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组织有效 分组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能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有几大要素:积极互赖,明确个人任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小组自评,混合编组等。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过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体验,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

(一)积极互赖。积极互赖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互赖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入手:首先,建立积极互赖的学习目标。在这种合作性目标中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组内无竞争压力,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其次,强调积极互赖,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合作。最后,做到学习资源共享。

(二)小组长牵头,明确个人任务。个人任务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参与情况。为了让所有成员参加活动,小组长必须进行有效的分工,明确组内成员的个人任务。

(三)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小组成员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小组共同的任务才能顺利地完成。

(四)小组自评。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表述出来,在不同小组之间交流,为以后小组活动提供参考,还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五)混合编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混合编组时要考虑几个因素:学生成绩均匀搭配;学生能力高低搭配;性别搭配等。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

(一)选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确立合作的学习目标

笔者提出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来学习与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顺利地完成了分组,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共同讨论知识重难点,教师在选择好有效合作切入点后,不进行详细的讲解,细致的分析,然后放手大胆让学生合作探索、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多、越复杂,更使他们感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讨论创作主题的时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组长要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是合作的前提

当小组确定了合作目标以后,为了完成目标,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的作用,组长要进行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恰当分工,让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每个人完成的具体任务都是总任务的一个方面。合理分工有一个过程,刚开始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分工,然后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能使枪的用枪,会耍刀的耍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讨论确定了学习要点之后,这时,每组都进行了详细分工。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分工是合作学习发展的必然,分工协作又是保证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

(三)让学生学会表述和倾听,培养交往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能胸有成竹、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见解中有益的东西,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讲话。在合作交往中一边要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工作,一边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其他成员达成共识来完成任务。

(四)学会互助和支持是,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合作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之处就在于互助和支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大家及时提意见和商量解决办法。实践证明:来自同伴的互助和支持比老师的提示更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互助和支持的作用。“同荣辱,共患难”,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攻克知识难点不仅凝聚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智慧,而且体现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评价出的小组成绩可以作为评价小组成员的依据

教师在评价小组学习效果的时候,得出的成绩应该是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并且不分高低,都应该是一样的,这样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在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教师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从而增强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合作愉快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获益,进而从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提高合作学习的意愿。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自由、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运用、实践小学数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学会学习而不是复制。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体验,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学重任。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6,(02).

[2]刘云.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5.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教育展望》.2005,(04).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03-02

一、有利于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育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运用CAI,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不仅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而且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测量线段的长度,先将尺放大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闪亮、移动的方法介绍测量方法,再显示正确与错误的一些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测量。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克服了使用中的难点,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有利于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倡导者,起主导作用,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被动和受教育的客体的地位。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对于教师,由于微机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功能,把教师从课堂的识教中部分的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加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练习而言,单一的依靠小黑板、卷子、书本等传统的呆板的练习形式,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乏味,表现出厌倦。数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培养,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这时交互式的多媒体练习课件就能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发挥其作用,它能使练习、复习等环节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在练题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在玩中学的有趣的事。

三、恰当的使用多媒体

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多媒体并不是越多越好,也要有选择、恰到好处地加以利用。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有了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策略的优化上就能够得到有力助手。图、文、声、像等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网上丰富的教学课件可以用来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将大大改进。对于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改进教学策略。无论信息技术如何进步,它都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助手”而非“主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应用总是需要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理念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应新课改要求,主动革新信息技术应用理念,积极借鉴优秀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经验,推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之,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应用手段,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耦合。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要想方设法创造充满乐趣的教学情境,在新课改背景下着力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3篇

1数学学习氛围的特征

1.1再创造性

荷兰当代数学家、当代数学教育工作者弗雷登塔尔主张数学本身来自于日常生活,而且是系统性和组织化的普通知识,因此学生们应该从创造数学过程中掌握数学。弗赖登塔尔主张:“学生-再创新”是掌握数学唯一有效的办法,即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对自身的数学实际加以数学化掌握数学。”此处的“数学化”分为侧向的数学化和纵面上的数学化,而称为侧向的数学化,又叫做水平数学化,是实际到数学问题之间的过渡,同时也是把生活世界带入符号世界;所谓纵向数学化,又叫做垂直数学化,指在计算机数学范围内,对已符号化的实际问题做一些抽象化处理过程,是对符号世界的继续抽象化。比如:知道聪聪有五种花,明显地有三种花,问:聪聪和明显地一共有几朵花?按照题意给出算式:5+3=?的步骤为横向数学化,问用何种方式计算并且证明5+3=?的步骤为纵向数学化。

1.2衔接性:数学教育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感知数学、认识数学、使用数学的环境桥梁

一个算法,假如某个人无法解其是如何实现和怎么才能行得通,那就是毫无价值的。弗赖登塔尔在《数学再探》一书中有“舰长的岁数”问题的例子:调查小组向97名1-2年龄段(7-9岁)的儿童提问:“在一只船里有二十六只绵羊和十只山羊,舰长多少岁?”竟然有七十六个学生凭借这些数据“成功”地测算出舰长的岁数。这种典型的例子表明学校教师所面临的一种现实问题,在课程上学到的加法、减法等任意数之间都能够直接进行运算,但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符号之间都有一定的含义,不一定都能够进行运算。创设数学学习氛围,通过设计与学校生活相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搭建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和新认识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感知数学、认识数学,为数学问题赋予生命含义,从而减轻学生的理解困难,让学生不但理解符号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理解算法的含义,从而促进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到处理实际过程中。

1.3问题性:数学学习氛围是以创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为前提

课堂构建的数学学习氛围以“问题”贯穿始终的,而这里的问题并不单指老师实际创造的问题情景,也包含学生在参加数学课堂活动时所出现的疑问、需要处理的问题等。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老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数学兴趣实际创造的数学问题情景,将整个数学文化作为精神核心暗含在数学课堂;然后,学生可以从这个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数学,探究数学,并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自己的数学。而数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问题处理的策略,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校学生通过对老师所设计的题目进行再创新,探究小学数学基本规律,并积累提问处理的策略,最终学生会数学地思维,并处理好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数学提问。

1.4聚集性:数学学习环境,是显性和隐含要素相互聚集的结果产物

数学教育的学习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学生和周围数学文化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互动与交叉联系,是指数学文化渗入于课堂教学中后所产生的文化条件。校园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数学学习环境也分为二个主要方面,既包含课本中存在的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叙事等显性数学生文内涵(物力环境保护),也包含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渲染的现代数学教育文化精神氛围(文化精神环境保护)。所以,数学教育在学习环境中既包含显性要素又包含隐性要素,并具有高度聚合的特征。显性要素即课本或其他材料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以及历史故事等内容;隐性要素即老师在数学课堂上渲染的数学学习氛围,内容包括渗透学生数学思维,培育学生数学品格、鉴赏数学美等。而构建数学教师的人文环境就属于通过数学课程渗透数学文化的一个方法,它把数学文化的软环境和硬性要求相结合,让数学文化作为教育精神核心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尽管在课堂教学上不见数学文化的具体实例,却能够体验到数学氛围。

2构建数学学习氛围的必要性

数学教师文化自然环境是现代数学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后形成的校园环境,学习氛围分为硬条件与软条件。数学学习环境中,既包含在教科书或者课堂上所呈现的蕴含的数学史、数理思想等显性的数学文化内涵,又包含老师在上课中所呈现的数学学习氛围等人文气息(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隐含数学教育人文内涵。但目前,学者们主要是根据在课堂上构成数学学习环境的硬环境探究的较多,忽略数学学习环境的隐性要素。首先,在对课堂教学上如何营造数学课堂学习气氛方面,探究的内容重叠性很大,因此第一线的数学研究老师大都运用数学资料等手段创造提问情景培育学生的情感、心态,从而营建轻轻松松愉悦地课堂教学文化气氛。如:陈辉在《如何营造富有人文氛围数学课堂》论文中介绍用数学家的故事营造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家的科研精神,从而启发学生学习气氛,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做”数学的研究内容较少,也没有对数学学习环境中隐性要求的具体发现,其中对于怎样营建数学学习环境也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因此不利于在课堂教学进行。其次,在数理学习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中,目前学者大多针对营造数理学习环境的优点、意义作阐述,但关于怎样营造数理学习环境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学者只是罗列一些特定的包含数学史的教学案例,或是一些理论建议,缺乏可操作性的策略。最后,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心性性格还处在最初形成期,习惯也还不能定型,在这种时期认真学习的氛围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课堂的认真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投入程度和认真程度,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决定性因素。数学上课对于许多小学生而言是枯燥无味的,且非常容易形成厌恶心态,所以老师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在课堂上,以努力营造最佳学习气氛。就怎样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以全面升华小学数学教育课堂进行讨论。小学数学是思维性较强的课程,内容环环相扣,所以要求学生高度聚集的注意力,并紧跟教师步伐。要想解决学生精力无法聚集的问题,就一定要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从而引起学生注意力,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接触老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效果,最后起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效果。

3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习氛围的有效对策

3.1在课堂中进行高效双向的沟通

如果在一堂课上一直是由教师单向地灌输,上课效率和学习气氛都不是很好,再加上数学课程着重在认知而不是强行记忆,这样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具有独立性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抛出问题,让大家探讨,同时设定一些奖项引导学生踊跃地解答问题,从而活泼学生思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对于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就可以进行必要的思想引导之后,再由学生们分组讨论,最后由每小组代表总结自己的处理措施,然后分别派一个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出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并对积极讨论问题的学生加以表彰,这就可以提高大部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

3.2利用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数学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相当枯燥且根本无法承受的,因此对于缓解小学生的畏难情绪,老师就需要进行课堂创新,将抽象化的理念系统化,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探讨怎样才可以比较轻松地解与接受。例如,当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加减法问题时,老师拿一些苹果对小学生加以诱导,然后对小学生发出质问,二加四相当于几,然后当小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就邀请一位小学生上讲台数苹果,终于获得6个苹果以后,老师请小学生依此类推,然后再奖励积极地解答疑问并且给答案正确的学生一个小红花,当小红花累计达到规定数量后小学生即可向教师换取小礼物。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思维高度集中的课堂气氛。

3.3创新性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

随着时代的改变、经济的发达、技术的提高,现代学校教育的设备也越来越现代化。而老师们也必须紧随时代的脚步,运用多媒体技术,革新传统教学方法,逐步改变过去枯燥的“板书+粉笔”教学方法。将数学概念形象化,也可以将一些动画技术使用在教育过程中。例如当教师追赶问题时,要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片,并将乌龟和兔子的速度和兔子在休息的时候从动画片中说出来,让学生们思考乌龟在兔子静止的状况下追上需要多长时间,兔子们如若正常运动又要多久,才能抵达终点。动画相比于单一黑板的粉笔字来说,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情去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选择、而兴趣老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好的教师,当小学生提出兴趣爱好后,学起来也就更有效率、更容易,最关键的是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之后,小学生更愿意积极进行学习,也就在无形中营造喜爱数学的班级气氛。

3.4突破陈旧观念,与学生同龄式相处

教师也应放下心中的包袱,以友善的姿势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生活中与学生融为一体,即要是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好学生的良友,化解学生对教师的厌恶心态。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往往学习效果更高、学习成绩好,所以,做好师生交流尤为重要。而课堂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由能动地接受教学,所以,将课堂中心转到学生头上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不管哪个科目的课程,都必须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单纯地灌输。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落实在学生头上,所以教师就该确定学生群体主人翁的地位,使学生知道自己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而不太过分依靠教师,因为教师只是学生的好同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本领。所以,教师在课堂过程中不要采取生硬灌输的教学方法,而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学生出现困难时候及时辅助解决问题,当学生学习方法有误时及时加以更正。当学生课堂辩论陷入僵局时,可以利用小玩笑加以对气氛的调节,从而进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于生硬灌输、古板严厉的教学方法,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3.5创新课堂导入,铺垫学习氛围

课堂导入是课程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开展方法,优秀的引导内容即能起到激趣的效果,又能活泼课堂教学气氛,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具有读书氛围,进而改善课堂教学。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导入并不十分重视,因此导入方式也非常枯燥、平淡,没有吸引力,学生因此也没有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一上课就直接进入主题,拿起课本开始讲课,直接忽略课堂导入,这极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要营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导入是关键。在设计并导入教学内容时,老师要立足课本,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充分调动孩子的教学主观积极作用。因此,当老师讲授“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这部分时候,老师就可以讲故事的方法来完成课程导入。而对小学生来说,孩子是特别愿意讲故事的,老师可以这么作为一个教学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您讲一些小故事,你们愿意听吗?这时学生们听到可以听故事,自然非常高兴,所有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然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给学生讲自己准备好的“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小故事。故事说完之后,老师就可以顺势指出问题:同志们,小猴子和妈妈在水果店一共买几个水果呢?小猴子和妈妈一共吃掉几个桃子和香蕉,还剩多少呢?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和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探索,为后面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铺垫,同时也能够使课堂更具学习氛围。

3.6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室也是学生练习的主战场,在良好的学习环境气氛中,学生才能形成对掌握知识点的积极意识,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主观积极作用,通过深刻思维掌握学到的知识点。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老师要根据教学情况设计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下积极探索抽象的数学知识点,从而体会到数学读书的乐趣,使学生在愉悦的读书氛围中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使用能力。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真实地变成教学的主人,因为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积极思维、自主探究,才能够更有效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老师们能够通过创造不同的课堂情景来营造不同的学习气氛,让小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

4结论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训练

顺向思维是按照问题的发展脉络去认识事物,理清问题在时间上的联系,比较问题在前后阶段上的变化,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逆向思维则与此相反,从事件的反面观察思考,着往往会出新意。

一、顺向训练使思维通畅,逆向训练使思维灵活

低段小学生的思维一般是顺向思维,他们对一些顺向叙述的问题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教材的例题及练习都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特征,多采用顺向思维。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互通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提高。

二、逆运算训练――打通运算“隧道”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运算、思路、方法都是相对的,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也就是可以相互转化。低段主要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等等。在教学中加强正逆运算的转化训练,不仅仅可以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为了解整个知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练习中,提高学生逆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初步感受“被减数=减数+差”这种抽象的概念。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敏性,准确理解各种运算的实质。在学年级上“倍的初步认识”后,一个孩子拿着书本上的练习非常得意地跑到我面前,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倍’其实很简单的。题目中出现‘几倍’时,只要用乘法就可以了,肯定是对的。”多聪明的小孩子!多善于观察的小脑袋!可惜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习惯,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碰很大的钉子。学生会搞混“倍”的意义,会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习了“倍”的认识后,学生很容易根据一份数求出总份数,也就出现了像孩子们的“重大发现”一样。事实上,他们对倍的认识并不全面,应该说整个模型只搭了一半。而作为老师就应该试着在练习训练中去拓展另半个模型,打通运算结构的“隧道”,让学生能根据已知一个数的总份数和倍数关系,求出一份数。从而初步感知倍的意义,体会数学之间的贯通。

三、逆联想训练――向反方向运动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在论述心理过程的可逆时指出:“在一种逆向思路中,思想并不总是必须沿着完全相同的思路进行,而只是向相反方向运动。”这里指的“向相反方向运动”是逆联想能力。

由学生从眼前的已知条件联想到与之相反或相对立的别样条件,诱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便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由正及反的逆联想思维,那么日后学生在顺向解题感到困难时,就会自觉地调整思维方向――向着反方向作试探、猜测,从而进入新的数学意境。

四、逆思考训练――促进逆向思考意识

1.加强举反例训练

用命题形式给出一个数学问题,要判断它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的条件,但结论不成立的例子,就可以否定这个命题,这样的例子就是通常意义下的反例。学生举反例不仅对加深记忆,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

整个环节通过实际的操作,有意识地举例出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2.加强倒推法训练

倒推法是一种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即从题目所叙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到问题解决。

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也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

3.用分析法训练

分析法就是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追溯充分条件,直到推导出已知条件的一种逆向思维方式。

从给出的信息中去分析出新的条件,运用逆向推理逐步完成整个过程。从而克服了顺向思维所造成的解题方法的刻板与僵化,激活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逆向思维的训练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当然顺向思维的训练更不能削弱。由于我现在是低年级的教师,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综合练、全面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得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初步形成创新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郑俊选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鸿羽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5篇

当科研使更多教师成为有主张的教育者、和"有理论的实践者",当科研使更多学校成为"有特色的品牌校",教育质量实现了整体性提升,教育科研便找到了它的价值,幸福便成了它的"修饰语"。

当前,新一轮交出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因此,一线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才能在教育科研中有所斩获。

我们这支团队在吴正宪工作站的引领下,正在努力朝着科研才能提升自己的研修水平的角色中转变思想,努力让一线的教师认识到"草根"也可以做研究,我们结合实践,结合理论相信会研究出一份接地气的成果来。

首先,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任何科研都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科研的动力。课堂教学中讲台是教师的"阵地"也是教师在试验中困惑的产生地,教师如果能够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勤于聚焦自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并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一定会寻找出存在的困惑,并提炼出研究的价值。

其次,以实际需要为导向。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从自己切身的问题入手,以应用性研究为主,避免"跟风应景,重复他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出发点根本上是改进实践而非构建理论,特别是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成为学校新的需要,在可严重探索出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正确路径,满足新需要是科研的重要意义。

以"小、短、平、实"为原则。从小处入手,选小题目,做深、做透,研究实实在在的问题,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而是"以小见大"。所以选题是把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以专业发展为动力,小学教育科研一定要去精英化,强调每一个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人人参与科研,真正实现教育科研的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课堂上,关键点放在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上。

以多种形式为载体。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是具有草根性和实践性,因而,教育科研旨在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入手,提出自己的草根理论,形成自己的管理、教育、教学特色。限于时间和精力,还可以选择如何撰写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论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术论坛,教育沙龙、名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推介、公开课展示等多种形式。

以大胆创新为旨趣。教师要力争打破两种权威:一种是权威理论,一种是经验权威,唯有从"新"字上得以实现,教师才会在科研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才会有所作为。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主题式阅读;小学语文;小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对日后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学生对阅读很有抵触情绪,对此,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把握语文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掌握阅读方法。主题式教学模式是语文阅读讲解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当我们为学生确定并归纳了相关主题的内容时,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文阅读的解题方法。这一模式,开创了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帮助老师高效教学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并提高了相关的运用能力。作为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本文中,笔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经验与各位老师分享。

一、主题式阅读教学概述

“主题性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有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整合,丰富和拓展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立足于课堂,以教材为范本,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清楚地认识风格各异的文学体裁,悉心的品悟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类散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抓住文章的主题脉络,真切感受文章集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等等。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多种有效的阅读方式运用到课外读物,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的品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

(一) 营造情景,深掘主题

大多时候,学生并非没有掌握文章的阅读分析方法,而是文章的某些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抽象而难以理解比如课文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些词语脱离本意后而具有更为抽象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阅读文章的有效途径,可以营造多种多样特定情景的方式,以朗读为主题阅读教学的起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特定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当然,所有这些主题教学皆以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为基础,这便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而这些方式不但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形象地展现了课文所要传递的主题,化抽象为具体,更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教与学的氛围,如果再辅之以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课外活动,效果应该会更佳所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可以深化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为更进一步分析文章夯实了基础同时,其为情创景,鲜活生动地展现文章主题,有益于学生吸收和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入主题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懂得如何分析文章,而是不知如何理解主题思想。在小学生的概念里,很多东西对他们而言都是抽象难懂的,我们要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阅读,就要帮助他们理解主题。为学生引入阅读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现在课堂上的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或者在课堂上展开分角色朗读。这些内容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学生真实地呈现了文章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让生涩的文章简明易懂。为学生引入情境,可以令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对课文主旨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能为学生日后解答阅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入情主题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在趣味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分析与阅读的有效方法。例如,在《雨后》一课里,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因为孩子很少能像成人那样观察事物。笔者在课上选择多媒体细节展示的方法,向学生展现雨后一幕幕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生动的图景,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掌握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主题,这样主题式教学模式才能为学生提供便利,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语文阅读问题。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

鼓励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正确地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去体会其带来的感受,重视作品的情感与形象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的模糊性和内涵的多重性,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富有创意地构建课文,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积极的情感思维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以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主,否则不仅束缚学生自身思想和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

三、小结

主题式教学模式运用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它能够让小学语文变得没那么生涩,同时,有助于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以便更好的获取阅读材料中所传递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黄云霞.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初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

[2]周金宝.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6(04) .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动手操作;感性知识;学习兴趣;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它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以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实践活动应与学生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需要参与和体验数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人格体验。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做到。大多数老师并不认为学生的大脑是知识的被动容器,而是作为等待被烧毁的火炬。一旦被点燃,它就会闪现出智慧和光辉的光芒。

1.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掌握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七年级几何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绘图,绘画,几何语言和符号转换和推理能力,为未来的几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观察图形是分析图形的基础,读题时应引导学生结合题目,边读题边观察图形,由题中的条件对应的可得到

什么结论,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绘图是几何陈述到直观图形的操作过程。它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环节。训练时,让学生先弄清一些几何术语。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新环境和新事物感到好奇。正好北师大版的教材第一章就是《丰富的图形的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画图能力。它的第一节就是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下子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学生有的感觉很迷惑,有的还保留着小学的一些想法。在课堂上,我拿出圆柱体,圆锥体,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的教具,让他们亲自感受这些立体图形。下课后布置他们再把这些图形做出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2.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数学相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热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学生运用“积极,好奇”的心理,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学生的有趣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知识和抽象数学。在操作过程中,把抽象知识变成为形象的知识。这些操作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在学习展开与折叠时,主要学习正方体的展开,课前我发动学生每人制作了几个正方体,上课在讲了要求之后,他们自己思考,如何展开。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之后能把十一种展开图都展示出来,我感到非常高兴,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非常感兴趣并且积极性很高。自制正方体,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弥补了学生的想象力缺失,使抽象知识具体化。这样即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还使学生学会如何放松和快乐。简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教学生自制教具,能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透彻。

3.动手操作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和思维的起点。它将抽象的东西可视化,将枯燥的文本叙事转化为一种有趣,快乐,有思想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实现知识的内化。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和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想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自己,才能深刻理解并有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和本质联系。

有时,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理解更抽象的几何知识,动手操作是一种理想可行的方法。学生将在这项实践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的经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情感经验。

在理解数学教科书中的几何图形时,教学辅助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教具和动手实践,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形象。这个做的过程,不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概念的本质。因此,在空间和图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操作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动手操作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验证抽象的公式,定理和规则,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课堂教学反馈,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展示思维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长期的实践操作也无形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越来越多地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也有自己对美丽和表达的渴望,他们也需要自己仔细完成每项操作。经过长期的操作和培训,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孙春平,程敏,侯贵强.论中学教学中生动的手工操作能力的培养.湖北:丹江口市关山镇九年学校(442719)

[2] 薛益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中国近代教育,2010(14).

[3] 孙有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8).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第8篇

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我校1997年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战略,同年,设计通过了《第一实验小学实施科研兴校工程规划》,规划从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坚持原则、发展过程、保障措施五个方面为科研兴校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制度。

为使科研兴校工程落到实处,我们按规划实施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科研工作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科研工作管理体制

为了使我校教育科研稳步、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并逐步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制定了基地建设、科研工作、人员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有关管理制度,为深入持久的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管理体制的保证。二是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设,成立了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实验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和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等教育科研组织机构。三是建立完善的科研考评办法,制定了“考核制度和措施”及“考评量化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研究活动纳入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列入考核体系中,并建立了研究队伍的个人业务档案。实现了教育科研工作有组织、有系统,管理运行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加强科研队伍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增强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我校非常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对研究队伍培训的力度,在培训和指导方面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二是:学校领导与专家指导相结合。三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培训。

三、加强科研课题研究,促进实验有序、有效发展

1、构建课题网络,进行各层次课题研究实验

目前,我校已进行立项课题、区域性课题及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校本课题三类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起了一个“个人——学校——市——盟——区——国家梯次性六级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网络。

2、广泛开展科研活动,确保课题研究收到实效

为促进实验研究有序、有效的发展,开展了“三制”、“四个活动”,充分发挥了“三个功能”作用。

以上是我校科研工作实际,今后的工作目标是:在全力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不断地完善科研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相信我校科研工作在上级教育行政、科研主管部门的工作支持和指导下,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蓬勃地开展下去。

二、实验课题进展情况

1、“自读自悟、精讲精练”课题简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2001年3月指定了“自读自悟、精讲精练”实验课题方案。

 “自读自悟”是学生的自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预习数学的能力。“精讲精练”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语言,叙事说理,有根有据地去揭示知识的实质,概括规律和方法,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

该项实验的时间为2001年3月——2005年7月。不设对照班,以行动研究为主,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学习,促进实验的实施。

2、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我校1995年承担了此项实验研究,是 收批实验试点校之一。1995年接受了自治区阶段性评估,评估结果内蒙教育厅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向全区通报,通报指出:乌兰浩特市实验小学经验,不仅可以在进行小语教改实验学校推广,而且对没有进行这次实验的学校也有借鉴意义,建议自治区教育厅尽快向全区转发该校的经验。2000年,我校又以优秀的展示通过了自治区终结性验收。2001年小语整改开始进入第三阶段,目前,这项实验正按规划实施,实验开展正常有序,并与新课程实验顺利接轨。

3、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继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研究之后,于2002年进入“十五”规划课题的实验。根据总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我校确定的子课题为“面向全体,兼顾个别的探索”,目前已进入了实验中期,实验教师根据AAT.GITC测试情况整体分析,逐因素分析,对存在问题找原因,制定了干预方案,进行个案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等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

我们将在2005年初总结实验情况。

    4、“少先队员科研行动研究”课题实验 

    为了有效地改变仅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少先队员科研行动研究”课题实验,即通过小课题的形式,启发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社会调查、信息收集、小实验论证等方式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活动,它是一种探究式的活动过程。此项课题的实施为少先队组织开展的体验教育找到了新的载体。

     此课题实验共分三个阶段,内容分别为:

一、如何培养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

(怎样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

二、如何训练勤于研究,独具慧眼的“小发现”?

(怎样引导孩子们研究问题);

三、如何培养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

(怎样引导孩子们解决问题)

我们觉得,以上三个阶段的实验已经能够囊括学生生活的三个领域,即:家庭生活领域、集体生活领域、社会生活领域,接下来就要看我们能否让队员们在各领域充分实践,不断获得各种体验,在获得体验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研究问题,培养他们会解决问题,在各个阶段的实验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护好队员的好奇心、好胜心,站在孩子们的视觉水平线上评价他们的活动,让队员们自始至终在各项活动中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受: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5、数学活动课课题研究

数学活动课是自治区立项科研课题,此课题实验时间是2003年5月—2007年5月。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其中“学会做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基础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设计和实施数学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数学活动课要研究教师如何扮演好多种角色,怎样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让学生完全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活动中获得多种知识,接受多种磨难,实现多方面发展。

     6、实验小学“珠心算”课题实验(简介) 

     珠心算是一项起源于我国民间,而在近年来颇受国内、国际教育工作者重视,并在相当范围内被人们用于脑功能开发,特别是提高计算技能的益智力运动方面。为发挥珠心算的启智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计算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2004年3月,实验小学珠心算实验课题被确定为盟级实验课题。

    2004年3月我校制定出“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推出精品,形成品牌”的珠心算工作思维,并提出三步走的珠心算发展战略。第一步,初步尝试,积累经验;第二步,扩大规模,形成品牌;第三步,学科整合,普及提高。 

    目前,实验正处于第一阶段的前期(过渡时期),基本实现稳定目标:认识算盘,掌握算盘构造;熟练掌握珠与数、档位与数位的关系;能用图示法表示具体的数;用算盘进行10以内的直加、直减。(待续)

8、学科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改为首批教育科研实验基地,2001年承担了国家十五课题“学科教学中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项课题我们在实验中下设了四个子课题,即。数学的强化问题意识.促进自主探索。语文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音乐的让学生在音乐王国中做自由天使。自然的如何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精神。目前,此项实验下放的子课题已完成低年级实验任务。2004年9月,进入中年级实验阶段。

三、教育科研成果

1、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2000年6月接受自治区教育厅验收,学校被评为“自治区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先进学校”,6名领导教师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

  2、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接受终检,形成的实验报告2000年获国家级一等奖。

    3、“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实验2002年获全国先进集体,2003年1-3年级阶段性验收获全国韵语实验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