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中小屋

林中小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林中小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中小屋范文第1篇

1.生化危机

《生化危机》这部电仪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丧尸电影,该电影是根据畅销的同名优秀进行改编而成的,电影的主人公是女性,这和传统的用男性作为主人公的形式不同,一经上映十分受欢迎。

2.釜山行

《釜山行》是一部口碑非常不错的丧尸电影,也是韩国最好看的十大灾难片,打破了欧美国家拍摄丧尸片的传统,这个电影是韩国人拍摄的,电影中丧尸的一些追逐场面非常的逼真,特别是群演,表演其丧尸来非常的专业。

3.我是传奇

《我是传奇》是一部丧尸物种比较有创新的丧尸电影,这部电影中丧尸的设定是不能见到太阳光,而男主角作为博士,为了解开丧尸身上病毒的秘密,和一条狗孤独的居住在这个城市。

4.摄影机不要停

《摄影机不要停》是一部题材较为新颖的丧尸电影,这部电影没有传统的采用丧尸爆发的场面铺设开来,反而是先用剧组拍摄电影的方式,可以说是剧中剧中剧,其拍摄手法也非常的逼真。

5.生化危机2:启示录

《生化危机2:启示录》是《生化危机》第一部的续集,到了第二部,电影里面就有两位女主人公了,一个是已经有进化能力的爱丽丝,还有一个是身手非常利落的女警察,两人互相合作。

6.僵尸肖恩

《僵尸肖恩》这部电影是一部喜剧类的丧尸电影,电影的开头就是主角和朋友在酒吧喝酒,因为酒精的原因,所以辨认不清身边的人已经变为丧尸,在血腥的街头,自顾自的走着,非常有喜感。

7.林中小屋

《林中小屋》是一部主打恐怖悬疑类的电影,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群人因为别人的精心设计,而走入到了森林中的一间小屋内,在小屋里面经历了非常多恐怖的事情,场面非常的血腥。

8.死亡录像

《死亡录像》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值得去看的丧尸片,电影里面的故事是通过摄像机记录来呈现出来的,当城市中突然爆发丧尸病毒,往日的一些亲朋好友都变成了丧尸的故事。

9.僵尸世界大战

《僵尸世界大战》这部电影是一部由丧尸围城壮观画面的电影,电影的节奏比较快,丧尸病毒一开始就爆发在了城市中,男主角在逃亡的时候,发现了每过十三秒,被咬的人就会变异成丧尸。

10.生化危机3:灭绝

林中小屋范文第2篇

生活进最斑斓的湖光山色里

当一把山中“狩猎人”

虽说美景是用来看的,但费尔蒙科诺克酒店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真正地“活”到美景里的条件。费尔蒙科诺克酒店隶属于费尔蒙蒙特贝罗城堡(Le Chateau Montebello)酒店,作为加拿大东部的历史地标,城堡建筑于公元193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圆木建筑。离开城堡所在的蒙特贝罗小城,驶上Cote Angele公路一路向北,8公里后,就来到了它的分支——费尔蒙科诺克酒店。酒店由数座彼此相隔至少一公里的独立木屋别墅组成,各木屋大小、结构都不同,景致也各有千秋,但全都被北美洲最大、保护最精心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环抱,湖光山色,密林环绕,麋鹿和其它动物像200年前一样四处游荡,因此,这里是进行户外活动最适宜的场所之一。

载我们进山的车停在了群山之间的一片草甸中,面朝一间模仿海明威故居建造而成的木屋,桑德拉·布洛克曾在这里主演了电影《爱情与战争》。当我们还沉浸在群山美景中时,从木屋里走出来两位扛枪的青年,开始为我们讲解融入自然生活的第一项体验——粘土飞盘射击。

整个射击行程包括数个不同射击点,我们在教练的带领下步行前往,不同射击点有不同特色,有的是模拟射击飞鸟,有的是模拟射击野兔。你可以先通关单盘射击,如果成绩不错,便可号令连续飞出双盘。因为配备全套护具,还有两位教练手把手的教学,无论是从没摸过枪的菜鸟,还是踌躇满志的爱枪人,最后都在群山中留下了射击的英姿,痛快而归。此外,费尔蒙科诺克酒店还提供真正的狩猎服务,通过提前预约及狩猎许可证申请,就可以当一把真正的猎人。

这才是真正的越野

如果说扛枪狩猎还是比较原始的丛林生活,那驾驶越野车穿梭山林就是现代猎人的风范了。放下枪,当代猎人的体验便开始了。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谁没开过越野车啊?或者说,谁还不认识个开越野车的朋友啊?别得意,体验过真正的越野驾乘,你大概会为城市人的沾沾自喜感到一丝羞愧。它能轻而易举地冲上8米左右的高地,又稳稳当当地开下来,跨过沟渠,碾过泥泞,行驶在茂密的林间。体验驾驶的人们在捏了好几把汗后大呼过瘾,而坐车的则很快克服了最开始的尖叫,自如地被甩来荡去,和每一次“起”的刺激相对应的,是每一次“落”的妥帖舒服。经历过这样的炫技,你不得不感叹:只在城市里开越野车是一种多大的浪费。

但相比驾车者的体验,对于我这个乘客来说,最难忘的是穿行林中小径。这是整个魁北克行程中最亲密接触树木的车程,树枝常紧贴着车窗呼啸而过。明亮的午后阳光像被树木肆意分割和泼洒的油彩,又因为沿着纵深线条迅速运动,形成一个让人目眩神迷的视野。

日落泛舟探访河狸的家

两小时的快节奏和跌宕起伏后,是时候慢下来了。在体验“日落泛舟之旅”前,我们在路上看见好几处梦幻水面在树林后闪现,看得人心痒痒,正在盘算着是否要求停车拍摄,视野豁然开朗,出现一片宽阔水面——白熊湖。湖面明亮如镜,而环湖的山峦曲线温柔,被绵延葱茏的植被覆盖,极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层林尽染”。刚才心里的嘀咕顷刻消散,我迫不及待地冲下车,忍不住大叫一声,开始了日落泛舟之旅。

即使对于初学者,这样的独木舟也并不难学,上手之后,乘风划过水面,心中的畅快油然而生。一路上,专业教练也划着船不远不近地跟随,以确保游客的安全。当我因为技艺不精而触礁或打转的时候,他们会迅速靠近,帮忙解围。在他们的引导下,独木舟们以不同地速度行至湖泊中心。我们看见一堆木材在湖心以某种结构聚集,像一个简陋的小木屋在水面露出屋顶。这就是加拿大标志性动物之一——河狸的家了!虽然河狸是夜行动物,我们没有一睹它们的真容,但哪怕只是一窥他们自己搭建的木屋,也足以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了。

当太阳快要没入山峦的时候,自然生活的户外活动部分终于降下帷幕,等待我们的是传说中没电、没网的原始木屋别墅。经过一片独属木屋的私家湖泊,我们落座于木屋的客厅里,壁炉的火升起来,厨房里的朋友们开始做红烧肉和香辣猪蹄。此刻,我才觉得,有没有网,一点也不重要。大快朵颐之后,大家纷纷走到摆好躺椅的露台上,抬头一看,正是横贯苍穹的银河和漫天繁星。

如果说繁星不能算是独此一家,那次日清晨的景致,则是把加拿大秋光可能带来的惊叹推向。那时,太阳初升,我们漫步到湖边,湖水上一层如纱的薄雾正慢慢散去,真的宛若金子颜色的阳光,斜斜地穿透薄雾,洒向湖边的枫林。小码头延伸向湖中,最前端摆着两个躺椅,有人争先恐后地冲上去,而我从另外一边的湖岸上看过去,码头上所有的人,都像走进了莫奈的画里。

汤卜朗山 比枫林更广袤的风景

作为魁北克滑雪胜地的汤卜朗山风景区,也是不容忽视的赏枫目的地。在魁北克人看来,和汤卜朗相比,其他的湖光山色都立刻显得逊色。但由于其海拔较高,除枫林外,还有较多其他更耐寒的植被,并不属于典型的枫林景观。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通往它的途中,其所在的劳伦森片区沿途,有广袤的覆盖枫林的群山,虽然难以深入,但着实是令人难忘的胜景。与前几种体验相比,这是一种更为开阔的绵延于天地之间的宏大景致。

而汤卜朗度假村独有的彩色别墅和酒店群,也独具一格,值得观赏。建议可乘坐缆车至山顶俯瞰,也可在山脚的度假村内休憩,有众多的酒吧、餐厅和商店可供游客游览。而穿梭于枫林中的轨道速滑车和索道飞降,也是与枫林亲密接触的别样体验。

欧米茄公园

与野生动物共享秋色

遇见“小鹿斑比”

渥太华附近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园,其中的欧米茄公园位于蒙特贝罗以北仅6公里处,拥有千百种野生动植物,以囊括北美典型动物而著称,辖区内涵盖湖泊、草甸、小山谷、森林和岩石小山等多种地貌,形成绵延12公里的旅行路线。

我的欧米茄公园之旅宛若梦境:我和一双好像能洞穿人心的眼睛对视,而那眼睛还配着卷翘的睫毛,点缀在橙底白点的优雅身姿上。受到惊动,它们就转身跑走,翘起尾巴来露出一个个小白点,像一个个在树林里跳动的惊叹号。明明只有风吹动树木,以及它们穿林而过的悉索声,却好像能听见轻灵的音符。

我所说的,是在蒙特贝罗的欧米茄野生公园中游览时,遇到的第一拨野生动物朋友——成群的“小鹿斑比”的情景。当时,我们刚坐上公园提供的专用游览大巴,从入口进去不过几分钟。大巴的窗户没有玻璃,可更好饱览远处的动物和美景,也更容易接触那些冲上来讨胡萝卜的馋嘴家伙,其一定的高度又有效保护了游客的安全。大巴司机同时也是导游,对广义的动物知识和“自家”动物们的情况都如数家珍。因为他是动物们的“熟人”,我们还拥有了被一只小红狐狸追赶了一路的难忘回忆。那只小狐狸,和《小王子》里那一只,真是一模一样!

作为迪士尼最知名的动物形象之一,“小鹿斑比”的学名叫白尾鹿,广泛分布于全球多种地貌,但最常见的就是在加拿大和美国。因为它们身材矮小而不具备任何攻击性,所以我们可以从车上下到地面,举着萝卜,等着它们靠近,要是运气好碰上性格极其开朗的,还有可能轻轻抚摸。

其中对讨食物最“厚脸皮”的要数阿尔卑斯山羊和加拿大马鹿了(elk),后者的犄角可称得上繁复华美,是世界上体型第二大的鹿,仅次于能长到1米8的驼鹿(moose)。而鹿们的性格也不尽相同,作为加拿大马鹿的近亲,红鹿就害羞得多,远远站着,犹豫很久,才会接近车窗并迅速叼走自己的胡萝卜。但公园里鹿的品种还远不止这些,还有长相相似的马鹿(wapiti)和圣诞老人家那位——驯鹿(reindeer)。不过这种世界闻名的吉祥物,就像大家知道的,属于极地物种,一般只能在寒冬碰到。而驼鹿和马鹿则害羞也更具攻击性,所以常常只是在密林中神秘地一闪而过。无论如何,对于外行来说,要分辨它们并不容易。但如此生动地领教新知,也成为旅行中一种愉悦的经历。

近距离接触猛兽

比起和亲切的动物们交好,观看猛兽则是另一种激动人心。之后的路程,我们以超近距离“接触”到了几近自然生存状态的黑熊、北极狼、灰狼、北极狐、红狐等。每到一个观测点,我们的司机就会请大家尾随他下车,站在路边的指定位置,隔着围栏和保护沟渠,在他的严密监控下,利用他抛出的“诱饵”,屏息凝神地等待动物们靠近,距离平均都在三米之内。然后大家都举起相机不断按下快门,并不时发出“可爱”或者“帅呆了”的惊叹。

此行邂逅的最帅物种,当属大家一致推崇的北极狼。在导游的召唤下,它们成群从高处的林中闪现,矫捷优雅地奔跑而至,厚实的雪白毛皮带一点银光闪闪的灰,目光威严而沉静,气质凛冽。北极狼的自然栖息地极为有限,只存在于加拿大的北极圈内岛屿,以及格陵兰岛的东西海岸,是欧米茄公园的两大标志性动物之一,也是整个加拿大的骄傲。除此之外,公园还有一只离群索居的北极狐,也很容易出现在游客视野中。

而北极狼的祖宗及近亲——灰狼,则更接近人们脑海中通常浮现出的狼族形象。它们更具攻击性,会更激烈地争抢投掷过来的食物,也更狡黠。尤为有趣的是,你能从狼群里明显观察出他们在个性和智力上的差异。我们注意到,每当导游投出一块食物,大部分的狼会来回跳跃奔走去争抢,而有一只,则一直站在最接近我们的一块突出的树桩上,目不转睛地盯着肉的方向,从来不去追赶需要移动整个身体才能够着的食物,而是力争不漏掉每一块有把握的目标。最后,果然是它得到的肉最多。

当然不能忘了加拿大最常见的动物及熊类——黑熊,阳光照耀下,它们的皮毛显得格外的油光水滑。它们镇定自若地行走、坐下或双腿站立,虽然我们知晓那致命的牙齿和熊爪,但隔着距离,却很难不将其形容为“憨态可掬”。更惊喜的是黑熊妈妈刚生了两个“熊孩子”,要知道它们两年才能产一次子,不久之后,“熊孩子”就将在妈妈的陪伴下进入熊生中的第一次冬眠,而在此之后,它们则必须自己面对寒冬。

另一种极具加拿大特色的动物当属加拿大鹅(Canada goose),不少户外爱好者都知道以此命名的专业羽绒服品牌。作为候鸟,在每年的温暖季节,它们成群地栖息于此并繁养生息,广泛地点缀在湖泊和绿野中,使迷人的风光更加灵动。同样成群洒落在视野里的典型群居动物,还有野猪和北美野牛,这一路上我们就不时和它们偶遇。

经过与野生动物3小时的亲密接触,我们返回公园入口,一根胡萝卜不剩,其中还有几根是我们自己吃了。其实,如果有更长时间,还能探索更多趣味,除了动物表演、餐饮这些动物园常见的服务,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在森林里或湖畔野餐了,坐下不久,小鹿们就会跑到餐桌前想要共进午餐。想起来就是一桩美事!而公园还提供住宿,让人不禁遐想连篇,住在这里,来串门或者从窗户窥探的,都会是哪几位呢?

红枫浇灌的甜蜜生活

拜访山间枫糖小屋

东起魁北克城,沿圣劳伦斯河向西一直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就是加拿大享誉世界的“枫树大道”。在这片蔓延800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大小糖厂上万个,年产枫糖3.2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

我们拜访的山间枫糖小屋(Sucrerie de la montagne),则因其保留了印第安原住民的制糖和生活风貌而独具特色。因为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区,我们到访时,环绕小屋的枫树尚未大面积地变红。但因为赶上风雨天气,已经先一步变色的叶子便被自然地筛选出来,此起彼伏地簌簌落下,随风穿梭在林中。这一把把星星点点的金红在绿林中飘然而至,又是枫林的另一种美丽。

每年的2、3月份,这里的春天还是雪白一片,气温会在夜里降到零下4至5,又在白天上升至零上4至5。只有这样的温度范围和温差,流淌于枫树枝干中的含糖树液才能积聚。此时,枫糖小屋的主人Stefan便带领着工人们,在树干上打好孔,插上导管,让枫液流入挂在外面的铝桶。Stefan让我们想象,在白茫茫一片的树林中,挂着两到三千只亮晶晶的铝桶,太阳升起,阳光穿过树顶的白雪投射下来,日头越升越高,到了九、十点钟,树液开始流淌出来,整片悄无声息的林间,只听见树液滴落到铝桶里的叮咚声,交响成一片。闭上眼,至少有那么几秒,我们都沉醉在了他描述的这个情景里。

甜蜜的太妃糖和丰盛的枫糖餐

萃取到的树液再用高温熬制,蒸发掉多余水分,就得到成品的枫糖浆。每40公升的原液只能得到1公升的糖浆。糖浆多用于烹饪和佐餐,还被热爱枫糖的人们衍生出丰富的副产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太妃糖。错过产糖季节的我们观摩了太妃糖的熬制过程,红彤彤的炉火烤热了我们,在白胡子制糖师傅的引导下,我们用小木棍将锅底剩余的糖卷起来,便得到一根原汁原味的枫味棒棒糖,舔一口,就甜到了心里。

林中小屋范文第3篇

月黑,风高。呜呜的风声正如内心的灵魂在恐惧中挣扎,经受着痛苦的折磨。

忐忑地前行,昔日热闹富有生机的林中小路,此刻,充斥着黑暗,熟悉却又陌生。没有代表希望的光,有的只是不见五指的暗及朦胧中随风摇曳的树影,沙沙地作响。伴着不时的虫鸣,熟悉的声音却在寒风中平添了几分诡异。

第一次深夜独行。

一切的一切都使人在恐惧中煎熬。风吹草动,草木皆兵的念想更在疯狂地冲击着心理底线。浑身都在颤抖,短短几里,却似永无止境。这儿的黑暗如同时间一样,永无终结,仿佛置身阿鼻地狱。暗处的婆娑树影,不时随风而动。时而狰狞,时而张牙舞爪。瘦弱的身影在偌大黑暗中显得微不足道。似乎一个暗浪便可毁灭自身的一切。思想便如不受控制般,越是镇定,越是害怕,恐惧的生物便如放电影般历历在目。

身后如同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在盯着你。冷风中,毛孔微张,身后是一身冷汗,黑暗,考验的是内心的坚强。

路两边时不时蹿出道道黑影,即使明白所为何物,心却是霎时如遭雷击。恐惧的催促使我不得不拼命奔跑,向着不知在何处的光与希望奔跑。暗夜,如使者,前来剥夺人性的最后一丝理智,令人疯狂。

不知几时,想起了家。家的温暖、家的和睦。或许我的家不是最富丽堂皇的,但即使是破旧的小屋,此刻,也一定灯光满堂,一派祥和。或许家有些破陋,但与茫茫黑暗相比,一定是最安全的。家是港湾,家是最后的避风港。身处他乡,没有温暖相随,只有孤独与寂寞相伴,如同漆黑的夜幕,那是令人窒息的孤立。

也想到了生、死。生死两茫茫,或许只在一念之间,亦或许本无界限。一墙之界,人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相信未来,给自己一个机会。黑暗中,应明白,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黑暗是暂时的,走出死的黑暗,迎来万丈光明。死,是生的另一种方式。

林中小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叶芝;思想内容;诗歌翻译;赏析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是本世纪爱尔兰杰出的诗人,剧作家,英语诗坛的一代宗师。早年叶芝,醉心于前拉斐尔派的浪漫诗风,又热衷于唯美主义诗歌的华丽雕琢,并深受唯美主义的影响,随后又历经象征主义,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浪漫主义时期,诗人主张语言朦胧、含蓄和超俗。他厌恶商业文明所带来的一切非自然的因素,希望远离尘世,在仙境或小岛上过遁世隐居、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1890年,叶芝创作的《茵尼斯弗利岛》就是他早期极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篇。

Innisfree岛是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湖中小岛, 名字本身就带了一个代表着自由的词—free。全诗用了几乎白描的手法, 把岛上的隐退生活写的非常真实, 每一句都体现了诗人渴望自由的愿望, 看似比较世俗, 但通篇读下来, 感觉空灵剔透。

这首诗音韵甜美, 语言精炼生动, 情境交融, 格局严整, 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想像。诗中巧妙地编织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 画面迷人, 音乐柔和, 浪漫如歌, 达到了曲传神韵,令人百咏不厌的效果。

二、诗歌的意境及其翻译

诗歌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我们往往力求神似,不能做到完全保留。在翻译诗的过程中要重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意境,就没有诗歌。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与客观自然的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外在物与内在情的自然融合。“意”与“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也就是“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那么如何做到诗歌翻译中意境的完美传达呢?

翻译诗作首要的是须以诗译诗,应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这是译诗的关键。尽量保留音、形、意三方面的美,尽可能达到与原诗的形似和神似,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外要针对诗歌独有的意境做到创造性的翻译和诠释。

总之,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要在“信,雅,达”的基础上,努力做好意境的传达,做到“境中有意,意中有境”,这样才能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真正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译本对比与赏析

为了赏析的方便, 我们先将这首诗抄录于下: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Nine bean- 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1.傅浩(译)

如今我要起身离去,前去因尼斯弗里,

用树枝和泥土,在那里筑起小屋;

我要种九垅菜豆,养一箱蜜蜂在那里,

在蜂吟嗡嗡的林间空地幽居独处。

我将得到些宁静,那里宁静缓缓滴零,

从晨空的面纱到蟋蟀鸣唱的地方;

在那里半夜水光粼粼,正午紫辉耀映,

黄昏的天空中织满了红雀的翅膀。

如今我要起身离去,

因为,每日每夜我总是听见那湖水轻舔湖岸的幽音;

伫立在马路上,或踏着人行道的灰色,

我都能听得见那水声萦回在我心中。

2.袁可嘉(译)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岛.

搭起一个小屋于,筑起泥笆房;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这首这首诗的“诗眼”在于“宁静” 二字,对静的渴求即是诗的主题。全诗有短短的3节,12行,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喧嚣的渴望。叶芝希望能有一个平静、安宁的生活,去亲近自然,感悟人生的真谛。(下转第157页)

(上接第155页) 诗一开头,诗人想象着要在湖岛的林间空地上, 用泥巴和枝条搭起一间小屋, 在屋前种上九行云豆, 再在芳草如茵、野花烂漫的湖畔造一排蜂巢, 给蜂儿酿蜜, 荫阴下听那蜂群嗡喧。这虽是虚幻之境, 但在表现手法上, 诗人抛弃唯美主义的矫揉和藻丽, 着意摹写现实生活, 选用极富泥土气息的词汇, 如cabin (小屋)、wattle (柳条)、clay( 泥土)、bean (豆)、row (排)、hive (蜂巢)、honey-bee(蜂蜜)、glade (林中空地) 等。诗中的动词也都与起居、行走、劳动等日常生活有关, 如go (去)、arise (起身)、build (建造)、make (做)、have (拥有)、live (生活)。通过这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 诗人构造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世外桃源”, 傅译在遣词上是十分的精到和准确,很可信赖。但他经常强行地将译文安置在整齐固定的字数之内,以至于影响到全篇的语意流畅,对于音、义、形都不如中文字规整的英文诗来说,这样译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嫌。就整体风格而言傅本并不如袁译语言质朴,读起来轻松自然,尤其是“我要种九垅菜豆,养一箱蜜蜂在那里,”不如“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表现自然。

诗的第二节, 通过一连串富于联想的意象展现诗人在湖岛所能享受的宁静与美景: 全诗音韵柔和, 词藻美丽, 朦胧而甜蜜, 忧伤中带有几分唯美, 在歌唱蜜蜂、红雀的飞舞和清辉、湖水的闪烁中, 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魅力。傅本用一个表示动态的“滴”字来修饰“宁静”(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 , 极富神采, 把荡溢于林木湖光之间的幽静写得更为生动、形象。而袁本就略显逊色。全诗的节奏主要以抑扬格为主, 这种格律节奏感强, 读起来顺口, 听起来悦耳, 富有音乐美和诗味, 恰好表达了作者对湖岛向往,其中第二节的韵脚压全韵(slow , glow; sings, wings) , 这种韵式整齐, 优美, 和谐, 在英诗中很难得,评论译文的最高标准当然是看其能否最大限度地在风格上与原文等值,但若脱离了字句谈风格,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傅本最大限度保留韵脚的同时力保译文的优美和谐,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第三节诗起句遥应篇首, 是一、二节的自然发展和引伸。湖岛和平恬静的生活和秀丽的风光令身居都市的诗人心驰神往。无论是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是现代都市生活的象征, 后者也暗代都市困顿的人群) ,从内心深处(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听到那湖水轻轻拍打湖岸的声响。总的来说,傅译在意义上是最忠实于原文的,几乎没有什么误译之处。从形式上看,傅译也做得最好,再现了原诗的形式美,傅译可以说是很好的体现了许渊冲先生主张的译诗三美中的“音美”、“形美”,尤其是其中的第二节译诗,读来有如行云流水。不过为了取得这样的形式,译者也作出了一些牺牲,“如伫立在马路上,或踏着人行道的灰色,我都能听得见那水声萦回在我心中。”就不如袁译“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表达自然流畅。袁译确实最好的再现了原诗的神韵。首先从用词上来看,原诗语言朴实无华,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袁译同样深得其精髓其次,译文舒缓流畅的节奏,从容叙来的语气,也很容易让读者体会到原诗的含蓄。我们在读袁译时体会到的美感与原诗读者的理解与感受是基本一致的,我们所提倡的功能对等在袁译中得到了很好的演绎。

【参考文献】

[1]傅浩.叶芝诗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袁可嘉.叶芝抒情诗精选[M].太白文艺出社,1997.

[3]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林中小屋范文第5篇

2012年12月6日,深夜,危地马拉。

茂密的雨林中一队黑影迅速前行,包围了一座隐秘的林中小屋。短暂的准备之后,他们踹开房门迅速将里面一个被惊醒的人逮捕押了出来,边上则是他哭泣的女友。此时几只被惊起的格查尔鸟飞过还有些茫然的被捕者约翰·麦克菲的头顶。这种鸟是危地马拉人的最爱,也是危地马拉的国鸟,因为它无法被驯养而被称“自由鸟”。抬头看到飞过的“自由鸟”的约翰·麦克菲,已经失去了自由。

《McAfee创始人约翰·麦克菲在危地马拉被捕》,几个小时之后这则新闻在互联网上被疯狂地转载。近一个月来,IT界的传奇人物约翰·麦克菲一直都是网民关注的焦点。这个创造了知名杀毒软件McAfee的IT奇才,在1994年令人惊讶地离开公司带着一大笔钱移居到了中美洲小国伯利兹。在隐居期间,约翰·麦克菲不断通过网络展示自己令人艳羡的生活。可是2012年11月,因为约翰·麦克菲养狗而和他一直关系紧张的邻居被枪杀。伯利兹警方宣布第一嫌疑人正是约翰·麦克菲,可是在抓捕过程中却让他携女友逃脱。逃亡中的约翰·麦克菲在博客上宣称自己是因为和伯利兹总理的糟糕关系而被陷害,并且悬赏2.5万美元捉拿真凶。高调的约翰·麦克菲一边逃亡,一边不断自拍照片来挑衅伯利兹警方。作为IT高手,他抹去了所有自拍照片上的定位信息,并且谨慎地不在背景或者动作上留下任何可能泄漏自己所处地点的痕迹。他甚至还联系了多家媒体,在签订了对自己行踪保密的协议之后接受他们的采访并对伯利兹警方极尽各种嘲弄。

逃亡到危地马拉后,约翰·麦克菲接受了《Vice》杂志的采访。《Vice》杂志的摄影师在把照片交给约翰·麦克菲处理之后,随手在推特上发了一张用iPhone拍的照片向自己的朋友炫耀。这张手机拍摄的照片让一直恼怒约翰·麦克菲在网上高调入境行为的危地马拉警方轻松地用谷歌地图锁定了他的位置,几个小时之后,危地马拉警方便以非法入境罪逮捕了约翰·麦克菲。幸亏他“恰到好处”地犯了心脏病,没有被引渡到伯利兹而是被警方驱逐出境。在12月14日,约翰·麦克菲一脸憔悴地回到了美国的迈阿密。

约翰·麦克菲创造的杀毒软件曾经查杀了无数试图窥探控制别人电脑的病毒,可他自己却被无孔不入的定位服务直接窥探了位置。如果说一个嫌疑犯因此被捕正是科技进步的成功,那么在定位服务贴心功能背后的阴影中,其实也隐藏着一双窥探每一个人的眼睛。

窥视一切的LBS

LBS是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它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当你迷失在城市的道路中时,它奉上你现在的位置教你如何到达目的地;当你为晚餐选择哪家餐馆而迷茫的时候,它为你挑选合适的餐厅;当你使用某些聊天软件的时候,它能显示你的聊天对象与你之间的距离,让网络虚拟的身份显得更加真实;当你感到寂寞无聊的时候,可以通过它召集你附近的同好者发起一个聚会……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它导演了一场最浪漫的科技婚礼:一群亲朋好友受邀在屏幕前面观摩婚礼,看到的居然是从卫星的视角俯瞰地球。随着视角不断拉近,画面穿过空间的局限俯冲到新人举行典礼的屋顶,定格在一对幸福的笑脸上。

我们的生活,正在被LBS悄悄地改变着。例如LBS中的签到功能,能够让你向网友展示你所到达的地方,然后写一段评论甚至附上照片。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便可以借助别人在这里留下的签到评论了解你面前这家餐厅的口碑如何。有些人拿签到功能当成日记,只需手指按动几下便能记录自己今天的行程。还有人用签到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生活,甚至可以气气已经分手的另一半:不用和他或她说一句话,就能告诉他或她分了手自己的生活却更加精彩。在商家的推动下,那些签到达人们还能通过在指定商家签到的次数得到优惠或者免费消费的奖励,这让LBS更加具有实质性吸引力。

人们对于LBS的日渐依赖,让它成为最具商机的移动互联网服务。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提供LBS服务的商家促生了它阴暗的一面。当你使用有LBS服务的软件时,你的位置信息会被软件提供商记录保存。当这些信息被泄露或者干脆被卖出后,你会被各种针对你行踪的广告或者骚扰信息纠缠。那些让人厌烦的商业骚扰只会影响你的心情,还有一些紧跟时代潮流的罪犯也已经学会了利用LBS进行犯罪活动。美国尼尔森公司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的盗窃前科犯中有78%的人经常利用定位软件来辅助盗窃。他们会在一个社区潜伏一段时间,利用LBS的定位功能锁定附近的网络用户,再根据聊天软件和像签到这样的展示位置信息的服务摸清你的日常行踪,从而找到你不在家的时机“光临”你的家。

林中小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纪实美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荒诞

影片《猫头鹰的哭泣》(以下简称《猫》)由美国悬疑推理大师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出版于196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杰米·塔拉维斯(Jamie Thraves)导演,2009年上映。影片虽阵容不凡,但其内敛的质地,纪实美学的电影叙事风格,精神分析学派的思想内蕴,让影片情节陷入到晦涩难解的谜团之中,颠覆了众多观影者的期待。电影通过展现男主人公的两段情感经历,表现人生的荒诞偶然——当每个与事者都强调自我人性的正当需求或寻找各自的心理依托时,矛盾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后果超出了预期承受的底线,破坏了人生规划的“完整感”,切断了人们期待视野中生命周期的循环,具有浓郁的存在主义背景。影片以一场扭曲的人际关系所引发的悲剧为主体事件,用影像呈现了存在主义之核心要义:他人即地狱,世界是荒诞的。

一、纪实美学风貌的展现

《猫》场景的选择多在黑夜。妻子提出离婚,男主人公罗伯特被折腾得心灰意冷,在下班途中注意到林间小屋里独居的女孩珍妮。无边的黑夜被罗伯特两盏车前灯打出的光束穿透,这个影像事件在影片里屡次被长镜头从不同角度记录复现,逼真如同现实生活实录。黑暗和光束透彻地把人物的情感情绪外化,黑夜不仅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更是人物的心理状态意象化的象征空间。落寞的男人关掉灯,停下车,躲在树后静享林间小屋里女子琐碎而恬静的日常生活画卷,没有什么场面调度,镜头和演员基本固定不动,在现实生活中被道德感压制的窥视欲在此不经意地被舒展开来。珍妮窗前那一盏灯火烛照着罗伯特寒冷破败的灵魂。对珍妮深情的窥望似乎暗藏着萌生的爱意和感情急速膨胀的势态。至此,艺术信源系统构建了一个强烈的信息指向,为艺术接受系统设置甜蜜的预盼:男主人公的“苦恋”是否会得到回应?天使对落难心灵能否施以援手,实施拯救?

“艺术的真实显然只能通过人为的方法实现,任何一种美学形式都必然进行选择:什么值得保留,什么应当删除或摒弃……因为只有通过这种选择,艺术才能存在……电影‘艺术’正是从这种矛盾中得到滋养。”①可见巴赞所认为艺术的“真实”,需要对情节素材进行选择才能实现。罗伯特和前妻婚姻破裂的过程几乎被影像记录完全省略,他们的情感状态,显得眉目不清,杂乱无章,只可在跳跃断裂的片断中被推知出大概:内向的丈夫在新婚燕尔时情感热度也相当高,热情燃尽后回归本性。妻子不甘冷落,意欲激起对方关注,提出分手,但丈夫顺从到了几乎懒惰的程度,竟然应允。排斥交代,排斥对话,抛却露骨的分析,影片对于双方内心情感历程的纪实展现只选择保留了几段简短谈话,让电影情节和观众产生一定“距离”,这种极简风格的前事交代方式对观者想象和判断的约束力较小。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小心捕捉看似随机出现的细节,可以恢复搭建出多样的故事情节。本文在这里经过选择和梳理,只提供出了以上一种可能,这个可能性将更有利于解读后续故事中男主人公的怪诞行为。

珍妮无意之间发现了树后的罗伯特,这个外貌纯洁清丽的年轻女子并没有被失魂落魄的偷窥者吓破胆。相反,从走出屋子的那一刻起,相对于观众预期的方向,她的性格形象悄然逆袭。她将他请进屋,对偷窥动机得以知晓,而珍妮的内心世界也远不像罗伯特看到的那么平静安详。骤然,这一组心理关系中双方的位置发生了互换,珍妮如幽灵一样出没在罗伯特的生活里,罗伯特避之不及。原来珍妮的弟弟幼时死于疾病,令她多年攀爬不出痛苦的泥淖,她总是期待冥冥之中命运赐予她一次保护异性弱者的良机,以此来补偿缺憾。罗伯特的出现让珍妮抓住了救命稻草,这个落魄的男人激发了她压抑已久的母性。而男方的反应与观众由先前掌握的信息所得出的推断截然相反,他对珍妮的热情回应报以冷淡的回避。不管罗伯特如何解释他厌烦的心境,珍妮都一厢情愿地误读这段告白,把病态的厌倦判定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而没意识到他原本就是一个没有担当的顺从型人格与自我中心化人格的矛盾体。当被他激发出爱情的人想要抱团取暖靠近时,他吝啬地拒绝了对方的情感需求,直接导致了珍妮的死亡。两人交往中的谈话表白常使用长镜头跟拍来进行记录,演员走动时身姿晃动,镜头则跟着表演主体运动。相对于正反打镜头分解交代两人的行动和情绪表现,前者显得真实琐碎,镜头的运动性强,画面修辞与爱情主题的浪漫感无情相悖。相反,挑衅滋事的对话却在与谈话气氛不符的美好画面里发生:珍妮的女友不满罗伯特插足行为,出外远足途中,落叶金黄,林中树树皆秋色,她展开声讨,气氛尴尬。抛开前景聚焦、背景聚焦技术,不突出事件主体,镜头运用大景深,色彩绚丽,饱和度强,色彩表现的反向处理反衬出主体情绪在现实环境里的渺小。

珍妮前男友格雷戈脾气暴躁,身体强壮,头脑简单,为了让女友重新回到身边,任由妮琪摆布。二人都因为感情地位陷于被动,恼羞成怒,他们共同伪造了一场企图让罗伯特崩溃的谋杀案。影片最后一场戏安排在已故珍妮的林中小屋里,罗伯特误杀了妮琪和格雷戈,两人毙命后,他所站位置恰恰是影片一开始珍妮所在的窗前。镜头渐渐拉远,屋外开阔的夜景里镶嵌着一窗暗黄的灯光,伴着猫头鹰的哀鸣给人以绝望的结束感。阴谋和谋杀均发生在静寂的暗夜,没有阴森的配乐,极简的画面克制低调地再现谋杀现场,深邃的色调营造出忧郁、颓废、恐怖的气氛。

二、个体自由选择的荒诞感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曾提出:“由于从我存在的那一刻起,我就对他人的自由建立了一道事实上的限制。我就是这一限制,我的每一个构想都勾勒出了围绕着他人的这一限制的外廓。”②解读这段话涉及萨特语境下“存在”的两种基本模式,即“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前者强调无意识存在的物质状态,后者则是个体按照主观意愿自由构建的理想自我的存在状态。在“主观性林立”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力图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个体意识之间的冲突导致了躁郁的后果:个体之间发生各种联系的过程充满了冲撞的钝痛、焦虑、烦恼。如同《猫》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大家都自说自话,禁闭在“他人即是地狱”的咒语里,不得超生。

格雷戈少年意气,面对文艺腔十足的女友总是采取正面强攻姿态。控制狂妮琪以摆布丈夫为乐,把离婚当儿戏,半夜三更拨打骚扰电话,尽其所能地耍赖撒娇,忽视丈夫的心理疾病,没有半点关怀退让,强行要把他安置在自己想象的爱情图景中,力图让夫妻间的关系模式步入她所设计的轨道。罗伯特夫妇的症结在于二人都中心化地看待世界,过于尊重个人主观感受,张扬个体的自由,从而阻碍了对周遭人事的认知发展,铸就了二人不可逾越的隔阂。寻找自我、定位自我,要在付出妥协与奋进争取的合谋下方可实现,两个主要人物对此都不曾参悟,他们彼此折磨,问题却无从解决。男女之间游戏规则过于复杂,罗伯特疲于应对,只想远观幸福画面,不愿涉足其中。珍妮作为男主人公及观众的凝视对象,进入到一种象征式存在:作为传统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她应无限包容,在被他人凝望时,应处于镜头世界的边缘守望祝福对方,尽可能地放弃支配力。可是这一人物却偏偏要求从上述的象征式存在里被释放,获得自由,出乎意料地热烈回应偷窥行为,超出了男性“权力眼睛”的视野,打破了他独享安宁的心理规划。她把罗伯特的到来当作是一次救赎,妄图通过安慰他再一次扮演一个好姐姐,补偿失落情感。可是对于罗伯特,珍妮就往事所进行的悲情倾诉不过是喋喋不休的喃喃自语。她这种“过度补偿”的行为不但未能引发另一个孤独者的共鸣,还使她忽视了罗伯特所处的心理现状,打破了他心中的“神话”,导致对方退缩。影片中人物各自怀揣心思,努力获得,却不过是一场徒劳。失落、无序的情状使得艺术信源系统开始预设的甜蜜前景倏然落空,艺术信号系统的指向标被折断,艺术接受系统的认识规则遭到不受欢迎的变革,愉悦感被破坏。排斥一切事先被设计好的东西,影片又一次展现出纪实美学的风貌,影像化地阐发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他人即是地狱。

这场悲剧充满了令人憋闷的意外,观众情绪不得顺畅宣泄。片头罗伯特在岔道口转向时,犹豫片刻,没有拐向路灯照亮的一方,而是走向了黑暗,偶然的选择失误预示了他命运的走向;当罗伯特偷窥珍妮时,火光意外出现,暴露了他的行迹,造成他与珍妮相识;当所有人都怀疑罗伯特时,邻居老头好心把他请进了屋,却好心没好报地恰巧为他挡住了一颗窗外射来的子弹。影片就是要透过这一系列偶发的意外表现人生的无目的性。人生规划的合目的性被偶发事件的无目的性搅和得乱七八糟。在偶然和意外发生时,《猫》的每一个人物都呈现出其人性的真实状态,真实打断了始困终亨、投桃报李的因果链条。就合目的性来看,人物个体都讲求自我的秩序,没有因为世界荒谬而自我放纵,都力求把生活扳正到各自认同的正途之上。可是在他们的合力作用下一切都散乱无序,荒诞暧昧。事物的偶发、无常导致了生活的脆弱,不经意的一瞬已化作沧海桑田,人被偶然造成的真实世界扣押,轻飘飘的“偶然”导演的荒诞现实世界让萨特充满“厌恶”:“我懂得了‘厌恶’,我占有了‘厌恶’。……偶然性不是一种假象,不是一种可以被人消除的外表;它就是绝对,因而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③对必然规律信念的动摇,让人们意识到因果分明的秩序或许是从未实现过的虚无神话,不过是艺术王国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补偿——这种大悲凉凝成了海史密斯存在主义式的惊悚,堆筑起人世间无法消解的块垒。

三、结 语

《猫》作为一部带有纪实美学风貌的影片,在镜头运用、叙事节奏上尊重现实事物,主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本文不奢求强势破解,只试图利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获得存在主义的解读视角,论证纪实美学和萨特经典学说的关联。叙事开始和经过部分的每个片段分离来看,都是日常生活真实的画面,各个事件没有被放置到一个严密的因果链条里,却一起促成了惊悚的结局。电影的镜头语言叙事表面看似跳跃残缺,缓慢松散,“造成的知觉意象与真实的外部世界所造成的知觉意象相同或接近”④,但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张力……忠实地再现混乱的、矛盾的、难以把握的生活”⑤,用影像艺术传达了存在主义的内蕴。

注释:

①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2005年版,第276页。

②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29页。

③ [法]萨特:《厌恶及其它》,郑永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④ 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林中小屋范文第7篇

??(一)无边丝雨细如愁

??在遐思的尽头,独怜烟雨迷蒙。我光头赤脚,把淡淡的哀愁享受。

??雨丝儿的千针万线,多像妈妈为我缝制的第一个行囊。一针一个祝福,一线一个挂牵。而今,根根雨丝漂白了妈妈的发丝,却泡不软妈妈双手的老茧。我如织的思念和愧疚,也在潮润里发酵、蔓延。

??掀不开的雨幕雨帘,如诗如画,似梦似幻,是我一生走不出的林中小屋。你每一次的纵情歌唱,每一次的轻声叹息,都汇成一个诱人的不解之谜——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温润春雨里,草儿该生根了,该拔节了,却发现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还那般贫瘠。水土流失着,绿色何时壮锦般把土黄掩盖?

??夏雨是大自然的壮丽琴弦,弹奏着天地间最宏大激越的交响。月升月落,潮来潮去,琴音只为子期听。子期不会再驾小舟而来,天籁之音说给风雨听,何不断琴?

??想做一滴雨,一滴蓝色安宁的雨,一滴飘逸忧郁的雨。要不,只做雨的耳朵,随雨听世间最真的天籁。要不,让我把爱与痛的雨水还原纺织成云朵。

??想做雨中的一棵树。青青的枝,绿绿的叶。绵绵细雨,洗刷岁月堆积的尘埃,冷静恣意滋长的情愫。也许开不了花,结不了果,还染上了淡淡的哀愁。但我会紧紧握住生命的原色,让晶莹的雨滴和感恩的泪花融为一体。

??(二)今夜月明人尽望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朦胧月色,似乎是相思的寄托,怀旧的引子;似乎是游子的乡情,是旅人的孤寂;似乎是望断天涯的守候……

??月安谧,如丝雨飘飞的夜晚;月沧凉,如薄雾轻笼的春晓;月恬淡,如清雅的水墨山水;月静雅,像一池粼粼秋水;月梦幻,像一首写意的诗……

??而我恋上月的淡然,淡淡的愁,淡淡的忧,淡淡的想念……

??今夜月又圆。当音乐在耳畔倾泻:“当月光洒在我的脸上,我想我就快变了模样……”“唯一纯白的梦里花,盛开在琥珀色月牙……”有双无形的手,揪住我的心:远方的亲人,你们可安康?远方的朋友,你们可安好?还有你,有没有举头望明月?有没有举杯邀月共饮?

??(三)何似沙鸥海天间

??天空静默着,大海沉思着,那大手笔的湛蓝,深深震慑着我的心灵。如尘飘飘的我,心为何难以安定?大世界里的小我,能宽容几分?

??昨日艳阳高照。趁“五一”大假,老同学聚在一起。惊奇地发现,好几个同学的身边已换了新颜。他们对爱的失落深表遗憾,对孩子的抚养、对购房长吁短叹。可一坐上牌桌,个个精神抖擞,笑逐颜开。一坐上饭桌,个个觥筹交错,喜气洋洋。我是赶鸭上架,拿一把好牌,却总点燃战火。他们戏曰:“哈哈——看你不笨,再交点学费,潜力可挖!”着急地轮班教授,指点江山。我却惭愧不已,越来越觉得索然无味,竟哈欠连天。他们怎么就能找到简单而庸常的快乐,我却不行?我向往到江边树阴下,聊天喝茶;向往山间漫步,看绿树野花……他们说,苦了累了,伤了痛了,更要大声地嘻嘻哈哈。

??什么是最简单的快乐?什么是最简单的幸福?望着天边绚丽的晚霞,我暗自神伤:云霞装饰了天空,却是大地的阴影。我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却奢求阳光的芬芳;我享受着月色的清幽,却幻想月光的温暖。人生的日落月升,日升月落,再自然不过的景象,为什么老在心里萦绕回旋?问问沉默的碧海蓝天,是宁静致远,是无欲则刚吧?

??(四)城春草木花溅泪

林中小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叙事结构;叙述者;叙述画面;蒂姆伯顿;大鱼;叙事手段

叙事作为人类认识和反映世界与自身的一条基本途径,早在远古社会时期就已存在。绳结、图腾、甲骨文字都可以被看作叙事的手段与方式,而电影作为现代社会影像与音响结合的叙事手法有其独特的叙事特点。蒂姆・伯顿作为好莱坞新生代导演之一,善用哥特、黑色幽默等手法创造出鬼马的电影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运用叙事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其电影的叙事手段加以浅析。

一、叙事结构

电影叙事学的建构与发展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因其图像与音响结合的符号特质而具有独特的叙事特点。但无论在文本作品或电影叙事作品中,“故事”总是最基本的方面。形式主义者普洛普在他所著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中对“故事”结构作了早期探索,人物充当的角色被他概括为“英雄”、“假英雄”、“恶棍”、“公主”等7种类型。《大鱼》的整个故事框架描绘的是爱德华・布鲁姆一生的传奇经历,属于典型的“英雄”模式。自从他少年时期看了女巫的眼球之后,便坚信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物,野心勃勃地想去做一番大事业,一如那条逍遥自在的大鱼。

一如布莱蒙所说“任何叙事作品相等于一段包含着一个具有人类趣味又有情节统一性的事件序列的话语。没有序列就没有叙事。”影片中一个个小故事――女巫的眼球、大巨人、丰都镇、与桑德拉的爱情等,按照爱德华的成长,以时间线的顺序排列起来。蒂姆・伯顿又在每个故事相连的部分加入了共时性的叙述,且每个故事的发展时间也并非直线型的单一模式,因此构成了类似“垂直蒙太奇”结构理论的“多条序列齐头并进”的叙事结构。老布鲁姆的传奇经历是影片叙事的主线,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他勇敢、执着、专一、善良、愿意相信奇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平民英雄”的形象。然而矛盾无处不在且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最不可或缺的因素,该片中儿子威尔讨厌父亲的自吹自擂和说了三十多年一成不变的故事,在他的心中,父亲不算是“英雄”,甚至可以说是个假英雄的形象。这一“英雄与假英雄”的父子矛盾作为另一条主线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叙述者

叙述者是叙述声音的主要发出者。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故事经由谁之口讲述出来十分重要。在虚构的作品中,叙述主体通常不是文字作者本人而是作品中的叙述者。“这些虚构的叙事者讲述了故事,确定了小说的叙述声音”,这里便涉及到作品的叙述主体,即叙述者。正是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事文本中所表达的方式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叙述者的叙述声音,也决定了叙事者的基本特征。

影片《大鱼》中,老布鲁姆是故事的主要叙述者。他不仅承担着叙述的任务,同时也是所讲述的情境与事件中的一个人物。他既以一个人物的身份活动,也与故事的其他人物形成了交流。在老布鲁姆的口中,他勇闯女巫的阴森小屋、智斗大巨人、近乎狂热得追求爱情、舍了命得逮那条大鱼。他的讲述带有极强的个人主观色彩与情感,恰恰因为强烈的个人情感流露,受众才能更直观得感受到叙事的真实性,同时叙述者作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也往往显得栩栩如生。故事是叙述的基本材料,话语将故事进行时间变形、视点转化、类比等艺术组合与构造,将深层结构进行表层化的演绎。也许老布鲁姆的经历并未如此精彩离奇,但他的叙述夸大了历险的成分,为人们提供了多彩有趣的话语,成就了他大鱼一般无拘无束、精彩绚烂的一生。在那里,他寻求到了自己的“第二自我”,一个理想的、个性的他自己的替身。

除了老布鲁姆之外,影片中也存在着次要叙事者,他们在其中往往扮演着观察者和目击者的角色。威尔在与父亲的对立中挣扎,偶然间发现一纸房契,于是驱车前往丰都镇寻找当年的珍妮。在这一段落里,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呈缺席状态,由次要的叙述者从其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出发,帮助叙述者完成故事叙述。当珍妮与爱德华再次相遇,他帮助她整修房屋,引导她走出过去的阴霾。珍妮感激爱德华为她做的一切,更感激爱德华对桑德拉的一往情深――“我们相遇两次,一次太早,一次太晚”。此外,桑德拉在影片中作为隐含的叙述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桑德拉对于老布鲁姆来说意味着爱情、亲情、家庭和一生的魂牵梦萦,她对于丈夫的叙述总是默默得听着,将自己最大限度得隐藏在情境与事件中,不说服受众接受什么,也不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如果说爱德华是一条大鱼,那么桑德拉就是他的母亲河――阿拉巴马河,她以倾听与宽容包纳了爱德华,也从侧面表明了她个人的态度,为这个童话故事加入了重要的色彩――白色,没有这一抹白色,其他的五彩都将不复存在。

三、叙事画面

霍顿斯・鲍德梅克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电影生态学的人类学研究中将好莱坞形容成为“梦工厂”,她认为美国电影既是艺术也是工业,生产影像、声音、人物、情境、故事。它在空间具象中展示时间,在时间的流变中展示意象。“画面空间是电影叙事的依托,没有声音的默片存在过且辉煌过,没有画面就不是电影。”电影画面空间因其在影片中的呈现方式不同而被分为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两种。

画内空间一般指摄影机直接抓取的镜头,是故事发生的场景也是故事叙述的承载体,它给观众带来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在《大鱼》的每段叙述中,几乎每个故事的发生都有着具体的地点与场景。例如“女巫的眼球”这一段,选取了破败的爬满蔓草的林中小屋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整个场景以深灰、黑色为主,偶有白光透出,呈现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他将电影景别的选取固定在小屋及小屋周边的空旷地带,因而角色的动作行为被放大化处理,如此限定取景范围能有效得抓住观众眼球,有助于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诉求和信息传递。同时,光影和色调作为电影画面的造型元素,对电影画面的空间感起着重要的作用。蒂姆・伯顿善于运用光线的明暗与色彩冷暖的选择,表现出符合影片创作意图的画内空间,在画面层次感和视觉感知上形成明显变化,从而实现电影叙事的准确表达。在“女巫的眼球”中昏黑的暗影、黑色透着白光的主色给人一种阴森之感,而在“桑德拉”的主题中,蒂姆伯顿以蓝天、白云、绿树、黄色水仙花等一系列明亮跳跃的色调,从上至下,由天空到大地,营造出浪漫、欣喜、活力的爱情味道。

画外空间是暗示性的空间展示,它并不出现在影片的具体镜头里,但是与画内空间一样对电影叙事的展开有着重要的作用。展示画外空间最常用的方法是镜头的运动,即将电影镜头运动偏离至叙事表达的重点,转移叙事中心。《大鱼》的开头,画面外的叙事声音一直在讲述着老布鲁姆如何抓住那条大鱼的故事,镜头却一直移动,由阿拉巴马河的河水到听睡前故事充满好奇的小威尔再到野营夜晚孩子们惊奇的脸最后到婚礼上父亲的讲述,儿子无奈的一张脸。镜头的游移暗示出时间的流逝、威尔心理的变化,但故事依旧,为父子矛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在影片主线的浮现打下基础;此外,当爱德华在马戏团初遇桑德拉,镜头在那一刻停止,随即转移到迅速离去的人群,唯有点点星光在二人之间逗留,这其实在告诉我们――爱情,如此奇妙得产生了。画内与画外空间的运用相辅相成,既流畅得表达了叙事所需,又柳暗花明扣人心弦。

四、总结

“布鲁姆”这个名字,让人想起20世纪漫游在都柏林街头的布鲁姆,追溯至荷马史诗中十年海上漂泊归家的奥德修斯。影片中的布鲁姆善良、勇敢、热情,有着现代人的彷徨,却每次都能能从绝望中挖出希望,拯救自己、拯救他人。最后,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为父亲叙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大鱼老爸在朋友、爱人、儿子的守护下游回了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阿拉巴马河。父与子关系的复归不仅是亲情的力量,也是一种叙述的力量。刘晓枫说“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生命若有若无时,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时,当我们的生活想象遭到挫伤时,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大鱼》的故事如果换一个人讲述,生活必将不是这样。如此,何不用温暖人心的话语将这世界温柔相待?

参考文献:

[1] 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 主编. 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 申丹 马海良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克里斯汀・麦茨.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M]. 李幼蒸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2

[3] 谭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罗亚尔・布朗. 音乐与电影叙事[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3月

[5] 陈晓伟.结构主义叙事学:从二元对立到融合[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