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道家思想;一题多变;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一题多变题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一题多变题型,不同的题目却有着相同的思维过程、相同的解题方法,这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解题思路. 但无论其题目如何多变,其本质和数学模型却是不变的,即万变不离其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笔者试图通过对初中数学一题多变题型的研究,在道家万变不离其宗思想的指导下,初步探讨初中数学一题多变题型的“宗”,以提高教学质量.

万变不离其宗是道家的哲学,尽管在形式上变化多端,但是其本质和目的是不变的. 万变不离其宗的哲学对于初中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宗,根本也,万变不离其宗,通过分析数学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学关系. 万变不离宗是对事物发展总结出来的最精辟的哲学思想,能够应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各个方面,通过对该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多变的思路,从而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很多专家和学者作出了相应的研究. 数学教育学家张奠宙指出变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最为明显,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采用变式练习,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特色.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选好一道例题,通过一题多变,提炼其中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强化思维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教材中的题目为原型,选择类似的中考题进行变式训练,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比如,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12页“拓广探索”第7题:已知a + b = 5,ab = 3,求a2 + b2的值. 本题主要考查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可以选择的变式题目有:(1)2013年广东珠海中考数学试题第9题:已知a,b满足a + b = 3,ab = 2,则a2 + b2 = . (2)2014年贵州遵义中考题第8题:若a + b = 2■,ab = 2,则a2 + b2的值为 ( ). A. 6 B. 4 C. 3■ D. 2■. (3)2012年江西中考数学试题:已知(m - n)2 = 8,(m + n)2 = 2,则m2 + n2 = .第(1)、(2)两题只在原题的基础上更换了数据,第(2)题将有理数变为无理数,难度稍微增大. 第(3)题改变了原题已知条件的结构,将已知两数和与两数的积,改为两数和的平方与两数差的平方,旨在考查考生对整式的变形,解答本题可用整体思想,简化计算过程.通过本题可将原题单纯地考查两数和平方,转化为考查完全平方公式(a + b)2 = a2 + 2ab + b2,(a - b)2 = a2 - 2ab + b2,a2 + b2 = (a + b)2 -2ab,a2 + b2 = (a - b)2 + 2ab,a2 + b2 = ■,学生掌握这些变形并灵活运用,可有效地发散思维,节约解题时间.

又如,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25页第7题分解因式第(1)题x3 - 9x,需先提取公因式,再进行因式分解. 此题可用“(1)2014年山东日照中考数学第13小题分解因式:x3 - xy2 = . (2)2014年四川巴中中考数学试题第13题分解因式:3a2 - 27 = .”等相关题目进行变式训练. 让学生对此类题目从形式上真正熟悉,强化训练,加快解题速度.

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深入,教育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认识事物的规律,找出问题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考涉及的题目,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原型.

比如,2014年广西贺州中考数学第17题: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 = AC,∠DBC = 15°,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则∠A的度数是 . 本题来源于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2页第7题,图形除了角度有所变化,字母的标注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把已知∠A的度数求∠DBC的度数,改为已知∠DBC的度数求∠A的度数,虽然数据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都是线段垂直平分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解题思路、方法完全相同.

初中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一题多变题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一题多变题型,不同的题目、不同的条件却有着类似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的解题思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点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选择各省市中考题中和教材类似的题目,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讲解时渗透“万变不离其宗”的道家思想,让学生对中考有熟悉感,摆脱恐惧心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中考中做到得心应手、马到功成.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07.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学科渗透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快速机智地发掘法制内容,随时、顺势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从而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进行无缝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效果呢?经初步探索,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深钻教材,善于发掘美术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一些人认为,能在初中美术课中进行渗透的法制教育内容的资源十分匮乏,其实,所谓的资源匮乏,准确地讲指的是灵活把握知识,勤于动脑的匮乏。如果我们勤于动脑,深钻美术教材,将初中美术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图片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材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教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下)“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第9页彩图时,教师可以联系春天大自然的景象,顺势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借此告知学生要多了解环境保护法,不要乱丢垃圾、废渣,要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干净舒适。又如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第1页展示出土的古代玉器、彩陶、青铜器图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文物的习惯,告诫学生在参观文物时不要在文物上乱涂、乱画、乱刻,甚至销毁文物。

二、选材贴近生活,拓展美术学科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内涵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在渗透法制教育时,教师应当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将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这样就会发现非常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读书与藏书的情结”第7页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学生读书的情景,联想到今年班上来读书的学生是比上学期多了还是少了,并分析增多或是减少的原因。此时在和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轻松渗透《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此外,面对失学的同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寄语卡片”的活动,以表达对不能来上学的学生的关心之情,在这个活动中,可用旧挂历、杂志、报纸等做卡,以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这一过程又可顺势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美术课堂,不仅可以拓展美术学科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内涵,还能让学生感到无比的亲切,从而使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创设氛围,在启迪学生心扉中渗透法制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法制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或靠教师念经似地照本宣科,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得毫无兴趣,教师讲课也毫无动力。因此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会在启迪学生心扉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如讲授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4页《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应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欣赏人民大会堂、“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办公环境的设计、住宅的客厅设计等不同的环境设计作品,同时,在引导学生以艺术家的敏锐眼睛捕捉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体会环境艺术形式表现出的自然与人之间形成的和谐美时,创设氛围,顺势渗透《环境资源法》,讲述合理保护、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也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作用。

四、善于联想,随时随地捕捉“法”的身影

在一个法治较为健全的社会里,从广泛的意义上讲,法就在你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联想,一段话,一个词,一张图片,都可以捕捉到“法”的影子,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如,讲授(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第19页“剪纸的意蕴”一课时,因为剪纸于2009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所以在这一课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第3页时,从苹果公司掌上电脑、台式电脑的设计中也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

五、结语

总之,加强小学生普法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课堂是普法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法制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多动脑筋,多发现,多创设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这一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培养出知法、学法、守法、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才能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英对照)》 法律出版社,2003(2).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安利民.试论初中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征[J].新课程(教研),2011.6.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77-02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和逻辑性都非常严谨的学科,思维的理念和方法对数学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学生已经在数学知识上涉及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在思维能力上已经跃上了一定的台阶,因此进行数学思想的引导已经有了基础也有了必要。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分类思想正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何谓分类思想?分类思想是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它强调根据数学对象所含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数学对象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织。分类思考的过程是观察、比较的过程,也是抽象、概括的过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有效渗透分类思想呢?

一、体验――分类思想的基本认识

分类思想既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逻辑思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晓分类思想的存在,引导学生体会分类是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的基本方法。只有让学生知其然,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知其所以然。

例如,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一章的学习,可以用来充分体验分类思想。当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分类,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分数。进一步分类,整数分类为:正数、负数、零;分数分类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再将分数再一步分类:无限小数分为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同时对无限不循环小数打上红叉,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对于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也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正数和正数、负数和负数、零和其他数、正数和负数、负数和负数等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在不同的知识点分类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思想对解题的帮助。

二、尝试――分数思想的初步尝试

分类可以在保证分类标准科学性的前提下,从不同的类别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在渗透分类思想时,教师可以先提供分类标准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进而学会分类的思想。

比如,在“在同一平面上,∠AOB=70°,∠BOC=30°,射线OM平分∠AOB,ON平分∠BOC,求∠MON的大小”的讲解过程中,有教师仅仅是告诉学生答案,有教师作出了下图(图1),并求出了答案。不过,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思考题目的要求,然后再自主作图。当学生给出一个或两个答案后,笔者让学生在书上特别注明,当角的一边存在不确定性时,需要从两边和中间两个角度去思考。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深刻理解了分类思想的重要性,也掌握了这类题目的解决策略。

三、探索――分类思想的深化理解

数学研究的对象既包括了数量关系,也包括了空间关系,这些关系已经逐步脱离事物的物质属性,进入了抽象思维的层面。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认知上的困难。为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细致地分类,并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形式将抽象的内容尽可能具象化,以期获得新的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教学中,笔者没有停留在有哪些条件上,而是指向于通过分类使学生真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各种可能性。为此,我首先让学生从“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至少有几个元素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才会全等?”的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尽可能要求将方法简便化。同时,将方法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按满足条件的个数来分类,按边来分类,按角来分类。在总结出SSS,SAS,ASA,AAS,HL均可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后,再进一步探索出最为便捷的方法――边边边条件的重要性。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笔者再出示了下图(图2),在变化中使学生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不同类型。

四、内化――分类思想的习惯养成

分类思想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不仅在于解决某一两道题目,而应该成为一种思维的习惯,在每一道题或每一类题出现时,都能自觉地运用分类思想的方法。毕竟,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一个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

比如对于初中阶段商品销售类的方程题,教师可以先将商品销售类的一些基本元素进行归类,包括商品进价、商品标价、商品销售价、商品利润、商品利润率、商品销售折扣和销售金额。然后再仔细进行归类,将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归类: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售价=商品标价×商品销售折扣,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总价。然后再辅以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学生很自然地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了两层分类:其一,这是属于方程问题里的商品销售类;其二,这是属于商品销售类里的哪一类问题,该如何解答。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的类型越清晰,说明分类思想运用得越娴熟,也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逻辑性越严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范文第4篇

数学新教材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更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教材内容对于概念的引入,知识的形成等均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选择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典型的、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教材在编印上,在每一章节内容中,配置了大量的既帖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彩色图案,增强了教材的美感,提高了教材的欣赏价值;教材的阅读材料引用了数学史料,既提高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又体现了数学的文化和实用价值。

一、初中数学教材的优势和特点

1、图文并茂,趣味性、可读性增强

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有困惑、有反思、有感悟、有进步,对数学教材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2、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些都体现数学来源于实际,同时教材又注意将所得数学结论运用于实际。

3、新教材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和交流的机会,提倡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并且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个性思维。许多重要的概念、性质、定理的得出,大多是通过设置“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归纳”等栏目,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

4、重视知识间联系、综合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与其他各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忽视了这种联系,单纯地就数学教数学,就必然导致教学的孤立和片面性。新教材十分注重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科之间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教科书对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等内容的教学都是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教学展开的。

二、对数学教材的一些思考

使用新课标教材以来,让我深刻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改变了教材知识的框架和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师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精神。1、?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2、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相应改变。3、教师必须多注意学生学法的引导。4、教师必需加强现化信息技术的学习。5、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数学研究性学习符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哪怕只是一小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个性。另外,教育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说话的技巧,对别人作出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对数学教材的困惑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删减了许多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例如在代数部分,大大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要求;取消了一元二次方程中根的判别式的应用,取消了根与系数关系的教学要求;删去了比例及其性质的教学内容;分式方程仅限制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范围;删去了无理方程的知识。几何课程删减更多。例如射影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函数中仅出现正、余弦、正切,没了余切。新增了许多内容。例如大大强化了统计方面的内容。新增了概率方面的知识。不等式中对不等式(组)应用作出教学要求。函数中引入分段函数并对自变量取值范围提出要求。变化最大的是几何科,增加或强化了图形变换的内容要求,增加了视图等。教材中有些内容偏、难。如八年级上册课题学习中问题,怎样租车,老师做这道题都感觉比较困难,题意不好理解,怎么去教学生,要求学生能探究出来,如果不看分析和提示,很难做出来。即使给学生讲明白了,过不了几天学生就会忘掉,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数学教学;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源起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单纯地看做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积极交流和主动探索,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经验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里一些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故本文从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三个方面谈建构主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理论下的数学教学。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呈现的形式和时机。

例如:在《算术平方根》的教学中,如果按课本的顺序教学,则学生刚接触时可以理解3是9的算术平方根,但理解不了是3的算术平方根。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有理数的世界里。因此在本章一开始就要安排《无理数的由来》的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起去发现这个无理数,进而接受无理数,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从而进入实数的世界。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下的数学教学。

(一)要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因此教学中只要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就会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内在的主动性。

例如:在几何的教学中,可以把枯燥的几何证明题华丽变身——以《正方形的判定应用》为例,课堂上可让学生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要求学生折出一个正方形,老师随后提出:“你能够说明如此折法就可得到正方形的数学原理吗?请根据所学的定理给予证明。”看似如此简单的操作,学生若要证明就必须自主地去回顾矩形的性质结合折纸中感受到的轴对称图形性质,继而思索正方形判定的途径,再探索如何一题多解判定正方形。

(二)不能忽视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的。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似乎都与现实生活无关;从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难以直观。而建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局。它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所以数学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在函数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读图的能力不高,究其因无非就是一方面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没有了解透彻,另一方面对函数的一些专用术语(自变量,因变量,函数值,定义域等)比较陌生。要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就必须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多选择几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题目作为铺垫。例如,温度问题,股市分析图等B类问题: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P104练习2:

下面是北京与上海在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这一天内,上海与北京何时温度相同?

(2)这一天内,上海在哪段时间比北京温度高?在哪段时间比北京温度低?

此步骤旨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三)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建构过程的理解。

《课标(实验稿)》对数学课程的要求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建构主义理论则要求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建构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实际上就与《课标》因材施教理念的相吻合。但在现实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所谓众口难调,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不妨延伸到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可安排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

例如:针对《有理数》一章的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互动游戏:《“24”点游戏》。低层次的学生可以巩固运算能力,高层次的学生可自主探索其中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三、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数学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有两种特色的教学路线: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可从中发现完成整体性任务所需要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例如:在因式分解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把因式分解“降次”的本质任务给学生,然后放开条框让学生去分解各式各类的因式(前提是老师筛选精备的一些整式),再引导学生把分解的方法分类罗列,最后反思如何因题施法。

另一种是基于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教学设计。人脑不同于电脑的是,不但能进行直线式的继时性加工,而且能进行同时性的平行加工。因为知识是有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组成的,故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例如在《数据统计、概率》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也可尝试打破教学常规(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教师安排一段较长的时段,给一特定的课题让学生去接触数据的调查、统计、分析、概率的估计的各维度,使学生能够以研究者、实践者、学习者的角色经历这一过程,大胆实践,形成体验。教师则从旁指点迷津,化解难点,指导方法策略、释疑解惑。虽然以上的教学路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必须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实际(内容、教材、生情、时空、资源等)谨慎使用,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史宁中教授在报告“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中提出:“一个在18岁之前一个问题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这是国家研制课程标准和未来教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恰恰上的两种教学路线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常见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研究的目光注视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与充实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引导学生,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以事实求是的态度,不断适应和实验,继续改革创新,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瞿芬.让数学回归生活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2]王坤.呼唤本色质朴的数学课堂.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1).

[3]黄东方.例谈知识的建构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广西教育-9889(B),2011.08.012.

[4]王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5]潘涛,李玉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生物学教学.经营管理者,2011.18.

[6]周定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