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陵十二钗是谁

金陵十二钗是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1篇

在读《红楼梦》,我几度寻觅大观园里的美好。可再见到的,却只有那吞金的痛,跳井的苦,青春出家的悲凉与绝望……这一切,大概是因为我已不再无虑、天真吧!

而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那个荷着花锄,立在花冢悲怆叹息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女子——林黛玉。

爱她的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她那娇弱跹柔的美,是那样充满超出凡尘的灵气。是啊!她本就是世外仙姝,她是带着前世的仙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只有这种傲然脱俗的美,这种“具不足之症”的风流态度,才能一压群芳,名列金陵十二钗之首。

爱她的才。“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样纤美的字句,这样通灵的文章,只有她黛玉能挥笔写下。她通《四书》,晓五律,一举诗社夺魁再结桃花社,正是她诗才横溢的最好“佐证”,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不又是对她才华的最美赞歌吗?

更爱她的痴。“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她来到这世上,便是为了还泪。那一滴滴,一串串的辛酸血泪,注定是还给宝玉的。而她对宝玉的爱,也就像那泪珠儿一般,源源不断。为了宝玉,她敢于与他一起成为反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为了宝玉,她能在贵妃眼下帮宝玉写诗;为了宝玉,她心死泪尽而逝,为了宝玉……此等痴女子,怎不让人又敬又爱?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

[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62―02

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中,曹雪芹塑造了2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受读者钟爱也备受红学家关注的是其中的两个女性形象――林黛玉、薛宝钗。

关于宝黛,许多学者和读者一直有所争论。其中一个问题是她们在作品中的地位到底孰高孰低。200多年来,“拥林派”和“拥薛派”从原作中找出各种论据,为自己支持的对象据理力争。其实以前,就有学者根据《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之《终身误》等内容,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其实是合二为一的。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首页上有四句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诗是并题在一幅画上的,说的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俞平伯先生提出:“黛、钗合为一图,合咏一诗。这两个人难道不够重要,不该每人独占一幅画儿一首诗么?”正因为两个女性都是如此优秀,作者对她们难取难舍。生活在现实里,就需要薛宝钗这样贤妻良母型的女子相伴。但这不是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不会劝求功名做官的林黛玉,这是一种非常纯洁的理想。可是,困惑因此产生了,鱼和熊掌怎可兼得呢?所以,作者在开始就让钗、黛合为一图,这可能也是一种预示。他希望二人能够合二为一,以此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因此,小说中才处处留下了钗、黛合一的线索。林黛玉和薛宝钗其实代表了作者对理想和现实的不同观照。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期望,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无奈。

一般的读者在读《红楼梦》时,总是习惯于按照早期红学家的见解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对立起来: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一个是封建文化熏陶下标准的淑女:一个是还泪报恩的木石前盟,一个是门当户对的金玉良缘。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命运遭际,造成了二人完全不同的结局。其实,作者写这两个女性时处处相关,彼此照应。不但《红楼梦曲》合二为一,结局也是一般的悲剧。一死一生,死者代表着作者理想的幻灭,而生者代表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无奈。更进一步说,逝者长眠避免了流离失所和命运蹂躏,家族的悲剧和婚姻的残破却使生者经历了更多的不幸。以往人们在列举这部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时,总是以林黛玉之死说明封建制度的残酷,其实,薛宝钗的生活遭际才是作者批判现实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从书中的描写来看,钗、黛二人虽然特征鲜明,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宝钗小时候也“淘气”过,看过闲书,挨过打;黛玉在昕宝钗“金兰语”之后,“小性儿”似乎也去了不少。更有意思的是两个人的关系,最初两个人之间有着明显的敌意,但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两人成为金兰之交,倒比别人更好了。

小说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作者写到了宝钗在蘅芜院“审”黛玉这个情节,在这里,宝钗向黛玉叙述了自己的经历: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竞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这番话款款道来,可谓推心置腹。其实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也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朝气的少女。和黛玉相比,她的成长过程中承受了更多的压抑,这使得她不得不收敛自己的天性,用封建淑女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在大观园生活的宝钗其实有很多真性情的流露。但在人前,她却敛衣肃容,表现出端庄敦厚的大家闺秀风范。这段自述说明她是一个在成长过程中自觉按照社会规范要求改造自己的典型。薛宝钗是公认的符合封建规范的淑女,她有自己人生的准则和行事的规范。并以此规劝贾宝玉。可以说,薛宝钗设定了一种自认为正确的生活模式和情感方式爱贾宝玉,虽亦出于真心真情,但却有所要求。而且所求的恰恰是要改变贾宝玉最看重的精神世界。贾宝玉对生死看得很轻,对精神自由看得很重,对他精神上的束缚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既如此,他又怎么可能爱上薛宝钗呢?可以说,薛宝钗这一形象其实是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她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人。

而林黛玉则不同,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作为独女从小娇生惯养,加之身体不好,疼爱她的父母更多的给予了她成长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当父母双亡不得已投靠外祖母,老太太的疼爱和贾宝玉的关爱更有助于她天性的发展。这都造就了她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个性,也是她难融于世俗的根本原因。贾宝玉之所以钟情于她,是黛玉只要真情别无所求。黛玉对宝玉,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无所求,宝玉是什么样子,她全盘接受。她爱的是宝玉,这样的知己宝玉怎么会不为之倾心呢?这样的人物在那个年代出现,多少有些惊世骇俗,她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3篇

一.黛玉的诗意美

林黛玉一出场,举手投足便流露出一种诗意的美。第三回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找不到更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和媚。黛玉之美天生一股神韵,是诗意之美。

黛玉所居的是翠竹环绕的潇湘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伶冷’二句来”第三十五回。环境描写,更是一种诗意的境界。“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林黛玉在诗社中的别号“潇湘妃子”,化用娥皇女英泪竹成斑的典故。“金陵十二钗”唯有黛玉的住处有竹相伴。竹子映衬劲直、孤洁、多愁善感的本性,娥皇女英则映照了黛玉还泪的人生。走进潇湘馆看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满屋的书香和墨香。就连鹦哥也耳濡目染,学会了吟诗。“那鹦哥的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难怪刘姥姥要说“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二.黛玉的高洁美

宝玉到潇湘馆探望黛玉,黛玉刚睡醒坐在床上,宝玉见她“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而打情骂俏地引了书中的一句话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想不到黛玉登时撂下脸来,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害得宝玉心慌,忙说:“好妹妹,我一时该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痂,烂了舌头!”情人之间开个玩笑,她也不习惯,视为粗俗,哭起来,冰清玉洁到了极点!不说现实生活中,不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里这样的女性有几?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蔑视功名利禄之才女,江山代有,而“圣上”又算个啥东西,不是惊世骇俗吗?林黛玉临死之际,对紫鹃说道:“妹妹,我这里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极其脱俗,诗魂也,花魂也,尸体都不愿留在污浊的大观园。

三.黛玉的叛逆美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林黛玉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还和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的贾宝玉,竟互为知音,结为同心,被封建礼教视为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容。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她一人而已。这也是对真我和自由推崇的体现。然而,那时,那情,那景,黛玉绝不可能成为长辈眼里的好儿媳,家庭之中的贤妻良母。当庞大的家族及强悍的社会为黛玉扣上“叛逆”“不乖”这样的大帽子时,最后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他们不顾给宝玉造成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选择宝钗做宝玉的妻子,不仅因为薛家有钱,门第相当,联姻后可以相辅相成,更重要的是,薛宝钗完全符合封建道德标准。只有她才能帮助宝玉这个“浪子”回头,走上所谓的“正道”,以挽救这个贵族大家庭日益衰落的趋势。当黛玉的爱情最终毁灭的时侯,她“焚稿”,在宝玉成亲之夜香消玉殒,她在对自由爱情的追逐中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感情是何等的痛彻心扉,使人潸然泪下!她虽然对封建礼教表现出顽强的抗争和叛逆的态度,反抗封建婚姻的枷锁,努力冲破桎梏;但贾府封建礼教森严,也令她惊悸,使她很难破茧而出,结局注定是悲剧的。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4篇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今天小编整理了红楼梦2021中学生读后感心得感想五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红楼梦2021读后感1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红楼梦2021读后感2王熙凤,真叫人可爱又可恨。

王熙凤,是除了贾宝玉,林黛玉以外的重要人物。众所周知,她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贾琏之妻,人称“凤辣子”。对她我的第一印象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远接宾客!”。凤姐的容貌也是姣好,“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提到王熙凤,不自觉就会想到“泼辣”一词。在生日当天,凤姐喝醉酒了,在窗外偷听到贾琏要将平儿扶正,当即就“回身把平儿先打了两下,一脚踢开门进去”大骂起来,充分展现了一副泼辣的女人形象。贾琏也不甘示弱,摆脱以往逆来顺受的模样,竟要操起剑来杀凤姐。凤姐也终于展现出一副弱女子的样子,只好跑去找贾母了。其实凤姐只有王仁一个亲哥哥,但也是自己孤身一人处在荣国府这个大家中,无依无靠,指不定时常也靠在角落中哭泣,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但她不能表现出来,万一被有心人看到,抓住了把柄,要想在荣国府稳住地位就难了。

虽然凤姐泼辣,但你不得不佩服她的管理才能。她本就是荣国府的实际当家,实在叫人惊叹,一位女性竟能管理一个大家庭。在秦氏死去之后,贾珍有讲料理丧事的`重任托付给凤姐,凤姐这向来组织喜事的人竟也答应了。本这宁国府已是一副破灭景象,但凤姐到来之后立明规矩,并以身作则,对于犯错的人毫不仁慈,树立起很高的声望,并将宁国府安排的面面俱到,真是令人敬佩。

但她有时又是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只要侵犯自己一点利益就要只对方于死地。这贾瑞见凤姐姿色动人就起了心,凤姐看出之后便设局算计他。第一次骗他在荣国府等了一夜,第二次也是相同的计策,只不过被贾蓉抓到,又挨了尿粪浇,最后得了相思病而死。又说凤姐得知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借善姐之言打击她,又令“胡太医”故意给她开打胎药,让孩子流产,尤二姐也陷入昏迷。最后,尤二姐实在无法忍受,含金自刎。

最终凤姐也失去了管家的权利,之前落下的病根更加严重,得病而死。

人们对王熙凤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对她的恶毒是十分厌恶的。“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她为了三千两白银,竟忍心逼死两条生命!但我同时又为她的精明感到吃惊,想想自己平常学习生活中,忙活自己的部分都手忙脚乱,而且又时常犯错,凤姐是如何生活在这水深火热之中阿!万事都要看颜色,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我现在有这个权利却不好好利用,真是惭愧!总之,从凤姐身上可以看出遭受封建侵蚀的影子,也可以从她身上学的许多,真是可爱!可恨!可怜!

红楼梦2021读后感3每每独坐窗前,总是频生感伤。那似乎,源于不知名的忧愁和怅惘。直至翻开了那卷忘在角落的书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将它荐于我,嘴里还满是赞叹。他们是想让我明白,什么真的值得感伤,什么真的可以为此叹息流涕而后泣不成声。

《红楼梦》,我在百度百科里寻到这样一段简述:”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可是我倒并不这么认为。我无法做出那样宏观的概述,也无法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手法、底蕴、价值。我看到的,只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样的无奈和辛酸,还有那可以与我突生泪水的人走茶凉的哀莫结局。

忆及黛玉初来贾府时,虽说是孤苦伶仃,可那一大家子说笑喧哗、门庭若市的场景,是多么红火、热闹、令人心生向往,那场诗文之赛多么令人钦羡、赞叹,而那贾府上下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感情,又多么难得可贵。可随最终还是家道败落、家破人亡,只留一个人活下来。这,便是现实而残酷的结局。

对于这个令研究红学的人苦苦哀叹的结局,我则是带着一分不敢言说的窃喜和九分浓浓的悲痛。窃喜这个故事不是俗套,是孤傲作者的点睛绝笔,而悲痛,则与常人无异。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贾家之人走的走、散的散时,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兴衰,可我同时也明白,这只是一个作者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不是真实的。可对于其中林黛玉这个角色,我却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她的离去,是我唯一悲痛的事情

依记我儿时,体弱多病。老师和同学总把我称作“林黛玉”。彼时我还不知林黛玉是谁,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后来我终于知道了,林黛玉是终日沉绵伏塌却满腹才情,多愁善感却孤独叛逆。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刹那明白后,我才始了悟,原来我不是她,我没有她的才情,更没有她的伤感。虽然我依旧体会得到她死前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痛,可我比她坚强。

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每个人都有悲惨的命运,而我唯唯记住了黛玉泣血的一生。这便是我所悲痛的结局,一个女子香消玉损让我看到的结局,犹如曹雪芹给我们的结果。林黛玉犹如儿时的我,我感叹她红颜薄命,也为她的柔弱而而掩面跺脚。

沉思良久,我终于懂得人要为何伤感难过,不是凭空掉泪,是要经历大风大浪后,是在经历了像贾府家破人亡的风雨后,而再次站起奋斗而后收获留下的喜悦的泪珠。没错,现实是残酷的,可我们却可以在领教了它的残酷后,重新获得力量。

红楼梦2021读后感4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扑在面包上一样。”书就是我的朋友,为我们铺好前程。今天,我推荐的好书就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是一定要读的中国经典小说,是中国古代经筛选而留传下来的。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只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在阳光明媚的一个午后,我读着《红楼梦》阳光透过玻璃窗,撒在我身上,很温馨。

“俗话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巨著,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本书讲的是在清朝的时候,有两个开国名将,他们就像亲兄弟,一个封为宁国公,一个封为荣国公。我走进那个故事,还是上古时代,一个神仙和一株仙草的缘分开始的时代,那么偶然也那么必然。你给我一滴雨露的滋润,我还你一生的柔情,还把一生的泪都赠予你。这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简单了。

“丢弃了不离不弃的黄金锁,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 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好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很多遍的《红楼梦》,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凄凉,总之,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

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花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儿女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一位妙龄少女,花开花落也能牵动她的一颦一笑,温柔美丽,却体弱多病,善解人意,郁闷而多愁善感。她就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

黛玉的人生是极不幸的,幼年丧母。她还小,楚楚可怜的模样使人心疼。当她的父亲离开她的时候,她的心就像上了一道枷锁,紧紧的将所有人都隔在心中。她有能让“落花满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的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黛玉的眼泪在死之前都快流干了,也未能把上辈子的恩报完吧......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谓全身标志,似胜天上的仙子。林黛玉全身上下都是美的化身。也是女性中的典范,她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王熙凤与贾宝玉初见她,一个称她为天下独有的标志人物,一个说是神仙的妹妹,所见之人几乎都赞不绝口。林黛玉一代才女,一代天骄,一个活灵活现的剧中人物她就这样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在我心中。

红楼梦2021读后感5初读红楼梦是小学六年级。那时抱着我要做个有内涵的人这种心态来读的,因为有内涵的人都是要读红楼梦的。

而当时也只是看了个热闹,就觉得宝黛二人挺惨的,除此之外没别的感受。可当我到八年级再来读时,比起感慨于宝黛二人的悲惨结局我更感叹于当时的封建王朝下的大家族的辛酸史。

感叹宝黛那段缠绵百年的爱恋。一个冰清玉洁的妙女子,却因不被世俗所容含恨而终;一个多情风雅的公子哥因心爱之人的离去看透红尘出家。让人在为他们爱情感伤的同时又不禁为二人的高洁而喝彩。

感叹于玲珑又悲苦一生的宝钗。一秀外慧中的女子,一个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理应幸福美满一生的女子却在这‘泥潭’中葬送了自己的青春,也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感叹于湘云夫卒守寡的一生。湘云无疑是书中最具特色,个人色彩最为浓厚的女子了。她玲珑剔透的同时又豁达乐观,无拘无束的她像一邻家小妹妹。最后却落得如此结局,不禁令人感叹命运多变,世事无常。

感叹善良又不得善终的尤二姐;感叹泼辣又不失真性情的王熙凤;感叹一切了然于心的探春却远离故土;感叹温柔婉约的惜春却常伴海灯于佛前;感叹于淳朴又善良的刘姥姥……

更感叹于那腐朽的封建王朝。在这泥潭中,每个人无不在挣扎哭喊,最终去又不得以保全。只因保全自我便失家族与性命,保全家族便失自我与爱情。在这举世混浊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不过是只为生存而拼搏的蝼蚁,最终仍被吞噬其中。

……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5篇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红楼梦读书心得1“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

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

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书心得2本来以为可以写很多文采飞扬的文字要述说我多红楼的感慨,可是细细想来却也有些迷茫,迷茫这亘古不变的历史,也迷茫这千言万语的爱情故事。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女人的血泪史,更是对清王朝衰落的见证。但还是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去深究。比如荣国府的贾宝玉。

宝玉,这个出生便咬着一块玉,并且深受贾母疼爱。但是他人关于他的说法很多有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有人说他是“乖僻邪谬,不近人情”;有人说他是“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然而我说他是多情的。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就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其父贾政认为其必是“色鬼”“酒色之徒”。其实不然,他对薄命司令青春守寡的李纨、“枕霞旧友”的湘云、远嫁的“蕉下客”探春、悲观绝完后青春出家的“藕榭”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含泪而死的可卿……他无不痛心疾首黯然悲叹。“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岁月貌为谁颜?”

说宝玉是个情圣,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如此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他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他的生命所系。只是,这个世界不符合他的梦想。他对林黛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他们爱情又是经历着风吹浪打,始终分隔的。在那样的环境里,其痛苦可知。

并且文章不仅反映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最终未修成正果的悲惨故事,也反映了新世界必将冲破旧世界的束 缚,暗示着清朝的衰落。

红楼梦读书心得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读之入神。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而我也是众多痴人中的一个,也曾偷偷地为宝黛抹了不少眼泪,暗恨自己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他们一把。有时会为了它坐在角落里暗自伤神,因为,大观园里有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痕迹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灵气,下世为人,故,她是有灵性的,她的诗也是有灵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却让她的性格十分敏感,有些偏颇,旁人叹她尖刻,而我却觉得恰是如此,她才能诗风玉琢,因为敏感是诗人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尽心中无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纤尘不染的仙子。

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红楼梦读书心得4“红楼梦,半夜做。只从此迷上石头记,恋上红楼梦。”——题记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你一个女子,深受曹雪芹的怜爱,“两弯罥眼眉,一双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任谁见你都会夸你标志,只可惜身世异常凄凉,但好在你来到外祖母身边。我想在别人眼里你是幸福的,你深受贾母喜爱,宝玉和宝钗对你又十分关心。可什么都不缺的背后,你的痛苦,又有谁理解你呢?

宝玉失玉变痴呆而你在重病中。当你听到珍珠妹妹说宝玉娶宝钗时,你内心绞痛,变得神情呆滞,直接去找宝玉,你们俩的对话多么让人心疼啊!“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着说到:我为林姑娘病的。”你回到屋后,贾母来看你,你气喘吁吁的说道“老太太,你白疼我了。“这一句字字戳中我泪点,你可知,如果我在当时,一定会把你拉住,不让你去,不让你走,只恨这时空之差。在宝玉误娶宝钗拜堂成亲时,你两眼一翻,一缕香魂就此归天了。这是你不知道的,紫鹃想说话却未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流,李纨探春为你痛哭时有一阵奇妙的音乐之声,这是上天痛苦的表现啊!“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泪,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你在金陵之地,绚丽的绽放,可又无声的凋谢,为何上帝偏就要你离开,你不过只是一株绛珠仙草罢了。但我不知你是否愿意离开,其实走了也好,腐朽的贾府已不再是属于你的地方,倒不如回到太虚幻境。继续做你的绛珠仙子。

总是会想若没有那仙石的传说,你离去时,是否还会那么痛苦,爱是一种缘分,若你可以再来一声,请不要再陷入那无法挽回的缘分之中。

一本厚厚的红楼梦,浸在醉人的花香最早在红楼梦里,不愿起来,只想永远沉睡下去。

红楼梦读书心得5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着,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金陵十二钗是谁范文第6篇

我在教学人教版必修四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书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金陵十二钗;但全班34人中竟然有23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林黛玉。看来,亟须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原典。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试图还原林黛玉真实面目的尝试: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让学生进行自读,让他们看到原典更多的情节与文字,然后全班共同研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和做法具体如下: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学生的结论:

优点:才华出众,美丽非凡,聪明颖悟。(11人)

缺点:敏感多心,尖酸刻薄,脾气大,又自卑。(23人)

第二个环节:回到原典,看看林黛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

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

师: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一提到宝钗,黛玉就要和宝玉闹。那么其他地方,她是否也如此敏感呢?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师:在这里,“挑剩下的”宫花为什么会刺痛黛玉的心?

生:这正表明了黛玉的自卑。送宫花本是一件高兴事,但她老觉得别人冷落自己,所以对下人口无遮拦地发泄自己心里的不痛快。

师:那我们再比较一下,另外一个主子――宝钗是怎么为人处事的?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次日便先送过衣服礼去……

生:宝钗很会讨人欢心,不是一味凭自己喜恶,而是按着贾母的心思说话,让贾母非常高兴。黛玉就单纯多了,想什么说什么。

师:宝钗是“稳重和平”的,一般不会和谁发生激烈的争端,与人相处时知道留有余地,所以贾府上下对她交口称赞。黛玉比起她,就显得心无城府。

现在我们触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作为林家千金、贾母最心疼的外孙女,黛玉的敏感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来把黛玉与宝钗的家世进行一下对比。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

(薛姨妈)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黛玉道:“……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师:对比一下家世和旁人的态度,能看出什么?

生:宝钗受到了王夫人等的隆重接待。

生:宝钗家大业大,她们住在贾府,但没有用贾府的东西;黛玉是完全依附在贾家,自己身上没有什么财物。

师:黛玉来的时候,是从小小的“角门”进入的,随从只有一个丫鬟和一个奶娘,贾府的女眷是在正房中等待她。而王夫人对薛家是“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这是何等亲密!黛玉年纪尚幼,就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家业飘零,门衰祚薄,只好依傍外祖母,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甲戌本《石头记》第三回回目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对此,脂批是“(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师: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贵族家庭,大家对孤女黛玉是恭敬的,但实质是什么呢?

生:应该只是表面上的恭敬。

生:家族里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贾母又是疼爱黛玉的,应该是做给贾母看的。

师:是的,贾府上下对林黛玉表面的恭敬,实质上是对贾母的敬畏,甚至是在借林黛玉来讨贾母的欢心。以黛玉的聪慧,是非常明白的。她似一叶扁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漂浮,不知归依何处,那么,她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

生:《林黛玉进贾府》里说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应该是她在贾府里的生存观念,但她为什么又老是那么尖刻呢,不怕得罪人?

师:当一个大家闺秀寄人篱下时,内心是敏感的,更是自尊的,面对别人的轻慢,她选择的是直露,这实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在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宝玉的感情是她心中的安慰,但宝玉的多情又使她有一种不安全感,她就用各种方式来向宝玉印证这份情感,所以,敏感尖刻是她抵御生活折磨的方式。

师:我们明白了黛玉尖酸刻薄、敏感多疑的性格来源,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她的性格也是有多个侧面的,我们再看几处描写。

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紫鹃笑道:“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作为一个丫鬟,紫鹃为什么会说起黛玉的终身大事?

生:丫鬟的地位是卑微的,但紫鹃能够站在黛玉的角度为她考虑,劝她及早作定终身大事,可以看出在等级森严的府第中,二人之间没有尊卑、主仆之分,紫鹃对黛玉的关怀正说明黛玉对她平时的真心。

师:所以说,用我真心换你真情。我们再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香菱学诗》,请思考:香菱为什么拜了黛玉为师,而不是宝钗?

生:首先说明黛玉有才华,其次说明黛玉是个热心之人。

师:黛玉对紫鹃是真心的,而对不相干的一个侍妾能如此热心,充分说明了黛玉的本真。这种本真,不也是对一个充满面具和谎言的贵族府第的极大讽刺吗?

师:再问问大家,在《红楼梦》中,谁是最美的?

生:黛玉和宝钗都挺美的。

师:大家再看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写宝玉看到宝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呆了”。第六十三回《寿怡红君芒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各人抽花名签,宝钗抽到的是牡丹,上题“艳冠群芳”四字,还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这把宝钗的美置于群芳之首。然而,宝玉真正爱的是谁?

生:毫无疑问是黛玉。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袭人道:“上回也是宝姑娘曾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师:宝钗如此之美,宝玉也曾因宝钗的美而生爱慕之心,可为什么宝玉还是没有喜欢她呢?

生:因为宝钗老劝她考科举,这是宝玉最反感的,而黛玉不曾说这种话。

师:是的,最反感仕途的宝玉知道,只有黛玉理解自己的心灵和追求,是他的知己,与他精神相通。这相通,意味着他们都站立在沽名钓誉的泥浊世界之外,他们来自世外仙山,身心都保留着从仙境带来的纯净之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理解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美,所以,宝玉对黛玉的爱任谁都无法撼动。作者曹雪芹也在借二人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追问: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追求的功名、声色、权力到底有什么意义?人到底应该如何以人的方式生活在这世界上?这也正是此书伟大的历史进步性。

第三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葬花辞》,并总结全课的分析。

师:《葬花辞》是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表现了她要保持自己的“洁来”“洁去”,不愿陷身污浊现实的理想。作家刘再复在《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曾赋予黛玉“泪人”之称:“所谓泪人,乃是至真至诚至纯至粹之人,或者说,是以泪为生命、为灵魂、为生死标尺的至情至性之人。”她的泪,让我们看到人类世界有如此纯粹、真挚、美好的心灵存在。

刘再复先生说:“《红楼梦》是对黑暗、变态、势利、奴性文化的批判,它启示人逃离污浊虚假的名利之乡,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红楼梦》的立场是人性立场,不知算计、远离机谋伪善、拒绝世故的婴儿状态与少女状态,即人类的本真本然状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性情的人往往不被当世所容或无法与世俗共进退,像阮籍、嵇康、陶渊明、坡。正因为他们的真性情,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心怀是坦荡的,精神是自由的,这些让后世的人永远膜拜。

《红楼梦》是一本大彻大悟之书。我们面对繁杂的世间,经常会感到犹疑彷徨,厌倦排斥,但当我们能够用智慧的心去体悟世界时,内心反而会更有力量,人生所处的境界已然不同。它不但是一本文学著作,更是一本哲学著作,一本让心灵得到超越的哲学著作。

【点评】

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本都是文选式的,这决定了篇幅长一些的散文或小说不太可能完整地收入课本,长篇小说更是只能节选;又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和考试分数的压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太可能直接将一部长篇经典引进课堂。久而久之,就造成学生阅读经典时零敲碎打,好端端的一部经典作品被碎片化了。这既导致经典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流失与破碎,也使学生的阅读力缺少深度和完整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被强行削弱。这是目前文选式阅读的弊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对经典原作的阅读。

怎么读?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课外阅读,甚至打破课内课外阅读的壁垒,直接将长篇经典引进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直接阅读原典,在课外更要完整地阅读。这样做,算是对阅读经典作品的一点补偿。尽管如此,仍然有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教学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可能会发生一些偏差,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因此,阅读名著,需要探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孙洁老师实践的这一节《红楼梦》名著导读课,无论是教学思路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具体引导,都可圈可点,值得认真分析和总结。我认为,这节课至少有四点值得肯定:

第一,教学的出发点是从发现学生的阅读问题开始的,这就是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在自由阅读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阅读林黛玉时发生偏差,喜欢林黛玉的少,不喜欢林黛玉的多。尽管这种情况可能不出意料,但一旦发生,仍然值得去引导。因为从原著来看,曹雪芹对林黛玉是偏爱有加的。学生站在新时代的立场上,不喜欢这个人物情有可原,但不太符合原著的思想倾向。这说明学生在阅读时,许多情感是先入为主的,他们并没有深入走进文本,也就是说,他们对原著的阅读不深入,有偏颇。这个问题刚好可以上升为一个教学问题,一则它来自于学生,是需要解决的;二则学生讨论起来也会有兴趣,可以由浅入深;三则还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一次次回眸文本阅读。

第二,语文意义上的阅读应该讲究效率,而带着问题阅读,并且对相应的阅读材料加以整合,可能是最有效的阅读之一。孙洁老师正是这样做的。考虑到学生阅读时间有限,也考虑到阅读效率问题,孙洁老师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供学生仔细研读。这实质上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样的指示性阅读,一方面缩小了阅读范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