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自愿连锁经营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连锁企业 连锁零售业 共同配送 配送
一、连锁零售业的创新发展
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店铺,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一个联合体。它在整体规划下进行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和标准化运作,最终使复杂的商业活动简单化,实现规模经营优势,提高经营效益。自20世纪初,美国许多零售商采用连锁经营方式构建连锁商店扩张体系,改变了世界零售业的经营观念和发展路径,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连锁经营潮流。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连锁零售业的发展呈现如下新特点:
1.连锁领域及规模扩大化。连锁经营随着其运作的成熟,不断向多行业渗透,其领域和规模都越来越广。首先,表现在连锁经营的行业扩展上。最初,连锁经营只是囿于传统的零售业,但很快其优势被其它行业所认识,很快扩展到餐馆、美容美发、旅游、房产、金融保险、房产、教育、建材等行业,可以说,几乎所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行业都可以直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其次,表现在行业内的连锁规模扩展上。连锁经营不仅在行业间拓展,在行业内也展现了自己的无限生机,各行业充分利用连锁经营的特点,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以其中的连锁超市为例:如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凭借其连锁经营连续几年稳占世界500强的首席,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断开新店,同时还在不断地选择新的城市进行布店设局。上海华联超市已取代上海一百居我国零售业的龙头地位,中国零售业前10强连锁超市已占一半以上。2002年7月作为中国连锁业的领军企业,已连续三年位居中国零售业排名第一、连续五年中国连锁业排名第一的联华超市与浙江省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华商集团,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将家友超市25家门店纳入旗下,而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连锁业第一案。
2.经营业态多样化。业态是零售业根据“如何销售”这一营销学命题对市场进行细分,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角度,按提供商品的方法和销售方式进行的分类。连锁经营者们将连锁经营的优势和商业特点相结合,根据自己所经营商品的种类和运营方式,主要采用了超级市场、便利店、存储式会员店、专业店和专卖店、百货商店等几种业态。其经营范围区别如下:
3.组织形式网络化。连锁经营既是一种经营方式,又是一种组织形式。它把传统的流通体系中相互独立的各种商业职能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统一的经营体系中,更有利于实现采购、配送、批发、零售的一体化,从而形成物流一体化的流通格局,提高了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连锁门店数量多、分布广,特别是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深入各个消费腹地分散销售,各个门店的配送线路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线路构成了网络整体,不仅有利于商流和物流的分离,实现采购、存储、配送的规模优势,而且,享有信息采集的规模优势,有利于管理层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4.管理方式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简单化,连锁企业的作业流程、工作岗位上的商业活动应尽可能简单,以减少经验因素对经营的影响。连锁系统整体庞大而复杂,在其系统中总是提倡将财务、采购、物流、信息、管理等各个子系统简明化,去掉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以提高效率;专业化,在连锁经营中,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有详细而具体的分工,以保证连锁经营的正常运转。标准化,连锁经营中的标准化管理贯穿在从商品的订货、采购、验货、保管到按统一的流程将商品配送到各个门店。如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加工都是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的,这些标准化的操作为它们的全球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共同配送对连锁零售业的重要作用
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取消了外资企业在零售领域的地域、股权和经营范围的限制。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特易购、7-11等跨国零售巨头企业在中国的攻略升级。中国连锁零售业通过物流的发展在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物流配送已越来越成为连锁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共同配送以其低成本的配送运输、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的物流运作、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已越来越被各连锁零售企业关注和采用。
共同配送就是将多个流通单位处理的同种或异种的商品的功能“统合”起来,促使他们共同利用仓库、车辆等设施设备来有效整合物流配送资源,将小批量货物转换成商品集运,形成大批量配送,以实现低成本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共同配送是对整个物流网络系统的统筹安排,寻求一种更大更广范围的合作,一般需要考虑多个货主的配送需求,在配送时间、数量、次数、路线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运筹,在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实行全面规划和合理计划。
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无论是在共同配送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上都走在前列,其连锁零售业采用共同配送的比例很高,仅以其中的自愿连锁业态为例:据中商商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于淑华介绍,成熟的自愿连锁企业统一配送的比例都很高,欧洲共同配送比例高达90%,美国也达到70%以上,日本将近50%。而“上海家联”的比例还不足10%。这些数据在表明中国的连锁零售业共同配送的低水平的同时也说明了共同配送在中国的巨大发展空间。对连锁零售业而言,共同配送的具体作用体现在:
1.有效利用资源,增强零售业的竞争力。共同配送通过有效利用联盟成员的资源,合理利用车辆、人员,大大降低了在库成本,同时也满足了零售业即时销售战略所要求的多频度少量配送的需求,使得店铺缺货率大大减少,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提高了零售业自身的竞争力。
2.优化供应链,提升供应链价值。跨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优化流程、改善等级制度、打破现有规则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创造性应用。而共同配送则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通过共同配送,促使各联盟企业改善流程,改革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应用,用供应链的思想使整个价值链增值,不但企业在合作中增值,顾客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如通过共同配送,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的状况,而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零售业而言,找到了新的利润源泉,从而部分也让利于消费者,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
3.信息共享,共谋发展。共同配送要求连锁成员及时沟通,信息流动通畅。以中国自愿连锁的为例,自愿连锁的核心基础之一是各成员之间高度共享资源,包括财务、资本实力、营运实际状况等方面的全面共享,以克服实施中的难点:联合采购和共同配送。本土企业“中永通泰”、“上海家联”、“四方联采”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深深意识到这一点。以“四方联采”(郑州的四方联采公司是由洛阳大张量贩、许昌胖东来、信阳西亚和南阳万德隆四家河南连锁企业在与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价格谈判时形成的区域自愿连锁联盟)为例,在这种联合组织中,在各个时期都十分注重四个成员企业在地域、文化、业态、以及供应市场的同一性和彼此业务的平行性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融合,如一方的财务数据和客户资源向其他三方毫无保留地开放,这在“四方联采”的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连锁零售业的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模式根据物流渠道的功能整合和流通渠道的环节构成不同,有第三方共同配送、横向共同配送、纵向共同配送等类型。本文所探讨的共同配送是指连锁零售企业参与的共同配送,由于我国的信用缺失,信用制度有待健全,物流全部外包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在初期,一般连锁零售企业都会选择参与式的共同配送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模式:
1.大型零售连锁业自建配送中心为门店进行配送。如图1所示,采用此共同配送模式的主要是实力雄厚的大型零售商,为了追求物流的高效率,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以支撑连锁店铺的发展,在配送能力还有余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其他连锁企业提供配送服务。如我国上海的华联超市、沃尔玛的发展均是采用此模式。
图1 大型零售连锁业自建配送中心为门店进行配送模式
2.中小型零售商联合开展共同配送。如图2所示,中小型零售商为了形成规模优势与大型零售商抗衡,联合起来共同建立配送中心实行共同配送或成立第三方物流公司集合各个采购部门的商品进行共同配送以节约配送成本。2004年2月,山东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湖南步步高超市公司、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公司和广西佳用商贸公司在共同赴国外考察自愿连锁组织后萌生结盟意愿,共同注资180万元成立上海家联采购联盟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个跨省区的超市采购联盟,他们通过结盟,共同采购、共同配送以希望降低成本,增强自身竞争力。
图2 中小型零售商联合开展共同配送模式
3.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共同配送。如图3所示,这种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大型零售商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由指定批发商将经销的商品运到零售商物流中心,经由该中心向零售企业的各连锁店铺进行配送。如日本的7-11连锁连锁企业按照不同的地区和商品群划分,建立共同配送中心,由窗口批发商向中心发货,由中心统一集货后,再向各个门店配送。二是对于中小零售企业来讲,由批发商建立零售商专用型的物流中心,并借此代行零售物流。从中小零售企业提高物流效率与大型零售商抗衡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
图3 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共同配送模式
4.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共同配送。这种形式主要是针对生鲜食品、快餐、蔬菜等追求食品新鲜度的生产企业。特别是连锁便利店的发展,不仅要求频繁配送,而且为了保障及时、高质量的供应,需要一个稳固的物流渠道。在这种状况下,为了实现高速高质的配送,并具有紧急配送的能力,又能有效降低成本,生产企业和零售商共同出资建立区域型的共同配送中心,以每日配送的食品为核心建立起物流配送体系,藉此实现对便民店等现代零售企业多频度、小单位、统一的配送活动。生产企业向配送中心发货,商品在配送中心内经过分拣、流通加工等作业后,再配送到各个零售商。通过共同配送中心,使本来很难确保流通的中小供应商的商品也能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交易。
图4 制造商与零售商共建配送中心模式
四、结束语
共同配送是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经济信息化的市场态势下,适应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而优化出来的一种优秀的有效的配送方式。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商品种类、商品特点、零售业态类型、客户需求等情况,采用相应的共同配送模式,将共同配送、自营配送、物流外包等物流配送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减少店铺存货,增加备货品种,提高食品保鲜度,从而改善店铺周围环境,吸引消费者,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健: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靳伟:最新物流讲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连锁经营是21世纪商业模式的主流。连锁经营作为流通业的第三次革命,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地发展,这对于改革传统流通体制、促使商业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连锁企业,许多都是在行业间经济联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是一个多层次的企业集团。而且,由于发展得过快,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财务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何规范财务管理办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是连锁经营各种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连锁经营的特点及财务关系
被称为“现代流通革命”的连锁经营,是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流通方式。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运用于商业,实现商业经营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其很快便成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主流和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
连锁店是由总部、各门店和配送中心构成。总部是连锁店经营管理的核心。连锁店的总部、门店,各成员之间由于投资关系或控制关系的不同,分为直营连锁、自愿连锁和特许连锁三种形式,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财务关系。如何理解、认清、理顺它们之问的各种财务关系,是连锁店财务分层管理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目前,连锁企业实际上分为两个层次的关系:一是核心型和紧密型,其税收渠道、资金、经营、管理、劳动等要素都是统一在总部领导之下的,因而,总部在财务上起统帅作用,具有绝对的财务控制权。在经济上共负盈亏,以各自的资产所有权大小承担经济责任;二是半紧密型和松散型,指总部与门店之间只保持一般的协作关系,总部位于连锁经营的底层,不存在资产联合,常常采用品牌加盟的形式。各门店同总部签订合同,取得使用总部商标、经营技术等,但经营权集中于总部。从财务关系上来看,总部和各门店之间在财务关系上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各自独立的一面。各自的资产所有权关系不变,但在商品采购、商品配送、经营管理等方面受控于总部,在总部的指导下共同经营。
二、分层管理在连锁财务中的运用
根据上述连锁企业的划分层次,笔者认为必须合理、科学地划分总部与门店的职权,理顺总部与门店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公司内部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连锁店,应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即利用分层的思想进行管理。
(一)集权模式
在集权制下,可以充分发挥总部在资金、投资、筹资、分配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功能,便于统一财务目标,使总部和各门店都能按统一的财务政策组织财务管理活动。但由于总部和各门店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门店又不由总部完全控股,因此,会遇到阻力。
结合连锁店的经营特点和连锁店各成员间的财务关系,笔者认为,处于核心型和紧密型的连锁店经营应选择集权制的财务管理模式。
1.这是连锁店各成员间与总部本质性的财务关系所决定的。核心层和紧密层的连锁店与总部因存在着投资而形成紧密的纽带关系或控制关系,很容易依靠这种投资关系或控制关系作为经济杠杆,从而统一财务目标和财务政策。
2.这是由连锁店经营特点所决定的。处于最上层的连锁店主要由各门店组成,要实行规范化管理,必须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商品、统一价格、统一经营管理规范、统一商标、培训、策划等,经营权归总部。门店是连锁店的基础,主要职责是按总部的指示和服务规范要求,承担日常销售业务,经营业务较为单纯。因此,各门店和总部之间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关系,采用集权模式更能够发挥协同效应。
(二)放权模式
处于半紧密型和松散型的连锁店,各门店与总部之间仅仅是资金联合或者租赁品牌的形式,总部常常不具体干预经营,只是日常收取加盟费。这些连锁企业的财务独立性较强,门店具有相当的财务权限。如果采用放权模式,可充分调动门店的积极性,但会下降对门店的约束力,有时候会影响整体的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是一把“双刃剑”。
1.连锁店与总部之间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了应该放权。由于没有过多的股权关系,因此总部的集中化财务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从法律上来说也不现实。
2.业务经营的模式决定了应该放权。处于放权管理的连锁店,更多地是采用品牌加盟的方式。各连锁店和总部之间,仅仅是一种采购和供应的关系,因此两者在财务上并没有过多地联系。如果对其控制,会引起加盟店的反感,降低市场占有率。
三、连锁经营财务分层管理的建议
不管是集中型还是放权型,都必须强化总部的管理权限,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明确总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利与责任。
(一)总部负责整体的财务建设
总部应有制定财务政策权,以设计整个公司的会计政策,制定整个公司的财务制度,如费用开支审批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集中管理整个公司的财务人员,即全公司各门店和总部的财务人员采取集中管理办法,各门店财务人员不再从属某个门店,这样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交流,有利于财务的控制和监督,有利于总部政策的贯彻执行,使整个公司达到一致。对于放权模式下的连锁店财务,也要经常培训,从业务层面上加强对接。
(二)加强结算资金的管理
加强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连锁经营的企业具有货币资金流量大、闲置时间短、流量沉淀多的特点。因此,总部财务应根据这些特点,科学合理地调度和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效益。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可以使分散的沉淀资金加快周转,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操作时,可在总部设资金管理中心,承担资金使用、调度和管理的职能。总部通过远程查询和网上银行实时监控来管理资金。
2.进货款采用信用结算。财务要根据商品的不同保本点、周转率情况,确定商品的不同账期和付款形式,积极采用商业信用等结算方式,节约利息支出。
3.进行资金运作,多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的集中管理,使企业的资金运作有了可能。连锁企业销售最大特点是货币资金流量大,资金始终会有短时间的沉淀过程。当连锁经营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可短期运作的资金量会相应增加。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可以与银行合作,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运作,增加企业效益。
(三)加强存货控制
加强库存管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连锁经营企业商品具有周转快、流量大、品种和规格齐的特点;在销售形式上,以敞开货架陈列和顾客自选为主。鉴于这些特点,企业要在进货环节、储存环节、退货环节加强对商品的管理。
[关 键 词]连锁; 连锁经营; 特许经营; 旅游业; 餐饮业特许经营。
旅游活动有“六要素”: 食、住、行、游、购、娱,连锁经营与之密切相关。当前,如何进一步搞好特许连锁经营,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备受各方面的关注。
本文仅就连锁经营中的餐饮业特许经营与旅游活动“六要素”之一“食”的问题,略抒己见,以供相关方面借鉴。
一、特许经营的内涵与优势。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有三种类型: 直营( 正规) 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 自由) 连锁。特许连锁也称特许经营、加盟连锁或合同连锁。
( 一) 关于连锁经营的内涵。
“经 营”一 词 英 文 为 Maganement,意 同 管 理。中、外理论界对经营管理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简言之: 在“大经营论”中经营包涵着管理; 在“大管理论”中管理包涵着经营; 在“经营管理等同论”中二者既有共同部分,又有独立部分。
经营在汉语中寓意丰富: 例如在国学中,《诗·大雅·灵台》: “经始灵台,经营四方。”此经营意为建筑。《诗·小雅·北山》: “旅力方刚,经之营之。”此经营意为规划( 画) 创业。《战国策·楚》: “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此经营意为周旋往来。由此可见,经营本意是指规划创业,筹划营谋,周旋往来。
“连锁”一词,狭义上讲是连接起来并且锁定。还可将其理解为“链”或“链接”,在连锁经营中大体包括“五链”: 组织链、商品链、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连锁”是连锁经营的实质与关键。
连锁经营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有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有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的、统计学的等等说法。一般来说,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的若干经营单位,以同一商标、统一管理或授予特许经营权方式组织起来,通过对企业形象和经营业务的标准化管理,共享规模效益,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
连锁经营企业突出的特征是“3S”管理方式,或称“3S”原理。“3S”就是: Simplification( 简单化) 、Specialization ( 专 业 化 ) 、Standardization ( 标 准 化 ) 。
近年来又增加了规模化与网络化。
( 二) 关于特许经营的定义。
特许经营即特许连锁经营,是我国连锁经营的主流。特许经营的定义亦 是“仁 者 见 仁,智 者 见智”。国务院 2007 年 1 月 1 日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明确指出,“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 以下称特许人) ,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 以下称被特许人) 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 三) 特许经营的优势。
仅从特许人来看,特许经营与直营连锁和自愿连锁相比,主要优势有三:
1. 特许人扩张连锁分店的资金投入和运行成本低。在直营连锁,每个分店都要由特许人全额投资,这就会使特许人的扩张受制于筹资能力。特许经营则不然,由于被特许人均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资金的投入和相关费用大都由被特许人承担,这就大大节省了特许人扩张的资金和成本。
2. 特许人扩张连锁分店的速度快。特许人可将那些占有商圈、地利的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纳入麾下,大大加快了扩张的速度。
3. 特许人扩张连锁分店的市场风险小。以特许经营方式经营的门店称为加盟店。由于加盟店都是独立的法人,自负盈亏,特许人所承担的风险就会大大减轻。
在此应特别指出,成功的特许经营是双赢模式,只有让被特许人获得比单体经营更多的利益,特许经营关系才能长久维持,特许经营才能做大、做强。
二、特许连锁经营发展简况。
近年来,全球按销售额排名的 500 强企业之首—美国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就是连锁经营企业。
在酒店业,国际连锁酒店标准的制定借鉴了希尔顿等连锁酒店以及美国东西海岸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的经验。
( 一) 特许连锁经营在我国发展速度和产生的效益十分惊人。
连锁经营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我国出现至今,其发展速度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惊人。特别是特许连锁经营已经成为零售、餐饮、服务、酒店等行业采用的一种主要经营模式与组织形式,并且加快向其他行业发展,尤其在沿海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发展速度更快。例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主导企业以特许经营方式在县城及乡镇开设大量的分店,日益显示出经营优势与效益优势。我国按零售额排名的前 20名商业企业中半数以上为连锁经营企业。我国现有160 多家饭店管理公司,星级旅游饭店 10 480 多家,星级饭店集团化程度达到 9. 63% ,其中连锁酒店集团毋庸置疑已经成为最大的赢家。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 2009年底,我国特许连锁经营企业 4000 多个,加盟店 33万多个,分别比上年增长了 15% 和 10% ; 2009 年特许连锁经营 120 强企业的销售额达到 3109 亿元。
若仅就特许经营体系数量而言,我国已经远远超出特许经营大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且每天都有大量的特许经营企业产生。
( 二) 特许连锁经营与旅游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特许经营适应多种行业( 业种、业态) 或项目。
总的说,主要适用于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以及部分制造业。例如: 零售业; 餐饮业,尤其是快餐业; 酒店业; 休闲旅游; 商业服务,如广告、企业顾问、不动产中介、快递公司、跑腿公司、秘书公司、包装公司、印刷、影印、招牌服务等; 人力资源开发、猎头; 家政服务; 便利店; 洗衣店; 教育用品及服务; 汽车租赁、汽车用品及服务; 健身、美容服务; 房地产中介; 轮船公司等等,恕未写全。细心浏览不难发现,上述若干行业( 业种、业态) 或项目与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密切相关。事实证明,连锁经营已经成为加快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模式与新的亮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旅游亦然。旅游活动有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显而易见,发展旅游业离不开餐饮业,二者相互促进。
西方餐饮业起源于十七世纪的小客栈,这是一种小规模餐饮店铺,非常普及。但若论有系统且具规模的经营餐饮业,则要从十七世纪以后,店家开始讲究精致烹调,使用较好的餐具招徕顾客开始,如英国于 1650 年在牛津出现的咖啡屋。至十八世纪末期,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整个欧洲交通运输事业发达昌盛,又随着商业贸易与观光业的盛行,餐饮业者为迎合顾客需求以增强竞争力,在质量上开始讲究,在服务上开始出现桌边服务,大大提升了西洋文化吃的艺术,促进了西方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连锁经营中的特许经营备受旅游业界的关注。例如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特许经营方式,分别在 2005 年 5 月至 12 月在北京市内设立了 12 家营业部( 门店) ,它们与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快餐一样,各店有统一品牌与标识,销售同样的旅游产品,有统一的经营理念与市场推广方式,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种经营模式很快在旅游业内复制开来。
三、打造餐饮特许经营名牌的难题。
数当今洋式快餐,中外人士会不约而同的说出麦当劳、肯德基等。然而,数当今流行的中式快餐,中外人士的答案竟会五花八门,往往令自以为有着若干年美食文化的国人“汗颜”,同时,国人也未必知晓进入国门的洋快餐大多属于特许经营方式。
( 一) 我国餐饮业特许经营发展不平衡。
餐饮业作为不落的朝阳产业,目前可以说进入了黄金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日益繁荣、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经济活动逐步国际化。五天工作日、休闲场所增多、休闲方式多样化等因素,促使餐饮业与旅游业快速发展,并且由单纯的供食场所向着具备多种休闲功能的餐饮服务业方向发展。
然而,笔者在国内、外旅游中亲身体会到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确实很大。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每一家餐饮企业都感受到了竞争的惨烈。即使在欣欣向荣的企业,也无不体会到中高层管理者的忧心与不安。餐饮企业老总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题目是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让本企业商圈稳定或快速扩张? 从实践看,连锁经营似乎成为了餐饮行业的主旋律。例如国内的餐饮业百强企业无一例外的采取了连锁经营方式,连锁百强超过 50% 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由于特许经营具有成本优势、价格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等,有着极强的竞争能力,因而成了餐饮业经营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众多中餐连锁企业高管喊出“要做中国的麦当劳、肯德基! ”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当人们欣赏一些企业扩张成功的经验时,也要汲取一些企业扩张失败的教训,例如北京全聚德烤鸭曾败走广州,上海荣华鸡销声匿迹,“土掉渣烧饼”在长春风光不在……诸如此类事件让中餐业特许经营几乎成为特许经营失败的代名词。
( 二) 制约餐饮业特许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调研分析我认为,制约餐饮业特许连锁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 餐饮业特许经营标准化难。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显著特征。然而,由于中餐不易做到标准化,大多不能像工业品生产线那样大批量生产,因而不能保证餐饮品的统一口味与质量,这与特许经营所要求的统一性不符。例如大多数人会有同感,在当地烤鸭店吃全聚德烤鸭与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吃烤鸭的口味就是不太一样。
2. 餐饮业同质化恶性竞争。俗话说“竞争就是争饭碗”。中餐企业开展特许经营之后,由于投资相对少、见效快,模仿者众多,就会导致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现象,就会使原有主导企业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甚至逐渐失去发展活力。这种模仿与竞争,既有形式上的模仿,如商标、店容、店貌等; 也有实质上的模仿,如产品、技术、外观等。一家“土掉渣烧饼”的推广,既会带来多家“土掉渣烧饼”
的诞生,也会导致“土掉渣烧饼”盟主的“滑铁卢”。
3. 特许加盟管理不规范。 有的盟主 ( 特许人 )发展加盟商( 被特许人) 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收费( 加盟费、权利金等) ,往往忽视对加盟商的支持与管理。加盟商由于得不到盟主应有的、持续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使加盟店生存能力、竞争能力下降,续存期较短,影响了特许经营的持续发展。加之还有“加懵店”、“假盟店”等怪现象,“忽悠”、“被忽悠”
者层出不穷,令一些创业者叫苦不叠。更有甚者,有的投机分子利用特许经营进行招商欺诈等犯罪活动,致使不少创业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极大地挫伤了加盟商的积极性。
4. 特许人运作不规范。有的特许人自身资金实力不够或专业人才少,急功近利,热衷于招商; 有的特许人本企业直营店不成熟或达不到规定的 2 个以上门店,就急于发展特许加盟店,由于后续能力与支持跟不上,往往导致几败俱伤。
四、搞好餐饮业特许经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就业拉动力强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 一)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从国外看,特许经营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推广和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法制与政策环境。制定和完善特许经营有关法律制度,是维护加盟双方合法权利、促进特许经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例如,美国就曾有过一些不法之徒打着特许经营旗号诈骗加盟金的案例,直到 1971 年美国出台了《连锁加盟法》和《连锁店统一加盟需知》之后,这些不法行为才得以制约。2007 年 1 月,国务院颁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对开展特许经营活动的审核、信息披露、特许人与被特许人的权力与义务、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 二)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措施方面的保证。
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制定出台一些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突破性政策,例如在准入门槛、财政、金融支持、税费减免、人才引进、基础设施、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政府更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造区域旅游产业的宏伟蓝图。
( 三) 加大对名牌商品和名牌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建设、指导、扶助、监督等措施,促进名店和名牌商品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这项工作涉及点多面广,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方能奏效。对于已有一定商誉的商标和商号,应优先给予注册登记,防止他人乘虚而入,保护特许人的知识产权。对于那些有希望成为名牌的项目、传统老字号、知名品牌应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大力扶植,早见成效。通过积极拓展、规范餐饮业特许经营,提升中式快餐知名度,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世界品牌,以飨游客。尽早取得与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特许经营企业对等的话语权,不能总是言必称洋快餐。
( 四) 加强中心厨房( 加工中心) 的建设。
中心厨房( 加工中心) 在餐饮特许经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餐饮特许经营的组织结构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总店加 10 个以上连锁分店构成; 另一种是由总店加中心厨房加 10 个以上连锁分店构成。一般来说,除了由于保鲜、保质等方面的要求而无法通过中心厨房( 加工中心) 统一加工后配送到各分店的餐饮品外,餐饮特许经营的组织结构都应设计成“总店( 总部) ———中心厨房( 加工中心) ———分店”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餐饮品的口味与质量。当然,这样做要增加配送成本。若做不到这一点,主导企业应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例如,北京市全聚德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收回了一些外地特许经营企业的经营权,从而保住了“全聚德”这一久负盛名的知名品牌。
( 五) 加强对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的管理。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严把信息披露关,例如对在中国连锁经营网站登载的信息严格审查、筛选,防止误导大众。笔者曾发现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由于涉世不深,受不良信息误导,轻信他人,上当受骗,从而影响就业。同时,要加大对虚假信息( 行为) 者的打击力度,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与市场环境,切实保护被特许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当前在旅游业及其他行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仅仅依靠或主要依靠国家( 国有) 资本以及少数大的投资主体来发展旅游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在那些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民营经济非常活跃,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形式多样化,连锁经营就搞得好。当前,理论界与业界已经达成共识的现代企业扩张的两条基本途径是: 资本运营和连锁经营。例如,长春市欧亚集团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成功运作资本运营和连锁经营的典范,截至2009 年末的 25 年间,该集团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高速增长,公司资产从 205 万元增长到 72885 万元,获得了资产信誉评估 AAA 级企业,中国商业名牌企业等 1000 余项荣誉。经济学家预言,2010 年以后的十年,是我国消费领域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15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届时,预计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 1 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 28 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可达 1 亿人次,游客市场总量可达 30 亿人次。显然,要实现旅游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逐一解决好旅游活动的“六要素”,特别是第一要素—“食”的问题。相信今后十年,旅游业与特许经营二者相互促进,定将千帆竞发,令人惊喜。
[责任编辑: 高宏艳][参考文献]。
[1]刘星原。 连锁经营与管理[M]。 北京: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2]吴伟君。 开店必读手册[M]。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一)贵州农村居民收入低,购买力有限。
1、贵州农村地区山多地少,农业产值小,农村居民收入低。贵州农业总产值从2004年至2008年分别为317.7亿元、335.0亿元、354.6亿元、392.2亿元、464.8亿元。可以看出贵州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而且规模小,占贵州总产值的比重不大,而贵州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因此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根据中经网数据显示,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从2008年数据看出,贵州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796.9元,只占上海的24.4%,江苏的38%,浙江的30.2%,四川的67.8%,重庆的67.8%,河南的62.8%,湖北的60.1%,占贵州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3.8%。2008年末,按照扶贫新标准统计,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85.38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7.4%,占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的14.6%,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不仅农民人均收入低,而且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2、贵州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小,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根据中经网数据,贵州社会消费品市场小,消费总额2008年为1014.9亿元,只占广东的7.94%,占上海的22.36%,江苏的10.5%,浙江的13.6%。2004年贵州零售业总资产为126.66亿元,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1-55%。总资产仅为广东的9%;而且资产质量相对较低,资产负债率达76.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7个百分点,比云南(72%)、湖南(71.85%)、广东(68.42%)、四川(67.75%)高5个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贵州零售业总量规模偏小。和城市相比农村市场规模也过小,农村消费严重不足,1978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4%,而县及县以下为1053亿元,占77.6%。1995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县及县以下,城乡市场规模相差1.2倍。2005年,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扩大到2倍。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1996~2006年贵州农村居民现金支出中用于生活消费的金额由456.35元增长到1167.92元,增长额为711.57元/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92%速度上快于同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5.21%)。从生活消费的现金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看,基本呈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农村居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的比重逐年提高,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但2004年自给性消费的比重仍高达36.61%,在2005、2006年,这一比重仍接近30%。
3、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比高。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虽然不断增加,所占纯收入的比重较高,从2005年到2008年,人均生活支出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7%、82%、80.6%、77.4%,虽然比重在不断降低,但是总体比重仍然非常高,农村居民能够用于其它购买的资金有限,制约了商品购买和流通。
(二)贵州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布局不合理。
1、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小。目前贵州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投入不足,从2000年到2008年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分别为93486亿元、176234亿元、248180亿元、431347亿元、364034亿元、316396亿元、382750亿元、412285亿元、419335亿元,2008年,贵州拨款占广东的15.4%,四川的36.5%,上海的10.6%。
2、贵州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供应链网络不畅通,货物运输量偏小。贵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地区铁路运输里程小,物流运输主要靠公路和水运,2008年贵州公路里程为123247公里,远低于周边省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贵州农村交通运输设备落后,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少,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致使农产品流通不畅。2008年贵州公路货运量为25272万吨,为上海的62.7%,浙江的27.6%,四川的24.5%,水运货运量为737万吨,为上海的1.7%,浙江的1.7%,四川的19.7%。
3、贵州农村流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比较简陋。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农业省,是全国石漠化最突出的省份,石漠化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20%以上。农村居民主要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偏远山区、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因素多。“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和石漠化的地理特征,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求高,商品流通难度大。由于贵州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大多数农村超市建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在偏远乡村多采用集市集中销售采购,农村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甚至露天市场也有不少。
(三)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目前,贵州农村市场实行连销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生活用品方面流通中的商品质量差、种类少,很多商品是非正规厂家生产的,设备落后,环境差。农村的超市仅仅是引进了大型超市的“名字”、“货架”等外在的东西,对于货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布局等并没有完全学到位,所以往往是杂乱无章的,也不够方便。而对于摊位式销售的,卫生状况则更差;农用产品方面,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不灵通农用产品主要是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粮仓等农用器具,这些商品的购买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农产品销售方面,对于和一些经济作物,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所谓的市场价格,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蔬菜等需要运到城里,城里的竞争和要求都比较高,卖不出去的,因没有储藏设备,只能浪费掉。
(四)贵州农村零售业市场竞争力弱小。
1、贵州零售业从业人员少。2004年我省法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仅34.43户,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4%~72%。就业人员仅52.42万人,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30%~66%。仅相当于广东的16%。商品销售额为182.72亿元,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28%~60%,仅相当于广东的7%。
2、贵州零售企业管理绩效水平低。资产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管理绩效水平。2004年贵州总资产利润率为-0.56%,全国平均水平(1.87%)和广东(1.71%),周边省区云南(0.93%)、湖南(2.03%)、广西(1.37%)和四川(1.23%)均为正数。
3、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劳动资源利用效率看,2004年贵州省零售业人均销售额26.11万元/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41%、广东的53.16%,在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30.50万元/人)、云南(29.67万元/人)和湖南(25.5万元/人)。人均利润额为-10.14万元/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5万元、广东10.64万元,在 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0.24万元/人)、云南(0.21万元/人)、广西(0.22万元/人)和湖南(0.34万元/人)约10.35万元左右。从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额分析表明,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二、农村商品流通模式分析
(一)随着流通组织的多元化,农村各种流通形式也在迅速发展。工业品流通包括:供销社、农业系统的统一采购、分散销售;连锁企业的特许经营、统一配送;厂家委托销售;企业设点专营专卖,提供的专项配套服务;经营者自采自销等。农产品流通包括:农民通过市场的自产自销农民按订单组织的生产销售;农民通过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行的购销;国营农场组织的销售;地方各种加工企业的收购和国家的专项收购等。
(二)连锁经营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国农村市场特许加盟连锁发展势头良好,特许加盟连锁的特点在于,不管是农村哪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只要认可特许加盟企业,能够拿出开店的资金,就可以进入特许加盟体系;不管是竞争能力强弱,只要遵守加盟契约,通过总部的企划、培训、营运等支持,企业就能正常运作;不管是经营规模大小,只要纳入总部的运行系统,通过品牌整体促销策略,企业就能降低成本,取得明显发展。连锁经营的统一配送有利于保证农村市场商品的质量。农村加盟连锁店通过总部统一配送商品,既能保证商品的品种、规模,又能享受优惠价格,保证商品质量,在购物环境上,由于装饰统一,标志醒目,灯光明亮,设施先进,使其成为农村理想的购物场所。国外的沃尔玛超市就是从农村的连锁经营中发展起来的,国内苏果超市等或通过投资、联营、合作等方式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基地一加工一市场”产业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接起来,带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或通过合同订单、产品开发、品牌定制等方式,与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相互促进发展;或通过自身连锁网络、流通渠道,为农村各种生产者、经营者提供购销服务,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万村千乡工程的流通模式。200598月国家八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贵州的万村千乡工程进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所建乡级点多,村级店少,交通便利的地方多,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方少。
(四)国内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的经验教训。
1、成功案例的经验。浙江推广“七统一”模式,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具体措施是推行“七统一”模式,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和统一服务,有效监控直营连锁。安徽采取四种建店模式,推出“万村千乡”工程。具体措施是积极引导各类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乡村投资建立改造连锁“农家店”(连锁超市、便利店);鼓励各类大中型连锁企业通过吸引小企业加盟的方式到乡村建立、改造“农家店”;吸引其他类型企业和个人投资建立、由大中型连锁企业直接进行物流配送的“农家店”;支持各类中小企业以自愿连锁、自愿结合、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河南建设三级网络,推进供销社改造工程。具体做法是:由省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公司牵头,打造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等骨干网络建设区域网。对原有经营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建立起商品购进、配送、运输、结算、管理的细分体系;建设终端网。实施超市进乡村、进社区工程,鼓励各地供销社发展农村小超市、农产品直销店。
2、失败案例的教训。海南“农改超”是用超市化的模式改造现有的低层次的农贸市场,给百姓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购物方式。但由于各地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出现了超市竞争不过农贸市场的现象。海南“农改超”遭遇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基础设施和摊位费等导致高成本,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有较大的劣势在建设无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乱批滥建,重复建设,造成市场闲置和市场摊位过剩管理难以跟上。县域连锁经营应汲取山东德农超市教训。山东德农农资超市所有店铺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经营,采取“八统一”经营模式,以此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大型仓储式农资超市设在地级城市、县或县级市的城乡结合部,中型农资超市设在乡镇,小型农资连锁超市设在乡镇以下,8~10个自然村,3公里商圈半径。同时,还创新农技服务方式,把农资连锁超市搬到田间地头,设有“坐堂医生”。由于受到德隆事件的影响,资金链条的断裂坐拥500多家连锁店铺的目前已偃旗息鼓,面临清盘。问题就出在上。
三、适合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新模式探索
由于受限于贵州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完全照搬大连锁企业经营模式和其它地区模式无法适应贵州农村地区现状,再加上目前的万村千乡工程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偏远地区农村居民的商品流通需求,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总结其它地区经验教训,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在贵州农村重点发展农村本地物流企业,搭建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农村村级店之间的商品流通桥梁,具体是建立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之间批发与回购以及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与乡村连锁店之间终端零售相结合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建立日用生活消费品、农资产品和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双向商品流通模式,建立商品流通消费梯度模式。
(一)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具体讲就是由大的连锁企业或者商品生产采购企业只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的县市或中心城镇建立经营点进行配送,由农村本地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进行配送乡村连锁零售网店进行配送并返销乡村零售网店收购的农副-产品到县市和中心城镇经营点。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位置建立网点一方面可以减少大连锁企业和生产采购企业在广大贵州农村地区进行商品销售和采购的店面运营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一方面减少了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销售成本。而在乡村实行连锁零售店可以规范和统一商品质量和购物环境。中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参与可以极大的发挥中介企业的资金参与和运营,扩大商品流通的规模。
(二)贵州农村商品流通双向物流模式。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在将日用生活用品和农资产品运送到连锁乡村网店的同时可以采用易货或者销售方式将农村农副产品运送给大连锁企业或采购企业。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把质优价低的日用消费品送下乡,另一方面把农副产品收上来进入超市销售,搭建起农副产品进城的“绿色通道”,解决农产品卖难。还可以将农户农副产品生产、销售风险与采购企业挂钩,转嫁农户的生产销售风险,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降低物流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空车返回率,降低运输成本,在此农村商品流通模式中,根据贵州的实际情况应该特别重视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作用,使无法深入农村的连锁企业的商品能够运输到农村偏远地区,又能够使农村地区农产品有效的运出来卖出去。
(三)从贵州农村家庭消费的结构来看应该采取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就是在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利用网店销售终端贴近农村市场、贴近农民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本地农村的不同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贵州农村不同地区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同时针对农民新需求在综合服务、拓展经营领域上不断推陈出新,突破原来传统日用消费品销售范围,既开展科技培训、信息咨询、文化娱乐、收费代缴等公益项目,又相继开展电话卡代卖、彩票销售、保险和医药、图书、建材、家电、种子、农机等新型经营性业务。
[参考文献]
[1]周庆举,贵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征分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5.
[2]王淑静,对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一、我国零售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2004年12月11日的结束,国内零售业三年保护期宣告结束,外国资本将更加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中国本土零售业则面临着更大的考验,中国成为国际零售商争夺的主战场。目前全球50多家最大的零售企业,40多家已在中国“抢滩登陆”,对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洋巨头”在中国快速的安营扎寨,使国内零售业在入世保护期内并没有形成保护缓冲,因而现在变得比较被动。外国零售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1、经营理念:外国零售业对顾客提供的那种热情、周到和恰到好处的服务,的确令我国零售业相形见绌。尽管在不同的企业里他们的服务各有特色,但都体现着一种“以人为本”理念。
2、技术优势: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跨国集团不仅能在本国市场上游刃有余,而且还普遍运用信息技术,在全球建立广泛的市场营销网络,因而可以自如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商品、信息、人才的布局和运作。这方面技术的优势对我国零售业形成的挑战是致命的。
3、规模优势:通过连锁经营而使规模做大,相比之下我国的零售企业还大部分处于区域连锁的状态。以这种规模和其进行竞争,往往是力不从心。还有随之带来的价格优势,也是我国零售业面对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中国零售业的偿债能力低,债务成本太高也制约了自己的发展,这也为外资零售业的长驱直入留下了空间。总之,强大的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是我国零售商面对的来自外部市场的巨大挑战。
同时,还存在着来自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诸多挑战:
1、消费者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以前消费者可能去某一家特定的门店,但随着零售业的发展,消费者选择的多样化,购买频率分散到不同的门店,对某个特定的门店消费者忠诚度降低,消费者在不同门店之间、同类型之间的转换很快,即零售商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差,这是中国广大零售商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2、零售企业之间的合并正在不断上演。消费者忠诚度的继续走低,对零售商的休闲需求越来越高,对零售商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是否提供了一个非常舒心的购物环境,是否很便利地取到他需要的商品,这些感觉上情绪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同时专营品类的商店:如女性生活用品专营店,还有购物中心的出现,都成为零售商的强大竞争对手。
3、对于供应链的管理同样也面临着挑战。零售业是一个以采购为主导的行业,利润是由采购来决定的,在这方面国内零售商的认同程度还比较低,一个采购员如何快速从技术、理念和精神上把握市场需求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重要课题。中国幅员辽阔,整个运输交通能力还比较落后,如何快速便捷地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一直都是零售商面对的困难。
4、零售商很大的挑战也来自人才。人才的损失是越来越快的。因为零售业的发展速度快于人才的发展速度,好的人才在这个行业里流失率越来越大,同时这些优秀人员的维持和新的人才开发对零售业来说也是很大的问题。因此目前对零售商来说,如何做好人员的维护保养是现在的挑战和未来的趋势。
二、我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看,虽然总体趋势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零售业发展方向,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一直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无序发展的现象比较严重。
2、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相关的法律体系也没有形成,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完善。零售业和零售市场的政府管理陷入多方管理而又无人管理的境地,加大了零售企业与政府的交易成本。
3、当前我国物流和配送明显滞后于零售业的发展,统一配送率低和配送技术含量低都大大制约了零售商更大更快的发展。
4、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处于高速扩张期,企业改造、扩建、增设新店铺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均非常大,由于以前没有建立资本金制度,因此,零售企业规模化普遍都面临着资金的约束。在有限的筹资渠道下,使得这些企业的筹资成本高。即使是国内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能够贷款,其资产负债率也都非常高。
5、企业运作规范性较差,技术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还相对薄弱。
6、一些城市已经出现超市饱和问题,而我国许多地区零售业却尚待发展。一些业态过分集中在一些城市零售商之间恶性竞争,影响了零售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我国零售业的相关对策
近20年来,中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第三大零售市场。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消费者在发展在成长,他们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增长。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本土零售商如何把握商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零售业的奇迹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我国零售商相关部门和企业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1、从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来开展零售业的建设。商品流通效率的高低是决定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商业和流通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实行零售业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我国零售业发展水平地快速提高。零售业的物流关联广泛,涉及货物运输、仓储、货物跟踪、顾客退货服务、代收货款服务、信息交换、单据流转等诸多环节。如何才能有效管理供应链:(1)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抓好供应链环节的衔接,争取从产品质量,到供应渠道,再到商品销售都争取主动权。(2)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上都要下工夫。供应链的牵涉面比较广,从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单据流转、自己物流的安排、配送中心的布局、配送中心与门店之间货物的流转,方方面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要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下工夫。
2、加快制定我国零售业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法规,为公平竞争创造环境。一直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无序发展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这就要求我国相关行业要加快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战略规划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零售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达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整体目标对零售业发展的相关要求;我国零售业发展可利用的战略资源;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目标体系,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等。零售业不仅要有发展战略规划,而且也应在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方面给予其一定的保证。现在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推出相关零售业管理办法,使我国的零售业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诸如《连锁企业法》、《特许经营业法》等迫切急需的法规,以规范我国连锁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强化行政管理,对内外资零售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但对不同规模的零售企业可以适当地采取分别管理。目前连锁经营的发展已呈多业态、多行业渗透和综合化经营态势,但它的发展同一些行业管理和商品专卖管理形成冲突,政府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
调控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赋予政府的职责。在零售业方面,政府的调控职能应主要体现在:为了提高零售资源配置效率,应防止零售业的过度进入和进入不足;现在零售业之间的严重不均齐竞争,对主导业态的倾斜和扶持,对衰退业态的援助和鼓励退出;既鼓励竞争又保护竞争者。
3、完善和推广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应。连锁经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实现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在我国现有已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中,不少企业的运作规范性较差,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规范连锁,真正体现其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核心,防止连而不锁。同时,企业应根据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连锁形式。连锁经营有三种形式:在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也有利有弊。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行业特征、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环境因素等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连锁形式,并重视加快配送中心的建设。扩大规模、实现连锁经营是零售业发展的未来的趋势,但零售资源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扩张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协调配套,在连锁经营的每一个链条上下功夫,同时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依靠财务管理来控制各连锁店每天产生的巨额现金流,并有效的利用这些现金。当今管理利润越来越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所以还要特别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利用。
4、大力发展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一种现代营销形式。所谓特许经营,根据国际特许经营协会(IFA)的定义即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特许人由此承担起向受许人持续提供经营诀窍、培训等方面支持的义务,受许人则由此在一个为特许人所有和控制的共同商号标志、经营模式及生产流程下运营,开展业务的基础投资来自受许人自身的经济资源。特许人只需建立一个紧密的组织,由业务经营中各方面的高级专业经理组成,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特许人无需冒很高的投资风险或被各分支机构日常经营中的琐碎业务和问题所困扰。制造商通过特许批发商或零售商的方式为其产品建立起稳定的分销渠道,保证了产品的销路。因此其具有方便、大众化、缓解就业压力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等特点,所以在全球盛行,在我国也有大力发展的必要。通过相关法律和正确的引导,搞好发展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元化、渐进式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发展特许经营的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特许经营体系。
5、加强企业自身内部建设和发展。在零售业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精细经营,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作为大量占有资金的行业,零售业在高速的发展中,尤其要注意在财务资源、经营效率、增长规模这三方面实现均衡,使其达到最优发展。发展电子商务,为零售业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和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目前零售业一种极为重要的营销工具,也将成为未来零售业主要技术支撑。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它将从根本上改变零售的方式和业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增强我国零售业的技术竞争力已成当务之急。
6、一流的人才是造就一流企业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我们可以借鉴外资零售业在人才资源上的管理经验:在市场进入阶段,主要采取集中培训,使人才充分吸收母公司的企业精神,再培训和提升当地经理人才;在实施阶段,一般采取分散管理,严格控制,运用人员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扩张,即对不同的员工要实施不同的管理:对高级管理人员要不惜重金进行专门培养,而对一般的职工则主要培养起业务的熟练和责任感。所以我们要加强培育和管理人才,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使其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为顾客服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特别要注意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保护,注重人才的维护。
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没有摆脱融资难的困境。原因何在?
在现行体系下,金融具有排小性、追逐的是高标准的现代金融体,中小企业不可能成为银行的座上宾;从金融监管、规避风险的角度,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三大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使得我国金融机构以远离中小企业为幸运,阻断了金融资源向中小企业配置。
国家工商总局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帮助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意见》首要一条就是“鼓励私营企业做大、做强、做活”: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竞争优势的私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服务业私营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各地工商机关要对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创业进行提示、预警,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确定有利的投资发展方向。
允许动产抵押、股权质押,民间资本可开办小额贷款
按照《意见》中“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凡允许国有和外资企业进入的投资领域,一律对个体私营企业开放”的指导思想,工商部门将切实帮助个体私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积极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指导个体私营企业利用抵押、质押担保进行融资;允许股权出资,为个体私营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稳妥推动民间资本创办小额贷款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体私营企业的工商注册和抵押登记、出质登记信息查询服务,支持建立面向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要求,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竞争优势的私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服务业私营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制定“微型企业”帮扶措施,3年内免除创业者有关收费
国家工商总局将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对中小企业标准进行科学界定和细分,结合修订《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个体私营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针对“微型企业”的扶持措施。鼓励、引导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鼓励、引导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自主创业,为其申请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提供免费的开业指导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并严格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创业人员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免费,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现象
工商部门将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和进退自由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和提供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质量,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做好政策咨询,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收费的规定。
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加大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字号名称、注册商标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维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坚决制止“三乱”现象,严禁利用年检验照进行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和搭车收费。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预防、警示、教育”的功能,对个体私营企业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当事人积极采取措施补救、没有产生危害后果的,以教育整改为主,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其经济处罚。对于生产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年检验照等方面要予以支持。
山东省个体私营协会不苛求抵质押物和财务报表,由1至2人或3至5家商户组成共同联保小组,为会员企业申请贷款的方式。东营市个体屠宰户张洪修因扩大生产陷入资金困境,个体私营协会协商当地企业组成联保小组,以联保小组名义向东营市邮政储蓄银行融资80万元,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商户小组联保贷款模式即由1-2人为保证人,或以3-户有经营业务的商户为单位,组成共同联保小组,可为会员企业向当地邮政储蓄银行申请贷款。这种模式能有效解决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自身无抵押物、寻求担保难等问题,为个体私营企业和邮政储蓄银行搭建了双赢平台。
事实上,不同的经营主体融资特征不同,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加以满足,“商户联保”融资形式顺应了“草根经济”的资金需求,为私营企业拓展出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顺应了《意见》中有关“指导个体私营企业利用抵押、质押担保进行融资”的相关政策。就当前我国的企业融资情况而言,大型企业融资无大困难,中型企业融资供不应求,而数量庞大的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构成的“草根经济体”,由于规模小、分布散,其融资需求笔数多、额度小、期限短、需求急,且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规范的财务报表等,融资严重不足,而且十分困难。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基本状况
1.1市场食品安全在流通领域的状况(参考了2008年数据)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2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市场实行监管作业
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2食品经营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经营者自律
1)食品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严把食品质量入市关
2)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设立食品质量监督员。严格执行食品质量查验,查验食品质量的真实性,严防有毒有害、污染、变质、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进入经营场所,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所经营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
4)食品经营者经销的食品质量必须合格、价格合理、计量准确,不经销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相关质量合格证明,出具销售发票等购物凭证。
6)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或者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或者经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检验检疫等部门确认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并依法予以赔偿。
7)食品经营者应当积极负责的维护消
费者权益。对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质量检验检疫、卫生行政等部门报告。
2.2经营者自律是根除违法经营行为的关键。
近年来,尽管各地农村工商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治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销售超过保质期、“三无”、变质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的违法行为,但这些违法行为在农村尤其偏远农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点在于农村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未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严格做到自律经营。
1)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
农村工商所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让每个农村食品经营者知晓该法,并入心入脑,增强经营者自律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时,农村工商所一定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食品经营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笔者所在的农村工商所,就在该法颁布之前,向辖区内的所有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发放了“食品安全温馨提示书”,把农村食品经营者最常见的6种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和相应付出的违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举在提示书上,并在提示书中提醒他们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经营成本,食品经营者一看提示书就明白自己该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门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场检查的频率和查处的力度
农村工商所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市场巡查频率,认真、细致地查找经营者店堂和仓库中的食品,检查其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情况。发现其有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刚开始时务必要考虑到广大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实际状况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议推行行政指导和柔性执法,保护绝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者守法的积极性,相信他们会自觉行动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改正违法行为,做到自律经营,绝不能粗暴执法,一罚了事。但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坚决依法予以重罚,直至其关门倒闭,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经营者,促使其自律经营。
3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有以下问题(以农村为例)
3.1集市散裸装食品的“两防”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集市食品近60%为散装、裸装,虽然有的业户添置了网罩,解决了防蝇问题,但防尘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装食品标示不清晰,调查发现,农村商店所售的散装食品多数无原料说明,无加工日期,无保质期,消费者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3.2农村杂货店食品混放严重。农村杂货店规模较小,卫生状况较差,商品类别较杂,洗化用品与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隐患。
3.3销售三无产品、超期食品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经营业户销售本应淘汰的过期商品,少数业户为牟取利润违规销售三无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3.4部分食品质量堪忧。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冻、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标现象。部分饮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简易勾兑而成,未经杀菌处理,便进入市场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装质量低劣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进行食品外包装,有些企业使用未经充分消毒杀菌的二次包装,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6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部分生产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质食品供应链。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价战略向农村倾销;部分批发商贪图利润,批量采购低价劣质产品;一些零售商只顾“适销对路”,对食品质量置若罔闻,销售低价“三无”商品。很多劣质食品和“三无”食品,正是通过这一供应链条流入农村市场。2)农村消费能力偏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购买能力不强,质量过硬的名优食品难以占领市场。很多农民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时,多数农民辨伪能力不强,在消费时没有查验证照和索要发票的习惯,给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农村埋下了隐患。3)农村市场存在监管薄弱环节。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现出“跨区域流通、多部门交织”的特点,多数劣质食品由外地加工窝点制造并向本地输出,打掉这些加工黑窝点,需要区域合作、部门配合,存在一定难度。农村食品销售网点多、分布散、流动大,难以实现集中监管。
4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建议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制。
要有效整合监管资源,促进监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无缝对接的联动机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全履盖和经常化。
4.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还要继续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提高整体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鼓励其积极举报违法案件,达到实时监管的效果。
4.3强化食品源头监管
要继续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产品建设,对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的产品实行动态监管。要继续加强对外来食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确保食品源头安全.
4.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监管
要大力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要切实落实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销毁、公布制度,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流通环节经营秩序规范。
4.5加大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餐饮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对餐饮卫生的监管力度,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对餐饮单位食品、餐具等进行经常性检查、监测机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要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开展集中整治卫生不合格现象,规范其经营行为,保证食品清洁卫生。
4.6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
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强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
4.7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国有商业企业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发展新兴业态为契机,在探索多种形式改革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目前,大中型骨干企业已有80%完成改制,一半以上的小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亏损企业的亏损面有所下降。但严格地讲,北京商业结构还未得到根本改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历史原因形成的、以国有商业为主体的首都商业布局和结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在“首都经济”发展过程中,现有的所有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商业领域市场竞争格局的合理发展。
第二,国有商业企业固有的管理体制陈旧、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依然存在。由此而生的冗员多、负担重、经营不够灵活、职工积极性不高等弊端并未彻底革除,这些包袱使国有商业企业在竞争中难以抢得先机,也就很难适应对外全面开放商业领域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三,从国有商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不景气的仍占大多数,效益好的很少。尤其是最近几年,国有商业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成长性等几方面都表现不佳。北京市非公商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的份额从1990年的11.7%上升到2000年的50%左右。与此同时,国有商业企业商品适销性低,库存率高(平均存货/销售成本),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北京市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大中型商业企业的年资金周转率仅为1.7次。资金利用效率几乎与工业企业水平相同。而根据一般规律,商业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应当比工业企业高1倍,流通效率不高的局面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种不良局面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市商业进一步发展的明显障碍。
国有商业资本继续存在于效益低下的国有商业企业,既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商业流通领域整体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国有资本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战略性行业和领域集中。事实上,当前北京市有许多应该有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国有资本投入不足。比如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国有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北京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现状就是一个明证,再比如,此次非典的爆发和疫情的蔓延也充分暴露了国有资本在公共卫生方面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方面投入的严重不足。因此,为更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对整个地区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形成北京市地区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国有资本配置领域的充分优化,国有商业资本退出商业流通领域势在必行。
二、战略调整应以提高商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地区经济整体实力为目标
北京市推进国有商业战略性调整的总体目标应当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国有商业资本布局的战略调整,提高北京市商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北京市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二是通过调整,将国有商业资本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战略性行业和领域集中,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促进首都经济的繁荣。从短期看,北京市国有商业资本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应是整合现有的国有商业资源,通过在“进”与“退”中的产权优化重组,使国有资本真正成为能够带来良好收益的有效资产,提高国有商业资本的市场价值。进而为国有资本退出商业流通领域,实现配置领域的充分优化这一长期目标做准备。具体说,近期北京市商业领域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的具体思路是:
(一)调整国有资本分布领域和在企业产权构成中的地位,增强国有资本的活力
——少数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仍应保留国有独资。如:盐业、烟草业等。
——在一些重点企业中,国有资本仍可占据控股地位。这类企业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业态清晰,主营业务突出,经营管理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经营业态新,发展前景好,业绩突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连锁企业。
——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连锁组织形式的企业,如一些老字号和新兴品牌企业,国有资本可视效益情况适当参股。
——在浴室、理发、修理、餐饮、旅店、洗衣和摄影等行业的单体企业或小型商业企业中,国有资本应坚决全部退出。
(二)建立国有商业资产的有效管理体制
多头管理和职责界定不清一直是困扰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因素,近几年虽经调整,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战略调整中应构建新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应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的统一。国有商业资产连同其他国有资产一起由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而且管资产和管事管人相统一,不再多头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三个层次职能的分离。第一层次: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同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第二层次:实现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职能同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离,国有商业资本的经营权应以授权方式交给控股公司或投资公司,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的营运。第三层次:国有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通过出资对企业或公司参股或控股,取得所有者权益,实现出资人最终控制企业同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分离。在原专业局基础上组建的行政性商业企业应视其具体情况给予撤销,有条件的通过改制转变为实体性公司,不再保留行政职能。
(三)培育大型商业企业集团,构建大企业主导型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商贸流通格局
北京市要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商贸流通必须发展相应的业态和市场主体。根据北京市场的规模、基本特点和现有资源状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议重点发展“六大商业板块”,即百货业、连锁超市业、专业连锁业、批发零售业、中式餐饮业以及食品加工业。每个“板块”都应当形成以集团化、连锁化为主体,以信息化、网络化经营为主要运行方式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应在市场竞争中产生。
三、国有商业资本战略性调整的具体措施
国有商业资本整合重组,应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政府推进国有商业战略性调整,应当主要依靠市场化运作手段。在运作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措施得当,力求实现商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以出售股权、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部分国有资本从大型商业企业退出
除盐业、烟草等特殊行业可继续保留国有独资外,对其余国有商业资源,应本着“靓女先嫁”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促进优质商业资源有效集中,将其培育和发展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商业集团,进而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变现国有资本,实现退出。具体的退出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减持国有股。可考虑通过出让国有股、放弃配股权、置换股权等形式,由绝对控股向相对控股或参股转变,同时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以资金、技术和市场参股、控股。对已上市的商业企业,可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通过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和证券市场运作,减持国有股。二是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作。与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具备条件的一些非国有大企业合资合作,是实现国有商业资本退出的另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国有中小企业退出问题
商业领域的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采取放弃控股、减少参股的方式,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中型企业可通过改制,出让国有资本的控股权,以最大限度地吸收私营资本的进入,待条件成熟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小型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最好一次性全部退出。通过产权出售的方式,将国有资本整体出让给企业经营者、职工和社会自然人等。要将企业彻底推向市场。供销社系统企业应当进一步理顺各级供销社的组织管理体制,理顺与区县公司的产权关系,取得规模效益。通过改革与调整,努力构建优、特、专、精的企业群体。
(三)继续实施兼并破产,清理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
国有商业企业的扭亏脱困工作应当与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任务结合起来。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当退出市场,以便集中国有商业资本发展有竞争力的企业。建议北京市政府每年对商业领域中的亏损企业进行一次清理。对连续3年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政府要采取关闭注销、出售拍卖、兼并破产等有效措施,果断予以淘汰;有国有资本参与其中的商业企业要实行扭亏目标责任制,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的,国有资本应当彻底撤出。同时应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对亏损超过规定期限的企业要及时进行清盘,不应允许亏损企业长期存在。
(四)完善国有资本运作体系,形成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
根据北京市目前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办法,商业领域中现有大型国有商业集团应重新审视本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集团总部的主要功能。对于资产规模较大、具有可开发资源优势的企业,应当逐步由实体经营转为资本经营。国有商业集团应当收缩商品经营管理业务,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过渡为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从以往管“一个个企业”到管“一块块资产”。资产规模较大,具有品牌经营优势的企业集团,可兼有资本经营和商品经营双重职能。
四、政府在国有商业资本战略性调整中应有所作为
在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国有资本仍将在首都商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具体到企业来说,没有必要强调国有资本在商业企业中的主导地位。
在国有商业资本战略性调整中,政府的作用不应忽视。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情况看,政府采取何种行为方式,以及如何把握进退的“度”是关键。上海市在政府的扶持下已经构建了一批有国有资本参与其中的大型商业企业。但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未能预见。而广东政府对于商业领域的产权构成调整更多采取了市场自发竞争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好处是政府需要支付的转轨代价较小,但可能使企业优胜劣汰的时间较长。我们认为,政府在调整商贸流通业产权构成和国有资本优化配置问题上应当引导市场,主动出击。取代市场不行,单纯依靠市场自发竞争也不利。具体地说,政府应主要在制定战略调整的总体规划,引导、推进和监督战略规划实施以及适时调整战略规划等方面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对资本进行战略性调整本身就是所有者一项重要的权利,而国有商业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涉及众多的行业和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盘规划,并对规划实施的进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针对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战略规划作出调整,这些职能理应由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代表的政府行使。
五、战略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国有资本的“进与退”的问题
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调整,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作用,因此,对商业流通领域国有资本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应是为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为了甩包袱,将效益差的、实在经营不下去的企业卖掉,而将效益好的继续保留。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得退出的过程困难很大,增加了改革成本,也很难收回足够的资金去加强该进入的领域。
(二)正确对待退出过程中国有商业资本的流失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防止在实施出售拍卖、兼并破产等策略过程中,因程序不当造成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从而加大改革成本。但另一方面,对收益低、历史负担尚未解除的国有资本,其市场价格低于评估价格的现象,不能简单认为是国有资本流失。国有商业资本的出售或者兼并重组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程序的公正性。要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找到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处理程序。在出售过程当中,要吸收内部、外部多家参与,通过竞争程序保证价格的公开、透明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