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时珍的事迹

李时珍的事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时珍的事迹范文第1篇

教材简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主要记叙了,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他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时,通过边讲边读,引导发挥想象,让学生想象寺庙如何“破败”;体会他们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他们虽累了一天,但还要记下当天的寻访所得,想象李时珍在分辨不出鸡肠草和鹅肠草的不同药性时,是怎么样亲自品尝的,出现什么情况,从而引导这种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值得大家学习。

案例描述:

片段一:

1.师: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李时珍为什么去全国各地察访药材,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李时珍说道:“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师:(齐读)那李时珍为了修订好《本草》到底吃了多少苦呢?

生: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破败的古寺。

生:破庙

师:从哪里看出它的破败?

生: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灰尘、青苔、蜘蛛网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好久没人住了。

生:说明是没有和尚的庙。

师:如果让你走进这样一座破旧的古寺,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儿太脏了,到处是灰尘,连个可以坐的地方都没有。

生:而且这里多危险呀,万一古寺塌陷,就会把李时珍埋进去的!

生:这和我家里的席梦思床没得比,这儿实在太脏了,他们该怎样睡呀?

生:这里会不会闹鬼啊?

生:这里一定是几年都没人来过了,

生:今晚怎么住呢?

生:我看到古寺的屋顶破了个大洞,风呼呼地吹进寺内;地上很潮湿,长了许多青苔,他们只好在上面铺了些稻草作床;那古寺的门已经歪斜,窗户上糊的纸已经不在了,夜晚寒风呼呼,真冷啊!寺内到处是蜘蛛网,神像也倒塌了,可见从来没人住的……

(学生积极思考,想象当时的感觉)

师:你看到这样的环境,你想对李时珍说什么?

生:李时珍真了不起。

生:李时珍为了万民造福,吃尽了辛苦,后人不会忘记你的!

3.师:是啊,赶了一天的路就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日子真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啊!可李时珍是这样认为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在文章的第7自然段,李时珍说:“嗯,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4.师:李时珍仅仅是“吃点苦“吗?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他们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查访药材,走了多长时间?仅仅是几个月吗?

生:几年……

师:安徽、河南、湖北等是不是仅这三个省?

生:不是,一定是许多省,许多地方

师:李时珍从一个健壮的少年走到白发苍苍,期间经历了多少千难万险,在长年累月的奔波中他们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呢?你能想象一下吗?同桌互相讨论。

出示: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山上,悬崖峭壁,杂草丛生,李时珍……

河边寻找不到渡船,……

夜晚灯下,……

白天和老农询问草药的情况,…………

生: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顶着烈日寻访药材,他累得大汗淋漓,嗓子都冒了烟,很想停下来歇歇,可是一想到早日修好《本草》就可以早点让百姓得福,于是他又加快了步伐。

生:冬天……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刻领悟李时珍察访药材的辛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片段二:

1.师: 李时珍为什么趁着月色记录当天的寻访所得?

生:当天不记录,时间长了会忘记了,

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明天继续察访,

生:就是为了编撰《本草纲目》积累材料……

2.师:老师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啊?

生:老师是想让我们学时珍养成善于做笔记的习惯

生:老师是想让我们知道及时做笔记的重要性。

3.师:李时珍不仅品尝鸡肠草、鹅肠草,这时,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李时珍你这样细心,心中只想着百姓,我真敬佩你啊!

生:你真是一个称职的医生每一种药草你都要仔细辨别它的药性,你修订的《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你给人类做出了贡献。

生:你老人家心中只有修好《本草纲目》,使得万民早日得福。

案例分析:

通过本文的教学,为了领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试图从三方面入手:

(1)引导想象,体会住得苦。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吃了多少苦?

引导走进古寺而产生想象,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想象出看到了什么样的古寺,并说出来。让学生说出体会,对李时珍的崇敬之情。

(2)创设情境,体会察访苦。

通过引导说话,创设李时珍长年累月在冬、夏夜晚、山上等环境察访药材,提供一些词语,深刻领悟李时珍察访药材的辛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3)文本对话,想象记录苦。

李时珍的事迹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73―01

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而且还要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人文科学之一的历史学科,其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存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的大小。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并非不热爱生命,而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国家、民族的生命之中,他们的身躯固然化为尘土,但是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却长存人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唤起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自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来,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开疆拓土,才有了今天的广袤疆土,正是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和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不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奋斗。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学生明白不论是哪个民族,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之间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不同民族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更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既需要以丰富的知识、过硬的能力为船,又需要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帆,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典型的抗挫折的教育素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敢于突破,生动地介绍历史上那些敢于承受艰难困苦、勇于面对失败挫折的人物事迹,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之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司马迁、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学巨篇《史记》,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迫的环境下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养成坚强的意志、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五、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精神的养成教育

李时珍的事迹范文第3篇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课堂互动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时,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读中见美,读中生情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通过“镶嵌”和“彩带”两个词语使学生体会到湖泊和沟谷浑然天成,通过诵读词语“彩带”“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的瑰丽,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一样令人赏心悦目。再通过反复诵读整段话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最后再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把感官的美自然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如引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全班接龙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生情。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巧妙利用教学语言,巧设矛盾冲突,陶治情感

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点拨语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点拨语,特别是激发人物矛盾冲突的点拨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在教授《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我以“李时珍在外出采药过程中受到了哪些苦”为主线,让学生汇报交流,学生交流的深刻、挖掘到位,还有些同学意犹未尽,联系实际想象了很多,如果只交流“苦”,对人物的形象突出没有任何意义,这时老师巧设了过渡语:“对这样的苦,李时珍是如何看待的?”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用原文中的话齐答:“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老师趁热打铁地问:“这样的千辛万苦,李时珍却觉得是一点苦,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学生答“以苦为乐”“不怕吃苦”“一心为民”“苦中作乐”“心甘情愿”等。通过这样的导语,找出矛盾冲突,更容易突出人物形象。接着老师出示李时珍图片,设计问题:“面对一代药师李时珍,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你真伟大,可能我生病,吃的药方中就有您的心血,您为了我们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尽了苦头,可您一点怨言都没有,您一心为民,我真感激您!”这一环节,通过“苦”和“不苦”的对比,突出了李时珍的性格特征,使学生被他的事迹所感染,被他的精神感动,从而陶冶了情操。

三、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有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学生感受到了黄河的凶险,羊皮筏子的小、轻,不堪一击,艄公的沉着、冷静、镇静和机敏。这时,让学生把对艄公的心里话写出来,和着激进的音乐,学生文思泉涌,把对艄公想说的话,一股脑地倾诉出来,这样做到了德育教育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实现了情感迁移的过程,内化了情感,训练了语言表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思想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实际相结合

语文教学要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公民意识、爱国情感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一次看图写话训练,画面上是一个小猴在古建筑上刻字“孙大圣到此一游”,他的好伙伴小猪劝告小猴不应该这样做,最后小猴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红了脸,低下了头。教师在上这课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候的这种行为是可耻的,错在哪里,同时认识到知错就改是难得的优点。可以让学生深刻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时有哪些不良习惯,让他们知道保护环境和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知道知错就改是美德。这道题目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学习《学棋》一课时,一个学生上课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生上课走神,到最后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一个一直没有多大的长进,通过这样正反对比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德育教育的训练,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结合更有时效性。

李时珍的事迹范文第4篇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的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显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不是靠空洞说教能奏效的,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离不开他们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积极的内化活动。把多媒体辅助教学(CAI)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使课堂生动活泼,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一、CAI图文声像并茂,增强动感,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能引导他们孜孜不倦的探求。没有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还要靠巧妙适当地运用这些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传达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比如在教学《劳动光荣》一课时,可采用既有形象逼真的“摇钱树”故事的动画片,又配有悦耳的音乐,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静止的文字变成活动的画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乐于学习,情趣盎然。又如教学《珍惜时间》一课时,画面上闹钟在走动,“滴答、滴答”的声音被放大了,再让学生在“滴答”声中比比谁写的字最多,做的数学题最多等,使学生的有意注意更加稳定、集中,使他们感受到时间稍纵即逝,应抓紧每一分钟,唤起了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由此可见,运用CAI能增强视面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极大调动了学习兴趣。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CAI创设情境,诱感共鸣,激发参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人格整体不可缺少的特质因素。道德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和别人的行为冷漠无情,他自己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是非分明,他的道德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只有认知和情感相配合才能推动道德认识发展为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归根结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所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情感较丰富,所以,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创设教学情境,能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直观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教学时,应用CAI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毁前那举世无双的雄伟和华贵的影像片段,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接着展示圆明园废墟场景,这前后一对比,学生会不由自主产生悲壮、凄凉之感。跟着出示英法联军掠夺珍宝、的影片,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被激发出来了。又如教《心灵美最可贵》时,将美如仙境的九寨沟,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怡人的境界中,去感知、去领悟、去思考联想,这样一方面增强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接着,教师又出示一些肮脏环境的图片,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分析脏的原因的,有批评制造垃圾的……的确,在思品课教学中,运用CAI辅助课堂教学,能创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良好情境,使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升华道德情感,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当我们唤起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时,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也就开始在学生身上显示出来了。

三、CAI强大的表现功能,降低坡度,提高实效。

由于计算机有丰富的表现功能,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在明理、导行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并进行生动、具体的行为指导训练,使明理到位,使导行更落实。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导行的必要前提。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逻辑思维形式过渡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活泼的优势,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扩展感受时间、空间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翔实、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较好地降低明理的坡度,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观点,心悦诚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教学时,由于课文中讲述的李四光的事迹很长,如果仅仅是看课文、听教师口述,不仅费时,而且很难对李时珍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把一部分教材内容活动化处理,播放了剪辑录制的《李四光》录像短片。这段录像生动真实地展示了李时珍勇于实践的事迹(看、闻、尝、听、问、记……),这样,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受到很大启发,并非常有力地证实了实践的作用,巩固、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又如在教学《爱科学敢创造》这一课时,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有爱科学的兴趣,但懒于动脑、动手,缺乏创造精神,因此使学生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创造精神,引导学生爱科学、勤动脑、多动手、敢创造,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深化明理时,先让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像李四光一样爱科学敢创造的人和事。学生介绍的都是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这样虽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光有这些榜样,学生会觉得大家讲的远离现实,树立的榜样太高大,认为发明创造高不可攀。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容易理解又感兴趣,教师出示一段本地普通工人的小发明介绍、一段校园新闻(校内科技作品获奖的学生现身说法)剪辑,通过这些熟悉的人、事,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学生对创造精神的内涵理解更透了,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看我们怎么去发现它、探索它、利用它,就更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明白了只要多动手动脑,就能有所创造。

李时珍的事迹范文第5篇

一、比喻,让议论可亲可敬

议论文在于表明观点,阐明道理,而不少观点与道理,抽象而深奥,如果直截了当的分析,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精彩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辞、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

如《驾思想野马 创美好明天》一文这样写到:“当我们驾马启程时,我们不应该朝秦暮楚,忧心忡忡,而需要跨上一匹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去创造人类幸福的明天。野马蹄疾,飞越天堑,此刻,我们会想起曹雪芹十易其稿,写就《红楼梦》;苏轼数载寒窗,苦守赤壁,吟唱《赤壁赋》;李时珍清贫乐道,留下《本草纲目》……”标题精彩,用“思想野马”来喻思想创新,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来喻创新要一心一意,形象而生动,亲切自然。

再如有人在阐明“以柔克刚”的道理时,运用了这样几个比喻:“绳子很软,棍子很硬,但世上只有绳子捆棍子,没有棍子捆绳子。舌头很软,牙齿很硬,但当牙齿掉完了,舌头依然非常健全。”你看,如此说理还会令人生厌吗?能不让人信服吗?

二、排比,让议论咄咄逼人

排比如同一束“集束炸弹”,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规模效益。排比用于说理则周密严谨,用于论证则气势磅礴。排比说理,可增大信息量,使文章行文紧凑,增加说理气势,让文章咄咄逼人。

培根《谈读书》开篇就用了一组排比:“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循循善诱,娓娓细谈,让你在诗意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

《要善于纳谏》一文这样写到:“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当初楚怀王能听取屈原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悲剧?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得个病入膏肓的结局?……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者先一组排比历数商纣王、楚怀王、蔡桓公等古人拒谏的可悲下场,后一组排比列举秦孝公、鲁庄公、唐太宗等善于纳谏的史实,树立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洁凝练,概括力强,读来让人顿感酣畅淋漓,神盈气足。

三、引用,让议论稳如泰山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议论文如果能恰当地引用诗词、警句、俗语等哲理性的语句,不仅言简意赅,而且还给语言增添几丝灵动的色彩,给文章增添一些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极强的生命力,时常为大家所用。一同学是这样论述“美”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春的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夏的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秋的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冬的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朴素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幽静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高洁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奉献美。微笑是美的,问候是美的、同情是美的,美,无处不在!”

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它浓缩了经验和哲理,是语言中的钻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提升文章境界。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的,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悟到她。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第一则名言含蓄,富有哲理,引人玩味,罗丹名言通俗易懂,两则名言相得益彰,巧妙引出话题。

四、举例,让议论养眼悦目

摆事实、讲道理是我们常用的手法。议论文一般采用事迹并列的方法,它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名人的主要事迹,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人心悦诚服,使人耳目一新。

请看以“执着”为话题的片断:“执着: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执着’。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些先辈们,为了一个可道而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执着得可爱,可敬!你看,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你看,积土成山,水滴石穿,春蚕吐丝;你看,锲而不舍、面壁十载;皓首穷经,他们的成功,哪一个不是执着……”

李时珍的事迹范文第6篇

1. 生物学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新授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1.1 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结课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1.2 知识系统,承前启后。

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1.3 指导实践,培养能力。

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1.4 质疑问难,发展智力。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1.5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

另外,新颖的结课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2. 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和功效

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2.1 归纳总结。

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2.2 布惑置疑,再起波澜。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2.3 首尾呼应。

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奇。

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2.4 讨论比较。

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2.5 达标巩固。

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2.6 设置悬念。

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之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7 妙设歌诀。

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是生物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则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收尾”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2.8 冶情励志。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肩背药筐,“东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迹。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诚然,“画龙点睛”无定式,但它的精心设计与草草收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3. 生物结课应注意的问题

结课的方法很多,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在结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科学准确性。

结课要以科学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3.2 明确性。

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或从重难点拨,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予以引导,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3 言简意赅富启发性。

结课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收效良好,意味隽永。

3.4 趣味性。

在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3.5 恰当紧凑。

学生实践活动及内容要安排合理恰当,要求明确,作业数量恰当。结课环节的安排要紧凑,不要拖堂。

3.6 多样性。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因此,在设计结课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的难易,学生的特点等各方面情况,形式要新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结课时,各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

总之,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艺术,应有“画龙点睛”之效,不可忽视。

李时珍的事迹范文第7篇

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情况总在不断变化,大多数同学在考试正常发挥的情况下,会得以梦圆。但也有个别同学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意外。如考生考试遇到了不会做的难题或以前没有见过的题型,头脑懵怅,情绪紧张,导致发挥不正常;晚上换了一个新地方,不能很快适应环境,休息不好,第二天精力不充沛,考试发挥不很正常;由于不注意饮食,导致拉肚子或感冒,而考试发挥不佳;或由于前一、两科没有考好,心理压力过大,潜能没有正常发挥;或者考试文具没带全,用笔出了问题,准考证丢失了,或考试粗心,不认真审题,出现漏题现象,或计算结果失误等等情况都会导致考生考试失利影响正常发挥。等中招成绩公布下来,名落孙山,会出现哪些现象呢?家长指责,老师生气,同学们看不起,周围的人热嘲冷风。而考生自己更感觉到内疚、惭愧,对不起周围所有的人。他们实在痛苦呀!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呆在家里不愿出门,才感到这个世界太小了。真正体会到“落水的凤凰,斗败的鸡”的滋味。

对于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高兴、家长请宴、学生请教、而对于考试失利的学生,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常常被视为“被遗忘的角落”我想:做为班主任虽然中招结束,但我们的职责还没有完成,还要做到尽善尽终,工作圆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考试失利的考生,我们班主任要有一颗关爱之心,挫折是常有的事,分析学生失利的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多找学生谈心,多找家长沟通,教育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扬起生活的风帆,看到黎明的曙光。由于中招之后正处暑假,班主任可以多到学生家走访,也可以预约学生到自己家来。

2.班主任或邀请与其该生相处较好的学生,进行如打扑克、下象棋、爬山、钓鱼、等娱乐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心里的“疙瘩”,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意识,培养战胜自我的能力。

3.多给考试失利的考生推荐几本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肯传记》、《传》等书籍,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才能。

4.给他们讲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的故事,如司马迁写《史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钱学森报效祖国的事迹,张海迪战胜病魔,当选全国残联主席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受到启迪。

5.通过网络,书信等形式进行交流,谈感受,谈认识,谈理想,谈人生,成就今天,展望未来。

6.可以让家长、朋友陪同,听听音乐、绘画、从事适当的家务劳动,解除苦恼。

李时珍的事迹范文第8篇

一、注重“首先效应”

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称为“首先效应”。在生物教学中,搞好“首先效应”极为重要。

1. 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此外,教师的穿着、体态、语言等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对生物科学的态度和看法。因此,生物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2.“超水平”地上好第一节课

如义务教育《生物学》七年级(上)的第一节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问学生我们身边有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教师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②出示一些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生物,哪些不属于生物。③让学生自已得出生物的概念。④问学生为什么要学好生物学,可以从小处入手,展开提问:A、秋天来了叶子为什么会变黄呢?B、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在生物界中就有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这又是什么道理呢?C、为什么会“望梅止渴”呢?……以这些问题向学生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将会遇到许多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明白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性、必要性。⑤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等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课堂的提问设计

1. 引趣式提问,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引趣式提问常用在新课的开始,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并不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

如讲《生物的多样性》时,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中切入,播放《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狂野周末》等节目,从节目中引出一些体现生物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界里包罗万向,动、植物千姿百态,无奇不有,感受生物是如此的多样。

2. 诱发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心脏》时,先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拖拉机开动要靠柴油的燃烧,水泵的转动也要靠电能或汽油的燃烧,可是我们人的心脏却是一大奇迹,它在人的一生中可以不停地跳动而不知疲倦,甚至一辈子不需要“修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师稍作停顿,再告诉大家,心脏的这些功能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转而又问:那么心脏的结构又是如何的呢?从而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如在讲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时,问:“为什么农民对作物在进行施肥时,会有‘烧苗’现象?为什么凉拌西红柿和黄瓜时,会有许多水流出来呢?”

又如在讲植物的细胞有液泡的知识时,先拿一个西瓜用刀切开,让学生观察现象,再将西瓜切成小块,分给学生品尝。接着让学生谈谈西瓜的味道。这样学生对液泡的结构和成分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如讲《血液》时,拿出两张血液化验单让学生看,谈谈患者的血液是否正常。学生可能暂时还看不懂,但学完这一节课后,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病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明白了学习生物学是很有用的。

四、注重实验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