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协调管理;冲突沟通;组织共赢

一、管理:协调的出发点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负责者,要做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团体辅导、预防性咨询、发展性辅导与干预性矫正等工作,其职责是助人解除心理困惑与烦忧,但是协调也是其一项不可或缺的职责。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这就意味着作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思考怎样处理好与校长的上下级关系,协调好与教导处、政教处、团委等部门的关系;同时,既要发挥好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的主体作用,又要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调,说到底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各种管理策略,使一个学校组织系统内的各个部分(部门、个人)消除分歧,达到关系和谐、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努力。

二、冲突:协调的现实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协调管理,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因为在学校组织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冲突是不同的各方相互之间作用的一种形式。在学校,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然而,现代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具有工作目标多元化、科层结构层次化、岗位设置多样化、职责分工精细化的特征。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过程中,正如组织管理专家所认为的那样,由于个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工作经历和价值观点等,意见、想法容易不同;个体对组织有不同看法,对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不同意见;组织结构的缺陷,沟通不畅等;都有可能引发冲突[1]。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按照美国冲突管理研究学者杰克曼(drulanan)的观点[2],可以把常见的冲突分为三种类型:价值冲突——双方或各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任务有不同的认识而发生的冲突;意见冲突——不同方面在看待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方式时主张采取不同方式导致的冲突;利益冲突——在相互发生作用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不同追求进而形成的冲突。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也可以表现为具体内涵的不同,区分为人员冲突(参与活动的人员安排上有矛盾)、经费冲突(学校经费短缺情况下经费投入有争夺)、时间冲突(组织活动的时间分配上有重叠)等类型。不管是哪种冲突,从实践活动来看,本质上主要还是认识的分歧和行动上的不一致,不存在着根本目标上或整体利益上的对立,这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冲突不是一个纯粹的消极问题,而是学校组织的一个要素,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现代冲突管理理论认为,冲突不仅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主观知觉性,而且,具有作用的两重性,即冲突对于组织或群体既有破坏性、阻滞性这类反面属性,也有建设性和推动性这样的正面属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问题不在于有冲突,而在于人们怎样看待冲突,对冲突做出如何反应。一味专注于冲突的消极本性,害怕冲突,回避冲突,消极对待冲突,会使冲突的破坏性、阻滞性这类反面属性暴露无遗。坦诚地面对冲突,重视冲突对学校组织的积极作用,在冲突中我们就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地讨论,吸收各方面意见,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更合理的方案设计;也会引发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问题的认识,通过争论,加以顺利解决。冲突的顺利解决更让人们感到双方的诚意、尊重与合作,相互之间更接近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更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切合学校教育的实际。从这些意义上说,冲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创新,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撞击,发展的动力,这也正是冲突的团体约束、凝聚和激励的功能。

三、沟通:协调的策略

管理专家劳伦斯(p.r.i.awl-ence)提出解决组织中部门间的冲突有三种方式,即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或滑润歧义,或强迫决定。他认为,第一种最有效果,因为面对冲突,进行协调,可以使冲突双方不再各执已见,从而消除纷争;第二种方式只能减少双方的需要,犹如油可以减低机器问的摩擦一般,但实际上冲突只是暂时隐形,仍有再爆发的可能;第三种方式虽可收一时之效,但强制手段终难持久,非到不得已时不要使用。

管理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eberta.simon)指出:“没有沟通,管理过程就不会影响个人的决定。”他十分重视冲突管理中的沟通功能,把沟通解释为一种双向过程,它包括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信息沟通,也包括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的信息沟通。

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和优秀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融合管理专家对解决冲突问题的建议,建构几种比较有效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冲突的协调策略:

1.信息提供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要多向学校各个部门传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料,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要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兄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及时通报等,以提高大家的认识,加强理解,消除歧义,达到齐心合力。这种策略可以看做是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的信息沟通。

2.协商讨论策略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时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且影响面较大。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就要征得学校分管领导的同意,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邀请相关部门一起开会协商讨论,陈述问题,收集各方信息,共商对策,谋求共识,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分工行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是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信息沟通。

3.个别沟通策略

如果协调对象比较单一,协调内容又不是十分复杂,而且主要是一些认识上的冲突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平时相互之间多联系,互通信息,主动找相关人员进行谈心,交换看法,陈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解释工作中一些困难,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分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4.寻求支持策略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通过自身力量很难解决问题,就需要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呈报困难,请求领导出面直接进行干预与协调双方的冲突,召集各方人员或者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借助上级领导的行政力量迅速地进行协调,消除麻烦,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种策略实质上是一种强迫决定,一般尽可能少用。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沟通。二是方案沟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要与学校的整个工作计划协调,根据学校的教育工作重点来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尽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渗透到其他各项活动中去,从而真正做到“春雨润土,悄无声息”。三是活动沟通。

四、共赢:协调的灵魂

协调追求学校教育的共赢,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协调前要做好调研,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和要求,掌握事实情况,摸清各个方面的矛盾与困难,理清协调的目标和具体任务,为协调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协调过程中,要立足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讲大局,讲合作,讲奉献,以事实为依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理顺关系,解决问题;协调成功后,一定要让在不同岗位、履行不同职责的人,各在其位,各谋其政,精诚团结,竭尽全力,以获得协调工作的最佳效果。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协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林西.管理沟通理论发展阶段略述[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2]d.j.d.sando、h.van.der merwe.an analytical agenda for conflic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andester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3,25~42.

[3]万涛.不同类型团队冲突管理研究的构思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第2篇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和谐。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四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又恰恰是在他们的独立成长期,加之环境的变化、社会的思潮、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诸多诱因,使新时期的大学生成为“草莓”一族,有着光鲜的外表而不抗压。

近几年,高校中由心理疾病引发的学生情况频发,其对学生本人,学生周边同学,及其家庭造成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具有隐蔽性、敏感性、高危性的特点,引发众多学者的深思。笔者就从其一线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出发,探析高校对心理问题学生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因此,笔者根据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认为面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处理与积极应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辅导工作有机相结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以人为本,心理学、心理辅导技能是思政工作者的必修课。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想法,从而帮助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一方面,辅导员运用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得到尊重,感到关怀,让学生懂得辅导员的工作关注的是他们自身,从而提升了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工作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用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心理测量和心理诊断),帮助辅导员了解掌握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与学生管理工作,关注特殊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品质。

因此,学校、学院要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也许辅导员不能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媲美,但懂得心理学知识后,辅导员会有个人的提升,会知道如何去理解学生,去引导学生。特别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关注,及时诊断,及时处理,这样会使很多危机事件防范于未然,更关系到心理问题的学生能正常完成他们的学业。

二、完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目前,很多高校都从校一级开始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一级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校学工办;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二级辅导员;三级学生团队。而对于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则出现在基层,因而,各学院等基层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学院领导、分管书记为第一级,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为第二级,以各年级辅导员为第三级,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第四级,以普通同学为最广泛的第五级。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一方面负责搭建辅导员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工作坊,学习分享心理学知识,面对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共同协助处理;另一方面,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团队,宣传心理学知识,倡导健康心理。

而对于辅导员整体,则需要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去把握自己所负责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了解需特殊关照的学生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有要求,他们要基本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知识,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反馈;而培养普通同学要有意识,发现自己周边的同学有异常要及时关心,及时上报。

三、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关注、及时干预、及时转介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关注、及时干预、及时转介”是非常关键的“三及”。很多心理疾病,如果发现早,治疗早,则会治愈良好。正如前面本文所分析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自卑,焦虑为一般的心理问题,可能学生受到心理困惑而痛苦,辅导员、家长、同学的关注和帮助能慢慢化解。但如果学生所患的是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关心、谈话、咨询都是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这类的学生患者则需要及时的转介,及时的治疗,运用到药物等医疗手段。

可见,辅导员掌握心理学知识至关重要。因为辅导员是一线的学生工作者,最先了解学生情况,如果辅导员都不知道学生是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出的问题到了哪种程度,不能早期预判,不能及时干预,则严重影响到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这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学校继续学业。

四、学院要形成良好的支持工作小组

出现心理问题学生,特别是心理疾病的学生,对于学院等基层单位而言是非常大的压力。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失踪、伤人自残,甚至自杀等突发状况、危机事件,面临学生生死的压力,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就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再是谁的学生谁负责,学院应形成良好的支持工作小组,由分管书记负责,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配合,各辅导员协助,学生干部加入,一同应对。

一方面,学院的支持工作小组,会减轻一线辅导员的压力,辅导员也应受到关怀和支持,绝对不能把学生患有精神疾病、出现危机情况的责任完全推卸给辅导员。只有在良好互助支持的工作下,才能更好地应对心理疾病学生的突发状况。

另一方面,学院的支持工作小组会更有效地帮助到心理疾病学生。如果心理疾病学生在患病期间,其思想、行为已经异于常人,一个人是完成无法应对的。形成工作小组,以团队进行工作,才能确保心理疾病学生的基本安全,才能有效地帮助其及时治疗,及对于其治愈后的情况进行评估,对其进行管理。

五、学校要对特殊学生问题处理形成良好的应对机制

高校作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障者和实施者,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患有心理疾病时,面对这些特殊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应对机制。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校医院等专业机构,要对特殊学生的病情进行掌握和判断,病发期是否要转介到校外专业机构治疗;治愈后能否回校继续学业等;校级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则应对这些特殊学生的管理指定相关的政策;校级法务部在特殊学生处理中出现法律问题时给予帮助和支持。等等。

高校各部门,在面对心理疾病学生的发病、突发危机状况、治愈后的管理等等,相互配合,积极处理,这样才会真正给予这些特殊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才能有效地保证这些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力。

参考文献:

[1]熊琪.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教育论丛,2010,(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曾指出:“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1]”因此,要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师范院校不仅要培养专职的心理教师,同时要帮助所有师范生在掌握心理辅导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师范生的心理辅导技能。

一、心理辅导技能的含义

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在一种融洽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教学、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技能,是教师运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完成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时所必备的能力。师范生经过学习和训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具备的心理辅导技能主要包括: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全面认知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技能、了解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技能、促进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评价心理辅导工作水平的能力等。[2]

二、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的培养策略

(一)提升认识水平,健全管理体制

许多师范院校往往过多关注师范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淡化了师范生技能的培养。而在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也只是注重对传统师范技能,如普通话、书写、教法等技能的训练。因此,为了提高师范生的心理辅导技能,为他们今后更好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有必要把培养师范生的心理辅导技能作为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而予以重视,并在管理机制上予以体现。

首先,学校应该把心理辅导技能作为考查指标,明确地纳入师范生技能考查的管理体系当中,并科学制定和划分各类机构及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其次,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监控机制和奖惩制度。再次,要适当增加心理辅导技能实践课时,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能有效地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贯彻。

(二)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

设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进行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师范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高,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过少,必修课过多,选修课不足,从而使本应具有“师范性”特质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而与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通过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因此增强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并合理整合学科专业课与教育专业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可以把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合理设置。首先,可以分别在师范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的上、下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学通识课程这两门必修课,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学会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逐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尝试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入学的第三学年,开设心理辅导必修课程,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重点让师范生学会心理辅导技能的运用。其次,要增设与心理辅导相关的选修课。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

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心理辅导技能的培养目标,结合教育生活的需要,并在充分考虑师范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来选取教学内容。首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作为标准,要适当增加与实践训练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可以采取理论、案例、扩展、练习等环节的单元内容体系。其次,由于课程内容难免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教师必须不断吸收最前沿、最具代表性、对技能培养最具影响性的知识扩充到课堂内容当中,并持续更新、开发各类典型心理案例,引导师范生讨论、思考。

(三)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

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而目前许多教师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在教学中,都暴露出许多不足。他们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诱导;重评价结果,轻考核过程。面对教师存在的种种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心理技能培养过程。

第一,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这里的“双师型”教师不是指具有“双证书”,而是指既能胜任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工作,又具有基础教育的工作经历和研究能力。同时,要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业务培训讲座等活动,为教师进行深造和学习创造机会。

第二,要引导教师建立科学、规范的技能考核程序。除了要坚持考核的公平、公正外,还要完善考核内容,改变单一的笔试考核形式,增设师范生实践考核的部分。比如模拟情境处理、调查分析报告、班级心理活动设计等。

第三,要改革教学方法,这是对师范生进行心理辅导技能教学的关键。必须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四阶段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示范联接、理解感知强化练习、完善体验拓展迁移、概括提高。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就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并明确本项心理辅导技能的内容、目标和任务;第二个环节示范联接、理解感知。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或录像,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建立新旧知识点的联接,对某项心理辅导技能的要点进行分析,并加深理解。第三个环节强化练习、完善体验。就是师范生把某项心理辅导技能进行反复、巧妙的练习,从而在不断的体验、尝试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得以践行。第四个环节是拓展迁移、概括提高。就是把所学的心理辅导技能进行迁移和综合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某项课题或任务,测查师范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再通过反馈,使他们对知识与技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构建系统化、抽象化的图式。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阶段教学目的的不同,选择一些心理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示范法、实习作业法等。总之,心理辅导技能教学的方法的使用,需要既有利于师范生技能的掌握,又有利于他们自身学习方法的内化;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的意识,又有利于他们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四)开发教育资源,拓宽实训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第4篇

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笔者总结和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阳光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阶段,对人对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行为由本能朝着理性和社会规范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有时他们悲伤、消极情绪较重,只见到人生的阴影,看不到生活中充满阳光,总认为生活偏爱他人,却跟自己过不去。如果这些“忧郁少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出现迷恋网吧、自暴自弃等现象,甚至走上邪路。要让这些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坎坷,但只要你诚心地去面对,一个个挫折只是脚下小小的石子而已。像身患“卢伽雷氏症”的霍金,全身瘫痪,仅靠三根手指加聪明的大脑,一个身处逆境的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生天天都充满着阳光。这说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二、创设挫折环境,进行挫折教育

如今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家父母视之为心肝宝贝,百般呵护,百依百顺;在校老师们往往“重智轻德”、“唯分是高”。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很多学生一帆风顺地成长,对于未来突然遭遇的挫折是很不利的。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利用评选“三好生”、校外远足、考试竞赛等机会进行耐挫教育。与其将来让他们面对挫折手足无措,不如现在对他们进行适度的“挫折”心理教育,以利于青少年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样,早日成长、成才。学生懂得了面对挫折应采取何种态度,才是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创设成功环境,体验快乐教育

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向导和保护者,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多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减少挫折。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要教育学生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自我,善待自己,扬长避短,发挥好自己的专长,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在工作中,我们要细致入微地关爱学生,诙谐风趣地教育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向健康成长之路。否则,一次次考试的不理想,再加上青春期的烦恼、家长老师的指责、同学朋友的嘲笑,则会使他们心理失衡,导致有的跟老师对着干,有的逃学出走,有的沉迷于电玩游戏中而不能自拔。

四、重视生理健康,增强耐控承受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生活起居有规律,多吃绿色健康食品,学习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强健的体魄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学习就会变成一种积极愉快的活动。而身心健康是造就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关键。

五、树立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尊严和自我价值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第5篇

        一、用爱和信任来融合班级凝聚力

        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严格要求之外,还得把爱和信任寓于其中。教师要真心爱护着班里的每位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信任。平时经常表扬那些能关爱、帮助别人的同学。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幸福和奖赏,这样既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也可使师生感情加深,班级凝聚力增强。有时候班主任一次细微的关心、一声轻声的问候都会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激起情感的浪花,令他们终生难忘。只要班主任爱字当头,诚心对待学生,爱和信任就一定能融合班级的凝聚力。

        二、用科学的班干部管理方式来构筑凝聚力

        如何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对于构筑班级的凝聚力十分重要。首先通过细心观察,大胆提拔重用学生干部。从入学军训开始,就要注意观察班上学生的一举一动,表现得非常认真、严谨、活泼、聪慧、演讲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正式开课后,我大胆尝试任用。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些学生大都非常负责、比较出色。由于他们一开始就成了同学中间的主心骨,因而班级的凝聚力较强。其次还要严格培养和考核班干部。我在班委实行了层层负责制,即下级对上级负责,副职对正职负责,正职对班长和班主任负责。我还定期召开班干部工作会议,通过总结、相互考评达到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水平的目的。对有问题的班干部既做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也注重个别的交心谈心。这样,班级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调和,班干部之间相互团结、相互促进,因而班级的凝聚力就特强。

        三、用共同的奋斗目标来引导班级凝聚力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出班级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我给同学们制定了班规和一日常规,结合《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规范和不规范,直接影响到班级考核的扣分和奖分。学校每次组织竞赛活动前,我都要在班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班上的优势所在,大家共同来确定本次参赛活动的奋斗目标,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四、用班级的声誉荣誉来激励班级凝聚力

        班级活动最能吸引学生,因此在活动中以班级的声誉荣誉来激励班级凝聚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班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教育、教学活动,文娱活动等。开展活动时,班主任必须制订整体计划。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架起了桥梁,密切了生生关系,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爱,到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在竞选班干部中是对手,在班级管理与学习活动中是朋友。他们既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又有相互合作的胸怀。特别经过班干部轮换后,有好多学生已有当班干部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与他人,并和新任班干部一起搞好班级工作。最令人高兴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分你我,始终把班级这个大集体放在第一位。因为大家有这样一个信念:集体的荣誉是最高荣誉,也是每个人必须维护的。所以,班级声誉荣誉是班级凝聚力的有效催化剂。

        五、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维持班级凝聚力

        针对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表现,班主任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和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的维持班级凝聚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第6篇

今天,我竞聘的第一个岗位是教导主任,第二岗位是副教导主任。20多年实际工作的经历,我具备了以下有利条件:

1、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

从教20多年来,我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虚心好问,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从大局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少工作时效性、原则性都很强,都能想方设法、准确、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着“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的原则,我不浮夸、不抢功、不爱出风头,脚踏实地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四个学期,主动代上语文课一两个月,没拿一张代课票,去年,我主动分管了教学管理工作,从没向学校提出要什么额外报酬。

但是,校长和老师没有忘记我,给予了我不少荣誉:先后评为优秀团员、优秀青年教师,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年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获区政府嘉奖.

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厚爱。

2、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记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学习.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年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教导主任后,我更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考取了普通话测试水平二级甲等;今年还参加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班学习。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区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区德育论文三等奖,年参加了广东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勇于创新》和《不向命运低头》收入该书中。发表了《市场经济下更要加强师德建设》,《浅谈随班就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被小教科录用。

3、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管理能力。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任教过中高年级语文、思品等学科,担任过班主任,任教导主任时,负责的工作很多,曾分管教学、德育、课程设置及编排、教材、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小一招生、转学、随班就读、课外活动、年初基层报表、语言文字、毕业班语文考试命题、语文学科竞赛命题等工作。但也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我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十分重视协调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做好预案处理措施。做好学科管理工作,加强教研教改。所分管的语文、英语、艺术科获得许多奖项。我还多次帮助青年教师修改、,指导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我主持的语文科工作期间,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校语文科被评为“新窖镇先进科组”。学生文章见报率是最高的。能有这些成绩,与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当我接到一项新的工作时,我总是亲力亲为地做,亲身体会这项工作的过程,然后才指导有关老师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否则,光说不做,发号施令,只会指挥别人干这干那,是不行的。如:一年级拼音口试,试卷命题等。

我从年任教导主任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炼就了我做好工作所需的组织领导、上下协调、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所承担的工作没有出差错,常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赞扬,单位领导省心,教职工放心。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4、我能理解各层次的老师。

相信老师们从我平常的为人处事中就看到了吧。

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继续发扬我的长处,协助校长搞好教导处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继续细化教学过程管理的要求,组织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课改,加强教研科研、教学反思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使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同时,树立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服务意识,成为你们的合作伙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幼儿园办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修订的《规程》主要凸显的“规范办园”、“科学发展”两大核心要义进行了论述,为将来提高办园水平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办园;规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84-02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称《规程》)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通过对新旧《规程》的对比阅读与理解,笔者认为新修订的《规程》主要凸显了“规范办园”、“科学发展”两大核心要义,现分述如下:

一、规范办园

《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在原基础上增加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把规范办园行为作为幼儿园工作之首。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实行招生和准入管理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未出台前,我国幼教未得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投入不大,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要补充形式,公办园数量远少于民办园,导致在学制、班额上乱象横生:有专门的一年制学前班、有收不到大班只办小班中班两年制,还有班额高达七八十的大班额,幼儿入园年龄更是从2岁到7岁弹性入园,安全和教学等都得不到基本保障。规范幼儿园总体人数规模是办好幼儿园,提升保育和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二)规范财务费用管理

曾经一度,幼儿园收费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尤其在发达城市,交高额赞助费入园的报道比比皆是,因无严格的财务管理规定,这笔资金多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待遇,钱未用在幼儿园发展上。这大大拉开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差距,同样是公办园,享有的教育资源不同薪资待遇差距大,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各类钱权交易,权力寻租的事件频发,滋生腐败。由此,《规程》一是增加了公示制度;二是财务管理更规范;三是强调了经费使用用于教职工培训。

(三)强化园所安全

近年来,由于很多幼儿园管理不规范,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与责任,在安全防护、安全检查、安全责任、应急处理等方面未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幼儿园食品中毒、幼儿走失、暴徒侵犯、校车失事等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规程》专设“幼儿园的安全”一章,要求增强幼儿园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园舍、设备设施、食品药品以及与幼儿活动相关的各项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应急预案,把安全教育纳入一日活动中。幼儿园还应开展反家暴教育,发现幼儿遭家暴要及时报案,幼儿园应当投保校方责任险,并要求教职工必须掌握基本急救常识和防范、避险、逃生、自救的基本方法。紧急情况下,优先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

(四)保障师资建设

因我国幼教一直未得到长足发展,师资缺口较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加之民办园放低对教师准入门槛,非专业人员、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人员、转岗人员在幼儿园任职情况普遍,民办园中非专业人员担任园长情况居多,导致幼儿园师资良莠不齐,与幼教要求差距较大。

《规程》规定:一是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进一步强调幼儿园要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二是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置园长、副园长、教师、保育员、卫生保健人员、炊事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等岗位。三是提高了园长、教师和保育员的准入门槛。园长方面将“幼儿园园长还应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修订为“有三年以上幼儿园工作经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方面将“应具备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修订为“应当具有《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教师资格、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将幼儿园保育员“还应具备初中毕业以上学历”修订为“应当具备高中毕业以上学历”。

二、科学发展

(一)保护幼儿身心健康

过去的传统教育中,更多注重的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生长发育上,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变迁,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的增多,心理健康作为人终身发展的基石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幼儿身心和谐、快乐、健康发展成为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

《规程》中提到“身心健康”内容有9处,其中涉及幼儿7处,第一章总则指出,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注重幼儿卫生保健

一是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合理安排睡眠、进餐、大小便、活动、游戏等各个生活环节的时间、顺序和次数,注意动静结合、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结合、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交替进行。如将“两餐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三小时半”改为“正餐间隔时间为3.5-4小时”。二是重视保教结合,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三)强调幼儿操作体验

过去的教学活动中,以结果为衡量活动的指标,忽视幼儿的过程体验,注重幼儿的操作结果,导致教学中重视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取,轻视幼儿情绪情感体验及学习方法过程的习得。基于此,新修订《规程》将“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改为“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增加“教育活动的过程应注重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表达表现,不应片面追求活动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第8篇

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职业素质缺乏统一认识和统一理念的指导,职业素质在课程中的融入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其实体现着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只有在理念清晰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手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使得职业素质融入课程的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系统性,甚至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取向,自发形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整体设计与规划。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各类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班、研修班、论坛纷至沓来,宣讲世界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由于各国的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认可度不同,这些理念和经验不同程度地给大家造成了困惑和迷茫,急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师资培训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第一阶段为学习和研讨阶段

1.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国的过去,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有全新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有清晰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随着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规格提出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性特征,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公共基础素质为基础的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

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培训及职业素质

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研讨。职业素质(Professional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根据职业素质的概念,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礼仪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就业与创业意识及能力、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决定性条件。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坚持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适应社会职业需要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职业素质教育。以下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几门公共基础课为例,说明基础素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的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在、教育部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者相统一;突出职业道德训练和突出企业文化教育;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就业与创业课程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借鉴职业发展理论,在分析各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即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以基础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和面向学生专业特定岗位上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搭建实训平台,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三大教学模块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用、够用”。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形成完整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活动既相对稳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使职业指导课程既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又具有系统性。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行为引导,更应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构建“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有意识地结合本专业、行业员工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在各课程单元教学中结合各专业、行业的特点设计职业岗位心理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面对就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第二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

这一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主要通过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修订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设计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教学实施竞赛等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理念和技术技巧,将设计落实到课堂。同时,根据各项竞赛的动态测评中出现的问题,再动态调整测评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具体的培养内容,再测评、再调整,使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达到螺旋递进的效果。

(三)第三阶段为总结及奖励

由教师全员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培训及竞赛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培训教师和接受培训的教师中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总结和奖励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摸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推广经验,提高工作效益。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正确地使用这一手段,可以充分体现院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期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千百年来崇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