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普通话的好处

说普通话的好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1篇

摘要:常规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是否都非常紧密,效果都非常好?在这里我有一个大大的疑问。不容置疑,常规管理,是一所学校的根基。而且,遵守常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如何把常规管理转换成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奠基工程

【中图分类号】G463

正文

最近,学校开始抓常规管理,提出了三讲:讲普通话,讲卫生,讲纪律。而且声势浩大。一周下来,果然立竿见影。但一位老师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常规管理以前也经常喊抓,一抓就灵,可是过不了多久,又松懈了。

静心一想,此话不假,在学校工作二十余年,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常规管理运动。且不说换一任校长,就喊一回口号,来一回运动;就是换一任分管校长,或教导主任,都要在常规管理上烧个三把火。为什么?都是缺乏坚持的缘故。,抓一阵,松一阵。松松紧紧,学生倦怠了,教师麻木了。反正是那么一回事,领导说抓就抓,领导松懈,大家也就松懈了。于是,学校的纪律卫生出问题了,特别是在某些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评中被扣分了,就又忽然想起来了,于是再大张旗鼓地运动一番,过后又重归于旧。这样的运动型管理,不仅没有给学校积淀下校园文化的底蕴。相反,却使学校患上了运动症。

常规管理,是一所学校的根基。而且,遵守常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诸如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不随便扔纸屑等等,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但也最容易忽视的素养。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正是在学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常规管理中逐步形成的。学校的常规管理,就是给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耳濡目染习以为常,最终使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要求,并逐步内化为素质。

我深有体会的是刚进师范学习时,学校要求每个人随时随地地讲普通话。一开始,我们几个同乡在一起闲聊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讲起了方言。每当这时,有个姓程的女老师就经常像个幽灵似的突然出现在我们身边。你们在说什么?他总是这样歪着头,唬着我们赶紧换成普通话。就这样,天长日久,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却在师范里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且也养成习惯,在家里不自觉地用普通话与爱人儿子交谈。这就是养成教育!这就是常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2篇

1 正确认识普通话

要学好普通话,首先要正确认识普通话,在认识普通话之前,首先就要弄清楚一个概念:说话:什么是说话?说话一—其实就是唇、齿、舌、牙、颚器官的运动。犹如走路是大腿的运动,游泳是全身肢体的运动,开车是手脚的运动一样等等。认识了说话,我们再来认识:什么又是普通话?普通话定义告诉我们: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说话。这就从器官运动的角度告诉我们:普通话就是以北京人说话的口腔动作为标准的说话。为此,要学会普通话就是要学会北京人说话,按照北京人的说话标准动作来说话。现在很多孩子普通话不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唇、齿、舌、牙、颚的动作不标准、不正确,就是他身边没有普通话标准语言动作环境。孩子天生就会模仿,他要长大就要说话,没有标准普通话的环境,就只好模仿不标准的普通话或方言。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普通话就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以上说了普通话不好是因为唇、齿、舌、牙、颚的动作不标准、不正确,归根结底就是读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不正确,普通话不好的人,可能就是很多声母韵母的发音动作不正确、或是根本不会发或没发,普通话有点小问题的人,可能就是个别几个声韵母发音动作有问题。例如:在很多方言区里卷舌音(又叫翘舌音〕是没有的,他们从来就不翘舌,也不知道舌头位置应该放在哪里,这样一来,所有与zhchshr组合的字的发音,方言区的人都没有翘舌。再例如:在很多方言区u这个韵母音是没有的,他们都用丨来代替,这样一来,所有与韵母u有关的字,都被他们读成了韵母i来替代了。在祖国众多的方言区里声韵母丢这少那的问题,举不胜举,我在这里也不一一举例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发现孩子的普通话的语音毛病,知道是那个声韵母出问题了,然后对症下药,纠正孩子错误的或不会发的声韵母。通过对应的绕口令或作品来训练孩子按标准的口腔动作发音。读多了、训练多了,语音问题就解决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误解一个人的普通话不好,就是所有的声韵母都读错了,其实很多普通话不好的人,他的大多数声韵母也都是对的,他需要纠正的只是不多的几个声韵母的发音动作。

2 创造氛围,多听普通话故事

刚才说了,方言区的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普通话的知识,更不要说去说普通话了,那怎么才能给孩子创造普通话的环境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买一些用普通话朗诵的儿童故事和儿歌CD给孩子听。让他们多听,给孩子天天营造一个普通话环境。大家知道,孩子的天性就爱模仿、爱听故事,这里所说的多听故事,不是爸爸妈妈或亲戚朋友跟孩子面对面讲的故事,而是给孩子多听由正规播音员和普通话很好的演员和老师朗诵的故事。这是因为,往往方言区的亲人讲故事时,普通话大多不标准,这就造成虽然故事记住了,但也记住了不少不标准的普通话,所以普通话不好的家长最好不要给孩子直接讲故事,而是要学会借助CD和磁带来给孩子讲故事。如果让孩子多听磁带和CD里的标准普通话故事,孩子不仅能记住故事,孩子还会去模仿故事里的普通话去说故事,这样孩子在不自觉当中就记住普通话的读字发音,这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普通话的环境,事实证明,只有大量的接触普通话,才能说好普通话。

让孩子听故事一定要有选择,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要选一些短而有趣的故事,因为故事短,孩子就容易记得。选择故事一定要选内容健康、生动有趣的,最好是中外经典故事,把每个故事多放几遍,听多了孩子就能自己说了,而让孩子自己说故事不仅是语言锻炼的开始,也是学习普通话的开始。大多数孩子都会按照他所听的故事的读字发音和语气声调来说故事的。这样,他就在兴趣中学说普通话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到6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这个时候多放普通话的故事给孩子听,对孩子的语言成长特别有好处。这个年龄的孩子急于想说话,大人这个时候教孩子说话一定要注意,不要把错的普通话读音教给孩子,比如:妈妈、爸爸、吃、再见等等一些简单的语言:而要把这些简单的语言自己读准了再教给孩子。应该有意识的让磁带和CD里的标准普话故事充当孩子的普通话老师。

3 鼓励孩子模仿,多说普通话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在幼儿和儿童阶段,一般只有模仿能力,而很少理解能力,孩子在这个阶段模仿能力特别强,为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孩子模仿能力强的优势,让孩子在这个阶段多模仿磁带和CD里的故事,这一点很重要,一般孩子学说话,开始都是模仿,模仿磁带和CD是孩子学好普通话的最好方法,即使语言环境不好的地方,让孩子多模仿,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模仿时,家长一定要多表扬鼓励,并要求他和磁带和CD里讲得一模一样,即使模仿的不怎么好也要鼓励,这样坚持让孩子模仿讲故事就能很快的学会普通话。

另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把孩子送到少年宫的语言培训班或小主持人班学习普通话,在少年宫,老师们带有表演的普通话教学,会让孩子非常有兴趣,模仿也快,这样,有老师的正确指导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及时纠正孩子的普通毛病.老师在教故事朗诵的同时,又教动作和表情,来丰富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此外老师还通过编排配乐诗朗诵、快板、相声、双簧、儿童剧等,对孩子进行语言表演的艺术教育,另外,少年宫还给孩子提供语言表演的许多机会和舞台,来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增加他们的兴趣。

4 让孩子多背儿童经典文学作品

既然模仿是学习普通话的关键,那家长就要给孩子养成背诵的习惯,尤其在幼儿阶段养成。多背诵不仅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普通话环境,还能积累生活感知,丰富孩子的想象,好的儿童作品还能培养孩子爱憎分明的品格,一般故事背的多的孩子语言都好,因为他们的脑子累了很多故事和词汇,所以,他们就能说得出来。一般孩子都爱讲故事,所以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多讲故事、多背故事。

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孩子们平时说话就是最简单的文学。没有语言就没有作文,最好的作文就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好坏,这一点很多家长没意识到。大多数家长总是认为:作文不好就学写作文,这当然也对,但更本质的是让孩子先打好语言基础,多积累语言素材。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3篇

和谐语言与社会和谐

语言(包括文字)不仅是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而且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和谐程度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语言的变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如今,社会上和语言学界要求提高语言和谐度的呼声颇为强烈,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此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达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实际上,语言和谐恰恰是语言最基础的东西,正是因为它的基础性,往往最浅显的道理,却最容易被人忽略。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诸如道德、意识、风尚等一样,是社会群体行为趋同性的自然表现。语言和谐的目的除了准确地传递信息外,更在于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言语行为必须接受社会道德的价值评价,必须与社会道德相一致,这样,言语行为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效果才会好,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目的。

由于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就使得语言运用标准的趋同性带有更多的必然因素,使操同一语言的社会成员人人羞于同周围他人为异。然而,在一个使用共同语言的集团里,个别人或某些人偏偏采取与其他社会成员不一致的做法,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一些同现有规范不同的语言成分或语言形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即兴之作(多半为口语),有的是由于缺乏语文修养,有的是有意识地标新立异等。

目前社会上语言的不和谐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内部的不和谐,比如,语音方面,有意无意地模仿港台影视明星、歌星的发音,导致一些音节的声、韵、调发音不准,没有正确地使用轻声和儿化等。词汇方面,或随意造新词(尤其是网络词汇的大量出现)或篡改现成的词和词语;如“冻容(20岁左右的年轻女孩儿希望冻结青春,早早开始抗老历程)、PK(对决)、584(我发誓)、裸考(什么加分都没有,完全靠实力参加考试的人)、丁狗(不要孩子,只养宠物狗的家庭)、粉稀饭(很喜欢)、拼客(集中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或活动)等。或表现为对已有词语随意添加、赋予新义。如“偶(我)、超级恐龙(反应迟钝)、虾米(什么)、圆梦(本指古代解说梦的吉凶的迷信活动,如今指实现理想或愿望)、白奴(白领奴隶的简称)等。因为这些新词新语不够稳定,词义多变,用于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意思,加上缺少受众的理解基础,所以,听到或读到这类新词语,就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语法方面,为追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语句不通、搭配不当,甚至逻辑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语言结构以外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言语行为趋于“随意化”、“痞化”甚至“黄化”、“粗俗化”,违背社会道德的言语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不良语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社会道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精神风貌。这些不良语言现象的治理和规范,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需要语言研究者从理论上给予科学的阐释。

和谐语言的建构既要从语言的内部结构――语音、语汇和语法三方面着手来进行,同时也必须要考虑语言结构以外的相关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心理诸因素。因为语言和谐与否,除自身结构方面的原因外,还与社会方面的许多复杂因素有关。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曾几何时,在东南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过方言潮以及随之而来的方言的泛滥。以上海话为例,由于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狭隘的地区经济优越感中,一些本地居民连带地产生了方言优越感,他们以说本地方言为荣,不愿意说普通话,更不屑于说外地的方言。而在一些老的经济发达地区,他们还没有从当年的地区经济优越感中摆脱出来,也在固守着他们的方言优越感。相应的,内地一些人在潜意识里认为凡是讲上海话、广东话的,或者说话带点儿“广味儿”、“港味儿”的,就是“大款”、“有派”、“吃香”,并由羡慕进而模仿起来。而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山区),还有不少人仍然像几十年前那样,仍死死地坚守着方言阵地。像这种背离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若不克服,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不和谐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语言生活与和谐秩序

语言生活是一个很现代的提法。它与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只会说方言而不会说普通话,就说明他的语言生活已落伍了。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它将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隔阂,以利于社会交际。推广普通话主要是要求会说方言的公民,还要会说普通话。不是要求公民在所有场合都说普通话,只在有些场合,如学校、机关、服务场所等讲普通话。从语言发展来讲,普通话和方言也处于不断丰富、融合的过程中,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因此推广普通话绝不是禁绝或消灭方言,关于这一点,我国的语言文字基本政策中已有明确规定: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歧视;各民族都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促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要求人们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说普通话,并不反对在日常生活中说方言。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全面走上法制的轨道,对于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的推普工作应该有更新的姿态和新的水平,应该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以说普通话和具备普通话修养为荣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因为规范语言仅仅靠普通话的法定地位、靠数量和能量都有限的推普工作者、靠影响力有限的宣传性文字及节目,很难抵抗强大的习惯势力。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普通话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应当站在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和本着与现代化同步、为现代化服务的宗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话水平的普查和测试工作,获取相应的数据,进行一系列有关的科学研究,进而把这些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变为语言和谐化的效益。

言语行为必须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是由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语言的和谐既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又需要进行社会道德教化,更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言语道德自律,以使其言语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需要。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来讲,语言的和谐应该是一种语用和谐,是语言在表达功能和交际功能上切合目的性的和谐。因为引起表达、交际的动因和情景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只要是恰到好处地达到了目的,就是和谐的。因此“不能把语言规划的目标确定为不管何时何地都必须是一种绝对一致的代码”(E・Haugen,1971)。

构建和谐的语言也意味着创新,语言和谐了就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工具作用。因此,语言的丰富、发展与和谐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必须以语言和谐为基础,没有语言的和谐,也就谈不上语言的真正丰富和发展。而没有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语言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不前的东西,就会失去它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功能,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和谐。语言是动态发展的,所以语言和谐也应是动态发展的。言语使用一方面要遵守既成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造新形式。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的组织工具,没有通用的语言、和谐的语言,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和谐,尤其是词汇和语法格式的协调,不能定于一尊,当前已成为共识。语言在不断发展中趋于和谐,即“动态和谐”。那么在动态语言系统和动态语言的观念中,语言系统与言语和谐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从语音到词汇都相差甚远,实现语言的规范、和谐,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方面讲,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际范围的扩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与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和谐语言与人文素质

言语行为涉及人文素质、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宽泛地来讲,人文素质指的就是文化素养。语言作为与人类社会同生共长的文化世界的基本成分和核心成分,它对于人类文化具有建构、保有以及传承的功能。在此意义上讲,人类的文化世界也就是语言世界。语言是社会联系的纽带,言语交际是语言的社会联系功能在具体场景的实现,是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言语行为不能也不可能超然于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人们的社交用语渗透了一定民族一定时代的文化精神,成为这一民族这一时代的重要文化景象之一。比如,体现在社会上人际关系的社交称谓对于确定交谈双方的身份角色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能体现社会文化的风貌。而语言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为:几乎各个文化领域都必须仰仗语言符号的建构作用。文学作品里的交际形式体现了某种社会风范,而且它所刻画的不同类型的人对语言的典型使用,使得语言的各个方面都饱含着和渗透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容,进而使得几乎所有人文科学的研究都不能不注意语言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语言的规范、和谐与语体的多样化,以及个人语言风格的形成并不矛盾。民族共同语尽管是有一定规范、一定标准的语言,但它的内容是丰富的,范围是宽广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让每一个使用者自由选择。如果有人认为语言风格的形成在于使用了方言土语,一旦使用通用语,摒弃方言土语,作家就会失去独特的语言风格,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为了增强表现力,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为了反映地方色彩,作家可以适当地使用方言土语。但是方言土语的滥用却会造成民族共同语的混乱,造成语言的不和谐,会妨碍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事实上,作家的独特语言风格绝不是单靠使用方言土语来形成的,而且作家也不应该盯在这方面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作家在遵守规范的范围内,只要他善于运用语言,能精心选择适合于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材料,就能够创造出他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著名作家金庸先生认为:人类世界不能只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文科学培养的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一个只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没有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谐的心灵、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社会,绝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要其“熏染温文敦厚、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君子之风,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

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搞。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文化素养问题。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出现的一些言语失德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人道德修养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国民的言语素养状况。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语文方面,即具有高度的语言和谐观念和与此相当的语文素养。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总是伴随着一个语言和谐化以及提高全民人文素养的进程。因为语言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类心智活动的成果,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为此,加强语言研究,促进语言的和谐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已经提到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的地位。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口语在社会交际中运用的范围愈来愈广泛了,许多优秀学生因不善说话而痛失求职和就业的机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说话训练,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此外,说与写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是写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加强说话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共同提高。

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提高小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形式,我们一定要把说话训练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完成,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一、明确要求,突出重点

进行说话训练,首先要明确小学各阶段的教学要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以句段训练为主;中年级要以段、篇训练为主;高年级在继续进行段、篇训练的同时,进一步要求要说得鲜明生动、层次清楚、中心明确。其次要根据课标对各年级的说话进行训练。一年级要训练学生学习说普通话,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后,能根据所看所感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当众说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习使用礼貌用语;二年级要训练学生继续学习说普通话,看图或观察事物以后,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当众说话做到语句完整、有礼貌。三年级要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复述课文,讨论问题时能表达清自己的意思;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四年级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五年级要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小学说话训练突出了训练的系统性、层次性、实践性。我们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按要求落实,严格训练、稳步提高;还要根据各阶段训练的重点,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把训练的内容与形式落实到每节课中,做到说话训练节节要求明确,重点突出。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说话训练的连续性,有层次地、扎扎实实地、有条不紊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说话训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练好说话基本功,不断提高说话素养。在训练中,教师的语言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与效法的榜样。教师要用准确的语音、规范化的语言、良好的说话习惯去感染、影响学生。学生长期在这样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受到陶冶,对提高说话能力必有好处。教师要充分备好课,不但要备说话训练的内容,而且要备训练的方法,备说话的练习作业,使说的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说的实践中提高说话能力。说话训练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说话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明确应当怎样说,还要反复练习达到提高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中的主体,所以在说话训练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经常向学生说明说话训练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说话训练活动中,克服那种“要我说”的被动局面,形成“我要说”的积极主动气氛。为了调动学生练习说话的积极性,要力求使说话训练形式生动活泼,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恰当的形式,如让学生看图说话、观察实物说话、听故事练习说话……另外还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确定恰当的方法,如个人竞赛、小组竞赛、分角色表演……使每个学生兴致高昂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之中。

三、说话训练,突出训练

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从整体上讲有一个过程。即从不会说到会说,从说得不好到说得好这样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训练逐步提高,因此,在说话训练中要突出“训练”。训练要符合两个规律: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按“词——句——段——篇”循序渐进,训练时,先从词着手,使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明确词的用场并在说话时加以运用,还应注意词的积累,为说好句子打好基础;进行句子训练时应在说完整句子的基础上,把句子说具体、说生动,进而训练学生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为段的训练打好基础;进行句子训练时,要注意训练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说意思连贯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明白,以达到篇的训练目的。二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扎扎实实,逐步提高。

在说话训练中,要重视“实践”。应在训练学生说话的“实践”中,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在训练时让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必能提高。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说话能力,要重视对说话能力差的学生的指导与练习,注意让差生能经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扫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说、乐说。

四、“从仿到创”,培养能力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5篇

这应该怪我们上一辈和再上一辈的父、祖辈的一些人,那时上海已经开始繁荣,于是他们凭着“阿拉是个上海人”就统称外地人为“乡下人”,看不起这些人。这便让外地人对上海产生了厌恶之意。

而如今,上海提出了个口号:争做可爱的上海人。而且,青年一辈的我们从小学习说普通话。于是外地人像“找回尊严”般涌向繁华的大都市——上海。造成了如今的又一大问题:由于一些外地人素质太差,导致许多大公司和企业单位不敢录用外地人,大部分的外地人只得在家中待业。这边造成了外地人的误解,以为上海人依然这么“高傲”,上海人在全国人民的眼中素质极差。接着又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上海话。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则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主要以反对外地人观点的为主,他们说:

一、学习上海话不是我们上海人用枪逼着外地人的,他们纯粹是出于自身的一种自卑才去学的。

二、所谓“入乡随俗”,来了上海当然应该讲上海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相反,应该保护起来,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是上海话,其他方言也不应该被灭。否则,我们国家又何谈多民族、多方言呢?

三、如果外地人真的对上海人和上海话那么厌恶,他们大可不必来上海,没人强迫他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边口口声声骂上海,边朝上海挤。在他们做出这种行为的时候,我们上海人,其实已经“胜利”了!

的确,上海人是想做的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上海人总是被外地人误以为素质低下。其实,我们上海人才是真正有苦说不出的一方。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6篇

一、用准确的语言示范,培养幼儿听的能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要靠教师的语言来进行。从小就培养好幼儿听话的能力,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前提。因此,教师的说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思维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所说的语言、语音、用词要规范、有条理。教师所说出的话音调要准确,意思表达要清楚,而不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

第一,教师要以准确的语言给幼儿良好的示范。在幼儿园推广和学用普通话是每个幼儿教师的必修课。幼儿的音带发育不全,他们常常会把“老师”说成“老西”;把“柿子”说成“戏子”;把“四十”说成“事实”等等。教师要注意在平时随时纠正幼儿的发音,经常给幼儿以准确的示范,让幼儿知道哪些音是用舌尖发音,哪些音用翘舌发音,让幼儿看准老师的口形,使幼儿从小就掌握和学习使用普通话。教师的语言是幼儿直接学习的范例。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化,严禁土话、脏话、粗话进课堂。

第二,教幼儿学会听成人和同伴的讲话。

幼儿的学习多是靠听来感知,听是说的前提。幼儿时期有意注意正在发展,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也就是说他们常常是在玩和游戏中无意识地听成人和同伴的讲话。把他们感兴趣的话记下来。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学会有意识地听话。只有听得明白,才能记得住。教师在教幼儿听话的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教师的语言要尽量接近幼儿,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词要随时解释清楚,帮助幼儿在理解中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学会说话。幼儿园的新词解释一般可采用这样几种方法解释:一是用幼儿掌握的词去解释新词。二是用实物解释新词。三是用动作和表情解释新词,这样生动形象、直观、易于幼儿理解,才能便于记忆和模仿。

第三,让幼儿明确听话的目的性。如教师给幼儿讲故事,要事先告诉幼儿注意听故事叫什么名?里面都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等等,教师讲完以后,再请小朋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经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就让幼儿明白了听的目的。

二、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促进幼儿听话能力的发展

1.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听的习惯。

幼儿一日生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要使幼儿养成听话的良好习惯,就要把这种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早晨幼儿入园,教师与幼儿的晨间谈话,能充分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与幼儿亲切交谈。上课的时候,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鼓励幼儿发言,使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有与教师交流学习和表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使他们感到听话和说话的好处,体验到会听对学习的作用。引起听和说的兴趣。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7篇

“蚁族”们纷纷“逃离北上广”的现象正被热议,一些在上海的老外却表现出乐不思蜀的样子。我的一位英国朋友威廉的解释是:上海这里的人都很有干劲,这与平民事事想着问政府拿钱的高福利西方社会大为不同,后者只能滋长懒汉。这也算是一种“围城效应”吧,无怪乎盛传的新民谚说“内环线以内说外国话,中环以内说普通话,到了外环才说上海话”。

作为一个英国人,威廉很难考虑到“蚁族”的感受,也不会去思考那些逼得大学毕业生几乎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结构缺陷以及文化冲突。同时,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越发感到与城市精神核心的疏离,足以证明上海并没有多少可高枕无忧的骄傲资本。最突出的一点,诚如《“城”长的烦恼》一书第一章的论题所说:“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公民对不动产不拥有永久性产权的国家里,资本的扩张让本来就缺少安全感的公民更无法安心经营生活,普通人所应当享有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宁静的小区,洁净的空气之类,在资本的主宰和盘剥下一再受到侵蚀,局促和不安全感与日俱增。

《“城”长的烦恼》中的绝大部分作者都敏感于城市对人的排斥:上海是开发商的上海,“资本家”的上海,政绩挂帅的官员的上海,是他们,而不是普通民众,从城市的发展和扩张里获得了实际的好处。去年,在为刘香成先生主编的摄影集《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寻找序言作者时,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一筹莫展,因为当今最红火的上海文化名人,不管是陈丹青还是韩寒,都表示绝无一词可以支持关于这城市之“伟大”的言说,无奈之下,最后只能向流俗的市场取向低头,找了余秋雨――也未尝不是适得其人。

是个体公民的体验,最终决定了城市可以打多少分。《“城”长的烦恼》中的大多数文章都聚焦了“小”与“大”的对立,例如“唐老鸭”的一段短文,精到地提出了人皆困扰于琐碎的小事,蝇营狗苟之中,失去了大梦想,这种梦想说大也不大:“能多体会到一些城市的便利和人的温情”而已,但假如每个人都对此有所感知,则这座城市至少是在往好的方向前进,一如“世博”的口号所说的那样。

说普通话的好处范文第8篇

与刘谦面对面表演过,还敢叫板红遍中国的知名魔术师,难道这王祝红真有两下子?

“不务正业”,“村官魔术师”很痴狂

只听一声吆喝,瞬间将手中硬币扔进了倒扣的玻璃杯中,在颁奖大会的午餐间隙,王祝红小试牛刀。记者很诧异,他却轻松地说:“这只是小菜一碟。”晚会上,他即兴表演了几个节目,前来参会的村官和企业家大饱眼福,满堂喝彩。

农民依靠种蔬菜、搞养殖、自主创业出名的并不鲜见,但表演魔术的还真不多。王祝红是农民,还是山西省武乡县李峪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打小喜爱魔术的他,没条件向大师学习,也没受过专门培训,只是在电视上、街头观察别人的表演,然后自己琢磨,魔术技术却日渐长进。

当时,并不出名的王祝红还不能靠魔术养家糊口。村里那几亩地没有丢,他还在当地开了一家加油站,恰好赶上了汽车行业大发展的机遇,经济状况大有好转。正因致富有方,又有着极好的口碑,2008年他当选为李峪村村委主任,2009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了村里的领头人,妻子以为王祝红再也不会“不务正业”搞魔术了,村民们也期待着他的“治村方略”。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反其道而行之,自掏腰包十五六万元为村里购置了一批魔术器材。之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利用自己的魔术特长,响亮地提出创建“魔术村”的思路,逐步打造了一批精品魔术节目。

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台晚会不重样

王祝红说:“村里人有个风气,就是爱好红火热闹。用个时髦词来形容,就是有‘娱乐精神’。”

本就喜欢红火热闹的李峪村村民受王祝红演魔术的影响,个个都想变魔术。于是,王祝红培养了几十个村民成为魔术队骨干。全村200多户860多口人中,有100多人参与魔术表演。在他的组织下,村里的魔术表演队可以表演《人分三体》《火箭穿人》《美女拼图》《五花大绑》《玉兔开泰》等200多个魔术节目。

李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魔术村”,不时有山西省内其他市县及河南、陕西、河北等地的魔术爱好者打来电话,与王祝红切磋魔术技术,商谈合作事宜。武乡县委书记周涛说:“李峪村是个‘魔术村’,这种以魔术表演为中心的文化模式,能够形成一种产业,造福村民。”

除了魔术,李峪村60%的村民还参与小品、歌舞等文艺活动。每年冬天,王祝红都要组织村民开展两个多月的节目演练,大伙儿不畏北方冬天的寒冷,踊跃参与。2011年正月十五,武乡县三级干部会暨劳模表彰会在李峪村举办,李峪村村民以精彩的演出,为与会者献上了一场文化大餐。2011年春,李峪村村民赴长治市演出“抗战柱石,建国先锋”大型抗战民歌暨魔术专场晚会。2011年6月3日,应沁县沁州黄米厂邀请,李峪村的节目《武乡开花》在沁县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沁县四大班子领导给予一致好评。在武乡县纪念建党90周年的晚会上,由60名李峪村村民参演的《抗战民歌联唱》技惊四座,赢得现场观众齐声喝彩。

“村民个个有绝技,小到十二三岁的学生,大到70多岁的老人,都能登台献艺。一台晚会下来,节目绝对不重样。”王祝红告诉《村委主任》记者。

“说普通话比演魔术难”

作为表演者之一,王祝红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宣传教育委员会、《村委主任》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村官暨新农村建设新闻人物颁奖大会的联欢晚会。只见手中凭空多了一只鸽子,一张百元钞票在手中瞬间变成了两张十元的……他幽默的表情、麻利的手势、生动的肢体语言,给与会的领导、专家、村官、企业家及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受晚会主持人采访时,王祝红说了一句话:“说普通话比演魔术难。”通过了解,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隐含了王祝红近年来一直考虑的大问题:如何让李峪村的魔术文化赢得大名声,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确实,许多人不能完全听得懂浓重的武乡口音,李峪村的魔术要想走得更远,节目包装策划还需努力。

近几年,以魔术为核心的文化活动让李峪村村民不再围坐在麻将桌旁,村里打架滋事的人没有了,大伙儿搞文化活动的心气高了,县里给了村里资金支持。王祝红考虑得更远,他计划组建一个文化演艺公司,扩大李峪魔术的影响,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

如此一来,王祝红和李峪村需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资金的问题,购置先进的魔术设备装置及市场运作所需的费用;二是李峪魔术目前虽小有名气,但还需在推广方式和渠道上多想办法,目前村里已建了“李峪之窗”网站(省略);三是如何通过魔术文化为村民带来好处,为村集体带来收入。这3个问题解决了,李峪村的魔术文化将大有起色。

示范村里“文化”多,发展前景不一般

李峪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200多户860多口人,1600多亩耕地,没有其他资源。村民以种植玉米、小米等维持生计,部分村民搞粮食运输,村里建有粮食集散基地。

虽说有些产业,但老百姓增收还是非常缓慢。王祝红上任后,为村里确立了“文化兴村”的战略,几年下来,效果不错。如今,李峪村成了武乡县的文化示范村。村里文化元素不少,除去魔术文化,“地雷大王”王来法亦美名远扬。

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武乡县。李峪村处于日军的必经之地,时任村武委会主任的王来法组织李峪村村民大摆地雷阵,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之后,王来法被授予“地雷大王”的称号,并受到主席的亲自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