应社会、成就个人理想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多元价值充斥社会,高职大学生仍然推崇将个人价值融入为社会做贡献、承担责任的价值观。但不容忽视的是,41%的学生认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16%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这一现象在新生中尤其明显。如何引导他们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个人崇拜偶像调查

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影响到大学生人格的形成。调查结果显示,87%的高职大学生有崇拜偶像,46%的高职大学生崇拜事业有成的文体明星,由此可见,他们急需一个生活中的朋辈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另外,崇拜偶像有性别差异,男生多崇拜政治家和著名人物,女生更多的是崇拜文体明星和师长。

三、讨论及建议

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理念上,应将理论建树与大学生生活相结合;在目的上,“知之”与“笃行”相结合;在形式上,“服从”与“内化”相结合;在体制和机制上,从简单工作与互动开放工作体系相结合;在成效上,从短期效应与注重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相结合。

(一)立足课堂主渠道,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理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被列为各项才能之首。教育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在对各种人生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顺利渡过多元文化冲突中的选择过程,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展的步伐,懂得以脚踏实地的理想、持久稳定的价值推动国家民族的进步。

(二)提高各类活动实效,塑树朋辈榜样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规格,极尽所能组织各类活动全方位打造学生素质,诸如团日活动、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题研讨、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等。但在座谈和走访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感到对有些活动,各院(系)志在夺奖,举全院(系)之力选拔、打造“种子选手”,与活动的初衷相去甚远。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报(刊)、校内广播、板报橱窗的建设,整合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时,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四)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培树良好人格

进入青年初期的高职大学生,身心都处于剧烈变化与压力期,他们面临成长与成才中种种的心理困惑,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自信,出现孤独、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我们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科学规范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身体、心理与社会发展及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竞争,增强社会适应性。

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得到相关文献98篇,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互联网、闭体依恋、体育参与、政治参与、社会实践、父母依恋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和途径研究;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滞缓的探索研究;从管理和实践角度提出相关改进策略的研究。而用“研究生社会性发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却没有得到任何研究文献。

林燕(2011)曾对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做过综述性研究,她认为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内容包括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习用社会技能、形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具备社会认知能力和增强社会判断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可以从人格、情绪情感、社会关系、婚恋观念与行为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有40%?60%的大学生人格发展处于延缓状态。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来自学校和社会两大方面,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因素的影响: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和同辈群体、互联网、电脑、电视、报刊杂志。

(二)研究生社会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消极影响最大的是与社会有关的迟滞表现。其中占据首位的是空虚慵懒,其次是缺乏学习动机,接下来依次是动手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个人发展目标等。

研究生在思维上已经超越了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否所有的研究生的辩证思维都发展成熟了呢,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在笔者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研究生,与他们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仍然缺乏辩证的思维,对事物的看法仍然非黑即白甚至极端。研究生虽然都比较关注社会问题,但是对国家大事世界大事都不太在乎,看法也比较幼稚。在人际关系方面,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间的印象也不尽如人意。宿舍之间的紧张矛盾关系、与导师的交流沟通问题等等,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在社会责任方面,研究生很多时候表现出厌倦和不屑,可以从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待他人相对冷漠等方面可见一斑。在行为方面,很多研究生都表现出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一面,没有洗衣机就没办法换衣服,宿舍里脏乱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遇到小事情绪便无法自我控制的现象屡见不解。

(三)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但是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缺少系统的实践的研究,对于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通过新闻摘要、网络搜索、生活环境以及与研究生的访谈中得到研究生社会性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某些研究生生活周边的特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共有状态。

研究生社会性的发展首先源自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顶端群体,研究生无论读书的目的是功利性抑或学术性,都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研究生首先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个体,成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人,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和社会性培养,有利于研究生的健康成才及高等教育发展。

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走出学校进人社会将面临比同龄人更加严峻的竞争,他们用青春换取知识,这时需要用知识来贡献和服务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研究生群体不断显现的欠缺独立办事能力,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忍受挫折和独立办事能力差等问题不仅体现着研究生的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且这样的人才在为社会服务、在与人交流、在于他人合作过程中,将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因此,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强烈需要。

二、影响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人的社会性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社会环境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是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

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和大众传媒是影响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对受教育者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有极大影响;而大众传媒中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十分具体地参与日常生活,影响个体的发展。另外,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设定了规范和标准,社会环境通过无声的命令,让人们在周边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得到社会性发展。

新的信息传媒方式互联网出现以后,以极快的速度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很快覆盖全球。网络的本质是信息的高速传达与共享,而现在148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把互联网的网络新闻替代成了电视报纸新闻;将网络聊天代替了真实的人际交流;将在各种论坛等地方的发帖子代替了自我的表达。郑毅(2011)对研究生进行访谈后得到如下结论:所有被访谈研究生都表示上网是每天必做的事,最常在宿舍或者实验室上网,包括玩游戏、聊天、浏览网页、搜索文献等。

研究的数据显示:研究生周均上网时间达到37个小时。研究生上网的动机大致有娱乐消遣动机、人际交往动机、情绪宣泄动机、知识学习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和逃避现实动机,而前4种动机的频率最为突出。

研究生本身可以自由把控的时间比较多,加上生活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对于电脑、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的使用频率较大,自身如果把握不好尺度,那么互联网对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不利影响将扩大,影响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影响个人表达、人际交往等社会技能,影响面对挫折、竞争、失败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经济环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近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教育上,研究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征、价值观念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从经济环境出发来考虑对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能够把握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根源,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本质,促进他们更好地成才。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达到富裕和小康水平,消费结构由满足温饱需求的生存资料消费转向更高层次的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消费。距《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份额由1981年的8.43%增长到2009年的12.01%,该项目也是所有项目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说明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民对生活的需求在发生变化,对教育的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教育,高等教育成为教育消费支出的主要方面。以上种种数据都表明,当今研究生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如此的大环境中,研究生面临着哪些影响,研究生的生活状况又是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对研究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研究生的消费状况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有关学者对武汉地区的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生的消费来源大部分是父母提供,而源于打丁挣钱和勤丁俭学只占了所有消费的14%,这说明,研究生的自力更生能力亟待加强,主观上经济独立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研究生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尽量考虑在经济上独立,而不是依靠父母。

徐秀平(2009)调查显示:研究生的月平均花费最高可达2500元,最低是200元。大部分研究生的月平均最低消费在300元?500元之间,最高月均消费在500元?1000元之间。虽然整个调查结果呈现正态分布状态,但仍然存在消费水平过高,奢侈浪费的现象。那么,研究生的消费结构又是如何呢?研究生消费的最大支出项伙食费和服装支出占总体消费水平的50%;而消费中用于学习和科研的费用仅为3.1%。这一方面说明,研究生比较注重物质消费和人际消费,而对学习研究上的重视不够。追求高配置电脑、高档手机、名牌服装、便携式娱乐设备,成为研究生消费的主流,而经济独立性不够,消费不够成熟,不能自食其力等问题使得研究生的消费成为比较特殊也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如此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在物质欲望横流、多元价值冲突、社会充满浮躁、高等教育发展还在摸索之中的当今社会,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下因素影响研究生社会性发展。

(三)学习环境

这里的学习环境泛指研究生所在学校的大环境,研究生生活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校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对研究生产生熏陶,无形中促进了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对研究生本身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1.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使学生接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减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研究生无论在学习自觉性方面还是纪律自控性方面,都已经比本科学生有更高一层次的水平,但是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比如说研究生自身的权力和义务、研究生应有的责任感、研究生该有的人际交往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生的自我意识等等,在这些方面,更需要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之前充分考虑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2.导师

大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受人尊崇、社会期望很高的职业。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指导者,与研究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不仅为研究生树立了专业学术方面的榜样,还能够在言行举止中将抽象的道德、伦理、素质等具体化,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研究生,进而提高研究生的社会性品质。

3.同辈群体

这里的同辈群体并不局限于同一年龄阶段的群体,而特指同处研究生阶段的这一群体。研究生同辈群体对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之间互通消息,交流思想,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在各方面相互影响。加上研究生之间有共同的经历、话语体系、生活方式和智力发展水平等,使得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来选择自己的群体角色,获得发展满足,增强自己在研究生同辈群体中的角色定位。

(四)个人自主发展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研究生首先要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当研究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到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说明自我意识发展成熟。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正是研究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外在影响作用,自我发展意识是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内在因素。没有积极向上的自我发展意识,即使学校氛围再好,即使导师如何有魅力去感染,即使同辈群体如何施加积极影响,也难以抵消自身没有发展意识或者拒绝社会性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研究生社会性发展不足的改善路径

(一)学校方面

1.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促进研究生社会性的发展,学校有必要也有义务为研究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闭体氛围,如提高导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创设更多属于研究生群体的自由活跃的社闭生活,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倡导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以便纠正并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帮助研究生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有利于闭体成员在互动中获得成长。

2.为研究生提供心理发展补救。由于研究生人学前身心发展的基础各有不同,有的本科毕业后丁作过又重回学校,有的直接从本科考上研究生,而在人学后又生活在不同系别宿舍等微观环境中,发展性心理教育对研究生的心理发展补救是非常必要的。如遇到问题,需要引导其解除困惑,降低焦虑。

3.更加注重导师的“引导”作用。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导师的个人品德、科研能力、指导方法和为人处事都直接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在促进研究生社会性发展中占居至关重要的位置。导师应该多与研究生交流沟通,除了要求学生帮忙一起完成课题之外,在生活中情感上也应该适当给予帮扶指导,了解自己所带学生的心理发展,清楚学生能力的优长劣短,不仅对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大有裨益,也能促进学术的进步,融洽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4.加强研究生宿舍的管理与规范。宿舍是大学生社会交往最直接最频繁的地方,宿舍成员习惯的养成、道德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受到宿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有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宿舍的人际关系紧张程度比本科生要严重得多,且男生宿舍关系不如女生宿舍关系。有的研究生时常压抑、敏感、自我防卫意识很强,不与宿舍室友交流沟通,生活习惯差,甚至个人卫生物品摆放等自理能力都极差。这些都需要学校加强宿舍生活的指导、管理和规范。

(二)个人方面

1.增强个人发展意识,提高个人公民意识。个体如果排斥社会,拒绝融人社会,那么谈论社会性发展也只是空谈。个体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寻找社会化的个人需要哪些品质、特点、能力、知识、技巧,要有明亮的心智、开阔的境界、健康的心理,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最重要的是对社会负责。

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第7篇

依据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提出“碎片化”的概念。在碎片化背景下,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出“碎片化”应用。以某大学本科班级的全体学生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从结构性,因素性,关联性三个方面探究碎片化时代下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结果显示碎片化时代群体重聚现象显著。

[关键词]

碎片化;社会网络分析;人际关系;重聚;群体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在日益加快,空间移动与转换频率的增加使得人们有限的时间被划分的越来越细,呈现“碎片化”的特点[1]。移动互联的的兴起让生活变得愈加便捷,“碎片化”应用充实了碎片化时间,即便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位置,群体间依旧可以相互联系得以重聚。因此研究了碎片化时间与“碎片化”应用相结合,群体之间人际关系的变化。大学生是当代活跃度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群体,本文旨在通过大学生这个典型群体从结构性、因素性、关联性三个方面得出普遍规律。

2碎片化时代的概述

“碎片化”起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学术研究中,原意为完整的事物被分成零碎的部分。近年来,“碎片化”作为一个新兴词汇在不同的领域的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碎片化”时间指的是移动化的“等候时间”,包括上/下班途中,出差途中等一些分散的时间。“碎片化”应用是人们在零碎时间内消费时间使用的一种移动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任何位置,状态下进行。“碎片化”应用使用时间是碎片化的,短则一分钟,长则半个小时,应用种类是多样的,“碎片化”应用凭借其良好的体验逐渐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2]。碎片化下的重聚指群体利用应用软件进行交流沟通重新相聚相识的过程。重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同群体之间互动性增强,另一方面主要指传统意义上的不同群体按照兴趣,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共同的行为方式重新聚集起来。

3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基础及现状

3.1社会网络分析简介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核心概念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收集和获取网络数据更加便利,社会网络分析逐渐受到公众和学界的青睐[3]。社会网络数据基本测量包括密度、中心度等。密度是度量客体之间互相联络程度的重要指标,网络密度越大则关系越密切,点度中心度是考察各个节点的相对中心度,即与该点有关系的点的数目。中心度研究集中在各个节点,而中心势考察的是一个整体的内聚性,即整体中心化的程度[4]。

3.2社会网络分析有关人际关系的研究社会网络分析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结构性,关联性,因素性三个方面。人际关系网络的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依据不同的属性划分出不同结构的人际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网络,为进一步量化提供数据及依据,包括情感网、咨询网、情报网、信任网等。Milgram的“六度联结的小世界”充分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关联性,通过计算平均距离即人们通过多少个中间人建立联系,进而说明人际关系的关联性。人际关系的因素性是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普遍意义[5]。

4碎片化应用对群体影响的研究设计

[6]4.1研究内容本文研究碎片化时代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按大学生在关系网络中的结构主要分为情感网和情报网,情感网表现在个体与他人的亲密程度,包括聊天,学习,旅游,休闲娱乐等,情报网主要研究个人获取他人信息时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碎片化时代下,应用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现实的生活需求都会间接转化为应用呈现给群众,现实与虚拟已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对应关系,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结构性进行前后对比,利用数据对人际关系网络的关联性与因素性进行探究,最终验证重聚现象。

4.2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本专业全体28名同学为研究对象,主要的原因包括:(1)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群体具有双重特征;(2)大学生是青春与理想兼并的一代,对于信息技术及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3)班级全体同学因为性格等方面不同呈现的人际交往关系具有普遍性。

4.3数据收集与处理

4.3.1情感网数据收集与处理本文数据的收集主要是通过观察、访谈以及材料分析,首先通过微信与班级中的全体同学建立联系,根据日常生活班级人际关系的观察,一对一进行针对性的提问,问题主要基于“碎片化”应用的背景,在现实生活中,与应用相对应的一系列互动包括某人自愿主动性的和某同学去图书馆学习,逛街,看电影,享受美食及旅行等,根据班级全体同学的回答建立28×28矩阵。其次基于碎片化时代下应用的普遍,研究班级同学使用相同休闲娱乐类应用的情况,本研究以手机游戏为例,通过3个微信游戏将全体同学联系在一起,同样建立28×28矩阵,与上一个矩阵进行对比分析。

4.3.2情报网数据收集与处理本文情报网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更多探究班级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全体同学的角度,班级中的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微博这个平台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构成一个人际关系网络,把班级全体同学看成一个相同的社会群体,班级同学所共同关注的对象构成另一群体,实则是研究不同群体在碎片化时代下所呈现的状态,群体内部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不研究。这项数据的收集是通过微博的微关系对班级全体同学关注的对象进行汇总,最初的数目庞大,分析生成的社群图过于复杂,难以发现其规律,于是不断求平均值从最初的100多缩减到20个个体,这20个被关注者至少有7个研究对象关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5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情感网人际网络关系图1表示现实生活中班级同学彼此存在非组织共同活动(唱歌,看电影,逛街)的关系,有两名同学社交关系十分薄弱暂不考虑,此社群图实际是26个样本。从整体角度分析,图一的网络密度为0.1749,该数值较低,说明大学同学共同活动更多以寝室为单位,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的机会甚少,存在小群体现象。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645,即任意两个人进行沟通平均需要2个人作为媒介,个体之间关联性较弱,同学之间的互动频率低。图2则表示通过碎片化时代下的应用班级同学所形成的密切关系。班级中有4名同学不玩此类游戏,因此样本总数为24。图2的网络密度为0.933,该数值明显高于图1,则表明在碎片化应用的条件下使群体重聚的现象十分显著,同学们互动频率加快,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链;节点的平均距离为1.067,任意两个人都存在沟通的机会,每个同学之间都建立了一条交流通道,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关联性增强。通过社群图图2,图2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看出碎片化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明显的重聚现象。碎片化时代下的应用加强群体的内聚的同时,成员自身的中心度也在不断增加。“核心人物”即点度中心度排名靠前的个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5.2情报网人际网络关系从微博的角度出发,被关注的人更新了一条状态,那么本班同学中同时关注这个人的一些个体也会查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个体可以实现在该被关注的人下发表评论、收藏以及转发等功能,进而引起被关注人的关注,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交流环网。该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涵盖许多因素包括社会阶层、家庭背景、学历、收入、兴趣爱好等,微博作为一种碎片化时代下的产物促进社会群体重聚。

6结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碎片化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应用使群体重聚现象得以体现,这种重聚是重新聚合,相同群体之间的重聚即通过虚拟促进现实人际关系,虚拟与现实的一致性是我们一直所期待的。不同群体之间的重聚相对复杂,但同时这种重聚更具有现实意义,碎片化时代下人际关系的独到之处正是不同群体的重聚,社会地位、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不同的个体都能依据某个特征聚集在一起,社会分化也是群体重聚的过程,重聚也是分化的进一步提升。社会网络分析为重聚现象的提出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所研究的样本较小,只是对这种现象进行初步探索,重聚的形成包括各种因素,后续的研究可以从内因,外因入手搜集更全面的社会网络数据,利用网络动态学,复杂网络理论等进行更深入研究[7]。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冉.“碎”眼看“聚”———以微博为例看碎片化背景下的群体重聚[J].新闻世界,2011(8).

[2]常政.移动时代的经济学———碎片化应用[J].程序员,2011(6):56-58.

[3][美]诺克,杨松.社会网络分析[M].第2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4][美]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申?,周策.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人际关系中应用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6]郭金龙,陆宇杰,许鑫.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生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

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婚恋观 调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的婚恋观念变化深刻。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2011年11月,我们自行编制问卷,对苏州科技学院在校学生的婚恋观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和归纳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苏州科技学院在校本科生,对该校各年级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47份,回收率89.4%。其中,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49人和19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5.7%和44.3%。447位学生中超过60%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

(二)结果分析

1、恋爱观:恋爱动机单纯感性,恋爱前景缺乏信心

恋爱动机上,43.4%的人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的有11.3%,选择“以恋爱做跳板,谋求发展”的有7.5%。只是“跟着感觉走,没什么理由”的占37.7%。

恋爱愿景上,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自己和恋人的感情一定会有结果,“看好校园爱情,最后能够组建婚姻家庭”为11.7%。45.9%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人感情好还可以继续下去。

2、择偶观:男生重外貌品行,女生“裸婚”难以接受

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择偶的首要因素是外貌、其次是性格、收入、人品,地域在择偶条件中排末尾。统计结果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最看重配偶的受教育程度,其余依次是人品、外貌、收入,年龄因素女生最不看重。男生统计排序依次为外貌、性格、人品、收入、发展前景、年龄,地域差异排末尾。

在指向婚嫁条件的选项中,女生的选择值得关注。仅9%的女生接受“裸婚”,42.1%愿意“双方共同奋斗,贷款购房”,27%“希望配偶提供住房,负担轻一点”。

3、观:婚前能接受,婚外难容忍

在“如果有爱情,您认为恋爱中的双方可以发生吗?”的选项中,选择“当然可以”的占8.7%;选择“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49.4%,选择“无所谓,爱与性完全是两码事”的占18.8%,选择“不可以,这是不道德的”占22.9%。

对于婚外的态度,87.2%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坚决反对”。对于配偶发生婚外,选择“难以接受,但仍希望对方回心转意”的占18.4%,选择“无可挽回”的比例占39%。

4、婚姻家庭观:经济基础不可或缺,婚恋宽容度在提升

结婚时间的选择,7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在毕业后工作几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结婚;体现婚姻忠诚度的选题中,39.1%的同学态度谨慎,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选择“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好了可以继续合作,关系不好则可以解除合约”占31.1%。若配偶出现了婚外恋,42%的被调查者选择“与配偶真诚交流,共同度过危机”;37%选择离婚。

二、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

(一)社会原因

1、严峻的社会婚姻问题冲击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09年中国有246.8万对夫妻离婚,比上年增长了8.8%。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有7791911对夫妻办理了结婚登记,另有1310377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4800多对夫妻离婚,74%的夫妻结合不到一年。2009年我国7.2%夫妇相识不足3个月。[1]不婚潮也在愈演愈烈,据《新周刊》328期(2010年)统计,在北京、上海有30%的适婚青年选择单身,深圳目前正生活着20万28岁以上的未婚女白领。中国传统的婚恋伦理价值观念受到剧烈冲击。

2、功利的择偶观念混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10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反映出“男性无房结婚免谈”、“对象职业首选公务员”、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家庭消费AA制等新的婚恋问题。目前最火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里的女嘉宾“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欢笑”一语惊人。外经贸大学教授梁蓓的言论:“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的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 。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样争论激烈,这些都成为了当今婚恋观念功利契约主义盛行的缩影。

(二)家庭和学校方面

1、失当的家庭教育误导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据杭州市一项调查显示,34.6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有可无或没必要,33.20%的家长持“无师自通论”,12.01%的家长持“诱发论”,5%的家长持“封闭保险论”,还有7.33%的家长认为“和孩子谈性,羞于启齿。[2]而在美国家庭,性和婚姻都是轻松话题,早在2002年,根据美国Kaiser家庭基金会对年龄在15岁至17岁的青少年的调查,有41%的青少年曾跟他们的父母谈过在什么时候可以发生;43%的青少年曾跟父母谈起怎样与男友或女友谈有关性健康的问题;52%的青少年与父母谈过。有93%的美国父母赞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爱情婚姻伦理教育。[3]

2、失位的学校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各类媒体是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其次是朋友和同伴,第三位是学校,第四位是家庭。有关婚姻和家庭生活教育的内容在各类学校教育别罕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师资的院系,多由生物课、体育课、政治课教师、大学辅导员或校医兼任。婚恋教育涉及生理、心理、伦理、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兼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一般很难胜任。婚恋教育师资的缺乏已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

三、改进意见

(一)社会教育

一是净化和丰富大众传媒出版物。开设青春期性教育的银屏节目和专题网站,出版有关婚恋知识的翻译书籍与科普书籍等,合理把握电视相亲的尺度和导向。二是提升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度。大学生是最庞大的“追星”群体,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成为大学生盲目效仿的对象,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公众私人生活曝光和猎奇的审查力度,还原常态的社会婚恋氛围。三是广泛开展多方参与的各类婚恋教育和宣传活动。定期普及婚恋及性知识,关注大学生假期生活,充实他们的校外生活,避免受不良社会习俗的侵染。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面一是要积极“充电”,与时俱进。家长要注意弥补新的婚恋思潮及性知识理论方面空白,避免不懂装懂,能够胜任教育职责。二是要平等民主,和谐交流。避免动辄以批评、惩罚代替教育,将恋爱和性问题看作大逆不道,粗涉,引起孩子对立情绪,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三是要以身示范,言行合一。家长以身作则,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婚姻氛围,提升家庭幸福指数。避免本身存在的混乱,婚姻危机等。四是要摒弃“应试”,合理疏导。中国家长常以学习压力压服孩子,家庭教育应正视该年龄段子女爱的需要,给予合理的导向教育。五是要话题新鲜,喜闻乐见,避免套话空话。

(三)学校教育

一是要开设正规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婚恋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授课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年级,采取多种形式,在既严肃又活泼的气氛下进行教育。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通过开展性心理学、性伦理学、男女交往礼仪、恋爱婚姻等主题的学术讲座,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婚恋知识。当前高校均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一对一咨询具有保护隐私,坦诚交流和平等对话的特点,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三是重视女生教育。当两性关系中女方撤去最后一道防线时,性的诱惑就更加无法抵挡。女生是两性关系中的弱势群体,作为性关系中被动的一方,女生面对对方提出要求时往往不知所措,因为“害怕对方因此不爱自己”、“对方在考验自己是否真心相爱”、“爱他就给他”等理由而屈从。女生教育一方面要整合校内师资,组织校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文社科类、生物学类等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专门的女生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邀请校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提高女生审慎判断的行为能力、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对自身命运的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R].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mca.省略/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2

[2]高亚兵,骆伯巍,叶丽红. 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