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见嵩山

初见嵩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见嵩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见嵩山范文第1篇

千声鼓定将宣赦,竿上金鸡翅欲飞。

北阙晴分五凤楼,嵩山秀色护神州。

洛河自契千年运,更拟波中出九畴。

中兴殿上晓光融,一炷天香舞瑞风。

百辟虔心齐稽首,卷帘遥见御衣红。

日和风暖御楼时,万姓齐瞻八彩眉。

瑞气祥烟笼细仗,阁门宣赦四方知。

凤吹鸾歌晓日明,丰年观稼出神京。

封人争献南山寿,五色云中御辇平。

圣主临轩待晓时,穿花宫漏正迟迟。

鸡人一唱乾坤晓,百辟分班俨羽仪。

朦胧西月照池亭,椒房掩画屏。

宫女相呼有何事,上楼同看老人星。

红泥椒殿缀珠 ,帐蹙金龙窣地长。

红兽慢然天色暖,凤炉时复爇沈香。

九重楼殿簇丹青,高柳含烟覆井亭。

宫内不知今日几,自来阶下数尧蓂。

寝殿香浓玉漏严,云随凉月下西南。

帐前宫女低声道,主上还应梦傅岩。

绕殿钩阑压玉阶,内人轻语凭葱苔。

皆言明主垂衣理,不假朱云傍槛来。

颟顸冰面莹池心,风刮瑶阶腊雪深。

怪得宫中无兽炭,步摇钗是辟寒金。

兰殿春融自靘笙,玉颜风透象纱明。

金簧如语莺声滑,可使云和独得名。

兰烛时将凤髓添,寒星遥映夜光帘。

龙楼露著鸳鸯瓦,谁近螭头掷玉签。

玉 莲池春水平,小鱼双并锦鳞行。

内中知是黄河样,九曲今年彻底清。

真珠帘外静无尘,耿耿凉天景象新。

金殿夜深银烛晃,宫嫔来奏月重轮。

鱼犀月掌夜通头,自著盘莺锦臂鞲。

多把沈檀配龙麝,宫中掌浸十香油。

香云双飐玉蝉轻,侍从君王苑里行。

嘉瑞忽逢连理木,一时跪拜贺文明。

金鸾双立紫檀槽,暖殿无风韵自高。

含笑试弹红蕊调,君王宣赐酪樱桃。

斑簟如霞可殿铺,更开新进瑞莲图。

谁人筑损珊瑚架,子细看时认沥苏。

金盆初晓洗纤纤,银鸭香焦特地添。

出户忽看春雪下,六宫齐卷水晶帘。

暖金盘里点酥山,拟望君王子细看。

更向眉中分晓黛,岩边染出碧琅 。

初见嵩山范文第2篇

三、辨析题干奥妙

题干是出题者精心设计的一段话语,阅读时要细心辨析、揣摩关键词语的奥妙。近两三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注重综合性、探究性考查。请看:

⒈综合式

一个题目设置多个检测点,有明考、暗考、兼考之分。请看:

2012年福建卷第6题中的⑴题——明考诗句赏析,暗考形象品味: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及其注释是:

望江南

[宋]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2012年辽宁卷中第9题,从命题形式看,这道题“一题两问”,从考查内容看,明考语言鉴赏,暗考人物形象: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及其注释是:

初见嵩山

张耒①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2012年天津卷第14题中⑴题——赏析物象,表里兼顾。归纳表述,既要赏析形象,又要揭示诗人志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及其注释是:

野菊

[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⒉探究式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9小题: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是: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012年北京卷第11小题: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与此相关的出题材料是: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四、理清赏析思维

1.综合题赏析思维

2012年福建卷第6题中的⑴题:①弄懂全词中心大意:此词描写的是钓翁的简朴生活;②品味勾勒肖像词语:这两句诗中的“箬笠”、“蓑衣”是勾勒钓翁外在形象;③揣摩描画动作词语:“时振”,衬托出钓翁的凝定;“闻”,可触摸到内在脉动:心无旁骛;④分析点染景物词语:“冰散响”,以声衬静;“玉花空”是烘托心灵。

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探究题赏析思维

初见嵩山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旅游;市场;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29-01

一、陕西秦岭北麓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1.丰富的旅游资源。陕西秦岭北侧共有72峪和29处国家及省市级森林公园,景区和景点约100多处,太白山森林公园和终南山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华山、骊山、南五台、汤峪、约鱼台、石头河为省级旅游景点。除海洋外的旅游景观类型在陕西秦岭北侧都有所表现,有山峰、溶洞、峡谷、石海、石河等地质地貌景观类型;有高山湖泊、河流、温泉、瀑布等水体景观类型;有冰雪、云雾、烟雨等气候景观类型;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高山动物等生物景观类型。除自然景观外,陕西秦岭北侧还有冠绝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有位于西安蓝田县公主岭的蓝田猿人遗址,距今已有一百多外年的历史;位于秦岭北麓周至县境内的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是道教鼻祖老子讲经地,遗存有道观遗迹,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南五台佛教圣地被誉为“神秀之地”;华山道场、千年古刹草堂寺、子牙垂钓的钓鱼台、诸葛卧龙病逝的五丈原。

2.社会关注度高。秦岭历来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是中国的绿肺。秦岭地势之险峻,地形地貌之多样在中国乃至世界甚为罕见;2009年,随着秦岭申报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秦岭这一天然奇美的山脉又多了一道国家光环,秦岭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3.体育旅游蓬勃发展。近些年来,由于陕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在秦岭地区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在秦岭北麓地区就有多项体育赛事,主要有:翠华山登山挑战赛、华山围棋大会、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华山攀岩比赛、骊山登山比赛、太白山技巧摩托车挑战赛等,再者,秦岭北麓各旅游景区内含有体育元素的旅游项目不断涌现出来,滑雪、滑冰、登山、攀岩、定向越野、丛林穿越、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吸引着广大游客深入其中。

再有,依托秦岭丰富的地理资源优势,陕西的户外运动高速发展。据统计仅在西安地区从事户外运动的俱乐部及相关组织有200家以上,平均每年户外出行次数在10次以上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有近30万人,一年有过3次以上的户外爱好者超过70万人;据初步统计,西安市户外用品市场的一年零售额约为3亿元人民币,整个市场朝气蓬勃,产业优势明显。

4.秦岭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近年来随着京昆高速、沪陕高速、陕渝高速、包茂高速陕西段陆续建成通车,使陕西秦岭地区的可进入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秦岭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有利于吸引陕西省周边地区的主要客源市场,同时夜市秦岭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影响陕西秦岭北麓体育旅游开发的因素

1.周边省市体育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威胁。1986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体育旅游在我国逐渐起步。近些年全国各省市都很重视体育旅游的发展,很多省市已经初见规模,在陕西周边地区就有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青海)、嵩山少林武术(河南)等体育旅游品牌。

2.体育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威胁。秦岭北麓周边居民多年来有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在对秦岭原始资源的保护上还缺乏应有的理念,对秦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同时,各景区体育旅游的经营者们,在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的损害。

3.自然灾害对体育旅游开发的威胁。由于秦岭山区气候多变,山区内恶劣的天气以及洪水、雪灾、泥石流、雷电等自然灾害对游客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从而影响秦岭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近年来秦岭旅游探险事故屡有发生,接二连三发生的安全事故给体育旅游爱好者和体育旅游经营者都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体育旅游的安全保障始终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三、陕西秦岭北麓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秦岭北麓地域广阔,涉及复杂多样的地域系统、行政系统、文化系统。因此,秦岭北麓体育旅游空间组织必须考虑保持自然环境、区域文化的完整性,并适当打破行政界限。在此基础上,将陕西秦岭北麓自东向西划分成多个发展板块,要有重点地发展某些区域,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的核心景区以及骨干景区,最终实现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实现秦岭北麓体育旅游的整体发展。

2.实施“三动”对接策略。秦岭体育旅游发展应避免孤军奋战,在自身独立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在周边寻求合作伙伴。因此,陕西秦岭北麓旅游发展要采取“联动、互动、带动”三动对接策略。

陕西秦岭可与关中形成带动对接。关中地区可带动秦岭地区的旅游经济、市场、交通网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秦岭-巴山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古今交通的联系性等都可以为实现秦岭-巴山两地旅游互动发展创造条件。

陕西秦岭东与河南伏牛山、熊耳山、崤山等秦岭余脉相接,西与陇南、天水等山脉紧密相连。彼此自然环境具有延续性,历史文化具有过渡性,交通具有连通性,因此,陕西东西秦岭可与河南、甘肃形成联动发展。

3.实施重点开发策略。秦岭北麓体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怎样依托秦岭地区的特色,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秦岭的特色体育旅游精品,是秦岭北麓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

首先对秦岭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产品类型的逐级分类设计,从产品类型到重点区域,再细化到各景区。遵循体育旅游产品设计生态、形态、时态“三态合一”开发理念。再者,体育旅游产品规划应依托秦岭北麓不同区域的特色资源,实现区域互补与统筹协调,避免出现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中远期旅游产品应在近期产品的基础上提升开发层次,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拓展与升级。同时在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应考虑旅游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做好旅游资源的战略储备。

参考文献:

初见嵩山范文第4篇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

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王庭《移居东村作》)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③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姚范《山行》)

①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②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③中“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色。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这首诗着力呈现乡村恬静宁谧的风光。黄昏细雨,宅门深闭,古木藤萝,翠绿幽深,村落掩映,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乡村烟雨图。静,是基调,是诗人要着力表现的,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鸣更加衬托出这一基调。

2012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李纲的词《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针对此诗,命题者设计的一道试题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其一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二是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s。爱杀江南!

这支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明丽淡远的江南秋景图。前三句为静景,烟波浩渺,荷花丛生,两岸人家雕梁画栋,鳞次栉比,自然之美陪衬人间之繁华;紧接着四句为动景,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画船渐近,酒旗摇曳,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静景,显得单调,只有动景,显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衬,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驰神往。

2012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明代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三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上片写羁旅漂泊之苦,下片写思想心切和流光飞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红”“绿”二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樱桃”“芭蕉”,这样一来,把不容易觉察到的颜色变化变为可以捉摸的充满动感的过程,而这似乎可见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伴随着时间飞逝的过程,同时寄寓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012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针对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其参考答案为:“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事实上,事物之间的类别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况且,诗歌鉴赏这种审美活动主要基于主观判断,感情成分多一些,这就造成类别界限很难完全划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类别,前两者有时候就很难区分,因为某一首诗或某些句子确实兼具二者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如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其中,第三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潺潺溪水从乱石中穿过,发出细碎的喧哗声,这句是动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静和谐,这句是静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同时,也是以动衬静,小溪的欢唱更加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

可见,鉴赏诗歌时,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具体作品做切合实际的分析,胶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说来,为动静结合区分类别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有这个疑问的时候,说明我们仍在用自然科学思维来审视文学艺术,希望能有百用百灵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艺术,其实,这是违背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规律的,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我们对动静结合的特点加以细究,既加深了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增强了答题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经常出现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因为找到动静和静景似乎很容易,学生经常不加辨别,轻易就认定某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事实上,尽管能找出动景和静景,但不一定就能构成动静结合的手法。如苏轼的《望湖楼晚景》: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熙宁五年(1072)苏轼被派遣担任杭州州试的监试。试院余暇,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首诗。当学生面对这首诗时,一下子就认定它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认为一四两句是动景,第三句是静景。如果不考虑整首诗的情境,孤立地看这几句诗,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些诗句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看的时候,这首诗与那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的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横风吹雨,来势凶猛,霎时,雨收云散,海阔天青,电光如蛇,间或穿梭。此诗为我们呈现了傍晚时望湖楼所见的壮美之景,并于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中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而我们所接触到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诗通常呈现的是赏心悦目的优美,以及恬静、幽深、宁谧的境界。

最后,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附2013高考语文辽宁卷的诗歌鉴赏试题中的第8题,有助于区分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 轩 诗 兴

张 C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