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的数

生活中的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活中的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1篇

一、数学的简单美

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跟数字打交道,纷繁复杂的数是由非常简单的十个数字构成,即0到9这10个数字,构筑起一个无限真与美的王国。这简直太神奇了。数学,就是一个人造的宇宙。

二、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房孔都是正六角形,每个房孔都被其它房孔包围,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令人惊讶的是,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有人测量过菱形的角度,两个钝角都是109°28′而两个锐角都是70°32′。令人叫绝的是,世界上所有蜜蜂的蜂窝都是按照这个统一的角度和模式建造的。

蜂房的结构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经过对蜂房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相邻的房孔共用一堵墙和一个孔底,非常节省建筑材料;房孔是正六边形,蜜蜂的身体基本上是圆柱形,蜂在房孔内既不会有多余的空间又不感到拥挤。

蜂窝的结构给航天器设计师们很大启示,他们在研制时,采用了蜂窝结构:先用金属制造成蜂窝,然后再用两块金属板把它夹起来就成了蜂窝结构。这种蜂窝结构强度很高,重量又很轻,还有益于隔音和隔热。因此,现在的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内部大量采用蜂窝结构,卫星的外壳也几乎全部是蜂窝结构。因此,这些航天器又统称为“蜂窝式航天器”。蜜蜂建造的蜂窝都是正六边形的。

另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成了造型艺术、建筑美学的基础。雪花的对称性就是大自然的杰作,它的形状,也是正六角形。多美的结构啊,线条流畅、美丽大方而且牢固结实。晶体的平面对称极为精巧,并由此内含着深刻的物理性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实际中,小到衣物装饰、首饰、生活用品,大到房屋建筑(比如屋顶、窗格、地面、雕梁、画栋等),几乎到处都有美丽的对称图形装饰,古代皇宫中壁画的边饰、项光和藻井,都含有极为壮丽的对称美。

现在,我们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等等。街道两旁门面房的门头、楼房外的亮化设施,全部都是统一的矩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矩形既简单又对称,所以很美观。

三、数学的曲线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拥有比较快捷的交通工具――电动车、摩托车、汽车,为什么当我们选择车型的时候都喜欢新款?这是因为新款车不仅性能好,而且大多都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看到它会使我们眼前一亮,会被它的美所吸引,心中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除此之外,我们的日用品、家居装饰等许多都是曲线型或曲面型的。物体的轮廓凡是由曲线构成的都非常优美。曲线不仅有柔和流畅的外形,还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它是圆的一部分,圆――完美无缺,普天公认。螺旋线蜿蜒伸展,暗示着某种人生真谛;渐近线欲达而不能,激起人们不懈地追求。我们所看到的河面上的“九曲桥”、“拱型桥”等,为什么不是既省时又省力地笔直地延伸到河对面?这主要为的是它不仅符合力学原理,而且具有观赏价值。人造卫星、行星、彗星等依据运动速度的不同而顺从地运行在圆、椭圆、抛物线及双曲线的轨道中。

四、比例美――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我们中国故宫的构图就融入了黄金分割的匠心;另外,无论是巴黎的圣母院还是埃及的金字塔,或者是近世纪的法国埃菲尔铁塔,都有与0.618有关的数据;大多数门窗的宽长之比也是0.618。舞台上司仪的最佳位置并不是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一个人腿长与身高的比例接近0.618:1,看上去就会显得修长挺拔,身材最优美。可是大多数人的腿短了几公分,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女性朋友喜欢用穿高跟鞋来弥补这一缺陷,而芭蕾舞演员则在翩翩起舞时,不时地踮起脚尖。除此之外,黄金分割在医学、武器装备、战术布阵、优选法等方面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五、数学的和谐美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打折问题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明明要过生日了,妈妈要送他一件礼物。明明看中了一款平板电脑。两人去电子商城,乐乐家的售货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他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洋洋电脑城,“本店一律优惠20%”。明明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妈妈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明明听了感到很纳闷,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都瞪着眼睛想知道原因。

二、利用故事,促进探索

由于多媒体演示形象,动静结合,合理地运用,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如,在设计“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引入《八戒分桃》的小故事。利用多媒体出示《八戒分桃》的小动画,放给学生看:“悟空邀请大家参加品桃大会。悟空忙着招待客人,让猪八戒带着30只小猴摘了100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他们把摘的桃子抬回来后,八戒对小猴子们说:这里有100个桃子,你们一共是30个人,每人分得3个,剩下1个就给我了!八戒怕小猴们不相信,还特意列了一个算式:100÷30=3……1。悟空知道了这件事,训斥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吓得八戒只好求饶。这一下把小猴们弄得莫名其妙。”学生看到这样的动画片兴奋不止,同时又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从故事中悟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八戒是怎么欺骗小猴子们的?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余数除法”。

在学生都知道的故事情节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学习平台,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了快乐的学习心态。

三、在故事中,巩固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入数学故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人民币”时,利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入:妈妈给我1元钱让我买东西,能买些什么呢?出示5种学生喜欢的商品价钱。让学生自己算一算。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自己的情况在生活中1元钱你都能买什么?让学生交流,这样课堂上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答案。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性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13-01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需要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简单的购物算账、简单的计算等都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况且,小学中的数学是高一级数学的基础,要想在更深层次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而小学生又是一个活泼的个体,他们喜欢在有趣的课堂上接受教学,这也是他们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加大有趣教学法的运用,为教学提供更好的质量。

一、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学习重要的就是奠定好基础能力,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剥离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呢?“教无定法”,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教学法,为此,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3=128-100+7,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7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7元,(应加上7元)。所以,多减去的7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又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实践打破传统教学,建立生活中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这几句话深刻的把现代教学的模式完完全全的表达了出来,当代教学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前端,让他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主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课堂上的实践可以是浓缩的社会实践,老师在教授到难点、疑点的知识时,不要过多的为学生讲解,应先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思考,无论学生思考的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要予以一定的鼓励,让他们更加的自信,能主动的去学习、思考,用这种课堂上的实践去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4篇

因为我很喜欢数学,并且喜欢总结一些规律,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想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和大家交流沟通,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是学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买东西,省下不少钱来呢!比如:当我们买火腿肠时,你是否想过买零售的呢,还是买成包的呢?其实,你如果算一算,一年也能省下不少钱呢。假如买10根零售的话,每根4角,十根就是10×4=40(角),也就等于4元,而成包的十根只要3.7元,比零售的便宜了3角呢!这样算来,一年就是3×365=1095(角),也就是说一年就可能节省109.5元哩!再举个例子吧:一小时要滴3600滴水,那么一天下来就是3600×24=86400(滴),一年就是86400×365=3153600(滴),哇!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地球上水资源逐渐缺乏,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特别是洗衣服的时候,花费的水最多了,同样多的水,有些人能把衣服洗的干干净净,有些人却不能。为什么会不同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解答:假设一件脏衣服上的污垢是

10克重,有1桶清水为

10升,洗完衣服拧干后,湿衣服里面还有

1升水j将

10升水倒入盆中,这时污垢有

10克,清水有

10升,每升清水溶解1污垢。由于拧干后,衣服上仍有

1升水,这

1升水也含污垢

1克。这就是说洗后的衣服上含有污垢

1克;k将

10升水分成2盆,每盆就是:10÷2=5(升),先用第一盆水洗,污垢

10克,清水

5升,每升含有污垢

2克,再用第二盆冲洗,污垢

2克(第一次拧干后衣服上含有的),清水

5升,衣服上带

1升,共

6升清水,因此每升水含有污垢1/3克,再次拧干后,衣服上仍有

1升水,但是这时衣服上含有的污垢只有1/3克。从上面推断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清洗出来的衣服更洁净一些,水也节约了不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全国能省下很多很多水,也就不会为没水而担忧了。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身上也有“数学”,比如我们的手,“一??”是

10厘米,量一量裤子是6??,就是6×10=60(厘米)长了;我们的脚步是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5篇

关健词:佤族 计数方法 几何知识 度量衡 熟语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佤族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研究(09C0225)

佤族是跨中国和缅甸两个国家的古老民族之一,我国佤族人口较多,集中居住在沧源、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佤族35万多人,其中沧源约12万人,西盟5万多人,这两个县佤族人口约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50%。佤族主要居住地区约为东经99°~100°北纬22°~24°,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这里山岭连绵,平坝很少,故称为阿佤山乡〔1〕,古称“葫芦园”(《清朝文献通考・四商考》)。佤族过去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依赖于口语传承,影响着佤族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了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习了解数学文化,并将其渗透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2〕我们广泛查阅一些有关佤族书籍,深入阿佤山寨,从佤族传统生活中的计数方法、几何知识应用、度量衡、熟语等方面进行梳理,希望对佤族地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些资料。

1 计数方法

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平均海拨为1500米至2000米的平坝较少,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山区。他们对数学的认识长期处于常量数学的初期阶段,佤族人民根据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计数方法。

1.1 刻木计数

这是佤族先民使用比较早的一种计数方法。佤族没有文字,不得不用刻木、结绳等方法,作为表示数字或事件的记录方式。佤族的刻木一般用半寸或一寸宽长度不等的竹片,边上刻刀口以示意或记时日或记其他的数量。

1.2 算筹计数

佤族先民常借用作物种子、石子、竹、木和草段等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物品的凭证。这种计算方法沿用至今。据说,建国初期,一个佤族青年向人民报告敌情时,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把草棒,草棒的根数就是他所见到敌人的人数。

1.3 偶数计数

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是按偶数的基本概念来计数的。《达赛玛的传说》中有这样一段:“他拿出一把蜡烛,在长老前额上点一对,每只手腕上各点一对,胸前点一对,两只脚上各点一对,然后把剩下一对点燃拿在自己的手上。”〔3〕暗示着佤族能用偶数来计数。这种以“对”来计数较大数目的方法使用简便,经久不衰,至今还在佤族地区中留存着。如每当佤族的重大节日,他们欢举在一起,摆长宴习,把一捆竹筷以“双”为计数单位,发放给乡民们,即“1双、2双、3双、4双、……”这样数下去,看起来是按基数词的顺序来读数,实际上是用偶数“2、4、6、8……”来计数的。

2 度量衡

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佤族创造了自己的度量衡,但比较原始,且由于居住的环境不同,村寨又分散,佤族度量衡使用的情况各地不尽相同。

2.1 度

佤族关于距离远近的表述较模糊。佤族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很封闭,他们对这里的地区地势山名、河名非常熟悉,当说到某个地点时,总是能在脑子里清楚地出现一张地图。所以他们在需要表示距离时,只要表明是哪个地点说就行了。有时他们也用副词和形容词来表示距离。如:远,佤语singāi(西埃);稍远,佤语nlai,singāi(若西埃);特别远,佤语gīad singāi(可西埃)。有时用太阳的变化来表示距离的远近,如以早上出来时太阳刚出来,到达目的地时,太阳已落山,来说明路程比较远〔4〕。

关于物的高低,往往用一竹杆高,一掌楼台作尺度来表示。

关于长短,佤族经常以人体自然关节作为尺度,有时使用皮索、牛绳、麻线等工具,虽然这些方法比较原始,但它是佤族丈量木材、土地宽度、建筑物、布匹等物时,随时随地可利用的天然计量单位。所以在佤族地区又是相当普遍的方法。

常用的计量单位

以上用来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是佤族量词传统中最早产生的、生命力也最强,到现在有的佤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类方法。如佤族传说中,有一位巨人是“人九庹脸九肘”,一顿能吃一箩米。

2.2 量

在佤族先民的采集、狩猎、战争、祭祀和生产中,集体合伙的生产方式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对收获物的分配,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佤族便创造了箩、篮、碗、罐等早期的计量工具,量器各地又有所不同。

常用容量单位

换算方法:1刊=2箩=10盛=20半盛=30大筒=40小筒;1盛=2半盛=3箩=4小筒;1大刊=2大箩=1.2刊=12盛;1大箩=6盛。

上述量器因是各户所制大小不一,没有一个准确的统一计算的标准,量的单位进制有二进制、四进制、十二进制等,但估计收获量和分配物件时,它又是最方便易行的计量工具,于是到现在佤族人民仍在使用这些量器(具体运用在佤族熟语中说明)。

2.3 衡

佤族使用的衡器有土制的和来自傣制的两种。土衡器较简单,以直木条作杆,以小石块或铁块作秤锤,木条上面任意制上几道口子作为记号,中间系上吊绳,石块和分配或交换的物品分别吊在两端,这种秤法,也没有固定的单位,只作分配或借贷时称量的一个标准而已。来自傣族所制衡器有戥子和“石匕”两种单位。

常用的计量单位

现在佤族生活中,仍使用这些计量单位。如佤族结婚时的聘礼为:盐白三石匕,黄牛驮三条。

3 黄金比例在佤族生活中的表现

佤族服饰是为适应山区生产、生活特点而形成的,在式样和装饰上反映着本民族文化特色。明、清时期的佤族男女服饰是“青蓝布短衣裤”配“以红滕缠腰”。〔6〕近代佤族服饰崇尚黑色,男子服饰一般由包头、无领左衽短衣和短而肥大的长裤组成。妇女服饰可分为短衣长裙、短衣短裙、短衣长裤裙和短衣长统裙四种类型。〔7〕

佤族服饰的裁缝是以“手指为基本尺度的”,服饰的样子轮廓是衣长与裤长或裙长的比例为2:3;上衣胸围大体上相当于衣服全长的2:3;袖子是直筒式,袖子的宽与长度的比例为1:3;肩宽和裙围的宽度的比例为1:3。可见佤族服饰结构的比例关系大致有1:3或2:3。其中2:3是人类最完美的黄金比的近似值,而1:3正是2:3的一种补充。从视角的角度来说,1:3的比例结构也是很美的。

图案是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珍品,他们的刀把上、耳环、头箍、筒帕、童帽等上都有几何图案,或花、草、星云、动物等的图纹。常见的有:三角形、方形、矩形、圆形、菱形、平行线、十字纹、万字纹、水波纹等。就菱形而言有两种,一是两对角线相等,二是较短的对角线与较长的对角线之比值近似黄金比0.618。

佤族服饰图纹中得出的这些结论,佤族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格式塔心理学发现知觉活动本身有一种压倒一切的简化倾向。它尽量将外部刺激简化,以组织成各种最简化的形式,如简单的三角形、菱形、圆等。知觉之所以有这种倾向,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生物―物理层面上看,外部世界的物理力、化学力和生物的生长力,都具有简化式样生成的倾向,而决定大脑活动的皮层中生理电场内部力同样具有这个倾向,从这个方面上来说,内外是对应同构的;从心理―生理层面上来看,外部世界的简化式样本身是稳定的,而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史,这种简化式样为它提供安全、舒适的感受,久而久之,简化的心理定式便生成了〔8〕。只要条件允许,知觉就化繁为简,在佤族传统文化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从自然界层面上看,能领悟到更深层的奥秘。如向日葵的外形和树叶片间的角度;人的头至肚脐长度与人的垂直高度的比例,人的大腿和小腿的比例等都包含了黄金分割的原理。佤族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以人类自己为代表的比例形体最熟悉和亲切,所以,凡是符号这一规律的事物,自然而然使人产生美感和舒适感。也就是说,数学美学思想对佤族赋予了创造自己文化的灵感。

4 简单几何知识的应用

佤族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创造的沧源涯画中,就已广泛应用了简单的几何图形,虽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专门记载,我们可从多面的事例和实物进行分析考证。

4.1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目前共发现有15个点,1000多个图象,其中1个村寨、1条道路,75间房屋,187个动物,785个人物,还有35个各式各样的表意符号,表现了佤族先民狩猎、采集、战争、舞蹈和祭祀等多种场面。崖画中人物以正面律作图,由简单几何图形的组合而成:画个椭圆就是女儿身,画个三角形就是男子汉,加上粗粗的线条就是手和脚;短线是手,长线是脚,直线是站立,折线是行走,弯线是飞跑,弧线是起舞〔9〕……。人物中的头饰、耳饰、尾饰,以及使用的弓、驽、矛、盾等器物均用圆形、方形、内弧形、外弧形、三角形、短线等几何图形表示出来。较大较复杂的舞蹈,村落等的内容,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崖画中广泛应用几何图形,画面很好地表现出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与和谐美,它可算是佤族几何发展史一个有力物证。

佤族地区的民居建筑、木鼓、瓜形棋、牛角棋,以及民间中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如编织、制陶、木雕、纺织、银饰等,不论是大物还是小件,都有不少的几何图形,特别地制陶工艺中,能利用慢轮的转动,使陶器表面光滑,应该说佤族也认识慢轮运动的轨迹是圆。说明几何观念大量地蕴藏在佤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

4.2 齿轮

佤族早期就会进行棉花种植,为了脱棉籽的需要,发明了齿轮,制作出脱棉机,称之为“考干更”。“考干更”由“两根长50公分和两根35公分,直径约为5公分的木条制成长方形的木框。在50公分长的两根长条上端各挖两个小圆孔,加上两根小圆木,两根圆木并扰,两端各刻有4~5个齿的木齿轮[10]。这似乎暗示在很早的时期佤族人们已具备了将圆周作若干等分的能力。

上述的事例和实物中,表明早期的佤族人民不仅有了几何图形的观念,而且知道怎样作出它们,也隐隐约约地知道这些图形的特点,还应用这些基本几何知识加工工具。如制陶工艺、“齿轮”的出现,反映出佤族关于圆的知识更丰富一些。

5 佤族熟语中的数学知识

高尔基有句名言:“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可能懂得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佤族过去没有文字,许多有关佤族社会历史,风俗人情,典章制度、道德观念,以及生产活动中的情况和经验,为了便于表达记忆和传诵,都编成骈俪语,即佤族熟语[11]。据搜集整理的佤族4240条熟语中发现,有很多涉及数,他们有时用数来夸张,有时用数打比喻,在这里数的用途广泛。现从中摘录一些例句说明。

从这些熟语中,可见佤族人民善于用数来表述生产生活情况和经验,通过数的应用把事情精炼、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描述出来。例句中还夹有乘法口诀,如二个八、二个九、三个五十、五个一百等等。表明佤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了九九表,显示出佤族在四则运算中的另一个侧面。

通过深入佤乡山寨考察,查阅有关书籍,对搜集到的一些资料的初步分折,认为佤族因其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只相当于初等数学的早期水平,内容相对零碎且贫乏,不具系统性,但注重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10]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页,第308页,第333页.

[2]叶立军.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世雄.云南佤族民间舞蹈[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第223页.

[4][5][6][7]赵岩社.佤族生活方式[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7页,第29页,第96页,第97页.

[8]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5年,第341页.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6篇

(1)8时40分+3时=11时40分

(2)飞行1小时50分

(3)到达时间11时40分+1时50分=13时30分

(4)从泰兴到南京2小时

(5)从泰兴出发的时间13时30分-2时=11时30分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7篇

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

假设你在参加一个由50人组成的婚礼,有人问:“我想知道,在这里,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是多少?”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概率非常小,他们可能会设法进行计算,猜想这个概率可能是1/7。然而正确答案是:大约只有两名同一天生日的客人参加这个婚礼。

如果这群人的生日均匀地分布在一年的任何时候,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是97%。换句话说,你必须参加30场这种规模的聚会,才能发现一场聚会是没有宾客出生日期相同的。

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出生时间的概率是1/365。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该群体的大小。随着人数增加,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会提高。在10人一组的团队中,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大约是12%。在50人的聚会中,这个概率大约是97%。然而,只有人数升至366人(其中有一人可能在2月29日出生)时,你才能确定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拿多少只袜子才能配成一对?

关于拿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肯定无法配成一对。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

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则至少要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

燃绳计时

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你可能认为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

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

面对这种情况,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然而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就能解决上述问题,即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绳子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一定是30分钟。

掷硬币并非最公平

抛硬币是作决定时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当事人双方都很公平。因为他们认为钱币落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样,都是50%。但是有趣的是,这种非常受欢迎的想法并不正确。

首先,虽然硬币落地时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们排除了这种很小的可能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如果你按常规方法抛硬币,即用大拇指轻弹,开始抛时硬币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时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约是5l%。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8篇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将身边的数学材料引进课堂。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学生可能说出学号、鞋号、体重、身高等。这些内容的提出,对未来课堂中学习计算数学将有较大的影响,这种数的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对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认识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分数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的,这种认识与平均分的经验是分不开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如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讲解小数的初步认识,可以创设一个“买文具”的情境。学生在和大人一起购物时,看到过商品的标价牌,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建立小数的概念。如通过创设“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在“买文具”活动中,将看到的文具标价牌上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通过这一过程,初步理解小数,建立小数的概念。

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创设一个“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在进一步“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三种类型的橡皮,它们的单价不同,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从而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这更具挑战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数。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的数学思考的过程。

“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其数有关,利用数可以进行简捷而丰富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在教学“认识更大的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数出10 000粒大米,课堂上交流自己是怎样得到10 000粒大米的,并感受10 000粒大米有多少;或者让学生合作数出1000页纸,看看叠起来有多高,再估一估计10 000页纸有多高;或者说说自己的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多少这样的学校大约是10 000人;也可以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过的万以内数的情境。总之,要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来发展自身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 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他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例如,请学生在家中记录两个相邻月初煤气表上的用气度数,然后算一算一个月家中的用气量;请学生到商店了解一些家电的单价,然后算一算其中两样家电的总价或差价;在地图上标出三四个城市间的距离,算一算两地间相差的距离。只有经常开展这些活动,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显出特有的潜能。

又如在教学“周长”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动手实践的教学活动,比如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本封面的边线,围一围树干的粗细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再如教学“统计”一部分,学生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调查,如有关学校周围安全状况的调查、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等;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抽样的科学性(有没有提供数的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全班合作,统计一段英文中某个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了解键盘的设计原理等。搜集这些素材能使学生将统计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理智地对待新闻媒介、广告等公布的数据。

3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应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常会遇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校建议在校小学生每人每天喝一杯豆奶,学生提出:“老师,一杯豆奶到底需要多少成本?”“我们怎样吃才算合算?”教师可以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并由此引发学生开展“关于豆奶工程中的数学”的课题研究。再如,某人想在学校附近开一家袜子店,请学生帮他出主意:“这家店怎样开生意才会好?”这其中就蕴涵了许多数学问题。