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雨课件

山雨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山雨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雨课件范文第1篇

【摘 要】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发挥多媒体优势,将其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形成最佳教学效果,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应该成为我们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多媒体;有效整合;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近年来,我们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整合语文与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远胜于其抽象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地呈现,制成课件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然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中,便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展现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小兴安岭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如果没有这些景物图片,仅靠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去想象断然不会产生如此好的课堂效果。我通过这一方法的教学,体现出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省了不少的力气,同时取得了比以往更高的收益。

二、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在,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有效突破了课堂教学重难点,使我们多年的研究有了质的突破。我在设计教学《山雨》这一文中,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一重点呢.我通过以用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欣赏了雨前、雨中、雨后图片,观赏了雨景视频,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受调动并结合起来,达到了有效品味语言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及作者对山雨的喜爱。在雨景、音乐声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较好的突破了重点内容的教学。整节课学生学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小学语文中的“虚幻”在资源整合中变成了“实景”。这样一来使这一重点随之化解,同时也让学生在“整合”中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变抽象内容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在小学教学中,由于受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的限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课文。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动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教学《捞月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迎合学生心中急于想知道“猴子们看到月亮掉在井里时的样子”这一心理,及时打出幻灯片(或动画),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幻灯片(或动画)把课文的线索清晰的勾勒出来。(是谁发现月亮掉在井里了——它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它是怎么做的——其它的猴子又有什么表现——它们都说了一句什么话——它们是怎么捞月亮的——是谁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几张简单的动画便交给了学生们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到此,本课的教学计划也就顺利的完成了。随后,还可以借助另一张幻灯片(许多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捞月亮的那只小猴子也变成老猴子了。这一天夜晚,它带领着它的子孙们坐在井边,它会和它的子孙们讲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这样,又引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便捷性,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它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生信息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较好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如《蚂蚁和蝈蝈》,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动手收集有关蚂蚁和蝈蝈的文学资料或图片,没想到,第二天,我一走进课堂,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举着手中的资料,不停地叫“老师,老师,我的蚂蚁非常有趣”。我用投影展示他们的作品,真是五花八门,妙趣横生,有蚂蚁是怎样认路的,为什么蚂蚁能搬到比它身体重十几倍或几十倍的重物,蚂蚁发现食物后,是怎样通知同伴的,蝈蝈的生活习性、蚂蚁和白蚁的区别,蚂蚁和蝈蝈的身体特征等等。整节课,学生们各抒己见都在交流自己的作品,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加入到讨论激烈当中。我想,只要我们尽量多开展活动,提供机会,我们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

山雨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累;拓宽;运用;诱发

课标中提出学生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就学不好语文。可见,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开阔视野、不要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文知识上,而应加强学生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应建立在大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老师不但要积极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应该适当提出一些阅读和积累的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之融于文本,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到内容,也能丰富和发展情感,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指导,诱感体验,提高积累和阅读的实效。

一、加强阅读指导,提高积累实效。

1、提高积累实效,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意识和习惯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地语言积累的意识和习惯,无疑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提高学生语言积累实效的前提。

基于这一点,每个学期的初,我并没有那样急于讲授新课,而是立足于长远,向学生展示自己过去的部分学生的《好词好积累本》,望着一本本精美而又充满个性的积累本,学生个个神采飞扬,羡慕之情油然而生,都想拥有自己的语言积累本。此时,再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语言积累本已是水到渠成,良好的积累意识和习惯也便在学生的心中开始扎下根。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会忽视了自主积累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以致于学生往往是机械、被动式地接受老师布置的积累任务,再去连拼带凑地找些内容来聊以塞责,其效果不言而明。其实,培养自主积累的意识和习惯远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会无时不在积累,无处不在积累。这种自主式的积累才是高效的。

2、提高积累实效,还要指导学生拓宽积累渠道,采用多种积累方式

语文教学是一种母语教学。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当然,可进行语言积累的渠道和可采用的积累方式也就相应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教学完《养花》后,让学生自己也种一两盆花,这样既有利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体验生活。像这种便捷而又高效的积累渠道和方式不胜枚举。又如在教学《黄山奇石》后,我便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走进宽带网,搜集更多反映祖国风光资料,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更让我惊异的是,事后,许多学生的语言积累本里又多了不少内容,有文字,也有图像;有原原本本的摘抄,也有真真切切的“心语”。

可想而知,光背背默默一些字、词、句和篇章,是不能达到积累的最佳效果的。要达成有效积累,从积累的渠道上来说,不能只限于书本,还应向学生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拓展;从方式上来说,除了抄抄写写之外,还要注意听、看,特别要注意感受和体验,做好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等。

3、提高积累实效,当指导学生把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如若不能把自己所积累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语文实践中去,只是记在本子里,积累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和创建自我展示积累成果与张扬个性的平台。比如《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文后有道题:电子计算机会越来越神,它能神到什么程度?”《一夜的工作》一文后有道题:“你读了本课又想说些什么?”还有“展示台”、“口语交际”、“传声筒”、“小练笔”……这些设计,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教材内容引向大自然、引向生活,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教学中,我便适时机地启发学生,或说说写写,或读读背背,或演演做做,把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

二、诱感体验,提高阅读实效

注重情感的熏陶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景和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地通过语言,色彩和音响等多种手段来构建情感舞台,叩开学生的心扉,使其进入相应的情感境界。如在教《山雨》一课时,把雨中、雨后的美丽的景象通过幻灯播放出来,学生一看到这美丽的画面,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动人,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把十里长街上群众含泪送别总理的场面通过课件播放出来,用图像、声音来调动师生的情感,相信学生看到这一悲壮的场面一定会泣不成声,从而能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内容。

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的丰富,理解得越透切,领悟也就越多,许多词语本身就渗透着浓郁的感彩,只有善于去体会,便能体验到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教《荔枝》一文抓住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让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就能体会到母亲爱儿子,学生就会产生对母亲的感激,以及长大后要好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声情并茂、满怀激情地朗读就是感情体验的表现。上课的时候,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要学生做到朗读时应做到语速适当,语调抑扬顿挫,使读融于其中,达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反复地读,从读中领会其义,深知其情,做到其情融于言表,从而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逐步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个阶段的尝试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提高了积累实效,诱感体验,获得更多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滋养学生心灵,让阅读永远成为孩子们“诗意栖居的家园”。

山雨课件范文第3篇

从现代学习理论考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是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关键。建构主义者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写作教学,即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注重让学生“为自己写作”,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思想与情感,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要注重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中情境创设、引导、激励、帮助的重要作用。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笔者从自主习作策略的角度作出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索:

一、走进生活,自主积累

习作需要有鲜活的生活经历,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个广阔丰富的天地,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走进大自然,看看那广阔的田野、蜿蜒的小路、起伏的山丘、可爱的小河、神秘的森林……万千景象,有探索不完的秘密;走进社会生活,看看那热闹的街道、喧嚣的市场、忙碌的人们……无数的故事,是那说也说不完的话题。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农家、田野、山林去观察、感受、领悟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观察人们的一言一行,调查分析社会现象,感悟生活的真谛。有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积累,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具体生动。如写“记一次参观活动”的作文时,我带领学生参观了黄栀基地。学生观察基地的设施,聆听工人的介绍,亲身感受黄栀丛中的生活,闻一闻黄栀的花香,摸一摸厚厚的叶子,写起参观游记来就得心应手,表达丰富多彩。有的同学写道:“盛开的黄栀,花朵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少女,那四片花瓣就是美丽的裙儿。风儿一吹,她们就一起翩翩起舞。藏在花瓣里的花蕊在不断地随风撒播着细细腻腻的花粉儿。粉儿飘到脸上,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滑溜溜的,再用鼻子闻一闻,一股清香味弥漫而来。”这样真切的片段真让人有些爱不释手。

二、情境活动,自主体验

从学生习作的需要出发,利用图画、音乐、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方法与手段创设具体的习作场合、景象,形成综合性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讨论、思考、想象,引发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写作的动机与欲望。如指导写“雨”的作文时,先用电脑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呈现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萧瑟等不同景象,展示雨中的山村、城市,动物、植物,各种人事活动的场景;然后带学生到柔柔的春雨中感受一下,触摸一下,到雨中的田间走一走,看一看。在以上两个情境的铺垫下,再让学生读有关写雨的诗句与散文片段,如“天街小雨润如酥”、“山雨欲来风满楼”、“清明时节雨纷纷”,“雨是来自远方亲人的思念”……在品赏这些诗句和语段中,由于学生已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情不自禁地有一股表达的热情和创作的冲动。有学生写道:“春雨如顽皮的小孩,总是想哭就哭、想闹就闹,弄得大地妈妈总是疼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春雨洒在禾苗的身上,润润地、柔柔地,多像妈妈的手在轻轻地抚摸。”从学生富有灵性的感悟和个性化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三、抒写心灵,自主构思

要寻求最佳状态,就要尽力寻找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在学生最有兴趣的时候,为他们提供自由写作的空间,激活他们的写作才思,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最大的放飞。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表达的欲望时,教师只需从旁作最简短的提示和帮助。所谓自主构思并非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感受,互相启发,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当学生进入有话想说、跃跃欲试的状态时,就让他们自由表达。

自主构思提倡“我手写我口”的真纯境界,要求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并重。口头作文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即兴表达更能实现“独抒性灵”目的。学生“抒写心灵”的口头习作活动有很多,如“每日见闻”活动,让同桌之间(或学习小组间)每天口头交流一下自己的见闻,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又如“谈天说地”活动,每周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谈见闻,充分展示一周来所积累的语言材料;再如“心灵对话”活动,当学生苦恼、忧愁、喜悦时,为自己找一个理由、说一句安慰的话;甚至可以开设班级、学校“心灵空间”电话热线。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与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和个性的健全。

四、习作超市,自主选择

据笔者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55%的学生害怕作文。学生怕作文,反映了写作自信的缺失。为让学生寻回写作的自信,教师要在习作活动中让学生有自我选择的余地。习作活动超市最能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策略。

习作活动超市犹如商品超市,学生是顾客,在超市中有自我选择的权力,有买与不买的自由。它是将一学期甚至几学期的作文活动目标和内容,组成一本本学习菜单,并在“习作活动菜单”的末尾留有空白项,让学生自行补充。教师以菜单的形式把活动的内容告知全体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还可以让学生结成合作小组,完成自己选定的内容。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初拟习作活动的计划,帮助学生策划各个活动的细节,解决活动中的困难,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如给七年级学生提供的习作活动菜单有:了解左邻右舍、我的心灵日记、假日休闲、校园故事、我的爱好、缤纷街头、奇想天地等20个主题,后来学生补充的主题有:我爱写诗、记者招待会、我为照片题词、我的小发明等。

习作活动超市,将习作活动化,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切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有自我选择的权利,有做与不做的自由,从而降低了学生精神上的负担,活跃了学生思维;自主选择使习作变得富有个性,更容易获得创作的成功。

五、互动交流,自主评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文评改采用学生自主评改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是自主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评改分“示改、自改、互改、小老师改、小组改”五种形式。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教师提出习作训练的重点及要求,有重点有选择地批改学生作文,做示范性批改;其次,让学生进行自评自改;第三,学生同桌互改;第四,在班里选出小老师进行评改,小老师轮流担任;第五,成立习作评改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评改。除教师示改外,自改、互改、小老师改、小组改都是中学生自主评改,只要注意组织形式变换和交替使用,就可以提高评改方式的新异性,保持学生自主评改的兴趣。学生在自主评改中主要是自我审视构思、推敲遣词造句、品味语言优劣、感悟情感表达。

自主评改作文的优势在于:贯彻了“作文批改的优先权属于作文本人”的教学理念;写作与评改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系统过程;改变了过去学生只学写作,不学修改的弊病。

总之,构建自主习作课堂策略走出了一条自主化、活动化、情境化的作文指导之路,以丰富的情境活动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改变了学生被动作文的状态,实现了学生“自主积累、自主体验、自主选择、自主构思、自主评改、自我提高”,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整体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2. 褚树荣主编《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3. 刘恩德、高孔阶、于朝正、王金茂 编著《“大语文”教育的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