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隋炀帝的诗

隋炀帝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隋炀帝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隋炀帝的诗范文第1篇

其实,早在隋朝时,隋炀帝杨广已经创作出了《春江花月夜》(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宁静浩荡的长江,开得正艳的满岸春花,随波而去的月光,顺潮而来的星辉,共同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春江花月夜图。但是,这首诗依然带有一丝南朝“宫体诗”的艳风,未完全脱去南朝诗的影响。

到了初唐时期,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已完全洗尽了南朝诗的脂粉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少年式的清新与自然,颇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之感。

其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寂静寥廓的夜色中,浩渺的潮水仿佛与天相接,一轮皎洁的月亮缓缓从地平线上升起,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给人一种静谧、清雅之感。与隋炀帝的诗相比,多了广博、深沉之美。

“滟滟随波千万里……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诗句,用滟波、春江、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孤月等意象组成一幅清幽深邃的春江月夜图,朦胧而带有梦幻色彩的画面使人有如坠仙境之感。与隋炀帝的诗相比,更具缥缈、迷蒙之美。

“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是议论抒情,感叹明月常在、宇宙永恒。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多么令人欣慰!诗人虽有对于自己生命短暂的感慨与惆怅,却未绝望,而是有一种乐观、旷达的感悟。与南朝诗一味抒哀怨之情、描绮丽之状相比,境界更高,意境更美。

这种清新少年式的歌唱,虽不免有伤感、惆怅之意,但能够让人感受初唐时期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

隋炀帝的诗范文第2篇

由国内歌剧界顶尖演员戴玉强、殷秀梅主唱的原创歌剧《运之河》前段时间在天津上演,引起轰动。《运之河》曾在江苏首秀演出,也是如此火爆。这部以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为经,以隋唐朝代更迭为纬的大型历史歌剧气场强大,深刻揭示了隋炀帝开河的历史功过,强烈表现出百姓修造运河的艰辛。该剧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主线,编织出一部回肠荡气、催人警醒、释放正能量的历史主旋律。

大运河起源于春秋,强力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历史上,人们给隋炀帝的评价是昏庸无道,却没有想到他有如此豪壮气魄,有如此不凡胆识。

跳出历史的局限俯瞰大运河,可以看出:凿河建埠的血泪之史,往往比凿宫凿殿的血泪之史更有惠及后朝及子孙的功效。今日我们挖掘运河内涵,需要更多理性思考。

我不能设想崇山峻岭之间没有了长城会是什么样子,更不能设想坦荡辽阔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没有了运河是个什么样子。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大气、秀美、醇厚、沉静。它不张扬、不凶猛、不湍急、不清晰,但它舒缓。在单位面积中,它比任何一条河流更善于容纳,这里不是水流的繁忙,而是船只航运的繁忙,是聚如鸭、繁如鲫的繁忙,它是绿色、久远、深邃的中华民族的叶子。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段通惠河和北运河的交接处,曾是历史上最美丽的码头。对大运河而言,它是源头,又是终点,从京城来的钦差大臣、达官贵人、太太小姐、丫鬟奴仆、衙役家眷,都要在此登船南游;从南方运来的大米、丝绸、香料、草叶、瓷器,都要在这块宝地上卸载转运。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伟大工程。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全长1794公里,经过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八省市,穿越18座大小城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大运河在江苏境内全长690公里,自北向南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7个遗产区、6条河道、22处历史遗存已列入运河世界遗产名单,遗产点数量约占大运河全线的40%。

大运河,流经千里,心系万家,孕育着数千万华夏子民休养生息。大运河像一条长龙,是南北漕运激活了它的爪、它的须,它的每一个鳞片,更激活了古中国的繁华。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有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给功不教多。”隋炀帝修建运河期间,动用543万多人,工程进行到徐州时,就已有150万人因劳累过度而死。在《通鉴・隋纪》中记载,“役丁死者十之四五”。这是一条铭记着千万百姓苦难的河流,当落日映照残存的河面上,流光溢彩多么像斑斑血泪!

大运河表面看文文静静,颇有水波潋滟之美,却彰显着豪放与婉约的融合。运河之子刘绍棠写有《摆渡口》《运河的桨声》,他笔下的运河,帆樯林立、柳影依依。从南方的秀色走进北方的豪壮,在今日阳光的抚慰下,愈发沧桑而壮丽起来。世界上没有那条河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如此繁重的承载,也不会有如此的美轮美奂。

几千年来,大运河展示着人类的文明史,是一本由水波成的书,用船帆写成的歌。看如今运河两岸,一座又一座的大小城镇,都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一代代运河人,把个人血脉喷涌成运河血脉,把骨肉凝结成运河的铜帮铁底。运河的风,抚摸着坚硬的手掌,抚摸着未来的梦想,抚摸着深夜的凝思。

如今,随着铁路的迅猛发展,大运河的运输功能趋于弱化,大运河好像已经人老珠黄。但是大运河亮点不仅在于水运,更在于申遗文化发掘和运河区段旅游,更在于大运河全境不断清淤河道、注水扬波、提升水质、根治断流、水岸同修,加大历史街区保护和修缮投入。所以,尽早还清河水于民,提升运河景观美誉度是当前要务。要大力发展运河旅游业,向中外游客展现大运河的历史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促进海河联运对接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在许多地方,大运河都被称为“母亲河”,通州便是“母亲河”的脐带。通州地名命名便是依据“通漕天下”和“漕运通济”的思想而来。凝望着奔流不息的通州大运河流水,我思接千年,浮想联翩。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珍珠项链,那么通州就是项链上挂着的闪光银饰。如今的通州,正在打造首都城市副中心。在厚实的大运河文化底蕴里,不断散发着古文明的馨香,也显示着现代都市的妩媚亮色。

秦始皇挖掘的威仪远去了,隋炀帝的暴虐奢华远去了,乾隆帝的豪奢风流远去了,纤夫们低沉的号子、宫女们辛酸的香汗也随着水流远去了,而大运河仍在,只要我们精心经营,善于保护,星月斜照、水波翻涌就不是梦想,时光会记取我们这一代人的功德。

诗人韩雪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有人说你是一条深情的手臂/挽起了南疆北国/有人说你是一句美丽的诗行/写出了智慧开拓/我说你是一条水做的长城/将一个人间奇迹标在了历史的星座/你的帆影,你的碧波/载来了多少春光,多少秋色/啊!大运河/你就是一条这样的母亲河/浇灌了河边的岁月/也养育了河边的我……

隋炀帝的诗范文第3篇

一、运用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

借助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到唐玄宗时期的强盛时期——开元盛世时,如何更加形象地描述出盛世局面呢?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引用杜甫的《忆昔》这首诗:“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学生则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开元盛世的繁荣与富庶。再如唐玄宗后期由于迷恋杨贵妃,荒享乐,昏庸无度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引用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杨家有女初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诗句和李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便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王朝衰败的原因。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描写的是唐朝当年繁荣的盛况,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已经是一片焦土。通过杜甫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切体会,学生会辛酸、惋惜地感叹玄宗晚年统治的没落、衰败。

二、运用诗句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引用诗歌,则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隋朝历史时,对于如何评价大运河的问题,不同的人往往给出不尽相同的看法。这时就可引用这样几首诗词: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历史上多把隋灭亡的原因之一归于统治者滥用民力,开凿运河,导致激化社会矛盾,胡曾的诗就是这个观点的代表,批判了运河的开凿。但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从此受益,因此对运河的开凿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诗人李敬方就认为运河有利有害。而皮日休的诗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认为隋炀帝如果不建造轮舟,游览江南,竭天下人力物力,以供无度挥霍,那么他的功绩可与治水的大禹相媲美,从而对隋炀帝开凿运河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同为唐朝诗人,但三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却大不相同,形成对立的意境。在课堂里引用,有利于搭建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再如讲楚汉之争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羽,可介绍下面几首诗: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历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由于政治上的失误,用人上的不当,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历来的诗人对他的品质和功过作过许多值得深思的评价。杜牧的诗《题乌江亭》代表的是一种观点,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胸怀宽广,“忍辱含羞”,在失败中看到胜利,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失败了再干,说不定还可以转败为胜。王安石的诗《乌江亭》代表的是另一种观点,认为项羽不得人心,过于“暴强”,只相信武力,不重视人才,必然会失去群众的拥护,招致覆灭的命运。李清照的《乌江》则认为项羽坦率粗犷不搞阴谋,而且不愿因为他的缘故,苦了天下的父母兄弟,便毅然决定和刘邦“决一雌雄”,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颂的“人杰”和“鬼雄”。这样同学们可以通过诗人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不同观点,加深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思维的能力。

三、运用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文学作品,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诗人的崇高志向,能激励人们向先辈学习,树立崇高理想。如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表明自己彻底消灭强敌的决心和强烈的民族爱国之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坚守民族气节,为反对蒙古族的压迫而献身的精神;的《囚歌》“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身躯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不屈服黑暗势力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四、运用诗词,可以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诗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如讲艰难时,可以运用的《七律·》这首诗:“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中,所经过的大山有五岭、乌蒙山、岷山。大江、大河有金沙江、大渡河。如此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战胜它,这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诗如画,诗如镜。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诗言史,史含诗”,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有的诗词甚至概括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了历史规律。因此,现今保存下来的许多诗词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个角度看,诗词作品可以作为说明历史问题的补充材料。把诗歌引入历史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非常有益,也有利于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审视历史。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吕霞,王刚.谈诗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育,2006,(7下):80.

隋炀帝的诗范文第4篇

六朝圣地,十代都会,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十里秦淮,悠悠长江,巍巍钟山,这些意象无不触动着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余秋雨曾说过,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是的。在这金陵城中,多少文人留下了宝贵的诗词,意境深远的文章。诗中金陵,也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在金陵城中,站在前朝修建的城墙上,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发出怀古伤今的感叹。在这片被隋炀帝夷为平地、繁华散尽、处处荒芜的土地上。那落寞、失意之感尤盛。但即使是这样,南京古老的城墙却依然挺立在一方水土上。苍劲的古松。斑驳的城墙,金陵就是用充满时间沉韵的独特魅力感染着周围人。这城墙就像坚强不屈的金陵百姓,虽然几经波折和苦难,但依然屹立不倒。“石头城”这称号或许不仅仅代表着坚不可摧的古城墙,也象征着坚韧隐忍的金陵性格吧。

金陵除了极富特色的城墙外,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那繁华的秦淮河。河畔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曾在秦淮河畔挥笔,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的《泊秦淮》,用另外一种方式展现了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秦淮河早在六朝时就成为名门望族的聚居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叹息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景象。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更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多少佳人诞生于这繁华之中。华灯映水,歌吹舟泛的秦淮河,在诗中是如此,在现实中更是如此,繁华却不妖艳,风情万种却又空灵朦胧,使人愿静静徜徉于其中。

秦淮河带着一点朦胧,其实整个金陵城也带着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江南春》,把南京城中那细雨微微,烟笼石城的景象细致地体现了出来。韦庄的《金陵图》,那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更是用到绝处。朦胧恍惚之中,那种淡淡的忧伤之感,不仅是金陵城春天的气象。或许更是金陵人那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一种悲思之感吧。

诗中金陵,有繁华,有落寞,有喧嚣,有空灵,或许这金陵城就是一首诗,一首永远没有结尾的诗,一首值得人一生去品味的诗。

隋炀帝的诗范文第5篇

细致划分,中国历史上的由宫妓、营妓、官妓、家妓和民妓组成。宫妓是皇宫中服务于皇帝的;营妓是服务于军队军官和士兵的;官妓是服务于各级地方官员的;家妓是达官贵人家庭供养的服务于达官贵人的:而民妓,就是活跃于民间、混迹于社会的。

在这五类中,前三类是国营,按照现在的话说是体制内的,她们地位卑贱,生活却相当优裕,编入国家正式编制(乐籍),由国家财政供养,当然,也服务于国家和国家象征的皇帝与官僚的需要。至于后两类,相当于个体私营经济。

在中国的历史上,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设立国营妓院,收取税金,据说是国家发展事业的开始。后来汉武帝又创立营妓制度。让作为慰安妇为军人服务。而到了隋朝,隋炀帝设立教坊,广纳歌舞艺人,纵情声色。唐朝沿袭了隋朝的教坊制度,风流皇帝唐玄宗更是扩大教坊机构,教坊艺人达到11409人;他还不满足于此,又设立梨园,极尽荒之勾当。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尤其唐玄宗设教坊、置梨园,各级官员极为羡慕,纷纷仿效。地方上诸道、藩镇、府司、州县军镇都设有官妓,每逢节日宴游,迎送官员,招待宾客,都要分配前去歌舞陪侍。

有的官员以送人情,有的贵宾过境,就送侍寝。有的官员看中某个,也可借来狎玩,如著名诗人也是大官僚的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就让元稹把杭州歌妓商玲珑借去玩了一个多月,他有不少诗歌充满自豪地记载了他妓宿的行径。当然,官员们白官妓营妓的同时,也不会放弃到那些为社会人士提供服务的民妓那里寻求享乐。比如唐朝诗人杜牧在扬州做官时,常常出入扬州妓院,他的上司牛僧儒出于关心,暗地派人跟踪保护数年之久。唐朝官员妓宿,出入妓院,勾搭,作为风尚,一方面是皇帝的榜样示范作用,另外的原因是,唐朝科举取士,诗赋是科考的内容之一,诗赋文章做得好,就可以当大官;而作为,逐水草而居本身就是她们的职业特点,官员们就是她们丰盛的水草。而且,她们不仅仅是卖身,还卖唱,卖唱是卖身能够卖出好价钱的保障,因为唱得好意味着除了色相之外,还具有更高的艺术造诣,而这是某些官员更为看重的。

但唱什么呢?这些金榜题名、才华横溢的进士出身的官员的诗词歌赋显然是她们求之不得的传唱佳作。对于来说,与这些官员厮混,能得到官员写的诗词,又能通过这些官员的诗来提高知名度。对于官员来说,与厮混,能够证明自己人生的辉煌,而且还能通过她们的口把诗词传唱出去,这无论对于官员还是都是双赢的策略。唐朝不少著名诗词既是传唱的对象,甚至也因为的传唱而更加流传久远。到了宋朝,那个著名的词人柳永,成为们不惜重金争相服务的对象。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重男女之防,对于官员狎妓有所限制,规定只能为官员提供歌舞和陪酒这类活动,不能提供,违者要受到各种处分。这种规定执行起来有难度,因为私下的交易似乎很难被发现。

到了明朝,朱元璋同样禁止官妓向官员提供,让一些官妓面向市场,向社会提供服务以增加财政收入。官员不能从那里得到,官员对于的态度也开始冷落,官妓营妓的经费也成为问题,她们不得不向市场化服务转变,中国的市场化从此开始。

隋炀帝的诗范文第6篇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隋炀帝的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许浑;咏史怀古诗

许浑,字用晦,润州人,是杜牧、李商隐的前辈,比柳宗元、白居易小十岁左右。他是站在中晚唐之交的诗人。所以,他的视野横跨两个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情形与日剧下,诸多诗家的创作出现了转折。在创作情感上,多带有伤悼的情怀,在创作内容上,多描写身边的琐碎。至此,盛唐的自信已随着社会经济的衰退而一去不返了。于是,咏史怀古之作便应运而生。法国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悲伤既是时代的特征,他在事物中所看到的当然是悲伤。……在悲伤的时代,周围的人在精神上能给他哪一类的暗示呢?只有悲伤地暗示……”[1]36毫无疑问,晚唐的时代情绪是悲伤的,许浑的咏史怀古诗所具有的感伤情怀,正是晚唐时代的本质反映,其笔法之细腻,开一时之诗风,对后世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一、许浑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伤悼现实衰败,告诫当朝君臣。

如《金陵怀古》:“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2]11此诗首先用一句讽刺的口吻点出陈后主的亡国经历。首颔两联以“松楸”、“官冢”、“禾黍”、“宫殿”等意象描绘出昔日的繁华与今朝的衰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颈联中“石燕”和“江豚”的形象概括出了自古以来的英雄人物,此联亦通过写景巧妙地暗示出社会的政治形势。总结颔颈两联,我们便可以感受到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自然地联想到人类社会的进退荣辱。对此,诗人用一句“唯有青山似洛中”的无奈之情概括出现实的衰败。

再如《汴河亭》:“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2]35首先,诗人批判了两个亡国之君,从而达到规劝当今统治者的目的。诗中前三句是许浑常用的积势手法。所谓积势手法,就是通过不断描写相关内容,从而积蓄一定的气势,在最后一句中,突然转折,使人们倍感落差,能自然而然的引起读者的深深思索。此诗便是如此。前三句不断的描写隋炀帝的荒事迹,越写越大,越写越广,似乎给人一种极盛之感,尾联再一落千丈,达到了气势非凡的艺术效果。此外,作者还借助史实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夸张,如“先劈”一句,语出惊人!在此基础上,运用了示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形象的说明了隋炀帝出游的种种气势。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的栩栩如生。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成功运用,使读者犹如亲见。“百二”一句讲卫兵随着皇帝辞别了宫殿,宫女也随着皇上坐上了龙舟。“凝云”一句则描写了奔赴广陵的路上的情景。作者这样写,并不是盛赞皇家威仪,而是立意批判!作者巧用暗示的手法,使此诗更具有告诫当朝君臣的意味。

二、许浑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一)意境凄丽悠长

如《凌R台》:“宋祖凌高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2]12(注:凌R台在当涂县北,宋高祖所筑)首先,我们从文学的言语层面来分析此诗,我们认为,这首诗的言语是具有心理蕴含性的,具体来说,诗中的意象都仿佛被染上了人类的情感,诗中的“暮山”、“春水”、“荒荠”、“野棠”已经被悲戚的心情所侵润,与普通言语中的“暮山”、“春水”等已大不相同。其次,我们再从文学的意蕴层面来分析,我们认为,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金圣叹曾评价颈尾两联曰:“嗟乎,嗟乎!荒荠野棠,一春事毕;豪人远计,万载无休!人不云乎:后之视今,犹今视昔。登斯台者,夫亦可以少悟矣!”[3]324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以及对于历史的合理想象,都归结为最后一句所暗示出的曾经的繁华到头来也最终免不了荒台野草的现实。此诗充分的体现了许浑诗歌在意境方面的凄丽悠长,以凄丽之景开头,以悠长之情结尾,给人以不可多得的回味之感。

(二)形式密丽工整

如《姑苏怀古》:“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p占浅莎。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2]161这首诗借怀古而咏今,始于想象而终于现实,绘于萧瑟而终于凄凉,诗中之意象无不带有悲壮的色彩。此诗所写的诗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作者还对诗歌意象进行了排比处理,给人一种整齐密丽之感。例如“荒台”一句就一气呵成的用了六大意象,具有特色的是只用了“争”字和“占”字就关联起来这六大意象。这两个字的运用,实际上是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妙处。作者用一两个动词来联系诗歌意象,这就使得诗歌的形式更为繁复密丽。

(三)风格悲慨豪丽

辛文房评价许浑的咏史怀古诗说:“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为格调豪丽,犹强弩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4]130这段话准确概括出了许浑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可谓悲慨豪丽。我们再次举《金陵怀古》(“玉树歌残王气终”)一诗来说明,首联开篇括题,写金陵城在荒的歌声中逐渐荒废了它的王者之气,颔联进一步承接主题,并用“松楸”、“禾黍”这种典型的悲剧意象来作为整幅金陵荒废图的背景,加之以“远近”、“高低”等词语,充分说明了草茂林深,繁华已去,只有那遍布残垣的六代宫殿之遗址才能依稀所见此地兴亡的历史悲剧。颈联,用自然之景透露出现实政治的紧张与残酷。尾联以点睛之笔结束全篇,不但写了金陵的地形地势,以及晚唐时金陵的时事情形,而且也和当时的洛阳相比,更加深刻的体现出金陵昔日的繁华和今朝的衰败。最后再次点题,从而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浑圆,使全诗给人一种圆熟之感。诗中“英雄一去”是悲慨之情,“青山洛中”是豪丽之语。发古人未有之感慨!许浑的咏史怀古诗的确有一种悲慨豪丽的风格之美。

三、结语

清人陈维崧曾经说过:“大能感慨许丁卯,别有心情赵倚楼。谁说晚唐无妙诣,二公才调也风流。”[5]241此诗客观的指出了许浑在晚唐诗坛上的地位。许诗的确善于感慨,这种感慨是诗人在晚唐那个无可救药的时代所做的呼喊,是深沉而响亮的,尤其是每到一个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许浑的咏史怀古诗则更加显出它不可掩盖的光芒。(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元)祝德子.元刊丁卯诗集[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隋炀帝的诗范文第8篇

扬州环境优美、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温泉名城。2006年,扬州市政府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江南独特的风骨――古运河

要了解扬州,得先从运河开始。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它孕育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丰富着人类的文明史,充实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与现实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在扬州人看来,运河是母亲河,有“无运河,不扬州”的说法。扬州古运河的文化内涵价值极高,它集长江和运河、天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新线和老线、城市和乡村于一体,构成一条色彩斑斓、风情万种、景色各异、内涵丰富的人文线路。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京杭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没有京杭运河以前的扬州,南靠长江,北枕高邮湖,前者水流太急,温柔不足;后者水温太低,暖意不够。一条京杭运河穿城而过,中和了长江的刚毅和高邮湖的冷峻。在这个历史的走廊中,人们走进扬州、阅读扬州、感受扬州,慢慢地品、慢慢地看。

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由南向北,从白浪滔滔的长江,驶进风平浪静的大运河,映入眼帘的是运河西岸的古寺塔影,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杨柳,富有水乡特色的小桥野渡,掩映于水杉翠竹荫下的农舍,细如羊肠的纤道,随风盘旋的风车,破浪前进的船队;由北向南,纳入眼底的则是另一番景象,滚滚东去的大江、逶迤如黛的青山、悠久秀丽的古城,一切景物在越来越宽阔的水面上渐行渐远,随江摆渡的灵魂被这股自然的力量、历史沉积的沧桑和独特传奇的文化冲击着、震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