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催人奋进的诗句

催人奋进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第1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觉得读书有许多乐趣,读书好比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读书苦乐,在于自己的体味。

记得在中考前的一段时间,同学们都在各种复习资料堆里看的眼都发晕了,我也不例外。这时,我觉得读书是苦的。因此这个时候的读书,大家并不是在享受读书,而是为了中考中取的好成绩,而有目的的在读书。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的读书是很苦的。

现在,我进了幼师这个学校,因为学习比较轻松,所以我又有更多的时间来看我的喜爱的书。每当夜幕降临,我便端坐在宿舍的桌前,扭亮台灯,打开书本,翻动书页,好似叩响心里最清纯的弦,弹奏出委婉动听的音乐。我与书中的主人共同喜同悲。笑可笑之辈,骂可鄙之人。感受与主人公同样的人生旅程。此时,白天的紧张与劳累被忘却了,没有寒喧与打扰,独自神游于字里行间——艺术的美妙,人生的感叹都展现在眼前。这时,我觉得读书是快乐的,因为这时我在享受读书,而不是有目的的在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无意间学会了好多。

现在的我,每得到一本书,我都如获至宝,如沐春风,陶醉在字里行间。我喜欢读“高瀑之下必有深潭,逆境之中必有强汉。”这类催人奋进的佳句,更喜欢读“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教人感动的诗句。总之,我觉得读书的乐趣都在自己的体味吧!有些人会认为苦,有些人会认为快乐,都是他们自己对读书的体味。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第2篇

——题记

宇宙无极,追求不息。一个有着积极追求的人,往往有着自己寄寓感情的对象,它能催人奋进,给人警醒,引导你长风破浪,激励你柳暗花明。那寄寓是对理想的形象概括,是对追求的积极探索,是对生命的光明指引。于己,愿将人生寄寓与艺术,活出诗意、画谛、乐韵、棋魂。

我将人生寄寓于诗。

我的人生,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学会了忧国忧民;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学会了社会责任;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而学会了气量;因“谦受益,满招损”学会了谦虚,因“斯是陋室,惟吾德兴”学会了修养;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学会了感激;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学会了奉献……

人生的真谛,也许只在一词一句之间,也许只埋藏在这短小的篇章之中。

我将人生寄寓于画。

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副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辨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画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人生犹如一张平铺的宣纸,蘸起饱饱一笔墨,如人之初之求学,先用叶筋勾勒出人生的豁达,如人生的波折,再用提斗渲染出豁达之下的气势磅礴,达到人生的尖峰。一幅素描,寄寓了我人生的暗与明;一幅水彩,寄寓了我人生的喜与忧。

一笔,一墨,笔墨情趣下,调配出了人生的五彩缤纷。

我将人生寄寓于乐。

高低跌宕的音符,徘徊宛转的旋律,无不是对人生浅唱低吟。我陶醉于四二拍的快乐,我欣赏四三拍的缠绵,我沉浸于四四拍的豪迈……一支支妙曲,谱出了我对人生的咏叹;一首首欢歌,唱出了我对人生的期望。

我的人生,像这音符的旋律挥洒得淋漓尽致。

我将人生寄寓于棋。

人生如棋。棋子总是愈下愈少,人生也总愈来愈短,于是早时落错了子,后来就都要加倍苦恼地应付。漫漫人生,变幻不测,令人也难免举棋不定。人总要走到人生的路口 选择哪里放弃哪里,谈何容易。

一子一着,踏踏实实,细细的打磨,耐心的锤炼,方能显示出人生的厚重与华彩。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第3篇

 常言道:“苦尽甘来。”生命的成长,都无法拒绝“苦”的存在,也正是“苦”的过程,才为我们带来“甘”的结晶。但是,那些身在“苦”中的人,常常怨天尤人,呼天抢地,这是放大了痛苦。油灯下打着赤脚的袁隆平正在拉琴,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科学研究?病床上满身伤痕的伤员面带笑容,难道不是生命的从容?谁又能说沉船前乐队淡定的演奏,不是生命绝美的风景?你不能改变“苦”的世界,但是你能创造“乐”的心境。

 我们要善于在“苦”的过程中,找到本属于生命的快乐。

 人生之路,“苦”“乐”总相伴。我们每个人不能都奢望恰逢盛世、身出名门、养尊处优、无病无灾、一生平安、寿终正寝,因为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不能选择出生,不能拒绝灾祸,根本上是因为我们无法拒绝。更重要的是,人生更拒绝不了竞争,而有竞争就必然有失败。没经历过苦,是暂时的乐;经历大苦,方能享受大乐。我想起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两千年前的名言,至今亦是如闻大钟,催人奋进。

 我们别拒绝“苦”,因为“苦”尽才会有“甘”来。

人生之路,“苦”中亦有“乐”。梦想是人生的诱惑,而苦就是实现的代价。为了梦想,你必须痛并快乐着。神情专注的阿基米德死了,但是我看到他他死前很淡定,因为他在士兵举刀之前证明完了别人不能解决的数学定理;我看到地坛里精神萎顿的史铁生复活了,并且活得很精彩,因为他走出了人生绝望的低谷,成为挫折生命的典范。司马迁在受辱后,并没有急着去死,而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活着,贯通古今、自成一家,他才是天地间的伟丈夫。玄奘西行,穿沙漠、越绝岭,藏亡匿死,置生死于度外,19年闪耀回归,修成绝代的佛学尊者。为理想而献身的姿态,在别人眼里是痛苦的,然而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充满让自己致命的快乐——敢为理想,放弃一切。

我们不必怕“苦”,因为“苦”尽“甘”必会来。

 人生之路,“苦”中要能“乐”。“人生失意常八九。”生命的拐点处,依然会有生命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看到你一去尘网,归于南山,在肥沃的泥土里翻找醉人的佳句,你说过的话,都开成了大把大把的。乌台诗案后,你任凭生烟雨,天南地北,放浪形骸,连命悬一线的黄州惠州儋州这样的生命绝地,都成了你优美诗句的注脚。欧阳修被贬了,却成就了滁州的得意山水;王维被贬了,他风华绝代的诗画大师;白居易被贬了,成为唐代质朴而真情的歌者。灾难呼啸着穿过你们的身体,“四十而不惑”的精明,让你们在生命的断崖处,总能发现生命绝望的美丽!

 我们忘掉“苦”, 因为“苦”外另有“甘”会来。

人生之路,“苦”中享“乐”。没有人想失算、失意、失败,每个人都喜欢微笑、鲜花、掌声。但是它们相加,才是完整的人生啊。茶要芬芳,必须要用沸水冲泡;生命要精彩,则须经历挫折的磨练。生活没有苦,是我们缺少心仪的航标;遭遇痛苦,我们需要滴水穿石的执着;遭遇拐点,不妨把它当做下一个新的起点。这才是我们充实的人生,才是我们渴望的渴盼的生命状态,苦中作乐的人生,终会苦尽甘来。相信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苦难的最高境界,不是战胜苦难,而是与苦难同在,而你却觉得快乐!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音像导入,快速入境

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石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这里突出了导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才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堂情景,却更为重要。新课开授前,播放一段与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意境相协调的乐曲,展示一幅或一组与诗歌内容及画面一致的图片,便能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注意力、思维、兴趣集中到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画面感很强,有声有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之作,意境清幽秀美。新课前,笔者选择播放了一段古筝曲《云水禅心》,轻悠舒缓的旋律很快便让学生安静下来,闭目凝神听了一分钟后,学生的心境得到了净化。而后笔者又投影了一幅月下山水图:一轮明月高照,松林在月色的笼罩下,青翠依旧,潺潺溪流,从青苔斑驳的石块间缓缓泻过……优美明净的画面让学生直叹美。这种情境下,笔者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目标“追寻诗意的美”。

多媒体技术将音乐、图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很快地将学生带入了诗境,比起教师单调的介绍和讲解,要生动有效。

二、配乐朗诵,融入感情

古诗的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读诵。读诵不仅能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内容,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诗歌的情感。对于已经进入预设诗境中的学生来说,听觉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因此配以音乐,抑扬顿挫地诵读,更能准确、传神地表达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令学生很快融入到诗歌的情感当中。在教授《山居秋暝》时,在学生扫除了字句朗读障碍后,先播放一段方明老师的配乐范读,语言标准且富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听觉印象;接着静音,投影“空山新雨图”、“月下山水图”、“月夜渔舟图”,并配上诗句字幕,让学生自由诵读,在自由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所传达的情感;然后再除去诗句字幕,仅仅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音乐,自己有感情地背诵全诗。这样多次变换反复诵读,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热情,真正使他们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中。

借用多媒体艺术化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直观地传达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不仅解决了教师“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教学困难,而且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让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把握诗歌的节奏,感受全诗的感情变化,更为感受诗歌的主旨提供了依托。

三、画面展示,拓展想象

诗歌是诗人抒感所作,它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十分注重形象描绘。但是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跳跃性、含蓄性,仅仅通过语言文字,学生很难感知到诗中描绘的意境。如果教师能通过多媒体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直观可感甚至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构建更准确贴切的画面和意境。在鉴赏《山居秋暝》意境的环节,笔者让学生自选诗句,先根据诗句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句营造的氛围和意境,结果不少学生想象贫乏,语言平平,很难准确地描绘出画面的优美和意境的清幽;然后笔者投影了一幅幅相对应的图片,又让他们比照图片,修改自己的文字,与之前的改写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拓展,还加入了画面上没有的人、景、物,语言丰富了很多。

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将僵硬呆板的语言文字变成美轮美奂的画面,效果逼真,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四、资源整合,提高效率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集成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运用多媒体又将这些资源与课程内容、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由于多媒体投影的直观性,图文并茂,增强了记忆的效果,提高了背诵的效率。学生在《山居秋暝》配乐配图诵读的同时就会背了,减少了古诗背诵的难度。其次由于多媒体不受容量的限制,可以由课内延伸拓展到课外,补充了大量的信息。比如在理解“空山新雨后”中的“空”时,同时补充了王维其他几首有“空”字的诗歌:《鹿柴》《鸟鸣涧》《竹里馆》,互为比照,互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了“空”字的含义和诗中的禅理,使学生感受到了王维的赤子之心和人格魅力。在鉴赏学习的过程中,还补充了一些他人对王维的评价,比如苏轼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清代沈德潜的“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最后一个环节,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王维去联想其他具有相同心境、诗意生活的人,寻找生活中的诗意美,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结语投影“感受高尚的人格,就会使人格高尚;触摸空灵的心田,就是使心田空灵”,让学生的心灵深受启发,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识花鸟草木之名

几千年前,孔夫子即有庭下之训:“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儒家讲究正名,熟知花鸟虫鱼的名称是基本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一边观察一边辨认,好奇地询问着,热烈地探讨着。后勤工人和班级花草达人蔡叶君如数家珍:这是龙爪槐,这是西府海棠,这是垂丝海棠,这是红叶石楠;那是紫荆花,那是山茶花,那是白玉兰,那是碧桃……学生们不停地记录,欢欣鼓舞地收获着自然的馈赠。春日游园,可以多识花鸟草木之名。现在的学生困于书山题海,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花鸟草木之名更是不甚了解,这是远离自然的遗憾,更是功利教育的遗憾。

二、感受造化诗情之真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如果蜗居家中、困在教室里品读这些美丽的诗句,纵是万般想象,也总如隔靴搔痒,根本无法体会到置身在春光里的惬意。只有漫步于池塘曲径,徜徉于百花芳园,闲观红花,轻嗅淡香,感受春风的柔和、阳光的明媚,才能领悟千百年来诗人、词人沉醉其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境。芳草如茵,鸟鸣雀跃,处处充满生机,让人顿感造化诗情之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要让他们有美的体验。

三、激发写作兴趣

校内游虽然只是一次班集体活动,但它更是一堂生活课。学生从中获得了亲近自然、舒缓身心的感官体验及寓教于乐、乐中施教的人文体验。同学间的争论探讨,教师的引导释疑,都激发了学生的写作乐趣和自信。本周的作文本上出现了很多饱含真情实感、体察入微的妙文。如:“一切都安静着,一切都热闹着。你听,连翘上那一串串金铃‘咯咯’地笑,沉睡了一冬的金鱼‘咕噜咕噜’吐着泡。”(沈桥)“在这春光明媚、清风微拂的上午,踱步在寂静校园,邂逅一份纯净的美好,刻下一段永远青翠的回忆。”(宋思锦)“莲叶静谧,却更似酝酿,等待着春日过后的那一场热烈繁盛。”(陈雪)“紫荆则不然,花瓣团团紧簇,嫩紫欲滴,是一位清丽傲然的女子,英气逼人。”(成泽沂)……

四、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游园前我们有君子之约:爱护花草,不乱扔垃圾。让人欣慰的是,整个游园过程中,同学们尽情地享受优美和谐的校园风光,并没有出现攀花折柳、乱抛乱扔的不文明现象。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同学们在与花草树木的亲密接触中,同学们不忘爱花惜草,保护环境,落实环保行动,无形中互相影响,传递了正能量,这是靠枯燥说教难以达到的。

五、沉浸于校园环境之美

美好的校园环境能够营造出富有韵致的文化氛围,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深入学生心灵的美育。当人的梦想与春之美景在刹那间碰撞时,人的心灵往往能得到升华,启人反思,催人奋进。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心灵启迪、获得的经验智慧则如春雨润物。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此次游园,同学们收获颇多:“平凡的花儿在春天变得不同凡响,用灿烂的生命照亮阴暗的角落。”(金可)“待到深秋,残荷听雨,想必也能听出一份超然。”(糜雪)……这种自然之美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熏陶是积极的,深远的。这种影响及熏陶,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潜在的美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美感。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第6篇

为使学生的文章有美妙的开头,笔者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加强读写训练,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开头的技巧,使作文的开头能先声夺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水平。

一、学会描写引用法,使“凤头秀美漂亮”

所谓描写引用法,就是通过描写和引用名言警句、诗文,运用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文章的开头装饰得更美一些,使人感到文采飞扬、意境高远,吸引和感染读者。

如《春》一文的开头就展开了景物描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尽管是概括描写,但作者通过对初春的山、水、太阳等的描写已经把读者带入了一幅阳光照射下秀美的山水图之中,融入对春的“盼、来、近”等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中,给读者以美丽和愉悦的享受。

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赏析这些课文开头的秀丽、高远之美后,让学生进行仿写。有学生在题为“秋天的美”的作文中是这样开篇的:多少文人雅士感叹过春之美。提起这些,便让人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人又因夏而欣喜若狂,让人想起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有多少人想去那冰冻数尺的北极,每当此时,便让人有“独钓寒江雪”的梦想。而我一个15岁的青少年却更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并要大声赞美秋天的美。该学生巧妙地引用了古代诗人赞美四季之景的精湛诗句,并在对比中突出秋景之美,使人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

二、学会开门见山法,以“首句标其目”

这里的“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以比喻开头就像开门一样,就能从打开的门中看见远处的山峰。意即文章的开头就切题,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直奔文章的中心,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使用这种方法,能一下子引出文章的中心问题或主旨。

如《背影》一课,开篇就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朴素的叙述之中蕴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同时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再如《白杨礼赞》开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可作者开篇就说“实在不平凡”,既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的感情,又吸引着读者:因何而赞?使读者带着赞美白杨树的感情急不可耐地往下读,从而了解全文要写的内容。这种开门见山之效真是妙不可言。

在学生初步赏析到这些课文“首句标其目”之效后,我就激发学生也来露一手。结果有学生在《欢乐的元宵节》中有这样的开头:哇噻!期盼已久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个个主动请缨,参加家庭元宵庆贺活动。这样开门见山,既直接点题,又总领全文,还为欢乐的节日奠下祥和、快乐的基调。

三、学会排比反复法,使“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即在文章的开篇就运用排比、反复等方法,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震撼读者的心灵。

如《送你一束转基因花》一文的开头:“百合花代表纯洁,康乃馨代表温情,非洲菊代表支持,红玫瑰代表浓浓爱意……”既有力地说明了各种花草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又激起读者对花草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将读者带入到转基因花的世界。

学生赏析这些课文,感受到了“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之艺术效果后,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自己来“秀”一手,结果写的文章开头精彩纷呈。如有学生写的《我的语文老师》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美丽的梦,五彩斑斓;有人说,人生像一首歌,有宁静也有激越,我说……”再如学生作文《与压力同行》:“出生时,生存是一种压力;小时候,长大是一种压力;现在,责任是一种压力;未来创业更是一种压力!”这些比喻、排比式的开头,语言优美、句式整齐,又有破竹之气势,催人奋进。

四、学会设置悬念法,达“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之效

“设置悬念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产生一睹为快之感,同时还可使文章更加曲折,显现布局之美。

如《草》一文的开头:“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里。”读到这样的开头,读者必然要问:“二班长杨光是谁?”“怎么会昏迷的?”“又为什么会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呢?”这一系列疑问必然会促使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整个故事。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诗 趣味性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9-01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孩子们从小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得到祖国优美语言的熏陶,不仅能促进儿童口语的发展,训练孩子音乐空间能力,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更能陶冶儿童的情操,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1]在幼儿园古诗欣赏教学中,古诗描写的情景事物大多是古时候的,幼儿没有亲身的体验。对于幼儿来说,诗文精炼、高度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幼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怎样能使幼儿喜欢古诗,理解古诗,成了笔者时常思考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赏诗配画、故事游戏、吟唱表演等教学方面,增强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学习。

1 赛诗激趣

开展赛诗会激趣,让幼儿的积极性孕育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赛诗会,是孩子们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无论怎么比,孩子们都乐此不疲。但如何让全班孩子都喜欢参与,积极投入,教师确实颇费心机。“告诉你来,告诉他,告诉爸爸和妈妈,背诵古诗并不难,一背一串顶呱呱,你背上来,我背下,我们一起来背吧!”就这样,幼儿熟知的古诗一一展现(清明\春晓\咏鹅……),朗朗上口。成功的喜悦是永恒的精神力量。孩子们的背诵水平参差不齐,我始终注意让人人都能在背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精心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充分调动每个幼儿背诵古诗的兴趣。

2 赏诗激趣

借助等多种手段赏诗激趣,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利用挂图、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古诗优美的画面和意境,增强古诗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也满足了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3 想象配画激趣

诗画结合、想象感悟激趣,加深幼儿对诗的理解和感悟。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幼儿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幼儿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的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指方向望去,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幼儿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一座座大山,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高山树林,小鸟、朵朵白云。”接着我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作画。有的孩子画了一座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2];有的画房子、树木、小动物、青松、寻访人、小书童等,通过古诗配画,让幼儿用彩笔画诗的意境图,激发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4 故事情境激趣

故事情境激趣,让幼儿深度感悟理解诗意。有些古诗虽短小,却包含深刻地寓意。如教学《梅花》时,创设了《梅花和风儿》的故事情境:寒冷的冬天到了,风魔王要摧毁百花王国.冬爷爷问百花:“谁来迎战风魔王?”百花中的牡丹、玫瑰……都纷纷低下了头,只有红粉黄白绿梅花五兄弟,勇敢的站出来,我们来!说着,它们匆匆披件外衣迎战风魔王。风魔王大吼着:“寒风刺骨怕不怕?”不怕!“大雪纷飞怕不怕?”不怕!狂风肆虐,风雪交加,梅花微笑着,勇敢的绽放。渐渐的风魔王没了力气,可恶、好勇敢顽强的梅花呀!说着,风魔王悄悄的退去了。梅花胜利了,欢呼着,歌唱着。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幼儿对古诗内容自然心领神会。

5 游戏激趣

设置多种游戏激趣。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死记硬背,他们会感到很枯燥,很乏味,通过游戏幼儿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游戏既切合幼儿好动的特性,又能让幼儿深切体验作者的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如在欣赏古诗《锄禾》时,把诗中表达的意境、情感排成剧目,让一些幼儿饰演农民顶着烈日在除草,时时停下,擦擦脸上的汗水;另一些幼儿一边吃午饭,一边把饭粒随意地撒在地上,农民愤怒的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来教育他们,通过表演游戏,诗中真切动人的情景和哲理,深深地印入幼儿的脑海,久久难以忘怀。

6 吟诵激趣

在理解古诗寓意的基础上,让幼儿学做“小诗人”,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

7 舞诗激趣

舞出诗情、诗意,提高学诗的兴趣。古诗教学中,教师的语感、态势给幼儿以声感、情感的刺激,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活起来,幼儿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同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诗的内容,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欣赏《池上》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创编出动作。小娃撑小艇,双手做握浆动作,用力的划船;两手分别前伸,神情紧张,做偷采莲花的动作;两手在头两侧不停地摇动表示不解后,双手盖住眼睛,表示藏踪迹;最后,双手前伸打开。这样增加活动的气氛,加深幼儿对诗句的印象,使幼儿身心、体脑相互协调,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并记住诗句,使幼儿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获得成功感[3]。

8 唱诗激趣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如古诗《春晓》它的旋律是活泼轻快,节奏鲜明。古诗《明日》它的旋律是缓慢、抒情、节奏流畅,听起来很优美。又如古诗《凉州词》它的旋律激昂,听起来催人奋进。通过开唱诗会的形式,使幼儿能身临其境的去边做动作边吟唱古诗。幼儿在这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古诗。在吟唱古诗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会幼儿如何学习古诗,培养幼儿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提升幼儿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幼儿的性灵。

参考文献:

[1]朱鲁娟.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0,(07).

[2]赵子俊.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J].中国教师,2008,(8).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导语设计 情境渲染 知识启迪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81-02

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导语设计应具有三大特点:新奇性、艺术性和知识性。在语文教学中,依具体教学内容,笔者将导语设计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1 情境渲染型

情境渲染很显然是人文性的体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

1.1摹实境、调激情

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1.2讲故事、增趣味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我们在讲《统筹方法》时可以讲“田忌赛马”的故事,讲《麦琪的礼物》时可以讲讲欧亨利的故事,讲“回文”时可以讲卓文君司马相如写信的故事……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之中增添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1.3借教具、助领悟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听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如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将符合意境的图片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背诵,更让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的氛围,体会诗人的情怀;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一一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细细品位感悟作者的匠心独具。

听觉型教具如录音。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觉型教具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讲授诗歌播放乐曲时,更让诗情变得更加浓郁。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既有符合意境的不同图片,又有专业的朗读,声、色、情熔于一炉,其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光看图或光听朗读要好。

1.4述背景、补信息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洋溢着人文情怀,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一言概之则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

2 知识启迪型

2.1设疑问、引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2.2温旧故、引新知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在教《沁园春?雪》可以回味写“雪”的诗句,在教《范进中举》时可用同是批判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的《孔乙己》导入,在讲荀子的《劝学》时可从同样论学习的《论语》导入……。从艺术风格着眼,可回顾风格相似的作品,也可回顾风格迥异的作品。

2.3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2.4作比较、难化易

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